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词牌名的典故(精彩2篇)正文

《词牌名的典故(精彩2篇)》

时间:

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词牌名的典故(精彩2篇),欢迎阅读。

词牌名的典故 篇1

1、如梦令

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即李亚子)自度曲。起初叫《忆仙姿》,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忆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存世的唐五代词中,除了李存勖这首外,冯延巳一首、白居易三首。

冯延巳 如梦令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白居易 宴桃源(如梦令)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鬓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频日雅欢幽会,打得来来越日煞。说著暂分飞,蹙损一双眉黛。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

三人生活的年代分别是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冯延巳(公903年-960年)。所以有人怀疑《如梦令》始于白居易,依据是宋·杨湜《古今词话》记载:“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既然李存勖是从断碑中得来,那么断碑的词就不是李存勖所写而是早于李存勖的人写的。不过,有人认为所列白居易的三首词,“词语俚俗,多宋元人语,当为托名之作。”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认为“多是臆说,初无所据,故不可信”。更何况《宴桃源》这个词调名是始于北宋(周邦彦取李存勖词首句“ 曾宴桃源深洞”,改名《宴桃源》)。

综上所述,《如梦令》是李存勖的自度曲,苏轼改《忆仙姿》为《如梦令》。

【苏轼《东坡乐府》《如梦令词序》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 点绛唇 “点绛唇”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冯延巳>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

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这么一个旖旎的词牌,还是女人填会比较美吧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3、沁园春

【《后汉书·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

在河南西北部一个叫济源的地方,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运城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相连,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那儿有条河叫沁河,在沁河穿过太行山的出口处,水流湍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这里修有规模很大的水利工程,称为枋口。

沁河的东边就是丹河流域,那里得天独厚,土地肥沃,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翠竹,形成我国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竹林。永平三年(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带着他的女儿刘致从洛阳来怀川游丹河竹林,公主为这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所吸引,请明帝在那为她建一座长期居住的庄园。明帝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便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于是当年就在枋口之南,横跨沁河,建起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庄园,庄园被命名为沁园,同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后来沁水公主嫁给了高密侯邓乾,沁园就做了他俩的小窝。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病逝,五子刘炟继位。当时六宫专宠的窦皇后(大司徒窦融的曾孙女)兄长窦宪走后门得了个虎贲中郎将官衔,他也看中丹河流域那肥沃的土地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窦宪是个无赖,仗势要用三千两银子强买沁园。沁水公主自然不肯,窦宪便搬了对石狮子把个园门堵了个严严实实,车马不能出入。此时章帝带窦后来到洛阳游玩,命司空第五伦去宣旨五妹见驾。因窦后在皇帝身边,沁水公主也不敢多说什么,但章帝还是因察觉到妹妹的异样,便询问了第五伦。第五伦上陈了一份奏章将此事报给了章帝知晓。章帝大怒,要严惩窦宪,却因为窦皇后的求情而作罢,不过窦宪一生也只做了个虎贲中郎将。

当晚,沁水公主在沁园设宴庆贺,座中有善音律者,草拟一曲曰《沁园春》。不久便传唱开来。后来“沁园”也成为公主第宅的代表词。

《沁园春》这个古调,虽然传唱已久,但作为词调却在唐昭宗天佑年间。

天佑三年,河内清化街王顺兴字号的老掌柜王老先生,喝完了茶,兴悠悠来到戏台听戏。老先生三尺银须,清瘦而文雅,手里却执着檀杖,分明是绝对的票友。这时候戏台已经奏起音乐,但唱戏的歌妓却慢吞吞还没上台。老先生见状,一时兴起,便走上戏台,随着那音乐以河内方言略加太原音韵,唱了一首《沁园春》。老先生字正腔园、浑厚高雅,顿时惊呆了戏台下面的戏迷。此刻,当时的文坛名手冯贽恰好也在听戏,老先生所唱不但音律优美,而且文采极佳。等老先生一曲唱罢,刚走下戏台,那冯贽便迎上去拱手相拜。闲谈中才知道王老先生虽是做花炮生意,却精通琴棋书画。第二天,冯贽到了王老先生家拜访,并将此词带回洛阳,因此此调便渐渐在京城传开。

唐、五代时《沁园春》还只是作为一般的唱辞被传唱,促使《沁园春》成为真正意义的词调却是宋代词人张先。张先很喜欢《沁园春》的唱辞,于是就按着那字句也作了一首《沁园春》。

沁园春 <张先>

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

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

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

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

须知。系国安危。

料节召、还趋浴凤池。

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

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

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

这首《沁园春》是我们见到时间最为久远的,也是张先这首《沁园春》使得这个词牌被后人广泛仿效,最终成为新的词调。

《沁园春》虽是始于张先,但张先的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所以后来人填《沁园春》,多随苏词。

当然,最被我们现代人所知的自然是太祖的《沁园春·雪》,里面的帝王霸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生查子

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

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笔写成“查”字。

【《历代诗馀》云:“查本楂梨之楂。”】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查,古槎字;词名采海客事。”《辞源》注:木筏。本作“楂”,通“槎”。 】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査,古槎字,张骞乘槎事也。】

张骞乘槎就是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张骞乘槎遇仙的事,词调名取义就是张骞乘槎到天河的传说。

《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乘槎经一个月来到一处,只见城墙像州府,室内一女子在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着牛在河边饮水。张骞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回答说:“你可以去问严君平。”又赠给他一块支机石让他回去。张骞到蜀后找到严君平询问,严君平对张骞说:“某年某月,一客星侵犯牛郎织女星。”

不说生查子这个词牌是否出自这里,但《荆楚岁时记》记载的这个典故明显本身就有错误,严君平是西汉末期的隐士(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而张骞则是汉武帝时期的探险家(约公元前164~前114年),让张骞去问严君平这个大BUG,就算是神话故事也离谱了点吧。

另有“海客乘槎”的故事,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貌似这个更靠谱点。

【旧时传说,银河和海相通,近代有个住在海中小沙洲上的人,每年八月份有木筏,去来准时不误期,这个人有好奇心,在木筏上盖了个小阁楼,多带些粮食,乘木筏去。在十几天之内还看得到星斗日月,以后就飘飘忽忽,也觉不出日夜。再过十多天,忽然来到一个地方,有城墙的模样,住房很整齐,远看宫中有许多织布的妇女,只见一男子牵着牛停在水边饮牛,这牵牛人见到这个生人就吃惊地问:‘你怎么会到这里的?’这人把来的情况加以说明,问他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说:‘你回到蜀都访问严君平就知道了。’这人竟不上岸,就如期而还,后来到了蜀地问严君平,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牵牛星座。’时间上一计算,这日期正好是这个人到银河的时间。】

【《白香词谱》:顾查“生”本可读“星”;《诗经·小雅》:“不如友生”;传,“协桑经切,音星。”是“生查”,即“星槎”也。】

(“协桑经切”什么意思我搞不清楚,有没有童鞋解下惑。)

所谓“星槎”,新华字典的释义为“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也就是古代UFO。

【《拾遺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

“生查”我们知道是啥意思了,那“子”呢?

我们知道很多词牌名都以“子”结尾,生查子、更漏子、采桑子、天仙子等等,是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还是只是一个附加词,凑满三个字?

《白香词谱》云:隋唐以来,曲多称“子”。

康熙《御定词谱》在讨论《甘州曲》一名《甘州子》时,曾有过这样的解释:“甘州曲,唐教坊曲名……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也就是说“子”为曲名。并且在以“子”结尾的词牌中可以看出,“子”不仅是曲名,而且大部分是短小的曲子名,并且很多都来自教坊旧曲。比如,《教坊记》有“采桑”、“朝天”、“更漏长”等曲名,经过添加或置换,分别成为“采桑子”、“朝天子”、“更漏子”。

说到短小的曲子名,我们就插播下另一表述短小曲子名的“令”。

1、清·朱彝尊《词综·发凡》:“宋人编词,长者曰慢,短者曰令”,也就是按字数多寡来归类。

2、我们知道,早期的词是秦楼楚馆、花间柳巷宴饮歌舞时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而它与这些场合所盛行的酒令又有着密切关系,词中“小令”的名称就来源于唐代的酒令。

【《唐宋词通论》:“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说文》:‘令,发号也。’引申为律令。酒席间行令,就是酒令,犯令者须受罚。唐时宴饮常于席上设‘席纠’,或‘肤使’,以掌酒令,有歌舞伎任其事,称酒妓或酒令***。酒令***以其所擅长的歌舞用于行令,于是,歌与令两者合一,出现了由酒令演变而来的歌令这一名称。这些为席纠所用的歌令、令章,就是唐五代流行的曲子和曲子词。”】

回到正题,“生查子”是人们艳羡乘槎上天这一古代神话,于是咏入诗篇,播之乐府,至五代遂取以入词耳。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引宋·曾慥《类说》说:“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化,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词牌名《生查子》的‘查’,就是用这个含义。”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录有二首《生查子》,其一:“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虎雁弓,百只金花剑。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其二:“一树涧生松,迥向长林起。劲枝接青霄,秀气遮天地。郁郁覆云霞,直拥高峰际。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这两首词都是吟咏建立功勋的意思。唐词多缘题而赋,故任二北的说法更接近调名本意。

《生查子》早期只是赋予某种含义的乐曲,后来才被人依拍作词而成了词调,据传最早依教坊曲《生查子》填词的是唐·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虽然众多词家都认为《生查子》始于韩偓,但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云:“《生查子》乃五言八句仄韵之声诗。今传辞虽以韩握之作为早,但中唐间韦应物已有其调。东坡词《生查子》‘三度别君来’一首,并以诗体见于东坡续集中,自注:‘效韦苏州’是其证。”可惜现今的《全唐诗》,并没有发现韦应物的《生查子》,大概已经丢失,所以词家都以韩偓词为正体。

宋·朱淑真《生查子》有“遥想楚云深” 句,故后人更名《楚云深》;

宋·韩淲《生查子》因词中有“烟蕊梅溪渡”,故名《梅溪渡》;

宋·贺铸《生查子·西津海鹘舟》有“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句,故名《陌上郎》。贺铸“挥金陌上郎”句用的是《秋胡行》的典故。据刘向《烈女传》载:鲁秋胡娶妻的第五日就离家到陈地为官,五年后才回来。回家途中,见路旁有美妇人采桑,甚悦,便下车对那美妇人说道:‘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那妇人回答道:‘采桑力作,纺绩织紝,以供衣食,奉二亲,吾不愿金。’秋胡归至家,把金奉给了母亲,让人唤妻子回来,妻至,原来就是那采桑的美妇人。妇人知道秋胡行径有污,离家往东而去,自投于河而死。”这里的“陌上郎”是指秋胡,贺铸以其比喻对爱情不忠的丈夫。

还有很多别名,就不一一列举了。

虽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较为脍炙人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也有人说是朱淑真所作),但我却更喜欢五代·牛希济的那首。《绿罗裙》一名便源于此词。

生查子

<五代·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5、何满子

又名《河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那首传唱千古的宫词《河满子》,写尽了宫女的哀怨,诉尽凄楚,赢得了无数人同情忧伤的泪。

据白居易介绍:“河”本作“何”,何满子系人名。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沧州籍的高音歌唱家叫何满子,因违法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向唐玄宗进献了一曲《河满子》来赎罪,但唐玄宗这个精通音律的君王竟然没有被打动,照样判处了斩刑。于是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下了“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迭,从头便是断肠声。”的著名诗句。后来就以此人姓名作词调名。

【白乐天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和白居易同时期的元稹对此事也做了一首《何满子歌》记载:天宝年间,来自遥远西域的何满子,在大唐深宫的梨园中生活了20年,她勤学苦练,逐渐成了梨园中顶级流行歌手,且色艺双全。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当时的最高领导,被判处了死刑。临刑,监斩官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别无他求,只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监斩官答应了她。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而出,催人肝肠寸断,直令天昏地暗。歌罢,圣旨也到。原来,当歌女那声振林月的悲歌起时,随同监斩的宫中太监见何满子色艺超群,认为杀了可惜,便策马扬鞭去奏告唐皇。精通音律的唐明皇立即降旨赦免她死罪。此后《何满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词。

元稹写下了著名的《何满子歌》:

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

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

梨园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

元稹与白居易交好,但记载此事略有差异,却不知道为何。不过我到更偏向何满子并未被斩,毕竟依着唐玄宗的心性,赦免的可能性较大。

《乐府杂录》还有关于此事的后续进展:安史之乱后,一天,灵武刺史李灵曜大摆宴席,客人中有一位姓骆的,唱《何满子》,大家一片叫好有一个姓白的秀才说:我家里有一个歌妓也会唱这首歌,只是音调不同。大家便要白秀才把歌妓请来。谁知这位歌妓“发声清越,非常音。”姓骆的歌手突然说:你不就是宫中胡二子吗?歌妓端详了老半天,说:你是梨园骆供奉啊!相互拥抱,哭成一团,相对泣下。原来他们俩都是唐玄宗时宫中的梨园弟子,并且还是老相好。据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考证:《何满子》这个词牌名创自开元、天宝年间,且是宫中流传出来的。

【《乐府杂录》:“灵武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客姓骆,唱《何满子》,皆称妙绝。白秀才者曰:‘家有声妓歌此曲,音调不同。’召至令砍;发声清越,非常音。骆遽问曰:‘莫非宫中胡二子否?’妓熟视曰:‘君岂梨园骆供奉耶?’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何满子的故事堪为经典,令人感慨万千。而其后的另一个故事却真真让《何满子》成断肠言。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孟才人,因为擅长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帝的宠幸。武帝病重的时候看着她说:“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着装笙的锦囊说:“就让我用它来自缢吧。”武帝哀伤不已。才人说:“让我来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忧思。”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满子》,然后气绝倒下。太医检查过说:“她的脉搏尚有余温,但是肝肠已经断碎了。”

有人说以死相随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先皇已去,余下的岁月也只是空等头白,不活也罢。我却不想这样去评断,我宁愿相信她是真的爱着武帝,完全纯粹的情感,才会有这样凄美婉转的绝唱去成就《何满子》千古不衰的经典。

王灼《碧鸡漫志》说《何满子》是属于唐教坊曲,创立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宫廷。《卢氏杂说》又说:唐文宗命宫人沈翘翘,舞河满子词。所以又属舞曲。

五代、两宋据此将《何满子》作为词牌名。已没有了唐代的凄凉和悲怆,多了一些风花雪月。

何满子

<五代·毛文锡>

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

缅想旧欢多少事,转添春思难平。

曲槛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

深院空闻燕语,满园闲落花轻。

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长日愁生。

谁见夕阳孤梦,觉来无限伤情。

6、声声慢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语辄尽。”】

这个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名《胜胜慢》,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

宋代,在太祖皇帝“歌儿舞女以终天年”的优惠政策下,朝廷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入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许是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为她的离去专门做了两首词:一首《点绛唇》:“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写得直白动情,颇为无奈。另一首便是《胜胜慢》:

《胜胜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往事越千年,隔着时光的帷幔,千年前的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看不真切,倒也无意深究,只在偶尔翻阅诗卷时,唏嘘一声:多情公子空牵念。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

南宋末年,词人蒋捷一首《秋声》,全部用“声”字收韵,故更名《声声慢》。

声声慢·秋声

<南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蒋捷是南宋末年之人,李清照则是两宋之交(1084-1155),因而在蒋捷的《声声慢》定名之前,李清照为这一曲写出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婉词作,应该叫《胜胜慢》才对。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所作。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

吴文英词,有“人在小楼”句,故名《人在楼上》。

贺铸词“殷勤彩凤求凰”句,又名《凤求凰》

7、忆秦娥

与《菩萨蛮》同为词中最古者,是“百代词曲之祖”,最早出现在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至于是不是李白作的,至今未有定论。

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太白之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北宋·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而且《忆秦娥·箫声咽》怀古抚今,雄浑悲壮,堪称千古绝唱,也只有像李白这样的大家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然而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伪作。首先,《李太白全集》并未收录;其次,就像今天人们喜欢跟风一样,古人也喜欢跟风,像李白这样的大家,创作了新词,却像石头丢到大海里,几百年间都没人相和未免太奇怪了。更何况,五代《花间集》半点没有提到这一词调,明显说不通。

挂着李白名的词是否真是李白所作,争论了几百年年还是没说清,如果2012没有来,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某某地方出土了某某东西能说清,当然了也可能永远也说不清,不过也无所谓吧,反正这首词不会因为是李白作的而增值,也不会因为不是李白作的而掉价。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始见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取秦娥的典故而作曲,因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调名是《忆秦娥》。秦娥,即秦穆公女弄玉,萧史、弄玉,是神话传说中一对神仙情侣。弄玉本来是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儿,当时有个学仙的人名叫萧史,善于吹箫,而吹出来的箫声和凤凰的叫声一样优美动听,弄玉非常爱他,秦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在秦国的都城雍的附近筑一秦台让她们夫妇俩居住。萧史便在台上的秦楼里日日教弄玉吹箫学凤凰的叫声。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了一龙一凤,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双双成仙而去。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箫史妙吹,凤雀舞庭。嬴氏好合,乃习凤声。遂攀凤翼,参翥高冥。女祠寄想,遗音载清。” 】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句,宋·向子諲更名为《秦楼月》。

苏轼《忆秦娥》词有“清光遍照双荷叶”句,故易名《双荷叶》

宋无名氏《忆秦娥·咏蓬莱阁》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金·丘处机易名为《蓬莱阁》

宋·张辑《忆秦娥》下阙有“碧云暮合”句,故易名《碧云深》

词牌名的典故 篇2

词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因而又称诗余。和唐诗双峰竞秀,各臻其美。

词首先盛行于民间,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文人词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最早,但疑为伪作。

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他是用来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由于种种原因,曲子早已失传,只把名字留给我们瞻仰。清《词规》收录词牌1180多个,实际上应该更多。常用的词牌,大约有100多个。

时间的流逝,许多词牌名的由来,除少数外,多已散落在岁月的回廊里,不可考据。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来自六朝隋唐旧曲;包括民间歌曲、宫庭歌舞曲、外域歌曲等等。

2)、根据词的内容,创制、谱曲而来

3)、由旧词改变或由旧词牌改称

4)、人名、地名

等等

1、竹枝词

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谣。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带的民歌,唐·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在建平(今重庆巫山县)见到联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为其谱写新词九章,称《竹枝词》,被后人收入词集、词谱。

【刘禹锡《竹枝词》序:“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suī)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jié)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

《竹枝》调名来自曲中和声,五代孙光宪有词,依稀窥得远古竹枝词的原貌: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群相随和之声。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2、闲中好

调源自晚唐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因词中有“闲中好”句,故取作词牌名。

段成式在当时诗坛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长得很帅,到如今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的创作方向。所作《酉阳杂俎》,属于志怪小说,中国“灰姑娘”叶限就出自于此书,比西方灰姑娘早了800多年。

闲中好

<晚唐·段成式>

闲中好

尘务不萦心

坐对当窗木

看移三面阴

3、章台柳

此调为唐·韩翊创制。

据唐传奇《柳氏传》里的记载,柳摇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商李宏的歌姬,通晓翰墨,歌喉婉转。韩翊是李宏的门人,颇有文才。柳摇金因韩翊的诗才而对其心生爱意,韩翊对柳氏亦有好感。古道热肠的李宏知晓两人的心意后,便在长安城中的章台街买下一所宅院送给韩翊,并将柳摇金嫁给了韩翊。天宝十三年,韩翊考取进士及第,回乡省亲,路途遥远不便携柳摇金同往,便将妻子留在了长安,独自回乡。

韩翊省亲期间,安史之乱起,战火连天。柳摇金为保清白,寄身法灵寺避难,两人也因此失了音信。

韩翊则辗转投奔节度使侯希夷军中担任主簿,戎马倥偬。长安收复后,韩翊遂派人打探柳氏下落,附诗一首: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亦应攀折他人手!

由此可见男人的小心眼,老婆生死未卜,他竟然还有心思猜疑是不是已委身他人,着实可恶!

柳摇金得到丈夫的消息,喜出望外,却又满腹辛酸。捧信呜咽,提笔成诗:

杨柳枝,芳菲节,

苦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未曾想,信未到韩翊之手,柳氏却被蕃将沙叱利抢入府中占为己有。韩翊得此消息大恸不已,报官请求察断,无奈当时朝廷也不敢轻易得罪番将,悬而不结。韩翊的好友虞候许俊知道这件事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柳氏从沙叱利府上抢了回来,皇帝为了安抚沙吒利,赏了他二百万钱,这件事也算圆满解决。

饱经坎坷与悲欢,韩翊和柳摇金得以破镜重圆,白头偕老,也算是天可怜见。

4、忆江南

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至于这乐曲是为《湖上曲》而谱的曲还是原本就有的乐曲,现今已无从得知了。

中唐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时与一个叫谢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谢秋娘红颜薄命,很早就死了,李德裕为纪念谢秋娘,用隋炀帝所作《湖上曲·望江南》调撰《谢秋娘曲》,故后人将此调亦称为《谢秋娘》。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后来白居易又依李德裕的《谢秋娘》作了三首怀念江南的词,取名为《忆江南》。并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忆江南》便是由此而来。

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而又名《春去也》,《梦江南》。

《全唐诗》于李后主词注又名《归塞北》。

《古今乐录》云:梁武帝改西曲曲江南弄,七,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笙曲》,五曰《游女曲》,六曰《采菱曲》,七曰《朝云曲》。

沈约作四曲:,一曰《凤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实皆《忆江南》之别名。

因白居易的《忆江南》名声最响,便多以《忆江南》为名。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5、诉衷情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中”通“衷”)

本来只有三十三字,到后来赵长卿与欧阳修作四十五字词,于是词家奉为正调。(‘大家’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

毛文锡词,因首句“桃花流水漾纵横”,故又名《桃花水》。

贺铸词,因结句“双板桥东,罨画楼空”,故又名《画楼空》。

宋张辑《一丝风》(寓诉衷情泊松江作)词,故《诉衷情》又名《一丝风》

5. 诉衷情

<北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

呵手试梅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