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优秀6篇)》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 篇1
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
[宋] 辛弃疾
石壁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两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亦是闲居瓢泉之作。 村居小唱,富有田舍风味,农家情趣。上片写景,是作客途中所见。下片野老招宴,野蔬薄酒,淳朴好客。结韵写野老心理情态妙甚:桥头迎客,老眼昏花,误几回错将行人作客。今回又待避去,但细认之下,确乎辛翁,遂拄杖过桥,热诚迎迓。寥寥十四字,一波三折,传神并富谐趣。
②“石壁”两句:写白云笼山,溪水绕屋之景。石壁:陡峭的山崖。积:指浮云堆积。周遭:周围。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③“自从”两句:花虽落去,犹爱风中芳草。
④“呼玉友”三句:言野老相邀作客。野老:农村父老。玉友:一种米制的白酒。《珊瑚钩诗话》:“以糯米药曲作白醪,号玉友。”荐:奉献。溪毛,一种生于涧边溪畔的野菜。
⑤“杖藜”两句:谓野老过桥迎客。杖藜:拄着藜杖的老人。杖:拄着。藜:一种植物,茎高五、六尺,其老韧者可作杖用。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 篇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作于闲居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见上篇注①。 此夏夜小唱,深具艺术魅力。上片夜景,意在写静,却出之以动。鹊啼、蝉鸣、蛙喧,愈闹而愈静,是为动中见静法。下片时转景移,山雨欲来,心绪由安闲而焦躁。结韵妙语:就急欲避雨而言,先推出茅店,后补以“忽见”,则恍惚惊喜之态,跃然纸上;就全篇而言,至此点出夜行者,返照全词,则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词脉由是畅通一体。
②“明月”两句:月光惊飞枝上乌鹊,清风送来夜半蝉声。按: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次周令韵送赴阙》:“月明惊鹊未安枝。”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辛词“明月别枝惊鹊”句与以上诗句景象仿佛。别枝:远枝。方干《寓民郝氏亭》:“蝉曳残声过别枝。”或作“离别树枝”讲,意亦通,但与下文“半夜”失偶。
③“稻花”两句: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似在歌唱丰年。或谓“说丰年”者,守夜农人。似太实,且欠韵味。
④“七八个星”两句:天外星稀,山前欲雨。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以数词对偶,骈文中屡见,如庾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⑤“旧时”两句:转过溪桥,忽见记忆中的茅店就在眼前。两句用倒装句法。
【评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
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
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集评】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一路
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
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
摹写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
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 ,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 ,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 ,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 ,“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 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 ,可是笔锋一转 ,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 ,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 篇3
人们说起豪放派的诗作的时候,都不由的想起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那么,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
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三、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词作,写战争、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文学体裁的题材,他都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广泛。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四、辛词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辛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如有民间通俗语言,《鹧鸪天》“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也有夹杂许多虚词助语的文言句式,如《汉宫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贺新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如《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散文句式、运用生动的语气、节奏和语义连贯性。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而《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上阕语气极其委婉曲折,反映出作者对现实不满,及其倔强的生活态度。下阕用散文的写法入词,通过作者与松对话,绝妙地描写醉态,不仅生动且意味深长。
六、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灵活用典可以以古喻今,开阔和提升词的。意境及空间。但有时却容易产成生硬艰涩难懂的问题,故有人批评辛词“掉书袋”。当然更多人则认为,以辛弃疾的才力,大多数用典都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其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京口有关。
本文作者对辛词还处在初步的学习、体悟之中,文中引用了一些文章的观点,同时加入个人的见解。辛弃疾距今已八百多年,时代变化巨大,辛弃疾境遇和成就不可复制,但它的作品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当代国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学习辛词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面对各种困难的斗志,陶冶做人的高尚情操。对于诗词爱好者,从写作角度来说,我觉得辛词可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根据个人的人生道路,生活、工作经历和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确立写作的主旨或主线。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所选择的风格和体裁,应能更适合反映作者的个性。同时适当涉足自己所不太熟悉的风格体裁。
二、拓展作品题材范围。从各个不同视角,反映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避免手法单一、表述雷同、选题狭窄。题材范围往往和人生经历和对事业的追求有关。
三、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均可学习运用。前者不应艰涩难懂,后者不应白而无味。无论学习婉约或豪放那种风格,都应该是以现代的语言和观念为基础,做到真切自然、感情充沛。
四、用典必须恰当,不宜勉强。要有选择的读一些经史子集著作,增加学识,会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作品水平。要做到古为今用,却不可刻意仿古。
辛弃疾简介 篇4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 篇5
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
[宋] 辛弃疾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他听。把著花枝不应。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
作品赏析
从词中看,可卿大概是芳年早逝,辛弃疾对她十分怀念,所以画了她的影容来不时展看。画上的可卿手把花枝,妩媚可人,然而,再热闹的场景她也看不到了——“喧天画鼓要她听,把著花枝不应”,此语好痴,读来令人鼻酸。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 篇6
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
[宋] 辛弃疾
木落山高一夜霜。北风驱雁又离行。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令兴味长。
频聚散,试思量。为谁春草梦池塘。中年长作东山恨,莫遣离歌苦断肠。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 词思族弟祐之。“驱雁离行”,情景两到。“无言”联忆弟兄昔日相聚之乐,隽永脱俗,非常人所能领略。“中年”句语意双关,既切伤别题旨,复隐寓东山壮志未酬之恨。
②驱雁又离行:喻弟兄又离别。
③“无言”两句:忆昔日相聚之乐:无言不饮,反觉情怀更好,兴味更长。
④“频聚散”三句:谓别后思念成梦,因以成诗。此用谢灵运事,正切思弟之意。《南史·谢惠连传》:“谢惠连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句。’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按:“池塘生春草”为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句。
⑤东山: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后人即以东山称谢安。中年恨:用谢安语,见前《满江红》(“瘴雨蛮烟”)注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