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摘抄【最新10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
培根随笔摘抄 1
《培根随笔》就是一部写道理的文章集锦,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声情并茂的人物,只有无限的讨论与研究,真是是物必谈,无所不谈。
这本书作者,自然就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一六零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为首席检察官,一六一七� 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贿,从此下野,脱离官场。一六二六年死于实验。本书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还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纪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
虽说专讲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诗能满足想象而称其为魔鬼的酒浆。而有些话也是经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颠倒这莫过于爱情与嫉妒。
这本书也似乎是借助《圣经》来说明道理。从书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识来。我闷在生活之中总会不经意之间说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只要用心记录,你也
培根随笔美文摘抄 2
1)公众的嫉妒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可能蔓延的疾病,正如传染病可侵入健全的肌体并使之犯疾一样,国民一旦产生这种嫉妒,他们甚至会反对最合理的国家行为,并使这些行为背上恶名;而为此采取笼络民心的举措也几乎无济于事,因为这正好表明当局害怕嫉妒,软弱可欺,结果造成的损害更大。这也像通常的传染病一样,你越怕它,它越要找上门来。
这种公众的嫉妒似乎主要是针对高官大臣,而不是针对君王和国家本身。但有一条千真万确的规律,那就是如果某位大臣并无甚过失却招来公众强烈的嫉妒,或是公众的嫉妒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一国之所有大臣,那嫉妒的矛头(虽隐而不露)实际上就是指向国家本身了。——《论嫉妒》
2)登高位而德行愈增,此乃高洁之士的明显标志,因高位显职实则(或曰应该是)德行之所在;犹如自然界中,万物疾动而奔其所,一旦各就各位则静然处之,德行亦是如此,追求显职时则动,问鼎高位后则静。一切升迁腾达均须循小梯迂回而上,上升时若遇派系分攘则不妨加入一派,然登顶后必须保持中立,无朋无党。追忆前任时应持论公允,言辞审慎,如若反其道而行之,那就将欠下一笔自己卸任后非还不可的旧帐。若有同僚,应予以尊重,宁可在他们不想求见时召见他们,也不要在他们有事求见时将其拒之门外。在与人私下会谈和答复私人请求的时候,切莫时时想到或念念不忘自己的地位,最好让别人去说:此公为官和居家真是判若两人。——《论高位》
3)君王亦不可凭产生不满的痛苦大小来估量危险,因为在最危险的不满情绪中恐惧的成分往往大于痛苦,而“痛苦是有限的,但恐惧无限”。再说迫于高压,使人产生忍耐力的痛苦也会使人丧失勇气,但对恐惧来说则不然。——《论叛乱与骚动》
4)欲行事者须知,看上去不足惧的危险往往并非不足为惧,令人虚惊一场的为则历来都多于逼迫人的危险。——《说时机》
5)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现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则如未打开的挂毯,心象意念只是被裹在里面。——《论友谊》
6)应经常审视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若判定某种习气有害,则须设法逐渐将其戒除;但若发现因改变某习性而引起不适,你也不妨故态复萌;因为很难区分何为公认的有益于健康的习惯,何为对你个人有益并相宜的习性。日常生活中应该无忧无虑,自得其乐,此乃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至于人之所感所思,当避免忌妒、焦虑、忧愤以及过度欣喜和暗自悲伤,亦当避免思其力之所不及、其智之所不能。应该让心中怀有憧憬,怀有仰慕和惊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奇感;还应让头脑中充满庄重而多彩的思考对象,如历史、深化以及对自然的研究。——《谈养生之道》
7)若对别人确信你懂得的。事偶尔佯装不知,那下次你对不懂之事保持沉默别人也会以为你懂。——《谈辞令》
8)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其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谈人之本性》
培根随笔摘抄 3
对读书的方法,培根说得比较抽象,没有说出那些书应该如何?他只是提醒人们,“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浅尝不就是蜻蜓点水吗?有些知识只要知道就行;狼吞不就是鲸吞吗?
有些知识要求迅疾、新鲜;细嚼烂咽,如经典思想需要品读,要品读,需要把心静下去,需要把时间投入进去,使之消融于我的精神之中。初次的阅读经典,可能给你的感觉就像一盏很小的路灯,照亮你的脚下,光圈也不见得范围很大,不过,只要坚持下去,又会迎来第二盏路灯……一盏盏路灯延续到未来的路上。
等到走过漫长的道路,远离你熟悉的环境时,你若是回头遥望,尽管是山重水复,烟雾迷茫,但你会从心底里发现第一盏路灯的意义。
培根进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他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不过,这里原则的话说了一大堆不行,对实际的操作没有意义,按照我的观点,只能选择简洁、便捷。
要我的做法便是选读古诗词,浏览的可能是小说,精读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思想意蕴的著作,如《蒙田随笔录》、《培根随笔集》、《帕斯卡思想录》、《理想国》、《叔本华随笔》、《尼采随笔》、《西方哲学史》等;还有《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幽梦影》、《菜根谈》等等。
读书的问题,有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问题在书中无法解决,只能在书外化解。培根的阅历,使他谈读书有了更厚的底子,更广阔的视野,谈吐就变得非常精妙,“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培根随笔摘抄 4
摘抄1:读书之用有三: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
体会:读书贵在运用。应该记一些东西,应精确些,以助谈兴谈资,这是运用;但更重要的运用却是内化,溶进自己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成为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哲学”,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学以致用”。如果光是为了猎奇与装饰,读书实在是没什么用;如果读成了书呆子,书不读也罢!
摘抄2:世间少有真正的友谊,而在势均力敌者之间这种友谊更是罕见。惺惺惜惺惺不过是世人惯常的夸张。真正的友谊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这种朋友才可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体会:不求任何回报的帮助与付出有吗?如果有,或者只说明施与者的善心,还不足以说明真正友谊的存在。真正的友谊除了不含任何功利色彩之外,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接纳,价值观的认同,兴趣爱好的相投,总之,是两情相悦。这种接纳与欣赏发生在同性之间的概率并非没有,但极低且很可能“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而发生在异性之间未免有带有爱情的成份。
摘抄3: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体会:美貌如同双刃剑,但无论如何算是上天的恩赐。但过多地依赖于美貌必然会使人浅薄而成为夏日的鲜果。
摘抄5:年轻人出错往往会使事情毁于一旦,年长者出错则只是使本来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点慢点。
体会:宁可错过,不可出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蓝子里。不要做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掷的事。凡事都有留有回旋的余地。
摘抄6:赞誉乃德行之反映,但它亦是令人反思的镜鉴。
对人对事的赞扬过分夸张只会招人反感,并且会招来嫉妒和嘲笑,除个别情况之外,自吹自擂不可能显得合宜得体。但一个人若是赞美自己的工作或使命,他便可以显得非常体面,甚至显出一种崇高。
体会:真的不能过分地吹捧别人,尤其是经常地这样做,既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让被吹捧者看不起。如果对方真的有特别的优点,赞美时务要真心诚意和恰如其分。当然对于女人的相貌、身材、衣着之类可另当别论。
培根随笔摘抄 5
弗兰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们并不陌生:“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随笔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他的“人生哲学”。
在他其中的一篇随笔《谈美》中,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这篇随笔举例的美德兼备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觉得这是由于他的男权视角与贵族视角在支配着他的“笔头”吧!
在谈《论厄运》中,他写道:“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许也有一些好运而伴随到来。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培根读书的感想,充分的描写了读书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随着读书的不同而改变。
《论友谊》中,他说:“凡与朋友分享快乐者,都会感到其乐更甚,而凡是把忧愁告诉朋友者,都会觉得忧愁顿减。”强调出人与人之间友谊的重要性。让朋友来和你一同分享快乐,一同分享忧愁吧。
培根说得好,“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读书的经验主义者深思。
读培根的散文随笔,我们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对于功名的追求和男权视角。读培根的《培根随笔》和其他的书,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根随笔摘抄 6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正� 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就应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够错过。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好处,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发奋,你要坚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忙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处;“从这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就应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潜质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因此,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发奋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根随笔摘抄 7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 读《培根随笔》有感 。
培根随笔摘抄 8
舞台较人生受惠于恋爱者为多。因为在舞台上,“恋爱”长期可以供给喜剧底材料,有时亦可供给悲剧底材料;但在人生中,“恋爱”只是招致祸患;它有时如一位惑人的魔女,有时似一位复仇的女神。你可以见到,在一切伟大的人物中(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盛名仍在人记忆中者)没有一个是在恋爱中被诱到热狂的程度者:可见伟大的人与重大的事真能排除这种柔弱之情也。然而你必须把曾为罗马帝国一半之统治者的安东尼和十人执政之一及立法者阿皮亚斯·克劳底亚斯作为例外;这两个人之中前者确是一个好色而无度的人;但是后者却是一个严肃而有智的人;所以好象(虽然这是很少见的)恋爱不但是会入于坦露的心胸,并且也可以进入壁垒森严的心胸中(假如把守不严的话)似的。埃皮扣拉斯这句话说得不好——“我们互相看起来,就是一座够大的舞台了”。好象生来本当旷观天界及一切高贵之物的人类不应该做别的而只应跪在一座小小的偶像前面,自己把自己做成个奴隶似的,虽然这不是为口舌底奴隶——如禽兽一般——而是为眼目底奴隶(而眼目是上帝给人为高贵的用途的)。可异者,这种情欲底过度,以及它如何欺凌事物底本性及价值之处,是由此可见的,就是,长期的夸张的言辞惟有在关于恋爱的言语中是合适的,在其他的事情中总是不宜。
不仅言语如此;昔人说得好,那为首的谄谀者——一切较小的谄谀者都是与他通消息的——就是一人底自我;而无疑地,情人是比这为首的谄谀者还厉害的。因为从无一个骄傲的人重视自己之甚有如一个情人之重视其所爱也。所以昔人说得好。“要恋爱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这一种弱点也不是仅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来,而在所爱底眼中看不出来的;反之,这种弱点,在被爱者底眼中是最显明的,除非其人底爱情是得到了回报。因为,爱情底报酬永远是这样,要不是回爱,就是一种内心的隐藏的轻蔑,这条定理是真的。由此可见人们更应当如何提防这种情欲,因为它不但使人失去别的事物,简直连自己也保不住。至于其他的损失,古诗人底故事表现得极好;就是喜爱海伦的人是舍弃了攸诺和派拉斯底赏赐的。因为无论何人若过于重视爱情,则自将放弃财富与智慧也。这种情欲泛滥的时候正是在人心力极弱的时候;那就是在一个人最繁荣或最困厄的时候——虽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过的。这两个时候都是燃起爱火并使之更为热烈的,由此足见“爱”是“愚”之子也。有些人,即在心中不能不有爱的时候,仍能使它受约束,并且把它与人生底要务严格分开,这些人可算做事极当;因为“爱”若是一旦参与正事,就要扰害人们底福利,并且使他们无术坚守自己底目的。我不懂为什么,可是武人最易堕入爱情。我想这也和他们喜欢喝酒一样;因为危险的事业多需要娱 人性之中有一种隐秘地爱他人的倾向和趋势,这种倾向若不消耗在一个人或少数人身上,将很自然地普及于众人,并使人变为仁慈的,例如在僧侣之中有时就看得到这样的情形。
夫妇之爱,使人类蕃滋,朋友之爱使人完美;但是无度的淫爱则使人败坏并卑贱焉。
培根随笔摘抄 9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美》、《论善与性善》、《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摘抄 10
摘抄加评析
1、但是对死亡报以畏惧的态度,将其视为应该交纳给自然的贡品,应该视为丑陋恶劣的行为。(论死亡)——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对死亡的畏惧,折射我对生命的热爱。热爱,尊重生命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怕死并不可耻,世上有哪种生物是不怕死的呢?它们历尽千辛万苦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不是贪生怕死的体现吗?
2、跟着死亡一起存在的往往比死亡更可怕。(论死亡)——死亡,吓不倒我们,吓倒我们的是我们对死亡的心态。
3、死亡最终是给予我们的恩惠。(论死亡)——潜能往往是被死亡的恐惧所激发出来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4、饶恕他人害己者之过失实乃了宽恕者最为荣耀之行为。(论复仇)——这样的宽恕者☆一☆出了狭隘的圈子,他们的心得到了解放,灵魂得到净化。
5、对于神灵,与其言加评论不如一无所知。(说迷信)——毫无所知只是不信神,而妄加评说是对神灵的侮辱。
6、急于求成时将行之事乃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因为那就像医家所谓的预先消化,肯定在体内留下许多没法吸收的物质,然而留下难以察觉的病根。(谈求速)——速度是评判能力因素之一,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宁可错过,也不能输在速度上面。
7、有的人须有虔诚的外表,但事实上并没有虔诚的内心。(说貌似聪明)——貌似聪明又有何用,还不是徒有其表,没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人更值得厌恶。
8、一座都市就是一片荒野。(论友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并没有伴侣,来来回回的面孔也只不过是条画廊。
9、疑心是忠诚的护照。(说疑心)——猜疑激发忠诚之人证明自身之无可置疑。
10、财物越多,食者越众,除了饱饱眼福。财主得何益呢?(论财富)——钱财乃身外之物,有的人人为了钱财,活着担心受怕,死后也要带进坟墓。
11、人之性格可长成芳草亦可长成杂萎,故畅适时浇灌前者而除后者。(说人之本性)——性格是从小养成,可习惯促就了性格,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能养成自己的性格。
12 如果说单纯而独立的个人习惯力量已不小,那互相结合而成的集体力量则可谓强大无比。(谈习惯和教育)——众人拾柴火焰高,习惯的。力量被团结这面镜子放大很多倍。
13、当一个人毫不考虑自我的时候,他当然不会只顾走自己的路。(谈来运)——上天不会时常照顾你的。岳飞,可谓战功累累,一生只为报国,可最后却被君主赐毒而死。
14、但老年人持事则往往提议太多,商量太久,冒险太快,后悔太快,并且很少把一件事做得干净利落,完全彻底,而总是满足于一种平庸的结果。(论青年与老年)——人总是从青年到老年。这种满于现状的态度正是对青年的思考的一种沉淀,青年的冒险造就老年时的安详。
15、最好别把残疾视为一个热病更耻辱的标志,而应该将其看作十分之八九回产生结果的动因。(论残疾)——残疾也是一种美,残疾人以一种美的姿态创造奇迹。
16、听取某几位朋友的意见永远是可敬之举,因为旁观者往往比当局者看得远,身在各底者更识人之面目。(谈门客与朋友)——事情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本身,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人也一样。
17、人的行为举止就像其自身的衣着服饰,千万不可以过分拘泥讲究,因为方便行动才是追求的根本。(谈礼节与俗套)——礼节式必然需要的,可过分往往反而变得俗套。
18、不用怀疑,美好的赞誉应该要有度适时,这样才不会显得庸俗。(说赞誉)——美好的赞誉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19、虚荣人之皆有,就像每个硬币都有两个面,对要不同的人来讲,虚荣有时 (论虚荣)
20、倘若一个人在行事作风方面不善于珍惜自己的名声,那么失败给他带来的名誉☆二☆会远远大于成功为他们带来的荣誉。(谈荣誉与名声)——荣誉和名声的关系就好比数轴上的点,荣誉和好名声是正数,而坏名声是负数,两者会有抵消的一天,也会有超过的一天。
21、最能使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2、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友情的力量比爱情的力量更强大。
23、友谊使欢乐增倍,悲痛锐减。——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分享喜怒哀乐。
24、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不能避免错误,可我们能在安静的地方寻找原因。
25、你愈是少说你的伟大,我将愈想到你的伟大。——少说话,多做事。
26、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知识就是力量。
27、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幸与不幸共同组成的才叫作人生。世间没有绝对的幸运与厄运,有的时候我们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就如同塞翁失马。
28、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岁月是残酷的,但她只能剥夺表面的容貌,不能腐蚀内心的善良。
29、舞台上的爱情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喜剧和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却常常招来不幸。——舞台上的爱情将爱情简单化,理想化,而不懂事的我们总以为那是爱情。
30、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那部分美是虚的,是流淌在血液中,是需要用心感受的。
31、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也许它只适合这个领域,就这个领域而已,又何必牵挂自己不擅长的呢?做好本分就好了。
32、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时机稍瞬即逝,可以说:时机能造就人的一生。
33、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再不冒险我们都老 了,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