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童年的智慧故事(优秀6篇)》
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则值得令人深思的哲理。而名人童年智慧故事更是如此。一个一个名人童年故事,虽短,却告诉了我们大大的道理。还等什么?赶紧来阅读一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名人童年的智慧故事(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名人童年的智慧故事 篇1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名人调皮的童年故事 篇2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课的时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毫无干劲儿,当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亲诉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净。克洛克拿来毛巾,在桌子上随意擦了一遍,然后看着父亲,等他验收。
父亲拿来一块崭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轻轻擦拭了一下,洁白的毛巾立即脏了,分外刺眼。父亲指着桌子说:“孩子,擦桌子是很简单的活儿。可是你连桌子都擦不干净,还能做好什么,凭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难当。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
最终,克洛克得到老板赏识留了下来,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创立了自己的餐饮公司——麦当劳。
有人向克洛克讨教成功秘诀,他总是自豪地说:因为我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他教会了我怎样才能把桌子擦得最干净。
名人童年故事 篇3
有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么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在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么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着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道:“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么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名人调皮的童年故事 篇4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天,韩愈带着书僮,走上了去洛阳的路。
名人调皮的童年故事 篇5
莎士比亚生於英国伦敦附近的斯特拉福镇。他的 父亲 是位羊毛 商人 , 生意 很盛衰。父亲 希望 自己 的 儿子 以后做一个牧师, 一个商人, 或者是一个有学问的绅士。因此, 在莎士比亚六七岁的时刻, 就被送进一个有点名气的文法 学院 , 学习 英国语文、拉丁文法和修辞, 也接触一些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
莎士比亚13岁的时刻, 父亲破产了, 一家人的 生活 失去 了依托。他只得中途退学, 帮助 爸妈 维持生意, 做些家务。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莎士比亚心灰意冷。他那充满幻想的思想, 对任何事情都有深厚的兴趣: 大天然的 美丽 景色, 使他心旷神怡; 老人们讲述的动人 故事 , 叫他浮想联翩; 对 未来 的生活, 他充满了憧憬。
剧团的演出在莎士比亚 记忆 的屏幕上总是留下那么明晰的印象。还在他年少时期, 伦敦城里最有名的女王剧团 曾经 到斯特拉福镇演出过, 此后多年中, 每年都有几个剧团来这里演出。这些演出在莎士比亚幼小的 心灵 上播下了 喜好 戏剧的种子。他惊奇地看到, 为数不多的几个演员, 凭借一个小小的舞台, 竟能演出一幕幕变幻无穷的戏剧来: 一会儿再现古代世界, 一会儿描绘 实际 人生 ; 有时刻让人捧腹大笑, 有时刻催人泪下。这多么神奇, 多么有趣! 他的心完全沉浸在戏剧里了。他常常邀集几个小伙伴, 模仿自己看到的戏剧情节, 有条有理地演起戏来。有时刻, 他为了考虑一个剧中的情节, 独自一个在田间小径上踱来踱去, 琢磨某个角色的动作表情。他暗暗下了决心: 要终身从事戏剧事业。他 知道 , 当个戏剧家, 要有很雄厚的知识。因此, 他像一头小牛闯进菜园同等, 贪心地读着 哲学 、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本, 自修希腊文和拉丁文, 多方面地吸收营养。几年工夫, 他 已经 是一个相当博学的人了。
一天, 莎士比亚突发奇想, 能在戏院里谋个职业就好了。可这样的 机会 不是太多。他就主动到戏院服务: 他做马夫, 专门等候在戏院门口伺候看戏的绅士。有搭车的贵客到了, 就赶紧迎上去拉住马匹, 系好缰绳。日子长了, 他和看门人混熟了。看门人特许他从门缝里和小洞里窥看戏台上的演出, 他边看边细心琢磨剧情和角色。夜深人静的时刻, 是他发愤读书、苦练演戏 能力的时刻, 他屋里烛光常常通宵不熄。
莎士比亚凭借自己的 用功 努力 , 很快掌握了许多戏剧知识。有一位著名演员很 赏识 莎士比亚的才干, 请他到剧团里演配角。莎士比亚喜出望外, 他知道在演出实践中能提高和雄厚自己的艺术才干。为了演好戏, 他经常深入下层社会, 观察那些 流浪 汉、江湖艺人和乞丐, 同自己周围的各种人 谈心 , 学习他们的语言谈吐, 熟悉 他们的生活 习气 , 体味他们的 思维 感情 。这样, 他很快就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演员。
当时, 英国的戏剧界活跃着一批被称为“ 大学 佳人”的职业剧作家。他们受过高等教育, 在戏剧方面有些成就。他们垄断剧坛, 不许他人插入, 莎士比亚在他们眼前并不自卑和怯懦。他用一年多的 时候 写出了剧本《亨利六世》三部, 引起戏剧界的普遍注重。1595年, 莎士比亚的里程碑式的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了, 这确立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终身共写了37个剧本, 十四行诗154首, 还有两部叙事长诗。
名人调皮的童年故事 篇6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的灯油都快用光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祖父曾经当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祖父对父亲非常严厉,以致父亲从家里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成功。逃跑后,先后干过木匠、轮船公司办事处经理、装饰室内帷幔和裱糊壁纸的工人等,是个聪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其间,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
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
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在社会的底层读完了他的社会大学。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先进的民粹派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
1888—1889年、1891—1892年,高尔基为了解祖国和人民,两次漫游俄罗斯。从尼日尼跑到察里津,经过顿河区域、乌克兰,来到比萨拉比亚,再从那里沿着克里米亚南岸到了库班,再到黑海边。旅途见闻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积蓄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