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牧马人电影的评论和评价大全,牧马人电影观看心得体会【精彩7篇】》
电影牧马人观看感悟 篇1
谢晋的电影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今天重温《牧马人》,又被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那种价值观撞了一下腰。很熟悉很亲切。
牧马人情节很简单,小说也不长。讲一个在西北牧马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亲的邀请去美国继承庞大的财产,因为舍不得这方水土和妻儿,最终回来的故事。故事有三个主题思想,一:强调劳动换来金钱,和不劳而获的金钱的区别。里面从珊有一句台词(对她儿子说的):“钱只有自己挣来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里安逸。我买盐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卖鸡蛋得来的钱;我买辣子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割稻子得来的钱;我给你买本本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加班打场得来的钱……”二:强调社会地位改变对爱情的影响。从珊(对他丈夫)说:“你是右派的时候,在我眼里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还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国坐汽车住洋楼你还是我男人。”三:强调知识差距无法改变爱情。当男主人公父亲的女秘书,一个留美的美女问男主人公,怎么和他不识字的老婆交流的时候,男主人公说:“人是高级动物,知识带来的差距本来就很小,况且经历也是一种知识。”
当然这种精神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推崇的,现在看来有点过,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点的话也许会有助于在功利时代保持心态的平和。1:劳动获得报酬,即使是微薄的,我们不说骄傲,但最起码也并不可耻。2:婚姻就是一个共同体,应该抱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态,从吃不饱饭的牧民到美国亿万富的差距不敢说,但最起码赚点小钱掌点小权出点小名的时候就先别急着换老婆(老公)了。3:别老觉得婚姻需要什么事业上的共同语言,只要对生活的态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里还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你说的话她(他)不懂又怎么样,那就说点能懂的,只会说别人听不懂的话那才叫有病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QQ上一个做记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问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个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你才满意呢?她说,我提要求的话就让上帝改变我了,要么永远美貌,要么长生不老,这样想要什么样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绝,但其实就我对她的了解,应该在内心深处也是对纯洁的爱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关闭了心。回头看看,谁不是呢。
观看牧马人电影评价 篇2
小说的作者张贤亮先生,年轻时从大城市支边到宁夏农村,准备从一个最基本的农民做起,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世事难料,因为张贤亮能写一点东西,就受了迫害,年轻时就进了劳改农场,一干就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中的饥饿和精神压迫,足可以扭曲任何坚强的心灵。然而,我们从张贤亮先生几部类似自传的小说中,却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生生不息而又顽强学习的灵魂。这正是大草原,正是宁夏,正是美丽而可爱的祖国陶冶出的炎黄子孙。所以,人们都说,在《牧马人》中看到的是泪水中的笑,有泪水,笑容才是最美的结果。
电影《牧马人》的结尾鸣谢了两个单位,可能很少有人注意:一个是北京饭店,一个是山丹军马场。
当时的北京饭店还没有今天的装修,但仍然质朴雄浑。当时从北京饭店的窗户望出去,马路上没有多少车辆,显得畅通而和谐。现在我们县城的车辆都比当时京城的车辆多,现在的京城,交通拥挤几乎成了一个不可的难题。
现在的山丹军马场,因为特供军马职能的消失,能否存活下去都成了问题。虽然电影里没有表现,但有记载表明,在1980年左右,宁夏、内蒙的一部分地区,还能找到成片的一人多高的草丛。就是说,1980年左右,我们还能找到类似“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良草原,但30年后的今天,能找到漫过脚背的草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这是在相对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观看《牧马人》后的另外感受。
观看牧马人电影体会 篇3
《牧马人》这部电影的镜头穿梭于过去的回忆和现今的生活,敕勒川天山下的草原和北京繁华景象,对比许灵钧的家国情怀和父亲许景由的西化,展现了父与子价值观的差别,而这价值观的区别源于东西方社会环境的影响。影片让我真正感动的是许灵钧,这个因为背负政治污名的右派分子在的摧残中历尽磨难,仍然深深爱着他的人民和祖国,正是这份相信和坚持,他终于等来了污名的洗脱,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0年,当时粉,文结束,中国熬过了动荡混乱的十年时期,人们开始反思文化不得不承认,文化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指挥,错无数无辜的人被打为右派,被发放到边远地区进行劳动改造。就像电影里许景由说的:“中国是讲究出身背景的。”许灵钧因为父亲逃到美国,被认定是资产阶级,被无情地打为右派,并被派到敕勒川草原改造。电影一开始音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成为许灵钧小半辈子的生活背景。
许灵钧在文化大虐中,也绝望过,试图自杀过。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因为不堪忍受身心屈辱而自杀,这是人民对国家的失望和放弃,许灵钧也是如此,但他最终没有自杀,他曾说:“为什么我在中没有选择自杀?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古老中国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这是一种对中国莫大的信任,何况是在最艰难的处境中,爱国情怀仍然没有泯灭,以至于最后当他的右派头衔被平反之时,他竟泪流满面,不仅是苦尽甘来的欣慰,更是对党,对中国没有辜负自己信任的欣慰之情。许灵钧对祖国爱在电影中有许多的展现。当他问妻子秀芝自己会否去美国时,妻子斩钉截铁地说:“不会。我知道你舍不得她,你每天都看着她。”这个“她”就是地图上的中国,许灵钧热爱的中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为老师的他在上第一节课时讲的就是中国,而他激动地连粉笔都写断了。这一腔炙热的爱国情怀不是没来由的,这也源于许灵钧对那些帮助他的西北人民的感激和爱。
电影牧马人观看体会 篇4
《牧马人》这部电影的镜头穿梭于过去的回忆和现今的生活,敕勒川天山下的草原和北京繁华景象,对比许灵钧的家国情怀和父亲许景由的西化,展现了父与子价值观的差别,而这价值观的区别源于东西方社会环境的影响。影片让我真正感动的是许灵钧,这个因为背负政治污名的右派分子的摧残中历尽磨难,仍然深深爱着他的人民和祖国,正是这份相信和坚持,他终于等来了污名的洗脱,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0年,当时粉,中国熬过了动荡混乱的十年时期,人们是资产阶级,被无情地打为右派,并被派到敕勒川草原改造。电影一开始音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成为许灵钧小半辈子的生活背景。
许灵钧中,也绝望过,试图自杀过。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因为不堪忍受身心屈辱而自杀,这是人民对国家的失望和放弃,许灵钧也是如此,但他最终没有自杀,他曾说:“为什么我在中没有选择自杀?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古老中国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这是一种对中国莫大的信任,何况是在最艰难的处境中,爱国情怀仍然没有泯灭,以至于最后当他的右派头衔被平反之时,他竟泪流满面,不仅是苦尽甘来的欣慰,更是对党,对中国没有辜负自己信任的欣慰之情。许灵钧对祖国爱在电影中有许多的展现。当他问妻子秀芝自己会否去美国时,妻子斩钉截铁地说:“不会。我知道你舍不得她,你每天都看着她。”这个“她”就是地图上的中国,许灵钧热爱的中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为老师的他在上第一节课时讲的就是中国,而他激动地连粉笔都写断了。这一腔炙热的爱国情怀不是没来由的,这也源于许灵钧对那些帮助他的西北人民的感激和爱。
许灵钧解除劳教后,因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子挡冷风;董大娘送来了热腾腾的面条,他很感动。十年动乱中,郭子等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他找到了父亲和母亲,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气和力量。“中,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李秀芝,举目无亲,无处安身。善良的郭子将她带到许灵均的小破屋里。秀芝不嫌许灵均是“右派”,许灵均感激秀芝对他的信任。因为秀芝的勤劳贤惠,许灵钧感到温暖。也因为周边的这些善良淳朴,在困难中大家一起咬牙度过,互相帮助,让许灵钧这个从小就没有得到完整家庭的爱的人珍惜这种相濡以沫。人民群众的爱抚慰了受伤的心,让他重拾对这个国家的希望。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劳动陶治了他的感情,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爱人民必然爱祖国,相信人民必然相信祖国。
电影牧马人观看感想 篇5
昨晚看了一部老电影,是谢晋的《牧马人》。这部影片拍摄于1982年,由朱时茂和从珊主演。影片中的主人公许灵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办婚姻感情不和,父亲撇下了他和母亲到了美国。在父亲离开后的第四天,母亲去世。许灵均被教会学校抚养大,解放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在“反右”运动中,因写了一篇关于英国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遥远的甘肃祁连山脚下一个马场放马。孤身一人的他,在那个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无个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杀,但后来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独特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实,在乡亲们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他们的帮助下,同时也因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幸运的躲过了后来。
从珊饰演的女主人公叫李秀芝,在,因家乡连年武斗冲突闹饥荒,从四川江油来马场投奔亲戚,不料亲戚已嫁做人妇,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遇上了马场的一位乡亲(名字我忘了,好像人称“郭扁嘴”,暂且叫“老郭”)。老郭是个善良的热心人,答应帮这位姑娘找个人家。在那个动乱而且颠沛流离的年代,人的命运就像浮萍,已经由不得自己去选择了,活着是第一位的,什么安全感幸福感,这些概念似乎就不存在。后来老郭把李秀芝介绍给了比她大十五岁的许灵均。
根据影片中的时间来推断,许灵均在解放时是十一岁,生于1938年,假设他同父亲重逢的时间为1980年,那时他应为42岁,这时他的孩子5岁,如果他的孩子是在婚后第二年即1974年出生,他结婚应在1973年,那时他35岁,那时李秀芝20岁。
应该说,男女主人公是幸运的,他们都遇上了好人,都好像在等着这段缘分的到来。许灵均经过多年的运动冲击和劳动磨练,仍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谦逊和文雅气质,本性依然善良。李秀芝是个苦孩子出身,牢记出门时母亲“做人要勤快一点”的教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也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誉和尊重。
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均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当上了受人尊敬的小学老师。这时,他在美国开化学公司、拥有好几家大企业的亿万富翁父亲许景由回大陆,来寻找他,希望带他到美国。经过多方寻找,阔别四十多年的父子在北京饭店相聚了。也许是隔阂太久,他们的相聚没有一般通常的相拥而泣,痛苦流涕,而是出奇的平静,仿佛不是父子,而是生意伙伴。这部影片就是从父子相聚开始,一开始父亲觉得这个儿子很难沟通,甚至怀疑他是个冒牌货,到许灵均慢慢开口向父亲叙述自己过去的经历,组成的一个个片段,到最后婉拒了父亲的好意回到妻儿的身边,而父亲也终于理解了儿子的选择,放心的离开中国而结束。
观看牧马人电影的评论 篇6
许灵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劳教”的,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差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劳教”后他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挡风,董大娘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面条,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吃饱饭,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样”。为了能让他留下牧马而不至于被送去学习班报道,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保护他。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组建了家庭。那一堆粮票、两袋米还有每家五毛钱的份子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时代,那样的条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点点积蓄慷慨、热情的帮助他。
善良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们当中,他找到了亲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我想许灵均没有去美国根本原因不仅仅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进的时候离去”,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妻子说的那样“你舍不得学校的孩子,舍不得这里的乡亲”。
我来自农村,看到了这些,我一下子融入了剧情。我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电影的那些人不就是家乡那些质朴、热情的人嘛!这样的感情只有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观看牧马人电影心得 篇7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景象,和着雄浑悠扬的歌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意境开阔的的气势美!这是一个淳朴的世界,有真诚善良的乡亲们,有闲适的草原生活……电影一将观众引入这个美好的意境中,就马上将镜头切换到另一个世界,高档豪华的酒店,灯红酒绿的舞厅,打扮入时的城市人……电影的主角许灵均就穿梭在这两个大相径庭的世界里,在两者之间回忆、挣扎、抉择。电影中通过许灵均的回忆和讲述,镜头在不停地转换,使大都市的物质生活和草原的淳朴生活、城市人与乡亲们形成了极强烈极鲜明的对比。
在这些淳朴的形象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许灵均的妻子李秀芝。她单纯又大方,勤劳又能干。刚到许灵均家的第一天,她就主动洗碗,给许灵均补衣服;结婚前,她能把原本杂乱破败的房子布置成干净亮堂的新房;她在家里不仅会饲养许多家畜,还自己做土坯砌房子,是典型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可是,她又那么美,那么温柔。笑起来可爱又迷人,对丈夫许灵均又是小鸟依人。这样的形象,实在是太完美!可是更让人意外的是她的她的人生观,她的觉悟性。许景由也问过许灵均:你和她会有共同语言吗?的确,他们一个是知识分子,一个是农村姑娘。但在我看来,李秀芝比许灵均更有人生智慧。她聪明好学,学认字、坚持写日记;她看苏联电影,也深有体会——“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有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她从不在乎丈夫是个右派,是否成为国家教师,在她眼中人犯错改了就好,许灵均在她眼中还是许灵均!她明事理,有志气,当小儿子吵着要爷爷的汽车时,她教育他不是我们赚的钱就不能要。她是农村姑娘,可她没有一点儿农民阶级思想上的局限性。她极有灵性,有生活情趣,是个极完美的形象。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形象是许灵均的父亲许景由。他是美国华侨,长期在美国的生活使他沾染上西方资本家的习气。他很有钱,懂享乐。他承认自己在财产上是一个亿万富翁,在情感上却是一贫如洗。他竟然认为婚姻只是一种条约和义务,不管和妻子有没有感情都要将这种条约恪守到底。刚开始,许景由的形象是“穷凶极恶”的,好像他没有情感,只看重金钱,他不屑于儿子许灵均的生活和爱情,只想让他跟随自己去美国继承家产。可是最后,他理解了儿子,体会到他的情感,并尊重他。他还请求儿子帮他在大陆买一块墓地,他想葬在祖国。由此可以看出他这个老华侨的心中其实仍有一股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他并没有完全被西方的文化浸染。这个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因为他很真实,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感受到人性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