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1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重要著作。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本书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等学者以及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是群体行为研究者的经典。
没有任何人是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或者可以说,人无法脱离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彼此相互奉连,无外乎时间空间,贫穷富有,身份高低,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群体的一部分。或许这也是个体无法摆脱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本质原因。书中从群体的特征、观念等来说明人们由单独的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后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识,丧失了主观思考,逻辑与判断能力,渐渐同化干群体智慧,进而做出无法想象,骇人听闻的举动。群体可以奋起推翻专制的统治阶级,呼唤自由与平等,却也同样可以汇集成乌合之众,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屠杀与清洗。
真相永远都是冷酷又让人感觉无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尽管让人丧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趋之若鹜,比如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比如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药……而对于我来说,那些枯燥的读书时光正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保持清醒头脑的选择,所以那些时光尽管枯燥,但却让我和现有环境保持一定距离。那些我们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丑恶,被作者冷酷的掀开,那些我们自认为的真实,也不过是统治者想让你认为真实的真实。尽管认识真实让人难过又绝望,但我还是想用无数的孤独时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说的:人活在世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2
终于花了2周的时间把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看完了,这本书是以我认为相当缓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头雾水,无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获〔〕不同。
这本书在同学的推荐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到尾我都觉得这本书中偏见很多,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群体的心理、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罗伯特·莫顿的《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他指出这本书确实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勒庞生逢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他在此书的这里或那里,以十分简约甚至时代错置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 群众的反叛、 大众文化、 受别人支配的自我、 群众运动、 人的自我异化、 官僚化过程、 逃避自由投向领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庞考察了一大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念,这使这本《乌合之众》具有持久的意义。
群众,乌合之众。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勒庞看来,当人们变成了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时,一种降低他们智力水平的机制就会发生作用”,“ 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因此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群体具有冲动、 急躁 、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书中列举了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因此,“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同样,这也可以解释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狭窄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希望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这也给领袖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勒庞解释说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会让人犹疑不决(这点我没看懂?)( “每个时代的群体杰出领袖,尤其是革命时期的领袖,大多才疏学浅,他们往往勇气超过才智。才智过多甚至会给领袖带来障碍,但正是这些才智有限的人给世界带来最大影响。”)。但领袖们会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乌合之众》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国内翻译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目前豆瓣上书评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读的国内翻译版本是2018年1月出版本的,翻译人员是:董强,这个人曾在法国游学12年,是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董强翻译的这版书,从出版后,到现在凭借着口碑,获得不少网友的一致好评,由于我本人在阅读此版本之前,并未阅读过其他译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对其它版本的书进行评论,但是,从豆瓣的评分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实力如何的。这个版本的《乌合之众》从出版到现在在豆瓣中的评分为8.5分,可以想像书友们对这个版本的肯定。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反应是,不得不佩服国外专家的学术研究精神,他们能对于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逻辑推测下去,最后,再给你得出个结论。这就像是,中国古人所提出的观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中的经典语录也不少,网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这里本人就不一一列举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一下。
首先,作者对“群体”的研究、思考可谓是相当深厚。群体,是毫无逻辑可言的,群体,又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旦被群体的思绪所左右,群体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其次,作者在书中也阐述了,个人一旦入了群体之中,他就会丧失他自己原有的个性以及逻辑判断力,接管他个人思维的就是群体的思想。
再者,群体又需要引领者,引领者需要个人威望,而威望又来源于成功。所以,你会发现凡是比较牛的成功者,TA所说的很多话,都会有N多人相信,会有N多人愿意追随TA。这就让我联想到现今社会的粉丝经济,粉丝可以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这就是群体思维的体现。所以,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刷屏的营销案例,背后能够火的本质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个“群体”的人群,而这个“群体”就会按着“设计者”之初的剧本走下去。
最后,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对于西方社会普选的观点,这里引用一下书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选的缺陷自然是太明显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类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级精英构建起来的,他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顶尖。金字塔随着价值的递减而向下扩展,每一层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层阶层。一种文明的伟大,自然不能取决于低级成员的普选,因为他们代表的只是数量。而且,群体的普选可能还是危险的。他们已经给我们招来了好几次入侵”
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同时,自己也有感而发,做了一次读书笔记:“本书首版是1895年,这段话,在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西欧国家慢慢得到验证了,看看现在的西欧国家被所谓的“政治正确”的“难民”移民搞成什么样了?巴黎圣母院就这么一把火给烧了。同样的,美国的民粹主义正在吹起,后面的路,可想而知。”
这本书,可以给自己时刻地提醒,不要被“群体”思想所左右,要时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时刻反思,多问自己为什么。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篇4
好像人都有这么一个心理,喜欢去研究人心理的心理。不知道是本人阅历不够或者这确实是事实,总之没有科学依据的得出了这个结论,且一直暗暗自诩,觉得自个儿大智若愚,能够暗地里观察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却从不点破每一个人内心的藏着的怪兽。
在我多年的观察人的心理历史中,其中有个发现是个性突出且处事极端的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我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小小的攀谈过的陌生人、名人传红人圈所熟知的人中,大多数是这样。骄傲的说一句,这个结论是高中时候发现的,那时正处于性格转变期,我自个儿从性格突出逐渐变的事事像个局外人。
这个发现,我从未有过科学实验,也没得出像样的结论,冥冥之中好像感觉得到总有人会得出和我一样结论的人。事实证明,确实有,那个人还是活在19世纪的“古人”,他就是《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
当然,勒庞的《乌合之众》从学术角度讲经常表现得十分“外行”,这本小书在1895年初次面世时,说不过是一本赶时髦的书,书中还含有各种互不协调的意识形态,但这种小书却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之久的热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从中读到的却是个性越是突出的人越容易引人注目,越容易走向成功。
看到书名翻译时,瞬间觉得中文博大精深,The Crowd翻译为乌合之众,而直译的意思为人群,群众,大众。乌合之众不仅表达出该书研究对象是大众,还传达作者在本书的情绪、立足观点。勒庞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勒庞对群体心理保持着否定的态度。勒庞经常用十分夸张的口吻,为我们描述了一副十分可怕的景象。按他的评价,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社会主义者、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勒庞的《乌合之众》提出过大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它,无论是自然、上帝还是人,都不能”。他们罕见的极端的个性,让他们在群体之中尤为突出,纵观历史长河,但凡留名者必然有其过人个性,而这个“过人”往深了讲就是极端。略有了解中国历史的都知道,那些揭竿起义做了皇帝的人,都有自己的引人注目的极端行为的个性。由此可见,极端未必是件坏事,它像精神食粮,支撑着你为了目标前行;极端又未必是件好事,他像精神毒药,疯狂的侵蚀你的理智,做出日后臭名远扬决定。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5
乌合之众里说:群体里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
是的,一个独处的个人可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见解、独立的审美、独立的个性,可是,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是脱离不了集体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群体或多或少都会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独处时的一些习惯,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坏的。
群体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神奇力量。
比如,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群体对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成长;一个八卦成性、流言蜚语满天飞的群体就是对个人精神的消耗。
同样起点的两个人,置身于不同的群体之间吸取的养分不同,短时间内看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经过岁月的筛选,差距显而易见。
环境改变人,群体也会。
一旦大多数人形成统一阵线,一个人的意见显得无足轻重,哪怕他是对的,可是与人多势众的群体相比,难免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毕竟独舟难行。
小时候有一首歌叫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
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
号子嘛一喊,浪靠边
百舸嘛争流,千帆进,
波涛在后,浪在前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困难面前,比如抗洪救灾方面就显示出了集体的重要性。
集体的矛盾也是激烈的,谁干的活的多一点,谁干的活少一点,干活多的如果得到的回报跟干活少的一样,难免有微词;如果干活多的拿到的比干活少的回报多,干活少的也免不了说三道四。
群体有时候慷慨激昂,有时又无比沮丧。
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水很深,硬着头皮往前闯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6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一样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户外、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着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众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着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礼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之后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着作对于我们这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