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化学发展论文范例【最新8篇】正文

《化学发展论文范例【最新8篇】》

时间:

化学专业是综合性高校的传统专业,每个化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写化学毕业论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8篇化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论文 篇1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利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既可对基础理论进行验证,还能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层探索,同时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加大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对课程进行配套改革,可有效提升无机化学实验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特点分析

无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该学科教学改革广受关注,本文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后,对课程发展特点进行如下总结:

实验教学逐渐深入化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方向由传统的实验方法、考核形式等内容的研究转为与科技前沿相结合的研究,研究性实验总量上升,研究范围逐渐由教学过渡到创新性、微型化、绿色化以及学生参与性等,研究工作更具实用性。

实验教学的绿色化

绿色化学是用化学技术和化学方法减少化学反应中原材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等的使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同时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涉及的药品种类较多,用量较大,部分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且还会随着反应释放有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伤害。为减少以上问题的发生,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时要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通过化学生产工艺的合理化,提高试剂利用率,减少药品排放量;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从源头上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选择低毒或无毒的化学试剂代替有毒物质。如***(Cl2)制取实验可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或二氧化锰回收试验组合起来,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其成为无污染的绿色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微型化

微型实验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一种化学实验理念,该理念提倡用小巧实验仪器代替传统的试验仪器,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可与常规实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当然,目前微型化实验教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物质产品低,配套教材少,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

实验教学的精细化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其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者已经将无机化学实验特点与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实验评定、过程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提升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无机化学实验将进一步精细化,逐步实现个性化指导,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

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利用空间。如一些研究性实验或者有毒实验,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得到试验结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还实现了绿色化教学,提高无机实验教学生动性,同时减少了化学试剂的用量。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从教学改革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无机化学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只有做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具有专业操作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此,笔者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如下分析:

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

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设置应以基础性为主,从开始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如化学试剂等级、固、液、气的取用方法,仪器的洗涤和使用等;教学中可通过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提纯实验基本操作练习,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化学实验纷繁复杂,学生要能在实验过程中从复杂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氢氧化锌(Zn(OH)2)两性验证实验中,要控制好反应条件,否则将会得出相反结果。正确操作为向Zn2+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NaOH),然后能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消失,最后变为无色溶液;若学生没有控制好NaOH的用量,将直接略过沉淀生成过程,学生就会得出“Zn2+不与NaOH反应”的错误结论。无机化学实验要注重基础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观察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注重综合性和研究性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除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外,还可设计一系列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或趣味型的综合试验。如测定鸡蛋壳中钙元素(Ca)、镁元素(Mg)的含量、废弃物中有效物质的回收利用等,既可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探索能力。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没有实验,任何新的物质都无法被探知,因此化学实验可被视为研究学习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研究功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实验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或对未知物质进行性能探究。如在做完“硫酸铜晶体制备实验”后,可进一步引导测“五水硫酸铜晶体的含量和纯度”。学生可独立或者分组设计实验路线,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实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然后通过后续的改进提升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3结束语

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学好无机化学理论课程的基础和有效方法,更是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关键,因此应对其进行不断改进,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向清,康诗钊,穆劲。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05):24-26+31.

[2]杨宏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130-133.

[3]崔继文,周淑晶,王书红,高洪福,郭晓玲。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点探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04):83-84.

[4]向乾坤,赵秀琴。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4.

化学论文 篇2

一、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机遇

1.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由于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使得化学的每一个课程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模块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开展,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程改革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内容优化的效率,从而促进化学课程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进化学课程功能的优化

课程结构之中的很多要素都会对化学课程功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也会影响到课程功能的实现.在课程结构变革之前,化学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但是随着课程结构变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仅利用各个化学模块提升了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进化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评价问题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就需要加强对化学教学实践的分析及总结,提升对相关的教辅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是我国化学课程改革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前景,但是这一变革所带来的问题也亟需相关的化学教育人员给予一定的重视,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地寻求科学的对策加以解决,从而进一步地将化学课程结构变革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化学论文 篇3

说起数学文化,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数学史,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主要载体。人类文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了厚实的数学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理应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数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可以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或举办数学家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快乐,领略数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家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从而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确定奋斗目标。还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也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适时将数学史引入课堂,将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品位,使我们的数学课�

二、让数学与文学有机结合,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与文学的结合,一开始就水融。“循环小数”也好,“纳税”也好,文学所特有的直观、形象、表象丰富、意境悠长的特点,将数学知识阐释得生动而风趣,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圆,就想起了墨子说的“圆,一中同长也”,想起“圆”的“匀称而和谐,端庄而高雅,流畅而饱满”,那样,学生心中的“圆”,就会是一个丰满而深厚的意象,由此又会激起他多方探究寻根的兴趣。文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作为、能作为的实在是很多。把数学融入语言中,就是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已� “事业坐标”“人生轨迹”也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数学和文学的相辅相成,相融相洽,早已有之。数学中的“对称”和文学中“对仗”,思考方法是相通的。徐利治先生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当做极限概念的意境,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等等。数学把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而文学的形象化又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补充了我们的数学理解。因此,我们要博古通今,厚积人文底蕰,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丰富而又灵动,让孩子们浸润在数学文学的共同滋养中,发展得生动而又灵秀。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学的内在魅力

化学论文 篇4

上周,我们已经学完第九单元《溶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回顾单元知识的过程中,我着重回忆对溶解的加深理解,记得课后还曾经向刘老师求教空气和合金也是溶液,也有溶解度的概念,刘老师还在课上告诉我们一些溶液的形成和物质溶解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等。为了深入理解溶液溶解度的概念,我和同学利用假日期间,通过做化学小实验来探究物质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即溶解度的知识点。

我们在1月2日中午(室外温度13度左右)的情况下,做有关溶解度实验。

首先将超市购买的精制250克食用盐均匀分成5份,每份50克;

其次,将超市购买的550mL的农夫矿泉水缓缓倒入奶锅内,防止水溅出;

第三步,略微加热装有矿泉水的奶锅,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后,用甩至0度的体温计测量奶锅内的矿泉水温度,为19度。随后加入1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全部融化。

第四步,再加50克的食盐,搅拌后仍能全部融化。 第五步,再加第3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观察,发现锅底有少量食盐未能溶解。

这时,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我们计算550毫升的矿泉水约为550克,在20°C时可最多溶解146克的食盐。 因而,我们分析,此时奶锅里的溶液应为饱和溶液。 第六步,我们将奶锅里的溶液加热,一会儿,发现,沉淀锅底生物少量食盐不见了,因此,判定,此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 第七步,将热的奶锅放在室外(10度左右)1小时候后,观察,奶锅里又有少量的食盐沉淀物出现,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将溶液加热(升温)可以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将溶液冷却(降温)可以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化学论文 篇5

1.1对中职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准确地定位加强中职院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应该确定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院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育的质量。中职院校各个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在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与中职院校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认识,可以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引导,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提升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加强各个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道德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道德素养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从而能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育中。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者组织为教育提供必要基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教育的意识进行改观,使得学校领导者能够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加强各种传统文化的融入。

1.2对中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传统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是与各个专业相关的各项专业书籍,这些内容的简单堆叠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完善教育内容,融入更多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将教育生活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在中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理念与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诚信有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也可

1.3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融合,完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逐渐加深,很多学生受外界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组织一些有层次、针对性较强的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教育讲座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实现自身心理的良性发展,实现自身文化思想的深入发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生活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改正。

1.4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应该要进行改革,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加强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职教育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深奥的词汇,要对这些词汇进行解析,利用比较直白、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将课堂主题定位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从而在课堂当中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表演和演讲等,利用现阶段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中职教育实现现代化,并且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各个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结语

化学学科论文 篇6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所有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可以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采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2][3],并对这种模式在该培训项目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出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以“文献阅读”作为培训环节的起点,并围绕“文献阅读”延伸出“反思教学”“整理、汇编文献”“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在岗实践”,而“当堂讨论,专家引领”“整理、汇编文献”的结果也进一步引领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围绕“文献阅读”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参训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在岗实践”,在“在岗实践”中把集中培训期间所学习、认识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并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过若干个月的在岗实践和研究,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中汇报,主要采取“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参训教师将自己之前所学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展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专家进行点评、纠偏。在此基础上,参训教师把前期文献阅读、班级研讨、教学反思、在岗实践、学员展示等环节形成的认识和思考撰写成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发表,把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并将形成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剖析

下面以我们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国培计划(2016)”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为例,探讨在该项目中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培训项目采取跨年度、分阶段、混合式的形式开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中,本项目的定位在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并形成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一)文献阅读→反思教学

在本项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前,项目团队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宣传报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在培训前认真阅读项目团队所提供的文献。通过在班级QQ群里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熟悉,对此有系列学习和深入认识及理解的教师屈指可数。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就可以开始反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基于“三维目标”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与联系。很多参训教师在阅读文献以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触转变为初步认识和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二)文献阅读→整理、汇编文献→反思教学

培训班开班以后,为了帮助参训教师更为自主地收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项目团队安排专家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应用》相关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献阅读、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团队还邀请中国知网讲师为参训教师介绍中国知网“大成编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项目团队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理、汇编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集。让参训教师利用“大成编客”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参训教师应用所学文献检索的技术,阅读、下载相关的文献,并在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比如: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还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等等。在整理、汇编文献的基础上,参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反思教学

培训前的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项目团队提供,培训开始后的文献整理、汇编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参训教师利用中文数据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载。这个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精读和文献共读的方式。项目团队对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个创新。通过与授课专家进行商量,改变过去专家“传经送道”式的专题讲座形式,采用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前两天,印发了三篇最新发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给全体的参训教师。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4],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撰写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6]。要求全体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这三篇论文,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标注、写体会,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级研讨由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主持。主持专家围绕三篇论文提出了以下问题作为参训教师当堂讨论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为我国未来的公民奠定怎样的基础?怎样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和评价我国提出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堂转型?化学学科的课堂转型,要转变什么,该怎样转变?”为了使整个班级研讨氛围更加热烈,项目团队在研讨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将桌椅按10个人一圆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得益于组织形式的改变以及参训教师大多课前就认真反复地阅读和学习了三篇论文,加上主持专家列出了相当明确的研讨问题,整个班级研讨相当热烈,参训教师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参考三篇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既谈看法、观点,也谈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思考。针对参训教师的发言,主持专家做了深入的点评,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和提问,主持专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文献阅读→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

在多种形式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进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和第二次集中培训间的在岗实践研修期,该阶段有若干个月的时间。在岗实践研修期间,项目团队要求参训教师要积极地将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岗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大成编客”的文献整理、汇编任务。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建立的“国培计划”专题网络研修平台有关“核心素养”的在岗研修心得体会,其他参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心得体会进行回复和点评,项目团队聘请的专家也可以对心得体会进行点评、纠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训期间,项目团队将以“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形式为主开展总结提升活动,收集汇编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研修成果,并印发给全体参训教师。安排时间让参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在岗研修成果,同时遴选出若干参训教师作为代表,请他们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请专家对参训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起到固化成果和认识纠偏的作用。

(五)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成果发表,总结提升

在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等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应该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相当关键的是要及时地督促参训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反思、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指导参训教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论文的发表本身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及时总结提升研究的成果,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以后,可以通过班级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论文成果,让其他参训教师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进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反思

我们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我

(一)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阅读对于课题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献阅读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中,文献阅读是整个培训模式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引发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可以布置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任务供参训教师检索、下载、阅读、梳理、分类、归纳文献;也可以对指定的文献进行精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岗实践。当然,在岗实践研修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查阅文献,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要发挥主动性

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激活自身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来,通过文献阅读、反思教学、整理和汇编文献、班级研讨、学员展示、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作为培训主体,不能对“核心素养”的学习持排斥的态度,而要积极主动地接纳“核心素养”;并积极地反思“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

(三)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

在阅读国内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时候,很多参训教师都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在发生着变化。这其实也很正常,“核心素养”对于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直在动态发展着。很多参训教师由原来对“核心素养”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开始转变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核心素养”确实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指明了践行的方向,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作者:张贤金 吴新建 叶燕珠 汪阿恋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 基于课题研究发展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13-16.

[3]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15-18.

[4]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5]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N].中国教育报,2016-09-19(3).

化学论文 篇7

1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1)从中医药的角度来看

(2)从化学学科的分类上来看

有机化学在大化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都是先学习无机化学,然后再学习有机化学,最后学习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即没有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学不好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化学还是中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一大必考科目,考研的同学只有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成为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关键。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有机化学的历史上、从它与生活的联系上,从它在临床用药上、在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上还是在大化学中的作用上、在学生考研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有机化学虽然知识点多、记忆困难,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它不是问题。

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课堂上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1)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对某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就会特别吃力。例如,醇、醛、酮这几章节的内容没学好,后面再学习糖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就很吃力。因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糖类是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衍生物,糖的结构中含有醇羟基、醛基和酮基,它同时具有醇和醛、酮的性质。因此课堂上能不能跟随老师思路,不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2)老师在课堂上会反复的强调某些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考试恰恰不都是考重点难点么?如果掌握了这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应该就不成问题了。(3)老师教学多年,不管是在知识层面上、解题思路上还是在常见错误分析上,经验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我们的大学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优秀的硕士、博士甚至是教授。在课堂上,老师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古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古训必定有它的道理。老师除了传授给我们知识外,更多的是传授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经验与方法,定能学好有机化学。

课上做好笔记至于笔记

我建议大家记些老师强调的重难点、解题思路、方法以及例题。不懂的课下可以问老师,即使将来忘记了,还可以再复习。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做个有心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这就

课上、课下积极地记忆“记”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等理科相比较,“记忆”对有机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这是由于化学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当然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有意记忆、联系实验记忆、对比记忆、归纳记忆、趣味记忆、记错记忆等等,这么多方法并不是每个都适合我们,我们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好实验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就必须先要做好实验。在做实验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动手,不要眼高手低,而且要学会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6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而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进而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实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反应,从而更轻松地记住反应。

学会思考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发明,都是和发明者深入看问题的方法密不可分的。可见在学习知识上,学会独立思考很重要,它会使你对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尤其是有机化学,更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能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

培养信心与兴趣以上的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其实就是地面上的高楼,而地基则是来源于大家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与兴趣。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做好一件事是少不了信心与兴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也要慢慢培养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与兴趣。有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有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例如,现今不仅很多老年人常年饱受心脏病的折磨,而且很多年轻人也是如此。常年吃药的人都知道强心苷具有强心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患。强心苷主要分布于夹竹桃科、百合科、十字花科、毛茛科、卫矛科等十几个科的一百多种植物中。如果你学好了有机化学,你就会知道,强心苷是一种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并且知道如何从这些植物中将该成分提取出来,进而更好的应用到临床上,减轻病患的疼痛。如:胆甾醇(又称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的血液、脂肪、脑、脊髓、和神经组织中,蛋黄中含量也较多。人体内含量过高,则会引起胆结石、高血压和动脉粥硬化。如果你学好了有机化学,就会知道它是无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这对于研究与之相关的疾病又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由此看来学好有机化学并不难,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那么又何必担心或者苦于学不好有机化学呢?

化学论文 篇8

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临床检验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概念抽象。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解能力较差,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思考。

1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课时少

相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虽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一周多一节课,但还是不够用。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到基因表达,知识量很大。如果一节课讲太多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时间一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实验课时少,内容陈旧

生物化学课时少,理论教学都不够用,能分到实验课的课时就更少了。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在校不通过实验练习动手能力,不增强实验技能,以后很难满足工作需要。然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实验操作过于简单,与临床检验()中涉及的生物化学应用存在一定差距。

学生不重视

由于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少,有些学校甚至把其列为考查课程,容易使学生忽视该课程的重要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不了解生物化学和临床检验的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性。学生的不重视及学时安排的不合理,导致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2教学内容优化

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使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从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来看,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教师应拓宽知识面,教学中增加生物化学与医学实践的联系,介绍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领域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复杂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其学习动力。实验内容也要跟上临床应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一味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如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测定一直采用传统的赖氏法,学生在校学习的也是此种方法,而近年来临床上通常使用速率法来测定,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检测结果准确,能够同时检测大批标本,节省试剂,节省人力,是目前临床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主要方法。由于学校开展的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检验应用存在一定偏差,学生在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优化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加强与临床检验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技能,规范操作环节,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操作方法,如显微镜,基因检测仪,PCR仪,细胞筛选仪器,气相、液相色谱仪,电泳仪等。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创新实验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3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较枯燥,不像解剖学、生理学有很多的图片供学生学习,大篇幅的文字讲述容易让学生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单元,可以采取学生自学后讨论,教师再总结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巩固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于一些内容较复杂难懂的单元,如分子生物学部分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以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PCR、重组DNA技术、核酸技术、细胞信号转导与癌基因等)尽量使用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将课堂教学生动化,使学生形成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4考核方式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如果动手能力不强,就只能在参加工作后重新开始学习,常导致用人单位不满。大多数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期末考核以试卷成绩为主。学生为了取得一个较高的分数,临近期末时,对知识点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考试,考试结束后,所学知识全忘了,导致学习专业课涉及的生物化学知识时,前后联系不起来。因此,要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提高实验考核比例,引起学生重视,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加强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利用过程性考核,也可以督促其学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