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观后感【优秀7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钢的琴》观后感【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钢的琴》观后感 篇1
观看电影《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被盲童刘浩学钢琴的勤奋与执着深深地感动着。
刘浩出生后不久便双目失明,但他酷爱音乐,喜欢弹琴。为了梦想,只要有琴,他就勤奋练习,从不偷懒;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适合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地作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坚强的刘浩没有被双目失明打倒,没有被冷言拒绝打倒,更没有被露宿公园打倒。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最终登上了大舞台与朗朗一同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刘浩的事迹使我明白: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回报,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我要以刘浩为榜样,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永不言败。因为我坚信“笑迎风雨,终见彩虹”。
《钢的琴》观后感 篇2
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那俄罗斯风味的背景音乐,陈旧废弃的厂房,高耸入云的烟囱,甚至公式化的讲演,都在缅怀一个逝去的时代。这是一部80后,90后无法理解的电影,一群下岗工人折腾半天,鼓捣出一架钢体结构的钢琴,有什么意义吗?这是一部拍给50后,60后甚至70后的人看的电影,只有他们才能产生深深的共鸣,理解那架钢琴背后的含义。
我还记得上学时骑车从重工业区穿过,那林林重重的管道仿佛构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如今那道独特的风景已经不在,要么被夷为平地,要么被替换成酒店超市。时代结束了,可人还在,如何面对新时代是这批被改革大潮冲击的头晕脑胀的人首要解决的问题。我还记得在这特殊时期,父亲每天回家愁眉不展,母亲每天惶惶不安,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理解失业的痛苦,直到我毕业那年,才知道个中艰难。
从小被教育“只要好好学习,国家会给你工作”,“工厂有托儿所,医院,宿舍,你的生活完全由工厂负责照顾”。.。.。.直到有一天,一个声音说“国家照顾不了你们了,工厂必须倒闭,你们自寻出路吧”。想想这批人,老的有50多岁,年轻的不到20岁,下岗后能做什么?专业覆盖面太窄,其它行业肯定不会招个没有经验的人来培训,符合专业的私企,更倾向招年轻的一代,便宜又有发展潜力。不要跟我说每晚七点档里面提到的在私企中名声鹊起的老师傅,那种人毕竟是少数,能在上千万下岗工人中占到几成?
在《钢的琴》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陈桂林的同事们有的改行卖猪肉,有的成了配钥匙师傅,还有的去捞偏门。而陈桂林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也勉强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将要失去女儿。恐怕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他说出要做一架钢琴的的时候,这个决定里一半是和老婆赌气,一半是潜意识里对现实的呐喊:“你可以剥夺了我的时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也是他的同事们一拍即合的原因。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批被时代遗弃的人的抱怨,不满,我只看到了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虽然他们偶尔也发泄一下,尝试偷个钢琴,打个群架,但心里,都充满着对逝去时代的无限缅怀。
几经挫折,钢的琴终于完成。在影片片尾处,由起重机徐徐吊起这架特殊的钢琴时,我心潮澎湃,那锃亮的琴板代表着不屈的精神,那精致整洁的琴键透露出精湛的技艺和辛勤的汗水,这架琴仿佛是骨感现实身上的傲然双峰,挺拔耸立,桀骜不驯的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当陈桂林女儿小心翼翼的问道:“能出声吗?” 我哑然失笑,泪水划过面颊,看到陈桂林和同事惬意的在一旁欣赏女儿在钢琴上快乐的弹奏,他们心里一定很安慰吧。
你看到我低下高昂的头,你看到我跪下男儿的膝,你没看到的,是我心中永远有一处地方,有理想,在不羁的歌唱。
《钢的琴》观后感 篇3
影片名称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带有破败色彩的“钢铁”与高雅艺术“钢琴”碰撞在一起,第一感觉犹如鸡蛋碰石头——伤不起。这也是影片的时代背景——小人物卑微命运与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的碰撞,同样伤不起。
这是一部有生命的电影,荒诞中存在着真实,疏离感中包含着不愿触及的过往。90年代旧东北耸立的高大的烟囱,空旷破旧的大厂房,冰冷的机器,衰败的野草,仿佛都在昭示着一个时代的逝去。很遗憾,那是我们已经存在却无法深刻体验的时代。用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眼光观看影片,虽然那些旧场景是我们仅凭感觉去想象和感受的,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以及展露出的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却也深深引起我们的共鸣。
“造钢琴”这一事件的起因是主人公陈桂林为了与妻子离异后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决定为喜欢弹钢琴的女儿造一架钢琴,一个平凡的父亲,他竭力地在为女儿奔波,拉着一群曾经搞乐队的朋友一起向着这个伟大的梦想前进,这种无言而深切的父爱,总是在突然的某个瞬间激起我们心底的一丝触动。起初听到他们要造钢琴,真正觉得他们简直在胡闹,真是在用鸡蛋碰石头,“钢厂”和“钢琴厂”只是一字之差的区别吗?影片中的人物未免太幼稚了吧。然而看到他的那群朋友不顾一切地跟着他一起“胡闹”时,我坚信那是伟大父爱和友情的完美诠释。当得知群体中一个朋友的女儿被一姓“安”的欺负了,一帮大老爷们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兴师动众地开着各种车要去围攻姓安的,这一点有些网友评论“有点无厘头”,然而在我看来这确是影片中出彩的一幕。都是为了儿女,这也是父爱嘛,所以这群老朋友便又是集体出动,真够义气。只是我想起《阳光姐妹淘》中的类似情节,几个妈妈级姐妹为了其中一个姐妹的女儿对几个恶劣学生“大打出手”,疯狂却又饱含真情,这便是人间最最真实的亲情和友情啊!
那是个怎样的年代,个人不可抗拒之命运和时代难以逆转之变迁。烟囱对于东北人来说就如汪工所说“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保留烟囱的理由。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它离开,工人们再多的挽留也是徒然。然而工人们用另一种方式来体现工人阶级的力量,“有困难也得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得上”工人们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在造钢琴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善合理的分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尽职尽责,这才使造钢琴不仅仅停留在梦想阶段。当最终钢琴从厂房上空缓缓降落时,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崇敬,时间停留,大家的脸上透露着命运无奈同时有着工人的坚定。在这时刻,我感觉这架钢琴已不仅仅代表一种父爱和友情了,它更是对命运的和理想的一种挑战,这时的氛围有着和《老男孩》相似的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感叹时代变迁的沧桑,令人回味。
电影的结尾,两根烟囱被炸了,在漫天的黄土中,那个时代结束了。空旷的厂房里回荡着女儿的琴声,给人们最安静的思考和一个时代最执着的记忆。
钢的琴观后感 篇4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
《钢的琴》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看了一部电影《钢的琴》。这是一部让人心酸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夫妻要离婚了,他们涉及到孩子的分配问题,孩子应该何去何从呢?女儿有学习钢琴的天赋,于是父亲为了挽留女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为女儿做一架钢琴。他开始发动身边的朋友们。钢厂的工人要做钢琴,这个消息让大家都感到很兴奋。他们被父爱感动了,纷纷无偿加入到他的行动中。父亲和朋友们在废弃的工厂里找出几块钢板,准备用钢板做一架钢琴。一切准备就绪时,有人无奈的走了,有人被抓了起来。就在大家都要放弃时,是父爱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出这架钢琴。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巨大的工程竣工了。当女儿小元弹起父亲亲手做的钢琴时,两行热泪滚了下来。虽然女儿最后选择了妈妈,再没有和穷困的父亲过日子,但父亲认为能让女儿弹上钢琴,自己十分自豪。要知道,在那么穷苦的年代,孩子仍然想学习钢琴,多么不容易啊!
这部电影十分感人,我想到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付出些什么,少让他们为我们操劳,少让他们生气。我还要认真、努力学习,帮助穷苦人,提高他们的地位吧!让我们一起努力。
《钢的琴》观后感 篇6
质朴而苍茫的镜头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陈桂林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唯一的方法就是弄到一架女儿喜欢的钢琴。从做不会发声的“木琴”、借钱买琴、甚至到学校偷琴,最后在兄弟们的帮助下用工厂的废料亲手做出了一台钢琴。就这样,一个父亲的悲喜交加,一群小人物的辛酸奋斗,围绕着一台钢琴缓缓流淌。这就是被誉为年度最优秀的国产电影《钢的琴》,更是一场饱含温情与感动的记录。
现实的落差与彷徨,理想与浪漫的纠结,在一段段俄风音韵中展开。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尽管存在于艰难的土壤上,他们依然坚持寻找人生的信念与光明,没有被现实打败,没有让困难动容。生活拮据,却有了更多让人温存的奋斗与感动。汪工为了陈桂林争回女儿无私地提供技术支持,快手为了陈桂林做出钢琴不惜再次作案,季哥为了兄弟可以无条件援助。似乎所有人都在发出这样一种声音:人可以落魄,但是不能没有魂魄。穿透时代的浮躁与繁杂,这群工人们挺起脊梁,握紧双手,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力量。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当陈桂林激昂又略带幽默地说出这句话时,“敢想、敢拼、敢做”的精神在一段西班牙舞中奏响,更在这群怀揣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法的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汉子:不甘不屈不停不止,拼搏与奋斗的呐喊不曾消失在耳边。虽然他们对于社会渺小的可能微不足道,却用努力烘托出自己的伟大。尽管现实有很多的残酷与无奈,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践行了承诺,守住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真谛。更用他的行动推翻了孩子的妈妈对于幸福的理解,找到了幸福真正的定义,它应该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钢的琴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救赎,完成了奋斗与信念的坚守。
影片至此,从未搬出过大牌的明星,炫酷的特技,豪华的场景。而那起起伏伏的苏联歌调,痕迹斑斑的断壁残垣,燃烧起这些人物让我心灵上单纯的`感动,需要用一份足够的坚韧来承载。转而自现实生活中或许将出现的跌宕起伏,我明白,付出了汗水与青春,一段回忆,一次经历,才可以叫做无悔。无悔于生活,无悔于青春。而我们在行进中的所有人更要对自己有一份承诺,有一个坚守:为了梦想,为了追求,敢想,敢爱,敢拼,敢做。
《钢的琴》观后感 篇7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