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最新8篇】正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最新8篇】》

时间:

以下是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8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

江苏常熟市虞山镇党委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活动方式和工作机制,努力促进镇村企组织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镇村企党建优势互补、互相交融、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共建组织体系。按照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扩大工作覆盖面的原则,虞山镇打破城乡、行业、地域限制,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产业+协会+支部”组织设置新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联合体等农村新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大力推行以产业关联为纽带、资源互享为基础、双方受益为目标的“村企联建”、“村协联建”等联合党组织,着力推进城乡各领域组织的协调联动。如大义管理区成立大义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义果蔬专业合作社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覆盖专业合作社10家,从业人员395名,党员20名,开创了村企发展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以“固强扶弱、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各村(社区)可用财力排名情况,选定10个经济强村与经济弱村,采取“一对一”结对共建,实现共同发展。

共建人才工作体系。虞山镇建立了镇、区、村、企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镇、区机关职能部门专业人才的优势,专家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村进行实地走访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镇村(社区)按1:1比例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完善全镇各级各类后备干部信息库,分类别、多层次掌握后备干部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确保一村一社区一名本科大学毕业生。选派各级各类年轻干部开展“双培双挂”,即理论素养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到先进单位挂职、到艰苦岗位挂职锻炼。从机关选派优秀党员进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工作,规范企业党组织活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共建党员管理体系。全镇充分发挥镇村企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职能带动等作用,积极推动党员共管、活动共办、困难共帮。依托各类党员教育培训阵地,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城乡党员教育培训,实现城乡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党员能力素质共同提高。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了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同时,加强了社会新领域党组织党员管理。如兴福管理区党工委把商务楼宇党建作为社会领域党建的切入点,在裕坤美城、亿源、世贸中心、港澳城和城市之星成立全市首批5个商务楼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党政工立体化进驻商务楼宇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共建党员服务体系。全镇党组织通过党员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党建资源,调动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所在区域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使经济资源、政策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化组合,形成了镇、村(社区)、企业“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即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工作站—党员服务点—党员服务室,实现党员服务的全覆盖。镇村企党建联动,丰富了新“”内容。农村党组织以“村级经济发展研讨会、村情民意分析会、创业致富信息交流会和科技素质实用技术培训课”为主要内容;企业党组织以“合理化建议座谈会、职工思想状况分析会、企业经营情况通报会、创新技术现代管理辅导课”为主要内容。新“”充分发挥了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推进西部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从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基本格局来看,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过剩”程度,当前面临的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是观念的错位,结构的失调,渠道的不畅通,其实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基层指多种组织中最下层的一级。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基层的管理领导水平,从而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调查及分析

1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扶持

中组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积极探索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的地方项目。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和收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以及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对毕业生到乡镇服务期间实行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毕业生两年服务期满后,在公务员考试、报考研究生方面优先录用等。有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经费用于扶持基层就业项目,如甘肃省择优选拔了数百名特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湖北省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江苏省实施的支援苏北计划,等等。

2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实践

近几年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已经占到毕业生就业总数的48%。以江苏为例,几年来江苏高校毕业生到民营及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见下表)。

同时,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地域性仍然较强,据新华网2004年2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选择地,只有3%的人选择投身西部。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也少,因而普遍不愿到贫困地区及县乡镇村就业。

3中小企业接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顾虑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许多中小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一个培训、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安心工作,刚培养好就跳槽,很多中小企业不愿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宁愿到人才市场寻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复杂环节,导致就业渠道更加不畅通。

转贴于

4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态度

高校毕业生对民营中小企业虽已有一定的认同,但态度并不坚决,更热衷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或民营大企业,而把中小企业作为择业的第二选择或到大企业的跳板。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发展前景不乐观等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流失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即使是从农村考进大城市的学生也不愿返乡就业,认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生活,同时又由于在创业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在返乡创业中也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失业。

5就业渠道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影响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也制定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但在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上的障碍,人为地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接受专科毕业生,也不予办理相关就业手续,难以落实人事关系;部分乡镇基层经费紧张,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对大学生需求动力不足;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自主创业的资金条件无法满足;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市场配置毕业生机制的失灵,社会基层就业渠道的不通畅,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地区间人才需求的不平衡和高校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合理配置,加快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应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这是今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渠道。

1加大调控力度,畅通基层就业渠道

切实消除障碍。各级政府要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当放弃地区流动的户籍、档案划转等种种限制,废除所有限制高校毕业生流动、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保护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推行“无障碍”就业,减少就业歧视,提倡公平的就业竞争,真正打通大学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县乡镇村等基层就业的渠道,为基层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制度保证。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等手段,安置部分毕业生,缓解贫困地区急需高校毕业生但地方财政又无力负担、“用不起”毕业生的矛盾。二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数额与其扶持政策挂钩,如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的运作机制,发展无形就业市场,强化人才市场的配置功能,建立基层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定期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网络,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信息通道。

(2)完善激励机制。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向自愿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如,对贫困生适当减免学费,用适当比例的奖学金奖励那些自愿到基层就业并服务一定年限的大学生。鼓励高校有针对性地转让科研成果,政府适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让高校毕业生带着科研成果下基层,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到基层有用武之地,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彻底摈弃重地位、重名利的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多渠道回报社会的意识。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3.完善保障体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合同制度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制止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人单位不签合同、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临时性大量使用实习生等问题的存在。对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跨地区就业等灵活形式就业的毕业生,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对到贫困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工资补贴,解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后顾之忧。

4.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往我们只强调大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实际上社会、家庭、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用人单位要调整用人心态,减少用人的高消费,减少人才的浪费;社会大众要调整认识心态,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那么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应更多的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就应当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去当服务员、营销员、操作员,去乡村当种养植能人、农民经纪人、乡镇企业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各类媒体就应当调整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在基层、在西部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通过正确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乡镇企业,吸引力

毕业生顺利就业,取得合适的报酬,占据满意的岗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深层法则。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生由于学历、能力、素养的特殊性,在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依靠自己本领在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合适的工作实在不易,回乡谋发展应是他们不错的选择。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发展有两条出路:一,自我创业(从事现代农业、兴办各类企业);二、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据调查自我创业寥寥无几,进入乡企是回乡五年制大专生的普遍选择。本调查报告,拟以宝应县曹甸镇乡镇企业2005—2009所录职教毕业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了解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入企的现实状况,对比中专生、高中后大专生,研究乡镇企业对五年制大专生的用工兴趣、态度和看法,探求五年制大专生之于乡镇企业的实际吸引力,以为将来五年制高职学校农村招生、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背景

1、曹甸镇工业经济简介

宝应县曹甸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进入新世纪,基本形成了以文体教玩具、精细化工、玻璃水晶、超硬材料、电缆辅料、石化管件、机电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包装等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企业众多、用工量大,截止2009年12月底,在册企业499家,其中规模以上(年开票销售500万元以上)24家,从业人员12876人(女性5358人)。

2、2005—2009全镇企业录用职教毕业员工

图一:录用职教毕业员工人数(单位:人)

表一:职教毕业员工来源(单位: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本镇

76

81

108

86

97

占招录职教毕业员工比例

73.8%

69.8%

68.8%

70.5%

60.6%

本县外镇

25

28

31

21

44

占招录职教毕业员工比例

24.3%

24.1%

19.7%

17.2%

27.5%

外县

2

7

18

15

19

占招录职教毕业员工比例

1.9%

6.0%

11.5%

12.3%

11.9%

二、样本与调查说明

1、调查样本

以宝应县曹甸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化工、电缆、玩具、教具等20个企业,2005——2009所录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员工240人(男150人,女90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40人(男30人,女10人);发放问卷一240份(中专80份,男50份,女30份;五年制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高中后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回收2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24份(中专73份,五年制大专75份,高中后大专76份),占问卷一总数的92.9%;发放问卷二40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7份,占问卷二总数的92.5%。

2、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1、问卷一:员工调查

表二:从事的岗位(单位:人)

操作工

文员

销售

技术

管理

中专

65

5

7

2

1

大专(五年制)

52

11

9

5

3

大专(高中后)

23

15

12

17

13

“表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有65人(占总数的81.3%)从事一线操作,而从事技术、文员等白领工种的寥寥无几;高中后大专57人(占总数的71.3%)从事技术、文员等相对轻松的脑力劳动,只有少部分人做了一线操作工人;五年制大专员工,52人(占总数的65%)从事一线体力劳动,又有多人胜任了其他各种富有挑战性的白领工种。可见五年制大专自身定位底,愿意、能够从事一线工作,同时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胜任一些技术和管理岗。

图二:月平均薪水(单位:元·人)

“图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1500区域(34人),低薪人数较多(7人);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区域(五年制37人,高中后39人),无论是高新还是低薪,二者人数大致相当。可见,在乡企五年制大专在收入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不仅和高中后大专基本持平,而且与留城的毕业生也相差无几。

图三: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单位:人)

“图三”调查显示,乡企用工更加规范和理性:中专员工主要签订的是1年左右的短期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人数很少;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情况大体相近,主要签订是三年左右的劳动合同。可见,五年制大专是乡企的重要人才部分,企业愿意与其签订长期的用工合同,维持人才员工的稳定性。

图四:享受保险、住房公积金情况(单位:人)

“图四”调查显示,乡企普遍注意到了工伤和养老保险,其他各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相比于中专员工,五年制大专在享受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与高中后大专相比,略有劣势,主要原因是从事的工种以一线操作为主,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少,企业负责人对其了解不多。

表三:工作现状满意度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很满意

非常满意

中专

0.21

0.34

0.23

0.15

0.07

大专(五年制)

0.14

0.26

0.33

0.14

0.13

大专(高中后)

0.34

0.32

0.17

0.11

0.06

“表三”调查显示,对工作现状满意度最高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三者相加高达60%,主要原因是与自己的各项预期比较接近;不满意度最高的是高中后大专,达到34%,原因有三:自视甚高、收入较低、乡下就业;中专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他们既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又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

表四:岗位发展前景预测

堪忧

迷茫

不好说

有希望

充满信心

中专

0.24

0.27

0.22

0.15

0.12

大专(五年制)

0.14

0.18

0.24

0.27

0.17

大专(高中后)

0.31

0.29

0.21

0.13

0.06

“表四”调查显示,对自身岗位发展前景最有信心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有希望、充满信心相加达到了44%,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留城的同学,自己的专业、特长得以发展,价值得以认可;最没有信心的仍是高中后大专,“堪忧”和“迷茫”相加达到了50%,可见高中后大专乡企工作勉为其难,离自身预期较远;介于二者之中的是中专员工,“迷茫”和“不好说”达到了49%,可见中专生既认清了事实,又不甘命运的安排。

2、问卷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调查

图五:员工平均在岗时间(单位:年)

“图五”调查显示,五年制大专员工平均在岗时间最长,达到3.3年;高中后大专为2.8年;中专最短仅为2.5年。可见,五年制大专与高中后大专、中专相比,在本地乡企中从事的工作,较为适合自身发展,愿意通过较长时间的坚持在某一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中专与高中后大专平均在岗时间较短,前者是因为工作艰辛而收入较低,后者则是预期和现实落差过大,希望通过变换工作得到提升。

图六:对员工满意率:

“图六”调查显示,相比较而言企业最满意的员工是五年制大专毕业生,满意率高达73%,根本原因在于性价比最优,能力较全面,可胜任多种岗位,定位却实事求是;中专生企业满意率最低,仅为53%,原因在于专业技能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不过一旦转岗却难以适应,文化素养也亟待提高;高中后大专企业满意率低于五年制大专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高中后大专自视甚高,不愿从事“机械性”劳动,难以管理。

图七:职教毕业员工能力比较

“图七”调查显示,如果以本科生为评价基准,五年制大专员工的各项能力明显优于中专员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分别高出20%、15%、20%;但与高中后大专相比各项能力却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关键能力明显欠缺。可见,五年制大专专业技能基本赢得了企业认可,但在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意志品质、决策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八:影响乡企招录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因素

“图八”调查显示,乡企招录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最大障碍是毕业生数量不足,本地户籍、愿意回乡、符合要求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是人们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30%,城里大专毕业,本地乡企就业,众多群众依然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实;乡镇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企业用工的相对不规范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在乡企的顺利就业;而城市企业普遍顾忌的用工成本提高,乡企却考虑的很少,只占8%,可见乡镇企业对高层次员工的渴望与需求。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与个别座谈以及对我校近三年顶岗实习学生和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镇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稀缺依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特色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对人才需求比较特别,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乡企最需要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全面,态度端正、吃苦耐劳、扎根农村,愿意从事一线操作,又能通过适当的培养和训练胜任管理、技术等更高要求岗位的人才。相比于高中后大专,五年制大专生更符合这一要求。农村户籍的五年制大专生是当地乡镇企业最需要、最愿意接受的实用人才。

2、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在当地乡镇企业,无论在收入水平、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劳动保障、社会保险方面都具备相当的水准,完全可以同自己的留城同学或高中后大专员工相媲美;无论是自己主观的工作现状评价、发展前景预测,还是企业领导客观的能力分析、忠诚度调查,相对指数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见,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毕业生在当地乡镇企业得到了普遍的优待,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得到了发展;只要回乡在企业谋得一份职业,很多人对现状较满意,对前景有信心,愿意长期坚持。

3、五年制大专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基本得到了企业认可,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文化素养不高、职业精神有待提升、意志品质尚需磨练、决策管理能力短板、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乡镇企业招录本地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也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不愿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导致可供招录的员工数量稀少,更不愿意大专毕业后,回乡入乡镇企业就业;乡企用工不规范、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想改变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五、建议和对策

依据上面的调查结论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1、巩固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农村招生。鉴于乡镇企业对本地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真诚和巨大需求,巩固和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在农村的招生是当务之急。事实上,在生源持续降低、就业愈加艰难的今天,江苏高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于真正、深度地服务“三农”,只有如此,才能稳妥地把握农村这片广阔的生源地带。让农村学生接受五年制高职,学校自身建设也是关键,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未上普高的遗憾感,来上职校的自卑感,管理模式与中专相区别,增强高校特征,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入学门槛,保持适当的淘汰率是必由选择。

2、加快五年制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诸方面的改革步伐。部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企业、面向实践、面向就业,甚至要直接面向乡镇企业的实践和就业;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也应包括各类乡镇企业。为了能够向乡镇企业输送合格、合适的劳动者,职业学校必须关注乡企,研究乡企,以乡企为师,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贴近乡企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应该向广度、深度发展,鉴于乡镇企业浓厚的地域性特征,订单式培养、“地招班”模式、校企联动、基地共建等等,都不失为有效形式。

3、加强农村户籍学生的乡土观念教育和“三农”问题教育。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强化乡土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土爱乡情节的有效路径;认识、了解“三农”问题,是学生珍视农业、同情农民、建设农村的前提。农村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有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对“三农”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会摆脱毕业回乡工作的羞耻感,自然会认为能够在乡企实现自身价值,自然会愿意回到家乡企业服务。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农村户籍 五年制大专 乡镇企业 吸引力

毕业生顺利就业,取得合适的报酬,占据满意的岗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深层法则。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生由于学历、能力、素养的特殊性,在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依靠自己本领在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合适的工作实在不易,回乡谋发展应是他们不错的选择。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发展有两条出路:一、自我创业(从事现代农业、兴办各类企业);二、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据调查自我创业寥寥无几,进入乡企是回乡五年制大专生的普遍选择。本调查报告,拟以宝应县曹句镇乡镇企业2005-2009所录职教毕业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了解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入企的现实状况,对比中专生、高中后大专生,研究乡镇企业对五年制大专生的用工兴趣、态度和看法,探求五年制大专生之于乡镇企业的实际吸引力,以为将来五年制高职学校农村招生、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背景

1、曹甸镇工业经济简介

宝应县曹甸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进入新世纪,基本形成了以文体教玩具、精细化工、玻璃水晶、超硬材料、电缆辅料、石化管件、机电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包装等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企业众多、用工量大,截止2009年12月底,在册企业499家,其中规模以上(年开票销售500万元以上)24家,从业人员12876人(女性5358人)。

2、2005-2009全镇企业录用职教毕业员工

二、样本与调查说明

1、调查样本

以宝应县曹旬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化工、电缆、玩具、教具等20个企业,2005-2009所录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员工240人(男150人,女90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40人(男30人,女10人);发放问卷一240份。(中专80份,男50份,女30份;五年制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高中后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回收2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24份(中专73份,五年制大专75份,高中后大专76份),占问卷一总数的92.9%:发放问卷二40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7份,占问卷二总数的92,5%。

2、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1、问卷一:员工调查

“表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有65人(占总数的81.3%)从事一线操作,而从事技术、文员等白领工种的寥寥无几;高中后大专57人(占总数的71.3%)从事技术、文员等相对轻松的脑力劳动,只有少部分人做了一线操作工人;五年制大专员工,52人(占总数的65%)从事一线体力劳动,又有多人胜任了其他各种富有挑战性的白领工种。可见五年制大专自身定位底,愿意、能够从事一线工作,同时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胜任一些技术和管理岗。

“图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1500区域(34人),低薪人数较多(7人);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区域(五年制37人,高中后39人),无论是高新还是低薪,二者人数大致相当。可见,在乡企五年制大专在收入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不仅和高中后大专基本持平,而且与留城的毕业生也相差无几。

“图三”调查显示,乡企用工更加规范和理性:中专员工主要签订的是1年左右的短期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人数很少;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情况大体相近,主要签订是三年左右的劳动合同。可见,五年制大专是乡企的重要人才部分,企业愿意与其签订长期的用工合同,维持人才员工的稳定性。

“图四”调查显示,乡企普遍注意到了工伤和养老保险,其他各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相比于中专员工,五年制大专在享受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与高中后大专相比,略有劣势,主要原因是从事的工种以一线操作为主,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少,企业负责人对其了解不多。

“表三”调查显示,对工作现状满意度最高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三者相加高达60%,主要原因是与自己的各项预期比较接近;不满意度最高的是高中后大专,达到34%,原因有三:自视甚高、收入较低、乡下就业;中专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他们既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又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

“表四”调查显示,对自身岗位发展前景最有信心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有希望、充满信心相加达到了44%,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留城的同学,自己的专业、特长得以发展,价值得以认可;最没有信心的仍是高中后大专,“堪忧”和“迷茫”相加达到了50%,可见高中后大专乡企工作勉为其难,离自身预期较远;介于二者之中的是中专员工,“迷茫”和“不好说”达到了49%,可见中专生既认清了事实,又不甘命运的安排。

2、问卷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调查。

“图五”调查显示,五年制大专员工平均在岗时间最长,达到3.3年;高中后大专为2.8年;中专最短仅为2.5年。可见,五年制大专与高中后大专、中专相比,在本地乡企中从事的工作,较为适合自身发展,愿意通过较长时间的坚持在某一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中专与高中后大专平均在岗时间较短,前者是因为工作艰辛而收入较低,后者则是预期和现实落差过大,希望通过变换工作得到提升。

“图六”调查显示,相比较而言企业最满意的员工是五年制大专毕业生,满意率高达73%,根本原因在于性价比最优,能力较全面,可胜任多种岗位,定位却实事求是;中专生企业满意率最低,仅为53%,原因在于专业技能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不过一旦转岗却难以适应,文化素养也亟待提高;高中后大专企业满意率低于五年制大专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高中后大专自视甚高,不愿从事“机械性”劳动,难以管理。

“图七”调查显示,如果以本科生为评价基准,五年制大专员工的各项能力明显优于中专员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分别高出20%、15%、20%;但与高中后大专相比各项能力却也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关键能力明显欠缺。可见,五年制大专专业技能基本赢得了企业认可,但在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意志品质、决策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八”调查显示,乡企招录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最大障碍是毕业生数量不足,本地户籍、愿意回乡、符合要求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是人们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30%,城里大专毕业,本地乡企就业,众多群众依然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实;乡镇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企业用工的相对不规范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在乡企的顺利就业;而城市企业普遍顾忌的用工成本提高,乡企却考虑的很少,只占8%,可见乡镇企业对高层次员工的渴望与需求。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与个别座谈以及对我校近三年顶岗实习学生和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镇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稀缺依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特色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对人才需求比较特别,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乡企最需要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全面,态度端正、吃苦耐劳、扎根农村,愿意从事一线操作,又能通过适当的培养和训练胜任管理、技术等更高要求岗位的人才。相比干高中后大专,五年制大专生更符合这一要求。农村户籍的五年制大专生是当地乡镇企业最需要、最愿意接受的实用人才。

2、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在当地乡镇企业,无论在收入水平、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劳动保障、社会保险方面都具备相当的水准,完全可以同自己的留城同学或高中后大专员工相媲美;无论是自己主观的工作现状评价、发展前景预测,还是企业领导客观的能力分析、忠诚度调查,相对指数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见,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毕业生在当地乡镇企业得到了普遍的优待,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得到了发展;只要回乡在企业谋得一份职业,很多人对现状较满意,对前景有信心,愿意长期坚持。

3、五年制大专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基本得到了企业认可,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文化素养不高、职业精神有待提升、意志品质尚需磨练、决策管理能力短板、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乡镇企业招录本地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也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不愿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导致可供招录的员工数量稀少,更不愿意大专毕业后,回乡入乡镇企业就业;乡企用工不规范、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想改变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五、建议和对策

依据上面的调查结论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1、巩固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农村招生。鉴于乡镇企业对本地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真诚和巨大需求,巩固和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在农村的招生是当务之急。事实上,在生源持续降低、就业愈加艰难的今天,江苏高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于真正、深度地服务“三农”,只有如此,才能稳妥地把握农村这片广阔的生源地带。让农村学生接受五年制高职,学校自身建设也是关键,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未上普高的遗憾感,来上职校的自卑感,管理模式与中专相区别,增强高校特征,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入学门槛,保持适当的淘汰率是必由选择。

2、加快五年制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诸方面的改革步伐。部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企业、面向实践、面向就业,甚至要直接面向乡镇企业的实践和就业;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也应包括各类乡镇企业。为了能够向乡镇企业输送合格、合适的劳动者,职业学校必须关注乡企,研究乡企,以乡企为师,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贴近乡企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应该向广度、深度发展,鉴于乡镇企业浓厚的地域性特征,订单式培养、“地招班”模式、校企联动、基地共建等等,都不失为有效形式。

3、加强农村户籍学生的乡土观念教育和“三农”问题教育。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强化乡土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土爱乡情节的有效路径;认识、了解“三农”问题,是学生珍视农业、同情农民、建设农村的前提。农村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有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对“三农”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会摆脱毕业回乡工作的羞耻感,自然会认为能够在乡企实现自身价值,自然会愿意回到家乡企业服务。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5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水平。

1、营造氛围,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县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善服务的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实施细则》、《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新一轮人才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对引进的7名高层次人才按政策做好了20*年度政府补贴和住房补助费的发放兑现工作。二是继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调研,开展了我县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情况摸底,围绕“如何留住人才”这一课题在企业中进行广泛调研,形成调研文章,着力营造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人才环境。

3、整合资源,深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一是积极组织实施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推行终身学习制度,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二是通过下企业、下学校等途径,会同教育部门与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积极探索开展“订单式培训”,强化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在全县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三是根据上级人事部门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区*考点,目前已通过*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初步验收,即将迎接省厅验收审批。6月下旬,与省经贸委干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一期全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培训,有43名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参加。四是对首批26名大学生村干部在考核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上岗培训,完成了合同签订及社会保险的缴纳工作。协助*市考试培训中心做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教学点高升专、专升本学历教育的报名工作。

二、深化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1、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根据畜牧兽医体系改革的进程,在对*县畜牧兽医局及其乡镇派驻人员编制进行核定的基础上,配合县农经局做好县畜牧兽医局本级及其乡镇派驻人员的选调工作。通过考核,从原有县动物防疫监督所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编人员中择优选调10名同志为*县畜牧兽医局工作人员。通过资格审核、笔试和考核测评等综合评定,从各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择优选调50名同志为*县畜牧兽医局乡镇派驻工作人员,使我县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2、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一是根据城市综合执法的需要,协助做好组建县行政执法局的有关协调工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县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和我县相关工作进程,负责起草《*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方案》,配合做好省有关部门对我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方案的论证,做好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三定”方案的批复。二是配合原工业、二轻、物资、商业等转体部门的改革完善工作。参与县委)○(、县政府印发的《关于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中有关人员问题的政策意见》的起草工作,配合做好机构组建和人员调配的相关工作。

4、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一是加强事业单位日常登记管理。对新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及时做好事业单位的法人登记工作,对登记核准事项与实际情况已不相符的单位及时联系办理变更手续,对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及时敦促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今年1-10月,共办理设立登记8家,变更登记45家,注销登记3家。二是按时完成20*年度事业单位年检。在年检过程中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规定,对提交的年检材料严格把关,本次年检应检事业单位为290家,共有287家通过了年检,年检合格率为98.97%,另有3家单位由于资不抵债或未及时进行法人变更等原因未通过年检。

三、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规范各项人事管理工作。

3、加强专技人员职称等管理。一是布置20*年度全县各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调整了县农业和林业工程技术、卫生技术、建筑工程初评委和县工程第二初评委成员。召开各类评委会,评审或推荐120人。县非公企业工程系列初评委共申报150人,其中工程师35人、助理工程师58人、技术员57人。二是做好332名专业技术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的初定公布,其中助理级233人、员级99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384人,其中:高级61人、中级164人、助级146人、员级13人。三是做好各类职称考试的报名及资格审查工作,共办理15类职称考试报名,报考人数为771人次。其中:审计3人、职称外语240人、国际商务2人、计算机软件16人、经济101人、注册安全工程师11人、价格鉴证师1人、执业药师88人、药学41人、二级建造师153人、房地产估价师5人、房地产经纪人5人、房地产经纪人协理9人、造价工程师24人、一级建造师72人。四是做好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的维护。截至10月底,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57名(包括非公企业的2119名),其中:高级498名(正高级12名)、中级3620名、初级8439名。

四、积极构建和谐人事,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1、认真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开展20*年度9名营以下干部及1名家属的档案审查,组织干部转业考试,落实干部分配方案,做好接收报到准备工作。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根据浙人军[20*]77号文件精神,给2名企业退休干部及时办理发放补贴手续,做好企业干部数据库维护。

五、开展“作风建设年”暨“创业创新创优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人事干部队伍自身素质。

1、加强了人事信息和调研工作。完善人事信息工作考核制度,不断开拓人事信息源渠道,提高信息质量,1-10月共报送各类信息稿件80多篇,较好地起到了舆论宣传和为各级领导参谋的作用,荣获了20*年度全省人事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广泛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活动,局领导带头下村、下企业、下学校开展调研,加大了与部门及基层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力度,开展了非公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县非公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等调研材料,广泛收集全县人事人才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事人才工作,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做好事。

2、加强了政治业务学习。认真制订了年度理论和业务学习计划,坚持了每周二晚上集中学习的制度,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文选》、“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大等原文,开展了电化教育,邀请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福弟老师作了《加强作风建设,共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和《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专题讲座。对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要求,围绕“我当干部为了什么?我在岗位干些什么?我给后任留点什么?”进行了专题大讨论。同时,倡导了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自学活动,全体党员人人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了理论学习体会文章。全局上下较好地树立了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了积极向上、注重学习的良好氛围,较好地提升了广大人事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6

山东省户籍管理条例完整版全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为目标,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进一步创新人口管理制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省情省力,服从服务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一圈一带和蓝黄两区等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不得采取强迫方法使农民被落户坚持科学有序,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预期;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整体推进,加快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进一步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

(一)县域突破。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和其他建制镇(含济南、青岛所辖县、市)范围内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二)市域放开。设区市(不含济南、青岛)范围内的本市户籍人口,在市区内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同时按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本市以外人员,在本市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合法稳定就业,同时按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不得设置面积、金额限制。

(三)合理确定济南、青岛落户条件。济南、青岛两市全面放开普通高校毕业生(含往届毕业生)落户限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探索实施积分落户制度,科学制定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合法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阶梯式落户通道和差别化落户标准。

三、创新人口管理

(一)深化居住证制度。认真贯彻《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53号),最大限度拓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覆盖面,全面登记、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着力提升流动人口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按照权责对等、梯度赋权、渐进发展的原则,以居住证为载体,健全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权益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不能或不愿在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问题,使其共建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二)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基础信息登记、统计调查等制度,全面掌握人口动态信息,准确反映人口规模、人员结构、人口流向、地区分布等情况。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为建设和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提供信息支撑。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四化同步,提质加速,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就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一市一区等规模偏小设区市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对符合条件的县实施撤县设市,探索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提升县域城市自主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示范镇建设,增强人口集聚和产业承接能力;稳步推进撤乡设镇、撤镇(乡)设街道,加快村改居步伐,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等吸引、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向农村新型社区特别是城镇聚合型社区转移,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人口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就业支撑、人口集聚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深入推进社区六进,即消防管理、车辆管理、危爆物品管理、境外人员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物业管理进社区,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及时将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服务管理,加快党(团)组织、群团组织全覆盖,实现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推进纳入城镇化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与城市社区同服务、同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

五、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政策。深入推进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建设,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落实扶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拓宽创业就业领域,贯彻同工同酬原则,强化权益保障,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公平、稳定、充分就业。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相关规定。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进城落户农村人口继续保留5年的生育政策调节过渡期。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以城中村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把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有效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四)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全民参保登记,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水平,构筑有利于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一体的居民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发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

(五)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抓紧抓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在完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适时开展试点探索,实现有序推进。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健全政府、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均衡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抓好措施落实。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千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各设区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抓紧出台本地区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改革措施,形成协调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

(二)做好宣传引导。全面阐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广泛宣传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落户标准和条件,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妥善回应群众关切,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山东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时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52万人左右,就业形势不乐观。山东近日下发通知提出,将通过扶持政策鼓励小微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做好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确保就业公平,严禁设置各种阻碍毕业生公平就业的限制性条件,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山东省提出要放开对吸收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简化有关手续,应届毕业生凭两证一合同即可落户,非应届毕业生凭一证一合同即可落户。

其中,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含驻鲁央企及分支机构)招聘应届毕业生信息,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国有企业公开招聘专区公开,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

对拟聘人员要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并同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

招聘结束7日内,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含驻鲁央企及分支机构)应将招聘结果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此外,山东省内各普通本科院校自20xx年起、高职(专科)院校自20xx年起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据此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服务基层期满超三成可进事业单位

据了解,根据出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政,各县(市)区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空缺情况,按照不低于当年服务基层期满人数30%的比例确定定向招聘岗位,专项用于招聘基层服务期满毕业生。

相关链接

山东省多市已试水户籍户籍制度改革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7

一、办技校分校是乡镇企业的迫切要求。

横栏镇原镇委书记说得好:“农村经济发展到今天,一亩地要产出5000元,工农业产值要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靠拼体力、磨消耗显然是行不通了。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说到底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较量,最终是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事业的兴衰”。要发展乡镇企业和社会主义大农业,必须培养出自己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要拥有一批高级科技人员不容易,但要具备成千上万熟练的技工就更加困难。当前,乡镇企业已经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的集约型经济迈进,企业要发展,工人素质要提高,培养大批中、高层次的技工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基地这一紧迫感、责任感已经为镇区各级领导所共识。我市乡镇职业教育已由职业中学发展为理工学校,但与技工学校相比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办学模式、设备配套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要造就一批专业思想过硬技能训练有较高层次的熟练工人,乡镇必须有自己的技工学校。于是一种由技校派生出来的技工分校就应运而生。

横栏镇9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奠基、科技兴镇”的方针。镇内某化工厂200多人,17位正副车间主任中,熟悉生产、懂得管理的仅5人。工人素质差,管理不善,办厂以来,年年亏损,几乎倒闭。实践使镇领导认识到:要科技兴镇,首先抓“育人”!他们棋分两着:一是选送部分优秀青年到省高校深造;二是实行“近水救火”。他们征求市劳动局意见,在家门口办起技校分校,直接用技校办学模式培养本镇技工,创办我市第一所农村技校分校,为即将投产的特种精密轴承厂、钢铁厂先配鞍,培养合格的机电技工。

二、广开办学门路,办有地方特色的技校分校,逐步实现“技工本地化”。

经济越发展,人才需求越显得短缺。特别是熟练的中、高级技工的“断层”已经成为阻碍我市镇区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换的主要障碍。“镇区要有自己正规的技工培训基地,技工队伍要逐步本地化”,我市镇区职业教育已经走过全面发展职业中学到每个镇办一所理工学校的历史进程。技工分校就办在理工学校内,使理工学校成为集中专、中技、成人教育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由镇政府统筹,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地为镇区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镇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办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分校,我们的认识是:

(1)要实现技工本地化。作为培养技工的分校必须地方化,由镇政府直接领导,镇教办具体管理。坦州镇几年来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镇,“中山的粮仓”发展成一个第三产业发达,金融、商业形成网络、机电行业迅速发展的轻工城市,但就是没有自己的技术工人。镇政府深谋远虑,横下一条心,集中资金创办技工学校式的理工学校,按技校的办学要求无偿拨地百亩,集资2000多万元新建一所拥有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流实验室、人员达标的农村职业学校。崭新、花园式校舍;高起点、技术先进的价值30多万元的电工、电子实验室;能应付学生实习、考证需要的“电力拖动实验室”和“照明线路实习室”(价值10多万元),在镇府一声号令下,两年内就全部完成。这一切说明:只有依靠镇区办学,地方、群众大力支持,技校分校才有可能生存、发展,才能越办越好。

(2)分校专业的开设必须满足镇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镇区分校开设的专业必须尽量与当地企业发展的类型相适应,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甚至先走一步,为企业适时提供急需的技工。沙溪镇是我市服装出口基地,需要的不仅是一般的车工,而是掌握电脑操作的电脑车花、打钮、机械裁剪的中级和中级以上技工、指导工,甚至要懂得服装设计的高级技工和管理人员,这能文能武的角色,技校生再适合不过了。所以沙溪镇政府一改初衷,将原机械班改办为服装设计和管理的技工班,为沙溪培养新一代的服装技工和管理人员。中山已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要办成海滨式花园城市,城乡建设、企业发展急需大批园林绿化的农艺技工,我们把分校延伸到省外,借外省一些重点技校开办园林、绿化、花卉培植的园艺专业,为中山培养一批园艺技工,使技校开设专业向农业转移,为城乡经济建设服务。

(3)实行厂校挂钩,建立稳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

有稳定、对口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办好技校的先决条件。技校镇区分校,得到了镇政府鼎力相助,下面厂企给予大力支持,加上家长的积极配合,校内、外实习基地比较容易落实,是技校分校办学一大特色。横栏镇政府在申办技校分校的申请书上明确保证:“每年给分校投资设备费不少于10万元”。

(4)技工本地化,经费筹集地方化。

镇区或企业办分校,由于是企业的急需,专业对口,学生毕业后就是本企业的职工,因而办学经费易于筹集,这是地方办学一大优点。坦洲镇“杰士美电子发展公司”是一间台商独资型企业,生产显像管和电信产品,厂老板把厂房建设和技工培训同步进行,果断决定办技校分校,设电子专业班,计划拨款50万元对电子班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生活费),再拨专款建教室、实习室,单学校的运动场就捐资50万元。学生毕业后,全部留厂工作,月薪不少于1000元。这一优惠措施,使初中毕业生大受鼓舞,纷纷要求报考技工分校。

的地方化、企业化,不但实现了技校办学向农村转移,也使办学筹集经费转向地方。

(5)纵向延伸,横向联合。

我校规模小,专业窄,毕业生供不应求。市政府从几年的实践中体会到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关键是技工不足,从而明确提出:技工培养必须逐步“本地化、高质化”。我们深刻领会了上级的意图,决定从招生开始动大手术。我市邮电事业发展迅速,急需一大批邮电机线和综合业务的技工,为即将成立的各镇区邮电分局培养熟练技工。我们得知信息后和中山市邮电局商量实行“横向”联合办学,邮电局提供实习场地、设备。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各邮电分局工作,真正为企业直接服务。从去年秋季起,我们和湖北、河南、广西六所部属、省属重点技校实行“纵向”延伸、联合办学,由我市技校招生300多人送往六校代培,“借鸡生蛋”。学生毕业后,全部回中山工作。不单培养中级工,而且部分继续读大专,培养高级工。从职中和技校毕业生中推荐相当部分学生到上述六校深造,取得高级工的资格证书,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快、好、省地为我市培养大批量的中、高级技工。

(6)面向农村开设专业,为“三高”农业培养农村技工。

乡镇企业要发展,在职职工素质要提高。在市劳动局的领导下,我们与各镇区劳动管理所合作,在具备办学条件的26个镇区中率先成立我省首批镇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隶属于技工学校统一管理,实行普教、职校、成教三教统筹;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结合,依靠科技兴镇,教育奠基,为发展乡镇职业教育又开创一条新路。同时在专业的开设上向农业转移,培养农业技工、技师。横栏镇一位小学程度的农村妇女经过学“桂花鱼养殖”训练,成为养桂花鱼的专业户,年收入纯利十多万元。一位养水鱼的农民说得好:“培训班读得过,学懂了少死2条水鱼就够交费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发展“三高”农业的新技术、新知识,要求举办各种形式、长短结合的技术培训班。我们首先在横栏、东升两镇成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农委一起举办诸如:桂花鱼饲养、水鸭饲养、水鱼饲养、园艺绿化等短期班,由劳动管理所牵头,技校统一管理。又从当地初中毕业生中选派一批到外省有关技校相应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成为新一代的农村技工,为社会主义的农业服务。

三、总校、分校办学实行“四统一”,充分发挥总校的组织、指导作用。

职中和技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不同,既然是技校,分校必须和总校同步。几年来办分校我们实行“四统一”:统一招生;学大纲、教学计划;统一开展教研活动;统一管理。总校起领导、组织、指导作用,成为分校示范教学的大课堂;生产实习的公共基地;师资培训、考核的中心。

四、转轨办学获得初步成功,其原因如下:

1.充分发挥了劳动部门的整体优势。

劳动部门是对全社会劳动力进行综合管理、使用和给予社会保障的政府职能部门。普通工种必须进行岗位培训;技术工种必须经过技术等级考核才能上岗;专业教师必须取得高一级的技术等级证书才有资格指导学生实践;技校、职中毕业生必须通过“双证考核”才能毕业;所有这些在我市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必须执行的用工制度,约束着职业教育的所有学校和进行招工的所有企业和部门。在这个制度执行过程中,我市劳动部门享有绝对的权威,技校农村分校正是这种优势的产物。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口号下,农委、乡镇企业管理局、教委、妇联和劳动部门互相协作,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又团结协作为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三高农业”互相补充,共同前进。

2.形成一个全方位、大培训的网络。

要提高我市劳动者的素质,单靠办一、两所技校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网络。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培训网络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大培训的范围必须包括第一、二、三产业。

(2)大培训地区必须覆盖城市和农村。

(3)大培训的对象不但要面对全民、集体所有制的职工,而且要包括乡镇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个体劳动者。

(4)大培训必须与考核相结合,以考促培。技校既应是城乡技工的培训基地,又应是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心,树立技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威。

(5)大培训的办学模式要多样化。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办学期限长短结合。凡能为社会创造人才效益的培训我们都要开发,按其不同的办学期限发给相应的证书。

3.办好技校农村分校必须打破行业、地区的界限,实行“联合办学”。

市政府提出逐步实现“技工本地化、高质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地区界限。实行纵向、横向“联合办学”,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全社会办教育,技校农村分校办在镇区理工学校内,这就实现了劳动部门、教委和地方政府三级联合办学,使职教、普教、成教“三教统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借助外省技校校舍、设备、师资的优势,把本地生送到外省重点技校去学习,毕业后回中山工作,实现了省际联合办学,这更是大培训观念的最新发展。我们正在着手准备实行“1+2”办学模式,即在本地学一年,送外省学两年;在镇区分校学一年到一年半,送到校本部学二年或一年半这种新的“本地1+2”或“2+1”,都是大培训概念的延续。这种办学模式完全打破了地方的界限,真正做到优势互补。

4.办分校要重视“名牌效应”。

镇区在发展,技工的需求量非常大。如何选择分校?为保证分校办学成功,我们选择了在近年经济起飞发展迅速,教育有一定基础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六个镇区进行试点。在省际联合办学点的选择中,我们经过多次考察,最后确定了六所全国重点、部属重点、省属重点技校,这些名牌学校的校舍建设、设备配套、师资力量都是一流的,使我们的试验有了可靠的保证,产生了“名牌效应”,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这种联合办学发展下去。今年我们准备扩大到十四所,送培生达1000名。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8

这种混乱的局面,令许多观察人士异常担忧。在他们看来,新型城镇化于国于民毕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这样左右互搏的话,会浪费掉或者消磨掉这样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人很高兴,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从乱局中把握机会了,乱世出枭雄正是他们的座右铭。

但大乱应该止步于会前的争论,会议之后必有大治,一个清晰的城镇化图景应该会展现于我们面前。如果我们认同上一轮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资讯爆炸中最占主流的是“40万亿”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同,此后的波折应该也与此有关:通过城镇化运动来拉动40万亿投资,并不是改革派想要的新型城镇化。目前,改革派仍稍占上风。

这对民间资本显然是一个利好消息。按照原来的40万亿路径,还是以发改委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大包大揽。经过30年的市场磨炼,国有资本本来就已经自认为拥有了很大的市场运作能力、不再需要民营资本了,如果政策制定者再让他们拥有比以前更大的生杀予夺权力,那么他们应该不会再手下留情了。而如果是“改革”思路主导,小政府大市场则是必然趋势,况且,改革思路下的城镇化需要政府以更小的权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承担更多的责任,已经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也不敢再贸然包揽一切。如此,基础设施以及医药、金融、公交等城市服务业的进一步放开也就指日可待了。

一言以蔽之,以前的城镇化思路是闭合式的,未来的则是开放式的。但这种开放会更多体现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尤其不会在超大城市出现。一方面,大城市尤其超大城市本来就是集权文化的一种产物,传统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大城市确实已经负荷过大,而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则是将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同时,这种开放更加注重市场的力量、更加重视因地制宜就事论事,因此,被激活的大批中小城市,其崛起路径也不会是千城一面,而很可能是一城一面。

这样看来,民营资本的空间就更大了。所以,未来,与其在大城市勉强做个高科技企业主,不如到中小城市去,做一个“乡镇企业主”;那些潜伏在基层的能人中,也会崛起一批新的乡镇企业家。

可别小看乡镇企业家,今年重新夺回中国首富位置的宗庆后最初就是乡镇企业主。那些在如今中国财富领域最有权势、最为稳健的大佬,也有很大部分脱胎于乡镇企业,比如鲁冠球和何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