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黑雨读后感【精彩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整理的曾国藩之黑雨读后感【精彩2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之黑雨读后感 篇1
早前曾读过《曾国藩家书》,那做人立世的谆谆教诲现在已忘的差不多了。读书,尤其是是读名人传记、史书,大体是本着寻明灯、赏皓月来的,在这个已经失去共识且物质追求成为最高道德指数的时代里,充斥着对成功学的顶礼膜拜,要么是诗和远方的虚妄艳羡,慎独、修身的赤子情怀,往往是最不被珍视的。
人无完人,我想圣贤如孔孟,也总有一些人性的弱点需要每天去缠斗的吧。
曾国藩出生耕读乡农,因着读书科举而入仕途,且被道光帝寄予厚待,他的行事风格分为两个阶段:清高壮志的青年孤愤和黄老圆通的徐图而治。他一生勤勉,以书简上的圣贤标准要求己身及后代,他一生不爱金银不贪私欲,唯独对“名”有深重执着,也是因为这种执着,他才会谨慎持重,唯恐在朝廷和百姓的面前掉了洁白的名声,直到名毁津门。他对儒教正统坚决捍卫,却完全不是迂腐顽固的人,相反却一直在接纳新事物新思想,徐图复兴中华民族,比如支持李鸿章的洋务事业,建立建立江南制造局,选送第一批公费留学的少年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等等,做了许多惠泽后期中华图强的工作。
在看裁撤湘军的决定时,除了他谨慎重名之外,还有对全局“稳定“的维护和把持,意气英豪可以率性而为,但治理一个庞大国家却不能率性而为,就像而今我们社会上一些活跃在网站论坛里的所谓忧国忧民的激愤之士,只顾自己喷的爽快,颇有点想乘乱作乱的意味,读到这里,我终于有点明白上位者所要兼顾的大局稳定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为此而作出的隐忍努力。
曾国藩相人识人育人,被当时及后人称颂,除了过人的辨才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他宽阔的胸襟,知自己不足而欣赏他人长处并为他人创造发挥才干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像欧阳兆熊说左宗棠“涤生打仗确不如你,但曾门人才济济,而你楚军,除了你左宗棠之下再无一人”,说的连最自负好辩的左宗棠都无言以对。一个组织里,其领导最重要是会选人用人,有大局观,把握方向,统筹资源,敏于决策,发挥出组织里成员的长处,成就他人成就组织,即是成就自己。
唐浩明不愧是当代研究曾国藩第一人,感谢吴老师推荐!
以史为鉴,收获颇丰,不知会不会又落入知易行难的窠臼,但读书时已经很享受!
曾国藩之黑雨读后感 篇2
很多事情的发生也许出自意外,就像这本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恕我无知,只是在一个电子书的网站上到了,还以为是现在那些恶搞历史的人写的无厘头,于是就抱着无聊的心态把他下载下来随便看看,没想到这一看不要紧就像吃了一块从未尝过的臭豆腐一般,越发的上瘾了,看完第一部就把第二部第三部都下载下来看了,前前后后一共发了我一个月的时间,在上班的空闲中,等车,吃饭的闲碎中就把她慢慢的读完,看完只能说一个字“好”,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唐浩明先生就已经出版的大作“曾国藩”的三部曲。
对于曾国藩,只是来自历史课本的表述:清末名臣一手创建封建地主武装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侩子手。只知道李鸿章是他的弟—子,还有他的为人处世之道等,很零碎,松散,如果平实提起也只能想起这些符号化的东西了。今天这三部曲却将一个有血有肉表情饱满的曾国藩展现在我的面前。
本文以曾创建湘军与太平天国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这一过程中曾的`心理历程,建军经历,作战过程等,穿插着这其间的许多政治事件,并为我们勾画了许多鲜明的历史人物,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过程,该书还可学习曾如何相人识人用人,学习如何习文练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湘军的很多将领都是读书人,下马琴棋书画,上马纵横疆场,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何等的洒脱,虽未空前绝后,但是也是屈指可数了,到了近代也只能有后来的毛泽东等能够媲美,真乃儒将也!
读此书后,感触很多,曾乃一代大儒,学问文章,真是值得我们一学,想想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国学了呢,我们祖先创造出的学问如繁星般的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真不希望我们今天的人们都不记得了,忘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请棋书画咱就不说了,唐诗宋词你又会背几首呢?历史朝代,名臣大事又知道多少呢?
曾作为一名孔孟子弟,真正的做到了“穷着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尽管他有自身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那个昏聩的时代,却真正的心系苍生,天下,视野开阔,虽学习理学却不受其拘束,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派遣留学生,开设制造局,为晚清民—国积累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思想的人才。每当想起胡林翼在长江上面,看到洋人的小火轮飞驰如箭昏倒在地的时候,真是不禁感慨良多,超前的思想就不说了,单单这份爱国的拳拳之心,又几人能比上?
作为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该学习的真是很多很多。
以前学的历史知识大部分都是呈点状分布在头脑中,所以还是要扩展视野,今天读了这本书,很多东西就联系起来了,原来曾国藩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最先创办人,原来容闳选派幼童出国还是曾力推的等等。有时候想为什么近代中国的名人志士大都出自两湖,读了这本书也有很多的启迪,这与湘军是否有某种关联呢,也许吧,历史就是这样由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紧紧的联系着并推动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