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命若琴弦读后感【精彩10篇】正文

《命若琴弦读后感【精彩10篇】》

时间: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整理的命若琴弦读后感【精彩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

人生路上,我们追逐的,是太阳。

――题记

《命若琴弦》,琴弦是命。瞎子的信念,便是弹琴。那么,我们呢?有的人的目标,像风一样,因为碰了壁,轻易地改变了方向,变幻不定。从堂皇的天宫,落入凡间,最终坠入深渊――掉进了炙烤不断的地狱。于是,志存高远变得甘于平凡,最终自甘堕落。

有的人的目标,似云雾一般,虚幻飘缈。付出与梦想成反比,已是渺若尘埃,仍心想着宏阔宇宙。这种人,志在千里,可是自己压根不愿摆脱槽枥――他只想着享受马料,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做着白日梦,“真正成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为这两类人感到悲哀,并衷心劝告:

人的目标,应该像太阳,永远的东升西落,即使有乌云密布的时候,请相信,万丈金光泼洒的景象会降临的。旭日东升,我们能够感受到梦想的活力,触摸梦想的温暖;日至中午,你能摸到愿望,发现它的丝滑,从手缝间穿过;日落西山,你能看到漫天繁星,他们是陪你逐梦的路边美景。

夸父逐日,也许我们的脚步永远追不上梦想,也许我们的欲望早已飞出天际,但是请你正面巨浪。梦想实现不完有什么关系呢?只回首你走过的路,不愿辜负,过去那个对你满心憧憬的少年,逐梦,我们不能止步,更不能退缩。至少,别悔恨:我本可以!

某电影台词这样说:“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却没有收获,那就再努力一点。”瞎子弹断1000根弦,这种执着,这份持之以恒,我们有吗?

太阳,燃烧自己,所以发光发热,因而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地球。瞎子说书,一世不见人间,但让世间闭塞山村欢笑不断。我们常常怀疑活着的价值所在,殊不知这个价值就在于你对他物无私,无偿的奉献。

夸父逐日中,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懈的奋斗,有不凡的价值。琴弦是命,逐日是命。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2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命若琴弦》告诉我:这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着老瞎子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瞎子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瞎子踩着老老瞎子的脚印,小瞎子又踩着老瞎子的脚印,小小瞎子又踩着小瞎子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的一生,许许多多瞎子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他本来能弹上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弹断一千根。”与“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相互映衬,从而弥散出一种悲凉与无奈,不禁让人流下同情的泪水,也深深体会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紧扣主题——命若琴弦。

总的来说,《命若琴弦》给我们展示了文学之美,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人生、对生命、对命运的思考……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3

读了现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它讲的是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走乡穿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

原来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师傅说过:只有弹过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们做药引子,那个让眼复明的药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信念,弹亲卖艺为生,不知不觉终于凑够一千根了,他兴冲冲地照方拿药,可是谁都说他拿的是一张白纸。他惊呆了!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来当他们经过一个小山村时,小瞎子情窦初开,喜欢上一个姑娘,老瞎子劝他不要想得太好,因为他比谁“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赶回时,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时,因为来他心爱的姑娘已经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缓过劲来,问老瞎子:“我们为什么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样。”老瞎子说:“要想复明,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药才有效。我记错了,所以眼睛没法治了,你还小,一定好好弹下去。”于是,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了。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4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终几根了。那时就能够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到达期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先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最终体会到的苦心。虽然他一生追求的期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期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欢乐。

兢兢业业的教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我的学生提高,看到自我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仅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仅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必须非要笑傲江湖,不必须非要一比高下,不必须非要飞黄腾达,不必须非要大智大勇,不必须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期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在为自我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样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5

无数次的疑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间明悟过来,我们的生命本没有意义,是荒诞离奇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赋予生命意义。

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盲人,他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弹琴,似一只飞蛾,用尽生命的所有精华,扑向那令人绝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断了的琴弦,满是他对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风吹雨打日晒,因为弹琴,而变得满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弹一唱,绚烂了整个山野。老盲人的师傅留下的那张无字药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老盲人为之生为之亡的东西,居然仅仅是一张白纸,或许正是最后的发现,才让老盲人绝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断传递的,老盲人认真地把无字白纸放进琴匣中时,撒了一个谎,他对小盲人说,是他记错了,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去抓药,那时,才会获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应该就是故事中的小盲人,无知但对一切充满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对爱情,殊不知,现实是爱人离去。为什么我们是盲人,因为我们是盲人。这是怎样的发问和回答啊,我无所适从。

似乎我也应如老盲人一般,为我的生命赋予一个意义。不断的前行,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充实生命。一笔一划的勾勒,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辈子,说说唱唱地度过。

家人,朋友,那些与我有着联系的人,都与我的生命接轨。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从未想过做一个伟大的人,只想简简单单的帮助身边的人,或许这就是我为生命赋予的意义吧。

但是又会幻想,若在乱世中,我绝不应该这样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盲人的归宿,让我明白,死亡或许是个必然,我们万不应该恐惧或害怕,但是我们应该让死亡有意义,老盲人于悲痛中传递出的希望,是小盲人生命的蓝图。

有所希翼,才会不断前行。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生命无意义的流逝,我们要创造自己的价值。老盲人的价值在于那弹断的琴弦中,我们呢?我们是否应不断的询问着自己,你弹断了多少琴弦,何时才够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断,但是却有韧性。

愿生如春花直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6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题记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故事于此开始。

老盲人琴师当年跟随师父学艺时,总是问师父:我要怎么样才能看见世界?我还能复明吗?师父告诉他,当然,你的琴槽里就藏着让眼睛复明的药方。你要每天认真弹琴,时间长了,琴弦用旧了就会断,断到第一千根琴弦时,就可以从琴槽里拿出药方,也就可以看见世界了。

抱着这个信念,盲琴师每天刻苦练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琴弦一根根被他弹断,琴艺也越来越精湛。他将内心的寂寥悲苦和对光明世界的所有想象,都倾注在琴弦之上。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盲琴师已经在光阴里熬得像当年的师父般苍老,终于铿然一声,弹断了第一千根琴弦。他急切地在琴槽里摸出那张药方,让别人念给自己听,心中充满了对奇迹的憧憬。

看到这张纸的人都缄默不语,他们不忍心告诉他——那只是一张白纸。

命若琴弦。当第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一生的辛苦仿佛都走到了尾声,而生命也在弹断的一千根琴弦中获得了最真实的意义。

文字中一次次出现老瞎子“骨头一样白色的眼珠对着苍天,谁也不知他在那‘看’见什么。”回忆中是他那些一根一根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五十年。五十年中,翻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里路。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他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

这值得吗?

他内心最深处的一句“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始终让他的弦,绷得紧紧的。绷紧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希望。于是,他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辈子的辛苦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

他知道“咱们的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

当他沉到自己琴声里的时候,当众人喊着要听他弹弦的时候,便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静全忘却的时候。人们听得出他心里的世界,“轻轻漫漫的,飘飘洒洒的,疯癫狂放的;那里头有天上的日月,有地上的生灵。”

这是老瞎子一辈子的骄傲。这样的骄傲足以让他撇下一生中或锐或钝的痛,足以让他放弃形形色色的想象希冀,足以让他镇定坦荡地抛开与天底下那么多好东西的关系,也足以让他毫不质疑地训上身边的小瞎子一句:“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可咱们不是叫花子,咱们有手艺。”

这样的骄傲让我们相信,他拥有“生”的意义和欢乐,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气度,拥有生命的厚重质地和底色。

当所有的苦难和质疑,在倏然听见最后一根琴弦弹断的一刻,一切都完成了。肃穆地打开琴槽,当知道用一千根琴弦做药引,用一生虔诚忠于的信念,用一辈子的时光付出换做的药方仅仅是一张白纸时,老瞎子骤然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熄灭了。

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

他突然想起师父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目的本来没有。不错,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

老瞎子告诉小瞎子,“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他只是想,目的虽是虚设,可非要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故事又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我想,生命的本质就是不会留下痕迹,生活就是要在不着痕迹和失去意义中不断建构。

从此,“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逐渐清晰。

相信,它始终在终点等待你,只为见证你的自足。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7

周末作业是一篇读后感,对于平时只好看漫画书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件伤脑筋的事。偶然的翻看《命若琴弦》,由于字数比较少,我似乎找到了真爱。这本书的作者是史铁生,经常听爸爸跟姐姐谈起,只知道他是一个残疾人作家。

说真的,我还没有试过耐心的看完一个故事,一本书,自然看不到两页就想放弃,这时爸爸果断放下手里的家务,过来陪我一起读书,书本的前半部分我是听爸爸读的,后面爸爸说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去完成,他永远只能陪我一段路而已。我鼓足干劲,一口气接着往下读,最终读懂爸爸的用意,也读懂了很多很多。

一个老瞎子琴师带着小瞎子徒弟的生活,老瞎子琴师必须弹断1000根琴弦当药引子才能打开琴匣子,取出药方,抓药和着弹断的琴弦才能让他自己见光明。然而年复一年,腹一日的努力,终于弹断1000根琴弦的时候,去抓药才知道他的师父给他的只是一张空白的纸张,师父“骗”了他。他焕然大悟,风雨兼程,也要找到他的徒弟,把药方传给他,嘱咐他必须弹断1200根琴弦当药引子。文章最后又重复起了开始的片段,又一录像带回放似的重复着故事。

此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老瞎子琴师因为了希望才坚持了几十年,这个希望给了他活下法,走下去的勇气,命若琴弦,弦断,梦醒,希望空,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了。然而当他知道这个是他师傅骗他的谎言的时候,他选择找到他的徒弟,把这个谎言传下去,他是在为希望传播种子,为了让小瞎子徒弟生活继续下去,他必须让小瞎子怀着希望前行。因为一旦小瞎子没有了生活的追求和希望,他就会离开那把三弦琴,失去谋生的本领而活活饿死或沦为乞丐。

想到这里,我对父母,对老师肃然起敬。其实他们就像书本里的老瞎子琴师一样伟大,而我就像文章的小瞎子徒弟,学习就是我的琴弦,而手机和电视就是文中的小妮子、兰秀儿。父母和老师不断给我们生活的希望,教会了我们生存的本领。读到最后,爸爸走进我的房间告诉我一句话,虽然我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记录了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你认清了世事的本质,而能依然热爱生活而不减初心。我在心里回应了他:老爸,我不会让琴弦断掉的,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8

名若琴弦: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师父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达到希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终于体会到师父的苦心。虽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师父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希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快乐。

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进步,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只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9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最终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完美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期望自我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我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感情降临到自我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齐。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明白那所谓的药方原先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感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期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明白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期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可是是自我欺骗自我。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我的人生目标可是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我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我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10

《命若琴弦》,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是一种凄惨绝伦的感觉,琴弦该是多么的脆弱,命在一线间,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

读完《命若琴弦》全书,知道这个命其实是一种希望。讲的是两个瞎子讨生活,老瞎子告诉小瞎子,自己只要弹断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师傅放在琴盒里的药方拿出来,吃了药,自己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了。凭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老瞎子认真的弹每一次琴,终于达到千根弦,老瞎子拿着琴盒里的药方去抓药,可是人们却告诉他,这是一张白纸,老瞎子顿时懵了,如果不是有个徒弟在身边,他一定没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为某个姑娘,没有生的欲望,结果老瞎子告诉他,自己记错了,其实师傅说的是1200根,我是没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弹断1200根弦,一定是认认真真弹的,就可以拿着药方去抓药,你就可以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读来却很震撼。想想每个拥有明亮双眼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瞎了的那只眼呢,生活很迷茫,没有方向。

小时候,我们的那个药方就是好成绩,只要考试考好了,什么都有了。拼命努力学习,就是要跳出农门,不再和那黄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点起床,仅仅是拣一些别人割剩的麦子,不用这儿放假,那儿就到田里点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风吹,夏天被玉米叶子割伤稚嫩的小脸蛋,那个小小的我,长得和玉米差不多高,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将头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过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痒。那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停的做题目,不停的背书。

晚上11点,全家人都在睡梦中,我依然是站在门前,看看远处的庄稼,回过头又继续学习。终于拿到那个药方了,才发现,那个药方上面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于是,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前行,等我们终于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发现,那不过是一张白纸,而我们也走过了整个人生。

我们都是那弹琴的人,我们期待着早日弹断那一根根琴弦,其实弦断了,我们的心也就断了,最好的生活,大概还是享受弹琴的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