《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优秀6篇》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那么你知道《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
《艾青诗选》好词好句赏析 篇1
1、《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点拨】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中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唱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接着进一步描述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诗的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一切爱国志士对祖国最真挚情感的告白。
2、《虎斑贝》
美丽的虎斑纹
闪灼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这样光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比最好的瓷器细腻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像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找不到针尖大的伤痕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在万顷波涛中打滚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1979年12月17日,晨一时
【点拨】
一位女士送给艾青一枚虎斑贝,于是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这首诗前八行连用几个比喻描绘虎斑贝的外貌及质地,使人感受到了虎斑贝的形象,也感受到了它的质地。后几句既是写虎斑贝的命运,也在写自己的命运。“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是玉石的盔甲/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把诗人多少年的痛苦经历,以及后来重新回到阳光下的喜悦,全概括进去了。比喻的巧妙运用,是整首诗的最大特色。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2
初读这一诗节时颇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劝人要有用,要尽己之力做一份贡献吗,见得多了。再读时目光却落在了前一节诗句"我们在自己的时代/应该像节日的焰火。"眼前忽一亮,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最是精妙绝伦的比喻,此时那已然烂熟的道理也多了一丝新鲜的趣味。
臧克家言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其中蕴含的道理,与艾青是不谋而合的了。
一个人活着,除了饮食男女,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即发挥他的真正作用。只有这样,对社会来说,这个人的生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已经长眠于地下,但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却熠熠发光,鼓舞着人们,激励着后代,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名垂青史。像周恩来总理,献身革命五十载,南征北战,运筹帷幄,他虽然离开了我们,没有坟墓,甚至没有留下骨灰,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功绩长留于人民心中,被津津乐道着,被口耳相传着。又如可亲可敬的雷锋同志,在短暂的一生中做了无数的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的美德和精神将光照千古。
相反地,徒有人的躯壳而无人的思想和精神,即使他还在苟延残喘,那也只是一具活的僵尸——行尸走肉而已。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人们记得他,却是因了他的贪婪、狡猾,以出卖师长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他是遗臭万年的。可悲的是,在人类社会中这样的人不仅不少,反而很多,他们以碌碌无为、自欺欺人为己任,不做对社会有益之事,而只是徒增害虫之数。
"当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 "这就是为什么刘胡兰能够无畏赴铡刀,董存瑞敢于舍身炸碉堡,而保尔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以笔为武器,终其一生为革命作斗争。他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生命的价值重于泰山。
甚是感激艾青,在这个鱼目也能混珠的年代带来令我耳目一新的文字,令我重新为之震撼的道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吹号者》,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最有感触的一篇文章。
吹号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从艾青的诗中: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
看出他们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在黑暗之中,他们就用浸濡着血迹的铜号吹响带着新希望的黎明。
他没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事。他看着山,呼吸新鲜空气,便吹响了铜号,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这响亮的号声背后却是吹号者的痛苦。
“当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号角的铜皮使号角发出声响的时候,常常有细到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号者,他不惧痛苦和劳累,为当时社会的新希望奋斗着,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刚开始我觉得有些夸张,可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认为这是对于他们而言在正常不过了。他们在那些蜷卧在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最先惊醒。
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他吹着最热烈的号声,激励着热血奋战的战士。在最后的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胸膛时,他缓缓的躺下了,却没有人发现。
在这首诗里,他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也展现了艾青的爱国情怀。
艾青的诗歌让人荡气回肠。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3
翻开《艾青诗选》,很多诗都给我以启迪。
其中,《我的父亲》这首诗吸引了我,赶紧翻至244页:“但是我拂逆了他的愿望,并没有动身回到家乡,我害怕一个家庭交给我的责任,会毁坏我年轻的生命……”
看到这里,一种相似的感受油然而生。有时,别人会跟我讲一些大道理来劝我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希望我如他/她所说一样,而不是现在的我。我就会很害怕,我如果听从了他/她的看法,我会比现在更优秀吗?我会开心吗?我一定得这么做吗?……思绪开始像弹弹球一样在地上、墙上胡乱穿梭。最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不!我要坚持下去,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论结果如何,只有这样,才不算是挥霍青春,也才不会后悔。
后来,我又看到一篇令我深思的诗歌——《少年行》。
“一个热情而忧郁的少年,离开了他的小小的村庄”,为什么他会感到“热情”?“忧郁”又是为什么呢?“热情”是因为可以去追逐自己的意愿了,“忧郁”则是要离开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以及关系十分密切的朋友了。就好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弟弟孙少平走进城市,没有什么大成就,但他收获了心灵的`高贵和精神的富足,这也是他出农村的目的,成就了自己。换做是我,我一定会跟随自己的意志,选择离开。“我不喜欢那个村庄————它像一株榕树似的平凡,也像一头水牛似的愚笨,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其实我也不太喜欢我的家乡,而不是与他们一样。因为在那里,我是平凡人中的一员,我不想要平凡,我并不普通,我要优秀,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不能挥霍青春,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要好好学习,成就自己的意愿,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艾青诗选每章读书笔记摘抄 篇4
凝望照片中的你,
读着那道道皱纹,
里面写满辛酸苦难;
那双犀利的眼睛,
射出坚定的目光,
足以令敌人胆寒。
你用那羽毛残缺的翅膀,
抚慰这伤痕累累的土地;
你用那嘶哑的喉咙,
唤醒了沉睡的雄狮。
北风中,你推着沉重的手推车,
这北国的寒风,划割着你的躯体,
它的咆哮,它的疯狂,让你愈发坚韧。
你唱着太阳之歌,用心中阳光,
驱走北国的寒冷,驯服桀傲的北风,
但你的身上,留下无尽的伤痕。
艾叶青青,伊人已逝,
似烟雨笼罩的江南,
萦绕在我的心头。
艾青,我永远的江南,
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 篇5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人,他是中国现代诗代表诗人之一,他的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以深沉、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真实的反映了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紫兰人林子与林子之间,由清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作者运用了三个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在我心中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诗人还异常注意动与静的结合,一下子就让整首诗活了起来,仿佛整个画面出此刻了我的眼前,我好像进入了诗人意境中。在《我爱这片土地》中,艾青以鸟的形象自我比喻,用饱含活力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自我土地的痴情,说明艾青有一颗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浸润着作者的心血和最深刻的期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思考,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饱含深情的《煤的对话》都果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期望自我能为祖国尽一份力,反映出诗人期望警醒世人,期望让周围所有人团结起来为祖国献力的愿望。
虽然当今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依然要居安思危,永远像艾青一样坚持一颗为祖国奉献的心。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 篇6
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读现代诗,这本书也在角落放了许久,直到一天闲来无事才随便看看,可捧起书便再也无法放下。《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老先生20世纪30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主要诗篇。它本是诗集,可对于我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
那个时代笔尖流出的墨水深深的印在白纸上,像是人们对黑暗生活的宣言。一枚枚汉字,被赋予了生命,字里行间散发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五四”的战斗精神填满了一篇篇小诗。字是不会动的,可在这一首首诗中,却好像一把把铁锤,重重的敲击着我的心脏,我因那些痛苦的生活而悲痛,感到无尽的黑暗笼罩,又看到一束光,撕开黑暗的口,射了进来。每读到一行诗,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时代的悲歌,从鲜血的黑暗中传来,越拉越近。但我好像从希望的天边听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声音,是人们的。呐喊,是作者的独白,是新时代的喧歌。千万种声音交杂在一起,在我的胸廓中回荡。一首诗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生活,不同人的画面在文字间向我展开,我看到了烈日下,双脚扎入土地的农民,我看到雾霭中,孤寂的田野和森林,我看到了那个黑暗的小屋中狭小的空间,脏乱的地方将所有容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应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字里行间中我仿佛看到了艾青老先生辗转到延安看到的悲惨景象,看到了他眼中闪烁的泪光,好像听到了那无声的呐喊,那对黑暗的誓言!
如今,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美好的。这片幸福的天地,是多少前人支撑起来的,他们的血肉铺成了今天、明天前行的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们在父母的肩膀上成长,在老师的指引下前行,我们有宽敞的教室,温暖的家,我们不用再生活于那个连活下去都要小心翼翼的时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我们肩负着万千的希望,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我们不能低头,不能放弃,要带着期待,向远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