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优秀4篇)正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优秀4篇)》

时间:

这是一本讲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儿,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书。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讲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儿,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书。

莉迪亚,书中的主人公,还没开场就死了,接下去全书都是在寻找莉迪亚死去的理由,一开始还有点看嫌疑小说的感觉,以为是他杀,没想到最后是自杀。而她自杀的理由却是因为父母,并不是父母不够爱她,反而是父母太爱她了,她一直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莉迪亚是三兄妹中,唯一拥有蓝眼睛的女孩,所以她在父母眼中获得了最多的关注,母亲一直希望她成为医生,因为她的母亲玛丽琳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医生。玛丽琳从小到大都很聪明,成绩优异,特别是在化学和医学学科上拥有超于常人的天赋,她自己也一直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希望与众不同。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也就是莉迪亚的父亲,一位中国后裔,她的梦想因婚姻戛然而止。玛丽琳是多么喜欢詹姆斯,喜欢她的黑头发,喜欢的黄皮肤,确切的说是喜欢他在人群中的不同,见到詹姆斯的第一眼,就主动吻了她滚了床单。

然而,对于詹姆斯来说,他是多么的希望走入人群,跟那些白种人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拥有黄皮肤和黑头发的詹姆斯,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走到哪,都会有人向他投来目光,是动物园里猴子获得游客投食的那种目光。直他遇到了玛丽琳,直到他们生了莉迪亚。 莉迪亚继承了母亲蓝眼睛,詹姆斯认为,他的女儿可以像那些白种人一样,轻易的走进人群了,再也不好获得异样的眼光。

詹姆斯希望莉迪亚多跟那些人交朋友,因为他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异类,没什么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多去参加各种舞会,经常催促她多跟朋友打电话,也经常问她朋友们的状况。其实莉迪亚在学校一直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一开始她的同学们还会邀请她去参加一些活动,然而却说她没有时间,要回家看书,因为她的母亲在家里等着她,就这样慢慢的朋友们有什么活动就不叫她了,也就没有了什么朋友。她的母亲是导致莉迪亚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她母亲以为自己的女儿也会向她一样喜欢医学,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考虑,比如下课后会陪她一起复习物理、化学等,还有每年的生日,都是送书给她,那种如何成为一个女强人,如何成为一个医学专家类似的书。

然而,莉迪亚却只能默默的忍受着,她压根就不喜欢医学,她压根就不想在生日上收到书,她喜欢项链,她多么的希望母亲能送给她一个属于青春期女孩的礼物。

然而玛丽琳不懂,玛丽琳以为自己的女儿只喜欢医学,莉迪亚就这样在父母的期待里,慢慢的被压垮,跳湖自杀了。

我想现在很多的中国父母也是这样,从小就给他们抱各种补习班,希望他们成为XX,在张口闭口之间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样。

网上有一句话:“这世上有几种笨鸟,一种是先飞,一种是不飞,还有一种是下个蛋,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蛋”,如果你过分的关注这个蛋,往往很容易把蛋弄碎。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上次的读后感讲了一个,为了向父母证明价值从而冒险屠巨龙的孤独少年。这次,我们来讲一个,为了摆脱父母掌控从而走上不归路的孤独少女。

不禁有些感慨,会是怎样的机缘,让我在这段时间里,碰巧连续看了两本与少男少女有关的小说呢……而且是如此动人的小说。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中年危机其实是青春期危机的重现。我恰好已人到中年。危机说有些夸张,但正面对着中年人的各种人生挑战却是有的。碰巧看到的这些青春小说或许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相遇。

让我们回到书中来。

15岁混血少女莉迪亚是移民美国的华人高知父亲和能干美国母亲的女儿。父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能融入当地社会的受欢迎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在异国他乡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痛苦;母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禀赋优异才华出众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年轻时一直未能达成的事业有成的梦想。

而女儿自己,由于在5岁时遭遇了母亲突然消失(离家出走,数月后回家)的心灵创伤,从此一直挣扎于担心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惧不安中,在现实中无限满足父母的愿望,讨好父母,可悲地成为了父母个人梦想的寄托物。

话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对孩子倾注了自己未曾实现的期待和梦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这也是为何有此一说“失去父母如同失去过去,失去孩子则如同失去未来”。这恐怕是流淌在人类血液里不朽的遗传元素吧。

然而,莉迪亚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圣诞节送的礼物,都只与他们自己的梦想有关---不是指导人际交往的书籍,就是女性成功励志方面的书籍……这一切就像一块块砖头,沉甸甸地压在了莉迪亚的心头。即使后来父亲终于送了一条她内心一直向往的漂亮项链,也令人无奈地带着“有条件”的味道,成为了一条勒住莉迪亚脖子的绳索。

当莉迪亚终于想要反抗,鼓起极大的勇气有意接近一个“坏小子”,想要开始一段恋情,追寻自我的生活时,发现要逃离原来的人生并不是那么顺遂的—她被表面是坏小子实则同性恋的男孩拒绝了。而她唯一的资源(她没有任何朋友),唯一信任亲近的人—哥哥,在这时离开了家去远方读大学,并且,正沉浸在梦想实现的兴奋中的哥哥对妹妹已无暇顾及了……

一根接着一根,所有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支柱都轰然倒塌。

虽然这样说似乎让人有点沮丧,可是,生存在病态家庭的孩子,真的。很无助无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为了父母梦想的牺牲品。这无论是在教科书里,还是我自己的临床案例中,都碰到太多太多。

当然,也有成功自救,最终活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例子。可是,真的不多。因为,太难。

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父母们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了解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一大原因。否则,单靠孩子自己努力突破,不是不可能,难度不知道会大多少!

那么,莉迪亚想要无声告白的,究竟是什么呢?

。.。.。.

她杀死的不是自己,是父母的幻想,是沉重的生活,是不快乐的短暂人生……

她其实并不想杀死自己的……这个可爱动人的孩子。

她其实热爱生命。

对此我坚信不疑。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无声告白》

三浦春马去世的消息我是两天后知道的,因为要准备考试,那两天没怎么上网。咋看到三浦春马死了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好久之后我想起来三浦春马是谁,然后感觉这条消息应该是假的,其实没怎么看过他作品,所以印象里他还是“恋空”里那个高中生的模样,我喜欢那个笑起来很好看的他,根本没有把那样的他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点开消息,“自杀”……这两个字又让我愣了很久,然后就想起了乔任梁,甚至想起了张国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我满是疑问,还没觉得自己有多难受,然后我重新打开了高中时期看过的恋空,看到结局三浦春马扮演的弘树死掉时才开始觉得难过,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这不在是故事,那个扮演者在真正的世界里也变成了天空走了,眼泪突然就再也没能止住。

我想好好活着,但我觉得好累。

我想就这样死去,但我又觉得害怕。

我想,我缺乏勇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

我从未觉得那些选择离去的人有多不应该,毕竟我们谁也不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究竟为何如此选择,但我着实佩服他们的勇气。谁也没有权利去怪罪他们的离开,我很讨厌“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么”这句话,在我看来活着,死去都只是选择而已,都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选择。

其实选择死去有很多原因,以前看过一个问题,“你说,那些自杀的人,到底是想通了,还是想不通呢?”想通了,所以作出了自己乐于接受的选择;想不通,太痛苦,所以只能逃避。就像莉迪亚走入了湖水中,不是因为她想死去,她只是想纠正错误,重新开始。莉迪亚是一个混血孩子,她继承了爸爸的黑头发,妈妈的蓝眼睛,整个学校只有她和她哥哥两人,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她的哥哥大概比她更幸运一些,他没有继承妈妈的蓝眼睛。莉迪亚太像自己的妈妈了,除了蓝色的眼睛,她还承继了妈妈所有的意愿。而她的父亲不想让孩子们像自己小时候一样,不停地让他们去交朋友,融入这个本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世界。父母的期待压得她喘不过气,她依旧苦苦的坚持着,她害怕失去妈妈,而且自己有哥哥的理解陪伴。可是艰辛的支撑终究会被现实打败,她的努力换来的只有更沉重的期待,慢慢的压得自己再也喘不过气……哥哥的“逃离”让她终于失去了最后一丝支撑力。

莉迪亚走入湖里的时候,我既觉得悲哀,又觉得欣慰,同时还有一丝遗憾。悲哀的是,十五岁的她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欣慰的是,她不在苦苦坚持,想要改变这一切;遗憾的是,她也许不是真的想死去,她只是想要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为什么说活着、死去都需要巨大勇气呢?只因“重新来过”四个字,本身就很难。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可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用她自己的笔触,细细描绘了一个异族通婚家庭可悲的故事。读完全书,回首封面——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深感触及心灵之深,犹如一场大雨淋漓浇至心间。

小说的女主人公莉迪亚可悲的承载着她父母无限的期待与对未完成的梦的憧憬,十多年压抑的生活方式,换来想要尝试着改变却最终不慎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她的父亲—偷渡至美国成长起来的华裔教授—渴望融入社会、渴望平等的对待;她的母亲—哈佛肄业的高材生—远大的理想,却因遇见华裔教授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她所热爱的医学、物理全化为内心难以释怀的遗憾。父母所无法实现的梦想,渐渐的加注在他们所钟爱的大女儿身上。因为他们深信,她一定能实现他们所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在他们的期待之下,变成敏感而孤立的姑娘,相异的长相,无法融入的家庭背景,铸就了她内心的孤立。母亲近乎疯狂的管教和期望、父亲给予的无形的压力更是勒的她喘不过气来,她没有自己的时间,她内心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统统化为潜藏在内心的"无声告白"。冰冷的湖底,成为她最终的归宿。

在无声告白全书中,描绘了母亲在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一个温暖充满爱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阳光、积极的母亲有时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那位母亲其实始终拥有着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痛苦和遗憾,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让她的生活染上了悲伤的气息,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若她能在这挣扎之中找寻到自己,也许结局将会变得不同。一直喜欢这样一句话:‘上天给了你这种生活,因为它知道你强大到可以活下去。’带着爱与希望活着,是对生命所馈赠的最好的回礼。

读完全书,爱上伍绮诗的描写,爱上她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她的故事中产生共鸣。或许确实如一些评论所说,这是一本相对压抑的书籍,在文字间看不见希望,但它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是一些事物的缩影,也许今天的我们不用如教授一般,忍受着他人异样的目光,不用同莉迪亚的母亲一样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理想,‘锁’于院落之间,但对于孩子的期待却从未减少,望子成龙的思想仍未改变。如今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总是被事物所"追着跑",父母、教师等等,不同的道路中,不同的角色里,每个人的身上倾注着不同的期待。我们尝想过在这些期待之中,失去了些什么,有时的我们负隅抵抗,不过是再为了找寻那个最为真实的自己。生命是无法回溯的长河,在这长河之中,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活于爱与希望之间,那是给家人与自己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