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读书笔记 >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1篇)正文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1篇)》

时间: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1篇)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

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上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同样,教师也很平凡,他们那孜孜不倦的无私奉献。每次看到老师在粉笔沫飘扬的讲台上讲课心中一阵莫名的感动。它们像老师的汗水挥洒无数,它们像老师的心灵纯洁无暇,它们像老师的心胸,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我们。每次看到老师在专心致志地讲课,而忘了拭去鼻尖的汗滴,我的心中一阵心酸。我凝视望着它,我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珍珠。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xx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现在教育所用整个方法残酷它为了遥远不确定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事?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吗?人一生永不会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儿童如果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孩子所能接触到教室里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广阔奇妙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对后来出生孩子不公而社会实际也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权利这人类发展悲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3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4

这学期,我拿到了一本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赞科夫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教育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建国之初,我们曾根据苏联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给当时我国的教育带来过积极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动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的加里宁,他对教育下的定义至今仍影响着教育理论界;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欧美教育的克鲁普斯卡娅,她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儿童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他提出的许多教育原则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也被广大教师所运用;有提倡教育促进发展的赞科夫,他的实验研究为教育科学实验提供了范例,他的发展能力的理解对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还有像维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们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翻开书来,刚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讲的是“课堂上的生活”。其实这个说法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类似。书中有人认为像是在作文里描写儿童观察到的东西就是联系生活,或学语文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联系生活。依我的理解,这确实是联系生活。也有人认为:儿童是那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物,如果学校不能给以响应,那将会对他们欠下一笔多么大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记忆犹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件。孩子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在课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谈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两语的一带而过,而孩子们很想倾吐自己的满腔热情,并且希望对不懂的问题得到解答。

因为是谈话,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是,我本以为既然孩子们从自己家里的人那里,从电视里已经听到或者看到了,课堂上又何必重复讲解呢?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就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儿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的步伐。这里就会萌发出幼芽,从里面培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

是呀,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读到这里,我感觉到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来就有困难。首先,在上课时哪里有时间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其次,怎样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

——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后面以语文课的讲读课时的做法为例。比如说,我们一般会这样上课:把课文初读之后进行分段阅读和分析,然后把全文重读一遍,再把全文来个表情朗读。还不算完结,还要进行分角色朗读。

—-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的气氛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师竭力想把课上的活跃一些,向儿童提出几个引起注意的问题,说几句有特色的话,但是仍然达不到目的。看得出来,儿童眼光里刚刚露出一点火花来,可是刹那之间就熄灭了。有时候,眼看着儿童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按照教学法的规定,这时候却要转到重复朗读课文的阶段去了。

我想,这些话触及了一个怎样上课的问题的一个新方面: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那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扩一切有机体的)生理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在呼吸,他的心脏在跳动,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观在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在任何一节课上,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但是,还应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

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到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为什么分析课文一定要先经过六个阶段,才开始阐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起初呢,我还觉得原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严整,很有逻辑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授的,而且一直是这样教的。但是,现在读了专家的谈话,我也开始怀疑它的优点究竟在哪里。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5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绪,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不单单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生,而气质往往需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是继续学习的气质。

关于“气质”的概念,作者认为,气质是一种不经强迫而时常出现的行为模式,形成一种可受个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图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儿教育,学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技巧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教师追求的是活动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很流畅等等,其实幼儿学习的气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如科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机会,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幼儿就具备了探索的气质。相反,幼儿时期过早的教会识字和书写,幼儿的各方面还没有达到书写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对书写和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气质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时,光是学会知识和技巧并不能保证幼儿会使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而传授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该知识和技巧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与教学策略时就需考虑如何增强想要的气质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借助课堂这一形式,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人交往、友善、自学等气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6

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一只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还说:“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摇晃,因为这个人的身体是歪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和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常用的句式有:“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种感觉……”“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7

最近读了一本《学习,别听学校的》的书籍,最初被吸引主要是书籍的雷人标题。在常人眼中,学校既然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场所,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毕竟有其深远的意义与必然性和优越性。而此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人有去了解的欲望。但是仔细翻阅这本书可以发现这样的提法,对于学校制度下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有其独特之处。这本书的作者称这本书是写给两种人读的,一是低学校之前的学生父母,二是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这本书只有126页,我一直认为教育名著应该薄一点,这本书书的后面标的是10.2 万字,其实读下来最多不过七万字。如果我们目前的教育名著也能够这样,那就好了。我不怎么喜欢看超过十五万字的教育著作。原因之二,这本书的插图非常多,读起来非常轻松。原因之三,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书,只要读了就想行动起来。原因之四,这是在本关于如何运用大脑的书,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轻松认识脑如何用。原因之五,这本书是经过数以万计的参与者的检验,证明卓有成效的书。原因之六,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许多旧有的观念,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一些。对于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多学习,多读书会让自己的思考更全面一些。经验是不仅是从生活时间中积累,还可以从前辈的沉淀中吸收。可以说,这是一本好教育书,这是一本老师与学生父母最好尽量提前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同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年轻人的心智、精神成长也需要‘营养丰富’的精神土壤!书中有个重要思想就是:“学习等于游戏”。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要使学习过程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经历,而且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经历。学习是游戏,而游戏同时也是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利用上课的时间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就能很好的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学习会相对轻松,毋庸怀疑;有兴趣,能产生学习的源动力,逻辑必然;有兴趣加有源动力,学习容易奏效。兴趣会是天生,也可后天养成,更多的地偶然激发而就,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用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转化为持续的学习行动,也能够有助于这种转化。兴趣转化为持续的学习行动是一种链反应,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学习中的小小成功又加大了兴趣的力度,更大力度的兴趣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投入更大的学习精力,张扬了学习的热情,学习将取得新的连续不断成功是显然的。

在第二篇的读第一章《孩子在家》的思考在这一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玛丽亚·蒙特索利写过一本题为《孩子不是这样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

的确是这样的,老师替孩子做的太多,我们大人往往忘记了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帮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自然就会想到我们学校教育,所以在家庭中,教师还是要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这本书的读者有一类是思想开放的老师,我觉得读完这句话,同样让我们想到了学校教育,因为学校的工作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的太多了,所有的学校、班级都普遍存在,从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确是很多的。 2、让孩子在家里自由的学东西为什么?毕尔肯比尔说:“孩子在家里学东西越是自由,他将来在学校里的压力就越小。而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越少,他日后在学校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换句话说:在您帮助您的孩子尽量地自己动手时,您就为您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极重要的基础,这事儿从纽扣开始,而到学校的家庭作业也还远远尚未结束!” “没有自由就没有知识”这句话对于任何从来说,都是句真理。教师一定要还给孩子的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让他们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学校整体来说真的是不自由,学校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那样的自由,班级授课制自创办之日起,其实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当然这种限制并不是说孩子没有自由。当然现在的应试教育的自由度更低了。所以,如果我们一味相信学校,孩子将会就会忘记自由。忘记了自由,就会把自己的人性忘记,就会做出许多极端的事了。

而如今的学校教育,过多成分的关注与应试的教育。使教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包袱。也使学生在重压之下喘喘而行。师累,其实生更苦。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8

年后,在拜年的舟车劳顿后,坐下来,翻开以前曾经心血来潮搞来的杂志《江苏教育》,读了卷首语《教师的智慧哪里来》。读后感悟颇多,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教育智慧是并不可少的,可是教育智慧并非天生的,也不是能从书上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参加教育实践、反思和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哲理性,而且条理清晰,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新教师,指导的价值和意义非同小可。

文章一说:“教师的智慧是‘学’出来。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向前辈们学习,照着他们的样子,搬着他们的‘妙招’,又何妨?慢慢的就把自己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这对初为人师的我们是忠言却不逆耳,是良药而不苦口。毕竟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必然多少有些生涩,工作上也会遇到不顺利,单凭自己摸索不仅进展慢而且效率低。所以学习老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式和工作方法显得极为重要,而且是一种必需。因为牛顿说过:自己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为新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不妨仿效此法,一举两得。

文章二说:“教师的智慧是‘读’出来的。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亦可以使人明理。读书使教师高尚,使教师文明,使教师能言善辩,使教师才华横溢。”我时常觉得读书的日子是美好的,每每读到一本好书,都感觉是在和良师交朋友,与益友聊天;读书的日子也很充实,让我心平气和的与知识面对面、心贴心,感受着收获的快乐和富足。所以,当我成为一名教师,成了“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后,我更加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当然读书本身也是放松身心,感悟生活的方式,午后一杯茗茶,一本书,开卷有益。

文章三说:“教师的智慧是‘思’出来的。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也就不会有所创造。一名教师如果不经历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寻根究底的思考,就会不断的产生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会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很好的表达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也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会自己思考,产生新方法、新理论,创造新成绩,也应该教会学生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互学互进,达到教学相长,因为经过思考回答出来的问题要比没思考之前有价值得多。

文章四说:“教师的智慧是‘写’出来的。这个尤其是我们现在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薄弱环节!写作理应成为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写作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一种自我倾诉;是心灵舒展,也是灵魂的升华。”作为教师,用得最多的是笔,写教案、写板书、写反思、写随笔。这一系列的写作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记载了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坚实脚步。但单纯的“写出来”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写得精彩,写得有智慧,让别人和自己受到鼓舞和启发。同时,写作的过程也是教师读书、学习、思考、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它会让我们变的睿智和深邃。

总之,教师的智慧是从书中读出来的;是从练中凝出来的,是从思中悟出来的,是从写中释出来的。但归根到底,教师的智慧源于自己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梦想的追求,有热爱、有追求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智慧。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9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我用闲暇时间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这本书就像我手边的这杯淡茶,每读完一篇或者一个章节,我都清晰地感到在我心里散发着醍醐般的清香。

教师职业的路上风雨兼程,我们在奉献牺牲自己的同时,更需要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灿烂起来,丰实起来,精彩起来。人生的的路上如同过隙的白驹,惊鸿一瞥间,一个人从出生躺在母亲枕边的嗷嗷待哺到晚年病床枕边离开这个世界,短短一生,昭示我们应该时时坚守自我梦想之心、完善自我提升修养之心,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如同我,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新时代合格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这块我一生耕耘的天空里飞得更好更踏实更高远呢?

我思考关于教师工作的负重,其实多干点工作没什么,不要抱怨;其实每天多些时间思考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不要懒惰;其实多一些人生的挫折也没什么,不要退缩。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有过失意、迷茫、痛苦、失败,这些其实都没什么,这些经历只能砥砺我在工作中的脚步走得更稳一些、更好一些、更正一些,正因为我 “负重”了比别人更多的人生历练,我才可能跌倒得比别人少一些啊。

我思考关于和学生的换位,我知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参加工作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换位思考,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审视学生所学习的空间,才能善待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做事做人多替学生着想,不自以为是,学会尊重学生,不强求、不怠慢、不干涉,勇于担责。只有这样才能不作茧自缚、固步自封。

我思考人生命的长短,“生命有长短,岁月无定数”,日子一天天在重复着,人生全部的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了。时间无尽无休,生命前赴后继,是这样的道理啊!如此,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我思考活着的方向,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一句话,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我到现在没有完全理解这个话的意思。我只记得人的快乐,其实是要经营好自己的长处,如果站错了位置,那对于人生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啊。只有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经营有声有色的人生。美国的富兰克林总统说的好: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那么,活在当下的我们重要的就是要经营好自己教师这个职业啊,教书育人——这就是我们的长处!

没有经历过岁月无情的磨砺,就不会有创造幸福的力量;没有经历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就不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没有全心全意教学的思想,就弹奏不出学生心中永远的敬佩!

“幸福”这个词只有寥寥几十笔,几十秒钟就可以写完。但它深刻的含义,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细细体会。

在马克思的故居,有这样一句话:“不求人生显赫,为了人类幸福。”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职业的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0

本书讲了有许多个性化的老师对待学生和做事的方法不同。

这里一共介绍了快10个老师。我偶然一次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藏在角落,我便随手一拿,即兴读了起来,读了两三页,我就爱不释手了。

重要写的老师有罗伊,舒昂,米兰,江老师,蜜儿。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数学老师舒昂,因为他可以让同学们在数学课上自由选位子,以abcd代替分数,仅仅而已,他好像还有一种魔力,上课时能把全班同学调动起来,连最胆小的女生也积极发言,这真是太厉害了。

我也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舒昂老师的话就是:下课了,也要听这位同学说完,这是对一个同学起码的尊重。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哪怕是听被人说,也要等别人说完才可以,这起码是做人之道。我还非常喜欢书中的严老师,听名字就这么可怕,听了她的全名更吃惊——严加厉,我喜欢她是因为严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高,我也希望我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像她一样严以律己的人。

我认为这本书不错,正如网上说的一样:所有老师都有不同的特色和特长。类型有许多,大多我非常喜欢。

这本书不错吧!教了你许多做人之道,一起来看吧!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1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初二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担任了初一二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上来讲应该还是比较充实的。在课余之际,我阅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颇有感触,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让我钦佩的不是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和独特的教育观点,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从不放弃。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堪称是理想的教师呢?《新教育》提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的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日复日,年复年地教书,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评职称,写教案、教学反思、听课小结、教育个案等诸多材料,一边叫苦一边“奋笔疾书”,却忽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30年,再看我的今天,发现我还是一个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岁月耗干了,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保尔。柯察金的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生长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其中一个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实践证明书籍是聋人世界的导航,有阅读的聋人,就有底气,很从容,很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生活和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经常阅读,有了阅读的教师,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教不好学生而犯愁!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2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 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 要求。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 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 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 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 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 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 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 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 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 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 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3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4

读这本书之前找了很久,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只是从书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才知道: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也读懂了一些: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27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5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以后,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子非常优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有好的象他学习,做一位优秀的老师。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从李镇西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6

当一名幼儿教师是非常辛苦的,但幼儿教师还是有诗意有快乐的?我们认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是辛苦、琐碎的,每一位孩子都需要教师的关注,但我们却始终因为栖居在这片“大地”——教育活动的现场,从中获得种种丰富的阅历与幸福体验,因而又是快乐、充满诗意的幸福收获者。正因为如此,对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很多教师谈到教育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快乐与幸福他们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便是快乐。是孩子们让我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让我时刻都充满着微笑,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幼儿是天真的他们会把自己发现的乐趣告诉你,有个孩子告诉我他知道虫子是怎么生气的,抓它时他扭来扭去就说明它再生气。有时候孩子的一句话能让老师的心里暖暖的,有一次老师在给孩子削水果,有个孩子看到了他对老师说:“老师,刀子容易伤人你可要小心点,不然伤到手会流好多血,会很疼的。”一会说一边孩子的脸上有着痛苦的神情。

每一位教师在“劳累”中同时拥有别人体会不到快乐与幸福杨启亮教授曾把教师对教育的看法分为四个境界: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与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出于职业良心;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在理想的师生交往中,教师把教育视作幸福的生活。不因教育工作的劳累而抱怨,反而会感到幼儿随时会给她带来欣喜与快乐。就像上面这些教师所说的,虽然带孩子是很累的,但她们在理想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在与孩子真诚、开放的互动中,时时体会到别人所难以预见的种种幸福与快乐。这一切只有当教师真正投入师生交往中时,才会发觉原来教育工作是乐趣蕴藏其中、财富蕴藏其中的。所以,当教师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时,她会感到自己也成为教育的幸福收获者、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地投入,就会发现原来乐趣就在这“劳累”中间,幸福就在这“烦琐”中间,收获就在这“平凡”中间。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7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8

书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的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生命中中,使他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而教师的充电会---读书,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书让我明白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作者希望老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作者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读书让我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兴奋。感慨的是当大家都在提教师专业化,大搞教育科研时,还有这么一位校长从教师的心灵中走来,为教师创设教育理想、教育灵魂。兴奋的是自己竟有许多同感,生发了许多思索。继续走下去。前方依旧亮丽。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19

读书笔记——《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名字叫《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其中有一个章节谈到“培养快乐、负责、有能力孩子的5个诀窍”。

在学习这5个诀窍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会使用的9种情绪密码: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

诀窍1,允许孩子充分、合理地表达所有的情绪密码(尽可能不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压抑)。表示开心、好奇的情绪密码,都是正面的情绪密码;表示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密码。

诀窍2,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好奇和开心的情绪密码(尽可能让正面情绪充分发挥,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图书或是杂志,开始动手撕扯。如果这本书不是那么珍贵,你不妨先观察一会儿,看看孩子对撕扯所发出的声音、撕扯时候的感觉、撕扯本身都有什么反应。或者你应该扪心自问,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爸爸撕报纸的动作。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认可孩子的兴趣,也对此表示欣赏:“这本杂志很棒,对不对?上面的图案也很漂亮,纸张也很棒哟。”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撕杂志,那就那另外的纸换下它,同时要跟孩子说:“这本杂志不可以撕,这有一张纸,你可以随便玩。”

诀窍3,排除引起苦恼的因素(尽可能设法消除因其负面情绪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镜的人就会哭,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这种表现,或者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你没有明白他发出的情绪密码,这样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苦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背对那个人,也可以请那个人把眼镜摘下来,或者还可以问那个人是否介意让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镜,以便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诀窍4,用话语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密码。例如,小孩子因为饥饿哭泣时,不要只是喂他,也要花时间同他说话:“我听到了,孩子,你现在饿了对吧,我们找点东西来吃吧!”若孩子被汽车喇叭声吓到了,你可以跟他说:“那种声音真可怕,把你吓坏了。”孩子开心地荡着秋千,你可以用话语增强这种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感受,可以发出夸张的声音,比如“哇——”的一声,或者说:“你玩的很开心,对不对?”这些语言描述不仅对孩子的感觉予以认可,同时也能把孩子身体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

诀窍5,理解孩子的愿望,他想要变得和大人一样。1岁大的索尼娅走到电视机后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电线和插头,这时爸爸平静地说:“索尼娅,若果插头在插座里,电线就会有电,你碰它会受伤,到我这来,我给你看看这段没有电的电线,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来玩这个好玩的球吧!”然后索尼娅走到爸爸面前,听爸爸简单描述了一下电线和电流的用途,就开心地玩球去了。这时爸爸不妨说一句:“索尼娅,谢谢你不去玩那些电线,我爱你。”在这件事情上,首先,爸爸以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并干预了她的危险举动,尽管孩子不能完全听懂爸爸的意思,但她明白说话的含义和语调。其次,他还给索尼娅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玩的东西——球。最后,“谢谢你,我爱你!”他用这样正面的语言对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导索尼娅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并给予奖励。这位爸爸所有的举动和反应,都是在给索尼娅师范一些宝贵的经验,还会有助于她将来长成一个心地仁慈、态度冷静以及情感和谐的大人。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0

《学习,别听学校的》(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觉得眼前一亮。对于任何反驳传统观念的想法我都觉得新奇,想想到底是怎么个学习法可以不用听学校的呢?

我仔细地翻阅着这本书,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观点确实有点偏激,但我觉得也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首先,要给孩子自由。这里的“自由”不是说让孩子“肆无忌惮”,而是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确实,想想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老师替学生做的太多:书本皱了,老师替他们抚平;书包里乱了,老师替他们整理;桌子歪了,老师替他们对齐……就因为这样,老师太“累”了,更有这样的说法来形容老师—— “学校里的保姆”。仔细想想,这其实并不是表扬,相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已经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是不是已经因为自己的舍不得放手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是的,教师应该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

当然,学生在家里也需要同样的自由。学校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长可以想一想自己让孩子到底做了哪些事。作者在书中提到玛丽亚?蒙特索利写的一本题为《孩子不是这样的》的书,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家长可以作为自我参考:“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扪心自问,你是这样吗?

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模仿能力其实很强,老师家长们怎么做,他也就模仿着怎么做。因此想要让学生自己能够“丰衣足食”,关键还是要传授学生方法: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这才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真正应该掌握的本领,而不是靠几张纸和红红绿绿的分数。事实上,在一定的程度,尽管国家和学校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减负,但有不少教师和家长还是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而这样的观念势必产生老师累,家长也累,而学生更苦的情况。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放下,我们要做的是“顾问”,而不是“监工”。

理论都知道该怎样,可是现实却不尽然。老师也是没有办法,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是在夹缝中生活,多数老师也不想活得很累。我们也需要减负!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1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我们还必须承认: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2

这是一本充满爱,充满人性,充满灵性的家庭教育学专著。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如饥似渴的把他读完,心里像汹涌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教师,一位四岁男孩的母亲,我觉得自己做错的太多,失误的太多。

以下的这些点滴感想,我想将会对我及我的孩子我的学生受益无穷。

一、每一件善行都不会被忽视,每一点努力都会有所收获。

“回忆一下我们的父辈,再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虽然我们已为人父母,但无不对孩提时代父辈们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行和努力记忆犹新。种下好的品质,他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收获。”亲爱的家长们,这段文字我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深深的回忆及思索,生长在一个充满爱和善的家庭的孩子,您怎么会担心孩子变坏长歪,就像我们种一棵树,播一粒子,我们带着爱和希望,带着努力和汗水,那么收获,是一定的。我曾经和一位家长聊天。她说小时候她带着小孩坐公交车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她都给别人让座,自己都很艰难还经常资助一些贫困的人。孩子记在心里并在作文里多次写到他有一位伟大的妈妈。她很不好意思的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呀,为什么孩子总这么写我,言语之间流露出自豪和喜悦。所以我们不必跟孩子说善行有多么重要,只要去做就好了,孩子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二、走进孩子内心的十二张卡片。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一只老鼠来,吓你一大跳。”

我觉得这十二张卡片的设计太巧妙了。我们平时经常不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不知道怎么沟通效果会更好,但这十二张卡片的游戏,我想会把问题轻松地解决,谁会拒绝玩游戏呢?这样在快乐的玩耍中就可以轻松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内心的秘密,帮他解决心里的困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妨去试试啊!这十二个问题可以是:

三、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经过数年来的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是孩子们在被动地学习,学校里的知识只是主要以传授为主,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机械的理解背诵记忆为主,以应试为目的。这种教育无疑使孩子的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爱学习的孩子大部分是那些能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并且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孩子。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无法享受这种优待。所以学校生活不一定是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所以家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我想到那时家长们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所以我想也许我们没能让孩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没能给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路,但我想给孩子带去一些快乐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让我们努力去尝试吧。

四、坏环境毁掉孩子,好环境成就孩子。

书中这样说道:

他们不求回报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去做,并视为荣誉。

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率直、坦诚,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撒谎。

他们善于谅解,他们的孩子就学会了宽容。

他们经常对生活中细小的善行充满感激,他们的孩子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各种失败、不幸,他们的孩子也会同样顽强的去生活。

他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振奋……

他们对各种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们的孩子也会一点一点地去吸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环境对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

有时间读一读此书吧,哪怕只有点滴的收获,对孩子都将是一生的福佑。希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教育格言吧:

教育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从一头输进的是苦水,从另一端流出的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严厉、呵斥带来的是厌倦。

指责的回报是——反感、厌恶、憎恨。

野外运动是快乐的,与身体和情绪直接有关,效果神奇。

教育应该在厌倦之前结束。过度教育剥夺孩子体能运动,伤害身体!

判断孩子愚蠢的最大好处,是自己没有责任了。

教育效果应以孩子愉快、兴奋否作为标准。

做正确的事,得到错误的评价,下次就很自然去做错误的事。

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应更多地关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

摧毁自信和杀害生命一样,是最大的罪恶,只是有形和无形之分。

当他失败时,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他遇到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当他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他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3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习和巩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五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4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时代的我把这句话长挂嘴边,因为那时候不需要担负,不需要理解,只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今,我却已经在这一伟大的岗位上干了一年了,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重得我都不敢在人前提起这句话。它就像埃及金字塔,留给我太多的困惑和疑问。于是我一直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去解读这座人类灵魂的金字塔。就在这时候,学校发给教师们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我获得了一次与伟大的教育学家对照学习的机会。

于是我耐心地坐下来读这本书,发现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等,与赞科夫早先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可想而知,我们的教育落后了多少。读了第一章,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之前也有对自己课堂的反思,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到了迁移和培养。

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这里首先提到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在得知我被教育局聘为教师的那个暑假,亲戚们给我的嘱咐中最多的话便是要对孩子们“凶”一点,树立起威信。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们害怕教师,那么一切都好办了。我在这一年中也采取过这样的方式,结果孩子们的表现可想而知。表面上学生是服从我的,我在的时候,纪律很好;可是只要我走出教室几步,那些不安分的孩子们就骚动起来。这就和书中提到的家长的虚假威信一样,不能对孩子发生深刻的影响。家长的虚假威信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他认为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而起初我自己的观点是应该给孩子们亲切感,一开始的每堂课我都是微笑地告诉他们的,结果很多孩子都不“怕”我。这正好印证了赞科夫提到的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

可是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老师不想爱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为“难看”的孩子。有一句俗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班级中这帮难看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会有很多的缺点,甚至总是班级闹剧的领导者。教师必须学会去爱这帮孩子,这样班级才能和谐地发展下去。我们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快乐、忧愁、爱好等,去了解他们某种不稳定性格形成的背后原因。我曾用自己家的理解去爱那帮“难看”的孩子,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各方面的改善是可喜的。有一个孩子之前不但不愿意听课,甚至还去打扰别人学习。可是现在的他却是完全不一样了,上课时认真听课,作业认真完成,尽管不是那么的完美。最让我感动的一次,这个在做不出一道题目时竟然哭了,我原以为是自己说话时语气重了些伤到了他。他给我的答案很是让我震惊:“老师,对不起,都怪我上课没有认真听,我才会写不出来。”听到他这句话时,我看见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

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第七章中提到的是在美的世界里。赞科夫提到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入学一开始便要从他们的审美经验出发并且依靠这些审美经验来进行工作,抓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时,要进行得细腻巧妙。这让我回想起我之前让学生做的一次观察,主题是春天校园里的新发现。观察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布置,没有告诉学生要如何细致地去观察。结果学生在他们的观察中只写到一些很表面的东西。有的这样写到:我发现小草发芽了,小树也发芽了。有的写到:我发现校园里有一个垃圾坑,墙上有很多美丽的图画。我本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春天的奇妙和每一种生灵在春天里的美妙生活。可是学生还不能善于觉察他们周围的美,甚至有的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写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去了。这次观察无疑是失败的。这样一对照赞科夫说的话,我受益匪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的品质,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

在这一点上,赞科夫还举出让学生观察名画的例子。完全有必要去钻学生观察中的细节,而不仅仅是理解画的表面就可以了。画家能在司空见惯的自然界的景象中揭示出它的美的新的方面,使得我们对以前并未觉察到的东西像刚刚发觉一样赞叹不已。学生也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他们要能从自己个性的角度去发现一样事物的新奇之处。这又让我深刻反省起自己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的方法了。我只让学生为了写故事而去写故事,故事编完了,学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结果每次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干巴巴,没有感情,简直就是流水账地叙述。在以后的看图指导中,应该引导学生多去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甚至能根据人物的表情等去想象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置身故事中了,学生有了细致的观察,也有了主人公的情感体验。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5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6

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后进了,是因为以前的学习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日积月累形成的,哪么化雪过程当然也需要一个时间。

耐心指导,给孩子搭梯建桥。

对学生要有耐心,首先就要对他们有信心。知识的积累,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好学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信心。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总是唉声叹气,却不知自己已经放弃了成功。成功,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构成的。转化差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差生没有了信心,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耐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错误。对学生没有耐心,失去耐心就等于失败,因此,耐心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坚定的信念。

其次要有责任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纯洁、最伟大的、最光荣的职业,这是世人对我们的尊重,同时也是给我们的一种压力和责任。倘若一个教师的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没有负责任,也就很难做到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7

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

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做一个平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

《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 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更多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

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更多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更多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更多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更多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平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 《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8

这阵子读了约翰.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约翰.杜威的一系列文章,

书中内容理论性很强,读起来有点枯燥,但是静下心来,收获也是有的。文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书中这样对兴趣定义:

“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受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想起带着女儿去科技馆玩时的景象,人很多。但是现状是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家长和工作人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站立旁边确保孩子的安全,没有参与孩子的活动,没有引导孩子去了解他感兴趣的发明的原理和制作过程。站在那里,看着那种热闹的场面,不禁想,人们的意图是好的,家长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事情做起来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其实孩子的认识毕竟有限,对于孩子的兴趣所在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的。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

“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 —— 原因 —— 的兴趣。”

从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但愿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能得到指点和引导,也更希望我们的科技活动给予孩子们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让孩子从成果中能了解更多,从而自己慢慢地向制作成果的人迈近!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29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李镇西每天的“五个一工程”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并且给教师推荐的130本书,包括古典,教育,人文,杂志类的。他说:“不读书就会失眠。读书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自己情不自禁的把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感受家长对孩子的殷殷期盼,考虑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都要求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良好的开端。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学苗的减少,民办教育,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如马校长讲话中提到的那样,除了我们的先进办学理念外,打造品牌学校,打造精品师资队伍,创造我们自己的特色,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存关键。因此,学习,完善自我就非常必要。读书欲望,就是生存欲望,应该是源于自身的危机感。

回想毕业以来,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日常工作之中了,读的书很少,能可记录下的闪光的东西更少。有很多思想的火花也随着流失的岁月而没有了踪影。在平凡的日子里送走了16载的风风雨雨。虽然甘愿青丝覆霜雪,让雏鹰展翅飞;虽然也被家长认为是孩子在造化,才遇上这样的好老师;虽然也是桃李满天下,但这花圃缺少了诱人的芳香。缺少了岁月沉淀下的精华。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我们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代合拍,通过这次读书,真的该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了,用一颗虔诚的心,感恩生活;用广博的爱,播种希望;用不懈的努力,提升做人的品位,敢于正视现实,敢于直面人生!剖析自己惰性的源头。我会抓住这个契机,发奋读书。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及时充电,提升自我!这是我的第一个感想。

第二,追随先哲,完善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他那些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为过时。针对我们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我们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为我们在苦闷和迷茫中,提供着潜意识的理论帮助。正是唐守业记者勇于探索楼兰王国的奥秘,才踏着彭加木的足迹勇敢地前行。相比之下,我们没有那样的壮举!勇于探索,追随先哲。先哲的隽语,是青春的风景,是成长的动力,是智慧的聚焦。

读罢《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感触颇深,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爱学生就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考虑,这个问题不光是教师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它是民族的价值取向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引发对教育的深思!

多年来,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就常常静坐桌旁,翻阅相关书籍,与那些古今贤达,睿智之人进行一场心灵对白。面对他们的博大胸襟,经典的论述。顿时茅塞顿开。每个哲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观点让我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克鲁普斯卡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赞可夫提出了教育促进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风范,总会为我们在迷茫时擎起一盏明亮的灯,照亮我们的前程!走进周恩来,会理所当然地吸收他的高尚品质与横溢的才华!聚焦时代英雄,感动着他们的献身精神!书香,伴随我们成长中的平凡的日子!让所有的日子都那样充实而温馨!

第三,大爱无疆,师爱永恒

纵观教育大家们的思想精髓,一个主题。李镇西说:“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嘉汇和谐的校园,缕缕书香,溢满每个角落。所有的老师都在努力着,如旋转的陀螺一样,永不停息地累并快乐地工作着。让每节课充满诗情画意,情趣盎然,让学生心灵放飞,用知识点燃智慧,师生在知识海洋中扬帆起航。因为爱是最好的老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最无私的。

多年来,也有遗憾。把灿烂的笑脸给了那些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他们宽容有加;其实那些中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与关爱。有人说,差生到社会上都是好样的,因为他们从小的抗挫能力极强。是我们的忽视和指责让孩子们坚强吗?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啊!可是,当他们离开学校后,和老师的感情最深厚,也最真挚。相比之下,孩子比我们更大度,更宽容!有时,一个电话,一个信息,来自远方,甚至你想不起来他是谁,他说,老师,我是咱班最调皮的那个。咳,老师教的调皮的何止你一个?尤其到了教师节或是春节,学生的祝福已是铺天盖地!!孩子走到千里万里。老师还在他的心里!我们不经意的表扬或者批评对他们都会有很大影响。回想起来,即自豪,也有深深的内疚。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我们需要社会对我们公平公正,那么我们为何不把这颗公正的心埋藏在那些幼小的心灵里,让他们从小就享受一种公平呢。这种无形的公正会让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

成绩不优异不代表他们的品行有问题。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厚爱。他们毕竟是孩子,需要我们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然后才可以驰骋疆场!这个社会,只有两种职业,有道德约束,一是医德,另外就是师德。一个教师有问题,社会的指责会把我们淹没,所以不允许我们犯错误!有人说::教师吃的草,挤的是奶。甚至是一杯热奶!

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是如果我们能弯下腰,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也许效果会更好。

上学期,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那是看了期末的考评单时,说谁犯错误了,老师就让就交20元。这件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开学后,发现一些同学经常去买小食品,吃过后果皮乱扔。几次禁令不止。我就和大家商量,有的同学说,有福同享,给大家都买,我说了一句春晚台词,“好”!就这么定了。第二天。就有人撞枪口,被同学检举,我不能不睬,那就按规矩吧。他不情愿地拿出20元给了财产委员。我们买了38个棒棒糖。没想到,就这么件事,伤害了我们彼此的情感。今天看来,如果我能换一种处理方法,孩子也许就会欣然接受。告诉他吃小食品对身体如何不好,另外也养成了乱花钱的坏毛病。而我是以大人的思维强制孩子遵规守纪,没有允许孩子犯错误,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讲,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换种思维,方法遍地是,为何走死胡同?要增加了师生的情感,而不是用简单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读书帮助我解开心灵的疑惑。

第四,关爱学生转变思想

李镇西老师说:“把教育作为自己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我们的责任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乐土中的美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花朵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其实,每当我们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当我们看见学生用流畅的英语进行交谈时,那种自豪溢于言表。关注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广博的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孩子。

社会都在关心弱势群体,老师更要把更多的关爱给那些最需要关心的孩子。尤其那些单亲家庭还有性格内向的学生。(www.bfanwen.com)我班有个同学因父母离异,从小就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她的忧郁,是我从她的眼神中读懂的。我发现在开学典礼前,就能否不穿校服的问题,她给我发了近十个信息,我断定孩子一定不是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平时孩子的脸上看不见一点笑容。看过家庭情况登记表果然如此。父母都在日本,早已离婚。孩子每年只能见母亲一次。顿时对她的爱怜已在心底了!半年来,在我的悉心呵护与及时引导下,她的成绩上升很快。脸上也露出灿烂的笑容了!在这次考试中,获得班级第2名!春节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有信息联系。她的喜怒哀乐都在我的心中。在开家长会时,她的姥姥紧紧握着我的手,“谢谢老师了”!看着老人溢满泪花的眼,我的心也是潮湿的!为她,也为自己。我们所有的老师都一样,把最广博的爱,给了学生,可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呢?从早到晚,我们曾想过自己吗?如果说我是合格的老师,但绝对不是合格的母亲!每次,女儿生病时,多希望妈妈在身旁,可是孩子一次次地失望了。为了80个孩子,我们舍弃了一个,80比1,核算!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生其实就是我们的影子甚至是化身。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而是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的传道、探求,不如拓宽孩子们的空间,让孩子们去书室感知一下古人与哲人的言与行,开展自我教育,理解人生的价值,激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促使孩子理解父母亲的辛劳,教师的苦口婆心。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最后我倡议大家都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开心地迎接每一个日出,坦然地面对每一个日落!活出我们的精彩!让我们的心相互温暖着,勇敢前行。让我们的手,紧握着,搀扶着战斗!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30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学期开学,学校安排我们读一本书:《做卓越的教师》。

翻开书目,我就被吸引了,从目录上看,似乎是一部做卓越教师的“兵法全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

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要做卓越的教师。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作者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如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其中对我思想触及最大的是第二项修炼“爱我所选终不悔”。 回想自己从教20年的经历,虽然有过跳槽的念头,也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驯,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

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作者用轻松活泼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如作者说:“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有: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福”

有同行说:“读《做卓越的教师》,如同听一位富有思想又极其有演讲水平的朋友的演讲,一会儿激-情澎湃,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谆谆教诲,一会儿促膝谈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这次“全校同读一本书”的机会,好好研读,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不断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篇31

偶然拜读一篇文章《一个普通教师的感悟》,感触颇深。

文章中有人说:生教育的气,是 “蛋白质”(混蛋、白痴、神经质)按这个逻辑推算,生幼儿教育的气,纯粹是“傻瓜加笨蛋”。本人就曾做过近20多年的“傻瓜加笨蛋”。

追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人事编制有多种,又因我们市商业幼儿园是新建园所,所以在招聘职工时,除管理岗位是从商业各单位抽调的部分正式工外,老师全部是从任教3年以上的农村幼儿教师选拨。

记得当时报名74人,我们均要通过严格的五项全能考试及多项考核,同时还要接受局领导走访调查本人家庭状况及自身素质等情况,一并合格才能被录用。

虽然当时签的只是临时合同,但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合同如获至宝,加之当时年轻,工作充满激情,可谓活力四射。可以说,我们是呕心沥血、倾尽全力的将青春奉献在那个美好的年代。回想当时,怀揣着对“太阳下最光辉事业”的美好憧憬,走进了幼儿园。

我们上进心都特强,工作非常卖力。领导抓住我们性格特点,用各种比赛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即每周都有相应的比赛项目,各种活动排的满满当当。那时的学前教育比不得现在专业,小学化倾向严重,且园少孩子多,所以,我曾带过多时90,少则60多个以上孩子的班级。

操前和课后整队,是最头痛的一课。因为队伍太长,任凭你喊哑嗓子“小朋友看谁站得快站得齐,看哪个小朋友站得好,请后面对齐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等等”,可后面的孩子就是不买账,所以每次整队都像急红了眼的兔子来回窜,嘴里不住的念叨,上肢还要不停的摆弄看不齐队的孩子。挨到周末,嗓子撂挑子,任你怎么用力,声音就是藏在喉咙不出来,当时那种心情真是无言以表……

在日臻完善的工作制度中,我园有一成文规定:每月一次优质课评选。即便是在我们备考山东省幼儿教师专业合格证时,这项规定也还是雷打不动。况且,那时的教学观摩,不像现在带上10多个孩子即可,而是全额参与。既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还要有较好的课堂秩序,为了达到此效果,每次观摩前都要到其他班级演练,积蓄真正观摩时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即便做足了观摩前的所有准备,偶尔也掉掉链子,每当遇到没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时,曾寝食难安的郁闷心情会持续多日…….

当时没现在的方便条件,没现成舞蹈带,所有的文艺节目都要自己编排,特别是创编舞蹈时,还要包括涉及到的场景、音乐、动作、道具等等,可谓心力交瘁。每到“六一”和“新年”前夕,根本用不着领导催促加班,即便是晚上也要在家重复听音乐编动作。家门关的再严,音乐声夹杂着踢踢踏踏的响声也能在整个楼道回荡,每当这时,邻居们都熟知“六一”或“新年”又来了。还好,那时我们幼儿园创编的舞蹈在全市首屈一指,岂不知荣誉里洒下了多少老师和孩子们汗水……所以,非常的羡慕现在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庆“六一”过“元旦”活动。

还有,每个学期的集体舞比赛,更是给繁复的工作雪上加霜。当时的教育观念不同,对各种比赛要求甚严,即便是集体舞也要跳出花样,比赛规则更是面面俱到:从孩子的精神面貌、动作创编、服装、队形变换、动作协调性到整齐程度,都非常挑剔,加之孩子多,队形变换快,动作要求做到家,因此,每到集体舞训练,教师玩命的教,孩子拼命的学,其中的辛苦无与伦比。

幸好,那个年代的家长虽学历不高,但素质很好,任教那么多年,无与一家长有怨,回想这是当时的唯一幸运……

据实,由于当时年轻气盛,工作压力又大,特别爱生气,包括和自己生气、和孩子生气、和比赛生气、和比赛中所出的状况生气,总有生不完的气……

细细回味,当时对孩子过于严厉,但不可否认的是:心中有爱。

只不过 “爱”被压力抨击在心底深处,无法呈现。

现在想来很是遗憾,再多的奖状和证书也填补不了当年无暇将爱心全部呈现的空白。

回顾往事,历历在目,酸甜苦辣咸交融如下愚见:有益的比赛实能让老师从中获益,但,比赛过于频繁,会使“动力”变“重力”,使教师在日趋的竞争中“变笨变傻”……

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调离原单位,并从一线教师撤离到档案室。面对现在年轻的老师,羡慕她们的聪慧,喜欢她们的单纯,欣赏她们的才气……但,不知何故,工作中很难寻觅我们当年那种不怕苦和不怕输的胆量和魄力,许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人生追求不同吧……

其实,想想,还有比和一帮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一起更幸福的?

如果来生我还能选择这份职业

我:绝不再生幼儿教育的气

也不做“傻瓜加笨蛋”型老师

更不会将名次和荣誉看得那么重

我会把挤压在心底的那份爱全部呈现给所有的孩子们。

再回首,稍纵即逝的20多年历程已成为幼教生涯中一道不太靓丽的风景,但,足够我在偶尔的小憩后踽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