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时间: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 篇1

谭越玥

1936年,国共内战的紧张氛围冷却着中国土地的炽热,一场较量的上下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眼球。但因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封锁,没有一位外国人真正了解共产党的面貌,只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断在外地的报纸上出现,捏造着一个反向的恐怖形象。似乎是敲醒世界浑噩的思想,这年的6月,一个不一样的身影出现在中国的陕北苏区,冒着生命危险,不同于别的记者,逆行到来这里。他叫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一生的挚友。

为了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最真实的手笔描绘出了一个伟大而又令人鼓舞的民族。斯诺从多个角度进行纪实,由领导人,领军人,领头人,到基层民众,小红军,小人物。运用渲染色彩的手法,深入共产党的真正的核心主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同时,自己也被这种中共精神所打动。“一天早晨,在黄华等人的陪同下,当斯诺刚迈进毛泽东住的院子时,就看见毛泽东站在窑洞门口,迎着和煦的晨光,容光焕发,神采奕奕,魁梧的身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高大、威武。面对这鲜活的形象,斯诺那新闻记者的才思迅速作出反应,他敏捷地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把镜头对准毛泽东说:“主席,让我给你拍张相吧!”毛泽东微笑着应允。可是,斯诺发现毛泽东没有戴军帽,便说:“请你戴上军帽,照个全副戎装的。”但毛泽东只有一顶洗得褪色发白的旧军帽,且帽檐已经软软地耷拉下来,正在这为难之际,斯诺灵机一动,顺手把自己头上的新军帽摘下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戴上后正合适。斯诺立即举起了照相机,“咔嚓”一声,把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拍了下来。照完了相,毛泽东缓步走到斯诺跟前,把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斯诺头上,紧紧握住斯诺的手说:“斯诺同志,谢谢你。”斯诺像一个将要出征的红军战士般向毛泽东主席立正敬礼,周围的人都鼓起掌来。在随后的陕北采访活动中,斯诺一直戴着这顶红军帽。他十分珍视毛泽东戴过的这顶红军帽,一直把它随身携带着。”这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斯诺与毛泽东戴过的红军帽。在我看来,斯诺对着丁红军帽的珍视、看重,也侧面体现了他自己对毛主席油然而生的敬意,对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团队的支持。不仅是一顶红军帽,也是一种情怀与友谊的联系。读着这段文字,总是经不住心中的那股热潮涌上心头,如今各国来往亲密,但却总少了这番交流的真情实感啊!是远道而来的信任,和近在眼前的热情,共同筑起了这座桥梁,永恒的桥梁。除了在先锋处领导的大人物,斯诺笔下也充实了与红小鬼的交融‘“很苦吧,嗯?”我试着问道。“不苦,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那么你喜欢甘肃吗?它比江西好还是比江西坏?南方的生活是不是好一些?”“江西好。甘肃也好。有革命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们吃甚么,睡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简单的一两个问题,确是千篇一律的回答,这群红小鬼在年幼时便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与红军一起作战。我想,今天的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宽敞,舒适,没有烟灰炮弹的一个社会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义务去积极走上建设祖国发展的道路,没有必要去延续红小鬼们的优良品质,这是很宝贵的一种传承。斯诺说:“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用今天的话说便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担负起这个国家未来的重任其实只需要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开始,保持好的思想,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能给自己带来无限可能。

1960年斯诺访问中国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感慨地对斯诺说:“我从没有骗过你,你也从没有骗过我。”主席的一番话高度赞扬了斯诺先生突破新闻封锁,来到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美好形象的举动,两人的友谊也在这句话中尽显无疑,证实了信任才是异国桥梁最坚实基础。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期,红色的传承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挺过了一次次的艰难考验,带着一份满意的答卷上交给了伟大的党。今天的光辉当然离不开先人的打造,打拼,离不开像斯诺这样信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国友人的支持,离不开《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纪实书本对我们民族的支撑。

红色中国的繁茂花枝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实,百年来的一个个奋斗目标都按时打上了对勾。蓦然回首,却时有一朵不一样颜色的花在微弱的闪耀着,像红星,像百年不变的初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2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国歌声响起,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自豪!为什么我的感受会如此强烈呢?因为我有幸读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美国记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他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真实又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也是因为他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红区”的偏见和误解。所以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我出生于2010年,所以并不能真正体会那个年代的动荡,也不敢想象乱世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惨状。但是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多少英雄人物们为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时间一晃已经2020年了,中国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早已改变了一百年前那一穷二白的面貌。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中国的经济更是迅速腾飞。就算在少数某些国家的霸权主义下,中国依然不畏艰难地坚持科学强国,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天眼、北斗卫星、5G华为等享誉全球的宝贵的科技财富。在今年初,全世界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冠状病毒传染事件。我国也是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举国之力重拳出击,将新冠病毒最大程度地扼杀在摇篮里。现如今又逢梅雨季节,多地出现洪水险情,又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解放军战士们冲在抗洪第一线,这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保国泰民安。

如果只是单纯的“感谢”二字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我想起了一句诗:“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已经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这都是为了告诉后人们,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勇敢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永无止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段属于中国的历史都不能忘记,我们不仅要深刻地去了解,还要主动地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这些精神财富作为前进路上的灯塔,指引自己向正确的方向航行。

看完整本书,我不由地打开了书房的窗户,望着对面街道车水马龙的景象,一种稳稳的幸福感随之而来……有幸生于太平盛世,望自己不辱使命,奋发前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 篇3

1936年以前,红色中国布满层层迷雾。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的重重疑问,前往了“红色中国”。他将所见所闻、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汇成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记录了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革命领导者的一些事迹,也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苏区教育、长征等。

其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残酷的阶级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与杀戮。斯诺在西北大饥荒期间曾写出当日亲眼看到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活活饿死的场景;在红军来到西北之前,农民受到了奇怪的、繁重到令人难以自信的捐税。在这样的日子里,百姓该是多么痛苦啊!

令我最感动的是长征。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强渡大渡河、飞度金沙江,还是爬雪山、过草地等等,都展现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冒险、探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怯懦、胜利和狂喜、困苦、牺牲、忠诚,千万青年永不磨灭的热情、永不放弃的希望和令人惊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像一团火焰照亮着这一路的征程。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壮举之一,它是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远征行动。

现在我们过着作 文 吧安逸、和平的生活,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学习的时候,不要忘它这些都是英勇无畏的红军带给我们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典书籍《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4

献礼新中国成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告诉今天的人们,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求复兴,这是一部重现了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历程的电影,阐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影片对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世纪初期,硝烟四起,烽火连天,却有人逆火前行,从光明走进了黑暗之处,一人穿过石雨江,将一个鲜为人知的红色中国带到了世界眼前,并留下了一本宝贵的著作,他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近一个世纪以后,在阳光下幸福生活的我们看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红军点点滴滴的的感人事迹。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把红色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部影片中,红色中国全然不是想象的死板,紧张,这里有着好几百万的人民,而苏区的管理可谓井井有条,学校,工厂都有。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在当时共产党被苏区外的国民党围剿压迫,苏区的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学校里的课本用的纸都是从敌方得来的传单,枪械更是从乾县府和的,但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老百姓仍然十分爱戴红军,我想这是因为红军不欺压百姓。反之,还帮百姓从大地主手中夺回了自己的土地。要知道在旧中国,土地就是劳动人民的命。红军可谓是人民的军队。试问,这样一支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军队,会有谁不去爱戴呢?

通过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了解了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生平经历,我仿佛亲眼看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付出的艰辛,我知道了“真正的”红军的生活,我还知道了“红小鬼”,我又为那些经历战争和被白军剥削的老百姓深感同情,我“亲身经历”了那次的西安事变……《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

看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之前,我对当年的战争一知半解;看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我也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引用《红星照耀中国》书中“中文重译本序”中胡愈之的一段话:“今天在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的日子里,为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大踏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重读这样一本书是值得的。”同样这句话也可以说,在寻找初心的路上,看这部《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部电影是值得的。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篇5

潘梦妮

百年风雨,百年征程,2021年悄然而至。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

1921年的小小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越时代的沧桑,已然成为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轻拂页页史册,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坎坷与辉煌。不禁想唱首红歌送给您,送给我亲爱的党。

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涌现出无数优秀儿女:英勇无畏,持火药包在敌人战火碉堡下拉响导火线的董存瑞;坚韧不拔,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从容镇定,向敌人枪口扑去的黄继光……还有许多无名的英雄,为了祖国能够平安康,他们呕心沥血,用实际行动谱写出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换回了我们的新中国。

那么红星照耀中国,红星又是什么呢?在本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于是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大家都很熟悉,红军,大家更是熟悉不过。他们翻越重重高山,条条河流。1933年,红军在反击国民党第五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这便是长征的开始。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苦路途后,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单从时间表上看,长征但是如此,但只要细细的了解,便会发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一共转战十四个省,历经风吹雨打,全程两万五千里,那时环境相当艰苦,红军没有充足的军需供应,没有充饥的食物,陷入了枪林弹雨与人饥马困交织的境地,他们以草充饥,煮地而食,又要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经历了千百次的战斗,最终才获得了胜利。

总而言之,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红色中国的历史,也详细的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是少数领袖的革命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在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的日子里,大踏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重读七十二年前这样一本书是值得的。

初中必读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6

时逾两周,我已读完美国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记载了作者在中国苏区的所见所闻。文章一共分为12个篇,概括了作者在中国的十二种感受。

是作者在中国大革命进入低潮的时候来到中国,将他在中国的所遇之事、所见之人,、所谈之言等都载入。其中,让外国人充分的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书不像那些所谓的“中国通”一样,只是平淡无奇地去记录在中国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在记录的同时也加入了斯诺自己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一语道出事情的本质,展现出了他超人的洞察力。

这本书有几个很令我震惊的片段,一是作者在叫那些参加了红军的小孩时,只是喊着:“喂!” “喂!”,但那些孩子却一动不动,最后甚至说:“你不必为这样一件小事而感谢一位同志”,作者在事后说道:“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孩子能有如此的高度和自尊”,看到这一段的我也是有所感悟,原先如此弱小的中国都有如此不可动摇的自尊,但现在总有一些“崇美扬外”的人,也如很多电影中那般,中国人在外国被国人欺负却无处说理,反被外国人所指责,每当看到这一幕时,我总会在想“是中国人够强大吗?”,不,当然不是,而是中国人缺少一种自尊、一种反抗,他们只想安逸的过日子,平淡的过一生,而缺少了中国人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一种不服输的意志,这并不是原先的人比现在的人更先进,而是时势造英雄,过去的抗日战争给人以一种警觉,但现今社会的安逸却总让人没有可以使自己努力下去的一个恰当的理由,从而使得一些青少年开始游手好闲,这值得整个社会去反省去深思。

第二,就是“红小鬼”因彭德怀没有路条,而被几个“红小鬼”拦着,还说“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看到这里,我不禁佩服起他们来,他们的胆识令人折服,而如今的人不说面对“彭大将军”,就是面对老师说出这番话,估计也够呛,人也还是那个人,社会也还是那个社会,只是人性变了,那时的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如今的人己经趋于油滑,让人觉得整个社会都虚伪不已,当时的“红小鬼”如斯诺所言“总能让人感到这个国家充满了希望”,让人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而如今的学生可能是有好的成绩,会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所谓的“三好学生”。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与发展的原因,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定下了长征是一次战略性撤退的结论。他歌颂长征是一篇史诗,因为斯诺与中共的领导者皆有深厚的友谊,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以前的西方人无法攀登顶峰。在看了电影之后,我感到电影比《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场景再现感还稍逊些,这不是因为什么,仅是因为斯诺的书写得十分完美,改无可改。这本书可以说是给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是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革命事业,更是让无数人加入了共产党。是这颗照耀着全中国,不,是照耀着全世界的红星愈加闪耀,它让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有了更坚定的信念。这本书一开始可能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不太懂,但随着不断的深入阅读,会觉得这本书越读越有意思,不仅写了共产党发展的过程,还给人以一种自豪感。

斯诺来到中国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中国革命的胜利却是必然的。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理由去让一支爱护人民的革命队伍失败,而让那些暴虐的团体去压榨人民却夺取胜利的果实。

在文中斯诺听到有人说英语,后来便知他是就是周恩来周总理,看到这一幕的我不禁在想“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到底怎样?”,直到看到了这一刻,我才明白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实在是太差了,只有少数像周总理这样出生在家势显赫的贵家子弟才能得到高度教育,总之而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太落后,条件太差,落后就要挨打,才会受到外国的欺压。这时看到经历过这一切的斯诺,突然明白只有共产党,只有白匪眼中的“赤匪”才能拯救那个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才能创造新中国。

这本书像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中共形象,从字面上这些文章是斯诺逐字逐句写的,实则不然,其实是无数的中国青年、革命志士及共产党员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铸成了这部不朽巨著,让中共为世界所熟知,为世人所敬佩。

如今,作者斯诺早己逝去多年,但我坚信,这颗照耀着中国的红星不会随作者而去,而是永远悬在高空,永不西沉,它必将会一直照耀着中国乃至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7

《红星照耀中国》出自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之手,本书介绍了关于红色政权,革命战争及一些高级指挥员读完此书后,我收获颇丰。

作者一开始带着许多的疑问及其怀疑的态度,不顾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严密的防线,来到苏区。1936年的中国,十分的落后,战火纷飞,处于一种战乱之中,作者在苏区采访了许多领导人,如:周恩来,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朱德。此外,作者还亲自参观了许多地方,看见了红军和白军对待农民的不同态度,严厉的批判的国民党。在这一次次的事件过后,作者渐渐的明白了红军的意义,也明白了,红军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不堪,反而十分的强大。

本书中不仅仅有作者的采访,还有许多描写人民疾苦的片段,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面这一片段:

你是否曾经见过一个诚实善良的好人——努力工作、“遵纪守法”、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却有一个多月连一口食物都吃不上?这种景象极其悲惨,令人目不忍睹。濒临死亡的皮肉挂在他的身上,起着皱褶;全身瘦骨嶙峋,根根骨头清晰可见;他的目光已经涣散;尽管她是个20岁的年轻人,行动起来却如枯槁的老妪一般,拖着身躯一步步的往前挪动着。如果他还算走运,他应该早已卖了妻女。他已经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卖——房屋的木料,大部分衣服。

这一片段,作者运用生动吸引的手法描写了这个青年的悲惨经历,特别是读到下文,那些军阀因自己的利益就扣押粮食,眼睁睁的让那些人死在大街上,看到这,我内心十分的愤怒……

在那个年代,人们活得多么的艰辛,好好吃一顿饭,其他人能够团聚,已十分高兴,而现在的我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整天抱怨,这抱怨那,读完本书后,我决定以后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我坚信作者所说的一句话:“这颗红星不仅会照耀西北,还会照耀全中国。”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红星也将会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再读《红星照耀中国》赋予我的意义。

自律之美。吸烟在红军队伍中是禁止的,且吸烟的战士很少。当作者邀请战士们吸烟时,他们多数解决,战士们都喜欢玩一种叫做识字牌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帮助不识字的队员认识基本的汉字,还有更多的红军战士学习军事战术和人体卫生知识等,这便是红军战士的生活,并不十分有趣,但却极其严格自律。现在我们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这种严格的自律精神。比如,有些同学一有了手机,便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从而使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们只有如红军一样自律,心怀远大的理想目标,并持之以恒,定能离梦想更近。

坚韧之美。两军相争勇者胜,在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中,我体验到了红军的坚韧之美。在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一座铁索悬桥——泸定桥。狡猾的敌人把煤油倒在桥上,让桥烧起来,这是多么骇人的高温,可面对如此高温的铁桥,脚下湍急的河流,敌军的密集轰炸,赤着脚的红军没有丝毫的胆怯,他们冒着敌军的炮火蜂拥而上,扑灭了火焰,并在桥上铺上了木板,正是红军这种团结一致的坚韧在气场上压倒了敌人,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坚韧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动力,这股动力鼓励着我们不断往前走。

《红星照耀中国》,它以不一样的口吻,用不一样的角度去向世人叙说这段传奇故事,让这段传奇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永不熄灭。它也告诉世人,红星不仅仅照耀着中华大地,也照耀了整个世界,照耀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民,让全世界感受到红军的力量,来自中国的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军的精神指引我们,让我们能明辨是非。在那个年代,红军苦中作乐,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今天我们在如此和平的年代中读书学习,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们更应该成为“最坚韧的中国学生”。为了新的征程,让我们拥有一颗坚韧的心,一起昂首出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9

有这样一本书,它真实记录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历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往事,同时也凝聚了一位位革命壮士的红色精神,它——《红星照耀中国》,一本让我一遍遍品味一次次震撼的巨著。

我在又一次品读完这本书后,心中感慨万分,奈何言语难表心中意,唯有笔墨解我情,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红色之美吧。

相信读完此书,大家都不难发现书中的三个特点:客观,真实,犀利,既站在国际和平人士的角度对国际局势作出评价,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第一手材料,继续了一篇篇革命伟人的小传,还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进行了犀利驳斥,用一段段质朴无华的文字记录了一个热血奔放的时代。

书中的人物可谓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头脑精明、不屈不挠、有高远抱负的和蔼可亲、节俭朴实的周恩来;英勇善战的林彪;军事才华卓著的彭德怀等一系列扛起新中国的革命将领,从出生经历到政治理想,都被作者收纳在字里行间。都说读书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读《红星照耀中国》更是如此,每一篇传记就是我们与一位先辈的交流,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我也相信,红色精神会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我们,定会挑起祖国的重担,似那朝阳,把光辉撒遍人间。

作者所描写的一个个革命历程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五章:长征。每每想到它,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的《七律·长征》,那铿锵有力的诗句随之在脑海中响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革命的信念鼓舞下不算什么!“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大草地、大雪山这些听闻名字就让人敬畏不已的险要之地,即使再高再远也被红军征服在了脚下。我不禁为之震撼,是什么能让红军完成如此壮举?回答是:信念,是革命将士对新中国的憧憬,是他们对远在天边的亲人的爱,也是他们对饱受沧桑的祖国的爱。

而现在过着安居乐业生活的我们,也正是他们成功的证明,而这种不屈的精神,也是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那段让我引以为豪的历史,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不可摧折的意志。共产党,正如一颗永曜之星,用红色光芒照耀着中国大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体会 篇10

书柜里,有一本开始泛黄的书,风吹起,如同枯叶;如同蝴蝶;如同秋天……

这本书的名字叫《红星照耀中国》曾名《西行漫记》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写的,介绍了红星长征时的经历、故事。

“红小鬼”大家都应该知道吧!文中的有些孩子才十岁就踏上了长征的路径!几曾何时,十岁的我们仍然是不懂事的孩子,都是少先对对员,而他们已经成为不怕牺牲,顽强博斗的男子汉!比起他们,我们是幸福的。

在长征的路上,不少的人是饿死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中华人民、为了我们的今天,他们没有半点松懈!我们对这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条件优越。可是他们,对于他们来说:红米饭、南瓜汤、水就是美味了,他们想吃一个苹果都是奢望!我们现在却在浪费。在饭店里,豪气的点一大桌菜,吃不完的就扔掉。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浪费,可以送给他们吃,就会拯救很多人,为我国而奋斗

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做,尽力做,不能松懈。那时年纪都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却承受了和大人一样的责任!他们经历了些我们不曾经历的苦难。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自己幼年的童真,青年的青春。难道我们的幸福不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11

有这么一颗红星,不仅照耀在人们的心中,还永远地照耀在人类的心中。《红星照耀中国》,一本谱写和记录了中国红军的故事的书,一段闪耀的历史,一段刻在中国人民心头永不能抹去的历史。《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苏区,通过采访红军领导人后所撰写的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来采访中国的外国记者,他满怀对红军的好奇,来到中国,并铤而走险来到苏区,揭开了一个一个的秘密,并用笔记录下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红军的敬佩和赞美。他用优美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时红军战士奋力抗战的身影,领导人冲锋陷阵的形象,他的文字打动了我,在书中提到的我所敬佩的人物之外,我同时也被这位热爱中国土地,对它恋恋不舍的外国记者所打动,他对中国的热爱远不止书中流露的那些!

在书中,曲折而艰苦的生活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求知欲望是十分强烈的,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后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最后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了红军伟大的掌权人,他反对封建思想,他支持推行马克思主义,他拥有令人叹服的经历,他博览群书,平易近人。还有朱德,也是一位厉害人物。书中谈到的人物还有彭德怀、周恩来、徐海东等。在斯诺的笔下,他们虽然拥有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性格,也有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拥有一颗同样炽热的爱国之心,他们散发着正义的力量,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

红军有着坚定的信念,在雪山上、草地上弹尽粮绝之时,是信念支撑着他们向前,战胜一切困难,面对国民党的捕杀、凶残的毒打,他们仍前仆后继,愿意为祖国牺牲自己,在现在的每一寸国土上,哪里没有沾染他们的鲜血?看完全书,重温历史,《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真相,它给予了后人无穷的精神财富,它值得我们细心的品味。

这颗红星将永远在人类心中闪烁!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12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从1936年6月到10月,在当时我国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书中有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有对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有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军事策略的介绍,还有作者的创作历程和心理感受等。它是第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书,真实报道了中国、红军以及部分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它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是一部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有着巨大反响不朽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虽然记录的内容很多、很杂,但我们读来,会发现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艰苦,自然环境也非常恶劣,但我们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正是这种信仰支持、带领着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读完了这本书,我们不仅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了解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了解了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也了解了我党我军领袖人物伟大的人格和平凡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信仰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主人公们坚持自己的信仰而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相信现在的我们也能够用心中那美好的信仰而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其实书本和电视所演还是有差距的,我只有在阅读中多做笔记、思考,多查史料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这本书的了解,对中国更深的了解。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13

有这样一个人,怀着求实的态度,书写着中华民族革命的伟大历程;有这样一个人,凭着坚毅的性格,见证了中国人民投身战斗和革命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有这样一个人,心怀对中国的热爱和深情,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员红色革命的光荣乐章,他,便是《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以作者平实却又不乏激情的语言,记录了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在为期四个月的中国之旅中,与中国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红军战士,甚至人民群众的对话和采访内的情感。他凭借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性与对中国浓厚的兴趣,日复一日的采访、记录,并将一段段真实的革命故事汇成文字,讲述给如今的我们,使我们深刻了解中华人民的革命事业,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对祖国的热爱油然而生。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立体、完整的鲜活人物形象与一段绿色作文网段或令人热泪盈眶或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故事相互交织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的光荣乐章。在这其中,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事令我至今不能忘却。从毛泽东童年在了解了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现状以后,在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磨灭不掉的印象,到在长沙建立以富有战斗精神的青年为主的新民学会,再到成为红军的领导者,并主持了无数次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主义斗争到底的伟大运动。他用自己的一生铸造了中华民族革命最终胜利的成果。正如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至今日,书中所记录的人物和故事仍闪烁着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令人敬佩的英雄气概,它们如同一颗颗耀眼的红星,照耀在中华大地上,也反射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照亮了我们奋进的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14

代文才

近几日,我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是有点疑惑的:一本记录中国历史的经典怎么会是一个美国记者所写?他会不会对中国有成见?他所描写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疑惑,我走进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

其实我发现,与我想的不同。斯诺并没有对中国抱有成见,他只是带着对红色中国的好奇,用极其平实而质朴的语言详实描述了当时的红色中国,没有带“有色眼镜”,也几乎没有他的个人意愿。

书中内容印象最深的是对毛泽东的描写,在看这本书以前,我脑海中对毛泽东的印象只是关于他的各种伟大事情,是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他在我的印象中,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也增添了一些有趣的色彩。例如他小时候与母亲一起“斗争”父亲,把湖南说成“福南”等。尤其是后一件事,现在想想也觉得有些滑稽。

而且,他与蒋介石的鲜明对比的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信任身边的人,丝毫不介意与他们一起漫步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尽管他为南京方面通缉,悬赏二十五万元要取他的首级。而蒋介石家的派头就大了,所有的街道与交通戒严,同成里的所有道路都布满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中赶走。一些不美观的小屋干脆被拆除。而且,蒋介石并没有被人悬赏要取他的首级。

另外,他的生活也极其简朴,一个做了十年红军的领导人、曾无数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的人,谁能够相信他自己的个人财产只是一卷铺盖和一些随身衣物。但毛泽东切切实实的是这样的人,毛泽东夫妇的奢侈品基本上也只有一顶帐篷。毛泽东的住所也极其简朴。家中的墙和天花板都是在坚固的岩石上凿成的,地面是由砖块铺就的,窗户也就是把石壁挖空的,一幅棉布窗帘挡出一半的窗户,房间里还有一张没有漆过的铺着一块红桌布的方桌。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着《红星照耀中国》,了解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的品格,奋发的精神和不屈的斗志,也使我们了解了从前这段红色革命,这段历史深刻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和平时代不易。我们应向红军学习。学习他们克己奉公和生活节俭的品格,更要学习他们面对强大敌人永不服输,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红军通过艰苦的奋斗换来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来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00字 篇15

这学期,老师要求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读至第九章后,我颇有感触。

一至九章写了一位名为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踏上了前往红区的旅程。他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种种疑问,途中限转西安、保安等地,结识王牧师、张学良、周恩来、毛泽东与贺龙等人,了解了他们的经历,还了解了红军大学、红军剧社以及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并大量采访了红区人民与红军战士。

几位伟人的成长历程,励如毛泽东、周思来及贺龙等。我最为敬佩毛泽东自修的高度自律,毛爷爷早年经历让我颇有感触,良好的习惯成就一位伟人,不仅是毛爷爷,过去的,我们身边的甚至未来的伟人也是如此,一定是如此。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艰苦卓绝的长征与红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也让我非常感动。长征中,红军战士互帮互助,他们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强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滴尽致;红区里,人民安居乐业,与白区人民的水深火热相比确是天壤之别!这里,你可以看到革命的重要了,没有前辈的抛头颅酒热血,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一定要,学习老前辈们伟大高尚的品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还需多多努力,争取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