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4篇】》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这次为您整理了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1
世间法器规制公正者莫过于史。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国破家亡……皆如浮动之影,惊心之剧,动魄之事,跃现史册。重复之余,辄乏新意,究其原因,何其相似?择其一面释之,结果时常因人而异。《鉴史问廉》以史为鉴,评议古代贤臣良将、清官廉吏忧国为民之德政,奸佞小人、贪官腐吏误国害民之罪垢;论析定国安邦、强国富民之肃法严律,朝代更替、国破家亡之朽度腐制。观之,其人其事皆历历在目,无不予世人以警醒,令今人哀之而鉴之。
民盼清官,自古而然。封建王朝,社会地位皆分尊卑。帝王者自封天子,为民者皆如草荠,为官但凡有一官半职者便视若高民一等。昏君如商纣、隋帝杨广、高宗赵构者,皆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荒废朝政、无视法度。各级官吏借此滋长贪腐之风,为获一己升迁而后得权谋钱,投上所好,搜民脂、刮民膏,竞相贿赂。贪赃枉法盛行、社会治安日下、百姓苦不堪言,苛捐杂税未见减,正义伸张不可得。倘若此时有清官如包拯者,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秉公办案、造福一方,百姓岂不视之为青天?诸如屈原、狄仁杰、包拯、海瑞、于成龙者,莫不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心怀黎民。其处安稳之所,勤政爱民不为名,兼济天下视己任;居窘境之中,穷困潦倒尚不同流合污,屡不得志亦不随俗沉沦。盖此其以清廉著称于世,为后人所尊崇冀盼之故也。
予素闻陷害忠良,误国误民,贪赃枉法如秦桧、贾似道、和珅者,皆不得善终。然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忧国忧民如赵广汉、徐有功、岳飞者,皆不易保全。何故?岂因圣君难遇,贤良不佐,异党相斥乎?非也。太史公曰:“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嗟乎!倘使忠者尽其忠,贤者尽其贤,而不更国之制、革国之弊、变国之法度,小人遭劾、贪者受刑常视异己人为,而后“借题发挥”加以报复。贪赃枉法终不可遏,清廉贤明终不为恃。
吾,生于范县,自幼耳闻郑燮曾为官于此近五载,得志加泽于民,政通而无私欲,享清廉之名,深为所动。“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抒发其淡薄名利之清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袒露其坚韧不拔之性情。然观今些许为官者,竟不及板桥先生万一。
今之中国,对外开放创新制,深化改革相撵行,经济发展迈阔步,惠民政策又一重。然国际风云多变幻,世界经济险象生,法制建设稍懈怠,干部作风即放纵。于是乎,一撮思想不坚,立场不定,自律不足,贪念横流者以权示下、枉视国法、背离群众,损国害民以万计矣。然喜为政者善窥时弊,明于治乱,娴于理政。广开反腐之门,狠刹四风之气,力行群众之路,照镜子、正衣冠,贪官为之丧胆,百姓为之动容,风气为之焕然。
予尝求古治世之道,御敌治内莫不循理也,刑罚律令莫不严苛也,贤君良臣莫不思危也,然治世之象皆难久矣,何哉?制度使然。不以法制,不以民贵;皇亲达官置身法外,生杀予夺常伴喜好;革新除弊裹足不前,依法治国形同虚设。倘使反腐倡廉常态化、监督机制信息化、法制建设创新化、善恶奖惩透明化,悉事尽在法畴,则人人皆可参饬吏治。如此,贪者畏而无贪之念,廉者慎而思腐之源,则国强民富可久矣!
最新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篇2
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 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指出,"为官不为"也是腐 败,"懒官懒政"照样祸国殃民。纵观历史,凡是吏治严明、官风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官风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正是因为魏徵、房玄龄等一批贤臣能吏,清廉节俭,励精图治,才会有空前盛世的"贞观之治";正是拥有李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清廉功臣前赴后继,勤政有为,才会有举世富裕的宋家王朝。而对于一些为官不为,只顾斗玩蟋蟀的贾似道之徒,却只能置百姓于水火,推国家于深渊,引万世唾骂。
当前,我们三门峡正在下猛药治理"懒官懒政"和"为官不为"。我认为,治理"慵懒散",应当倡导"清勤慎"。因为,"清勤慎"是一剂良方,倘若我们党员干部能常思之念之并落实到行动中,定能保证政治清明有序、政府清廉有信、干部清正有为。
"清"能治"庸"。"清"是为官的品质,提醒我们党员干部要讲道德,重品行,不逾矩。首先要以"清廉"治理贪庸。把牢欲望闸门,坚守心灵"防护堤",不贪不义之财,不存非份之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各种物欲的诱惑。其次要以"清醒"治理昏庸。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明辨是非,遇大事不糊涂,遇邪恶不低头,与不良风气和违纪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同时要以"清正"治理平庸。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敢于说真话,办实事,执法客观公正,做人办事公道正派。最后要以"清静"治理庸俗。要志存高远,保持平常心,常怀敬畏,远离是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勤"能克"懒"。"勤"是为官的责任,"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它告诫我们党员干部多想事、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曾国藩称"勤之道有五,为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和心勤。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当下,我们党员干部惟有勤勉工作,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不懈怠,不肤浅,多解群众难题,多为民办实事,才能谈得上履职尽责。
"慎"能祛"散"。"慎"是为官的态度,警示我们党员干部为官就应小心谨慎,面对人民的重托,要有如履薄冰、如临身渊的感觉,不能自由散漫,随波逐流。恐惧生,理智存。只有时刻感受到人民的监督,感受到权力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用好权、掌好权和管好权。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谆谆告诫我们:即使独立工作,无人监督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种慎始善终,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应当恪守遵循的一种美德,一种品行,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官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负担。如果我们所有党员干部都能以"当清,当勤,当慎"为座右铭,那么政治生态必将引领社会风气,"何患不治乎"也就不是一句古人的喟叹和百姓的期望了。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3
《鉴史问廉》是省纪委联合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聚焦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从历史兴衰之道探寻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廉则兴,贪则衰”的兴亡规律,为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供了鲜明的警示和借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廉政是一把标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当下,管好自己、管好身边人、带好队伍,理应成为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遵循。
一要严于律己,筑牢拒腐防变“防火墙”。《鉴史问廉》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期的杨震,在上任的途中,路过自己从前的学生王密所管辖的县城,受到了王密的热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拿出几根金条,说是要感谢杨震的教育之恩。杨震拒绝接受,王密便说,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杨震便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杨震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准则。我们要学习杨震这种“四知”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慎独、慎微、慎始、慎欲,从严要求自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要完善制度,编制规范权力运行的“牢笼”。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环境,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没有解决好制度的严密性和执行力,历史上的监察制度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反而是随着王朝的衰落,导致腐败愈演愈烈,最终推倒了支撑王朝的擎柱。以史为鉴,我们应该从制度的严密性和执行力上下功夫,按照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着力从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狠抓制度建设,并抓好落实,打造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要强化追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根据历史记载,北宋前期政治稳定,吏治清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对贪污腐败分子毫不手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对官员群体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而在宋真宗时期对某一腐败官员网开一面后,北宋吏治逐渐松弛,最后终于国亡政息。清朝也是在乾隆年间全盛时期实施“议罪银”制度之后,开始衰败,葬送了雍正在位时严厉惩贪带来的良好吏治环境。故此,一定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对腐败现象实行“零容忍”,让人民群众看到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导向,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作风纪律保障。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4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昨夜,这些“中国的脊梁”一个个从荧屏上向观众走来。
众生沉醉我独醒的屈原,报国无门,而投水汨罗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南宋大厦危亡之际,散尽家产,起兵勤王,兵败被俘,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终被杀害;司马直,不愿盘剥百姓为己买官,留下遗书抨击卖官鬻爵的政策,服毒自杀;“义风千古”的五人墓,书写了苏州民众反对朝政腐败,维护好官周顺昌而被害的壮举……
虽然屈原用生命做最后的抗争,也未能挽回楚国覆亡的命运;文天祥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垂死的南宋;死谏自杀的司马直亦没能拯救东汉的朝廷;“五壮士”失去生命也没能留住大明的江山。但是他们却如颗颗闪亮的明珠,高悬在历史的天空,给后人以榜样、以激励、以启迪。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和担当,奉行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理念,演绎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故事。推动者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才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清气满乾坤”。
诚然,许多“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君子下场悲壮,然而,他们的悲壮却在印证着统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对此,已成历史人物的诸葛亮道出了原委,可谓一针见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总结的是前朝兴衰的原因,阐述了忠奸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没成想,刘禅不听,不去亲近董允、姜维这样的“贤臣”,而去亲近黄皓这样的“小人”,结果是国破家亡,成了阶下囚,葬送了蜀汉江山。而他的父亲刘备,当年以“织席贩履”为生,却因亲“贤人”——先是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国,当上了皇帝。一语成谶,诸葛亮竟提前把蜀汉的兴亡作了“总结”,亦是历史兴衰、朝代更替的总结。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个政党从诞生之日至今,就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锋模范: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杨善洲……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奉献出了全部的智慧和鲜血。我们党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先锋模范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让党的事业充满生机呢?以史为鉴,就是那句话,“亲贤臣”,习近平给出了答案,他曾指出“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他不断强调用人的风向标作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因为习近平悟透了历史这本教科书,深深懂得“自古忠奸如冰炭”的道理,忠臣良将自古为国家之金梁玉柱,奸臣妄贼从来是社稷之蛀虫硕鼠。忠多奸少则国兴,忠寡奸众则国衰。他也曾告诫官员交友的原则:“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与君子交往,既利己,又利国利民。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领导干部当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谨记习近平的用人观和交友观,把一批批愿意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的仁人志士聚集在党内,团结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