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正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

时间: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1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看完了《资治通鉴》一书,仿佛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饱览着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在《资治通鉴》中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汉文帝了。

汉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在我看来,汉文帝之所以能够能够成为守成之君时应为三种原因:一。不扰法。二。不扰民。三。克服享乐主意。由于这三点汉文帝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了一位守成之君

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中国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开国皇帝,然而却鲜有杰出的守成之君。《资治通鉴》记载了王朝兴衰,各种各样的君主多达数百人,其中失败的远远多于成功的。绝大多数守业之君,不仅无法守住祖业,反而有这种那种的弊病,导致国家衰亡。在《资治通鉴》所载的众多君主中,西汉时代的汉文帝堪称守成之君的典范,那么汉文帝的守成,究竟“成在哪里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汉文帝拒奢尚俭,非无欲,乃不敢放任也。其时,国家刚刚摆脱兵祸,神州满目疮痍,犹如废墟,库徒四壁,财力贫弱,皇帝出巡时竟连一辆有派的马车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计艰难,一遇灾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鬻妻卖子,颠沛流离。 经济状况的恶化,迫使汉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诸如减轻赋税,抑商养农,募民还乡等,很快使濒临崩溃的国家经济有了些许生机。与此同时,另有一股不健康风气在悄然增长,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骄奢淫逸。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不惜以增加封国内百姓的负担为代价,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为解决此弊,汉文帝决然推行节俭之风,以抵制奢靡的侵害,并且身体力行以影响官风、乃至民风。

这也是汉文帝能够成为守成之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汉文帝爱民如子的特点。又体现了汉文帝克服享乐主义的优良品质。

如今我们的社会风气为何不好,正是因为社会上缺少像汉文帝一样的守成之君。正是因为这社会中没有这样一位像汉文帝一样的领导者。所以导致如今的社会,如果要是社会中有这样一位领导者的话,为我们做出榜样,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做自己国家的守成之君。家强则国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汉文帝那样,做一个守成之君,中国必将会越来越强大。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2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册厚书,书名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撰写的一本政治、历史、文化、军事于一体的编年体形式的巨著。“资治通鉴”标题的含义就是“鉴于古时发生的事情的教训,以加强现在的统治与管理。”虽然成书时间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里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这本书第一卷开篇就写出了能成就大事的关键。其中有一句话讲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幾’,谓此类也。”意思就是“没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细微的事引发的,能成大业的人目光长远,能利用一些细微的变化来预测事情,从而预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浅,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去补救它。如果在刚有征兆时就扑灭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来补救,往往竭尽全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还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灾。但是战士们不会总是在大坝前加固堤坝,而是在大坝的后方寻找出水孔。因为有句古话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能普通人认为一个小小的小孔,不会有事的。但当洪水到来时,这个小小的小孔可能会越冲越大,最后导致整个大坝被冲毁。就需要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修好大坝。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有一次,我在写作文时,把“必”字少写了一“丿”,爷爷却很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我说:“不过就是少写了一‘丿’吗?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呢?”爷爷说:“如果你的‘必’字写错了,那么有这个偏旁的字你都会写错。你看,这个‘密’字也写错了。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错误,不能等到错误变大了再来改正。”

《资治通鉴》里还有很多道理,希望同学们细细品读!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3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

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4

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可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

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

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胜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渐。失败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这种情形下,才能够辩论。假如只靠名词定义之类词汇的堆积和美丽抽象的理论,来灼灼逼人,引用灵巧的譬喻转移方向,引导人们坠入他所预设的五花阵里,最终忘了主题。这对正规的思考力的训练,有严重的伤害。有些人一旦发言,言辞锋利,纠缠一团,一向纠缠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他才最终闭上嘴巴。这种争论,已造成困扰,我不愿参加。

短短的一段话,指明了辩论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积累的思想认识的表现,经过辩论,让每个人的思想、知识都有相应的增长,而不仅仅是围绕一个虚拟的问题斗嘴皮子。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5

《资治通鉴》乃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最大者。它记录自周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考异》三十卷,《且录》三十卷,总三百五十卷,三百余万字。其引用各种史料三百种,从历史中得到“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 叩函发帙,靡不具焉。”该书传承九百年,与《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双璧,名蜚海内外。 该书作者乃北宋司马光。原书名《通志》。因神宗以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司马光未如太史公遭李陵之遇,幽于缧绁,亦以泥守旧制而离朝廷,投闲置散,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仕途困厄,政治失意,方专注以治史,得以蔚然成就《通鉴》。

该书中我最喜爱故事是“韩信以少胜龙且”。

公元前203年,韩信东征讨齐地; 齐王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前救齐。但龙且轻视韩信,自恃兵强,没有听从谋士的“深壁以待,无战而降”的策略。十一月,双方对峙潍水。韩信夜间令部堵塞河水上游。再率兵渡河击龙且,佯败而跑。龙且大喜,追韩信。韩信的兵马渡河回来; 龙且也跟着渡河,上岸后,跟随龙且的部队只有三两千人马。韩信下令决堤,一泻而下的河水隔绝了龙且的大军,龙且的大军不能渡河,龙且的三千人被韩信的三万人包围,最终被全部歼灭,龙且阵亡……这时,河那边的龙且大军溃散逃走…… 这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个故事中,韩信足智多谋,龙且的志大才疏得到深刻的反映。他告诉人们统兵之道在于计谋,而不是军队多少。也告诫统治者不要骄傲自满。 当然,这只是《资治通鉴》的一个故事而已。

《通鉴》记人则神采飞扬,呼之欲出; 叙事则词章纵横,河慢伏流; 抒发情怀则大言小言,清风沐浴,长声慷慨,短音辛婉; 渲染战争恢廓场面,奋其意气,推波助澜,一泻汪洋; 其文辞简约洗练; 华采呈少于齐梁,宏壮可追两汉。读诵诸篇,如鼓瑟奏曲,势若江河,或若清风凉日,月明星稀,每使人畅快淋漓,欲扬抵几,呼天喝地。可请鹰扬文苑。

毛泽东曾言,历史不可割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当总结之,以承继此份珍贵遗产,其对于指导今世,帮助匪浅。《通鉴》即在此珍贵遗产之列。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6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 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 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7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这294卷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终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

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

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明白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必须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梦想,我要为这个梦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8

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赵国常与匈奴交战,每每失利,赵王改派李牧把守边疆。李牧每日犒劳将士,不允许出战,连续几年赵国都没有什么损失,赵王和匈奴都以为李牧怯懦。由此匈奴军队军纪开始松散,越来越缺乏组织,以致士气大减。赵国将士们每日接受赏赐却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都愿意一战,后来大破匈奴军队。这就好比在收到别人攻击或排挤时,不要立即报复,要学会忍耐。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对身边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若他以为你胆小懦弱,更加骄横,这就可以找准机会给予致命一击,此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胆识绝对不是常人能及的。敢作别人之不敢作,敢为别人之不敢为。此外一点,就是不贪图小利。智襄子是晋国四卿之一,因为贪图小利,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韩子、魏子都惧怕他,赠予了土地,唯独赵子不与。智襄子率魏韩攻赵,反被赵魏韩灭族。由此可见,不管自己势力再强大,占别人的小便宜多了,时间一久必然会引起公愤。

无信、无惠,则无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无济于事。作为一名领导要清楚三点。其一,无信不立,应当首先立木取信。人性是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让他们占一些便宜以达到取信的效果。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东西,来分与他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其三,再从自己的反对者的薄弱环节开始游说,阐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动摇其原本的反对决心。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确立并维护内部秩序。当内部不稳定时,只可守,不可攻。守,可结秦晋之好;攻,只会众不敌寡。这也是为什么火烧赤壁可胜,投鞭断流却败。

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作为上级,要顾及的应该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交给部下去办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操劳。作为下级,在别人手下办事,要谦卑恭敬,不能抢了上级的风头。

读过此书使我获益匪浅,这些政治、军事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套路。人生就好似一场战争,拥有明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