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范文 > 计划生育网络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范文正文

《计划生育网络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范文》

时间: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不同, 其发病原因多,防控效果差, 影响范围大, 单纯地依靠医疗手段无法很好地起到控制的目的。计划生育网络的构建可有效的帮助疾病控制公共卫生体系进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通过宣传、统计、控制的方法来提升防控的效率, 同时能降低防控成本, 是目前最重要的防控手段[1]。相对于传统的防控手段来讲, 使用计划生育网络的可调控性和可塑性更强。本文考虑到这一背景, 对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以及计划生育网络构建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 从而探讨计划生育网络的防控作用, 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1 我国人口变化和人口健康

人口的变化显而易见会引起人口健康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多, 或者人口结构改变, 都会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贫困加重等, 也会导致人口健康状况的下降, 其中对人口死亡水平、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频率的影响最为重要。

2017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全国总人口13.7亿人, 其中大陆人口13.4亿人, 同2017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十年共增加7.3千万人, 增长5.84%。城镇人口增加2.1亿人, 比重上升13.46%;0~14岁人口比重下降6.29%,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平均家庭户人口为3.10人, 比第五次普查的3.44人减少了0.34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千万人, 同2017年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3.0千万人, 文盲率下降2.64%;流动人口增长81.03%。

这些人口的变化必然带来了人口健康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健康关注的是总人口的健康结局, 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现在, 我国的健康模式为非传染性疾病不断升高, 传染性疾病并未减弱。而目前的传染性疾病有了新的特点, 其控制和治疗情况都与之前不同。在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中研究人口健康问题,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人口变化中传染性疾病的新特点

人口数量的变化, 给传染性疾病带来了新的特点, 只有对这些特点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找到合适的防控方法。具体特点如下。

2. 1 发病率降低 近年来全国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但是曾出现过两次大的高峰期和下降期。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 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呈现平稳状态。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因为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受到条件限制, 监测和上报情况可能会出现不详实和漏报等情况, 而一些大城市, 传染病发生率的统计数据也有所缺陷。例如深圳等, 对于流动人口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有许多缺陷, 一旦发现传染病, 则遣返回居住地, 可以推断, 常住人口的传染病发病率统计结果往往低于暂住人口。以疟疾为例, 暂住人口不发病时可以正常工作, 一旦发病则难以回到原住地, 所以统计出的结果是暂住人口发病率较常住人口高。所以, 不同病种的发病率统计数据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2 发病原因复杂 目前来看, 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 建国初期, 受到生存条件的影响发生很多传染性疾病,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条件水平大有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在这样的条件下, 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不仅有原有的原因, 还增加了新的发病原因, 与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密切相关。

2. 3 发病范围广 根据有关数据, 全球艾滋病患者数量达到7千万人, 而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是在1981年[2], 短短几十年已经达到了90万人, 发病的范围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农村高于城市, 青壮年发病率较高。近年来, 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占0.1%以下, 看上去流行趋势不高, 但是我国本身人口基数大, 所以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还不能消除。并且, 据推测, 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正在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而艾滋病的传播不是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 而是复杂的社会-医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感染者自身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其家人、周边环境等都受到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