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底色为题的高中作文精选4篇》
人生如画,绚丽多彩,底色沧桑,花草树木,如人姿态。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以底色为题的高中作文精选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底色 篇1
万里黄沙之上,有一棵树,新绿尽掩,泉上匿踪。又似有驼铃悠悠,旌旗猎猎。而树,只立着,在若隐若现的泥墙里。
总觉得小时候见过这样一幅画,整面被黄褐色水笔涂染,一只纤手将它自歌阕抛下,独属于秦淮两岸的春风将底色吹拂。
水粉在韵染,黄沙在蔓延。
纸很轻,却终究会落地。落地时,已值月朗星稀。水中画舫不绝,花间诗词不尽,而纸上俨然画着另一个世界。那里看不出泼墨挥毫的潇洒,品不出浪迹江湖的放荡。画的背影只是单纯的孤寂。在落霞孤鹜,白雪绿竹的底色上尤为渺远。
在这样的底色上,没人会注意到这张纸,以及黄褐底色上的树。
我为树的前途困惑。谁画了它?它长在哪?它的根将扎在何方?我的心悬着,直到画落地,卷入没有尽头的车轮里。
这里的视角没有高度,一切繁华在这里都归于尘土。笙歌在隆隆的车轮中模糊,画舫在人群熙攘间淡去。眼眶里只有黄褐色的车轮不停的滚动,卷起浑浊而不可察的泥沙。泥沙借着残阳末梢那点微漠的光,在半尺高的一方天地里,刻上了自己的颜色。
这般炫丽,本该由那棵树来写就。可惜,画出来的树,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能力。这片厚土之上,颜料甚至掩不住泥沙,却看不到半点新绿。
我寻一处僻静之地,极力回想儿时见过的画,画上分明是一处农家后院。风过,下意识的抬起头,见四周竹树环合,篱墙低矮,青烟袅袅。起身放下书卷,木门咿呀,断了蛛网,迎山风坲过,细沙在竹林间的小道上徘徊,翻卷着奔向前方。我随着它,终于在山崖前收住脚步。崖下,是瀑布三千尺;抬眼,是漫山绿竹如潮。
这是山的底色,也是作为底色的山。
画飞了好远好远,自吴侬软语的秦淮河畔褪尽纤华。画的旅程,在每一份托它飘落的空气里留下一抹痕迹。
一滴水忽的滴在面前的青山上,水波随即晕染开来。山像纸片一样从一角渐渐倾塌。崩颓的痕迹一直蔓延到脚下。这时,才看清山的背后还是秦淮,那幅画终究会落下的地方。
画舫划开的水面上,荡漾着那幅画,黄褐色的颜料随着纸的软化,消逝在倒映着繁华的河水里,树终于露出了属于它的新绿。
画的生命不过片刻,带着浑浊的颜料,在歌舞升平的世界里苦苦追寻,每一次经历都是一个故事。即便只在淹没前片刻的新绿,也足以不负为它着色的纤手。
底色 篇2
记得那年盛夏游北京,路多人多车马多,记得旅馆楼下的纪念品商店,我曾在那里买了蜜饯,记得未名湖与白塔,记得故宫顶上琉璃的瓦。
然而,不只首都,泱泱吾华夏,上下五千年,区区文化色彩岂足道哉?塞北,弯弓、青天、碧草、黄风、射大雕。中原,拱手、大道、白墙、红瓦、论诗赋。江南,捣衣、小桥、流水、明月、笑佳人。而它们重重叠叠,交织融合,南北贯通,愈发让人觉得懵懵懂懂,高深莫测,变化无穷。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股中文热,友人们却大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想,其中,大部分原因即是她的复杂。
可是,即使是再复杂的楚辞、汉赋、骈体、骊文,也都归于简单。这种简单就在于它们都具有一种抽象纯粹的情感。即使在最为深沉的梦里,这种情感也未曾停止流动。只是,在历史的滚滚烟云里;天地所为的熔炉中,这“河流”或是枯竭于涸;或是止步不前;或是“急流勇退”;又或是“奔流到海不复回”。情感的存在实无固定性,亦少再现性。然而若附于一个抽象名词上去求实证时,“文化”,却有它永远的意义。明确而单纯的共同愿望重现了明确而单纯的文化。
我曾听闻佛语,“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可在大海中发现一滴水,也可以从中看到阴晴圆缺、潮汐变幻。中国文化便也如此。从故宫屋脊的吐水兽,可窥见中国古建筑的精奥;从紫禁城的对称式,可深得皇家的恢宏气度;从苏州园林的精巧别致,可悟会秦淮人家的七窍玲珑;从诗经时代的十六字“马”,可深谙中国词汇的博大精深;从甲骨到简体;从文言到白话;从象形到具体;从繁到简,由古至今——中国文化在无数的领域,无数的界线中成长、蜕变,终于长成一块璞玉,温润而不失气度,谦和而不失坚硬,无数志士仁人,骚人墨客集其心脉而养出的玉啊!英雄的胸襟和情怀,天才的智慧和经验,勇士的传奇和绚丽无不凝结其中,而善良与坚韧是其不变的底色。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快速更新的时代,这是一个风雨兼程、庸庸禄禄的时代,而你仍然坚持你的神秘,提升你的价值,在岁月的涤荡里愈加精粹完善。你用你的行为有力地打破了那些“古文应退出历史,汉字简化”的妄言。
倘若时光细细梳理,历史从容向前,那我要说,中国之文化啊,你的底色是沥去浮华金色的羊脂血玉,既是不变的善良又是恒久的坚韧,既是新时代的开始,也是旧时代的结束,你是——永不停歇。
底色 篇3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一直闪耀着熠熠光芒;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也同样伫立在时代的潮头。中华文化的底色,是古老与现代并存。
“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古老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之魂,是立足之本。京剧的曼妙婉转,长城的蜿蜒绵长,正是中华民族留下的弥足珍贵的遗产和记忆,彰显着中国人古老的智慧与风韵。
走在老城街头,耳边不时传来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国粹京剧是国外朋友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不同于流行歌曲,它既有婉转悠扬的音调,又有柔婉刚强的步履。音调中显示出古人之文化,步履中彰显着古人的智慧。每一出京剧都演绎着一个哲理,每一声唱腔都蕴藏着一个灵魂。它将文人的情谊、品德、哲理,甚至法律都融入其中。步伐轻盈,水袖飘舞,带动着荷叶田田,风生水起。京剧的美,京剧的智慧从古传唱到今,它是古老中华之艺术品。
巍峨的长城,雄伟的故宫,诱人的美食……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继往开来,代代不衰。令人惊叹的,还有今人对古代文明的创新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我们所熟知的“一带一路”和“小黄车”,都是现代文明的缩影。而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一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
我们所熟知的“一带一路”,它重启了古代丝绸路的辉煌。起初,人们借丝绸之路交易丝绸,茶叶。如今,我们高举和平旗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一带一路”凝聚着为国家建设的深情,也彰显了现代合作,包容的文化。同样是创新,“小黄车”则成为当下热词之一。行走在霓虹闪烁的商业大街,除了摩天大厦,车水马龙,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路旁的“小黄车”,人们随手一扫便可享受共享经济的乐趣。共享单车是今人对于古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更体现了现代的共享文化。
如今,古老智慧与时代脚步缺一不可,而中国恰好将其有机会结合。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充满现代化生活气息的国家。两者共存共生,美妙融合成为了大国前行的底色。
漠漠前行,凤鸣龙飞;云雨蒙蒙,涛声浪卷;岁月流转,光阴匆匆。而始终不变的是中国,是古老与现代共生的国度。
底色 篇4
世界原本是一片蔚蓝,因为有了生命,才变得多彩起来。蓝色的世界是清纯简单的,五彩的世界是深意复杂的。而这一片看似普通的蓝,却是精神时代的基本。新事物组成一个诺大的舞台,底色是不可缺少的幕景。
底色是人们内心的精神栖息地。在《向日葵》中,梵高用黄色作背景,意在将自己的心愿寄托于此。当时的梵高在黑暗的世界里匍匐,找不到内心光明的出口,便来到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在温暖的阳光中,他找到了真正的底色,实现了精神自慰。那是她独属的精神底色。底色是一片空旷的湿地,藏在世界的某片森林中,等待着生命的栖息,底色是一片纯净的水池,在人们寻觅内心之时,放出丝丝水香,熏染出自然的精神。
底色不仅唤醒晕迷中的人们,还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时代,是时代最本质的显露。梵高的那个时代,很少有人生活在真正的底色之上,人们大都苟活在黑暗的现实中。每个人都需要一把时代之火引领着前进。梵高的画中,向日葵就是时代的风帆,黄色便是清醒的社会本质的代表。每个人在迷茫无知时,都会将自己置身于死胡同中,殊不知你身旁还有拐弯抹角处。你生活在这样浮华的社会中,眼上心上都被蒙上了一层欲望的黑纱,便越看不清时代的本质,看不到那片纯正的底色。当你在迷惘中近乎绝望之时,会有一双手为你揭开时代的本质,让你感受到底色的存在。梵高的底色是沉重时代下的轻松一隅,是社会本质的象征。找到底色,便是找到时代与自我的根。
这就好比斯嘉丽在纷乱的时代中为自己的后半生重新上了底色,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对时代更加的乐观。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不能及时醒悟,回归底色,就会像祥子一样,被社会的尘埃淹没。可见,选出底色对生活的重要性。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在互相的参悟中发展着的,没有了幕景,便也就失去了舞台,没有了人的觉醒,便也就失去了底色。
底色诠释时代与精神,生命在合适的底色上绽放自我。
愿每个人在黄色的土地上开出最灿烂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