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优秀3篇正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优秀3篇》

时间: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优秀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把百年孤独看完之后,花了一段时间平复最后一段带给我的震惊,这样的小说写出来,让其它人还怎么敢妄想去写小说!虽然我只花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读完这本小说,但这本小说涵盖的内容,人物牵扯出的情节让人可怕这位作者,这些人物与故事,装下它们不难,可怎样将这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脉络牵引到一起,用几个巧妙的“多年以后”是不足够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命运与时代,个人的宿命,众人的宿命,家族的宿命,一切都在最后一齐收拢!一百年的孤独,众人的历史在一场时与空的飓风里湮灭,永远不复存在也不曾存在。

魔幻现实的好处,它给人带来惊叹的体验,又不让读者沦入矫情于人世间的可怜境地,人世间的伟大是属于魔幻的!是必须要带有魔幻的感知。

让我觉得可怕的是这样的书怎么能由人写出来,一个人的脑子怎么能装下那么多东西,要说书中的故事情节,没有让我惊讶的地方,让我惊讶的是人居然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要说家族史,我想我个人的,或者许多人的家族的历史都是值得去写的,我们这一代的上一代,恰好是计划生育之前,有人就有故事,一个家有很多人,就能有很多故事,重要的是里面得出能人,有能人很繁荣,说明是个坚韧而智慧的家族,我的家族像这样,不过仅此而已,还是需要文学给它美化才能见人。与其他许多家族一样,都是在中国的一个奋进的时代里漂泊的,我相信我们身边包括自己就的确有这样百年孤独的故事。但,说到底,百年孤独这本书真正精彩的地方只是利用了家族这个框架,讲述的是个人无法摆脱的宿命,在时间的摧残之下人反抗而终将无法战胜的孤独,最为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书居然写成了!真是让人汗颜!不敢相信马尔克斯写这本书受了多大的罪,把这一切完整而分离的故事装在脑子里,一一变成文字。

他提供给我一种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在的具体的操作方式,很不幸的是无论我怎么看自己结局都是可悲的,我发现我自己也不过是在不同的处境下重复同一件事,用幻想去扭曲现实以此麻痹内心扭曲对现实的看法,满足自己的内心,即使一切都那么不切实际,扭曲了的现实,给自己找足够多、足够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去过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什么狗屁人生的真相,不过是顺着自己想过的生活找出的解释,人对世界的看法能有真相这一说吗?世界就在那里,人的解释是解释不了的,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属于他个人的解释,而我的解释给了我自己接着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理论基础。

对语言的操作,作为学会操纵的工具,哲学从一开始是古希腊人教授他人做政治家的学问,到现在演变成唯一能运用上了的实际的工具,作为一个语言的游戏,在政治上。我忽得想起舅舅的话,他说西方哲学都是政治家的工具,只有佛教的才是真哲学。我不能评判是与否,当时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我又陷入到这认知思维的困境之中,也许功利性是摧毁人单纯的思维过程的首要因素,有时候又是最强力的驱动剂。

我的人生的真相只维持了二十四小时就又失去了给人自由的作用,人生中的纷乱把我拉回到。

在另一场飓风里,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在一片孤寂之中沉沦,麻木于时间的流逝,不断得忘记,又重新记起,又忘记自己曾经记得,在无数次可悲的轮回里重复进行着自己所谓的思维,无所作为的迎接死亡。

不!

死亡,是被遗忘,回顾历史追忆往昔,我们究竟记得什么?一个人要付出什么,做到怎样的事业才能让人们记住?人们记住的又是“他”希望被记住的“我”吗?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题记

推开《百年孤独》,来自拉美的闷热空气与喧闹怪诞便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夹杂着布恩地亚的百年孤独,于案上独成一个世界。

一开始,便是奥雷良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那个遥远且清晰的下午。一个家族忍受百年孤独的苦难就此开始。

马尔可斯老爷子似乎很喜欢插叙,于是在行刑队之后,是马孔多的创建伊始。何塞被吉普赛人从外界带来的各种新鲜事物迷得神魂颠倒,马尔苏拉则尽力使丈夫回归生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谁是胜者,除了孤独。之后是上校、小何塞、阿玛兰塔……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预言开始一一应验。

上校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直到最后上校发现自己不知道为何战斗。阿玛兰塔拒绝了可怜的意大利人,又拒绝了忠实可靠的战士,最后坦然地迎接死亡。布恩地亚家族的人一直在孤独中垂死挣扎,可就像马尔苏拉说的,“这家人全是疯子”,布雷地亚不会爱,不会被爱,他们在自己的周围筑起冷漠的高墙,任墙外春风和煦,鲜花缤纷,自岿然不动。

上校最后明白了,于是他不停地打造小金鱼,为的不过是“与老年生活签个体面的协议”,以专心致志来排遣永恒的孤独。而不停织着裹尸布的阿玛兰塔,也只是另一个上校罢了。在孤独面前,布恩地亚一败涂地。

还有后人,那些奥雷良诺、何塞,相同的名字早已注定他们命运的归途,无人破解的预言在灰尘里默默叹息。

整个故事似乎很悲观,布恩地亚家族渐渐分崩离析,原本生气勃勃的马孔多也逐渐腐,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似乎是现代文明的传入。那么,文明究竟是好是坏?谁也无法定念经,但不可否认,香蕉公司,和那些外人的到来,摧毁了布恩地亚和马孔多。在这一点上,马孔多就是南美的缩影,一开始懵懵懂懂,却生气勃勃,后来,文明入侵,带来了大规模战争和生离死别,然后,又在外在势力的欺压下不得翻身。那结局呢?是对未来的预言还是期望?但愿是期望。

无论如何,一切都在继续,香蕉公司在运行,昔日马可多的居民逐渐被排挤在外,坟墓中的人在增多,流淌着布恩地亚家族血液的私生子在不带出生,马尔苏拉在黑暗中淌过时光的河流,吉普赛人的房间逐渐腐蚀,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吞噬,马孔多在飓风中消失不见,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成了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一切都还在继续。布恩地亚的孤独仍在,新的马孔多还在重建,一切似乎都在向前奔跑,其实也不过是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前进并重复着。于是,命运成了宿命,孤独成了永恒。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是一种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