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最新7篇正文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最新7篇》

时间:

公共管理将公民权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公民权利能够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最新7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1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益主体、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社会矛盾日渐激化。随之,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与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重心落实在如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而这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机构、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此过程中,农村成为公共服务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它在现代化政治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作者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这一课题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非政府组织;参与

引言

在新时代下,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有利于我国顺利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三农”问题不断显现,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社会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政策资源,投入到农村中,而基层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理念,以社会市场为导向,通过不同途径吸纳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力量,使其参与到农村改革发展、公共事务管理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必要性

就非政府组织而言,其概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不同国家文化,其适用的对象范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美国,它被叫做“非赢利组织”“第三部门”;在英国,被叫做“志愿组织”;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也有新的意义。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至关重要,体现在以下不同方面。

1.1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农村公共事业服务短缺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缩小城乡、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其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很多喜人景象,比如,文化下乡、村村通公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公共事业产品、服务缺失的问题,很多方面供给不足现象普遍化,比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面对这种情况,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物品,满足农民的超常需求、特殊化需求,而这些是政府乃至社会市场都无法满足的,有利于解决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1.2有利于减轻是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压力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政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对这方面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等。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政府已有的财政收入无法承担该地区发展的所有费用,上级政府在这方面的拨款也无法解决地方政府的根本问题,加上社会市场筹资资金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导致地方政府无法为该地区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面临着巨大多财政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非政府组织可以根据地区发展情况,投资建设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的知识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市场意识不断强化,可以自行组织相关人员,筹集资金修建相关的设施,共同使用,构建一种极具特色的农村产品供给形式,满足所需的公共产品。

1.3有效解决公共事业建设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就公共选择理论而言,政府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政府失灵”问题时有发生,无法为农村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就其非长期行为来说,极易出现这些问题,比如,效率低下、弄虚作假,加上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方面模糊化等问题,农村公共物品短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非政府组织作用下,“政府失灵”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率。具体来说,体现在不同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是非政府组织记忆接近被服务的对象,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经营管理方法,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运营效率,成为政府的好帮手,在和政府共同作用下,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

1.4倡导草根民主,有利于构建社会民主平等网络。就非政府组织而言,极具优势,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有效贯彻党一系列方针政策,维护好新时期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加快基层民主化管理步伐做好铺垫。在治理乡村过程中,作为最广大、最有力的农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自治组织具有的其它功能也进一步优化完善,比如,参与农村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协调功能。此外,在非政府组织作用下,能够动态监督政府啊、官员等,进行多样化的评议,有效防止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确保政府行为更加合法、合理。

2.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对策

2.1转变政府施政理念,优化完善非政府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观念,已有的施政理念,为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优化“全能政府”传统模式,确保政府有清晰的行为边界,明确侧重点,把重心放在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对应的农村公共管理中,构建全新的公共管理新体制,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的客观需求。

2.2优化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管理形式

在新时代下,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等的社会资源动员组织能力都比较强,扮演着全新的角色——“准政府组织”。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市场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要让相关的组织和政府机构保持独立状态,成为一种重要的中介组织,优化公共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还要积极引导城市非政府组织,优化配置公共管理资源,提高其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政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为非政府组织出谋划策,制定可行的发展方案,科学布局,防止盲目发展,要根据地区发展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公益性质的非政府组织,随时动态关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效解决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3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同步进行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步入崭新的阶段,农村非政府组织日渐增多,规模日渐扩大。随之,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巧妙地引入社会评估机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监督管理社会化的关键所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比如,以定期、不定期形式有效开展绩效评估报告,定期组织群众类型的评议,促使非政府组织更加健康、高效。在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性质,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使其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从根源上解决存在的缺陷,有效抵制各类非法行为。

2.4培育急需要的非政府组织

在新形势下,规模小、人才缺乏等都非政府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地区。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培育更多新型的非政府组织,满足农村多元化发展客观要求,促使非政府组织走上均衡发展的长远道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让社会更好地了解非政府组织,筹集更多的民间资本,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还要动员农民,构建不同形式的互动组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要统筹兼顾,要有所侧重点,加大这些非政府组织投入力度,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比如,公益性民间组织、科技教育民间组织。

2.5为非政府组织提供所需的资金、组织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多角度、多层次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服务力。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大支持力度,适时注入适量的资金,确保非政府组织运营有足够的资金,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还要采用构建专项资金的形式,促进农村非政府组织持续发展,要全方位分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有效完成本应该政府提供的服务。还要优化完善相关条例,提高个人、企业事业慈善资助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非政府组织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发挥信贷政策等作用,给以非政府组织一定的优� 此外,政府要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培训农村非政府组织骨干力量,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备必要的国家法律法规理论知识,具备专业化的技能,能够为非政府组织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有效帮扶普通成员,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综合技能。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而非政府组织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缓解中央、地方政府压力,解决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公共事业服务短缺问题等,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要通过不同途径,促使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其中,比如,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在农村构建城市相关组织分机构,为农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比如,中介、医疗,促使非政府组织在这些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文化建设、科技事业、卫生事业。以此,改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现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崔开云。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11,04:28—31.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篇2

1、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

1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浅谈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15、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1、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2、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43、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44、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5、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46、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48、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49、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50、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51、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52、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53、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54、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55、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56、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57、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58、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59、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60、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61、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62、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63、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64、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65、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66、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67、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68、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69、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70、论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

71、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

72、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73、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74、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75、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76、浅谈“政府上网”

77、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78、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79、公共权力贪腐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80、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81、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82、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83、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84、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85、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86、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87、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

88、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89、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90、浅析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91、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92、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

93、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9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9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96、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97、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98、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99、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

100、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101、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102、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103、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104、公共财政体制研究

105、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

10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

107、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08、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

109、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110、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111、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

112、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11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114、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15、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16、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117、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118、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119、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

120、权力贪腐中的59现象研究

121、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2、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23、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

124、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125、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126、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27、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8、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129、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30、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131、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

132、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13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34、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135、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

136、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137、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

138、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关于公共事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篇3

(一)严格遵守公司的一切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服从组织安排,遇事要请(销)假,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二)树立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思想,讲究职业道德。文明服务,态度和蔼,主动热情,礼貌待人,热爱本职,认真负责。做到饭熟菜香,味美可口,饭菜定量,食品足称,平等待人。

(三)遵守财经纪律。炊事人员按规定做好员工就餐登记手续。任何人在食堂就餐须按规定做好登记。不得擅自向外出售已进库的物品。

(四)坚持实物验收制度,搞好成本核算。做到日清月结,帐物相符。每月盘点一次,每月上旬定期公布帐目,接受员工的监督。

(五)爱护公物。食堂的一切设备、餐具有登记,有帐目,不贪小便宜,对放置在公共场所内的任何物件(公家或个人),不得随便搬运或拿作它用。对无故损坏各类设备、餐具者,要照价赔偿。

(六)做好炊事人员的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勤换、勤洗工作服,工作时要穿戴工作衣帽。炊事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无健康合格证者,不准在食堂工作。

(七)计划采购,严禁采购腐烂、变质食物,防止食物中毒。

(八)按时开膳。每天制定一次食谱、早、午、晚餐品种要多式样,提高烹调技术,改善员工伙食。对因工作需要不能按时就餐和临时客餐,可事前有预约和通知

(九)做好安全工作。使用炊事模具或用具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发生;严禁随带无关人员进入厨房和保管室;易燃易爆物品要严格按规定放置,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食堂工作人员下班前,要关好门窗,检查种类电源开关、设备等。管理员要经常督促、检查,做好防盗工作。

(十)加强管理,团结协作,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饭堂工作人员守则

为了更好地规范饭堂,管理和做好厨房餐厅工作,使员工有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特制定如下守则。

一、严格要求个人卫生,定期去防疫部门体检,持有效“健康证”方可上岗,绝对不允许带病作业。

二、上班时音要著装整齐,乾净,穿好工衣,戴好工帽,开饭时戴好口罩。

三、不留长发、长指甲、不得随地吐痰、涂指甲油、穿拖鞋、短裤。

四、上班时间不准抽烟,大声喧哗,要礼貌待人,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五、如没有特殊情况,节假日照常上班,若请假一天需饭堂主管批准,三天以上需厂长批准。

七、没有特殊原因,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动用厨房的财物和带出饭堂。

八、不得随意进入厂方生产区和仓库,生产储物基地,必须严格遵守厂方的厂规、厂纪。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4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医药院校;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竞争优势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单元,也是人才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培养模块。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能反映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体现高校综合能力与教育竞争力。特色专业,顾名思义是独特的专业,可以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独特,也可以是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独特角色。高校根据自己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历史积淀与教学传承创新,形成特点鲜明、独特稳定、不易复制、资源稀缺等专业风格,达到“人有我优”的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将引导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产出一系列的改革,进而塑造独树一帜的专业面貌。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是基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的专业结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扩张型战略,专业沿着多元化快速地发展,特色专业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特色专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征

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亟需大批既掌握基本医学理论和管理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修养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性应用人才,这为医药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全国相同专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关反馈,围绕“管理、经济、医药、政治”的知识结构,遵循“以管理为基础,以医药为特色,以实践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紧扣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拓展专业方向。特色专业建设将发挥教育衍射作用,把特色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将有力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专业具有比较优势,一般选择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承发扬办学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基本路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数是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为方向,依托医学背景,打造管理专业特色,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及公共卫生事业部门管理活动,培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亟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医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医药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快速将所学知识和业务技能运用于自己所从事的公共管理岗位,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能够完全胜任公共卫生事业及相关领域的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

三、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通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同,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保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能力、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进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能力。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四、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保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进一步地进行修订、完善。在认真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邀请校内外及有关的专家学者重新评议、修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市场导向,彰显办学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本专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使专业基础课涉及面更加宽泛、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特色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专业兴趣、专业自信与职业认同感。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积极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0-35.

[2]汪上。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3.

[3]龚咏梅。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学习月刊。2015(6)。

[4]何小菁。基于实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61.

[5]任拥军。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8):104.

[6]牛国庆。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330.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篇5

关于管理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会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同时也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是具有有效管理经济的应用学科。作为国内热门的专业之一,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生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容易造成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过于集中,重复,甚至毫无创新内容等情况。这里将为各位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如何选题的技巧。

一篇成功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有新意,何为新意,就是论文中要有新观点、新看法、新见解,标题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标题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这才能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2、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

3、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4、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

5、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1.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对计算机及其网络信息资源保护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损害和威胁,对信息资源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进行保护。简而言之,就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正常运行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被更改、破坏或泄漏。

6、责任会计与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

7、标杆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8、基于价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9、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tsoa公司成功地将水冷栅和水冷壁置人干熄炉,并将干熄炉断面由圆形改为方形,同时在排焦和干熄炉的出气方式上进行了根本改进,使焦炭在干熄炉中下降及气流在干熄炉中上升实现了均匀分布,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使气料比降至1000m3/t以下,进一步降低了装置的运行费用。

该生准备工作充分,环节陈述完整,论文构思清晰,体现了较好的专业基础,时间把握也很好。就是论文中有需求但缺乏需求分析,对部分答辩问题回答不太清楚,图的表示方式不规范。

10、组织结构变迁与管理会计发展

11、战略管理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2、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13、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14、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研究

15、关于ABC控制法研究

16、责任会计研究

17、定额法的应用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

18、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19、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分析

减水剂、膨胀剂等复合添加料能与没有强度的氢氧化钙及收缩大的铝酸三钙成分起反应,形成能够膨胀的高强、高抗拉强度的硫铝酸三钙组成的晶体和铝胶,由于铝胶填充在膨胀的晶体中间,形成高抗折强度和高密实性的组织结构,使砂浆或水泥混凝土具有高抗裂防渗、补偿收缩等性能优异的粘结力很强的材料。

20、试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21、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

22、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23、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24、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25、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26、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7、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探讨

28、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9、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30、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

31、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32、外币业务的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办法研究

33、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加坡大学课程的费用大概是每年6000到17000新元,如果留学生学习的是工艺学院则是每年9800新元,新加坡的预科大学是按月收费每月需要240新元,如果留学生是进入中学学习,则学费是每月130新元。

34、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问题的探讨

35、结合教学法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36、Z公司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37、会计信息在债券定价中的作用研究

38、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核算--基于我国碳市场现状的分析

39、CFO绩效评价体系重构:基于战略视角

40、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制度设计与内容

41、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变迁管理

42、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50、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动因分析--以XXX为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6

摘要:

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地方服务项目等项目化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证证明,项目化培养方式不但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显著性提高,从而全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素质。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

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系统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通过不断内化、升华后形成的专业素质将会极大提升所培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在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项目中选取、设计一定的子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获取“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从而又可以让其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促进其课堂学习。同时,须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实训、“两节一赛”为平台,实施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并强调社会问题分析能力、政策解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

一、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必要性

1、从专业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须通过项目化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主要特点,然而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却在现实中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成熟性、公共管理环境难以模拟性、仿真性训练系统实效不足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项目化能力素质培养,建立一系列的按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展开的项目体系来完成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具有必然性。

2、从实践层面来看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实践表明通过项目进行培养是一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从现有的实践层面来看,通过项目进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严格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进行活动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在院部各项目小组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而且有利于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

3、公共管理专业项目化培养的迫切性目前,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项目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合作的平台体系、合作的项目体系、合作的运行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提供了借鉴。受此影响,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通过校地合作和校地服务初步建立了一些合作平台,这对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发现短期见习主要以参观为主;实习时,实习单位往往会将大量基础、重复、知识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很难在这种工作中得到真正的专业锻炼。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项目体系缺乏科学设计,项目所涵的内容不够全面,项目运行的机制缺乏。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进行项目化培养具有迫切性。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途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能型相当强的专业,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实训项目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储备了较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宜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进行项目锻炼能力,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校内竞赛—社会实践三者层层递进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打好专业基础,在校内竞赛中加强专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专业技能。具体进行为:

1、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贯彻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围绕全面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设置,不仅注意专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公共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英语、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组织学、地方政府学的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认知公共事务的能力、公共组织协调能力、公共政策解读能力及公共行政综合能力等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至少通过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养成。在发展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应用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能力和人事行政管理能力。课堂教学中通过较多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方法。同时,建立管理模拟实验室,通过公共突发事件处理模拟训练、公共项目策划训练和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平台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社会活动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公共事务、社区事务实务操作能力。

2、项目化的专业技能比赛我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读书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下乡”活动,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我们结合校内各种比赛,围绕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这一目标设计出适合的项目内容,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和竞赛计划,健全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机制,建设“全开放”实训室,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使得活动和竞赛内容最大程度涵盖专业理论和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活动和竞赛命题在反映教学内容的同时,特别注意将竞赛训练与提前组织培训相结合,集中强化培训和赛后分析评价反馈相结合,通过学生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取得申办权,给其配备较强的专业辅导老师以完成学校的比赛。通过突出专业特色,将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竞赛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项目策划、社会调研报告、公务员礼仪比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模拟大赛等,“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塑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3、项目化的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有之义。既然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那么,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实施专业训练。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则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通过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把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零距离结合起来,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国家统计局怀化调查大队、怀化市人社局、溆浦县人社局、沅陵县人社局、怀化市民政局、鹤城区民政局、鹤城区城市办等单位积极合作,建立起“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大民调、四个平台”的校地合作模式,以项目化的形式扎实推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例如,与鹤城区城市办、学院岭社区共建“雷锋之家”系列活动,既包括“雷锋书屋”、“雷锋文化大舞台”、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计划、“圆梦行动”、基层党组织结对计划等志愿者服务的校地服务项目,也包括“爱晚行动”、“关爱青少年蒲公英计划”、社区创新管理项目等政府购买服务的校地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深入,使学生掌握政府工作程序、了解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锻炼了社区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共事务实务操作能力。通过项目化的校地合作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检验、践行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专业所学的不足及能力需要发展的方面,从而更好促进未来的专业学习及自我提升。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分析

1、实施项目化培养对综合专业素养的实证分析研究素养方面,学生通过已学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小组根据项目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学生学会了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专业研究素养,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例如,自2013年实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项目化以来,共获得校级以上奖项148项(2011级—2012级),其中12级2班谭同学在2014年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铜奖,12级1班李同学申报“雷锋之家”志愿者服务站获得2014湖南省德育实践项目省级立项、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2级2班郭同学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1级1班阳同学于2014年、12级1班李同学于2013年分别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立项,这些成绩都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学生通过项目实践中,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纷纷加强课堂学习和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28人次分别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导游证、商务英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证书。而与之对比的是,2008级—2010级获得校级以上奖项95项,但省级奖项很少,也只有几位同学考取了职业资格证。通过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能有效实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项目化培养对学生成绩的实证分析(1)频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13年实施项目化培养以来,对比项目化培养实施前的08级、09级、10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和项目化培养实施后11级、12级学生学习平均成绩。08级、09级、10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分别为76.5394分、76.9158分、78.0835分(三项平均77.1796分),而11级、12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分别为78.2046分、78.1202分(两项平均78.1624分),说明实施项目化培养后学生的平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同时,08级、09级、10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6.8072、7.1864、6.5444,而11级、12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5.4291、4.7485,说明项目化培养实施前学生学习成绩的离散程度更大。(2)方差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项目化培养实施前08、09、10级与项目化培养实施后11级、12级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由表2可知,经过计算,方差F=1.452,F>F(1,1239),学生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0.000),故实施项目化培养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影响,实施项目化培养十分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通过项目化培养的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结论

1、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取课堂教学、项目化的专业技能培养和项目化的合作育人平台相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项目化的专业技能培养初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项目化的合作育人平台通过校地合作项目使学生完成书本知识到实践知识的结合,再由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缺乏与不足,回到课堂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完善,以利于今后走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

2、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表明,通过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相对于项目化培养实施前,具有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标准差明显减小;学生积极投入项目化专业技能培养上,在校内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比以往较为显著的进步,不仅参加面增加,而且档次也提高较快(省以上奖项增多)。

3、通过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力推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松立。“公共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2010.05

[2]王树田,毛勇,陈蕾。欧美高校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6

[3]胡丹。高校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4]张建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实行项目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7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完善公民参与形式,达到高质量公共管理活动开展目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据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实施现状不断完善自身价值的发挥,最终达到最佳的公共管理状态。以下就是对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公共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带动我国物质文明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构建。

一、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

1、网民素质存在差异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网民素质差异性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在公共网络参与机制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是基于某一话题的讨论而实现的,如网络论坛中即会通过对特定话题的讨论而引发公民主动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但是在公民网络平台中,由于网民的素质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话题讨论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引发出偏激言论,最终严重的影响到讨论活动整体质量。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政策实施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网民立场的不同,因而很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判断。

2、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

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也是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网民自身所掌握的网络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运用网络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层次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最终由此影响到了网络代表利益的全面性;第二,经过大量的调查表明,网民间还存在着相应的城乡差距,此现象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部分网民的利益,并致使网络环境较差的农民无法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政府对农民利益重视度不足的问题也是导致网民利益呈现出缺乏全面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公共管理水平不足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由此发展起来,但是在其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公共部门对公共舆论的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舆论的引导功能来完善自身的工作事项。此外,在公共管理活动实际实施过程中公共部门在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对公用服务重视度不足的问题,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公共管理工作实施的成效,并由此削弱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价值。另外,我国网站公开信息形式还存在着单一性的问题,由此影响到了公民对政府监督行为的展开。为此,要求政府在网络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方式来充实自身公共管理技能。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对策

1、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

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是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有效途径,对于此,首先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网络环境管理的重视,以便在此基础上满足公民的言论需求,且给予公民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会给公共部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在此基础上公共部门应大力推动网络实名制管理策略的实施,继而由此约束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行为,并引导其在网络环境中能规范自身公共舆论的走向。其次,在网络实名制管理实施的基础上,公共部门亦应采取相应措施监督公民的言论行为,并在发现其言论不当时及时对其展开封杀处理,最终确保公共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在公共管理中能发挥价值功效。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在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过程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民的过激行为,并促使其在网络道德环境的引导下能提高对社会舆论重要性的认知,且主动通过网络途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由此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及公正性。但是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构建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而在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限制广告商在公民讨论平台中放置相应的恐怖活动及丑闻等网络信息影响到公民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另外,为了更好的解决传统公共管理活动实施中的问题,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公共秩序信息的调整,继而由此提高公民对公共管理活动的认知,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建设,规范自身话题参与行为。

3、加强宣传力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公民言论自由也逐渐得以实现,但是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实现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相应的缺陷。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公民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新媒体等途径来宣传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重要性,并为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全面了解到关乎自身利益的公共问题,且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身见解,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到公共话题讨论中。另外,在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展开宣传活动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即可通过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等来宣传公民所关心的问题,并调动其参与到公共问题讨论中。

4、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助于公民参与秩序逐渐趋向于稳定性,因而在实施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的重要性。对于此,首先要求媒体自身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从而有效避免影响公民正常参与政治活动信息内容的出现。此外,在网络监管工作实施的基础上,媒体自身也应通过削减商业化所占空间的途径来达到监管目的,并以此来为公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问题参与平台,有效保障公民自身合法利益。其次,政府应依据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现状构建相应的政策及法规,继而以此来推动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行为逐渐趋向于规范性。

三、结论

综上可知,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共管理中公共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予公民一个良好的网络参与平台,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通过加大自身网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宣传力度等途径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下能积极参与到公共问题讨论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