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通用七篇】正文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通用七篇】》

时间: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精选7篇)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篇1

我喜欢读书,最近喜欢上了《寓言故事》因为它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而且含义深刻,多读几遍使人深有体会。

我喜欢《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古时候一个农夫在田里洒下了种子,不久就长出了苗,那个农夫天天去看苗,十几天过去了呢,苗还没有长高,他非常的急,生怕长不出来。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办法,就是把禾苗往上拔,他马上开始行动了,干好了之后他高高兴兴的回到了家,把今天做的事告诉了家里的人我,儿子跑去看禾苗都枯死了。

不能急于求成这个道理我铭记在心,永不会忘记。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篇2

从前有一个古代人,他特别想让自己家的禾苗快点长大,所以他每天都去地里看看。

有一天他又去地里看了看可禾苗还是没有长多高,那个古代人自言自语的说不行我得想个办法,他就把禾苗往上拔了拔,一直拔到晚上,弄的他一身泥,但他还是很高兴,他对他的儿子说明天禾苗就会长的很高,他的儿子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就去看了看,一到那里他不是看到禾苗长高,却看见禾苗都枯死了,我读了这篇文章悟出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篇3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宋国人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在地里劳动,觉得辛苦极了,可更令他心烦的是庄稼似乎一点也没长高。有一天,他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一大截。他立刻有了一个主意马上忙碌起来。等太阳落山后他才回到家对妻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往上拔了拔,它们一下长高了那么多。”他妻子赶紧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全部枯死了。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知道了万物的生长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篇4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想一步登天,更不要妄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水滴石穿非一日之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中,我读懂了,任何事物都有自然发展规律,如果我们破坏了它们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做人。

这则寓言故事讲诉了宋国有一个农夫巴望着自己家里的禾苗长快一些,就想了一个愚蠢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他从中午忙到天黑,累得精疲力尽。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对儿子说:“可把我给累坏了,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了。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进步是与时俱进,同学们我们只要每天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就离成功近一点点。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篇5

这个故事讲了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农夫,总嫌他家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拔完后回到家里,疲惫不堪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真不容易。”他的儿子听了赶忙到地里去看,只见地里的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了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有一次,妈妈让我写数奥题,我一会儿就写完了16道题,可妈妈一看。我做错了14道。这证明我太急于求成了。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篇6

在宋国有个农夫,担心田里禾苗长得太慢了,就天天去看,可是,几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把每根禾苗拔起来一点,再一根根重新栽好,他从太阳升起,忙到太阳落山,浑身筋疲力尽,他自鸣得意的把事情和儿子说了一遍,儿子去田边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事要一件一件做,饭要一口一口吃。做事不能心急,如果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将会一事无成。我们不能违反事物的自然规侓,而急躁冒进,没有耐心就会把事气情弄的更加糟糕。把原来做好的事情,弄巧成拙,我们做事要慢慢地,一步接着一步,会把事情做更加好,更加棒。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 篇7

今天我看了(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故事讲得是:有一个农夫,他呀每天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干活,为了让幼苗长的快一些,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田里的幼苗都没有长大,一天这个农夫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农夫跑到田里把所有的幼苗一棵一棵地都从土里拔高一些。夜暮降临时,他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他一进门就气喘吁吁地对家人说:“真把我累坏了!不过没有白辛苦,田里的幼苗都长高了许多。过不了几天我们就可以收庄稼了!”

他的儿子听他这么一说,感觉不对劲,忙跑到田里去看。糟糕!满田的幼苗不仅没长高,而且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