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2篇】》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2篇)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
**县属**市最北端的山区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24个乡镇、188个村。20xx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基本上无负担,但村级债务已成为广大群众关心、各级领导关注、基层干部焦虑的一个突出问题。化解村级债务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刻不容缓。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与对策,已成为农经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村级债权债务状况。据调查,全县村社1985年以前的积累作为生产底垫划给农户长期使用。1986年至今的新积累(提取公益金、公积金)一是被乡镇政府借支挪用;二是农户欠缴。空壳村较为普遍。村级债权320万元属农户历欠款。债务384万元,涉及130个村,占村总数69,村债务最高的12万元。村级债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是农村不稳定的隐患。
二、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一是税费收缴“上清下不清”。近来年,乡镇税费收取都是由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包干负责,在完成时间和金额方面实行严格的考核,且与年终奖金挂钩。因此每年一到缴款截止时间,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不得不借款、贷款为尚未缴款的农户垫交,这样形成村级债务220万元。二是兴办公益事业,如村级公路、村办公室、兴办学校、“普九”、人畜饮水等项目建设借款形成村级债务120万元。三是支付村干补助形成村级债务45万元。根据乡镇调查情况,修建村办公室和“两基普实”乡镇资金缺口相当大,各乡镇全面实施这些项目,将形成较大的新一轮村级债务,从而增重农民负担。
三、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化解村级债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乡镇要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抽调乡镇财政所、农经站的工作人员组成。在化解村级债务过程中,首先各乡镇选择1个村作试点,其次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再制定化债实施方案,最后在各村全面推开。
(二)发动群众、发扬民主。化解村级债务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才能顺利推行。一是要相信群众,把政策交给农民;二是在债权债务清理核实时,每个村都要成立村民代表参加的核查小组,依靠农民进行清理,清查结果要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的逐笔核对、审查,并将审查的结果公布,农民有异议和反映突出的问题,要进一步调查核实;三是在制定化债措施时,要符合村实际和农民的意愿,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得到农民的认可,取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四是在实施清收过程中,对农民税费尾欠实施减免的,一定要经过村民代表评议,得到大多数群众认可后才能进行减免。
(三)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操作。化解村级债务工作政策性强,各地在开展化债工作时一定要严格把握政策。一是对税费改革前的农民税费尾欠要登记造册暂停清收(即20xx年12月31日前),税费改革后农民新欠缴的农业税及附加,凡不符合减免条件的要依法逐步清收,在清收税费欠款过程中注重工作方法,严防涉农恶性案件的`发生;二是严禁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的突击清欠;三是杜绝加重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四是禁止擅自立项筹资还债,不得平摊村级债务;五是不得收回农民承包地抵债;六是强化村级收费治理,严格执行筹资筹劳的治理规定,不准超限额筹资,不准强行以资代劳。在消化村级债务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一清理、三核实、三公示、两核定、一锁定、再化解”的程序进行。“一清理”就是全面清理村级财务;“三核实”就是全面清理核实村级债权、债务和集体资产。“三公示”就是在清理前将村级财务进行第一次公示,清理后进行第二次公示,根据第二次公示情况和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帐
目进行核对、调整,并将结果进行第三次公示。“两核定”就是债权债务公示后,经债权债务人确认,分别签订《村级债务核定书》、《村级债权核定书》。“一锁定”就是建立村级债权债务台帐,全面锁定村级债务,切实控制债务增长,并逐村签订《债务锁定化解责任书》。“再化解”就是利用可行措施,实现3至5年基本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
(四)建立制度、规范治理。加强财务治理是防止新增债务的有效手段,各乡镇要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级财务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帐目。**乡村分散偏远幅员面积大,交通、通讯不便,经济业务量发生少,且村帐应村管,乡镇加强监督,确保不发新增债务。
(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村在化债
工作中首先要制订化债方案,其次要针对不同村情采取不同的化债措施。可采用财务清理化债,划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还债,发展村级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以及其它可被群众接受且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措施化债。
(六)争取项目、国家扶持。对于贫困山区因修村级公路、人畜饮水、“两基普实”等原因形成的债务。要根据不同情况,镇、乡财政应积极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办法,帮助村级化解债务。
(七)兴办事业、量力而行。**县虽然扶贫验收合格,但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地区之间、农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贫困农民比例不小,农民总体还是比较贫困,经济承受能力很弱小。乡村公益事业国家补助有限,乡镇政府无财力支持,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限且实施困难。因此乡村公益事业发展要分轻重缓急安排发展。让农民修养生息,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2
**村位于**县**镇,距离县城140公里,既不近路,也不靠水,曾是典型的穷山僻壤。然而,今天的**村却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新景象,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新农业。据调查,经过多年发展,烟叶、蔬菜、茶叶已经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总面积达到14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人均拥有2.5亩。依托新农业,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xx年达到4500元。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富家兴村的热情也随之上涨。近年来,他们远离了打牌赌博等陋习,形成了学习新技术、做大新产业的自觉性。分析“现象”,我们发现: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把产业当船,把市场当海,置身市场之“海”,齐心协力划“船”。
一、领航之灯:党员干部
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要在市场之海找到适航之线,必须要有“领航之灯”。在**村新农业建设中,善于分析市场、敢于率先垂范、勤于解民之难的共产党员和村组干部就如一盏盏明亮的“航灯”,给人方向、给人自信、领人前进。他们乐当宣传员。每年冬季农闲时,党员和干部都要分片包干,深入农户宣传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典型;每次集中开会时,党员和干部都要推荐合适人员,给农民讲经济效益、讲成功经验、讲市场形势;平时还安排有党员和干部及时更新《之窗》宣传内容。他们甘当示范者。为了现身说法,党员和干部带头搞专业。今年,全村26名党员和干部农户,户户都是烟叶、茶叶或蔬菜专业户。其中,22户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上。几名村干部表现更为突出,村党支部书记康新春家种了20亩烤烟,村主任康村尧家种了25亩烤烟,村文书康新云家种了15亩青椒。他们勤当帮带人。为了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农户,党员和干部每年都要分别联系3-5名农户,给予技术指导,帮助备耕备肥,联系产品销售,甚至提供资金扶持。
村主任康存尧上任两年以来,一直联系着5个烟叶生产户,既指导技术,又提供烤房,还先后为3个农户借款2万多元。在党员和干部的引领和帮助下,广大农民对新农业建设认识深、热情高、行动快。都已60多岁的李运之老两口,前年还在村主任的数番劝说下才种了1.1亩烤烟,没想到一下获利3500元。今年,他俩非常积极,硬是向村里争取了2.5亩种烟计划。
二、撑船之桨:科学技术
**人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深刻的理解,他们高度重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新农业的推进之“桨”。近年来,该村通过与农科部门合作建立了技术上门服务机制,经常邀请专家现场讲课,开通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开设有农民夜校,增强了全民的科技意识,提高了全村科技兴农的水平。
一是推广了实用技术。该村已经广泛实行了农业生产测土配方技术,特别是随着国家烟叶以成熟度为中心配套生产技术示范项目的落户,项目参建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定期派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现场指导。今年,该村烟叶生产在大田移栽、揭膜培土、抹芽打顶、分级扎把等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又推广了烟叶漂浮育苗、自动排湿控温烤制等最新技术,该村烟叶生产技术和烟叶质量已经达到全国一流水准。
二是推广了优质品种。该村成功推广了天超1号、天椒17号等辣椒新品种,推广了K326、云烟78等烟叶新品种,推广了富顶大白等茶叶新品种。目前,该村辣椒、烟叶、茶叶优质率都达到了70以上,实现了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双提高。
三是引进了先进机械。该村已经拥有单机日量相当于30个劳动力日量的采茶机8台,拥有单机日量相当于20个劳动力日量的耕整机2台,此外还拥有大小动力运输车38台、大型加工机械28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四是形成了生态品牌。该村在重视技术兴农的同时,十分注重农产品生态品牌的打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面施用生态肥、有机肥,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该村所产农产品已经达到无公害标准,该村已被列为全省无公害蔬菜、茶叶生产基地。
三、挥桨之人:专业大户
在市场大海中,个人力量渺小,抗巨浪、提航速必须众人划桨。近年来,**村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大户,为自己的产业之船培养了一大批身强力壮的挥桨之人。发展专业大户,他们有三点共识:首先,“门路多了,顾东没顾西,结果什么也搞不好;集中干一行,钻得深研得精,能提高质量生效益,因此,必须推行‘一户一业’”;其次,“一定规模的专业生产,能够使效益产生加法效应,因此,应该鼓励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专业户向专业大户发展”;再次,“绝大多数农民能力有限,他们还仅仅是被组织者,没有足够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产业经营,因此,要重点发展规模适度的‘基本户’,谨慎发展‘超大户’”。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该村专业大户的发展保持了良性稳步发展态势。xx年,该村148个农户中,茶叶、蔬菜、烟叶专业户达到112个,占总户数的76。其中,规模在5-20亩的“基本户”达到78个,占专业户总数70;规模在20亩以上的专业户达到8个,占专业户总数的'7。专业大户的快
速发展推动了该村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xx年,该村烟叶面积突破600亩、茶叶面积达到400亩、蔬菜面积达到350亩。
四、扬帆之风:激励措施
**人相信: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产业之“船”前进的扬帆之风,它能够广泛凝聚民心民力,充分激发创业热情。
近年来,一方面,他们坚持及时深入地宣传上级惠农政策,动员全民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政策机遇,加快产业发展。20xx年以来,全体村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成功实现了烟叶千担村的目标、争取了国家烟叶以成熟度为中心配套生产技术示范项目、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等项目,先后获得各级蔬菜基地补贴、公路建设补贴、烟水工程补贴、烟叶苗池和烤房补贴等各种特殊扶持资金40多万元。这些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该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
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够自我创新,出台一些融入情感的“土政策”,表彰先进,鞭策后劲,努力营造自我加压、相互赶超的创业氛围。20xx年以来,他们每年都安排有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初在村级经济会议上对民主评议产生的产业功臣进行集中表彰,给这些功臣奖励一个红包、戴上一朵鲜花、献上一片掌声,对有突出贡献的服务部门和个人还敲锣打鼓、放鞭炮、送锦旗。这些措施看似很小,但足以令每一个在场的人感动不已,得到表彰的人告诫自己“不负众望再努力”,没得到奖励的人告诫自己“瞄准目标快超越”。
五、揽客之诀:诚信友善
市场之海讲究“合作共渡”、“合作共赢”,而合作的纽带是诚信。在新农业建设过程中,**人始终保持了山里人朴实无华的本性,始终做到诚信友善招徕天下客。
一是热情接待。只要你进入该村,你就会发现,他们早就打出了“**村欢迎您”的巨幅标语,他们一定会拿出上好的香烟、酒水和饭菜招待外地客人。特别是几位村干部和几位营销大户,每年都会为相约而聚的蔬菜老板安排最好的房间,且房间布置从清晰的彩电、舒适的布鞋到专用的澡盆一应俱全。
二是周到服务。凡是外来人在本地碰到的矛盾纠纷,他们都优先调处;凡是外来人在本地遇到的特殊困难,他们都尽力帮助;凡是外来人向本地提出的合理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比如,对进村运菜运茶的车辆,不论进村多么晚,出村多么早,党员、干部和流通大户都会及时号召村民组织货源,按时装车,及时发车。
三是诚信交易。**人不讲假话,说话算话。客商千里之外打电话形成的口头订货合同都绝对有效。他们出售蔬菜、茶叶等产品从来不搀假,不短斤少量,不欺行霸市、漫天要价。他们付出的是诚信友善,赢得的是丰厚回报。
每年,总有100多人从湖北和周边其他乡村赶来打工,有效地弥补了该村产业发展中劳动力的不足。每年,总有数十名来自常德、益阳、长沙、南京、广州等方向的客商前来购货,为该村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路。
六、上岸之桥:营销协会
农业产业建设在市场之海的每一个“航程”都以农产品销售为终点。上“岸”之桥对于实现农产品价值十分重要。在**村新农业建设过程中,由部分村干部、种植大户和流通大户组成的营销协会,就如市海旅船的“上岸之桥”,总能帮助该村不同的农产品找到不同的“搭桥”之法,实现理想的价值。在茶叶销售上,每年冬季,营销协会就会从全镇30多家茶厂中选出几位有实力、讲诚信的老板,然后再组织村民统一与这些老板签订茶叶销售合同,要求这些老板承诺保低收购价格、并支付部分订金,有效保证了茶农来年能够稳稳当当捞收入。
在烟叶销售上,每到销售季节,营销协会就会组织技术人员逐户上门预检,敦促烟农将烟叶分好级、扎好把、打好捆,然后成立几个烟叶销售小组,每组安排有村干部、技术人员、烟叶户主和运输车辆,在规定的时间内分批分次集中销售,有效保证了烟叶收购公平公正、价格合理、秩序井然。在蔬菜销售上,每到上市时期,营销协会就会将各个方面的客商组织起来,协调各方统一收购价格,有效避免了客商之间相互抬压价格;同时,派出协会成员包干负责到地块,组织菜农有序采摘,避免多采乱货、少采错市,有效保护了菜农的利益。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3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农业保险更是呈萎缩趋势,导致农业保险人才奇缺。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4
如何尽快地更多地将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内在素质,是我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近年来,xx市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推进“化”农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做法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劳动力转移。“化”农民应立足于“富”农民。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经济地位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进程。张家港市“化”农民是从兴办工业开始的。在农村兴办工业的过程中,张家港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在耕地适当向种田大户集中、进一步提高机械耕作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三大战略,变农产品为工业品,变农民为农业工人,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全市形成了一批特色龙头企业,打造出一批“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著名商标”。龙头企业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种植、养殖业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改善人居条件,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自然生态。一是优化镇村布局,引导居民适当集中。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实行新建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加快建造居民新型住宅区和撤并自然村庄的规划与建设。凡不承包责任田,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以及在集镇规划区内的村民,逐步引导其住进镇区新建的公寓区。二是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农村,集聚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每个镇都建有中心社区,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村级社区,形成了市、镇、村、企业四级社区一体联动的“1890(一拨就灵)社区服务网”。医疗保健、种养殖培训等十大系列、60多个服务项目,基本满足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维护自然生态,美化生活环境。全市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环境设施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0%、60%以上。实施饮用水改造、气化普及、改水改厕等工程,建立起农产品、肉类检测网络,保障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大搞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居住环境,近两年全市城乡新增绿地超过建县40年来的总和。
普及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一是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张家港市1996年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100%,初升高比例多年来都在95%以上,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着力增强法制意识。从完善基层民主、健全规章制度、吸引群众参与入手,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自治能力。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等载体,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并把法制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社区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同时,广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群众的`民主观念和维权意识。三是着力提高道德修养。常年开展“五爱、四有、三德、三礼”教育。
改变陈规陋习,规范举止行为,丰富文化生活。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与农家的生活用水、垃圾处理、厕所卫生等生活细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促进农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人人动手,洁美家园”、“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整治环境,美化家园,并把是否改变陈规陋习、规范文明行为、追求科学生活方式等与家庭的荣誉和经济利益挂钩,实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良性互动。同时,投入数亿元新建和改造了市博物馆、图书馆、大戏院、广电中心、电影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每个镇都建立健全了文化服务中心,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主要启示
“化”农民应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只有时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并加以引导,农民才会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促进派、主力军。张家港市坚持从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入手,着力解决束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了一系列造福农民、保护农民的制度: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方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GDP二次分配机制;建立城乡公平税负制度,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农民每年因此减负数千万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了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让农民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社会人”;率先在农村实现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保合一”。
“化”农民离不开中心城市的辐射、引导、接纳和熏陶。经过三次行政区划调整,张家港市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一城四片区”市域城镇布局。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形成了核心商贸区、暨阳湖生态园区、城东物流集散区等七大功能区。城市核心的做大做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金港、锦丰、塘桥、乐余四大片区的划分,使农村有限的资源趋于集中,片区中心镇通过规划扩张和功能提升,显现出较强的区域带动力。与之相辅相成的“两区两园”的产业布局,更使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化”农民应坚持城乡统筹、全面进步、科学发展。“化”农民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的城镇规模扩张,它既是一个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的交融和优化组合的渐进过程,又是一个城乡空间、人口、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演化的结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张家港市努力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中富民强市,突出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努力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增强动力,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和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升素质,逐步完善以经济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五句话”创建思路,推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5
一、XX乡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略)XX乡纯属于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XX乡发展经济的需要。XX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20__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3655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20__年粮经比例为35:65。乡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甘蔗1200亩,甘桔20xx亩,葡萄5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冬季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xx年度冬季玉米制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xx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文范文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乡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乡的皱皮菜辣的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九八年起纯属农业乡镇的XX乡,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乡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1998年在试验178亩冬季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xx年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乡冬季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乡20xx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5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设想
笔者通过调查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
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已经逐步从原来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这四大要素构成了农产品消费时尚,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的消费潮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趋势,适应新阶段和入世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生态优势,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管理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着眼于绿色化消费,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不仅有助于应对国际市场农产品技术壁垒,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有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一、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目标
绿色有机农业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体现了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体现了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的统一。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三个确保、一个提高”:一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有机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合理控制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的全程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二是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循环通常情况下总是平衡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通常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绿色有机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既是绿色有机农业的追求目标,也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重要因子,生态安全一旦破坏,其危害是长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确保资源安全。农业的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就必然需要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维护好气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尽管目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在逐渐降低,但由于农业连接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而且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因此,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绿色有机农业能够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国际流通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二、我市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地处半岛中北端,濒临渤、黄二海,总面积112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9.8公里,人口45万。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7℃,平均地温15℃,历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时,无霜期平均206天,相对湿度65%,年均风速5.2米/秒。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质以轻壤、中壤为主,透性良好。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钾115mg/kg。气候环境条件适宜于苹果、葡萄、梨、大樱桃、桃等多种北方品系果树的生长发育,苹果、葡萄驰名中外。尤其是葡萄,无论是栽培技术、种植管理技术还是葡萄酒的营销管理,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是一枝独秀。而苹果的栽培面积在全市种植业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并且是目前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束怀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认为:苹果产业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亩产、高质量、高价格、高效益,是苹果中最突出的亮点。
(二)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发达,种养基地标准化水平越来越高,产业化生产体系也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苹果、葡萄与葡萄酒、畜牧、水产为主的四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期间,先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市)、中国食品工业强市、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单位和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先进集体、省首届“十大(农业)产业集群”、“省县域经济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全市现有苹果栽培面积30万亩,年产各类苹果80多万吨,其中,优质红富士苹果面积26万亩,年产量65万吨。年出口苹果15万吨,创汇1.2亿美元。葡萄种植面积15.2万亩,年产葡萄20多万吨,国内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头中粮长城、天津王朝、张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厂或葡萄种植基地。是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拥有完备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鸡生产为支柱,以猪、牛、羊、蛋鸡生产为基础,以兔、貂、鹿生产为辅助的良好畜牧业格局。特别是肉食鸡产业成为畜牧业的“拳头”产业,已达到年出栏肉食鸡6000万只的规模,年出口创汇超过1500万美元。的海岸线长59.8公里,刺参、鲍鱼自然分布面积2万多亩,是我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全市拥有以京鲁渔业为龙头的水产冷藏加工企业30多家,年加工水产品30多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
(三)标准化、规模化的基地优势。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基地”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基地建设路子。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速度,更加强调质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达到“十有”标准,即有生产规程、有生产档案、有产品品牌、有检测设备、有包装标识、有龙头依托、有管理责任人、有技术负责人、有质量安全追溯、有微机联网。在标准化基地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五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和统一收获时间。早在20__年,就被认定为全国葡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省苹果标准化示范区;20__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县;20__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果品)基地3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省级苹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16万亩。健全、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管理制度,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组织化的生产优势。自20__年开始,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路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兴办了供应、加工、销售、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努力使农民分享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真正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经济组织72个,拥有社员2.4万户,资产总额50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808万元,入股资金720万元。合作社年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带动基地12万亩,带动农户7万户。按照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现已形成了一个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的加工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集群化加工优势。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业187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和骨干企业发展到50家,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加工产品涵盖了果品、葡萄酒、速冻保鲜蔬菜、肉奶制品、水产制品、调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形成了苹果产业有园艺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有长城、畜牧产业有民和牧业、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有京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四大龙头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生产标准、质量监测、监督管理、示范推广等体系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巩固。检测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大部分市场只对蔬菜进行快速检测,检测水平低、检测比例少,检测装备和检测设置点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安全需求。二是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仍不高。从种养环节看,应用先进技术的标准化种养还不普及;从加工环节看,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多。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档次还不够高,辐射面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三是影响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质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农资营销体系建设不规范,无证经营现象泛滥。一些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和摊主,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按制度、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不按“施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采收农产品,产品质量存在隐患;有的企业违反规定在农产品产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污染物,使农业生产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传统的高残留高毒素农药仍将持续影响土壤环境。四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60%的苹果园出现果园密闭、树龄老化等现象,为实现高产而不断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导致果品质量、个头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质量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由于认识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场上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还没有成为畅销产品。尽管消费者渴望吃到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但怕受骗上当花“冤枉钱”。市场上有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只能按普通产品价格标准,走普通产品销售渠道,影响了企业供应优质产品的积极性。
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适应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升绿色有机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层次,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绿色农业所涉及的农业、环保、科技、工商、食品卫生、外贸等部门应协作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支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合力,推动绿色农产品这一新兴事业健康成长和迅速壮大。同时,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牵头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履行市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镇街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全市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规章。
(二)调整农业发展思路。我市农业种植业中苹果面积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是养家糊口的根本。20__年,省出台了《省果业振兴规划》,今年,市又出台了《市水果产业振兴规划》,这为我市实现苹果产业升级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全力争取并充分利用上级的优惠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在巩固葡萄标准化管理优势的同时,将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的另一个支撑点放在苹果产业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苹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力推行苹果栽培新模式—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加大密植园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苹果产业的升级改造,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筛选有经济实力的果品生产加工企业,选择地力条件好、管理技术高的基地,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一批高质量的苹果,在果面贴上绿色农业协会徽标和“绿色”字样,打造高档苹果。制作苹果生产和管理宣传影像资料,组织企业到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较有影响力的大市场和家乐福、沃尔玛等大超市进行“苹果—产区品牌推介会”,进行高端市场的苹果促销活动。
(三)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完善监测体系,整合检测资源,完善配套必要的仪器设备,搞好检验检测人员培训,强化检验检测手段,扩大农产品检测面,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为社会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二是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饲料及添加剂使用、农药使用、肥料使用、兽药使用、渔药使用和产品包装等方面的农业投入品使用准则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议在大型超市和市、市(县)两级批发市场逐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三是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等相对封闭的农资配送体系,净化投入品市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四)强化对绿色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普及绿色有机农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绿色有机农业的认知水平,畅通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渠道。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创立名牌,增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密切跟踪绿色有机农产品国际标准的变化,加强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针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建立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应对。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当地实际,建立诸如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的绿色农业的创汇基地,以质优价廉物美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五)加大对优质有机肥料的推广力度。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作为提高食品质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将是大势所趋,其价值将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我市独有的户用沼气项目和工程沼气项目资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对沼液沼渣的生产和利用给予扶持,扶持的对象范围从生产沼液沼渣产品的养殖户和企业,扩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种植户。另一方面在技术上加以引导,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加大对沼液沼渣的推广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气发电工程所产生的沼渣、沼液,其生产过程固定,营养成分含量稳定,可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尽快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争取早日实现对农村地区土壤、大气、水、声环境、辐射环境质量,以及固体废弃物、工业污染物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加强平畅河、战山河、黄水河等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建设,修复植被,治理污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态质量。加强农田防护林网、镇村绿化美化综合治理工程,发挥好林业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开展植树造林,有计划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维护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定并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
(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供绿色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增加投入是绿色农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加大对上级资金、政策争取力度,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绿色有机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市财政在稳定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和建设规划,设立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一是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扶持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农业协会、合作社、生产企业、经销商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二是检验检测配套资金,作为农业投入品抽测和农产品例行监测的化验经费。三是绿色农业宣传经费,用于加强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印制明白纸和宣传手册。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小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如何,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加快促进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近日对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加大了对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扶持力度,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数量增长快。今年新增农民合作社20家,全县达到157家,比上年增长14.5%,同比增4个百分点,其中省级示范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长快1倍,全县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203个,目前已有30个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
二是经营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转形式活:今年全县已流转耕地面积20190亩(其中:转包3960亩,转让745亩,互换1038和出租10941亩,其他3506面),占承包面积的20%左右。二是业主资本组织形式多样:有合伙、股份合作、股份制、独资等;三是从事经营领域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等。目前已呈现了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拓展,由农业生产向农业企业转变,由各自为阵向联合战线推进的可喜态势。
三是辐射效应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在信息、技术、投入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经营收益是传统生产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据调查,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土地一般亩用工40个左右,每个工日40-60元。农民通过给业主打工,不仅获得了务工收入,而且学到了致富本领。
二、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主体参与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业主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业主思想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为项目应付检查,为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二是农民对新型农业认知较低:如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风险意识弱,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据不完全调查,我县新型农业经营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龄在40岁以上,超过1/3的经营者年龄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将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发展。
(二)管理体制建设不规范。就全县154家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松散形的,没有内设组织机构,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运作上很少整体参与,甚至没有搞过运作活动,规范化运作差。由于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够,资金运行不透明,利润分配不合理现象依旧存在于少数合作社中,极大影响了农民对加入新型农业经营的积极性。
(三)政策落实效率不高。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稳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支农政策之间缺乏整合性和衔接性,让本来就少的扶持资金更难取到扶持作用。同时,不少支农政策从政府下达到农民获得,经过的中间层次和环节过多,导致政策执行中的寻租现象,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具有明显的时滞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进我县新型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党的xx大以及党的xx届全会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农业体系建设,建议:
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础。研究制定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所从事的农业行业领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认定,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拓宽培养渠道,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务农创业。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健全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示范社评定机制,分级发布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库和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和辅导员队伍。
四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合作社共舞共进共赢。
五是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等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及时总结推广。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8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章丘市农业局针对过去技术服务与农民对接不好、实效性不强的实际,坚持边学边改,以改促学,把学习教育活动与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机关作风不扎实、工作标准不高等问题,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在学习中凝心聚力,筑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章丘市农业局连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初,局里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存有走走过场、应付应付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党委在抓好学习的同时,及时组织大家开展“我是一名党员,我和一般同志的区别在哪里?”的大讨论,要求大家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站在农民的角度,实行换位思考,以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思考农民当前最迫切、长期所需要的是什么。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大家越学越感到有差距,越想越觉得对农民欠帐多。大家充分认识到,农业局作为职能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真正带着对农民的浓厚感情开展工作,党员干部先进性要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上,体现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上,体现在为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上。高级农艺师张绍迎在讨论时说“过去我们的工作不能为农民所接受,主要是不能贴近农民,作为一名党员,又是科技工作者,体现先进性就是要把农业技术和信息送到农民手里,让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端正了思想,主动联系实际找不足,增强了为农民服务的自觉性。
2、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先进性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章丘市农业局坚持“两不误、两促进”,深入组织开展了四项主题实践活动,在为民办实事的实践中践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是开展“三帮两扶”活动。为了帮助困难农民,全体党员踊跃捐款1.72万元,与党家镇宋家埠村、文祖镇西窑头村的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根据农户的不同情况,给他们送去了良种牛羊、生资化肥等,变直接送钱为送信息、送技术、选门路,变“输血”为“造血”,把党的温暖带给群众。二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去在工作上满足于过得去而不求过得硬,许多好技术、好项目因推广实施难度大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局里针对农民化肥施用不科学的问题,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覆盖明水、相公等10个乡镇40万亩水浇地,被列为省重点农业项目。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划方取样化验,结合作物品种制作施肥明白卡,并与农户建立定期联络制度,确保配方施肥效果。该项目既可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又使项目区农民亩均节支75元以上,36.5万人直接受益。三是开展“创安全食品”活动。当前正是春耕备播和经济作物种植陆续展开的关键季节,他们组织专门队伍到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以质增效增收。围绕已认证的.30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帮助农民组建专业协会,建立产品标准,制定操作规程,进行技术指导。刁镇柴家村在韭菜标准化生产中实行了“联户联保”制度,产品质量有了保障,成为北京市定点放心菜基地。四是启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组织20名党员和环保科技工作者深入养殖业集中区宣传推广新型户用沼气池,并租车带领部分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部分设备,加快“十村千户”生态家园示范工程建设。
3、建立健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把先进性体现在科技兴农上。针对当前基层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出现断档、技术信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他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富农的新途径,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探索出的经验长期坚持下去。一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组织50名党员科技人才与刁镇、党家等10个乡镇96个村的1010户农民结成了科技帮扶对子,并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固定下来,要求每名技术人员每月深入农户不得少于6次,开展冬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配方施肥、生物杀虫技术防治虫害等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示范,并免费提供科技入户工程专用配方肥料,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贴心服务。二是搭建为民服务绿色通道。依托农村会计集中记帐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与22个乡镇(街道)服务大厅的为民服务网络系统相连接,设立共产党员服务岗,开通两条为民服务热线,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轮流值班,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科技咨询服务,今年1月12日以来共服务96人次,开通了为民服务的绿色通道。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章丘农业信息网服务功能,将每位农业专家的技术特长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遍性技术问题及时发布到网上,农民在乡镇服务大厅的触摸屏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今年以来发布小麦冻害、施肥技术、中药材种植等技术信息78条。
4、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先进性体现在作风转变上。章丘市农业局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组织开展了干部群众评议机关和党员作风活动。局党委按照“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抓住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就事论事,正确引导,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广大党员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改起的决心,拿出解决问题、改进作风的具体行动,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具体体现在“五多五少”,即“钻研业务的多了,上班闲聊的少了;爱岗敬业的多了,浅显浮躁的少了;勇于创新的多了,安于现状的少了;用心服务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爱农帮农敬农蔚然成风。2月份,局里一名干部要到基层检查小麦苗情,因办公室没有为其安排好车辆而与主任发生争执。李煜局长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全局人员开展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发生这种情况的思想根源是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弱化。通过这件事,下基层讲条件、等车辆的现象没有了,有的坐公交车,有的骑摩托车和自行车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做示范、搞服务,人人争当农民奔康致富的引路人。3月15日,双山镇10多名村民由于小麦不返青心里着急到农业局咨询。由于车不在家,2名高级农艺师立即坐上公交车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是由于去冬今春出现的长期低温天气,加上播种较早造成小麦冻害严重。他们在教给农民晚浇返青水、耧苗去干叶等应急措施后,回到局里马上研究治理小麦冻害的补救措施,在信息网上当天发布的同时,印发明白纸到有关乡镇和村户,指导农民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冻害造成的损失,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最大障碍。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0
近年来,xx乡镇发展特色农业一直名列全市镇乡的前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首肯。该镇发挥自身优势,创建特色农业,发展蔬菜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近几年一直稳定在25000亩左右。今年以来共生产蔬菜15300多吨,其中出口蔬菜8000多吨,供应国内市场蔬菜7300多吨,总产值达1200多万元,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原料,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新鲜蔬菜,也使广大菜农增加了收入,从而全镇上下看到了农业希望,于是干部群众搞农业干劲足了,发展规模农业的气氛浓了,抓标准促基地建设的办法多了,镇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强了,群众自觉接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经济物质基础,该镇在稳定和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住一个关键点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拉动特种经济专业村创建。
该镇现有农业龙头企业5家:盈康公司、xx乡蔬菜公司、洪飞油厂、博洋食品公司、翻身腌渍厂。蔬菜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出口蔬菜的营销企业,也是xx乡镇出口蔬菜种植的主要支撑企业,蔬菜面积常年稳定在20000亩左右。年销售各类蔬菜60000多吨,产值8000万元。洪飞油厂是一家总投资800万元的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油菜籽加工。博洋食品公司和翻身腌渍厂都是盐渍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主要盐渍黄瓜、蒿菜等,年产量20xx多吨,产值150万元,种植面积1500多亩。南通盈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0xx万元。这是一个涵及绿色食品种养殖、速冻保鲜和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占地面积550亩,今年技改投入1500万元,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农业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极大地推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对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创建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目前xx乡镇特种经济村有9个,占全市20个特种经济村的45%,总耕地面积为25697亩。xx乡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趋势呈现以下方面特点:一是龙头企业单体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和扩建的龙头企业单体规模均在500万元以上;二是龙头企业科技含量有所提升,原有的盐渍和简单包装上升到保鲜速冻脱水领域;三是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仅蔬菜公司就带动5000多农户,种植面积为20000多亩,新增的企业预计又将带动20xx多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已经成为xx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渠道。
二、建好一个示范点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园区建设构筑创建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平台和载体。
该镇紧紧围绕“建设一个农业园区,发展一种主导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建设目标,重点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新投资机制上作文章。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要求每村至少有一个面积为2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今年xx乡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4个高标准的示范园区:即东清河村循环经济示范园、xx乡镇村500亩设施栽培园区、农民休闲乐园、农业机械化示范园。
农业园区建设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园区投入量上要有突破。年初市下达xx乡镇农业园区投入任务2300万元,该镇确保3000万元力争3800万元。二是在园区的科技含量上要有突破。围绕提升园区档次,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在机制创新上要有突破。采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园区,加工企业带动园区,乡镇干部领办园区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园区运作机制。
三、强化一个联结点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
通过农民合作化程度的提高来建立完善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联结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民众多的小舢板建成的联合舰队逐步走向市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xx乡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3个:xx乡镇蔬菜协会、东清河村雪菜协会、建丰村扣蟹养殖协会。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其作用得到初步显现:一是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联合闯市场,避免了分散家庭经营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专业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购销服务和技术服务,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面对广大分散经营农户对技术和服务的需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四是培育了一批能人。为一些敢想敢闯敢干的农民经济人搭建了展示自身的平台。
该镇的专业经济组织起步较早,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很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广大农户对专业合作经济作用的重要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向心力不够;二是缺乏经费,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没有经费,没有固定活动场所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差;三是运作机制不规范,没有建立切实有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规章制度,因而存在着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风险就散的问题。
针对以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xx乡镇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帮助健全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机制。在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下,要求组织形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民主化,行为方式规范化。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约机制,保证在出现经营矛盾时有章可行,有法可依。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此项工作作为政府重要工作抓,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向健康方面发展。三是制定鼓励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扶持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找准一个突破点全力抓好配套服务,为创建特种经济专业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该镇为创建特种经济专业村,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1、组织发动优先。广泛抓好宣传发动,形成强烈的创建氛围,在基地落实和品种落实等关键环节,镇村干部组织专门力量,做好一家一户工作,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创建。
2、基础设施优先。凡是建设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路桥农田水利绿化电力等设施早落实,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去年投入的8.4公里农路、200多条泯沟横河疏浚,都在农业园区和专业村中。
3、科学技术培训优先。镇政府成立了农技培训领导组,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对特种经济专业村,农技部门优先把品种特性、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传授给农民,让农民早明白,早落实。
4、统一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xx乡镇根据不同蔬菜各个阶段的不同技术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供应种子、统一配方平衡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采收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建立科学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5、制定保护价。实行风险基金制,确保农民收入,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和提取风险基金办法,制定保护价措施,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稳定农民收入。
从调查情况看,xx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了很大成效,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在调查中,我们也听到、看到了一些制约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难。20xx年与1997年相比,该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276元,年均增加182.28元,平均增长率4.6%。这里指出的是,农民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增加的。目前该镇还有30%的农户主要靠农业收入。他们没有非农经营收入。所以,近几年的纯农户的收入几乎没有增加,有的甚至是下降。
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土地流失多。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近二年来,该镇在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沿江公路中征用农民土地共960亩。大约有1000多农民失去土地了,有个别村组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些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三无农民。为此,农村中因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纠纷上访不断,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村级债务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村级组织本来负债较多,加至近几年上级大搞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以至造成老债未清,又添新债,村级负债总额居高不下。该镇13个行政村,目前村级债务帐面总72.8万元,未入帐债务额27.2万元,帐外隐性债务128万元,合计债务228万元。沉重债务,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行。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义务教育质量下降,造成农民的文化层次低,认识新技术能力弱,影响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公共卫生体系缺失,农民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现象非常严重。政府投资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于报销门槛高,报销比例低,为此,农民因病返贫,无钱看病的现象比较突出。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突出位置。重点围绕农民的增收工程为目标,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项目农业建设,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促调整,以项目创效益,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二、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绝不能随意收回承包地。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程度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方法,妥善处理失地农民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
三、兴办公益事业,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教育农村基层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稳定推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办法,坚决杜绝新债务。
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保护农民学习,受教育权利,切实保护农民卫生保健权利。政府要下大力气投巨资,解决目前农村中农民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要尽快化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和谐,就谈不上整个社会和谐。构造农村和谐社会,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算把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关于某某乡镇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报告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1
观光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观光休闲农业作为适应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最佳产业结合点,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现代农业、传承农耕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市供销社组成调研组,赴、等地,就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查报告呈报如下:
一、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五.一”、国庆长假、双休日的实施,工薪阶层全年假日达到三分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230家、大型农业生态观光园5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2家,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发展势头良好。一是企业数量多。截止目前,全市已有各类观光休闲农业企业237家,直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200多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员600多人,关联从业人员近万人。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蔡庄村生态旅游家园和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这3家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规模都在500万元以上。三是经济效益好。20xx年,全市观光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达一亿元,已成为我市农村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经营模式多样。全市观光休闲农业不断创新经营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形成了以白羊峪村为代表的生态家园旅游模式;以**大黑坨村为代表的农业新村旅游模式;以东满族乡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旅游模式;以老渔尖村为代表的当代渔村旅游模式;以沙石峪村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旅游模式;以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旅游模式。
3、发展前景广阔。党的__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我市地处京、津、金三角中心,丰富的山水资源,秀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条件,形成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促进观光休闲农业逐步步入了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强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发展形势虽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规模效应不强。各地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基本属于自发行为,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观光休闲农庄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钓鱼、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涉农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够协调,还未形成部门合力。许多观光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难,无法加大投入,难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农村水、电、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相对薄弱,也影响观光休闲农庄的接待能力。
三、推进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方向,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必须要采用科学有效地措施强力推进,具体来讲,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与农业区域布局相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经营,防止一哄而上、无序开发。各地要加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使观光休闲农业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坚持突出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观光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因此,要指导和帮助经营者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项目引入农庄企业,打造特色招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要注重吸引游客参与,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是坚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配套产业。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转让股权、出让冠名权、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带动观光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是坚持提升品牌。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质量的控制,制定完善观光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完善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机制;要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尤其对于上餐桌的食品,质监和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自身一定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确保观光休闲农业企业的产品和餐桌上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五是坚持优化服务。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工作合力,要自觉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优质服务。要十分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观光休闲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农业、旅游、农合联等部门要整合乡村旅游与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明确各自职责,建立紧密型工作机制,共同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典型推广等工作。
二〇XX年十月一日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篇12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农业范例,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
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产业是根本无法振兴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我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独特,潜力巨大。
概况
这座西部边陲重镇,国境线长148.07公里。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37公里,国土总面积5686.75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绿色宝库”、“动物王国”。20__年统计上报耕地面积39067公顷,土地详查耕地面积81262.4公顷,其中水田51032.4公顷;旱地30229.7公顷。
全县20__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年末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详查0.147公顷。具备充足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力资源。全县21个乡(镇)及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都通公路、电、程控电话,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乡(镇)集市建设初具规模,电力供应充足,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
就自然条件而言,XX县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偏西,为横断山脉与德宏低山的过渡带,东部高黎贡山与西部姊妹山、狼牙山形成屏障,向西南极急降低,呈向西南开口的马蹄形。因地质构造运动与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及其支流沿断裂带割切,使地形呈现为不同高度的山体和沿河分布的河谷盆地。县城海拔1638米,境内最高点为高黎贡山大脑子峰,海拔3780.2米,最低点为南部速庆江边,海拔930米,高差达2850米。
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分区分带交错,具有“立体气候”、“立体农业”和火山地貌的特点。全境可分为三个地貌区,即:北部高山、中山狭谷区(海拔20__—3000米);中部湖盆、熔岩台地中低山区(海拔1600—2500米);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海拔1300—1800米)。
境内有龙川江、大盈江二大水系,均属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流。龙川江包括其支流明光河、瑞滇河、蒲川河、新华河,总长359.5公里,集水面积3585.2平方公里,年产水量51.29亿立方米,发源于高黎贡山火草地等地;大盈江由叠水河、槟榔江、缅箐河、勐连河汇流而成,总长136.5公里,集水面积2104平方公里,年产水量29.97亿立方米。
地下泉水502处,年产水量4.4亿立方米。汽泉、热泉、温泉群80多处,热能储量约25—40万千瓦。小(一)型水库6个,小(二)型水库45个;小塘坝707个,蓄水量共计20__万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积0.63平方公里。
XX县土壤大面积是亚热带山地垂直带的土壤型。分为10个类型,主要的是:黄壤、黄棕壤、黄红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为土地总面积的30.9、16.7、14.8、12.4、7.4。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①立体气候明显;②雨季、干季分明;③山区、坝区,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异,呈南、中、北部气候分区;④光、热、水的分布协调;⑤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雨量大、湿度大、日照不足。
年均气温14.8℃,最低元月平均气温7.5℃,最高8月平均气温19.8℃;日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云南多雨县之一。无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终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时,光照年总辐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对湿度79,全年盛行西南风,平均风速1.6米/秒。
农业发展情况
一九九八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下,我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五年来,我们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2961万元,比97年增30249万元,增长36.6;实现农业总产值96473万元;比97年增21685万元,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长39.7。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5.3:14.6:20.1,与9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粮经比例有所调整,20__年,粮经比例为69:31,经济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优质特色作物品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逐步扩大。主导产业得到巩固发展,到20__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2733万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总产1900万公斤,增800万公斤,增长72.7;林业社会产总值实现4亿元,增109.27;烤烟产业实现产值6460万元,税收1160万元,烟农收入5300万元;茶叶总产329万公斤、产值3455万元、茶农收入2419万元,分别增55.2、150.8、105。特色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冬早包谷、冬早季菜等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和热区开发取得新进展,到20__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总产9万吨,加大了大棚菜、无公害菜和野菜的开发力度;干(水)果总面积达到4.14万亩,比97年增195.7,新植银杏10万亩,培植了北部地区乌梨、白花木瓜等水果产业,扩大南部地区桔子和晚柑种植面积,积极探索诃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术;香料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为主的香料种植格局;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
三是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到20__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3.2万吨,比97年增长67.2;奶产量71吨,增208.7,畜牧业产值实现1.42亿元(90不变价),增6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比97年提高5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达到2565吨,扩大了稻田养鱼养殖面积。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全县共有粮油加厂(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专业大户有17户,开发出一批食用油系列产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红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实业、云腾快餐、太极果脯、清凉山茶业、高黎贡山生态茶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逐步增强。以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如寸师傅干腌菜、绮罗腌腊制品等。
五是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20__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饵丝专用米3万亩,双低油菜面积16万亩,杂交包谷面积14万亩;建成无公害茶园2.7万亩。
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和旅游业,开展境外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是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县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相互调剂,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部分肉猪、肉牛外销外,缺乏出口创汇农产品,因此对农产品的质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国外农产品基地有很具体的标准,细致到有几个厕所都有明确要求,但我们至今在农药残留、维生素等指标及ISO9002等各种国际标准认证方面尚未起步。
二是市场秩序混乱。首先,市场缺乏信誉,缺乏商标、专利、订单等方面的法律保护。其次,许多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在销售上,基本实行单打独斗的现象,未形成合力、集团销售,而是无序竞争。最后是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不密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原料质量没有保证。
三是科技培训不到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与风险意识不够。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他们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包装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同时,基层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市场信息体系,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手段。科技人员及科技设施挪做他用的现象实有发生,在科技推广中,仅注重产中服务,缺乏产前、产后服务,多数农民及农业企业得不到销售服务的指导。
四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资金扶持难以落实。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会导致生产趋同化。由于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少、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使投资农业的资金明显不足,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但实际上扶持重点产业资金制约因素很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未设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特色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扶持资金无保证。
五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与多头管理并行。各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的“各自为政”,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也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同时,目前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特种养殖和多种经营的人员太少,大部分技术人员是“只懂粮棉油、猪牛羊,不懂名特优”,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化是一、二、三产业的组合体,引导、推进工作并非农业部门一家之力所能承担。没有像东部一样有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产业化领导小组。同时,因为涉及产业化的各项权力分属不同部门,生产归农业主管部门,流通和出口归经贸局和外经局,项目审批归计划发展局,投入归财政局,科技推广归科技局,分工虽细却协作弱化,造成条块分割、政府服务扶持跟不上等尴尬局面。
六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由于过去的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其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七是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部分利润,反而是大量利润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加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导致农业关联产业之间难以形成利益互补机制。
特色农业发展潜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着以上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县发展特色农业潜力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的需求——“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代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单一化向质量型、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正逐渐丧失优势,其生产效益逐渐下降,生存空间渐渐缩小。农产品市场对具有特色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产品市场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新的形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2)、资源优势
1.生物物种优势。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
2.土地资源优势。表现为土地总面积和土地人均面积大,草地资源总面积和人均面积大,耕地人均面积大。
3.环境优势。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中部地区。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
4.农村劳动力价廉而丰富。全县20__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从农村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87.1%。
5.空间优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导致农业立体条件复杂而多样。对于农业,特别是对于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而言,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3)、加入WTO后特色农业面临的新机遇
作为当代最大的多边贸易体系,WTO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就农业方面而言,其实质就是农业资源流动的国际化,就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各国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各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售用丰裕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买回本国难以生产或者即使能够生产也是使用稀缺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中国加入WTO后,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也为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适当缩减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实现在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状态下的农产品供求平衡。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分享到巨大利益。
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
基于以上情况,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认为推动腾冲的特色农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应提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1、农业仍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我县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县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其次要加强领导,转变职能,搞好服务。
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点,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务。要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和老作法,由不注重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向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生产向既指导生产又指导销售转变,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产品能赚钱就发展什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农产品市场开拓和销售工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调查,选好项目;搞好论证,争取上级支持。要健全领导责任制,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任务和目标一经确定,每个项目、每项产业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考核奖惩办法,保证计划实施件件有着落。各级干部必须发扬求实务实精神,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反对形势主义,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农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解决农业中的问题,光靠农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都要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上,还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我们不能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就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计划,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重点项目的投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资金,各相关部门必须服从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制定行业规划,搞好本职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发展特色农业,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突出环境特色、突出物种珍稀特色、突出气候特色、突出野生特色、突出旅游特色、突出文化特色。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四、遵循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突出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五、制定发展目标、重点和发展规划。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如下: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并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使特色农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农业总产值年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5,达到20xx元。并培植企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连结体,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50以上的特色粮油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农业增加值在全县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
发展重点:
①特色种植业产品。腾冲特色种植业产品主要有饵丝米、荞麦、优质油菜、香料、中药材等,要注重品种改良和加工技术改造。通过新技术的采用、品种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中药材生产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设生产基地,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
②特有园艺产品。腾冲县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发挥鲜切花、野生花卉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质反季节蔬菜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③特色畜牧业。腾冲县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推广种草养畜,加快优质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发展。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在外来有毒生物入侵区域及严重退化区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动草业发展。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④高效生态特种水产养殖业。腾冲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库、坝塘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开发特有鱼种“上树鱼”,利用“三文鱼”移殖成功的例子,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木材制品、火山石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发展规划
粮油产业,要调新品种结构,调优区域布局,突出加工升值。一是在中和、腾越、小西、打宜、曲石、界先建立饵丝谷基地,使其发展到10万亩。三是在明光、猴桥、马站、曲石等地发展优质荞麦3万亩。四是在界头、曲石、龙江及大盈江沿线发展油料20万亩,双低油菜达100%,同时抓好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提高油菜种植科技含量。要用2-3年的时间,争取有较强势力的龙头企业入驻腾冲,带动油料、饵丝、荞麦加工升值,做大做强粮油产业,实现粮油产值2.6亿元。
茶叶产业要合理布局,把茶叶集中在三个区域(高黎贡山、清凉山和热海)重点发展。采取发展一批,退出一批,换种一批,改造一批,建设稳定、优质、高产、生态的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两个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从目前的130万公斤增加到35O万公斤。加工销售量占总产的比例从目前的39%提高70%。同时提高茶叶的加工增值水平。平均单价要从目前每公斤10.5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要依托龙头企业,把品牌做大做强,使茶叶产值达7500万元。
搞好林下资源开发。一是继续巩固发展草果,使之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开发林下山葵0.5-1万亩;三是人工种植石斛1万亩;四是探索林下种植重楼及木耳等。
抓好无公害蔬菜产业。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抓好野菜的人工驯化栽培,生产反季马铃薯;引进蔬菜加工企业,搞好于腌菜、腊腌菜加工,使之成为产值上亿元的产业。
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依托保山山葵发展有限公司,在适宜区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今年抓好350亩,明年种植0.2万亩,20__年发展到1万亩,争取在腾冲建设一座初加工厂,形成农业产值6000万元,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产业,把我县打造成山葵种植的主产区。
立足我县的林地和耕地资源优势,开发天然药物,打响腾药品牌,依托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建设高黎贡山天然药物资源基地,积极开发以重楼、石斛、茯岑为主的天然药物人工驯化种植,20__年达到1万亩,使之成为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各上5000万元的产业。
培植亚麻产业。今年在南、中、北搞好100亩的示范,明年争取列入扶持加快发展,20__年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同时在南、中、北建设三条初加工生产线,按亩产原茎500公斤计算,实现亚麻原茎总产1.5万吨,真正成为替代甘蔗种植及解决粮烟矛盾的新兴产业。
开发绿化树木及花卉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筛选、假植、分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绿化树种假植基地,开拓绿化市场,培植绿化产业。二是积极引进名、特、优、新鲜切花品种,开发旅游产品,做好技术储备,待机场建成后,把鲜切花培育成我县的新兴产业,使产值上5000万元。
大力发展草食畜。重点采取农田种草、草山开发、秸秆利用、优质饲料生产四项措施,发展草食畜,实施农田种草20万亩,草山开发120万亩,秸秆利用30万吨,优质精饲料基地26万亩。养牛35万头,达到年出栏优质肉牛10万头,产奶1万吨,养羊30万只,年出栏肉羊20万只。
突出特色,抓好20万亩山桂花蜜源基地建设,以山桂花蜜为主的蜂产品加工达到400吨。建设年出栏肉鹅及以雪鸡为主的土著鸡200万只基地;稳步发展生猪,按优质肉猪标准进行生产,努力提高出栏率,出栏率达80;突破畜产品加工,依托保龙公司,整合县屠宰厂,加速鸡、鹅系列产品开发,建设乳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禽商品率,使加工增值比例达到50%以上,抓好种、料、管、防措施,实现畜牧业产值年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一是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30至50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保持全省第二大油菜生产县的地位;二是扶持一户饵丝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10万亩生产基地的发展,做大饵丝产业;三是继续扶持两个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加大果脯加工扶持的力度,整合果脯加工,培植壮大果脯龙头企业;五是建设年加工6000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厂一座,突出水牛奶加工,促进腾冲奶水牛基地的发展;六是建设上规模的腾冲干腌菜加工厂,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七是依托科研单位及企业,加工银杏系列保健食品。同时积极筹建麻类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相配套,建设初加工、精加工生产线。
六、制定各项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
(1)广泛开展产前信息与金融服务。
目前,各种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不少,但这些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法、科技、生产、金融、民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同时,应以财政、金融部门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依托,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2)立足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抓好重点,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基于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生产布局与生产技术指导,一要突出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点地区,不要强求完全覆盖所有地区。建立起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特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统分结合型生产体系,通过正确分析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当地资源优势,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研究制订相应的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方案,制订出能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复合型生产技术方案,研究、引进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使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三要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
(3)注重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县级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注重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采取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等形式,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多种经营项目建设。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
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八大体系。
(4)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至今,已经从计划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所有农业生产风险最后都是由农民承担。在发展特色产业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点,把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交给农民。同时要注意到,现阶段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还必须通过政府正确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服务上,切实搞好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做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销售服务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市场是特色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开拓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的空间。一是在研究把握市场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召开农产品产销定货会、展销会等,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三是努力开辟多元化国内国际市场。抓住即将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鼓励和扶持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以及智力引进、劳务输出等方式,共同进行农业开发,将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或省外市场。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龙头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产业化龙头项目真正实现带动农民致富,关键是要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通过签订产销合同,稳定双方购销关系。鼓励龙头项目通过确定保底收购价、按收购产品的数量向农民返回利润。提倡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形式,与龙头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
针对以上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加工业。要适应市场细化的需要,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从横向讲,应继续扩大农产品加工覆盖面,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在这个领域,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发展范围。例如,目前在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对粮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初级产品,加工品消费比重极低。从纵向讲,企业应围绕某一产品进行系列加工品的开发。不管是进行横向还是纵向开发,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二搞好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三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
其次,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农产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节性、易腐败性以及品种品质都决定了农产品加工质量,因此,原料生产与加工有必要紧密联系起来。加工业对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枯性,成熟度、轻重和营养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用公司 农户或基地的形式连接起来,可以产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以此协调供求矛盾,带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农产品加工转化,必须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一是要选好项目。农产品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搞加工必须选准项目,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符合市场需求,不能盲目乱上项目。二是要科学布局。龙头企业建设必须有选择的进行,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预期效益好,具有资金偿还能力;带动能力强,产、加、销、服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切实带动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所需原料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农户);项目单位资信度高,经营管理能力强,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
结全我县实际龙头企业的扶持建设要从以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抓好饵丝、果脯、茶叶、干腌菜、高烹油、水牛奶、山桂花蜜的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一是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5O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扶持一户优质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热区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三是继续扶持两个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依托云南保农食品公司,培植养牛、养羊大户各20__户,年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20万只,并在特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使畜牧业产值达农业总产值的50%。五是加大饵丝和果脯加工的扶持力度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和水(干)果生产。
(7)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
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8)引导特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总体看,传统农业是一种粗放型的生态特色农业,亦即粗放型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然而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机器、化肥、农药大量引入特色农业,并用工业组织方式经营特色农业生产过程,既提高了特色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同时也在特色农产品中造成有毒物质积累,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作物和禽畜体内,最终会损害人的健康。同时,依赖化学肥料和一些工业技术,使地力减退、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特色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使特色农业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模式。因此,特色农业产业化中运用科学技术也有一个选择问题,有一个兴利避弊的问题。对此,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使其成为一种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发展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特色农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相结合,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七、在发展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特色不一定高效。有特色并不一定有市场,特色必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应唯猎奇为目标;即使是有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若无科技支撑、信息支撑、管理支撑,再具特色也很可能是低效的,即使一时效益不错也是难以为继的。特色须与市场、科技、信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才有持久的高效,否则又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变卖资源。
(二)、规模越大不一定越好。发展一个产业如果不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和经济可行性论证;不了解市场情况,不掌握资源情况,盲目上马会出现市场有限、资源有限与大产业之间的矛盾。
(三)、不计生态环境效果。对野生特色产品的开发,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野生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尚不过关的情况下,此类特色产品的开发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否则将会造成破灭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四)、推行“命令农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政府官员无视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的过多干预,势必导致农民动作的整齐划一、难有特色,农民也主要听命于政府而忽视市场需求,其结果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说可能又是灾难性的。
(五)、发展特色农业与节水的关系。特色农业中的蔬菜、水果、瓜类、花卉等均是耗水作物,部分特种养殖业不仅消耗水资源还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因此,应处理好发展此种特色农业与节水间的关系,积极发展节水的特色农业,农业节水措施、工程节水措施、材料节水措施及管理节水措施的应用在发展特色农业时非常必要。否则,特色农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是难以为继的。
(六)、发展特色农业与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矛盾。发展特色农业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是密切关联的两个问题:增收和增产。发展特色农业也要有一个过程,二者均不应追求不现实的速度,否则既可能带来市场问题,更可能影响本地区的食物保障,同时亦可能导致经济波动。
(七)、区际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同。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联合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将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均列为西部各省、市、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投资领域,这就有可能引致区际农业产业结构的趋同,并进而导致无序竞争、效益下降和生产波动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决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