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八佰观后感优秀8篇正文

《八佰观后感优秀8篇》

时间: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整理的八佰观后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佰观后感 篇1

我是在昨晚22:30在电影院看完这部长达146分钟的电影,当我看完后,脑子一时很乱,因为我每看完一部电影都是要回家写观后感的。这部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电影也不例外,如何执笔成了我最大的难题。.。.。.。

既然是观后感,我就以观影者的角度来评述我的观影感受,全文如下:

1,真实,是我观影的第一感受。本片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述当时国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在战场死磕的场景。而是以一些小人物在从湖南徒步进入上海市区,即被强悍的日军瞬间就打散打残,他们当时只顾着自己如何逃命。.。.。.(惊恐,害怕,狼狈不堪,丢盔弃甲,这些形容“败军之将”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他们)。初到战场,面对着映入满眼的残垣断壁和各种惨烈的死人,内心害怕这是:正常人的本能反应。张译和姜武,这两位实力派演员,将“怕死”演绎的狠入骨髓。张译,之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正面的,高大的。如:《我的团长我的团》,《红海行动》等等。他在本片的“牺牲”可谓巨大!反言之,能将“反派”(懦夫,贪生怕死演绎的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本片在细节上的刻画程度应该是近年讲述国内抗日题材的上乘之作。整个旧上海闸北区被残酷战争蹂躏过的惨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很快就能把我们置身于血腥的环境,贪生怕死的老兵油子;视死如归的英勇将士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对于以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来说:十分不容易!

2,反差,一边是被日军重兵包围,困在绝死之地的412名将士;一边是彻底灯红酒绿的旧上海租界。如此之大的反差,只要是:正常人都想着逃离这该死的“四行仓库”,这是:本能反应。就如由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将军所说的台词: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军令!

3,过度渲染,我早在去年同期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并对这部电影讲述的几个重点都上网一一查实,觉得:管虎先生(导演)拍摄的这部电影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既然是:真人真事,就应该尊重历史):

A,当时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都是:88师在经历长达近4个月血腥战斗的残破部队,人数上只有424人(号称800人,其兵力上最多只能算是:加强营),在接到军令后驻守在“四行仓库”内长达四天四夜,打死打伤日军200多,自身伤亡20多人。以“最后驻防战”的形式,演绎了“淞沪会战”最后的局部战斗。当时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是:“73万对30万”;在长达近三个半月的时间内,73万国军全被打残,最后,被迫主动撤出战斗。上海被日军全部占领,宣告这场战役的结束。本片给我们的感觉:谢晋元部的伤亡明显大于真实的20多人。我觉得:管虎导演之所以要这么拍摄就是要突出:国军抗日的悲壮。.。.。.

B,在谢晋元部撤出战斗后,立即就被租界的英军“缴械”,在本片没有一点呈现出来,我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真实的租界(守军),当时深感此事一旦得罪了疯狂的日军,害怕“殃及池鱼”对谢晋元部全部实施监禁(弱国无外交),好在租界内的国人对他们心怀敬畏,对他们捐款捐物。.。.。.

C,在升国旗的时候,投入数十人“保护”国旗不到,这与事实严重不符。升旗,这件事情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将士的生命更重要。如果,我是:指挥官,我肯定不会拿着战士的生命来做这种“形式主义”的事情。我觉得:这一场景就是在“抄袭”《父辈的旗帜》;

3,本片的几大亮点,真实再现出来了,诸如:

A,陈树生(郑凯饰演)舍身跳楼炸日军;

B,杨慧敏(唐艺昕饰演)泅渡苏州河送“青天白日旗”;

C,杜月笙(援助)的事情。.。.。.。

本片的导演和演员,将发生在83年前的“淞沪会战”呈现在日复一日玩“抖音”和“快手”的90后和00后面前,这两代人只是在“吃鸡”游戏中见过“Kar98K”(在当时的叫法就是:中正式步枪),哪里能体会当年先辈们舍身忘死+血战日寇的种种不容易,啊!在此,我要感谢这些肩负历史使命的文艺工作者,真心的感谢你们!(在疫情还在持续的时候,上映这部投入巨资的电影,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要亏钱的)

今天是:8月15日(“反法西斯胜利日”),让我们不忘历史,在心中感激先辈,让中华不亡。.。.。.。

本片的推荐指数:7颗星!炎炎夏日,约上好友一起去电影院里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和平。不失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佰观后感 篇2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题记

上映的第三天,我去看了《八佰》。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了书,四行仓库的故事早在那时就沁入了我的心里。从我的角度来看,《八佰》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讲,算是成功的。

先说优点。

首先是表演。演员的演技自是没话说的,欧豪、张译一如既往地好,李晨看起来也不算尴尬,其他演员的演技也相对自然。其次是拍摄与制作,夸张点,《八佰》的拍摄和制作可以算是近几年战争片的顶峰了,从运镜手法到色调搭配,逼真地展现出悲壮与绝望,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战场。如何评价一个战争片的镜头质量?是真实。在我看来,《八佰》做得相当不错。

还有情节,镜头下的故事也应当有真实的维度。虽说戏剧化现象必不可少,但本质是不可以改变的。无论是与“天堂”相隔一河的人间地狱,还是说顶楼飘扬的青天白日旗,是有夸张,但也恰如其分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象。至于人物牺牲方面,在我看来这是整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地方。回顾以往,似乎百分之八十的战争片,在主人公死之前为了达到某种催泪的“效果”,都会让主人公交代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然后井然有地的死去。但真正的战场,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在《八佰》里,人物死去时没有过多的煽情部分,战场不再是井然有序。前一秒还在插科打诨的战友后一秒就死在了你的面前,血汩汩地流在地上,硝烟四起的是混乱的战场。

最后是特殊镜头。一个是影片的开头战争过后的惨烈场面,不是百分百还原,但也足以令人动容,充分地把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壮与绝望淋漓尽致地从屏幕里渗透出来。另一个是欧豪饰演的角色“端午”身穿赵子龙戏服眺望远方的镜头,与无奈的现实形成对比。“微小”的端午与战无不胜的赵子龙合成一体,映射出了对中国的无限希望。最令我动容的是存在于炮火中那只跑出去的白马,当夜幕降临,世界有了片刻安宁的时候,它奔跑在了灯红酒绿的“天堂”,当战争结束的号角吹响时分,它从弥漫的硝烟中跃来。白马似乎象征了拼命奔向太阳的民族,它肩上承载着战士们的无数企盼。

如果说情节的还原是带给观众战场的残酷,那这些镜头便是从绝望中寻求希望。

优点说完了,再说缺点。煽情太过。这是我认为此片最大的缺点。

先说说我认为还可以接受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那个开赌场的小伙子按血指印拼死送电线的地方。从情感方面来讲,这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甚至胜过一直令我热泪盈眶的升旗。但是理智来讲,程度有点过了。另一个就是升旗,如果说送电线是我电影中最喜爱的地方,那升旗就是我书中最感动的地方。黎明时分,国旗徐徐上升,飘扬于风中,租界中的中国人行着注目礼,在那一刻中华儿女心中燃起了斗志。这是原本的内容,很感人。电影中加入了战士们冒死守护国旗用肉体接战斗机子弹的画面,更感人了,可也不真实了。我不认为谢团长会使用那么多兵力守护国旗。精神是重要,可他们原本就只有四百多人,都去守护国旗壮烈牺牲了,这仗,怎么打?

如果说前两个场景我还可以接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在我心中足以拉低对这部影片评价的缺陷了。

影片的最后,存活的人在枪林弹雨下冲桥了,一颗颗子弹在烈士们的胸膛绽放出一个个血骨朵,他们轰然倒下。非常感人,但是没有必要。现实中谈判后日军没有再次大力开火,仅仅是摆摆样子,也没有赴死过桥,也只是受伤了几个士兵。尽管最终被困于租界,但他们安全过去了。此段煽情严重不符合史实,有种强行告诉你“这段非常感人,快哭吧”的感觉。这并不是我所欣赏的电影结尾,略显牵强。

其实与其安排赴死过桥的场面,还不如像冯小刚的《集结号》那样处理:谢团长在桥上,蓦然回首,留下无限深意。

总体来说,《八佰》作为一部2020年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曾在张玮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幻想着英雄们有一个圆满的终场,或者以为至少是一个悲壮的结局,但真实的历史,就是会让你无言以对。”作为又一部商业爱国片,起码《八佰》做到了打破“抗日神剧”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还原史实,把那些在我们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年代中抱着必死决心,唱着“同胞们,起来”的英雄们,带到了大众的面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才能坦面未来。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太平。

电影《八佰》观后感400字 篇3

2020年9月9日,包材事业部党支部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到太平洋影城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八佰》。

影片背景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剧中被硬召入伍小人物心系民族气节,抱定卫国捐躯之伟大壮志决心,壮士们甘心以自我牺牲唤醒当时中华四万万同胞奋起反抗之心、坚定华夏发展之心、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向上之心!一帧帧通过中国电影人提炼和还原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壮烈画面,无时无刻不令观众为之动容!

心怀敬意地看完两个半小时影片,心中充斥着意犹未尽,最后镜头切换到当今之上海,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身为和平时代的共产党员,应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尽献自已力量,为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八佰》观后感 篇4

真的很荣幸能在百日攻坚启动会上,跟众多优秀的安踏铁军坐在一起看《八佰》这部非常具有意义的电影。

开始我觉得这只是一场电影而已,看完后觉得这真的不仅仅是一场电影。在大学期间也会偶尔看一次电影,但,这场电影是我第一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看下来的电影。

在这场电影里面我get'到了两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信念和改变。

在电影中有一段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决定升起旗子的那个时候。虽然不升旗子可能能守住两天,升起来之后几个小时都受不了。

为什么?

因为升起旗子是对敌人的挑衅,是代表着己方顽强不屈的精神屹立不倒。这就是信念,在影片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会倒,也是能让那时候的人们病好的一副良药。

当然现在也不会跟那时候一样,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也就是竖起心中的一杆旗,这个信念可以指引着自己往前走,哪怕遍地荆棘。

正如一个伟大的总统曼德拉那样,心中有一个可以为之坚守并且奋斗的事情。黑暗中他的信念就是他前进的希望,也是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基础。

时至今日,我是从喜欢安踏的文化,尤其让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选择加入安踏,再到经过徒步,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安踏的铁军文化,这在某个方面与我心底内心在坚守的东西类似,我一直相信热爱大于一切,真切的热爱无法言说。

信念

我在电影中get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改变,一个人从错到对、从瓜怂到勇敢和从放弃到坚持的改变。

其实这场电影是很生动的演绎了普通人对于战争的恐惧和惧怕。我对于这些人在坚守仓库的第一天定义为———怯懦。普通人对于战争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面对真刀真枪的时候,这些表现可以理解为正常的。

但是在经过几天的坚守之后,这些坚守包括对于心中信念的坚守和看得见的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坚守。也是从消极到积极的改变。

从大的方面映射了,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最后奋起抗争,因为有了这个改变,也是有了有一个坚定理想信念的组织的领导,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富强。

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在成长中沉淀自己。生活如此,工作亦然。

我记得在实习的前几个月几乎天天犯错,甚至是重复的犯错。但是在一次次的犯错中,总结自己的错误,进而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能有能力去承担更多的工作,这是工作的改变。

从今年的徒步挑战赛上也可以感悟到自己心态的改变,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是能否稳定向前走的更远的基础,也意识到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方式方法出现问题,要及时复盘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影响团队里的每个人,如果团队的人都在互相影响着,有着共同的目标,一起竖起心中信念的旗帜,相信任何挑战都是可以共同客服的。

一群人才会走得更远。

《八佰》观后感 篇5

八佰电影真的很震撼人心,壮士血战四天,誓以我命固我土!仓库护旗过桥,这些场景在《八佰》中一帧帧的展现出来,可能当年的激战比电影更加悲壮,但这部电影足以唤醒我们心中的对英雄的向往和尊重!谢团长的那句:迅速过桥!别回头!壮士心中充满着无奈和希望,但是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真正的军人!吾辈之楷模!

关键时候有一些勇敢人冲出去保护了所有人,告诉我们不忘初心,不忘历史,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中国能有今天太不容易了,我们要珍惜,爱国,铭记那些英雄们,做人不能忘本,才真切的明白什么是有国才有家!多少人挥洒热血铸成的今天之中国!铭记那些耻辱,居安思危!感谢管虎导演,感谢华谊兄弟。

佰观后感 篇6

观看了期待巳久的电影 《八 佰》,这是中国新生代导演,极具思考力的管虎的作品,也是国产电影首次用全套IMAX系统拍摄的战争大片。

IMAX是世界上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高精密度电影系统里最先进的。投射在巨型银幕上的令人惊叹的、冰晶般清晰的图像,配以最先进音响系统带来的震撼声,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电影观赏体验。IMAX的量身定制版本,有着比普通银幕多达26%的画面内容,所以观影效果更为震撼。

逼真且拨动灵魂的音频,巨大的爆炸声,背景传来的低语,经过准确调音的集成音响系统,结合精确定向的扬声器,能够听见平静时人呼吸的气息声响,以及鞋子每一次划过地面发出的声响。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真实的画面质感,从清晰度、细节到尺寸,都让观众得到超越现实的完美感受。精心转制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力求以更佳效果呈现导演的拍摄意图。实现暖色调与清晰度之间的动态平衡,IMAX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让高分辨率展现出更高清、更写实的画面和音响,给观众振撼内心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电影《八佰》的成功,拍摄的各项要件一定是与此完美相匹配的。 《八佰》故事取材于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以中国军队主攻的淞沪合战后期的一个片段:世人瞩目的四行仓库坚守战。10月26日,中央军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接到命令为掩护主力部队西撒,牵制日军追击,率领部下423人(对外称800)余官兵进入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构建防御工事,阻击日军。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大厦,是当时整个闸北最高最大的建筑,三面邻街,一面邻水,是容易形成被敌方围攻的“孤岛”。八佰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以伤亡25人的代价,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击毙日军200余人,阻止了日军近万人前进的道路。以自己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用生命和鲜血击碎了日军三个月____的狂言。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最后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壮烈与英勇。

电影《八佰》用艺术创造形式重现中国军人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民族战魂的高光时刻。四天四夜的生死狙击,八佰官兵的同仇敌忾,上海各界民众支援固守国军,输送生活物品的行动,国际联盟对中国军人英勇抗敌的高度赞许,在影片中都有浓墨重彩呈现。

《八佰》排出了强势演员阵容:黄志忠饰老葫芦,张俊一饰小湖北,欧豪饰端午,张承饰雷雄,王干源饰羊拐,姜武饰老铁,张译饰老算盘,杜淳饰谢晋元,陆思宇饰杨瑞符,魏晨饰朱胜忠,李晨饰山东兵,俞灏明饰上官志标,余皑磊饰洛阳铲,郑皑饰陈树生,姚晨饰何香凝,侯勇饰大学教授,刘晓庆饰蓉姐,唐艺昕饰杨惠敏。实力派演员加网红明星,硬核的故事情节被演绎得如史诗般让人刻骨铭心。

在苏州按1:1比例搭建实景,人工挖掘了一段与环境融合的苏州河,重现四行仓库和周围建筑群在当时战火时的原本风貌。仓库楼房,纵横街道,宽阔苏州河,逼真展现了枪林弹雨的战争风云构图。

《八佰》在强化画面及音响的电影语言同时,也非常注重人物台词的艺术深加工。

“战况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会看着我们,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坟墓”。“对边是天堂,那这边便是地狱”。

“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

“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人各有命,军人有军人的命”。

为塑造人物个性特点,表达中国军人民族志气,演员对白展示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最悲壮的画面: 视死如归的陈树生身捆手***和炸药,拉响导火线,从6楼纵身跳下,跳进了正要用炸药炸墙的日军之中。

最激动人们心弦的画面: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各界, 泅渡过苏州河向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献旗致敬。让国旗高高飘扬在四行仓库顶上。

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画面:白色骏马沿空旷街驰骋的远景画面,可能是血战中中国军人的视角,可能是苏州河南岸民众和租界国际友人的视角,还可能是摄影师主观视角。总之,色彩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中国军人坚韧,勇敢,无畏强敌的英雄气节,象征着追求和平,所向披靡的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时间再过十年二十年,只要一提到《八佰》这部电影,人们一定会在脑海里,闪现出那匹高昂奔驰的白色骏马。

八佰壮士,永存民族深深的记忆中。《八佰》定将成为目前为止的国产大片的强力之作。

佰观后感 篇7

昨晚观看了抗日英雄剧《八佰》,这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看的第一场电影。

因防控病毒传播的需要,影院间隔座位售票,观众不能挨着坐,这让情侣们电影院温馨时刻的体验感大大降低,还好我们同行的是四个大老爷们。

影片的艺术性及视听效果算得上可圈可点。

以中日淞沪会战的尾声,——“四行仓库保卫战”为历史原型的故事,本身就很悲壮感人、鼓舞人心。导演用“英雄之旅”的套路模式,将几个以逃兵为主角的群象,刻画的有血有肉、跌宕起伏。

以一条苏州河为界的战场地狱和租界天堂形成了横向多维度的强烈对比。

一片废墟对霓虹闪烁,血肉横飞对纸醉金迷,以死报国对麻木冷漠,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效果。

苏州河两岸人们的表现,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纵向的对比。

战士们由最初的怯懦、畏战,想尽办法逃跑,变成后来的勇敢、坚定,敢于牺牲。租界里的人们从失望、麻木,漠不关心,到振奋、觉醒,积极投入支援,甚至是直接参战。

这些矛盾的冲突,让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

本片是亚洲首部全部采用Arri Alexa.65 IMAX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全片均为2.11:1画幅,接近充满IMAX巨幕。我们也刻意选择了该影院1号IMAX巨幕厅,整个过程感受到了全景画面的气势恢宏,细节画面的毫发必现,这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但影片的结尾却令人大失所望!

经过4天4夜的殊死抵抗后,黄晓明饰演的国民党特派员,要求谢晋元团长及所部放弃四行仓库,跑过垃圾桥,经英租界撤离。于是谢团长对部下煽了半天情,意思是跑过桥去就是胜利,就是给抗日留下了种子之类的。然后几百人排着队,在“不要还击”的命令下狂奔,被日本人的机枪当成了活靶子,打的是鲜血横流、尸横一地。这样既不符合史实又不符合影片英雄主义总体氛围的结尾,不知道导演的意图是什么?

是要营造悲壮的气氛吗?

可这样顾命不顾腚的愚蠢自杀逃跑行为有什么悲壮可言呢?

好好的一部片子就这样被荒唐的结尾给毁掉了。就像一位英俊威武的壮汉,一抄裤裆,空的,卵子没了,底下生生给阉了,让人的恶心不适感更加强烈。

据说这是导演管虎的一贯作风。

《八佰》观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篇8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尽孝这一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