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700字(精选16篇)正文

《高中读后感700字(精选16篇)》

时间:

高中读后感700字(精选16篇)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

记得书的开头是这样:“我们所要介绍的不是骆驼而是祥子,因为骆驼只是一个外号。”当时我就在想,祥子大概就是拥有骆驼精神的人,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我的眼前瞬间浮现出广袤而无人烟的大沙漠,唯有骆驼驮着它们背上那两座峰峦行走在这风卷尘飞的世界里,沉默孤傲,似乎它们走的每一步都很认真,执着,每一步都用生命在行走。

主人公其实也就是一个高级车夫,被生活磨练出一种意志。他的生活时代是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人生异常的坎坷。那是的旧中国黑暗无比,他的身体里却住着一个不屈不饶的灵魂。

“只要他打定主意,他便随着心中所开的那条路二走;假若走不通,他能一两天不出声,咬着牙,好像咬着自己的心!”

他确实很努力,可生活总是亏待他。辛苦了三年买来的洋车,在他与命运相赌时,却输得一塌糊涂。他说过,他可以忘记这三年来受过的所有的苦,但无法忘记他的车。就像生活中的我们一样,总有一种可以忘掉所有痛苦的人,却怎么也无法忘掉所得来的幸福。他们都同样奋斗过,可他们总是那样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而祥子能生活在那样的黑暗年代,靠的不仅仅是坚韧的心,更多的,还是睿智的头脑。即使生活得非常心酸,也懂得为自己而活,淡淡地,平静的,有一个目标奋斗就好。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很勤劳或者聪慧,但他们总会丢失一件东西,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勤劳的人他不懂如何把握;聪慧的人,又会嫌许多麻烦。在这个开放式的社会,有很多蛀虫,他不是勤劳者,更不是智者,结果只会被社会腐蚀,不会有任何人来怜惜他们的残渣剩骨。

对待生活看法不同的我们,是否敢于挑战生活,突破生活的重围,以热情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呢!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2

如果你在一间会飞的教室里学习,你将会怎么对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吧!教室真的会飞吗?当然不会,“会飞的教室”只不过是一群少年自编自导的舞剧罢了。这是一本讲述校园故事的书,它是由德国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纳创作的。里面有情感丰富的姚尼,满腹才华的戴马亭,沉着稳重的塞巴修,胆小如鼠的邬理和争勇好斗的马提斯。他们虽然性格迥异,却十分珍惜他们之间的友谊。在圣诞节的前几天,班长戴马亭收到了爸爸妈妈寄给他的信,因为家里穷,没钱让他坐车回家。这时,佩克老师把他的年奖学金——本是想和“禁烟老师”一起去旅游的钱给了戴马亭,让戴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圣诞节。从中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击败。只要我们努力,勇敢地面对人生,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让我想起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总共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他真让人敬佩!读完《会飞的教室》这本书,它让我懂得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正如一句话所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如果同学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尽力去帮助他。它告诉了我凡事不能鲁莽冲动,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只有一身蛮力是远远不够的。它同时也教育我要有一颗宽容他人的心,如果别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还手,否则会越打越凶,到最后,还不是打个两败俱伤,友谊断裂,你们认为值得吗?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这本书来看,肯定会对你有帮助的!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3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钟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钟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4

自从我读了《昆虫记》中“蝉和蚂蚁”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劳者。

拉封丹的这个寓言家喻户晓:整整一夏天,蝉不做一点事,只终日站在树梢上歌唱,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当蚂蚁把储备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阳下晒时,一只饥饿的蝉前来乞讨,结果他遭遇了难堪的待遇。

蚂蚁骄傲地问:“你夏天为何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吗?”蚂蚁毫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终,这只可怜的蝉饿死了。

可是,在这本书的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看来,这一切都是造谣。其实,蝉才是真正的生产者。本来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后,便对蚂蚁有了一种看法。因为这是法布尔亲身观察的经历。

蝉的嘴如同微型钻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贪婪吮吸着树里的汗液。就这样,它蚊丝不动,聚精会神,沉浸在歌唱和琼浆之中。

可是,不一会儿,蚂蚁就会和其它昆虫前来抢夺浆汗,蝉被不罢休的蚂蚁赶走,昆虫们趁机痛饮。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干了,它们又去折磨第二只,第三只蝉……蚂蚁真是一个强盗!

蝉却是个失聪者。只要避开它的六只眼睛,哪怕在它旁边放几十枝爆竹,它也无动于衷。有句俗语用它身上较合适:“像失聪者那样大喊大叫。”

书是可以治愈笨的。你看,不看书,哪知蚂蚁是强盗,哪知蝉是生产者,是失聪者?这故事使我知道:蚂蚁是强盗,表现勤劳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勤劳者。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们在里面不仅能看到作者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形成和破灭过程,更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几千年来积淀在古人心中的审美意识。今后我们就以“读红楼梦赏古典美”为一个子专题,详细地品评蕴含在书中的审美智慧。今天我们就开始第一品,从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说起……

话说当时贾母带了刘姥姥来至栊翠庵,妙玉接了进去并为贾母斟了老君眉,贾母递与刘姥姥品尝,刘姥姥的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惹的众人哄笑。其后妙玉在和宝玉、黛玉、宝钗一起喝茶的时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其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可见妙玉确实懂得品茶之道。从美学角度而言,“解渴”源于我们的生理需要,此时对外界的判断还建立在实用功利之上,而审美是远离这些利害计较的;后面的“饮牛饮骡”更是这种束缚的极限描述,完全被肉身功利所局限,根本无“美”可言了。

只有摆脱外在功利束缚,回归初心,在祥和的心境中安宁地去把自我身心融入一杯暖茶,细细的回味那淡淡的清香,恰似回望人的生命,绚烂光华总是短暂的,只有内心温暖的安宁祥和才是永恒,这即是超越的美学。茶中上品总会让我们在灵魂深处获得许多精神慰藉,因而品茶也就成了历来文人的一件生活雅事。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6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7

“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读完名著《童年》后所做的辑评。这段文字中的“您”,那个“成功显示写作才能”的“您”,正是《童年》的作者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文学家。在假期里,我也阅读了这“更美的作品”——《童年》。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在他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当时,外祖父家业开始衰落,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产而不断争吵斗殴,外祖父也是专横暴躁。在这个家里,阿廖沙感受不到幸福,他只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弥漫着的仇恨之雾。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环境里,反而使阿廖沙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乐观、自信的人。也是在这个浑浊的环境里,还有另一种人,另一种生活。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还常常讲故事给阿廖沙听,给予他无私的爱。此外还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里等一系列正义的化身。最终,阿廖沙的母亲不堪忍受生活重负而逝世了,阿廖沙埋葬母亲后,便到“人间”谋生。

可怜的阿廖沙!相比起我的童年来,阿廖沙的童年显得多么悲惨凄凉、显得多么孤独寂寞,缺失学习的机会。在阿廖沙的童年里,没有欢声笑语,更没有小伙伴愿意陪他玩,有的只是孤独和寂寞,外祖父和两个舅舅因家产而整日争吵斗殴,只有外祖母还一如既往地爱着他,愿意讲故事给他听,她用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在我的童年里,衣食无忧,父母将我视为“掌上明珠”,每天还可跟小伙伴们一块儿玩。就算是天塌下来了,父母也会帮我顶着,自己的生活真可谓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啊!

阿廖沙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他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喜爱书籍。可因为外祖父家的完全破产,他便只有靠捡破烂卖来糊口了。就在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的时候,也永远离开了学校的课堂。

而我呢?玩心很大,根本不懂享有学习的权力和机会是多么幸福。穷苦的孩子也和阿廖沙一样,他们渴望学习,渴望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注视着周围崭新的一切,和大家一起学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凭这句诗,我也定会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发愤图强、勤学苦练的,同时也劝诫天下所有的学子们,你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不要人到晚年才悔恨自己当初读书少,只有学习努力认真,将来才会出人头地。总之,《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与众不同的,但不变的是自己的学习生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努力学习,“十年寒窗苦读终会修得正果”,千万不要愧对于父母。面对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和困难,我们应该冷静判断、镇静应对,靠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战胜不幸和困难。这些,都是《童年》教会我的,它令我受益匪浅。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8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9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一样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但是,两者就应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灿烂千阳读后感。故事能够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完美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灿烂千阳读后感。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我相爱的人相守,做自我认为有好处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但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但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取。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完美。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但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取,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应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0

有幸读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很短,不敢说感触深刻,可其中的脉脉温情,却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们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读,再次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仍是欢喜不已。《我们仨》一书,是在先生92岁时,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后所著。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间书信往来,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哀而不伤、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让人十分触动。

先生在书里详细描绘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便是钱钟书从远方回到上海,已经两岁的小钱瑗不识得自己的爸爸,想赶走爸爸。钱钟书调侃女儿道:“是我先认识*妈,还是你先认识?”没想到小钱瑗一本正经得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记得当时看到这个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连脾性都大有相似之处。

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从外地打工返家,和妈妈一起去接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几年不见,父亲还是老样子,我却一天天长大,记忆力却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头发现父亲和母亲正手拉着手浓情蜜意,不知怎地,频频回身去分开他俩的手,死活不让他俩牵着手,至今仍觉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笔朴实却又华丽,带着老人特有的不紧不慢的语调,记记录她这漫长却有趣的一生,就连在外人看来有些许古板的钱钟书,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顽皮的少年。写剪活虾的那一段,活虾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张张地跑进客厅找钱钟书,钟书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以后这种事情我来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样感受到温暖了吧。

儿时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厨房做饭时,累得扶着腰喘气。外公以前从事木头行业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对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脚的椅子送给外婆。看着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杨绛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钱钟书的陪伴,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先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1

自从我读了《我的中国梦》这本书以后,我明白的:人生如梦,有了梦想,要为之奋斗,才能取得成功!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了梦想而奋斗,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伦·凯勒的故事。她作为一个在安妮·沙利文的帮助下,不仅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学业,还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假如给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们的善良、淳朴与友谊使她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她要看光的变幻莫测,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仅要看日出,还要看有名的艺术馆。盲聋人。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不是为了梦想而奋斗,最后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乐大师贝多芬,从小喜欢音乐,后来凭借天赋与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晚年却不幸双耳失聪,备受打击,但他并没有没命运击垮,后来振作起来,创作了《欢乐颂》等传世奇音!我们作为一个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到底呢?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书法家,每当站着练字练了两三个小时,总会腰酸背痛,脚底发麻,手腕酸痛,也总会有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海伦·凯勒、贝多芬这样身残志坚的人,一想到我的梦想,全身仿佛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像以前那样,把梦想转换为动力,再苦再累,永不放弃,直到梦想成真,取得成绩。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但有了梦想,只有为之奋斗,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2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

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3

在阳光的照耀下,我读完了这本厚厚的《童年》,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惭愧与懊悔,想到自己与高尔基生活得巨大悬殊。

四岁丧父,跟随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中。

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吵,从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与他相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幸福的;没有痛苦与斗争,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就从这一点上看来我们就与阿廖沙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拥有了许多,但是我们还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间更好,更多想要的东西。是啊,我们经常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用顾着让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从不用自己独自在“人间”闯荡。现在,我们应该悔过曾经的奢望,应该不再浪费任何东西,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便足够了。

从现在考试,我们要自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别只想着这样退缩,逃避或走捷径,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人生中总有事或有人会令你痛苦甚至绝望,但我们应该要像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坚持的。这样,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寻找快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的,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然保持对任何事物都有不灭的信心,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那么你的光明一定会到来,因为你懂得珍惜。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4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个人一生中绚烂多彩的一幅画,在亲情友情的滋润下生根发芽。读完高尔基的《童年》后,我不禁为阿廖沙感到惋惜与不平。阿廖沙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大相庭径,他的童年时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见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从此,无忧无虑的生活结束了。于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这个家,与其说是家,倒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在外祖父家,两个舅舅自私贪婪,对阿廖沙使尽坏心眼。曾经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蓝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顿毒打,最后昏厥了过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里并没有得到一个年幼孩子应得到的关心与呵护,而是遭受着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灵来默默承受着这一切,默默承受着这个“家”,默默承受着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

虽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们被金钱利益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亲兄弟,亲父子之间尔虞我诈,但是在这长长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却给予他人世间最美好的一份感情——亲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给阿廖沙讲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妇的故事,还向阿廖沙讲述父母年轻时美好的恋情。外祖母会常常教阿廖沙做祷告,祈求上帝把生活变得好一点。外祖母对阿廖沙的这份爱犹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让阿廖沙看到了毫无瑕疵的世界。

不仅有外祖母,还有小茨冈——阿廖沙的好伙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时候,小茨冈却陪在了他身边听他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小茨冈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时候,替他挨那顿鞭子,护在他的身上。尽管这样,会引来两个舅舅的强烈不满,但是小茨冈仍旧如此,成为阿廖沙的第一个伙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冈给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给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热爱科学,喜欢实验探究,与阿廖沙彼此知心,成为了忘年交。

但是,这段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后来阿廖沙的外祖父与外祖母闹分家,外祖父破产,自己的母亲死了,外祖父养不起他了。面对这一切的世事变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击之下,独自去人间混口饭吃了。

在高尔基的笔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个充满着小市民习气的家中,无疑是当时俄国社会最下层人民受到贫苦的小缩影。许多贫苦人民为了一丁点利益好处去争夺,满眼写着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爱却远远不及这个家,这个社会给他带来的痛,他对一切事物的爱渐渐被恨所代替。一个幼小的孩子最纯真的心灵也被这黑暗残暴的社会所玷污,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却畏惧之余,孤身一人去面对,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们的童年那是无比幸福的,在吃穿不愁的家庭中长大,被无数份关心包绕着。每当遇到挫折踌躇犹豫时,阿廖沙的坚强与不屈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书,教会了我许多。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5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她只是像讲故事一般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

感谢杨绛先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感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及本原珍惜,读《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高中读后感700字 篇16

我在假期里有幸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的断面。

本文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被接到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和两个舅舅都是性情暴躁、乖戾、贪财、自私的人。他的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毒,连小孩也热烈的参加了一份。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每天打得头破血流。他们的妻子和徒工也被他们害死。阿廖沙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只有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疼爱他。这本书奖的就是阿廖沙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事情。阿廖沙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时,虽让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是他并没有被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反而他锻炼成长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我想这与他的顽强毅力是分不开的,难道他的这种品质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点困难就害怕,就知难而退。就拿做题来说吧。每次一遇到难题,只是泛泛的看一眼就说不会,而没有仔细去理解它。最后,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扔了不做。那时,我们为什么不去想想高尔基小时候呢?他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我们为什么不像他学习呢?

《童年》这本书主要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俄国几十纪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征,鞭打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我想我们应该庙是那些卑鄙的小人,而尊重正直善良的人,最后我要说的是:“黑暗终究会过去,我们向着光明而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