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名人故事精彩6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物理名人故事 篇1
泰斗级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张首晟:“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在此之前,张首晟已经在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美国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12年获得狄拉克奖,2014年获美国富兰克林奖,诺奖也被提名候选人。
过去的2017年,张首晟团队又公布出了新的研究进展,发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Majorana费米子,要知道,为了寻找这一神秘粒子,整个国际物理学界已经花费了80年的时间,天使粒子的发现或将为量子计算带来革命性影响,从基本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所以今天的故事主角是张首晟。
1963年,张首晟出生于上海,那是记忆里的红色年代,3年后的文革大潮席卷了中国,高考中断,各类劳动锻炼侵占了课堂,黄浦江边亦未能幸免,很多知识分子的命运开始跌宕起伏,偶尔读一本外国书都可能会被认为是走资派,打倒批判。
张家在静安区的祖屋有一处阁楼,对于幼年张首晟来说那是一处奇妙之地,是没被红色浪潮拍打的自由空间。张首晟在阁楼里发现了爷爷辈儿的大学***,伯父的大学毕业年册,类似《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等书籍也是不一而足,从康德到黑格尔,从达芬奇到罗丹,从杨振宁到李政道,从艺术到科学,不一样的启蒙教育在阁楼里点亮。
白天在教室里学习各类印着领袖语录和最高指示的课本,回到家里,则一头扎在阁楼阅读各类怪书,这是张守晟童年记忆里最幸福的事。十年光阴,上海滩上一批又一批青年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去更广阔的天地里自我改造,张首晟则在沉静缄默的阁楼里度过青葱岁月,汲取知识的营养,向往大学的生活。
转眼到了1976年,阁楼外的世界正在酝酿一场全新变革,未雨绸缪的父亲给13岁的张首晟买了一套高中自学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等一应俱全,没想到就靠这套书他就自学成才了。
1978年的高考,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届,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每个区仅限10个名额,还要通过预赛后方能获得高考资格。张首晟不仅顺利过关,还如愿以偿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了别人眼里的天才。
“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一些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有关。”张首晟回忆说。
到了复旦,少年大学生张首晟几乎没有迟疑地选择了物理系。只因为“初中时,在很封闭的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理论物理专业,就是冲着他们的榜样力量。”当然,此时张首晟还不知道,他以后会与杨振宁有一场师生缘分。
天才的人生总是不同寻常,在复旦的第一学期刚结束,一日,张首晟正在宿舍里自习,班主任突然上门,告知他将被选派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张首晟成绩优异,已被学校列入留德学生的内定人选,经过德语培训之后,1980年,没有高中文凭也还没大学文凭的张首晟就这样踏上了留学德国的旅程。
80年代冷战之下的柏林墙还高高耸立着,东边的柏林大学有一些师生为了自由而翻墙来到西柏林,建立了柏林自由大学,与东柏林的老柏林大学遥相对应,张首晟就在柏林自由大学里就读。那一批出国留学的孩子都很刻苦,加上自身的天分,张首晟花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要知道一般人都要花五到七年的时间才能毕业。
尽管学业有成,但理论物理就业前途较窄,留学期间,年轻的张首晟也一度陷入迷惘,未来要干什么?
1981年的一个暑假,没有方向的他踏上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搭便车之旅,借着免费的顺风车环绕了德国一周。一天,张首晟来到哥根廷大学附近的一片墓地,很多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长眠于此,每个人的墓碑上,墓志铭都镌刻着其生前发现的一道公式。如Heisenberg的墓志铭是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的公式,马克斯玻恩是其对波函数概率的一个分析,Otto Hahn的墓碑上是一道核反应公式······
张首晟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朴素的墓碑,一个简单而普适的公式,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这些公式与全人类同在。从此之后,我决定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物理学研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从柏林自由大学毕业后,张首晟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录取,如愿以偿师从自己的偶像杨振宁。张首晟很兴奋地向杨振宁阐述自己的学术构想,出乎意料的是,导师杨振宁并没有建议他从事统一场论和基本粒子的研究,而是希望他研究凝聚态物理,此时的凝聚态物理还是尚待开发的全新领域,虽然抱有疑问,但他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而在今天看来,凝聚态物理在物理学领域中发展得最快,这也体现了杨振宁三十年前的长远目光,同时,杨振宁带领张首晟进入了新的科研境界。
杨振宁曾教导他说:“在最高的境界上,科学跟艺术,科学跟美,主观、客观是统一在一起的,F=ma、E=mc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最美丽的诗句。”
1987年,孤身出国7年后,张首晟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并没有立刻去申请教职,而是去了IBM做高级研究员,此时他在半导体领域已经颇有建树,也受到了当时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的赏识。于是1993年他就到了斯坦福任教,1996年年仅33岁的张首晟被评为了斯坦福终身教授。
当然,让张首晟名声大噪的还是他后来提出的'两项研究成果: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最新发现的天使粒子——Majorana费米子。这是些什么东东外行人并不好理解,我们只需要知道这都是量子计算领域最前沿的材料和量子规律研究。
张首晟曾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它复杂的原理。“电子在芯片上的运动,就像汽车在集市里行驶,汽车对碰撞产生热量,正如电子之间碰撞发热一样”;而“拓扑绝缘体”为电子搭建了高速公路,让他们能够在一条一条的单行道上运行,从而不会相互碰撞和产生热量。如果用这类材料制造的电子设备,性能会大幅提高,这有望真正催生和普及应用量子计算机。
由于张首晟在理论预言和实验观测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之后连续收割了一波殊荣。2010年荣获欧洲物理奖,2011年,荣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2年他先后获得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奥利弗巴克利奖”和国际理论物理学领域最高奖“狄拉克奖”,2014年获美国富兰克林奖,当初的阁楼少年已然成为了业界举足轻重的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然而,人生不止于此,张首晟还有另一重身份是硅谷知名的风险投资家。斯坦福大学有着悠久的创业传统,张首晟也深受学校浓厚创业氛围的影响。他在斯坦福大学任创业导师,帮助多位学生创办公司,并作为天使投资人,成功的投资了VMware。VMware的创始人Mendel Rosenblum是斯坦福计算机系的副教授,和张首晟是同事兼邻居。5年后,VMWare被EMC收购,后来又在纽交所上市,如今市值已超过500亿美元,这笔投资给张首晟带来了上百倍的回报。
有了成功的投资经验,张首晟发现从斯坦福大学出来的创业公司,成功率比一般的创业公司高很多。他不禁想到:“何不系统地来做投资,专注于从斯坦福大学出来的创业公司呢?”
于是几经思考,2013年9月,张首晟创立了丹华资本,如今拥有数亿美元的基金规模,更多专注在斯坦福和硅谷这个圈子里,投资方向涉及大数据、企业智能、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金融技术、生物技术等多个高增长的新兴领域,享誉硅谷。“丹”意为斯坦福,而华则取自中华,表达了自己立足斯坦福创新科技研究和投资之外,还有报效祖国的心愿,搭建中美之间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联动的桥梁。
此外,用科学的眼光搞投资
张首晟喜欢用第一性原理做风投:简单(simplicity),普适(universality),许多踌躇满志的ceo对他侃侃而谈自己的项目如何厉害时,调查报告显示份额可以有多大时,张首晟往往会提出怪要求——请关掉ppt,走到黑板前,不要背第三方调研的数据,而是凭借自己对项目、行业、产业的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估算出市场等关键数据的数量级,展示自己的逻辑。
“这其实有点像我们做物理研究,更习惯于在黑板前,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角度得到自己的答案。”张首晟说,如果这位经受考验的CEO可以做到,那将非常加分,跨界的视野看世界,科研和教育同样有帮助,据说,他也用类似的办法选自己的学生。
从高冷的科学精神到充满金钱与欲望的风险投资,这个事听上去还是风牛马不相及,但是对于张首晟来说,无非是要证明一个公式:成功的斯坦福创业公司=优秀团队+创新性技术或商业模式+广阔市场。他认为“大道至简”是真理的共通点,用科学的理念来带动投资也是一项历史使命,跟科学家的身份并不矛盾。
“如果将整个人类知识看成一棵大树,那它现在是在非常丰茂地成长,这是非常可喜可敬的;但是它有一个缺点,枝与枝之间距离会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想在某个领域有作建树,成为一个专家,须非常专注于该领域,这样确实对整个大树的丰茂有益处,但就不能看出枝和枝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寻根。如果你一直用寻根的办法思考问题,并在任何表面现象中进行思考和抽象,这对你做任何事都很有帮助。”
在张首晟的眼里,真正完美的世界是一个量子的世界,即量子的一个粒子可以百分之百平行去做两件事情。
“量子的世界是平行的,我想人生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你在同时做时所创造的价值比做每一件事都来得高,并且可以把每件事做得更好。”
他说,未来年轻人的机会将更多出现在融合领域。
物理名人故事 篇2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再没有一个人象阿基米德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大的贡献。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拿他来做自己的楷模。
从洗澡的故事说起
关于阿基米德,流传着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杆来抬起重物,不过人们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潜心研究了这个现象并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当时的赫农王为埃及国王制造了一条船,体积大,相当重,因为不能挪动,搁浅在海岸上很多天。阿基米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赫农王轻轻拉动绳索,奇迹出现了,大船缓缓地挪动起来,最终下到海里。国王惊讶之余,十分佩服阿基米德,并派人贴出告示“今后,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物理名人故事 篇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ni(1879--1955)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他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使人们对物理学和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崭新的时空观上。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是一个安静而孤僻的孩子,喜爱阅读和听音乐,做事认真而目的明确。他虽然文静,但并不顺从被动,甚至向家庭教师扔过椅子。后来,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但仍然非常固执。爱因斯坦洞悉力敏锐16岁发现了牛顿力学的缺陷,拨开当时“物理学天空上的两朵乌云”之一。
爱因斯坦推翻了人 他的第二个科学成就的高峰是在1915年到1917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修正了牛顿的引力理论,预言了使世界为之轰动的光线引力弯曲现象,提出了激光的。原理,开创了宇宙学的研究。统一场理论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问题,是报一生未竞的事业,也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1933年,爱因斯坦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移居美国直到去世。他一生都热心于社会正义和人类和平事业。他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物理名人故事 篇4
吴健雄生卒于1912年5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97年2月16日卒于美国纽约。
1923年,在浏河明德学校学习。1926年,考入苏州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保送南京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数学系,1931年转入物理系 。1934年,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1936年,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物理系留学。194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晋升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2年,任普宾讲座教授,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研究领域:
吴健雄实验物理学家。被誉为“核子物理女皇”和中国的居里夫人。在β衰变方面作过多种细致精密的实验工作,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来观察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相反,自旋方向和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如果宇称守恒,必须左右对称,左右手螺旋情况机会相等。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实验研究成果推翻了此前关于宇称守恒观念,使物理学进入了新纪元。
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人。他首创了我国原子核物理专业。他是中国最早从事锕系核谱工作的学者。他第一次提出了“原始粒子”猜想,并预言第一个实验证明“原始粒子”存在的'人将获得诺贝尔奖。他先是核物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成为高能物理学家,晚年又成为一名油画艺术家……居里夫人,是他的恩师;吴健雄,是他的高足。有人很亲切也很传神地说:“他是把科学王国里两位最杰出的女性连结在一起的物理学家。”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施士元。
施士元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吴健雄。从恩师居里夫人,到自己,到学生吴健雄,施老显得十分感慨:“一个人,从师很重要,得到好学生也很重要!”
1934年,施士元刚回国不久,担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并负责教四年级的几门课。当时全年级有12名学生,其中有1名女生,她就是吴健雄。吴健雄第一次引起施老注意的,是她漂亮的中文字。慢慢地,施老注意到她不但字好,成绩好,而且做学问的劲头和方法都很好。施士元倾注了全部心血施教,吴健雄则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次考试,吴健雄总是名列第一。施老给予这位聪慧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吴健雄曾经说过,真正把她领进物理学的人是施士元教授。
吴健雄毕业后,施先生亲自写了推荐信,向自己在清华大学的老师、时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的施汝为先生详细地介绍了吴健雄的情况。由此,吴健雄顺利地进入了位于上海亚尔培路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施汝为夫人领导的光谱组从事光谱研究。
1936年夏,吴健雄出国留学,行前曾请施士元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寄给她。以后,随着战争的爆发,世事动乱,师生间曾一度失去了联系。1958年施士元从报上得知吴健雄所做的震惊世界的“宇称不守恒”实验,他从心底里为学生取得的成就而高兴。
1978年,历经磨难的中国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离开祖国几十年的吴健雄,从美国风尘仆仆地扑到母亲的怀抱。征尘未洗,她马上赶到恩师施士元家中,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从那以后,吴健雄基本上每年回国一次,每次必亲自到施老家登门拜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其间,施士元对吴健雄笑道:“你总是先生先生地称呼我,其实按你现在在国外的成就,我应该称你先生才是。”吴健雄认真地回答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物理名人故事 篇5
安培(Ampére,André—Marie,1775—1836)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1775年1月22日生于里昂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为他安排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学习的环境。
他自幼聪明好学,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有非凡的天赋。
12岁学习了微积分,13岁发表关于螺旋线的论文。18岁时,除了拉丁语,还通晓意大利语和希腊语。他不仅钻研数学,还研究物理学和化学。在化学方面,他最先预见了氯、氟、碘三种物质是元素,还独立地发现了“阿伏伽德罗定律”。
安培最重要的贡献是在电磁学方面。1820年7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国科学家阿拉果8月在瑞士听到这一消息后,9月初回到法国立即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最新发现。善于接受新的研究成果的安培,怀着极大的兴趣,第二天就重做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于9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报告他的实验成果。接着又在9月25日、10月9日提出了第二篇和第三篇实验报告论文。在这三篇论文中,包括了电流方向和磁针偏转方向关系的右手定则;同向直线电流间互相吸引,异向直线电流间互相排斥;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磁针等效,等等。安培又用了二、三个月的时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精巧的实验和他高超的数学技巧结合起来,通过四个巧妙设计的实验,得出了重要的结论,这就是:导线中的电流反向时,它们产生的作用也反向;电流元具有矢量性,作用在电流元上的力跟电流元垂直;电流元的长度和相互间的距离增加相同的倍数时,作用力不改变。安培根据这四个实验,导出了两个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公式,即两个电流元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定律。
安培还进一步探索了磁的本质,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为正确认识物质磁性指出了方向。安培把磁和电流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认识了磁和电的统一。
安培精湛的实验技巧和探索根源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颂,他在电磁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被麦克斯韦誉为“电学中的牛顿”。
物理名人故事 篇6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幽默能力和其智商成正相关,睿智的人通常也是幽默的高手。滑稽只能逗人笑、逗你玩,而幽默则是让你笑了以后还会悟出许多道理。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幽默大师。爱因斯坦的一生与科学和幽默相伴,无论在什么场合,爱因斯坦都喜欢用充满幽默的情感和语调与人交谈。那些含蓄、深沉、诙谐、隽永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科学哲理,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1、爱因斯坦出席了一次为他举办的正式宴会,男宾都打领带,女宾都穿裸肩的礼服。
他的太太因感冒未曾参加,见爱因斯坦回家,就急忙询问宴会的情形。
于是,爱因斯坦告诉她,今晚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出席。
太太打断他的话,问:“不要管那些,你告诉我太太们穿的什么衣服?”
“我可真的。不知道”爱因斯坦认真地回答,“从桌子以上的部分看,她们没有穿什么东西。而在桌子以下的那部分,我可不敢偷看。”
2、爱因斯坦在美国演讲,有人问:“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你如何记下许多东西?”
爱因斯坦轻松答道:“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必须查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着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3、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有一次在巴黎大学演讲说:“如果我的相对论证实了,德国会宣布我是个德国人,法国会称我是世界公民。但是,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法国会强调我是个德国人,而德国会说我是个犹太人。”
4、一天,爱因斯坦在冰上滑了一下,摔倒在地。
他身边的人忙扶起他,说:“爱因斯坦先生,根据相对论的原理,你并没摔倒,对吗?只是地球在那时忽然倾斜一下?”
爱因斯坦说:“先生,我同意你的说法,可这两种理论对我来说,感觉都是相同的。”
5、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缠着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
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
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
“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6、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问他:“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成了著名的人物呢?”
爱因斯坦听后,先是哈哈大笑,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你瞧,甲壳虫在一个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的,而我却能意识到。”
7、一次,群众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爱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
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喏,这就是相对论!”
8、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身患重病,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物理学研究。并且,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推移,他的病情逐渐恶化。
医生对他的病情非常地担心,时时关注他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怕哪里出了什么闪失。毕竟,自己医疗护理的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啊!
然而,爱因斯坦却对自己的病情并不十分在意, 与其在害怕死亡中惶恐不安,还不如多把时间花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以一颗平常和坦然的心去看待它。
因此,他与医生治疗配合的积极性并不高,常常不把医生对他的建议放在心上,有时甚至还忘了服药。一次,医生给他检查了病情后,配了一些药,叫他立即服用,并在一旁守着看他吃下。
爱因斯坦虽然不大在意,但还是顺从地吃下了药片,看到医生放心地松了口气,他便向医生说道:“医生,这下你觉得好些了吗?”
9、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曾在暑假前的学期结束会上发表过一个简短而风趣的演说。
当时学生们询问爱因斯坦在学术上有无新发现,他不得不即席宣布:“我有一个发现: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指暑假的开端到暑假的结束。祝诸位暑假愉快!”
10、一天,爱因斯坦在纽约的街道上遇见一位老朋友。
“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似乎有必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瞧,你身上这件多旧呀!”
“这有什么关系?反正我刚到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回答说。
几年后,他们又偶然相遇。这时,爱因斯坦已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大物理学家了,但他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他的朋友又不厌其烦地劝他去换件新大衣。
“何必呢!”他说,“反正这儿每个人都已经认识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