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读后感【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1
下面我想和老师们分享的书是杨澜的《一问一世界》。这是20xx年购于泉州书城的一本书,购买它的理由有3点,第一是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二是封面的色调很素雅,第三点是书名很新颖:一问一世界。最关键的是第三点,书的副标题这样写道:对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第用来问的。
这句话深深地吸引着我。我非常好奇为什么世界是用来问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一个问题能够解释清楚吗?带着问题打开了它细细品读它的。前言。“世有疑惑,必须发问”10年也好,20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回顾4年的教学工作,也是匆匆而过。望望远方的天空,还很遥远……
本书中提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杨澜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对成功的定位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呢?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地赶路,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与爱护。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反思一下我们从小的教育当中有多少环节是在训练我们提问提呢?在我们一年级的数学中,解决问题这一块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列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如,有5个圆形,8个三角形,请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就很大一部分学生提出圆形比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正如书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越丰富,提的问题才越有质量。面对质量低的问题,我开始寻找原因,学生们对“比”数之间的多少与数之间的总和混淆了。
我又设计了“圆形比三角形多还是少?”,来反问学生。大部分学生知道圆形比三角形要少,接着追问少多少?生:“少3个。紧接着,就有学生提问:圆形比三角形少几个?培养学生们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从错误到正确,从局部到整体,从头到尾的思考。相信爱提问的学生,是喜欢动脑思考的。
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2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央视有位著名的主持人叫杨澜,印象里她举止优雅,主持风格落落大方,后来,经过几年的销声匿迹,她华丽的回来了,与东方卫视的合作,继而创建阳光传媒,选择公益,坚持做高端的访谈,她变成了一个淡定大气,知性广博的熟女。最近有幸读了她的《一问一世界》,对她的工作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20年的非常媒体生涯, 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讲述她对自己传媒文化事业那种狂热的追求。以及20年来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书中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
翻开了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第一句话深深吸引:“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可以看得出书中的杨澜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年轻人,她为我们中国的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趋势,她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原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很难。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从1990年入行成为央视《正大综艺》主持人,到1994年获得主持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并被评为亚洲地区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2001年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2004年担任慈善总会慈善大使,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十人第一人。 杨澜始终如一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在生活中,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工作虽然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我很喜欢她这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官,而是有一天出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在你身边对你微笑。”杨澜,凭借着聪慧成为了精致的女人,演绎出了她精彩的人生。
问一世界读后感 篇3
从前,补习班课后,游荡在书店,初抬头,短发飒爽,礼服优雅,持话筒,低头沉思,眼神宁静。拿起书,再端详,是杨澜,身袭黑色长裙,眼睑低垂。书旁几行不起眼的小楷深深吸引我的目光:“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低头看向包里满是硬式气息的书,一句话在我脑海的深处蔓延:我的梦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轻捻书页,三件事交织如雨丝。它先是讲述了杨澜本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以及去外国留学的经历;再是描述了《杨澜访谈录》节目团队的组建、人员分工配合和团队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比较后写的是与这些被采访的“大佬”过招。它让我从杨澜20年的职业生涯,看到的这个社会的变化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看问题的角度也让我看到了方向:问与逐。
书中有几个问题,我印象比较为深刻:你成功了吗?到底怎样才算成功?成功后又会怎样?看到这些问题,我首先是感到兴奋和斗志昂扬,因为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但紧接着,我又感到迷茫。
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当今社会的场景:站在空空的舞台,当所有人都走了,灯还亮着,那时的你会不会觉得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就像哲学家周国平写过的:有趣的是,你们想象不出这是个多么无趣的时代,我朝四周看,看看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贪婪或无奈,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我看见老人们一脸的天真,聚集在公园里做儿童操和跳集体舞,孩子们却满脸沧桑。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社会上到处充满着对成功的宣传。我们为了“成功”,却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赶路,撞着这个,又撞着那个,来不及把他们扶起来,来不及说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风景忽略了人,不曾给他们过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我看见许多有趣的事物正在毁灭,许多无趣的现象正在蔓延。
杨澜说:我们似乎患上了一种叫成功综合症的东西。是啊,我们不得不慢下我们匆匆的脚步,回过头再去思考这个社会,去思考我们赢的价值。我相信有些人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就如杨澜那样用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去思考,去改变着这个世界。有位演员曾经是一个理工男,因机缘巧合进入了中戏,却因第一节课就失去自我而潸然泪下,之后他虽然收获了名与利,但他说这种错位感带给他来的是二十多年的迷茫,直到比较近才找回自我。
反问自己,走出小学象牙塔后是应该顺应心声还是应该继续随波逐流,是每天不断的背诵老套的开头结尾,背诵虚假的应试式,还是用心观察生活,一点点描写生活一步步锻炼写作基础;是每天不断背诵不求理解的囫囵吞枣似学习还是掌握方法用心思考和体会;是只局限于课内的死读书还是广涉猎,阅读世间美好…想清楚这些,我觉得虽不能给自己一个成功的肯定回答,但也一定是朝着成功一步步迈近。
比较后,回归本书的开头“何为成功?”我想成功的定义是“先问醒自己,再去勇敢做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