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600字《孔子》观后感(6篇)正文

《600字《孔子》观后感(6篇)》

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这次为您整理了600字《孔子》观后感(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孔子》观后感 篇1

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以前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当我看了《孔子拜师》这个故事后,我全明白了。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在行走时发现两个孩子在争论,便上询问。当两个孩子从孔子学生口中得知自己面前的就是孔子时,就请孔子回答他们争论的事。可孔子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老老实实说不知道。两个孩子讥笑大学问家也有不懂的地方。孔子的学生问孔夫子,他为什么要说不知道?孔子告诉他做人要好学,不懂就是不懂。过一会儿,孔子问一个孩子许多难题,都难不倒他,可孔子却答不上他的问题。孔子甘败下风,决定拜他为师。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虚心好学,不能不懂装懂。对啊,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你看,孔子那么大一把年纪,人们还把称作大学问家,可他呢?遇到不懂的地方,还是要请教人,还向刚出茅庐的黄毛小子拜师,多么值得人学习,佩服啊!想想现在,有的同学成绩特别好,可体育呢?德育呢?动手能力呢?有许多人会超过这些佼佼者,那些好同学,是否也应该向他人学习呢?别人出色,你可以学习,补你的不足呀。而不该在别人有了进步,作出成绩,得到荣誉时就不高兴。孔子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总之一句话,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的观后感 篇2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能够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的人,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但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但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的观后感 篇3

他,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我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张“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质。他的智慧与才能相融,总能使自我化险为夷,但他的认识与主张却因触动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与他国。

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心态度,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对弟子严厉却不失亲切,总能在他们散落时重建他们的心灵之柱,总能在他们努力时及其万丈浪花,凝聚起他们前进的动力。他的弟子们也忠于他,当他被鲁哀公赶出楚国后,他们誓死跟随。他们用了十几年来一同斩破了路途中的荆棘,最终回到了自我的国土——鲁国。

我回顾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镜头,脑海中将他们生活的画卷翻到了充满温情的一页。

那一天,他们已精疲力尽,他的弟子送来了最后一碗马肉汤,这时的孔子已在弦声中挺过了几天,但他并没有一个人喝完汤,而是同弟子们一齐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汤,他的情谊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为他人着想。

翻开另一页,雪白的冬景覆盖了我的视野。一个宽阔的冰面上,几辆马车在行驶,突然冰面裂开了一条缝隙,致使他们纷纷摔倒在地,他的弟子和竹简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颜回掉入冰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自救,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捞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简,最终不幸溺死在冰冷的水中。孔夫子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回。.。.。回。.。.。.回啊!",声声悲痛与期望在这冰天雪地中慢慢飘荡,最终,却无法挽回这悲壮的结局。

孔子的智慧,颜回的无私,个个人物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化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我们要学会感知,学会选取,学会进取。

《孔子》观后感 篇4

春节前,吃饭的间隙,将《孔子》看完了,没有能够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总体印象,觉得孔子是一个苦难的思想家。后来,有些疑惑,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孔子的思想应该是被淹没的呀,怎么会流传至今呢?(这大概跟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影片中并未表现过多。

今天在阅读《中国新闻周刊》(总第454期)时,读到了《电影孔子诞生记》。而读到了一些这部电影的前后故事,心中不禁重新念起了这部电影。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一代。当我还不知道孔子的时候,我听说了儒学,那时,还特别以为“经世济用”就应该是人生的伟大追求;后来,知道了孔子,读了一些《论语》,觉得他的一些话说得挺对,亦对现在的我仍然有用处。但是,至于“纪念”这一主题,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现代人真的想纪念孔子?想纪念孔子的什么?

又读到《我们应该如何纪念孔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我并不了解孔子,所以,我才浅陋地说了一些话。戴佩荣先生从“个体与群体”“羞耻心与罪恶感”“悦乐精神与忧患意识”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精神的现实意义。当然,这还是浅尝辄止的,而我网觉得深刻一些的,我应该认真读《论语今读》。

不了解是可怕的,因为不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与权利。当自己了解得还比较少的时候,尽可能少一些开口说话。

孔子观后感 篇5

看完《孔子》电影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被孔子的“仁”“礼”思想和他以及他的弟子们的治学精神感动着……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

颜回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很少,共有五次出现,而且每次的镜头不到五秒钟,只有在他临死前的镜头拍的最详细。

他的死是因孔子的书而死。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正在赶路,冰天雪地。地上、湖里全是冰,当他们要穿过湖时,突然湖上有块冰裂了,车子和书卷都掉进了湖里,这些书卷可都是老师一生的心血啊!颜回不顾一切的一头扎进湖里,奋力抢捞那些书,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捞上来的`书送到冰岸上,然后又一次次的返回湖底去捞那些书。颜回本可以游上岸来的,可以不用去捞那些书,可是他做不到,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书落到湖底……当他再一次扎进水里时,他太累了,最后筋疲力尽,再也没有上来…看到这里,我感动得哭了,我相信同学们也流泪了。

在颜回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由此也体会到了两点。

第一,他十分尊敬他的老师,因为他可以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而去保护老师的书,他认为老师的那些心血比他的生命都重要。第二,颜回是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信仰和生命两者只可取一时,他就会把生命置之度外。而颜回的信仰就是要发扬孔子的思想,而这些信仰都在他的老师孔子的书中。

颜回保护的不是简单的几卷书,而是他的伟大的——信仰。

孔子观后感 篇6

《孔子》看完了,我的真实感受是:脑袋一片空白。

据说,是近年的“国学热”催生了电影《孔子》。胡玫拍《孔子》是想说什么呢?是讲圣人伟大的一生呢,还是宣扬他的儒学思想?我发觉,看完了非常困惑,因为电影讲了一个文武双全、心地善良、喜欢周游列国但又有点狼狈不堪的孔子,他是个好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跟着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或者思想家。这让我迷惑不已:这是谁啊?

其实,孔子挺可怜的。在世时,无人识君。人走了,被当做神像,供奉着。可笑的是,需要时抬得很高,不需要时,一脚踩在地上。都说是“独尊儒术”,其实,统治者只是将之作为幌子,骨子里还是法家那套东西:功利、实用。

我倒觉得,孔子应当是个和蔼、睿智,喜欢笑眯眯谈天说地的好老师,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整天乐呵呵过着日子。如果电影从这个角度去讲述,也许更能接近真实。但是,这肯定不是部商业电影了,有谁去看呀,没情节、没高潮、没焦点。

所以嘛,本来就别拍《孔子》了,中国人实际上哪信这些玩意儿。儒学那套东西历朝历代都是用来标榜的,真正相信并身体力行的,往往被视为怪物,比如海瑞海青天。在这个信仰虚无的时代,主题虚无的《孔子》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