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有关鲁迅药读后感【精选5篇】正文

《有关鲁迅药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醉清风为大伙儿整理的5篇鲁迅 药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鲁迅《药》读后感 篇1

鲁迅的《药》讲述的是华老栓、夏瑜两家的故事,读完《药》的一文,我心中有些痛心,又有些无奈。

我痛心当时人民的愚昧,革命者无人能懂,英勇就义不被理解,反而在牺牲后说三道四;我无奈“药”非药,即不治病,也不治愚,麻木愚昧的心灵无法被唤醒,似乎往后就要一齐沉沦下去。而最令我心痛和无奈的是,鲁迅先生不断地呐喊,不断地创作,却始终唤不醒沉睡的人民。鲁迅先生曾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急需药,急需唤醒愚昧,让中国重获新生的药。

而《药》提供给我们的药方,就如同抓药一般,按药方规定取药,均匀融合,才能制成治病的药。

我们要让群众知晓、了解、明白,我们“病”了,我们需要“治”,革命者是在帮助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康复,进而可以变得强大,抵御入侵“病菌”,使我们不再“生病”。而后再呼吁全体人民齐心协力,支持革命者,协助革命者。这才是真正的“药”,治疗我们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药。

鲁迅先生总是可以用锋利的笔尖揭开我们丑陋的伤疤,血肉模糊。而他总是痛心疾首而后又转为冷静理智,希望用笔墨触动我们被麻醉的肉体与心灵。每阅读一篇“药”,都有一次旧伤疤被掲起的撕裂感,鲜血淋漓,每一次都可以回忆起当初沉重的历史:被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的徐锡麟,英勇就义的秋瑾,不屈服的赵一曼,身处牢狱却依旧心向救国的方志敏……。一幕幕都勾起回忆,令人沉思,引发思考,更让我意识到如今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仍应保持警惕,警惕再次变得愚昧麻木,冷血无情。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齐力同心。

读《药》总是让人感到心里颇不宁静,但却是这不宁静,才让我感受到自己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爱国人。我也希望大家都有与我相同的感受与感悟。

鲁迅《药》读后感 篇2

《药》一文讲述了经营茶馆的华老栓夫妇为了给儿子小栓治病,在听取民间偏方后用积蓄给儿子买人血馒头,最后华小栓还是离开了的故事。读完文章后,我心头便涌上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面对自由与光明,他们都摇头说着:“发了病了!”面对黑暗与禁锢,却连连拍手称好。老栓深信人血馒头包治百病的荒唐话,茶馆众人对被害革命党的幸灾乐祸,文章将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药”命名的意义不仅仅是小栓的痨病所需抗生素的医治,是当时时代的背景下人们思想麻木不仁所需的“药”,这个药是拯救国家、民族的药。学医拯救不了人们,这不正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吗?以笔为刀,以墨为药,给国人的思想来一场手术。

治疗国人的病,就要改变封建专制统治对百姓造成的愚昧思想。要治好百姓思想的病,必须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愚昧落后的思想,“立国”必先“立人”。在当时,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国貌。革命党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可在《药》中革命者却又是悲哀的,夏瑜一角是革命者的代表,他对革命事业有着无限的忠诚,但他最后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牺牲本应该是可歌可泣,但人们并不理解,反而成为他们口中“疯了吧”的人。刨根究底,还是人们的麻木。由此可知,革命思想在当时又是多么宝贵啊!

改革是一个国家、民族前进的动力,历史车轮的滚动离不开革命。可人民大多根本不了解什么是革命,也就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而对刽子手毕恭毕敬。他们是没觉悟的劳动群众,必须大声呼吁人们站起来向不公平的命运抗争。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的、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辟深邃的反省者。

屠杀是无法扑灭革命火焰的。夏瑜坟顶上的花圈,它发出异彩,则暗示着将有无数革命者站起来,踏着他的血迹前进。夏瑜虽为革命而死,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革命仍然是有前途的。

如今的中国站起来了,强起来了,不会再有以往“华”“夏”儿女的悲凉了,不再会有沾着人血的馒头了。现在的中国儿女同一战线,是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这里没有统治阶级,没有三六九等,有的尽是和平安康,但我们不忘先烈作出的贡献。

现在想想,我的心境可能是默哀吧。为专制统治下人民群众的默哀,为革命党的默哀。

有关鲁迅药读后感 篇3

《药》写于1919年4月,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故事。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鲁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笔,将当时整个社会浓缩到简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

鲁迅《药》读后感 篇4

铁屋子里的惨案——《药》读后感

刘洋

《药》的故事较为简单,华小栓吃下革命者夏瑜血染的人血馒头治病,结果仍是死去。《药》的环境像一间铁屋子,里面横七竖八躺着一群睡着的人,有一人醒了过来,想叫醒至少一部分的人,结果被打死,最后被“分而食之”。《药》的故事,其实就是铁屋子里的一桩惨案。

铁屋子里的人,最后都一定是个死,但睡觉能有效减轻其中的痛苦。对于反抗痛苦与减轻痛苦,至少以个人而言,减轻痛苦是更好的选择。于是,他们用麻木与迷信包裹成厚厚的壳。从外面看,他们如同酣睡,从内部看,他们为精神找到了逃避之处。

所以他们才会对掀开壳子的夏瑜有一致的敌意、反感、冷漠。即使是为夏瑜上坟的夏四奶奶,仍然认为他的儿子是被“冤枉”的,今天“显了魂”。孤独的醒者悲惨地死去,餍足的睡者继续长眠。

因为迷信,华老栓用积蓄从刽子手处买“人血馒头”;因为麻木,围观刑场的人“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因为迷信,夏四奶奶希望乌鸦来证明瑜儿的“无辜”;因为麻木,茶馆中看客宁愿把革命者的豪言当疯话而不去细究……想要把迷信与麻木从这些铁屋子长睡人的骨髓里清理出去,清理者与被清理者都要承受莫大的痛苦。所以铁屋子总是黑暗的,偶尔醒来的人也只敢装睡,革命的火苗没有赖以生存的空气,腐朽的统治走得波澜不惊。

幸好,总是有人叫醒了所有人,把铁屋子掀开了,可惜那是几十年后的事。夏瑜以及他之前之后的觉醒人,尸骨无存,华老栓以及他之前之后的被迷信与麻木迫害的百姓,塞满了历史的丛冢。但他们的精神,或先进或落后,给“仁义道德”四个大字狠狠泼了一把墨。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历程中几点罕见的亮色。

只是“人血馒头”仅在形式上完全禁绝,但还有人在“吃”,在预谋另一起惨案,把某某死后的“血”一点一点吸干榨尽,一如当年的康大叔向华老栓递来鲜红馒头的神情。

鲁迅《药》读后感 篇5

今夜你被谁遗忘——《药》读后感

龚晨鑫

读完《药》之后,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那麻木的看客。他们看待任何事件都像是看戏,对一场戏哄笑谈论一阵之绿色作文网后,又将去寻找下一台戏。在因药而起的戏结束后,在夏瑜、华小栓死后,还会有几人记得他们?康大叔不会记得杀了一个叫夏瑜的革命者,看客们不会记得华小栓,因为这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转身就会遗忘。

漆黑的夜晚,人们都死一般地睡去,可有的人真的不再醒来。看客们可还记得昨日死去的人?

如今的中国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而与此同时,世界正上演一出出大戏。当印度新冠疫情横行时,那里有无数的患者,无数的死亡。生者无法接受治疗,只有等待死亡;死者被焚烧,或是抛尸于海洋。有几人能怀着恻隐之心,去看待这一事实,甚至去帮助他们?当巴以冲突爆发以后,多少人怀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场战争,又有几人能真正关心那些受害者,在乎那些遇难者?这一群无辜的人,甚至被当作政客的筹码来使用。

面对这一幕幕悲剧时,我们中国与中国人,是否仍然是看客?

我不知道,过去成为看客的人们,也许有的是因为无能为力?也许更多人认为夏瑜的死与他们无关?现在呢,除了无能为力的人与国家,那些有能力的人与国家,为什么不帮助那些处于绝境之中的人?这岂不是麻木,岂不是是新的看客!看客,仍然存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

我们遗忘了太多与我们无关的事与人,但是这些真的与我们无关吗?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作为中国人,我们可能不再是看客,可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我们是否仍缺少作为人类的觉悟?

我知道,世上的人们从来不是同一个物种,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种人类。因此看客从未消失,面对其他种类的人,我们依旧是看客。

我看着你,你看着一台台戏,我们有着不同的原因,最后却都成为了看客。

今夜你将谁遗忘,今夜你被谁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