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热门10篇)》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通用8篇)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你们好,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奉献
有一个人,她的地位并不十分显赫,但她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殚(dan)精竭虑,胼(pian)手胝(zhi)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时时处处为鲜艳的党旗增光添彩。
有一个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这里我将讲述这个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叫李玉兰。她年参加工作,年调入XX人民银行,先后任中支行行政科科长,党组副书记、副行长,副处级监管员等职。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一如既往地勤勤恳恳,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乐于奉献。曾多次被评为“自治州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活动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她以自己优秀的品质和模范行为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神圣的职责。
恪尽职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斗转星移已为人妻、为人母的,痴情不改、风雨历程3载,拼过、干过、闯过。进入人民银行以来,她先后从事过会计、国库、监管、信贷等工作,任科长、副行长等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钉”在哪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1999年“三讲”教育期间,她到比较偏远、60x公里外的XX县支行检查指导工作。当时正值高原隆冬,她那曾经严重受伤的腿在寒冷的房间疼痛的更加厉害了。为了不影响其它同志的休息,她摸黑下床用热水在腿上擦敷。这一切被随同出差的同志看到了,要给县人行领导打电话派车送医院,而她却说“县人行同志们忙,他们已经尽力了,就不要再麻烦他们。”就这样,一夜没合眼的李玉兰在第二天又投入到工作中了。她的这条腿,已经一瘸一拐走了好几年,但从来没有耽误过工作。
1994年在迎接自治州成立40年大庆筹备活动中,她作为主要负责人,经常加班加点,组织文艺节目的排练,在一次排练过程中她的小腿被摔成粉碎性骨折,住在医院输吊液时,她还牵挂着文艺节目排练的事。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长年奔波,李玉兰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常见她一杯水、一把药挺过无数的日日夜夜。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中行被评为“巾帼文明单位”“两个文明单位”等等荣誉称号。
不断进取
学习使人进步的源泉,读书是通向知识海洋的金桥。在充满竞争的改革大潮中,她知道,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不停地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她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作为女人,结婚、怀孕、生子,在学习上必须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艰辛。当别人在休闲娱乐时,她却在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别人一家三口在双休日其乐融融逛大街时,她却在书桌前冥思苦想。几年来先后撰写1x篇研讨论文在《新疆金融》、《西安金融》等刊物上发表,其中对克州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贸易情况的调查获新疆学会优秀论文奖。作为自治州政协委员,能积极协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地方经济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在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为全面提高计算机在金融监管中的运用,她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反复实践操作练习,虚心向其他人员请教学习,做到了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巧,提高了计算机金融监管效率。她对工作学习拼搏向上、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在她的带领下,全行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清正廉洁
XX办起事来,钉是钉,铆是铆,决不以情代法。在上任伊始,她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吃办事者的饭,不喝讲情者的酒,不照顾任何人的情面,她坚持以公正、廉洁、自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在20xx年初,银行内部开展“双聘”工作,她作为“双聘”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成员。认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干部一事同仁,而没有因为哪一个和她关系好给予照顾。在她的积极努力下,一大批年轻的干部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为银行领导阶层增添了新的活力。
作为一名央行的监管干部,她始终维护中央银行廉洁、高效的监管声誉。众所周知,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有效手段,这也是她日常监管工作内容之一。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个“有权”的差使,但她从未以工作为筹码,谋取个人私利,也从未以职责为商品,去做某种交易。在李玉兰身上,有违原则的事绝对不会亮绿灯,因为她崇尚的是“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无畏,廉洁才有权威。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默默中的无私奉献,平凡中的兢兢业业,一如那经历雪霜仍傲然吐香的梅花,是我的榜样,催我奋进,这就是我身边的共产党员。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2
什么是大国工匠?怎样解释工匠精神?我们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王刚事迹中,能找到诠释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王刚,黝黑、腼腆、消瘦,精神饱满,但又透着与三十多岁年轻人不同的沉着与稳重。或许这也是每一位大国工匠的“标配”。
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如A4纸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铣床铣削能达到0.005毫米;他小孔铰削技术更能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王刚的简介,就是这位大国工匠的“功勋册”。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1999年,刚从沈飞技校毕业的王刚如愿以偿的进到了沈飞公司。
从小住在飞机场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飞工作的邻居整天出入自己向往的大门、听着战机在天空中飞过的轰隆声,早在初中的时候,王刚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沈飞工作。
确立了梦想,便一步步朝着目标奋进。每天苦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成绩优异的王刚被老师叫来谈话,想让王刚去考高中,接着考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我想进入沈飞工作,要考沈飞技校。”一向腼腆的王刚此时没有丝毫犹豫。
他,做到了。
入厂后,王刚被分到“铣工”队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刚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岗。总是缠着师傅给自己活做。
新员工进厂,都会有一年的实习期。当时厂里生产任务比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这里实习过,领导找到王刚,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岗。这正说到了王刚的心头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刚铣床旁的一堆铝屑。”徒弟吴学文刚调到沈飞数控加工厂后早早来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虽然常年累月任务繁重,但王刚从没感到太大的压力。喜爱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识,可以说,若没有难题就是王刚最大的难题。
工作20xx年,王刚已数不清自己熬过了多少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每月工作时间都在300小时以上。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连续一个礼拜,王刚与工友连日加班。饿了,就拿面包、火腿肠、方便面充饥;困了,倒在厂房里的铁架床上小憩,从未松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床边就能睡着。”王刚说。
入职第一个月就和其他老师傅一样,完成了定额任务。
“多造出一件好产品,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把工作培养成爱好,是王刚在工作之余的另一成就。午休间隙,工友们在工厂空地拉网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无不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劳模工作室的角落里才能看到王刚的身影,静静地看书、思索着技术难题该怎样解决。“年轻时候也爱运动,学过武术,不过最爱的还是逛书店、下象棋。”
不断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艺术品。”工作伊始,王刚就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他延续了师傅张显育的良好工作习惯。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问到有什么独门绝技与他人不同,羞涩的王刚说到,“为确保加工质量,每次在干活之前,我都在脑海中先模拟一遍加工内容,找出有没有疏漏或者改进之处。”工作流程犹如欧洲早期古老的记忆宫殿般在脑海中清晰显现。
与自己比速度,将之前干活花费的时间与现在做较量;与自己比精度,缩小至少一半以上规定的零件误差范围;与自己比温度,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只增不减。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飞机上更要保证零件的安全运行。”不断挑战自我极限,才年能达到20xx年生产上万飞机零件无一废品的高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转型。同时也在强迫着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汲取养分是王刚奋力向前的保障。
除却铣工知识外,数控加工技术知识,是王刚下一部要学习的方向。
加工精度达到0.005毫米背后的初心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大国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飞公司领导去波音公司参观学习回来的交流会上,王刚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达到0.25毫米,而当时王刚徒弟能达到0.3毫米的精度。心里便暗暗较起劲来,“他们能做到,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过他们。”
紧接着,王刚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加工实验,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战到薄如A4纸的0.1毫米。“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战自我极限,但是王刚并不满意,经过不间歇的反复实验,王刚迎来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铣床铣削加工的手工精度达0.005毫米。
像以往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题、优化一项技术后一样,王刚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成功的自豪感。
坚忍不拔、敢于拼搏、不服输、默默奉献,是沈飞数控加工厂工会主席焦威东形容的王刚。“他几乎要把铣床旁的水泥地磨出坑来。”徒弟吴学文说到。
王刚恳干,“豁”得出去,是厂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完成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双桨单舟总争渡,千帆竞发渡江海。”王刚深知,要永远站在技术先列,也必须要带动身边工友“万象争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20xx年9月19日,在沈飞的厂房里,军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组成立,唱响了中航工业“四歌”,至今,从未间断。
不到5年的时间里,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沈阳市先进集体、沈阳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由他率领的团队不仅攻克了413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还发明了12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20xx年,在某型号生产研制关键阶段,王刚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在新机试制生产阶段,恰恰是问题高发的时期,质量问题、研制生产阶段各种问题都会随之而来。这一次,他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在沈飞研制历史上还是首例。
20xx年带领徒弟吴学文参加全国铣工技能大赛,两人既是师徒,又是竞争对手。晚上回到宾馆,扔不忘向徒弟讲解疑难。发现徒弟走路困难,得知吴学文后脚跟长了骨刺,正值大赛集训攻坚期,王刚放弃半天的集训机会,到外边顶着烈日为徒弟找寻购买厚的毡垫,在脚跟处挖了个洞。徒弟看着工服几乎全部被汗浸湿的师傅,现在谈及,仍热泪盈眶。
忠诚筑魂,灵魂因忠诚而高尚;百炼成钢,钢铁经过锤炼更坚韧。在王刚的心里,什么也没有沈飞人特有的航空情结更重、更珍贵。高薪没有动摇他,荣誉和光环也没让他陶醉,王刚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本色。很多人常劝他说该功成身退、多为自己和家庭考虑考虑了,王刚总是一笑了之。
“只想带她出门旅行”
谈及爱人,王刚停顿良久,眼里闪过一丝泪光,对妻子怀着满腹的愧疚。20xx年,王刚与妻子陈丽在相识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还没来得及“蜜月旅行”,王刚便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钻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对此也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提过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脑转移,颅内压增高导致双目失明。陈丽得病后,每月自负的治疗费就在上万元。“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把陈丽的病治好。”
两人婚后几乎从未出过沈阳。“马上要迎来十一,准备带妻子在沈阳周边转转。”
王刚,一个“扫地僧”般低调的技术大拿,每天都在不断努力的成为好班长、好师傅、好丈夫。
王刚身上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大爱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3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xx”、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XX市工商局分局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彰显无私情怀品质铸就红盾风采”。
二十二年前,他由部队转业来到工商部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奋斗在红盾事业的一线。
二十二年里,他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从一名业务生疏的工商新人成长为独撑一方天地的副所长、副分局长、分局长。
二十二年风雨兼程,二十二年斗转星移,他以执著、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在这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不断绽放绚丽的红盾风采!
他,就是XX市工商局分局局长。
他勇于创新。分局管辖X2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6万、流动人口9万,有企业1809家、个体工商户4302户,却只有工商干部12名,是兴化地区情况最复杂、任务最繁重的一个分局。这里的服务对象面广量大、这里的工作任务琐碎繁重、这里的商家企业要求严苛,再加上分局人手不足的现实矛盾,无论是谁担任局长,挑起的都将是一副千斤重担。
所谓“时势造英雄,困境出奇才”,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X局长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发挥着一位共产党人的创造力。在他的领导下,分局依托XX市局注册登记处和信息中心,开创性的推行“远程核准登记”,充分发挥工商内网作用,简化登记审批手续,使企业不出户便能办妥登记手续。这样的管理创新,让视效率为生命、视时间为金钱的企业主们无比欣慰,他们不约而
同的夸赞赵局长“真真实实为企业办了一件大好事!”
他严格执法。有人说,X局长除了爱思考,爱创新,他还有一股牛劲,还有一副犟脾气。早在他作为副分局长分管案件查处工作时,就以敢抓敢管、严格执法而闻名遐迩。在违法人员眼里,他是威胁吓不倒,糖弹打不倒的硬汉;在人民群众心中他是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卫士。无论新案、大案、要案,只要他一出马,没有拿不下的“山头”,没有攻不破的“堡垒”。“黑网吧、游戏室”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X局长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建设平安新”的监管理念,在辖区内连续不断地组织分局人员和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先后取缔黑网吧18家,查处取缔无照电子游戏室53家,辖区文化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在各类违法事件中,X局长始终把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人命关天的大事来抓,他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坚决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安全商品和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通过实行网络排查和各巡查组现场检查相结合,签订有关商品、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成立责任区第一责任人制度等措施,做到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细致严谨的工作呵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他清正廉洁。作为基层分局长和党组织负责人,X局长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赌博、酗酒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了整个分局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和风气。并通过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发放征求意见函、开展向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公开述职述廉等活动,积极打造“廉政工商”、“阳光工商”。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物质诱惑,他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无论是有所诉求的送礼,还是真心诚意的感谢,他一律谢绝,坚决不收。有人问他,你的“定力”怎么这么强呢?他说:“只要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最终就会滑进泥潭。我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官,只求管好自己,带好队伍,做好工作”。X局长朴素的话语,折射出一名基层分局长、一位共产党员的廉洁操守,也彰显了他无私的情怀,闪耀着灿烂的红盾风采。在他的带领下,分局先后被授予“全国工商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十佳标兵分局”、“XX省文明单位”、“XX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表彰为XX市“十佳经济卫士”、“十佳办案能手”,荣立三等功,并且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和先进工作者。
这就是我们的X局长,一个甘于奉献的人,一个大局为重的人,一个以身作则的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在现实和挑战面前,他从容不迫,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点亮前进的道路。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淡定坦然,用自己的微笑和风采鼓励周围的伙伴。
现如今,以典型为榜样,以实践赢赞誉,已经成为了戴南分局每一位工商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
愿工商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再创辉煌!
愿X局长和他的伙伴们用无私的情怀铸就更美的红盾风采!
愿这红盾风采在我们每一位工商人身上永远地绽放!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和朋友们:
大家好!
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道正派的组织部长、一位燃烧生命书写忠诚的共产党人、一位英年早逝的组织部长、一位燃尽生命照亮信仰的共产党人;他言行透着务实 ,举止写着求真, 把优秀做为一种习惯。把辛苦做为一种财富,把形象做为一种生命。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向他学习。
20xx年 7 月 31 日,年仅 42 岁的四川达州万源市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李林森是 20xx年 7 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但他隐瞒病情忘我工作了近两年时间。他是新时期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先进典型,是王瑛、王彦生式的好干部。他短暂的一生 , 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时代品格,生动诠释了一名领导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什么人才是人民的公仆?什么人才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典范形象?在新时期,如何才能把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重塑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李林森以最平凡、最质朴、最不起眼的方式,做出了自己最真诚的回答。
他把事业当命。李林森同志一生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他身患肝癌、肺癌近两年来 , 强忍癌症晚期及多次高难度手术的痛苦折磨 , 忘我地一心扑在工作上 , 直至生命垂危被送进医院 , 仍然把病房当办公室 , 夜以继日为党的事业和山里老百姓脱贫呕心沥血。他对党、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始终保持昂扬奋进、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他创先进、争优秀的辉煌业绩,最后汇成老百姓口中的一句话“这样的领导,我们爱”。
他把群众当命。李林森同志工作的中心、活动的轴心,几乎都围绕着三个字“老百姓”。李林森同志的为官之道是: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位置可能不同,岗位可能不同,分工也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会把你顶在头上。
李林森虽已永远离去,但他用自己的言行向我们诠释和彰显一个山里的干部的政治本色,向我们提供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范本。李林森同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其本身已足以成为廉政勤政的典范,已足以让我们感动于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作为一名基层组织工作者,要把学习李林森的先进事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相结合。像李林森同志那样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
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他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牵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林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向李林森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牢记使命、忠诚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先进”和“优秀”的时代特征;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始终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要学习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传统本色,时时刻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要学习他严格管理、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努力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就是要学习他勤奋学习、永不懈怠的进取意识,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岗位,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工作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始终坚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加强道德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谢谢大家!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工匠精神应成青年气质“工匠精神”能在社会层面激起如此大的反响,不足为奇。一言以蔽之,躁动的心需要沉潜。风来了,猪都能上天,但要长久飞天,还得能御风而行,而这御风的本事,就得靠“工匠精神”了。
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放眼当下,真正创造时代传奇的企业家,身上也都有鲜明的“工匠精神”烙印。
日本以精细化工业闻名于世,追踪溯源,正是他们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互联网时代,注重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合度仍是企业的核心工作,要让用户以拥有自己的产品为傲,靠的正是与众不同的那点沉潜功夫,或者说,“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道理也便明了了。比如,同样从事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得心应手,风生水起所不同的,也许就是对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显然,对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说,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自有诗和远方。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为了寻求与的“道”相亲,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同样,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就会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不经意间便可能累计出极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7
一、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旅客提供一流的服务
自**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本职工作。记得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作为一名新职工看到老师和大姐们热情地、耐心地把一批批旅客送上远去的列车时,她不由被触动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向她们学习,干好服务工作,而且要干出自己的样子来,她满怀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却能给旅客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对我们由衷的谢意”,她深深感到,急旅客所急,帮旅客所需,使旅客满意才是我们服务的根本目的。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帮助旅客排忧解难是我的职责。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记得有一次,正值值班,在候车室她发现一位老大爷倒在地上,脸色蜡黄,嘴角不停地抽动,她急忙替老大爷叫来救护车,经抢救,老人才转危为安。原来这位老人因在候车室丢失了钱物,心里一着急,突发心脏病,老人醒来后,大夫感慨地对老人说:“你老好福气呀,如果不是遇到这位好姑娘的及时帮助抢救要车,后果不堪设想。”这位老人满含热泪地说:“好姑娘,你救了俺一条命,菩萨会保佑你的”。这件事的发生对她触动很大,事情虽然是应该做的,却赢得了旅客的感谢,这使她进一步认识到服务工作的关键和重要所在。自此,她在工作中经常的发现和帮助一些有困难的旅客。
二、勤学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在服务工作中,越来越发现,只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一次,在候车室刚刚清扫完卫生,一名旅客在座席上悠闲地瞌着瓜子,瓜子皮不时地往地面上扔,这时,走过去对旅客说:“同志,我们刚刚清扫完卫生,麻烦您把瓜子皮扔进卫生箱里。”很有礼貌的原以为会得到旅客的支持与配合,谁知旅客竟说:“我不往地面上扔垃圾,你不就失业了吗?”顿时满脸通红。通过这件小事,反复揣摩,自己的文明礼貌,为什么会换来旅客的无理。原来,经过分析,发现,尽管自己使用了“十字”文明用语,但此时,却伤及旅客的面子。在实践中,她深深感到客运服务的确是一门艺术,要想不断把自己的服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达到新的境界,就必须下苦功夫研究它,琢磨它,哪怕是一个细节,一个手势,一句话,都要不厌其烦地认真琢磨,换位思考,刻苦磨炼,否则就不会达到使每一位旅客都满意和旅客无过错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干好服务工作,她从基础抓起,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勤学苦练基本功,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练剪票,她自制票样,每天反复练习,拿剪子的手上磨起了茧子,终于练出了一分钟检张票的好成绩。为了熟记全面五大干线的接算站站名和全国接算站示意图,她坚持每晚睡前背一遍,最后达到了分钟内默化全国铁路示意图。客运工作看起来容易,干起来却很难,除了掌握本职工作基本业务技能外,她还买了《心理学》、《演讲与口才》、《交谈的艺术》等书籍,认真学习、反复揣摩,通过各种方法使她的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有些外地旅客得知有许多名胜,在候车时询问,为此,她学习了一些关于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了,她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铁路信誉联系起来,为有困难的旅客添一份温暖,送一片真情,用具体行动真正实现了“服务无上限”的服务新理念。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8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9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做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的伟大》。同志们,大家不乏听过这样的感叹:我生不逢时,没赶上英雄时代,要不我也会扬名天下!我也听到类似的抱怨:我时运不佳,没摊上一个好岗位,否则咱也能露露脸!
是啊,和平年代,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也缺少出头露面的机会。我们从事的多是普通的工作,我们所在的多是平凡的岗位。那么,是否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碌碌无为、消极度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扬精神的风帆,一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工商,他从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有的只是无私无畏,默默奉献的精神与实践。
在海头这片热土上常会看到一个身着深蓝色制服的老同志身影,在海头分局常会看到一个整理菜园的老同志身影,你还会看到一个在分局食堂忙里忙外的老同志身影。我们也许不会记得海头分局曾在最艰难的时期,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稳定作用,在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协助新上任的领导处理好了分局内部以及与外部的关系,他就是海头分局的许德山同志。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作为分局的“智者”每一次当分局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先找他商量,征询他的意见和建议,在和同志们讨论的时候他也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的解说,之后大家都会觉得思路开阔了,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了。
接近六旬的老许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年龄问题而放弃学习,他一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钻研业务,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个举报假酒的案件时,为了掌握案情,做好准备工作,他抽丝剥茧,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为确保不出差错,他坐在办公室里带着老花镜翻着工商法律法规,从每一个角度分析案情,最终每一个不法销售商都到了应有的处罚,挽回了消费者的损失,得到了投诉者的赞扬。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由于分局缺乏人手,他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与临沂质检所的几位同志对农资市场开展抽检,每天不厌其烦的做着相同的事情,抽样、做笔录、贴标签。中午回来,他依旧忙前忙后的在食堂布置着,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有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和一顿可口的午餐。饭后,我常常会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嘴里说着,老了,老了,老腰也不行了。在那一刻,我深深的被感动了。
对工作,老许有着一股夏天般的火热激-情,对同志,老许则始终象春天一样温暖。在我刚到分局的时候老许总是主动地在工作上给予我指导和督促,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以身作则,帮助我逐步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这种以心交心、春风化雨般的真诚很快感动了我,使我对工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就这样,老许的真诚和关爱化作一股凝聚力和感召力,将分局十多位同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人人争先,乐于奉献也随之在分局上下蔚然成本文来源:
心血、汗水、辛劳和热忱,为他换来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那一本证书是他辛勤工作的结晶,是他创新求实的写照!这就是许德山——安于平凡,耐得住寂寞,而又积极进取,乐于奉献。许德山是平凡的,但谁又能否认,那样一份无私、一份奉献同样也是一道亮丽而夺目的风景呢?
青山不会忘记,
绿水不会忘记,
你
依然默默无闻
拼搏在江河大地间。
奉献奏出你执
执着的追求,
辛勤写下你殷切的希冀,
待到捷报传来的时候,
采一束歌颂之花献给你——
忠诚的红盾卫士们,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同志们,全局“科学发展、两个率先”的战鼓正愈擂愈响,我们的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正需要你我的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的事业,只有靠我们的辛勤工作,才会有更加灿烂的今天和明天;而我们自身也同样需要奉献,因为我们平凡的生命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是的,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像许德山那样,象身边无数个平凡的人那样,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小草虽小,一样能铺成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我们虽然平凡,一样能走向不平凡。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优秀个人事迹演讲稿 篇10
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4月8日上午,工长王庭虎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公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
繁忙的襄渝铁路,每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更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让40余万零件万无一失
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听”铁路,其实不对。“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王庭虎笑着说。
不过王庭虎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梆……”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王庭虎解释说:“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3月8日,王庭虎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听”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1435mm为基准,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标准是“1435mm±1”。“就是只允许有1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多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12公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脚数、耳听、目测”44160根枕木上的钢轨、441600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0xx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3圈多
王庭虎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称为铁路的“地质博物馆”。
王庭虎1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43轨到50轨、60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1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1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0xx年,做了20xx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2号隧道,是巴山铁路的“最短板”,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15公里。可是王庭虎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0xx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去年春运前,王庭虎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K438+300”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晃车仪测不出来”的隐患被排除。
王庭虎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材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12公里线路划分为200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20xx年,“工厂化单元修”新理念开始在巴山铁路推开,至今已做完40个单元8公里线路。“重复劳动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前道岔每周要用一到两个天窗点来修,现在延长到一个月以上。”目前,该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养护四步法,异体复查,大兵团移动式作业,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王庭虎总结的新理念、新方法还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个箱子,每样工具有专用地方,这样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时缺什么也一眼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