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林学论文范例【通用8篇】正文

《林学论文范例【通用8篇】》

时间:

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爱岗的小编枫给大伙儿整理的8篇林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林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1

1.教学理念有待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外的高等院校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在我国,风景园林依附于传统园林,固有的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景园林的创造,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理念有待改革。固有的园林设计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其设计着重体现观赏性,往往缺乏对学生生态设计方面的培养。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原因,园林专业的教育往往缺乏真实性和规范性。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必须度过实习阶段才可以独立工作。国外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毕业后就可以独立工作,成为较专业的设计人才。

2.教学改革滞后

目前,各大院校已经把风景园林专业确定为工学学科,从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成为工学学士。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农林院校以园艺为主,工科院校以城市规划为主,造成课程安排不统一。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注重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实践,使专业课与实践课具有不合理性。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教学改革滞后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要求。

二、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观念,将专业观念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从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变。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以培养专业学生的创�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积累风景园林的设计经验,建立风景与设计相互协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创新,规范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专业教学体系,以职业制度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才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且应该具备基础牢固、知识面广、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只有这样,其才能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专业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

各大院校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要实现教学规模的扩展,就必须引进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和传统园林学三个领域的知识。这三个领域知识包括了环境科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社会学、艺术测绘、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使学生接受最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深化教学改革,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秉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积极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借鉴国外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拓展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授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结语

林学专业论文 篇2

关键词: 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建议

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林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编号:TSlZ097)和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重点资助项目《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A003)的研究成果。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existed in teaching of forestry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in university and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this paper not only suggested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flexible used, bu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built around teaching, learning and using to start a targeted of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the course of practical and applied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should be outstanding so as to fatherly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quality, the actual operation, self-stud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forestry specialty; literature retrieval; teaching methods;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 2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生态林业在国内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何发展林业、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1]等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的关注,促使林业教育对林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要求林学专业的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能与时俱进、系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技能。文献检索课是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主渠道, 对林学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亦如此,尤其是针对信息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尤其是林业院系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对林学专业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的林学专业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实践教学。同时为了适应文献检索课时有限的问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改革,不再拘泥于某一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对课程与教学进行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果,全方位培养社会所需的林学专业技术人才。本文围绕林学专业文献检索课中的教、学、用这一主线,探讨了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新方法。

1.教

1.1 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及方向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是核心和关键。因此,首先必须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1)图书馆应重视并以各种形式培训承担林学专业文献检索课的教师,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2)图书馆应当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信息检索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3)鼓励和支持优秀文献检索课教师编写创新型的示范教案或教材,案例和成功经验、共享教学课件以便其它教师学习和推广。(4)图书馆应经常选派老师到文献检索课改革和创新突出的教学单位参观交流学习,有的放矢地吸收兄弟馆先进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方法、经验和技术。(5)减少文献检索课教师的其它工作,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备课时间,提供他们更多的进修的机会和相应的发展空间。(6)学校和图书馆都应重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要提高文献检索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提高文献检索课老师的待遇,以稳定文献检索课师资队伍。

1.2灵活使用文检课的教材

在信息时代,纸质教材通常滞后于网络信息资源,所以授课教师一定要结合网络上最新的专业信息与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材,才能与时俱进。笔者供职单位广西大学其选修课开设均由各学院自主决定,林学院为了提高本院学生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从1995年起便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教学只能选择通用的科技文献检索教材。虽然通用教材专业针对性欠缺,但如果灵活使用、更新与补充专业相应课程内容再结合灵活机动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实物做样本,可以一边口述课本内容一边用黑板板书。还可以变换课堂角色让学生当老师,由他们根据老师指定的内容做演讲,通过互动讨论把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在同学中交流。针对通用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减少理论内容的讲解,增加有关电子文献特别是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以及检索技巧等方面内容的讲授。增加上机操作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查获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并能把所获得的信息应用于学习和科研课题中。因此,使用通用教材更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思维,使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方式灵活机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3 根据学科专业讲授教学内容

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撑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全方位地将文献检索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文献信息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2]。这种结合决定了新形势下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要遵循网络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教学方式。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教学中,教师应详细介绍各类电子数据库检索方法和免费网络资源获取方法的策略,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此外,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其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特别是让学生了解文献检索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完成学业所起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有侧重地结合学科专业的内容进行讲授。广西大学为地方重点综合性院校,图书馆有关林学专业的中外文数据库较多,因此,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应在选择数据库进行教学时,除了介绍基本的三大检索工具(SCI、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外,主要还应选择林学类数据库详细讲解,以便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常用的数据库包括中文数据库的中国期刊网(com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外文数据库中有Elsevier SDOL、ASM(美国微生物学会)、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Springer和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CAB ABSTRACTS文摘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涵盖了大部分的林学领域期刊和专利,必须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重点的讲授。学生的实践、学习重点也需放在这部分上。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使用数据库,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教学。教师在讲解某一数据库的使用时,应通过多媒体演示,直接把授课内容链接到该数据库,将数据库的网页、检索界面、检索策略、检索实例逐一演示给学生,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介绍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时,也应重点讲解外文资源的检索。这不仅是因为语言问题,更因为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林副产品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作为一名优秀的林学类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熟练掌握检索各类国际资料的能力。另外,网络数据库检索固然便捷、数据库信息大,但仍然有未进入数据库的内容,手工检索仍是不容忽略的方法[3],所以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应对手工检索方法有所提及。然而,有学者研究指出,只具备检索信息的技能,而没有信息分析、加工、处理的技能,所得到的信息知识只是零碎的、分散的,根本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文献检索之后,还需要对检索结果综合分析、筛选和加工,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文献”[4]。这些学者认为,学生学会看文献不但有利于提高文献检索效果,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文献检索课应适当增加文献信息的鉴别和评价、阅读方法与技巧、文献分析研究、文献整理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学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老师教给学生文献阅读主要是文献检索的原理、方式和方法。如何熟练掌握和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只有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学生检索到的文献为例,学生通过掌握略读文献的标题、摘要、前言、结论,判断文献是否与研究课题相关;通过精读与自己检索的目标课题相关的文献,如期刊类文献精读过程中要注意思考论文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现状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采用什么方法、结果如何、研究有什么不足等[5]。由老师给学生简单介绍必要的数据库基本知识后,其余时间应让给学生上机实习,学生上机实习采用林学专业范围内的实际课题,进行从分析课题、选择关键词、选择检索途径、分析检索结果、根据结果修改检索式到管理文献等一系列操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和探讨。这种结合专业知识兼动手动脑的课程实习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探索的欲望,从而避免传统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状况,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要求学生在文献阅读后要总结出不同类型文献的写作格式、特点等,为今后的科研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等进行写作方面的铺垫。

3. 用

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的实习两个过程后,文献检索课程进入到最终的环节即利用文献环节,这部分教学环节侧重的是学生如何把所获取的文献信息应用到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3.1 做检索报告

经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后,学生对专题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学到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研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文献检索课的第三阶段是学生如何使用查获的文献资源,针对老师介绍完的数据库做定题报告。在做定题报告时,学生必须在林学专业范围内选题,并且要将检索基本知识融入学科专业课题中。如学生根据教师指定几个中文数据库,查找国内速生桉良种选育或育苗技术等的研究进展情况,运用布尔逻辑算式进行检索,同时说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兼顾查准和查全,并对所查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写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或把报告以E-mail形式上交老师。

3.2 撰写小综述或小论文

结合林学专业实际科研题目,让学生练习如何从文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然后利用得到的信息完成某给定的论题写作。例如学生向其所在的学院索取以往的科研课题,并对科研题目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然后结合所查文献资料及专业课程撰写专题综述、小论文、专利或标准的模拟写作等。通过写作,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自主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必要的准备。但是,在写作前教师对学生的小论文写作必须提出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求撰写摘要,提取关键词,规定论文的字数、附参考文献等外,还要提醒学生,参考文献要采用国家标准著录格式,要将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翻译成英文等。通过这部分教学环节锻炼,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在纯课堂教学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利用免费资源

因特网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其中不少免费资源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难题,能否成功推销自己,写好自荐报告非常重要。网络文献有不少成功的自荐报告案例供大家免费参考,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案例作范本,创作一篇图文并茂的就业自荐报告。自荐报告的撰写,既锻炼学生利用各种免费资源的能力,又能为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做好准备。

4. 小结

文献检索课教学如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一样,不应仅是“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林学专业文献检索课教会学生的不应仅是几篇相关专业文章如何检索,几个中外文数据库如何使用,更重要的是应教会学生在网�

参考文献

[1] 贾治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解读林业热点问题[EB/OL]. 2011-02-12. http://news.省略/politics/2010-03/11/content_13150995_1.htm.

[2] 吴长江。化学化工文献资源与检索技巧[J].化学研究,2009,20(1):109-112.

[3] 刘鹤瑞。 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 29(5):81-82.

[4] 杨 敏,曲佳燕,刘宾元。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的实践与应用性教学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 2010年增刊(1):266-267,315.

林学论文范文 篇3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林类的课程,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和一般原理不是林业生态工程学教育的全部,生态工程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应该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提高实践能力而教。案例教学的理念是促进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强记知识和理论。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引导和加强大学生对环境恶化、荒漠化、酸雨等问题的思考,重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林业生态工程类课程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些案例就是受教育者身边发生的事或自己经历过的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效果上充分挖掘教学过程蕴含的巨大潜力,让大学生体会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实现内在的自我需要和追求。林业生态工程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它不仅涉及水土保持学、森林培育学、防护林学等自然学科,同时还涉及生态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工程和经济诸多学科,这就决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拓展性。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概况、林业生态工程营造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与规划设计技术等四大模块,是一个相互承接、逐渐过渡的课程体系,而且课程应用性极强,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因此,结合学校和教学实习基地周边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引入看得见且可参与的教学案例,将林业生态工程学课堂教学引入深入探讨、广泛学习、积极参与的氛围之中,意义深远。

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2.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生物种群的合理选择与匹配是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的前提,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主要是把种群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定植在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可以是乔木,也可以是灌木,甚至是草类。在这方面,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沙基干林建设、荒漠植物优化配置、梭梭无灌溉造林、乡土树种在城市中的营建技术与模式以及“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等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这些案例的讲解可以为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环境改良工程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在非森林环境中建� 在干旱区一些严重退化的困难立地条件下,不采用环境改良或治理工程,就很难建造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保水剂在干旱区造林中的应用、暗管排盐、荒漠区集水造林、沙地造林采用的人工沙障、固定活化沙丘的草方格等,可以为学生充分认识到干旱区生态环境改良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2.3食物链工程

食物链工程可以有效地利用绿色植物产品或加工剩余物转化成经济产品,主要包括生产性食物链与“减耗”性食物链。在环境恶劣的干旱区受条件限制,食物链简单、产能较低,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食物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例如: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杨二尾舟蛾、梭梭接种药用植物肉苁蓉、无叶假木贼等荒漠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和林下养殖等。

3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模式

3.1选择合适的林业生态工程教学案例

一个好的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典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1)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案例设置的作用,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阐明课程教学的原理和理论,有助于对原理和理论的理解;(2)案例内容要能够反映林业生态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以及新动向;(3)围绕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能够结合教师的课题或实习中涉及到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或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与分析;(4)通过查资料、咨询、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设置的案例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例如城市林业建设案例。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林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针对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大树移植、树种优化配置、园林施工等内容设立专题,既可以突出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讨论设计

林业生态工程学授课老师要在课前设计讨论题,先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熟悉案例教学内容,消除紧张情绪,进而切入案例模式,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案例讨论状态,比如: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的概念等。林业生态工程学的老师还应在相关理论讲授之前将案例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在阅读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并撰写案例讨论发言提纲。对于一些较抽象、复杂的知识,可以用案例教学中的实物、照片或视频等方式先解释现象,然后再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让学生在直观、简单的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比如:干旱区防护林树种的优化配置、防护林网的间距的确定、景观尺度上的防护林体系规划等问题。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

3.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要使讨论的专题案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偏应用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较多,要对设置的案例进行广泛的考虑并认真选取较为恰当的细节,在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估计和预测的同时,还要请教研组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评论,教师要准备好记录以备总结和改进。

3.4注重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1)评价讨论课或专题案例进行的情况,评估每一个案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起到了促进教学的目的,是否还要修正或完善;(2)评估学生对案例设置的看法和反应,总结学生视角下有待改进的地方;(3)评价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同时还要肯定和表扬有独到的见解、辩论精彩的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热情。专业教师在讨论课后,要由浅入深地对本次案例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应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术的目的。就拿荒漠药用植物种植这个例子来讲,案例结束后的总结可以涉及到防沙治沙、开发荒山荒地、药用植物产品开发等和学生创业有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加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结语

林学论文 篇4

(一)实习效果不理想。1.实习课程管理困难,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30-40人,实习过程全部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负责,任课教师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往往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中职生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外出实习过程中不遵守纪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听讲,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无所事事。加之实习成绩在期评成绩所占比例很小,无法对学生产生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而实习效果较差。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有的教学实习仍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手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严重阻碍,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满堂灌”,教学进度齐步走,忽视个体差异。离开了教学实习的特定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逐渐被淡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简单地依靠多媒体教学,将所学园林植物通过课件进行展示,而没有让学生对物种近距离地观察和比较,学生对学习内容只有抽象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不理想。(二)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缺乏。园林植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求多观察、多思考,这就要求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场地,而学校目前园林专业实习场所不能达到园林植物的教学要求,校内现有的园林植物种类不足。另外前几年由于学校与周边的苗木花卉企业缺乏联系,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到这些苗木花卉生产企业参观学习。(三)教师知识更新水平亟待提高。随着近几年园林技术的发展,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和国内选育出来的新品种逐年增多,而学校不是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受生产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市场上许多流行的园林物种无法引进到学校种植。而园林植物课程教师因为脱离生产和市场,加之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慢,无法和园林市场接轨,因而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落后的,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举措

(一)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分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课堂实习一般一次1-2节课,综合实训安排时间为一周。针对以前的实习实训课程,全部由任课教师1人完成,结果造成实践课程秩序混乱,学生管理和学生实习考核困难,实习效果欠佳。2014年学校开展“园林专业团队式教学”课题研究,明确了一门课程由2-3人的小团队共同开展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实习中存在的组织难题。在实习开展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2-3组,在介绍完实习计划和要求后再由教师团队分别带领开展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对各自团队的学生进行授课、管理和考核;实习完成后,教师团队还要进行总结,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经过这两年的试验发现,分组进行实习后,减轻了学生的管理难度,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实习效果明显增强。(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如启发式与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同时我们积极尝试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并积极开展网络和软件教学,取得良好效果。1.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原则上项目教学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讨论并制订计划学生协作实施计划共同完成项目检查评估(分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归档或应用。(2)在选定项目时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是学生所熟悉、有兴趣的且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是有能力完成的内容。我们在课题教法研究时,将某些教学模块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3)根据学生能力要求及模块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园林植物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园林植物形态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在学习不同模块时,设计相应项目进行教学。(4)以“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模块”为例,我们设计了学校园林植物调查统计项目和苗木生产企业调查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分别设置相应的调查内容和工作目标。①在实施学校植物调查统计项目时,将学生分成8人一组,再将学校按小组数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小组成员要共同完成指定区域的植物种类调查统计工作,同时对区域内植物进行身份挂牌。②在实施花卉企业调查项目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各自联系一家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对该企业生产的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同时调查各种植物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必须做好计划安排,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将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对植物的识别和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网络和软件教学。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和科技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首先是引入手机软件教学,现在手机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和交流工具,让学生通过手机学习比让他们通过课本学习更感兴趣,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形色手机软件,是一款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工具。该软件最大的功能就是运用手机拍摄植物后会自动识别植物名称,然后会显示植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园林用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软件功能,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软件进行植物识别。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非常好。其次,我们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微信群,学生通过微信可以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再次,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建设,各专业的精品教案都挂在校园网上,我们也在抓紧制作桂林市园林植物和校园植物图片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三)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定不宜采用一次考试定好坏,建立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以前实训部分只占很小比例的这种考核模式,只会导致学生上实践课不认真,最终也能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评定方式容易导致培养出“高分低能型”学生,这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我们建立了一套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即: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在学中评,在做中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首先我们调整实践考核成绩的比重,以前学校园林植物考核按照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30%)、平时成绩(10%)进行,现在调整为理论考核(30%)、实践考核(60%)、平时成绩(10%)。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同时,对实践考核部分,我们突出对学生实践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现行的园林植物实践考核有如下内容:(1)学生实践中的学习态度,占实践考核成绩的10%;(2)不同时期的植物鉴定考核,占实践考核成绩的40%;(3)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占考核成绩的20%;(4)项目完成情况,占实践考核成绩的30%。(四)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这几年努力加强园林示范专业建设,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学校园林实训场地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近期学校已做好标本园的规划工作,两年内将完成园区建设工作,预计引进栽种园林物种200多种。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解决植物类课程实习难的问题。此外,学校地处尧山风景区,而这里也是桂林市苗木花卉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共有苗木花卉生产企业100多家。这两年,学校加快了与周边苗木花卉生产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生产实训的机会。(五)加强师资建设,积极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园林技术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任课教师的知识更新刻不容缓,必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园林植物生产及应用的最新动态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总之,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依托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实训设施,根据学生实情和教学实际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与时俱进,从而输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陈造勋 单位:桂林林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秦忠民.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天中学刊,2012(27)

林学专业论文 篇5

由于本科生实践教学时间为10个月,即占用综合科椅位时间为10个月(期间每个学生实际在综合科时间为8个月,分批外派到其他科室实习2个月),为保证科室全年的运转,该科室除承担本科生教学外,还承担包括研究生等其他层次的教学任务。研究生每年2月入科,次年1月底出科,共12个月。教学组围绕本科生实习周期一年一换,每年6月到位,次年5月底随本科生完成实习而结束该轮教学任务,教学组长时间又单独安排。下面结合学生、教师的“大综合”情况,以2010年1月~2011年8月时间段为例,说明教学工作的具体安排。

首先,每一年新成立的教学组在6月份入科,因为本科生进科时间为8月份,所以有6月、7月两个月的“磨合期”,这段时间主要带教对象为已于2月份进科、此时已有一定基础的研究生,带教压力相对较小。在“磨合期”教师熟悉彼此、熟悉带教模式,为8月份本科生进科做准备。其次,采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综合”实习的方式。本科生8月份进科之初,对诊室环境、接诊要求、治疗技术等都比较陌生,与已学习半年的研究生混合安排,采用四手操作的工作方式:研究生既可帮助监督本科生临床操作,减少医疗差错风险,减轻带教老师的压力,又锻炼了教学能力;与研究生一起上临床,又可以激发本科生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三,在每年的2~5月份,特意安排下一组的组长早于教学组其他人员进科,跟随上一组“观摩”带教,在上一组于5月份带教任务完成后,6月份随着下一教学组的入科,开始接手组长工作。这有利于带教模式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每一届教学组不断创新,保证每一届学生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从目前已毕业的2005级和2006级两届学生的反映以及对毕业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通科培养模式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有利于学生树立口腔整体观念。在临床教学中,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在接诊后对患者进行全口检查和全面规划,而不是仅仅关注主诉牙,同时适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由此不断强化学生整体口腔的观念。其次,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学生对患者进行全口检查后,就需要根据全口情况的轻重缓急制定系统治疗计划,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计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临床思维锻炼过程[3]。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整合。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是分不同学科来学习的,临床实践如分科太细,显然缺乏一个各专业知识的整合过程。第四,有利于解决实习生诊室患者少的问题。从大环境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要求亦有更高希冀,有时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实习生患者少的问题已成为各医学院校学生实践教学中难以回避的矛盾[4]。而通科培养模式从内部挖掘病源潜力出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矛盾。例如,在综合科完成根管治疗的患者,进行下一步的全冠修复就顺理成章了;而拔牙后的患者,约复诊进行修复治疗可弥补修复患者来源的不足。有上述各种类型的患者,至少牙齿洁治方面可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在就业方面,鉴于大环境对口腔全科医生的需求高涨,经过通科培养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5]。总之,通科培养模式使学生出科时能更好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临床操作更加规范全面,并能够完成口腔常见病种的诊断和序列治疗,对较疑难病例也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诊治。

一般认为,教学相长是带教对教师的积极意义。因此,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可促进带教老师对本专业的学习,防止知识老化。而参与通科培养模式的教师,由于和其他专业的教师共同带教,还要经常进行科内会诊,意外的收获是促进了跨专业的学习与密切合作。特别是对于长期在口腔专科医院工作的教师,长期从事自己的小专业工作,对口腔医学其他专业的进展往往了解不够,而参与通科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不少完成带教后的教师感言:收获大,愿意将来有机会再次带教。这个过程有利于师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林学专业论文 篇6

一、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为认真贯彻国家、省林业局及市科协关于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的文件精神,落实“科技兴林”的基本方针,去年,我市各级林学会积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机构、技术人员,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1、不断加大林业科普宣传力度

去年,特别是在“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我市各级林业部门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墙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我市林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动态,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如在*年年初,市林学会、市林科所在森林公园“绿色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争当‘森林’小卫士”活动,向中小学生、青少年宣传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容包括义务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的保护、制作植物标本、学习植物种类的识别等,使参加者增强了生态意识。*年6月上旬,市林学会、市林科所在森林公园“绿色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场所开展林业科普宣传活动,展出了林业科技知识、科技成果、林业政策等图片知识资料,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2、积极开展林业科技咨询活动

*年5月22日,市林业局、林学会按照市科技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市区人民广场参加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为主题的大型科技咨询宣传活动,展览和印发了大量的野生动物保护、林业生态建设、速生丰产林种植、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挂图和知识资料,深受群众好评。*市、阳东县林业部门也积极参加了当地科技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这些活动,通过电视台、报纸的及时报导,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在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的同时,我市各级林业部门还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如*市林学会在科技活动月期间,到*、*、*、*等镇举行林业送科技下乡活动,向广大林农和造林专业户发送林业科技材料,重点传授桉树、马占相思、加勒比松、湿地松、桃花心等珍贵乡土树种的造林、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现场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对造林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跟踪服务,深受欢迎。阳东县林业部门也到乡镇开展了科技咨询活动,对群众关心的植树造林技术、优良树苗选择、购买等实际问题,作了详细解说。

4、积极举办科技培训活动

*市林学会根据*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南药的决定,先后在本市的春北、春中、春南分片举办了南药砂仁、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使基层站1000多名技术人员、造林专业户和林农受到培训,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深受群众好评。为进一步推动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及登记换发证工作,提高调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年8月21日,市林学会配合市林业局举办了一期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及登记换发证业务培训班,对全市调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收到了较好效果。

通过各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增强了林农的科技意识,对提高林农技术水平及对促进林业增产增收增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力开展科研项目

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我会组织各地林业科技机构开展科研项目,如市林科所以发展*特色林业为重点,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工作,共进行科研攻关项目7项,其中省级6项,市级1项。如《枫香观赏用材树种的引种驯化和选育》已完成种源引进,种植示范工作;《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杜鹃红山茶开发与利用》继续进行嫁接、扦插、盆栽、促花等试验;《*市乡土阔叶生态树种选育与推广》、《速生珍贵用材林塞楝的引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已完成引种及基地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木本花卉科普园》目前正在进行珍贵树引种工作。*市、*县林学会也开展一系科研项目,其中*市林学会组织新开展的科研项目有《生态公益林生态效能监测》、《桉树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珍贵阔叶树种大面积引种栽培》、《黎蒴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的推广》、《广东省重要乡土阔叶树种子代测定试验》、《桉树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春砂仁品种选优与改育》、《应用本地小蜂防治松突圆蚧试验研究》。被人们誉为“奇迹之树”的速生丰产树种团花树在*市引种栽植成功,现已营建苗木基地17亩,培育种苗30万株,营建示范林基地3300亩。*县林学会开展的科研项目《*县桉树速生丰产林几种常见造林方法及其效果评估》,对桉树种植较多的品种、施肥(基肥)方法、种植密度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出桉树种植的最佳模式。

三、组织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职称申报及论文撰写工作。

*年申报林业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多人,其中申报林业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1人,在各级刊物7篇,编制部门规划一篇。其中《枫香种子性状研究进展》、《古巴加勒比松的优树选择和等级划分》在省、部级科技核心期刊发表,《杜鹃红山茶的栽培技术》一文获得第七届全国森林培育研讨会“优秀论文奖”;邱国森等人撰写的《应用灭菌剂防治松梢枯病的试验》、市林科所的《杜鹃红山茶的栽培技术》获*~*年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论文对解决林业生产中一些技术性问题具有较高指导价值。

四、积极开展林业学术考察交流活动

*年9月10日,市林学会、森防站接待了国家林业局造林司、防治处、国家森防总站防治处和省总站的领导、湖南省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的领导和专家,前来我市进行森防检查、考察和学术交流;*年以来,*市林学会陆续接待了雷州市林业局、河源县林业局、新兴县国土局的领导专家、茂名市林业局前来进行团花树引种栽培考察和学术交流。为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年8月,*市林学会还组织了理事会全体成员和主要技术骨干及基层林业站领导到新疆、甘肃等地进行生态环境考察和参加中国林学会的森林资源认证经营管理培训班。

存在问题及建议

去年,市林学会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离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有不少差距。

一、开展重大的林业科技活动比效少,科普工作比较薄弱,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得比较少。

二、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目前没有什么创收性项目,活动经费严重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林学会人员、机构不够健全。缺乏专职工作人员,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不利于学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林学论文范文 篇7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三民主义》演讲没有最终完成,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军务繁忙中,他发现南华寺周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当即交给长老一百元植树款,让他在寺外植树,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林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它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该林学思想的完成,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页。

(2)同上书,第6页。

(3)同上书,第348页。

(4)《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02页。

(5)《孙中山集外集》,第188页。

(6)《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34页。

(7)同上书,第577页。

(8)《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4页。

(9)《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589页。

(10)《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493页。

(11)同上书,第518页。

(12)同上书,第348页。

(13)《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303、305、308页。

(14)同上书,第448页。

(15)《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3页。

林学专业论文 篇8

林学论文范例【通用8篇】

1林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我国林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1国外林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趋势国外林学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强调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新变化(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型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结构的改造,适应“环境热”、“自然热”、“生物热”的潮流,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9~11],培养具有深厚知识和较高能力的“通才”;实行教学、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训练和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增强适应性[12]。

1.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教育存在专业建设历史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学科间缺乏渗透、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思路缺乏开拓性、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潜能发挥的作用、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现代林业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高转变,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底蕴薄的问题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13]。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4]。同样,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林学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也必然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等要素构成[15],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林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即立足地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林业科学和技术需要的,具有较宽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林业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创新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兼顾,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植物栽培、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3我国林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3.1招生规模及生源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的林业专门性大学和部分农业大学中的林学院(林学系)肩负着培养林业本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林业院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重大调整,高等林业院校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都相对地压缩了传统林学类学生的招生数量。与此同时,农业院校中的传统林科专业在专业扩张过程中却逐渐萎缩以致消失。近年来,该趋势则愈演愈烈———林科类考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和上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录取的学生多为调剂志愿考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后,林科类的毕业生则争先恐后跳出“林门”[16,17]。可见现在学生对林业的认识不够,有的不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所以增加基础课程(如哲学)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1.3.2失去传统优势,缺少林业人才面对目前林业专业存在的问题,各大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浙江林学院在《关于林科类专业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林科类专业改革特别要加强林业与生命科学、林业与生态环境、林业与生态旅游、林业与环境艺术的结合,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农林和区域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的要求,传统林学专业相应设置了3个柔性方向:城市林业、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18]。而更多的高等院校选择在林科专业人才培养时,突出在广泛的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较宽的专业教育[19]。虽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林学的学科外延,丰富了社会对该学科的认知,也提升了林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但这些改革措施都弱化了传统林学的优势,导致报考林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数量锐减,而林业基层一线几乎失去了人才的输入。所以林学专业教育在突出优势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

2林业专业学科建设探索

2.1重视林业区域性和森林分类经营等特点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林业的区域性特点,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南方集体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类别多样的特点[20],所以应在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木材学、木材检验和木材生产工艺学等课程。在东北国有林区,国家对林业主体功能重新定位之后,这些国有林区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天然林,恢复森林资源[21],所以应在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植被恢复生态学、森林健康、森林多功能经营等课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更加突出与抗旱造林等相关的课程。只有通过设置能够体现森林分类经营特点的课程,林学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区域林业特点的专门人才。#p#分页标题#e#

2.2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专业基础课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2009年,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总理作出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论断。同年,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也强调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中,林业肩负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目前,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排,主要是通过降低能耗来实现;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即碳汇,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使森林最大化地固定和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实现间接减排。有关研究表明,每年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来源于森林,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1.83t的CO2。由此可见,把发展林业作为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措施,具有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实现等优点,是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因此,在林学专业建设时顺应时代主旋律而突出森林碳固定、碳蓄积测量及碳释放等方面课程。

2.3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转变林业管理方式、提高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必须靠人的素质的提升,必需依靠大量林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整体素质[22]。信息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林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明显的偏差,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一方面人才市场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另一方面林学专业学生难以就业。林学专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林学专业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起到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将林学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具有林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林业信息化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在林业建设上的应用,主要包括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内容。由于林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性较强,既要求有3S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又要求有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保护学等林业基础知识,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 因此,在林学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在学生中加强以计算机能力和3S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林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有关计算机原理与应用、3S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专业课教师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灵活安排信息技术内容的传授和实践,对学生展开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试题库系统,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林学专业教学中去,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强化实践能力教育目前,林业高等教育尚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与林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培养的林学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林业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24,25]。通过实践教学,使林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得到训练,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林学专业教学的无缝整合,仅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来提供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该积极利用非课程教学环节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重点培养[26]。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创新课题、教师科研与实验室开放等教学环节是主要的非课程教学方式。在非课程教学环节中,可以选择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或设计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实验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较高层次的培养。自然科学源于实践,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发展起来的[27]。对于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其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8],在农业类院校表现尤为突出。实践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的各种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些年,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的严峻考验,这也给高校的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提出新的课题。要求实验教学在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需要。另外,实践教学也应该抓住学生继续深造或者就业这一不同特征,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综合教学内容。江西农业大学对林学专业提出分年级制定实验计划的改革措施[29],浙江林学院围绕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林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30],都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2.5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是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后来为其他学校所效仿[31,32]。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本科生一般采用辅导员制。目前,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少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一些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中,大体的做法是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年龄一般为18~23岁,他们正处在青年的初期和中期,是个体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体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时期[33]。他们需要导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引导。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营造和谐、积极的学术氛围。师生之间经常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导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以个人的学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导师能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激励自己不断地创新进步。这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一举两得的举措。2002年,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带动下,全国许多高校纷纷效仿,一时本科生导师制在全国几乎呈遍地开花之势。北华大学林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林业院校的特点,在林学专业适时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南京林业大学在林学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将严格执行“科研训练制”及“双导师制”,在二年级春学期,每班级安排3名选课导师,每名导师负责10名学生的选课指导,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和咨询。在三年级下学期,每名学生可选择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训练导师,负责一对一的科研训练指导。我们相信,这些举措一定会为林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p#分页标题#e#

2.6开展专业英语教育在当前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因而林学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林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林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因此,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已� 高校需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开展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育。南京林业大学将组织本校具有两年以上欧美留学经历的知名专家教授对林学拔尖人才班实施专业英语教育,包括专业文献阅读、专业课程作业英语化、双语教学及参加欧美交流学者报告会等。

3建议和讨论

3.1改进课程建设随着林业主导功能从简单的提供木材转向以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主,林业发展的大方向已由造林转变为营林、从木材利用转变为森林健康[35]。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低碳经济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林学专业的教育应在以森林培育的基础上,增加森林碳汇及森林经营管理(重点突出3S在林业中的应用)知识的教学。培养具备传统的森林培育、森林利用、森林保护等基础理论与技能以及与森林健康、森林多功能经营、森林碳汇等相关的新的理论与技能的林业专门人才,以满足林业内涵的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