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复制全文
《中级职称专业论文范文最新29篇》
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中级职称专业论文范文最新29篇正文

《中级职称专业论文范文最新29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

评中级职称论文 1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方式为“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而对于高校科研而言,主要是项目制拨款方式。这种拨款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立项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程序的阙如。其后果是高校往往把科研论文数量作为自己获得项目拨款的一项竞争性指标,因为在科研能力方面,科研论文水平往往在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内被同质化了,能说明问题的就剩下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下的数字的差别,也就是说,数字成了能力的重要表征。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量化学术的弊端,并且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2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评价、经费支持、干部选拔考核等方面的指标化倾向已然形成了一种心智模式。“尽管人们不(总是)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实行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去做”。

因此,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遵守,而与此同时,高校也宁愿相信上级主管部门的心智模式而不是政策文本。因此,政府首先要改变和重塑的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对于高校的评估考核以及基于其上的经费支持、干部选拔等管理方式要尽量去指标化,并且让这种心智模式在政策文本中得到真实表达,以换取高校对政府相关政策的真心支持和信任。而作为高校改革的真正主体,各高校要敢于在合法框架下进行制度创新,创造出符合学术生产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契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尽管制度创新会有风险,但至少一所高校的失败会让其他高校吸取教训,降低其他高校进行创新的成本;倘若创新成功了,也不必在意自己的制度创新成果被其他高校所模仿,这同样能够降低其他高校的创新成本,也就是说,任何一所高校进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管成功与否,其组织收益都小于社会收益,但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所以任何一所高校及其领导者都要有一种超脱的姿态以及成为制度创新的关键行动者的意识和准备。总而言之,要想改变高校低效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存在的现状,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以高校个体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结合是基本路径选择。

2021职称论文 2

职称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1、公司的职称论文写作

2、公司的职称论文写作要求

3、公司的职称论文写作是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公司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示精神,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公平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司的职称论文写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学历层面考试,从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到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在这一阶段,公司的每一位职工都应该要认真对待,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

第二阶段是从职称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到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从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要注意学习,不断总结,积累丰富的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阶段是从学历层面考试,从学历层面要求每一位公司的职工都应该是职称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职称论文写作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公司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示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公平公开,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综合运用。

第四阶段是从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到现阶段的实际工作,通过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不断的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公司职称论文写作范文

4、公司的职称论文写作是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公司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示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公司的职称论文写作范文一般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学历层面考试,在学历层面考试,在学历层面考试。通过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不断的总结自己工作的不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第二阶段是从职称层面考试,通过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不断的反省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公司职称论文写作模式

在写作范文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职称论文写作范文

在公司的xx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但是自己也感到了很大的不足。因为我自己知道,在文章写作中,不仅有很多的地方不懂,而且有很多的地方做的不好。所以在这xx年的学习中,我一直都在进步。在今

职称论文 3

现在的期刊等级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区分,一般的来说咱们所熟悉的首要有:南大中心、北大中心、SCI、部级期刊、省级类期刊等。关于没有经历的职称论文来说小编比较主张咱们发表在省级类的刊物上,关于职称论文的发表录入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关于投稿发表中的一些细节要求能够咨询搜职称论文常识网在线修改人员。

因为当前期刊还区分为:经济类、农业类、科技类、教育类、工程类、艺术类、文明类、环境类等等,这些期刊的品种不同自然关于职称论文的投稿时的各项挑选也就不同了。关于没有经历的职称论文来说小编主张咱们在挑选期刊时要注意职称论文的研讨方向,这样关于所挑选刊物来说比较契合相应的职称论文研讨。关于这个状况来说职称论文的投稿自然就会比较顺畅了。职称论文录入较好的期刊关于职称论文的投稿发表有很大影响。

在没有经历的职称论文投稿时要注意职称论文的规范事项,比如:职称论文阶段之间的排版、职称论文字体大小、职称论文单位数字符号、职称论文中图表格局、擦考文献等这些细节上的要求事项。当然了有关职称论文标题的挑选和职称论文中材料信息的要求也是关系到你职称论文的投稿顺畅的方面,所以小编主张咱们不懂是就要多翻阅相关的往期职称论文和咨询有经历的人员,这样关于职称论文的投稿发表会顺畅许多。

1、所选的选题是前人或他人没有涉足的,职称论文的选题要求是提出新问题、新试验根据及新的理论,促进该职称论文研讨有新的发展、补充或修正等,这些都是关于职称论文选题中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等方面的一些首要体现。

2、职称论文中的内容材料信息的真实考察,要进行相关材料信息的查找验证,关于数据上的分析等,这些是职称论文内容中要注意的事项,不管怎么说也都期望咱们关于这些方面一定要注意,不然职称论文是不被录入发表的。

评职称论文 4

工作成绩:从工作的计划性及措施的周到可行、履行岗位职责及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工作中的改进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合理化建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考核打分,突出的给81~100分,较突出的给61~80分,一般的给41~60分。

业务能力:从对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本岗位业务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熟知程度、现代化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的掌握程度、生产及技术管理工作的经验、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关键性或复杂性技术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考核打分,能力高的给81~100分,较高的给61~80分,一般的给41~60分。

学历层次:按获得的。最高学历打分:博士研究生为100分,硕士研究生为90分,研究生班、双学士为85分,大学本科为80分,大学普通班为70分,大学专科为60分,中专为35分,高中及以下为20分。

2021职称论文 5

【摘要】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是反应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综合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各级医疗单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人力资源科学设置、合理使用的基础和重要依据[1]。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职称评聘; 改革; 对策

1 聘任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发表论文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 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

“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

“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不合理的仅为。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 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考前培训 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严格考核 根据取得任职资格人员分布情况,将职称评聘人员共分成5个组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组织人事和纪检_门联合监考,全程监控录像;技能考核通过光盘录制方式,拿到外省市医院组织专家进行点评,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保证打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考后点评 考后由医院权威专家对全体拟聘人员进行查房技术质量、手术技术操作质量、疑难病例讨论质量点评。点评的重点是此次考核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考核点评后发给每人一盘录像带,让每一个拟聘人员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落聘人员心服口服。

聘后管理 医院采取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的有序增长和素质提升,保障职称改革制度的激励性。凡被聘任的各级人员,按新聘任职称等级兑现工资及福利待遇。对聘用人员在聘期内如果有违规和违纪现象,按照医院规定取消已聘用资格,一切待遇按照聘任用前标准执行。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首次对拟聘专业技术人员特别增加了临床技能考核,推出了严密的双盲式考核方式优胜劣汰。拟聘人员认为,这种职称聘任考核方式公开、公正、公平,能真正引导医务人员做到能力和学历兼顾、临床与科研并重,大大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落聘者也能心服口服。通过三年的评聘实践,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聘任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职称聘任工作正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管理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明显提高了医院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保障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继。以临床考核为重点,探索职称评聘新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27.

[2] 王栋。探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31.

职称专业论文 6

关键词:职称评聘 量化 考核 评聘分离

一、我国科研院所职称体系的历史

二、现有职称评聘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称体系除了能够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成果之外,还与其职务、待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挂钩,已经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科研院所中以往的职称评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管理需求。一般来说,我国工程类科研院所职称评聘体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不足:

首先是评价标准方面,有些职称评聘的条件过于模糊,有些则过于刚性。由于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主要是从事研究类、基础类的科研项目,其成果价值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无法立即彰显出来。因此有些科研院所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比较模糊,比如强调论资排辈,以工作年限、职务高低等作为职称评聘的评价标准,无法真实反映参评者的真实业务水平。而有些科研院所的职称评聘体系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多将职称条件与其学历、发表的论文以及发表期刊等级、著作数量等硬性指标密切挂钩。有些院所甚至对于职称评聘申请者的外语水平等都做了硬性要求。这种过于刚性评价标准,限制了各类人才的培养,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果导向”论过于强烈,过分追求研究的功利性以及短期效应,无法静下心来从事长期、更加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导致许多实际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但缺乏一定外语水平或者论文著作的研究者无法评上相应的职称,挫伤其工作投入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以及院所科研实力的发展。

其次是评价实施方面,许多科研院所还未能做到评聘分离。职称应当反映的是一位技术人员的水平,而职务则反映的是一种具体的岗位,受到单位编制的管控限制,并且岗位一般会对应到具体的薪酬待遇。许多院所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职称与职务挂钩,导致任职终身制或者职称评聘能上不能下等局面,一方面无法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大量年轻人员的职称晋升,无法充分反映出职称制度的设计初衷,阻碍了科研院所组织人力资本的持续增值,进而影响到科研院所的组织竞争力。

三、未来职称评聘体系的优化建议

首先是坚持量化标准的评价思路,虽然上文中提到现有的量化评价中往往会出现条件过于刚性等缺陷,但是归根到底职称是对于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反映,需要一套客观、量化的评价机制对此予以明晰,以杜绝评聘过程中的唯资历、权力寻租等不良导向。一般来说,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一般可以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以及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来体现。针对现有职称评聘中出现的唯论文、专著等情况,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各自的权重来予以平衡。当然也要结合具体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和业务重点,通过权重调节来进行导向设置,比如要增强院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就应当提升论文、专注等部分的权重,要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就提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权重,通过职称的指挥棒来引导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建设。

其次是实行评聘分开的体系,科学设置岗位体系,打破职务的终身制,采取竞争上岗的制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情景的聘任体系;建立职称评聘的动态管理制度,打破原有职称体系中能上不能下的情况,充分激发技术人员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优化组织人才队伍,进而增强科研院所的组织竞争力;最后,采取社会化的职称评委制度,邀请业内其他机构的专家学者,并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公示制度,对评聘过程中的不公正等行为进行制衡与惩戒,保障职称评聘过程中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消除人情、利益关联等因素。

参考文献

评中级职称论文 7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专家职称论文 8

1、期刊发表文章查重率不达标。职称论文的有着严格的查重过程。这代表着你的能力是否匹配你要评审的职称。一般的查重率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内,就是可以的。如果等级越高,要求就会越严格。

3、期刊发表文章类型不认可。在各地的职称要求中,论文一项有要求是“必须发表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或作品”。所以,对于一些作者发表非本专业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中也不被认可。例如:数学教师发表的英语论文,就可能不被认可。因为这无法代表数学岗位上的学术成果,所以职称也难以获得。还有一些教师发表的论文是社会管理方面的,这也不代表所在专业的学术成果。也常会不被认可。此类不被认可的情况,还有环保单位作者发表了非环保相关的科技类论文;外科医生发表了非本科室的论文等等。所以,我们建议,,写论文,还是从自身行业入手比较稳妥。

职称论文 9

职业养成教育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一个人的职业素养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点一滴的养成。因此,职业养成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通过多种途径,经过相对长时间的学习和训导才能逐步形成。

二、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适应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国务院国发[2014]1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文件还强调我国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标准,既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强调职业精神的培养,强调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强调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零距离。因此,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对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符合国际邮轮乘务职业素质的特殊性要求

国际邮轮乘务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主要在国际邮轮上从事各种服务工作。邮轮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移动的五星级酒店,邮轮乘务工作从其工作性质来看,它既属于海员的范畴,又具有旅游服务的特征。从其工作环境来看,邮轮穿梭于世界各地,乘客和船员也都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典型的国际化环境下,要求邮轮乘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另外邮轮长期在海上漂泊,使得邮轮乘务员必须要经受许多与常人不同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海上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颠簸,船本身的噪声所带来的困扰,与家庭、社会分离所产生的孤独感,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狭小等,这就要求邮轮乘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这么复杂的工作环境。从其工作内容来看,邮轮乘务主要从事各种服务工作,如:餐饮服务、客舱服务、酒吧服务等等,这就要求邮轮乘务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较好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因此国际邮轮乘务,无论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必须通过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才能将学生打造成为适应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三、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模式培养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通过“榜样示范”德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维护正常的职业活动秩序,可以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邮轮乘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等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可以从个人的行为和品德教育开始,运用“榜样示范”德育教育模式,通过老师的思想道德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这就要求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通过加强职业认同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

由于我国受到上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至今仍有部分人把服务行业当作伺候人的下贱工作,这种对服务的歧视,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对服务应有的尊重。而在其他国家,例如:美国、日本都将服务当作荣幸甚至荣耀,因此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发达国家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扭转学生的错误观念,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主动的做好服务工作。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使他们有着时时�

(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层渠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人留给我们后辈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苦耐劳精神的认识出现了偏差。80后、90后青年因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普遍存在就业难、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的”现象。另外,邮轮乘务工作时间较长,有时甚至超过11个小时,工作强度较大,这就更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培养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尤为重要。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层渠道,将学生吃苦耐劳的素质教育从始至终,贯彻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要创建有利于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形成的教育文化环境。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学生灌输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并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的力量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第二,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并与家长保持一致,不要出现教育尺度不统一的情况。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可以说个性突出、思想前卫,多为独生子女,作为家长切记不要太过溺爱,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第三,学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在生活实际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通过加强“三课堂”联动结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团队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与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而团队协作能力则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发挥团队组成人员之间互补互助的作用,以获取最大工作效能的能力。它要求团队每位成员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团结互助的良好关系。而现阶段,由于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的溺爱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较为严重,造成了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主动寻求合作的能力,因此提高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客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应加强“三课堂”,即课堂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联动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即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团队,引导团队按照一定步骤协作完成任务或项目。在学生日常活动中,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平台。通过各项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尽量采用项目化运作模式,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社会活动。例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可以从设计、策划、组织、实施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通过营造语言环境,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邮轮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这也是国际邮轮乘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语交流能力较差成为了中国船员的短板。中国英语教学也陷入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困境,亟待解决。面对这样的局面,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为重视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并全方面的进行邮轮英语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培� 学习语言,必须依赖语言实践,因此需要营造一个仿真的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而是将这个语言环境,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求所有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相互交流必须使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行全英文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将国际邮轮乘务各种生活片段、工作片段、服务片段,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反复的演练。通过这样多渠道的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构建完善的课内课外英语学习系统,增加学生英语交流的机会,才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六)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

无论是邮轮乘客还是邮轮员工都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邮轮乘务人员除了要求会讲流利的英语,还必须具备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懂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知道如何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友好相处,这样才能更好的与身边的同事相处,更好的为乘客服务。笔者认为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应建立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础之上。赵芳在“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中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所构成。知识与能力包括:各国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基本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态度和素养包括:对他国文化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以友善、诚实的态度与各位船员相处。而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还是态度和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为此,我们需要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渗透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他们长期慢慢的观察、多听、多看、多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例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融入国外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多组织学生与国外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员交流,多组织学生到境外学习考察,体验异国生活方式,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另外还可以多组织不同国家的文化专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资料收集和模拟国外生活环境等,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会、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和适应性。

(七)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国际邮轮乘务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工作条件和环境与陆地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长期处于相对封闭、信息不畅通的工作环境,加上工作强度较大以及与家人长期分离所造成的孤独感,使得国际邮轮乘务将会承受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心理压力。为此我们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可以定期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放松、脱敏等技能。通过这样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顺利的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八)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

国际邮轮乘务是直接面对乘客的窗口,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为此礼仪素质的养成也是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培养的主要内容。礼仪素质包括仪表形象、言谈举止、服务礼仪等。良好的礼仪素质需要长时间的修炼,需要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开始做起,逐渐转化为职业行为习惯。例如:从上课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统一穿着制服,并时时刻刻要求学生保持优雅的站、坐、行、蹲等仪态。通过专业的化妆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化妆技巧,并要求学生按照职业规范要求化淡妆上课,从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礼仪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提倡文明礼貌,不吸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讲脏话,从平常小事做起,慢慢克服一切不文明行为,提倡时刻保持微笑,见到老师、同学礼貌的打招呼,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修养。

四、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模式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将职业养成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

职业养成教育绝不是一两门专业课程和几项实践环节就能造就的,它需要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文化融入课堂,将职业养成渗透于各项教学实践,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养成教育体系。

(二)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合于课外活动

职业养成教育不仅要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融合于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教学,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的融合,将职业氛围融入学生的生活。

(三)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职业养成教育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进校第一天到离校的最后一天,不断加强其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符合邮轮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五、结束语

评中级职称论文 10

拉坦(Ruttan)观察到制度变化的供给依赖于两个因素:知识基础和创新成本。拉坦断言,我们拥有的社会科学知识越多,我们设计和实施制度变迁就会干得越好。林毅夫也认为,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受到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束缚。即使组织有心建立新制度安排以使制度从不均衡恢复到均衡,但由于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制度安排。

正如当科学和技术知识进步时,技术变迁的供给曲线会向右移一样,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正如自然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变迁的成本一样。

由于我们社会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科学知识来设计一项相对完美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因此,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一种无奈选择的结果。在一种可以替代现有制度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出现之前,“一旦制度得以确立,即使它们是集体次优的,也会持续存在下去”。但是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具有自我强加的趋势,因为当初对该制度的选择抑制了知识创造和积累的速率,进而造成了有关制度发展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短缺,从而阻碍了制度变迁的步伐。

优秀职称论文 11

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1.猜谜激趣。如第十一册教材中《古诗配画》一课,我首先就以猜谜形式揭示课题,引入新课。“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不是我们第二册时学过的《画》那首谜语诗么?”一时,小手像雨后春笋一齐竖了起来。接着,我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一出示,诗与画一搭配,学生思维就更加形象化了,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帮助学生想象到了“古诗配画”的题意。

2.故事激趣。第八册教材《字谜画》一课,我先给学生讲一个《唐伯虎卖画》的故事:“……唐伯虎挂出一幅水墨画来,上面画着一只黑狗。他对围观的入说,这是一幅字谜画,谁猜对了,我就把这幅画送给他,可是很久都没有人猜中。突然,人群中走出一个少年学生,他说:‘我猜中了!’说完就一声不响地把画取走了,唐伯虎望着少年学生的背影哈哈一笑,说:‘多聪明的小家伙!’”故事讲完了,有不少小朋友也猜出来是个“默”字,大家很自然地沿看“故事”导向的思路想象开了。

3.儿歌激趣。第一册教材中《我喜爱的动物》一课,教师课前编好一首儿歌,一进课堂就朗诵给小朋友们听:“妈妈带我上公园,各种动物真好看:大灰象喷水玩,小猴子荡秋千,熊猫戴上黑眼镜,孔雀展开大花扇……”听着听看,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动物。教师话音未落,大家都抢着说开了:“我也去过动物园,有很多很多动物,我最喜欢猴子,它们非常玩皮。”“我最喜欢长颈鹿!”“我最喜欢青蛙!”这样,小朋友们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世界。

4.音乐激趣。《小鸟齐飞》是第一册教材中的一课,课前,我与音乐教师联系,教唱好《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上课铃一响,录音机里轻轻播放《快乐的节日》,教师随着音乐唱起来:“小鸟在前面带蹈,春风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小朋友们也跟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小鸟齐飞的画面自然地呈现在小朋友的脑海里,激发了学生学习小鸟画法的兴趣。

1.直观引伸。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创造的心理过程,直观引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一种有效方法。《小鸟齐飞》一课中新授小乌画法时,我先用课前绘制的挂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各种鸟的形体特征,再看教材上介绍的照片《小鸟齐飞时的不同姿态》,接着运用课前制作的活动幻灯片演示飞鸟的不同姿态,一边演示一边板书:①当头、身子不动时,变动翅膀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②当翅膀、身子不动时,变动头的位置,看乌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告诉小朋友在画飞乌时,根据这些道理想象出飞乌的不同姿态。懂得了这些,小朋友们进行画飞乌想象时,就不那么困难了。

2.儿歌牵引。小朋友喜欢儿歌。教学时我运用这个特点,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编成儿歌,加强教学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易懂易接受。以《我喜爱的动物》一课为例。我把动物特点归纳成生动有趣的儿歌:“小花猫,喵喵喵,蹬蹬腿,弯弯腰,又蹦又跳练功夫,乐得老猫胡子翘。“长颈鹿,真出奇,多像一架起重机,够树梢,不费力,吃着嫩叶甜如蜜”……听着听着,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自然地想象出各种动物可爱有趣的形象来。

3.故事启发。故事对小朋友的吸引力特别大。教学中,我投其所好,让学生从故事中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古诗配画》一课中,我首先运用教材提供的范例《月是故乡明》来指导学生如何大胆想象。接着,我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宋朝一个皇帝赵倍招考画工,要求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当时不少人画的都是茂密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庙呀,虽然绘画技巧都很不错,但并没有考龋而另一个考生却被录取了,原来呀,他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和尚在井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的眼睛眨巴眨巴的,不一会儿,小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4.典范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少年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

总之,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二、交金钥匙

进入想象氛围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职称专业论文 12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职称制度以来,在发展和稳定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尊敬知识、尊敬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激励各行业人才成长和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职称评审制度暴露出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行业评审标准不统一导致评审结果不公平;有些行业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够、资料齐全,一般就能评上个工程师、助教。职称评定体现不了个人水平和业绩能力,有时连庸才也能评上个高级职称,造成职称贬值的怪象出现。

由于职称具有一种“品牌效应”,“含金量”褒贬不一,在某些专 有些人却嗤之以鼻,比如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即使评上工程师、研究员的职称也享受不了加薪、住房、医疗等优厚待遇。正因如此,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得到相应的职称资格,削尖脑袋花费了不少心思,使本来非常严肃的评审工作也变了味,走了样。

一项科学评价人才的职称制度,在正常的工作中却变了“异类”,剖析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职称评价缺乏科学性。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不能与被评审者的岗位能力、业绩、实际贡献和敬业精神完全挂钩。职称评审不严密,缺乏科学性,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在评审材料中掺假创造了“良机”。

二是职称评价缺乏公平性。被评审对象的职数限制,使许多参评对象蒙受了不公平待遇。在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单位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报评定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单位由于受到岗位职数额度的限制,造成一些优秀人才长期难以“露头”的尴尬状况。

三是职称评定抽象单一。目前采用的资格评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外因素的困扰与影响,涉及能力和业绩的标准条件又比较简单和抽象,评委们面对一大堆申报材料无法量化考察,只好将评审注意力侧重在学历、资历、论文、计算机等硬件上,这无疑淡化了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贡献。

四是职称评判标准不一。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尺度不一致,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在今后的职称制度改革中,职称评价不良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遏止。

一是推行专业资格结构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按照“模块化”运作模式,将评价条件分解为品德、学历、资历、学识、技术、能力、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实行量化评价。其中为了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识、技术、能力和业绩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占总分的60%-70%,并且将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对在职称评价中业绩平平、能力低下、达不到规定条件和分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则不授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是调整与完善职称评价制度。为确保职称评审质量,应实行科学的社会化的评价机制。要将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职称工作,逐步过渡到由行业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价中介机构承担,避免或减少官方干预。政府人事职能部门要从微观的职称评价工作中脱离出来,着力发展和规范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指导制定或调整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等宏观管理工作。同时,改革传统、封闭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职称系列或专业,分门别类,采用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区别对待。如对职业性强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制定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规定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等具体标准,经相应组织形式,直接竞聘上岗,把职称评审所引发的连带矛盾和问题适度化解。在修订评审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采取资料演示、成果展示、面试答辩、现场“说课”、实地考核、调查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分类量化,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将更加客观公正。

三是实行特殊评审政策。将职称评价向企业或特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专利,并且专利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职称评审一步到位;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对论文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贡献的科技改造、技术创造、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替代,进一步突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奖项之一的主要执行人,或获得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者,可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四是相关职称制度的配套政策。科学制定职称制度相关配套政策,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将研究型与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收入分配机制分轨,统筹兼顾相关利益主体,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创造和谐共享的社会氛围,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更好地提高和促进我国社会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职称职称论文 13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3.2017年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 14

职称论文答辩是高级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同志都觉得有些紧张,下面介绍以下我的一点体会。

职称论文答辩是综合考察申报人水平能力的一种形式。所以答辩成绩在其职称评定中举足轻重。论文答辩小组一般由三名专家组成,对文章中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恰当之处,在答辩会上提出来。一般说,专家所提出的问题,仅涉及该文的学术范围或文章所阐述问题之内。职称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职称申请人通过答辩,让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职称申请人心理上应把它看作一次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

通常论文答辩会的程序是这样的:

1.职称申请人介绍本人基本情况。

2.职称答辩小组提问。

3.职称申请人回答或辩解。

4.评定成绩。

了解了答辩程序后,职称申请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职称申请人答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回答每个问题。

职称论文 15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部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但是,各职称系列(专业)的论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发表篇数、名次排序,太看重这些表层性、易见性的外在形式;对破格晋升对象更是层层加码、框框甚多,惟恐本职称系列(专业)“矮人一截”,有失体面。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规定,凡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出版10篇以上论文,均应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职务本应体现教书、授业、育人。其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工作量的完成结果及其业绩表现,乃是核心的评审标准、重要的破格晋升条件。同样,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专业)评审医师职务,应侧重于医师的临床医术、经验和医德。诸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等,也都属于类似情形。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此外,论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净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门滋生蔓延,影响恶劣,令人遗憾而痛心!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旋即变成自己的;有的学者为了拼凑应急,居然把早期专著,肢解为若干篇系列等等。

论文造假还悄然波及到编教材、办讲座、评奖项等其他学术腐败。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因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据报刊披露,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博士点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申报材料中,把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列� 经查办,杨杰被解除同济大学教授职务,将不再承担任何教学事务。可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诸种手段,加大论文打假力度势在必行。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论文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按照不成文的“契约”进行交易,“互利双赢”。一方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不但没有稿酬,反而“倒贴”,刊登一篇论文须花费500元至800元不等,且价位一路攀升,据媒体透露,有些医生,则让医药代表花钱搞定某些医学刊物;另一方“屈尊”谋利,有辱斯文,凭关系、分时间、定篇幅,异化为“交费论文”,有价值论文却被缓登、不登。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独立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om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公务员之家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职称论文 16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谓“问题”意即一堂课依据三维目标、重难点等呈现出的需解决的包括知识、思维等方面的困难与疑惑。课堂解难释疑,学生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效率也就实现了最大化,课堂效益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一)问题生成原则

问题生成必须遵循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互、探究性和开放性六大原则。

问题的科学性是指问题符合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问什么”涉及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科学性就是要吃透教材,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问题的启发性即是把“问”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上,问题应在课堂内容与学生思维链接的关键点上,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思考问题,并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问题的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适度就是问题有广度、深度、梯度,面向全体学生,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学习兴趣。适时就是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探求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频率,疏密相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问题的互,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问题要有发散度,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问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问题后要留有生活化、又具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二)问题生成途径

1、据知识三性创设。知识具有源深性、逻辑性、相关性。知识的源头在自然与社会,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提炼加工深化,研究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小到人类衣食住行,大到自然人类发展的历史,都可作为问题的情景素材。通过利用知识的源深性创设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在学习中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教材的知识是系统的、体系的,学生学习知识是梯级的、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螺旋发展的,整个知识是逻辑关联的,新的知识获得是以旧的知识为基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旧的知识理解得更全面,认知结构更完善。当旧的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也就推动了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推理、归纳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冲动,达到以旧引新、以新联旧的目的,更好地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转化过渡,逐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知识间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由旧知拓展引出新的问题,对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而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于具有相关性问题的分析,有助于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更好地把握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掌握利用对比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和辩证性是有利的,可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得以提高。

2、依智慧共享衍生。教师是智慧的群体,再加上现在的学校办学都有一定的规模,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教师少则几位,多则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作为教师已不再是单个面对学生群体,而是教师群体面对学生群体,除课堂教学外,其他诸如备课、考试等均可积聚集体智慧,共享智慧成果,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应对的策略。集体备课实行主备制,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主备人独立自主备课,统一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先提出自己的备课方案,问题生成的原因与结果,通过集体讨论分析,生成适合自己风格、符合自己班学生实际的问题。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智慧共享,借脑形成的具有个人风格和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同时,随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办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海量的在线网络、电视等资源和丰富的非在线纸质图书资源,更可资教师利用,教师博采众长,分化归纳提升,创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化推动作用。

3、借学生质疑转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包括前置预习、上课、作业、自学、考试等环节,前置性预习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抓好前置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前置性预习中,教师要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指导“方法”,让学生“操作从容”;组织“交流”,让学生“会学乐学”。通过前置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生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起始环节。通过前置预习,学生形成“自主预习卡”,明确自己的困惑与疑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预习卡”梳理归纳分析学生困惑与疑难,提炼整理,生成转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这对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作业评改情况与考试试卷分析,归纳整理学生通识性困惑、错误,形成问题,进行情境性的转化,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对学生个性问题进行强化,又对共性问题进行整体解决,很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非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的个体,知识的掌握千差万别,或因学生认知冲突,或因学生知识缺陷,或因学生思维爆棚而临时生成的与本堂教学关系不大、无关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此类非问题加以有效的管控方能推进课堂教学效益/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最大化,课堂效率最优化。1、价值判断,合情筛选。作为教师无法预料课堂上意外生成的每一个非问题,但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学生状态进行分析,主动把握意外非问题生成的主渠道,积极对可能生成非问题的生长点进行预设,这样面对意外生成非问题,教师就能有备而来,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面对课堂即时生成的非问题,是按部就班还是调整预设顺应生成?这是课堂发展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还是课堂效益、效率是否高效的攸关,“这个想法因何产生?”“这个问题涉及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思考角度是否有价值?”“顺着这个思考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教师要有所选择,要有适时适度的价值判断,并及时将有价值的意外生成的非问题看成意外的教学资源,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化意外为收获,同时对价值不大的非问题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回归到预设和高效的轨道。

2、价值引领,适度收放。针对有一定价值的非问题所采取的应对和引导策略,应该说是决定意外生成的非问题走向精彩的根本所在,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体现意外非问题的教育教学价值?即引导过程要特别注意把握其中的“度”,因为理想的意外生成非问题教学是在课堂中既让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又使意外生成非问题的价值得以利用,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一方面对有一定价值,但思考过于独特,往往不能为大部分学生所领悟,如果过度引导,反而会使课堂重心偏移,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课堂的效益与效率,此时适度从紧为宜。当判断出意外生成非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契机,适度放射,遵循“就近发展区”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合作交流、观点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辩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

评中级职称论文 17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中国各地的各种建设都在铺天盖地的进行。建筑工程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合理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对于以后的发展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在现在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工程准时、按质交付;一旦任何环节出差错,都有可能血本无归。

【关键词】三个时期;问题;解决方案;未来发展

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是管理学与建筑学的融合。建筑工程的施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结构施工的前期与装修及附属工作的后期。要想完美进行一项工程,则要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人手。其次,在施工方面,人员管理、资源分配、工作进度等都需要考虑在内。合理的组织安排便能用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盈利,相反,不合理的调控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准时交工,还会影响工程效果,验收不合格还会返修,届时耗费更多资源,使盈利转亏损。

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各种工程所得的经验浅谈当下我国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明确未来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工程建设的三个时期

(一)前期的准备工作

所谓前期,即工程建设中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基石,只有用稳固的基石做铺垫,才有可能达成完美的成果。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工程签约、统筹分析、制定施工方案、准备工作计划、制定进度表、资源需求表、现场平面图以及各项保证措施。准备工作将整个工程细细划分,使工程建设具体到每一天,这样就有力的保证了工程按时完成;同时人员资源的具体分配,使得工程合理有序的进行,避免了杂乱的操作情况。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是整个工程的关键。

(二)中期的工程实施

工程建设的中期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换句话讲,工程的成与败,中期最能表现出来。中期主要包括工程的施工,细分就是人员的分布、机械的操作、计划的实施。中期的圆满完成也代表着大部分工程的完成,前期的充分准备对中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期之前一定要保证各方面资源的充足。中期是最需要人员操作的部分,机械操作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机械操作完成着大部分的工程建设,管理者的合理安排在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举例来讲,在道路修建工程中,机械操作完成了道路开辟、道路铺垫、路面保养;管理者需要适当安排各部分机械的操作任务,在道路开辟的时候进行道路铺垫、在道路铺垫的时候进行道路保养。合理的中期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各部门协调工作,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还使机械得到合理的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后期的工程完备

一项工程的后期,即工程的收尾阶段,是整个工程完满完成的关键。虽然工程在此阶段大多都已完成,但依然不能大意。古语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在工程的最后阶段,施工队以及合资方依然要小心翼翼。还是以道路修建为例,后期包括道路保养、道路完成交接、场地清理、定时维护。后期工程是整个工程的装饰,即表面工作。这样工程才具有外与内的结合,使人们能够舒服的使用。

二、问题分析

(一)出现的原因

我国之所以如此频繁的施工,是因为在最初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以至于部分建设老化,其他部分则是全新的,也就是各种建设的时间不统一,新老交替在不断更新,所以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由于建设的频繁,在中国,工期一般都很赶,完成的质量也就一般了。其次,在当下的工程建设当中,在工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以前底层建筑的经验丰富人员,它们以自己的实际经验领导着工程队进行建设,但是缺少系统的建设培训,这就导致了建设过程中技术的匮乏,灵感的局限使得建设产物一直风格如一,单调的视觉充斥着眼球。

(二)各时期的具体问题

一般问题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时期,一般一部分出错,其他的也相应出错。在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会导致各种情况,一般会有资源不足、设备出错、人员紧缺。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就会产生这些情况,一些投资者希望用最小的花费获取最大的盈利,然后缩减开支,降低材料成本,然而,真正施工时才发现还有好多没有准备好,本来一心盈利,到最后极有可能亏损。正如上文所讲,中期是人员操作的时期,中期的存在是整个工程存在的意义,中期出现的问题往往由前期造成的,中期本身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者的合理调控问题。不合理的调控,会导致工程不按要求进行,导致不能交付。同时,人员对于机器的操作管理也是问题来源,这还是因为工程队的领导着缺乏系统的培训,或者人员监管不力。后期出现的问题则与监管有很大联系,工程队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步,即使工程完成,也要料理好后续步骤。一般出现问题有使用时限提前、使用安全得不到保障。其实,一项工程的成功点不在于工程的完成,而是建成后人们在其中获取的便利程度。认真完成工程各时期的步骤,才能真正完成好一项工程建设。

三、管理措施

(一)解决方案

对于目前所遇见的问题,相应措施应该从上而下进行。首先,管理者必须是经过系统培训且经验老道着者,管理方法一直在变,我们需要结合实际,用新的管理方法以符合当下建筑要求。管理者的职业要求的提高很大程度能带动工程建设的效果,但是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认真尽责管理好每一部分,不能以盈利为前提而建设;勤勤恳恳,保质保量完成好工作,自会有盈利。在上文提到的三个时期的各种问题,前期的问题解决主要是准备工作做到位,用以保证后续工作的正常进行;中期则是人员的合理调配,这需要一位专业的管理者;后期则是工程队的后续工作,需要有人实施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未来建设的方向

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管理者,实时了解未来建筑的走向以及当下对于建设的要求,并尽力使城市各部分建设达到同一时间段,避免施工不断给市民正常生活带来的烦躁。所以,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是未来工程建设的关键,拥有自己独特的建设技术,才能使未来城市规划走上正轨。

结束语

工程建设是当下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完善这一主力军,使得未来中国的建设达到标准的城市化。在此,笔者衷心祝愿未来中国的工程建设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xxx住房和城乡xxx.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

[2]许桂荣。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J].工程造价管理,2005(2)

[3]王楠,刘永前。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案例分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职称论文格式 18

按照《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开展年全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渝职改办〔〕40号)的统一部署,现就开展年全市卫生技术专业(含中医药技术,下同)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和对象

(一)卫生、中医药各个专业符合任职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根据《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实行“五个打破”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的意见》(渝人发〔2001〕126号)精神,上述专业申报人员,可不受单位所有制、地域界限和身份等限制。

(三)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我市机关机构改革中分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渝职改办〔1998〕50号)有关规定,对机关机构改革中分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原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仍然有效(需确认和转评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和完善相关手续);原未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可不受职称档次的限制,根据其学历和工作资历、业绩和实际工作水平,可以越级申报评定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按有关文件规定,除经批准办理了延长退休手续的人员可申报晋升职称外,凡所在单位申报推荐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含提前退休、病退)的人员均不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二、申报条件及标准

(一)学历和资历

申报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执行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人发〔1999〕第92号)、《关于印发<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4号)、《关于印发<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和<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6号)规定,见市卫生局职改办编印的《卫生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合订本。申报中医药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执行《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职改字〔1986〕第20号)规定。任职年限计算到年12月31日止。

(二)外语、计算机

外语(医古文)条件按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完善全市职称外语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渝职改办〔2007〕53号)规定执行;计算机条件按照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渝职改办〔2005〕99号)规定执行。

1981年12月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副高及其以下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在2007年3月参加了职称外语考试不合格者,今年申报职称仍然有效。从2004年起,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有效期限制:凡2000年参加全市(含全国)职称外语、计算机A级考试和2001年以来参加职称外语、计算机B、C、D级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者,其考试合格成绩继续有效。

(三)任期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

(四)论文

副高级2篇,正高级3篇,必须是国家统一书号或刊号的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

(五)执业资格

申报临床医学专业(含临床、口腔、公卫、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职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申报护理专业高级职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取得执业护士资格并注册。凡变更、交叉申报上述专业者,须取得拟申报专业的《执业证书》,方可申报。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报

1、有不符合以上五条款其中之一的,均不得申报。

2、医疗事故责任者三年内;医疗差错责任者一年内;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时期内。

(七)破格推荐评审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但能力和业绩突出、确有真才实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规定按照《关于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中有关问题说明的通知》(渝卫职办〔2007〕41号)执行。

(八)对抗震救灾人员实行倾斜,按渝职改办〔〕40号执行(附件10)。

三、评审程序及评审内容

(一)评审程序

实行评审与答辩相结合的方法。材料审查—专业答辩—小组推荐—评委会表决。

(二)评审内容

1.查阅资料:学历及资历、外语及计算机、继续教育、工作经历及工作量、论文、科研成果、教学、年度考核、卫生支农。以上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具体指标要求参阅《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药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预防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中医药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评分表。

2.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学术动态、知识应用。具体指标要求参阅《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药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预防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四、申报程序

破格申报者须由区县人事职改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先将申报材料及相关证明送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核准后,再送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参加评审。

五、报送材料及要求

(一)材料种类

1.《重庆市申报级专业技术职务送审名册》一式3份。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市级主管部门或各区县(自治县)人事(职改)部门加盖公章(附件1)

2.《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2份(附件2)

3.《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附件3)。一律要求打印,并用A3纸复印:卫生技术人员一式17份,中医药技术人员一式19份

4.破格申报者需填报《破格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推荐表》1份(附件4)

5.行政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者,需填报《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1份(附件5)

6.任期届满考核和任现职以来近三年年度考核表各1份(单位提供)

7.担负有卫生支农服务任务的单位的申报者,需报送《重庆市卫生支农服务业绩考核鉴定表》1份(附件6)

8.任现职以来,最能代表本人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论文(论著、学术报告)、科研成果、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总结各1份(本人提供)

9.申报人任职资格材料1套(一律报送复印件,由市级主管部门或区县人事职改部门审查原件,出具审查意见并用印后方为有效)

(1)学历、学位证书

(2)现任职务的任职资格证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人事(职改)部门下达的任职批文及聘书

(3)有效的职称外语(医古文)、计算机等考试合格证书。按渝职改办〔2005〕99号、〔2007〕53号,属免试范围者,应填报《职称外语(医古文)、计算机免试审批表》(见附件7)。属年龄免试者,需同时提交本人身份证;属翻译文章免试者,需同时提交原文和译文;属公派出国留学免试者,需出具有关出国留学证明

(4)《继续教育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卡》,区县卫生局或市级主管部门验审并用印后方为有效。

(5)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口腔、公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员须提交《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护理专业须提交《护士执业证书》。

10、《委托评审函》1份(附件8)。

11、申报材料清单1份(附件9)

(二)材料要求

1.所在单位负责对申报人员的申报条件进行严格审核,认真把关,并清点申报材料,统一收集上报。11种材料中,除学术成果(含论文、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执业资格、外语译文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外,其余均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

2.公示。各单位要对《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予以公示,公示时间7天。未按规定公示和签字盖章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3.学术成果真伪鉴定

(1)学术成果真伪鉴定,由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负责,于报送材料时同时进行(免费)。

(2)鉴定内容:论文要求复印封面、版权页、目录和正文;科研成果要求复印获奖证书、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书等有关资料;科研立项要求复印立项申报书、立项批文、查新报告结论等资料。学术成果如系合作项目,须由该项目负责人(主编、主研、执笔)出具申报人所承担的部分或所起作用的书面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3)鉴定办法:学术成果鉴定数量,报送材料时应由申报人明确拟鉴定的学术成果,并同时提交拟鉴定成果的原件(原件审核后退回)、复印件;复印件要求字迹清晰,经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鉴定并用印后,随其它申报材料送评委会。

4.执业资格鉴定:需出据原件和复印件,由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负责鉴定,于报送材料时同时进行(原件审核后退回)。

5.申报材料中涉及各种表格,除特定表格外,其余材料统一规格为A4纸;报送材料中所有复印件,均需市级主管部门或区县人事(职改)和区县卫生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鲜章。材料字迹潦草或复印件字迹不清影响辨认效果者,责任自负。

六、各单位在推荐申报工作中的职责

(一)材料审核:各单位负责申报材料的审核。

材料审核的内容及要求:查学历证明、任职资格及年限证明(任职资格评审表和资格证)、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证、继续医学教育记分卡、学术成果等原件是否与本人情况相符,是否符合申报条件,审查完毕,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

(二)公示:各单位在申报前对《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予以公示,公示时间7天。对公示中有举报的,推荐单位要认真查实,凡举报属实,属“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资格;属“主要业绩”弄虚作假的,需在推荐意见栏内予以更正说明。未按规定公示和签字盖章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三)材料的收集归档申报:所有申报材料由单位派专人统一报送,高级职务申报材料按照《申报材料清单》的顺序清点,用牛皮纸标准档案袋按人分装,并在档案袋上张贴《申报材料清单》(附件9)。

七、报送材料时间、地点

(一)报送时间

7月10日-25日:市级各医疗卫生单位

7月26日-8月10日:区县、厂矿(市卫生局审批的厂矿企业医院)、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

凡逾期或由申报人员个人直接报送的材料一律不受理;申报材料经过重庆市职改办审查后,不再受理补充材料。

(二)报送材料地点

地址: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渝北区松石路418号重庆市卫生局七楼719房间)

联系人:谢悦峰李永发谢春鹰联系电话:67706587 67706581 67706693

公交线路:

1.沙坪坝(土湾)—花园新村(205路公交车终点站下车)

2.杨家坪(方向)—花园新村(148路中级车终点站下车)

3.石坪桥—冉家坝(118路车东和春天站下车,途经上清寺、海关)

八、评审费

评中级职称论文 19

在一种认知下,再怎么强调科研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这种认知就是“科研能促进教学”。因为在这种认知下,强调科研也就是强调高校的存在合法性根基———教学。自洪堡引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后,学界一直基于良好意愿不停地做出误读性演绎。似乎没有哪个例子能比下面这条经典引文更能代表长期以来学界对教学与科研之间良好互动的深信不疑了。“一方面,因与知识前沿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材料不可能给予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后,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意志和商业需求,政府和企业通过给予丰厚的经费资助和奖励措施诱导大学利用自身的人才、学科、实验室以及平台优势开展国家和商业所鼓励的科学研究。由于科学研究相比人才培养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教师带来巨额经济回报,且在学术声誉的积累和传播上比人才培养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大学教师为了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会配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研究上。但是,教学是大学的原生功能。可以存在没有科研的大学,但是大学没有教学就不能被称之为大学了。因此,教学是大学作为制度性存在的最基础的合法性来源。

但是,正如前所述,科研对于政府、大学和教师个人而言,具有见效快、回报高的优势,基于科研可量化性的科研强激励机制所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就司空见惯了。显然“轻教学”行为有损大学的合法性基础。帕森斯(Parsons)强调,“一个组织想要获得合法性,并因此使自己的社会资源诉求能够得到认可,那么这个组织所奉行的价值观就必须与更宽泛的社会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大学面临着严重的人格分裂,一方面要努力向社会呈现自己重视教学的良好形象,比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等这些组织话语为大学提供了审慎的、理性的正式组织结构,是大学捍卫自身合法性的自我标榜,但另一方面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却在实践中将科研置于超越教学的地位。这种“组织结构与活动的脱耦”反映了大学合法性和绩效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观点来进行制度化灌输。

任何观念在持久性灌输且缺乏外界积极干预和自由批判环境的境遇下,这种观点就 倒是国外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皇帝的新装”。

职称论文 20

一、职称系统的检测原理

将待评审的职称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是comki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一大新应用,其检测原理是和未发系统的原理相同,只是检测手段稍有不同。

(一)检测原理———“文字比对”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内容迅速增多,复制粘贴变得越来越容易与普遍。文本复制(抄袭)是学术不端文献的重要特征。随着内容管理与版权保护的需要,文本复制的检测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陆续提出数字指纹、VSM等检测方法。[3]笔者通过对检测原理的深入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都是以“文字比对”———提供文字复制比率为基本原理,也就是说出现了初级的文本复制类型的抄袭,系统可以轻易地识别。以这种“文字比对”为识别基础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采用的是“外形”对比以及针对文字、字母与数字的排列组合进行形式上的比对,如果被比对的两段文字的句式、用词、排列顺序相同,就可以被检测出来。但如果是意义抄袭就比较隐蔽,系统基本无法检测出来。

(二)检测手段的改进将一篇待检测的职称论文放在未发系统中会发现全篇皆红,系统会提示这篇论文和该作者的已发表的论文重复率为100%,也就是说未发系统是没有办法对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检测的,主要是因为该系统缺少一个时间模块判定功能,即自动删除该文章发表时间以及以后的“相似”论文。基于此,已发系统特别设置了时间功能,并要求委托人提供论文的发表时间。据此时间,去除了发表时间在所测时间之后(含发表时间在同一天)的“相似”论文,最终获得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文字复制比”结论。这个结论虽然不包含所测时间之后(含发表时间在同一天)的抄袭结果判定报告,但是对该文章发表之前,它是否存在抄袭的现象是可以检测的,这部分的功能和未发系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借用未发系统部分适用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对检测结果的判断。

二、抄袭判断的量化指标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检测方只负责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真正使用报告的是各校的负责职称评定的人事部门,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见到各人事部门有关于对检测系统结果统一、公开的量化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借用较为通行的未发论文的量的检测标准,这个毕竟是通过大量的检测最终被实践证明的较为合理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对于待发来说,各期刊社和图书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规定。有的编辑部认为,论文中超过10%的重复率即视为抄袭,而有的编辑部规定“雷同比例达20%为抄袭”,还有的放宽到了30%,对有争议的结果大部分都采取个别处理的方式,没有制定出可以适用的行业标准,基本上各编辑部根据投稿论文的平均水平制定适合本部门的比例。对于学位来说,高校将这个重合比的限度定为25%-30%。若检测发现超过这个比率,论文就会被提交至该校学术委员会来判定是否存在抄袭行为。[4]例如中南大学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会将检测结果公示,对有异议的结果和超出规定值的结果,组成相应学科的专家评议组,对检测系统所得出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审议。[5]总体来说,使用机构对检测结果判定方面较为通行的数字方面的标准为,“一篇论文与数据库的文字重合率大于或等于10%,属于句子抄袭;30%到50%之间属于段落抄袭;50%以上则被判断为整体抄袭。”[6]综上所述,这个可以借用的标准看似操作简单方便,标准明确,但实际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部分,如果不具体问题辩证分析,只是以最终检测数据为唯一判断文章是否抄袭的标准,恐怕是有失公允,特别对像职称评定这样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还需慎重,当然人事部门还有一个专家评议环节,但是对部分可能面临在前面关卡就被枪毙的稿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在笔者长期的检测工作中,发现即便检测者并不了解一篇检测文章是否抄袭,用笔者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仍然可以对结果进行科学修正,但首要条件是搞清楚影响已发结果存在哪些因素。

三、影响职称结果的因素

(一)提供的待检测文档的类型及出处Cnki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目前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当前,可对DOC、TXT、CAJ、KDH、NH、PDF等多种格式的文件进行比对,从词、句子到段落等方面,可检测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6]同时,职称评审文件中规定:优先从图书馆“中国知网comKI数据库”中下载CAJ或PDF格式电子版论文(专著、译著、教材及外文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除外)。如未在该数据库中检索到提交论文,可以从图书馆其他数据库中继续查找并下载PDF格式电子版论文,如仍然没有,方可提供WORD文档。提交论文原件和完整论文的电子版(须PDF格式,著作、教材除外)。[7]经过笔者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按照这个文件的规定做的,待检测文献的电子文档,并没有一定要求使用PDF格式,只要提供的电子文档能够正常地从中复制出文本来,PDF、DOC、CAJ(及其系列文档类型)、RTF及DOCX都可以。首先是从comki学术网络中下载,可是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早期的文章是以PDF照片———图片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复制文本,还有部分编辑部提供的原稿采用了密码或版权保护也不能复制,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编辑部新发论文上网需要一定周期,新发论文也没有原始文档,只能向送检人索要编辑部的修改文档,当然,非comki下载所得的文档,所有的文档类型要在检测汇总表中予以说明。由以上的复杂情况来看,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下提供的电子文档,在检测中会出现检测比例的不同。如一位研究者反映,他在《航空学报》个人比对库中的一篇文章(.doc格式,为作者提交的录用定稿)已经在中国期刊网上(具体采用的比对文件格式未知),新提交的一篇稿件被检测出与这2篇文章有文字重合的问题,但检测结果中该稿与个人对比库中的稿件间的文字复制比为46%,而与同一篇文章在中国期刊网中的版本的文字复制比为26%,不同的格式竟然造成检测结果间20个百分点的差别。[8]可见不同的文档形式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现象需被重视。

(二)第三方检测模式毋庸置疑,检测系统在程序上是非常容易操作的,但任何一种程序设计都会存在一些设计没有考虑周全的部分和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使用条件无法达到的要求。检测方式是图书馆的第三方检测,由于学科的限制,检测者对文章水平没有直观感受只能信赖软件,以系统检测结果出一份报告。一般来说,检测者不会对检测结果的百分比多少做一个结论,只是提交结果,评价者是由职称管理部门和专家来确定的。当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一个初步的检测,后期还有专家评议一个环节来判断文章的优劣。但是对于一些处于临界值的稿件,如果只是看到其检测结果超标就进行清退对被检测者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已经没有资格进入下一道环节了。第三方检测者只是在出具汇总报告时添加的一个说明文字,提示一些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使用一些可以共通的原则,对检测结果要出具更具体的修正报告,包括剔除系统误判的部分和系统未发现问题的部分,为参评者提供公正的服务。

四、对职称报告的修正

要制定可以通用再研判的标准,首先要搞清楚“文字复制比”与“文字抄袭率”的关系,我们通常看到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提供的是“文字复制比”,但它绝对不等于“文字抄袭率”。“文字复制比”是系统提供的有抄袭嫌疑的地方,“文字抄袭率”是我们已经定性的抄袭的文章的比例,两者性质是截然不同的。[9]基于此,笔者认为真正的文章抄袭率应该如下修正:文章抄袭率=文字复制比—系统误判+系统漏判这里,“文字复制比”是系统提供的百分比,“系统误判”是指虽然被系统检测出来有抄袭的嫌疑,但并不能算作抄袭的部分,“系统漏判”是指虽然系统没有检测出来,但是存在隐性抄袭的部分。

(一)减掉系统误判的抄袭率

1.系统收录不全。所有的检测系统只默认首次在文献库中出现的文章为原创,在其以后提交的论文中出现了相同的文字并且没有标注出的,即被认定为抄袭,如果2位作者一先一后引用了如书籍、引用较早论文、引用未被系统收录的论文中的部位文字,后引用者一定会被系统认定抄袭,这种情况导致的抄袭率在出具的报告中建议适当减掉,否则有失公允。

2.作者误引了抄袭文字,必要时通知作者申诉。对这点,职称检测政策中规定了“论文中有明确注明为引自其他论文中的内容,不计入”。虽然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但统统减掉还会有漏网之鱼的嫌疑,在后面会具体讨论。

3.按目前政策,下列特殊情况可免于计入相似比中:[10](1)与本人数据库中的同一文章相似的,不计入。这种情况也存在,有时系统对同一篇文章会多次录入,对这个原因导致的相似比应剔除。(2)与本人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中相似的,不计入。博士、硕士论文虽然被收录到了comki文献库中,但是并不属于印刷及公开发表的文章,对这个原因导致的相似比应剔除。(3)与本人后,他人引用本人论文中的内容,不计入。(4)论文中有明确注明为引自其他论文中的内容,不计入。(5)送检论文中的同一段文字内容,和其他多篇文章相似的,则该段文字造成的相似比,按一次计入,不重复累加。以上几种条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都应该在检测报告中适当删减,但也有一些情况虽然没有被系统检测出,但一旦被查到是要严厉指出的。

(二)增补系统漏判的抄袭率:设定各种抄袭情况的权重系数有的文章虽然检测的抄袭率很低,但是文章若存在以下一些状况,应适当建议增补权重系数一项,具体为:

1.有对句义、观点、主题抄袭现象,无个人观点,及对外文文献套改翻译抄袭等。这种抄袭手段隐蔽,比较难发现,性质也比较恶劣,对此,可以增加公示环节,以增强被检测者间互相监督,更有利于发现比较隐蔽的抄袭,一旦发现并查实,在所出具的报告中应明确指出:对检测结果乘以适度的权重系数,以增加其抄袭率。

2.有对图表、实验方法抄袭现象,情节严重的。对于这点,曾有研究者指出检测系统对于含数学公式的PDF、WORD格式的文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检测效果不理想。就目前检测的情况来看,对含公式、图表较多的论文,该系统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1-12],所出具的报告中应明确指出对这类型的文档建议另请专家评审。

3.论文中有明确注明为引自其他论文中的内容,不计入,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会发现有的作者明明没有引用,也乱标参考文献引用以显示所看论文数量较多,对这种情况,发现了一定要在检测报告中明确指出。

评职称论文 21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关于新闻媒体人的焦虑

(二) 关于新闻职称评聘制度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时代焦虑、新闻媒体人与新闻职称评聘制度

1-1 时代焦虑的涵义

1-2 时代焦虑与新闻媒体人

1-3 新闻职称评聘制度概述

第二章 新闻媒体人的时代焦虑

2-1 新闻媒体人的生存焦虑

2-1-1 对于收入待遇的焦虑

2-1-2 对于媒体生存的焦虑

2-2 新闻媒体人的发展焦虑

2-2-1 对于对新闻作品评奖的焦虑

2-2-2 对于专业学术成果发表的焦虑

2-2-3 对于外语与计算机职称考试的焦虑

2-2-4 对于职称破格的焦虑

2-3 新闻媒体人的身份焦虑

2-3-1 新媒体平台从业者对“身份缺失”的焦虑

2-3-2 新媒体平台从业者对“评价缺位”的焦虑

第三章 新闻媒体人时代焦虑产生的原因

3-1 行业环境层面

3-1-1 宏观传媒环境的嬗变

3-1-2 地域间媒体实力的差异

3-1-3 新闻传媒工作的特点

3-2 机制政策层面

3-2-1 新闻系列专业职称评定机制的不足

3-2-2 事业单位聘任政策的变化

3-2-3 职称考试机制的弊端

3-2-4 新闻奖项设评机制的滞后

3-2-5 新闻***政策的限制

3-3 媒体内部层面

3-3-1 年轻媒体人才的大量进入

3-3-2 “论资排辈”与“官本位”现象的存在

第四章 缓解新闻媒体人时代焦虑的措施

4-1 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与政策

4-1-1 完善新闻系列专业职称评聘机制

4-1-2 完善新闻奖项的设评机制

4-1-3 对新闻***政策的松绑

4-2 加强传媒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4-2-1 媒体单位建立公正、透明的从业者评价机制

4-2-2 传统媒体加快媒介转型步伐

4-3 提高新闻媒体人的综合素质

4-3-1 学会自我调适,防止过度焦虑

4-3-2 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下面是新闻记者职称论文大纲格式样本,希望能解决毕业生们的新闻记者职称论文大纲怎样写的相关问题。

新闻记者职称引用文献:

2021职称论文 22

摘要:

在班集体的发展中,班主任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集体的关键人物,承担着培养优秀学生的重担,为此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又是一项既艰难而又复杂的任务,这项任务要掌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提高管理班级的水平。本文通过对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问题;解决办法

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起着主导作用,班级能够在良好的水平下发展就要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育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而班主任能否处理好班级的各类事务,沟通就尤为重要了,这也是确保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重点,但作为一名小学班班主任在沟通方面却有着许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进行一个高质量的沟通,即为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就来做具体的分析和解决。

1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的问题

沟通方法缺少方法

现今有许多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所用的方式较为单调,更善于给学生讲道理来解决问题,惯于说教的性质,使得学生厌烦和反弹,往往越讲道理越严重,从而达不到最终的目的,产生了抵触的情绪也很多,而相对于比较顽皮的学生,更多的还是管制及批评的方式,产生的结果是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信心也随之降低,并且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犯错误。

沟通方法缺少技巧

在现实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方面,更多的是老师站在自己的一面来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往往是命令的多,交谈的少,批评的多,表扬的少,没有运用恰当的语言、语调、肢体表情和学生沟通,缺少了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导致事倍功半,于学生方面认为班主任没有尊重学生,于学生家长也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

沟通方法缺少态度

在学生与班主任的沟通中,缺少正确的态度分为两点,其一则是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习惯性偏袒平时较为喜爱的同学或者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举措导致了其他学生感受到了偏心的结果,使学生的心灵受伤害,影响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其二则是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中没有按各自的性格、家庭环境、心里发展水平采取的“因人而异”的方式,导致了学生不乐于和善于与班主任主动沟通,心里产生了得过且过的想法,从而导致了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日益下降,并且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2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问题的解决办法

以学生为主体

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法则,这不仅适用于社会,更适用于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中,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深入的关怀学生,细心聆听学生心里的想法。有时学生的状态和情绪不太良好的时候,应该于事情的根本进行疏导,并加以沟通,而并非仅仅的简单询问,班主任利用此种方式能够增强班主任在学生心理中的意义和地位,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更是大大提高,从而达到进一步沟通的目的,也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也应注重细节,避免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比如在写教案和批改试卷时与学生沟通,此举会让学生产生班主任不注重这件事,不尊重学生的想法,更会导致沟通效果没有显现。而且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最好能够进行一对一的方式,避免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进行,既能表达班主任的对学生的重视性,也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进而提升了沟通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而且在沟通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方面,也要关心生活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

以班 对于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的现象,班主任更应起到模范作用,并起到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能够随时拒绝不文明行为,看到地上有垃圾时,能够做到捡起来放在垃圾桶内,这样学生看到垃圾时就会模仿老师的做法,而且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对于表现较为不错的的学生进行口头鼓励,而对于表现较差强人意的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积极且尽早的改正,以此产生良好的沟通与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

在班主任的管理中事无大小都需要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而尊重与平等是交流的必要,而且加以情感上的耐心与平静的语气也是必备的,这能使学生感受到充分地尊重,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与班主任交谈。同样,自觉地接受学生的监督,可以在每周的班会上接受学生一周以来对于班主任的观察而提出意见,通过此方法即可以深入走进学生的想法中,也可以得到学生的建议,班主任也可以积极地改正自己,提升自我,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使得班级的发展更加完美。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

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也离不开与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既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在家里的表现,及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观念,还能接受到来自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能通过家长与学生进行沟通,辅助班主任的沟通工作,反馈家长学生的表现,使得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有所成长,在遇到问题时,与家长积极沟通协作,共同促进孩子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也提高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率。

3 结论

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沟通是一门重大的功课,而良好的沟通艺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于班集体的发展具有促进的意义。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时候,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问题,而做好小学班主任的沟通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见各类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所以,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迎接未知道路上的挫折与坎坷,同样要拥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运用恰当而又有效果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搜寻更具效果、更有技巧的沟通方法,为提高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无限的投入,从而达到最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蒋秀琴。善待学生的错误———小学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J].教育科研论坛,2009(12):71-72.

[2]董岩芳。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专业知能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305-306.

[3]刘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195-196.

[4]_峰。试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J].中华少年,2015(22):207.

优秀职称论文 23

高等教育转型,就是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转型,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高等师范院校及其转型后的地方院校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生应是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重要来源。笔者以为,高师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语文教师职业息息相关,不可偏废,理由如下: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题———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与教师职业关系如此密切,论文的写作自然不能偏废。那么如何才能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呢?笔者以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很关键,好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选题要早,选题早就可以早动手,从而缓解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矛盾。选题也要巧,好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尽量避免学生到网上粘贴、复制,应付了事。选题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任务,需要在教学中精心摸索,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兴趣是选题的关键。笔者以为选题最好能做到“三个结合”。

(一)与古代文学的学科教育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将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挂钩,不失为培养能力的良好途径。因为要选题就必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多读、多看、多思考。这样的选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对选题的指导要切合学生的兴趣。其方式主要有二:

1.通过课程小论文,找到学生的兴趣课程小论文篇幅短小,不限题目,要求不高,学生可以随意书写。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简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简单的看法,往往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好的选题所在。笔者曾经给大三布置《红楼梦》作业,一学生对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发表了一点看法。之后笔者以《论贾宝玉的玉》作为他的毕业论文选题,近一年的时间,指导他反复阅读《红楼梦》,并查找相关资料,思考“玉”与宝玉形象、“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进而完成了毕业论文。学生写得轻松,教师指导得也轻松,教学与选题的结合使师生都受益不浅。

2.通过课堂讨论寻找学生的兴趣大学高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不少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课堂讨论越热烈越能显示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对《三国演义》战争的讨论中,有学生对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性格十分感兴趣。后来笔者以《蜀魏战争与将帅性格》作为他的论文选题。该论文认为诸葛亮的“慎”与司马懿的“疑”是战争胜败关键,观点不一定成立,但能思考,有见解,与《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等选题相比,该文选题新,可操作性强。一次讨论,一个选题,一篇论文,一种能力,这就是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的收获。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果能用心细一点,努力发现学生课程论文及课堂讨论中有价值的思考;用力勤一点,尽早确立论文选题并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那么学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及早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避免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冲突。与此同时,由于论文选题源于兴趣,言之有物,毕业论文的完成就能轻松裕如,同时还能避免写作中的抄袭、应付等不良现象,提高论文总体质量。

(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老师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古代文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在教学的同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研动态、自己的科研情况,甚至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一些自己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学习与学术的距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

1.选择一些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术热� 在向学生介绍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选题,研究名人自身、家族或作品等相关内容。这样的选题范围广、自由度大,又便于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历史名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增强写作欲望,甚至增强家乡自豪感。

2.选择与学生所学相关、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为选题与学生上课内容有关联,不会使他们觉得生疏、有距离感,从而望而却步;与教师的研究内容相关,往往容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彼此互相沟通。再者,教师的研究本身强调创新,因此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学生必然会有所启发,教师指导也相对轻松。此外,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也可能会触发教师的灵感,解决研究的瓶颈,促进教师的研究。这样的选题,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与时代结合,在现实中寻找选题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文化、文学作品,它们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的东西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将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与时代结合,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发掘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与意义。古代文学中有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作品的研读和比较阅读,可以很好地提炼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可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的影视改编本作为选题,探讨原作与今天改编本的不同,探讨改编的得与失,从而发掘出内在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学会比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在比较中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三是由今及古,易于产生兴趣。

三、结语

高师本科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写作与教师职业息息相关,不能偏废。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运用知识,发展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今后作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关键在于选题,如果选题能贯彻三个“结合”,将会有效解决大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将不再是鸡肋一块了。

职称职称论文 24

正高级职称评审的要求就是论文了,评审单位对于发表也是有一定要求的,甚至比中间、副高的要求还要高,这无疑就是加大了参评人成功发论文的难度,而如今也是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问题,甚至已� 第一步:正高级职称评审论文,必须要保证与正高职称文件要求一致,否则发表的论文,对正高评审无效。想必这一结果也不少参评人想要看到的局面。便于正确安排职称,磨刀不误砍柴工,建议每个人都要先仔细研读职称文件内容,领会透彻。 第二步:根据职称论文要求,来撰写稿件,或者修改与职称要求有偏差的稿件,使之贴合职称要求。并在撰写过程中或撰写完稿后,了解可投稿刊物。由于职称论文,由个人直接投稿,录用的成功率太低,花费时间太长,建议找合适的专业人,给予投刊指导。 第三步:在匹配刊物的过程中,一是要了解论文的选题方向,比如经济管理方向的,就要投稿这一领域的刊物。二是要了解对刊物等级、费用预算、出刊时间、收录网站、影响因子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明确需求,才能第一时间内匹配合适的刊物。 第四步:杂志社编辑对投稿进行审核,给予是否录用的答复。如果成功录用,就需要个人支付发表职称评审论文的版面费,再由杂志社校样出版。 第五步:期刊出刊后,还要报送知网、万方等网站收录,等能检索后,还需要一 第五步:在期刊出刊之后,还要把论文报送到知网和万方等网站,很多作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报送,原因是因为需要让这些网站把你的论文收录到数据库当中,以后谁抄袭你的论文就知道了,你的论文也不会出现被人抄袭的行为了。等万能检索后,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正高级职称评审论文还是需要匹配合适的刊物,如果没有经验的人是很容易出错的。

评中级职称论文 25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职称论文 26

摘要: 信息技术在推动高校科研、教学运作模式转变的同时,也对高校党务工作提出新要求。充分利用、整合各类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加快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高校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党务信息化建设深入思考,总结了高校党务信息化的基本目标要求和重大意义,并指出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五大问题”:注重安全保密,提高运行效率;注重软件开发,扩展设计功能;注重部门协调,完善硬件设施体系;注重素质提升,培养专业队伍;注重交流互动,突出务特色。

关键词: 高校 党务工作 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人们办公、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给高校党务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推动高校科研、教学运作模式转变的同时,也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迅速推进党务工作信息化进程。目前我国高校在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办理一些具体党务工作,但多数高校未建成完整的党务工作信息化体系,信息技术功能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高校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课题。

一、 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是指引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党务管理的过程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使高校党务在工作方式、党务公开、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诸多方面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运转;同时建立健全党务信息化的配套制度,比如保密制度、软件硬件维护制度等,使党务信息化管理成为科学完整的体系。党务信息化建设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开发并应用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计算机软件;(2)配置电脑、音视频等先进设备;(3)建立党务工作网上办公平台或者网站;(3)结合党务工作特点,合理设置网站栏目,发挥宣传、教育培训、传递沟通等功能;(4)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党务工作在电脑互联网上安全健康运行。也就是说,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涵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党务办公平台的日程维护与管理。

二、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网络技术具有极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和快速传输功能,能够有效地整合高校党务工作的各类资源,降低党务工作成本,提高高校党务工作的效率,推进党务公开进程,促进党内民主,推动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健康发展。

1、高校党的建设新形势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是我党一贯的方针。党建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的党组织的领导与服务能力。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阔党员的视野,促进思想解放,确保教育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巩固主流意识的地位;有利于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快速传递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文件和党务工作信息,帮助党员学生接受先进思想,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灵活地利用电子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速的特点,推动党务工作方式的创新,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教育成效。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能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有利于增进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各级党组织、普通党员与党委之间直接沟通,降低党务工作成本,提高党务工作效率。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有利于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监督,催进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推进廉政建设。自高校扩招和合并组建以来,各高校党员数量激增,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迫切,党务信息化成为提高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当前,政治多檄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日渐成熟,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高校党务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领域,也是各类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阵地,西方网络信息对青年一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从未间断,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着教职工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不占领思想教育的阵地,就会让西方势力趁虚而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阵地,努力使网�

3、高校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必然要求

随着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应用和用户达到了相当规模,信息网络已经在教学、科研、管理和 后勤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为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高校基本实现了网上管理、办公与后勤服务。高校校园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已经颇具成效。用户不仅涵盖了高校内部教师、学生、职工,而且还包括家长、继续教育者等各类社会群体。高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进程,也培养一[!]批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和使用人才。高校良好的网络设施、广泛的用户群体、专业的技术素养,为高校党务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高校党务工作完全可以依托校园网或者独立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党务工作网络化和信息化。实际上,互联网已经成全国各级党组织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学习平台,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务工作,在高校扩招、人数激增、校园分散的背景下,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党务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三、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必然引起党务工作方式、党务管理方式、党务管理制度的变化,对于党务工作产生明显、深远的影响。如果目标不明确,可能反而造成党务工作复杂繁琐,影响党建工作顺利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搞好党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1、实现党务日常办公信息化

党务日常工作与有关材料、数据密不可分。要充分利用电脑文字记录功能和互联网传输功能,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记录、党组织重大决策文件、党组织活动方案与总结等内容,形成电子文档,进行上传下达、审批、汇总与上报,有利于提高党务日常工作效率。这是党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目前高校党务最常见、最基础的工作方式。

2、实现思想教育工作信息化

依托互联网构建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宣传平台,开展网上党课、网上党校、党建日记、党建动态、网上党建理论研究等活动,及时相关信息资源,把网站建设成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党委、各党支部开展的党建活动、党员的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等及时到网上,实现信息共享,为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方便。加强信息提供硬件设施建设,配置激光打印机、音视频等先进设备等,外地参加学习的进修党员可以通过视频参与党的组织生活;建立数据交换、业务协同工作模式,完善集成环境和应用支撑体�

3、实现党务信息管理一体化

对软件使用、硬件建设管理建立统一标准,对高校内部党务信息网络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环节紧凑的管理体系,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各类党务信息能够互相连通,各级党组织能够实现交流互动。注重建立统一的党务信息管理平台,对网站实行统一的维护管理,对登录党员建立统一的操作标准,确保党务信息管理的高效和信息网络运行的安全。

4、实现党务信息管理网络化

学校建立专门的党务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设立专门负责人领导全校党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学校党委、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二级党组织和各教工学生党支部设置专门工作人员,建立党务信息管理的网络,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员要既熟悉高校党务工作内容、流程,又能够熟练应用网络软件进行信息更换、整合、加工和处理,在实践中创新信息化管理方法,摸索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切实为党务工作提供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服务。同时,制订党务信息化建设制度,建立强化党务网络管理制度、机构职责与岗位分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网站栏目责任到人,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报送审批和上传,及时更新内容。

5、优化高校党务信息审批程序

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党务工作信息网上联系制度和网上审批制度。目前组织发展工作人数多,任务重,资料数据报备审批工作量大,建立高校党务信息化网站,优化高校党务信息化审批程度,提高组织建设有关党务工作的效率。

四、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党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制定周密计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关注关键环节。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五个注重”。

1、注重安全保密,提高运行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信息传递与交流带来极大方便,也对信息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在信息时代通过电脑或互联网泄密的事件比比皆是。中明确规定:保守党的秘密是所有党组织和党员的应尽义务。因此,安全保密是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首要原则,必须适应党务工作政治性、组织性等特点。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将信息化建设置于党委直接领导之下,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原则、性质、保密规则和具体操作,避免马虎大意造成失密。其二,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保证信息查阅过程安全运行。设置并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常规防范系统,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蚀和网络黑客的攻击而导致系统瘫痪;对数据库实行分级管理,设定不同保密等级和查阅权限,将无权查阅的访问者拒之门外;高度机密内容和敏感信息,采用密码登录和人工认证,确保万无一失。其三,建立安全保密制度和泄密问责制度,完善党务信息保密细则,明确党务公开内容和党务保密范围,对进入系统的信息材料,实行审查制,查明信息来源,保证信息准确,密级设置符合规定。其四,加强广大党员的教育和党务信息化专业人员的教育,落实党员实名登录制和保密责任,不断提高广大党员保密意识,避免出现人为泄密事故。

2、注重软件开发,扩展设计功能。

组织专门力量对软件设计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信息平台的多元化、综合化功能。软件要具备以下功能:(1)各类信息数据储存、整理、智能组合查询功能。(2)资源共享、信息整合与立体化显示功能。将文字、数字图表、图片、动画、动态窗口、声音、视频融为一体,针对不同内容对展示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以栩栩如生表现相关内容。比如对于党务会议文件和党建活动资料,除了文字与图表介绍外,还要展示会议的录像资料和声音资料,实现在线播放。(3)教育培训与理论研讨功能。设置教育培训和理论研讨子系统,开设网上课堂、理论论坛、党务工作大家谈、音视频会议、党建图书馆查询、智能试题库等栏目,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考试、课题研究提供服务,利于党员干部随时学习新政策、新法规、时事政治,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形成。(4)评价考核功能。结合深化干部体制改革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研究开发干部评价考核系统,对党员干的伍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进行自动量化处理,形成科学直观的数字化图表,推动干部评价考核向标准化、正规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5)辅助决策功能。设置数据分析比较系统,便于帅选有用信息,生成调查研究报告,满足党务组织工作的需要。

3、注重部门协调,完善硬件设施体系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软件开发、轻视硬件设施的思想,多数高校设备陈旧,很多办公电脑多年没有更新,运行较慢。党建信息化涉及各个部门,领导应转变思想,深刻认识电子党务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注重协调,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陈旧,电脑配置过低,就会无法满足多功能软件运行的需要,特别是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服务器系统,需要大量投资资金,更应当予以经费支持。完善硬件设施体系,应对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硬件设备每隔2—3年更新一次,不断改进设备装置,适应软件革新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的需要,主动推进经验型、内务型党务向开放型、科技型转变。同时,应树立“实用第一”的思想,以党务工作需要为导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高各级党组织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切实能够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

4、注重素质提升,培养专业队伍

当前各高校的信息技术建设开发人员往往缺乏党务工作经验,不精通党务工作内容与程序,致使在党务软件设计和硬件配置方面与党务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工作思路不开阔,影响党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与进程;而党务工作者往往又缺乏专业技术,对软件硬件技术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也影响了党务信息化的快速实现。因此培养一批既精通信息技术,又了解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实现党务信息化的基本保证。要选择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创新强的专业人才放在党务管理岗位进行实战锻炼培养,促使其切实掌握党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内容,了解党务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便于在信息化建设中设计综合功能的软件,选择符合需求的硬件,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要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水平,培养一支能够承担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日常维护管理能力的党务工作队伍,对党务管理队伍进行优化,形成擅长软件设计、硬件维护、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党务管理团队。先进的党务信息系统建成,广大党员干部不了解功能,不会操作,系统也不会发挥实际作用,因此还应对校园内使用者和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专职群体进行系统培训,重点培养其应用能力、保密意识,切实将信息系统的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5、注重交流互动,突出务特色

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实行党务公开是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党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党务公开、各级党组织之间与党员干部之间的交流等诸多因素,构建民主沟通的平台。首先,要注重高校党委与各级党组织之间的纵向沟通,开设民主信箱、网上调查、网上、热点讨论、留言与答复专栏等项目,畅通上级与下级、党员干部与党的各级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建议,积极推进民主参与决策和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普通党员群众与党委的直接沟通。其次,信息系统要注重党员干部之间、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横向沟通,设计相关子系统,便于平级组织之间相互交流,促进相互间的学习和工作。另外,注重高校党组织与外部的沟通互动,实现与教育部网站、各大高校、地方政府、人才交流市场、高新技术网站、与高校专业相关网站等部门和单位的系统连接,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同时,建设好网上党务公开平台,及时将干部选拔录用情况、评优情况、新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党务服务承诺、重大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实施结果等内容及时网上,利用网络系统,建设公开、公正、民主、阳光的党务工作机制。

四、结语

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加强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新形势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校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务信息化建设内容丰富,关键是要结合高校党务工作的实际,突出党务工作特点,注重实用,形成特色,实现党务日常办公信息化,实现思想教育工作信息化,实现党务信息管理一体化,实现党务信息管理网络化,优化高校党务信息审批程序。高校党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党务信息化健康工作健康发展,要注重安全保密,注重软件开发,完善硬件设施,注重培养专业队伍,注重交流互动,努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邱思开,发展电子党务增强执政能力[J].中央党校学报,20__,(01).

[2]蒋录全,谈高校电子党务的意义[J].党政论坛,20__,(03).

[3]马德秀。高校电子党务的初步实践和探索[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__.

[4]冯仿娅,电子党务: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平台[J].半月谈,20__,(01).

职称职称论文 27

①职称的流程一般是什么?

提交稿件,编辑部审稿,编辑部审稿通过,下发用稿通知书,编辑部排版,印刷成书,上传至论文检索网站。

②职称结束后,自己如何查询?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记住期刊刊号查询的流程和页面。对论文检索查询,请根据样书目录页面提供的网址查询,记清楚自己论文检索的流程和网址。因为在职称资料申报的时候会用到期刊刊号的查询页面和论文的检索页面。

③如何鉴别职称论文期刊?

期刊的真伪的鉴别,可以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输入期刊的名称进行查询检索。如果能查到期刊的相关信息,说明期刊的真的,如果查询不到那就是假期刊。

④哪种期刊加分多?

期刊的级别主要分为部级和省级期刊,部级期刊又包括部级核心期刊、部级优秀期刊、部级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在部分区域内,加分的分值比非核心的要高一点。

期刊有电子期刊和常规期刊,电子期刊,一般发表后没有样书,作者发表结束以后,手里是没有书的,电子期刊和非电子期刊,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加分都是一样的。

部级期刊一般加3-5分,省级期刊一般加1-3分,如果遇到价格相差不大的省级期刊和部级期刊,优先选择部级的。

评中级职称论文 28

在讨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流传甚广的有关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故事。

1968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问大教授D.GaleJohnson关于升级的衡量准则。我问:“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级?”答曰:“据我所知,从来不计多少。”再问:“发表的学报声望计多少?”答曰:“从来没有想过。”再问:“多取几个名衔怎么样?”答曰:“没有谁管你的名衔。”“没有博士也可升级?”“当然可以。”我再问:“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可以升级吗?”答曰:“可以的。”我又逼问:“连文稿也没有一篇,也可以升级吗?”答曰:“那会比较困难,但要是你能多说话,表达你的思想,若够分量,升级单靠口述是可以的。”

作为经济学研究重镇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在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下,迄今培养了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能力最大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看重的是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高绩效水平。

而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则呈现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在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均有规定,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对教学工作量有明确要求,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工作上规定得甚为含糊。在一个“教授不愿上讲台”的潜规则下,完成教学量对于那些想晋升的教师来说实在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其要求则是一种硬约束:一是规定了认定期刊的范围;二是规定了在认定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能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则不具有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即使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也只意味着他取得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最终能否实现晋升,还要看他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通过量化后所得到的分数是否比别人高。

事实上,在科研方面的量化要求构成了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的内核。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 这种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相互替代性。

也不知何时,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成目前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在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进程中,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或许是一开始被采纳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甚或完全是出于偶然,尔后这种模式之所以得以持续,乃是因为它能使它产生于其间的组织能够胜过其他组织。我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奉行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促进了我国科研论文的生产力,使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论文大国。但是,最初的制度发明者们对于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始料未及的。这也正如哈耶克所言,制度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亦即无数独立的决策和行动的非意图的结果。这种模式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带来严重内伤。

职称论文 29

1.文章的逻辑性

很多作者在写作文章时,常常犯一些逻辑上的错误,这是论文写作的大忌,其具体表现为:

(1)文不对题,前文提出了论点,后文进行阐述时,却发现阐述的和论点不能一致,讲的是两回事。整体上看,文章题目和正文发生了错位;

(2)文章的论点不足以进行大篇幅论述。作者前文提出了一个论点,下文进行了论述。然而,这个论点却只是一个现象,作者并没有把这种现象提炼成一种论点,因此作者就会把文章变成一种现象的罗列,而这种罗列却只是表层的,不足

2.文章的客观性

文章的整体口吻,作者在写作时候,应尽量该时时以一个客观的口吻来阐述,切忌频繁使用第一人称,比如“我”“我觉得”、“我认为”等等。完全可以用 “笔者”,“笔者认为”。

3.文章的层次

一些作者在写作文章时,几千字的文章,从头至尾通篇看下来,没有分任何的条目。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文章层次不够清晰,混乱。

作者在写作文章时,务必分条目阐述,开篇简短阐述,后文1,2,3分条目阐述。这样看上去一目了然。具体文章格式,可参考我们首页上的“投稿须知”。

因为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慎重再慎重,现在很多假刊,套刊横行,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我们在此,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在期刊选择的时候,做些参考。

常见的假刊的陷阱:

1.套刊。这是最难甄别的,明明有一本刊物,正常发行,且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是,又冒出一个一摸一样的刊物,刊号刊物名完全一样,就是不上任何的数据库,不能在任何一家数据库检索到,这样的就是套刊。是自己冒名刊物名自己印刷的刊物。

2.假刊。所谓假刊,就是压根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备案,而是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自己印刷的刊物,这样的刊物新闻出版总署查不到,数据库也没有收录。

3.电子版期刊。这样的期刊也是在玩文字游戏,明明备案的是电子版期刊,但是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于是大力宣传,说的天花烂坠,说什么电子版期刊其实也出版的,这其实是在混淆概念,玩文字游戏,电子版期刊,和正规的期刊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定要警惕这种陷阱,作者听到刊物名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备案情况,如果名字后面还有“电子版”字样,则要谨慎处理。

拓展阅读:建筑人员职称评定注意事项

《基层建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济南军区政治部主管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协办、济南军区政治部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期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5628,国内统一刊号:com37-1371/D 。

主要栏目:施工建设、建筑规划与设计、基础建设、景观设计、园林园艺、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市政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水利水电、电力建设、地质勘查、理论研究。

投稿须知:

1、投稿时请将稿件电子版(以WORD形式)发送至本刊投稿邮箱,在稿件中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单位、电话、电子邮箱、样刊投递地址和邮政编码,如需署笔名请注明;并提供作者简介、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内容,具体规范要求如下。

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

3、中文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

4、参考文献: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初版地,初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初版日期(版次).

(4)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切勿一稿多投。本刊已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