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15篇)正文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15篇)》

时间: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1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公共关系论文格式】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 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共管理 传媒效应

一、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与传媒效应概述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 资助和支持的、 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书刊借阅、报告讲座、读书活动、参考咨询等服务的图书馆,其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代表的政府组织以及以公共利益和社会公�

传媒即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一般而言,传媒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与效应。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书刊借阅、报告讲座、读书活动、参考咨询服务的专门机构,其本身与传媒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进入科学化管理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也与传媒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从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和传媒的关系出发,进一步分析与之相关的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并进一步分析传媒效应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运用传媒效应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融合现代管理理念所吸收的公众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将传媒效应运用到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保障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运行。对于运用传媒效应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技巧的探讨应该从两者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2.1发挥媒体舆论导向效应,促进公共图书馆公共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在公共图书馆法制化建设方面,国家层面无法可依,地方立法又过于粗浅,成效不明显。法律的欠缺和法制化进程的滞缓,必然导致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无法可依,甚至混乱欠缺规则的约束。要有效促进公共图书馆中公共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应当进一步调动公众积极性、提高公众关注度、发挥公众舆论监督作用,进而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如此,通过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效应,促进公共图书馆中的公共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从而有效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

2.2吸纳公众参与和影响决策,缓解“秩序有余,活力不足”的现状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呈现“秩序有余,活力不足”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活力,就应当吸纳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影响决策,而这一过程就必须充分利用传媒的宣传和传播的作用。通过媒体的有效宣传,从而吸纳公众参与决策,进一步有效缓解公共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

三、传媒效应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意义探讨

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传媒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两者之间又存在怎么样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3.1传媒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优化

美籍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媒体具有强化社会规范的作用,即通过对舆论的引导和传播以促使公共管理部门改进社会规范。基于传媒对大众舆论的引导和传播,促使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者不得不对大众的态度和要求予以考虑,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更能体现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的规则。因此,对大众媒体和传媒效应的有效利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

3.2借助传媒效应能够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效果

现代管理交流中心学派认为管理人员是交流中心,而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并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之中。依照此理论思考,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收集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看法、根据信息及时制定具体规则、将规则反馈给公众以检验规则的有效性的过程。而在规则反馈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和运用传媒效应,从而使得管理规则被更广泛的人群所关注与遵守。如此,通过传媒技术与传媒效应的合理运用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效果,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得到有效的推行。

3.3 应用传媒效应能够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中公众参与和影响

现代公共管理决策理论认为管理的过程中应给予公众以更多的关注,从公民中搜寻政策制定的来源,讲求主动吸纳公民参与决策。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中也应当吸纳公众参与决策或提出意见,这也是保障公共管理决策的正确性的必要选择。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吸纳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在简单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包装以达到让公众关注、讨论并提出意见,也就是需要用到传媒渲染的效应。如此,则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需要传媒效应的应用。

四、结束语

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运用传媒效应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以及传媒效应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这一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还要我们继续探寻。

参考文献

[1]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兼议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年02期

[2] 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结构改革新视角《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年02期

[3] 浅析公共图书馆的和谐服务《贵图学刊》2009年02期

公共关系学论文 2

(一)教学的质量策划教学的质量策划包括设计培养计划,确定各部门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职责,确保实现培养计划目标。其中,培养计划的修订原则上是每四年一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也进行修订,教务处根据已获批的专业结构调整审核表,拟定具体修订日程。再由各教学单位的专业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专业结构调整审核表,经过充分论证之后调整培养计划。

(二)教学的质量控制教学的质量控制即认真实施培养计划,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施管理与控制。自2000年起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实行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监控。其他控制措施还包括开学前、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及日常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学评优等。

(三)教学的质量保证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校内各学院、职能部门及全体教师的教学质量活动进行全程控制,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实行新学分制和导师制。采取弹性学习年限,即学生可以选择在3~6年之内完成学业;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限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任意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15%。导师制即每个自然班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和课程等。

(四)教学的质量改进

1.以ISO9000质量标准 依照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及时纠正在内外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2.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的学分制,主要表现在: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对在各专业中学习成绩排名前5%的学生,允许其转专业;实行导师制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质量策划方面虽然从理论上讲,在教学过程质量策划中制定培养计划的过程遵循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但是,在实际制订与修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这些要求很少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培养计划的制定与修订已�

(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面虽然在形式上,学校吸收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过程,但这些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了作用,目前难以准确衡量。

(三)教学过程质量保证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师资不足,还有教师招聘中片面强调高学历,使得有些教师不够合格。另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素质多样化,也给保证教学过程质量带来困难。

(四)教学过程质量改进方面虽然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性,但缺乏对质量改进的整体思考,只采取了一些表面措施,如改善教学设施,举办各种选拔和评比等。

三、公共关系渗透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优化教学质量策划的角度来看通过公关活动能够帮助学校充分、准确地把握市场用人需求,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设计更科学、准确的教学质量策划。

(二)从提升教学质量控制效果的角度来看从管理措施上看,所研究的大学已经采取了督导员制、信息员制、生评教制以及学生座谈会等。而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这些措施的效果。

(三)从保证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如果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渗透良好的公共关系,就能够拉近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从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角度来看将公关活动渗透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有助于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高等学校与以学生为辐射中心的社会公众及相关院校之间的传播沟通,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相应的对策

(一)培养学校全员的公关意识培养学校全员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渗透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应该帮助学校师生走出对公关认识的误区,明确公关意识的科学性;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公关思想。

(二)宣传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举行关于学校公关的研讨会,学校内部的杂志、公报、书籍等,学校的公告牌展示等途径,将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了解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三)强化高校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职能

1.强化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校中的公关职能主要由校办、宣传及招生等职能部门共同承担。但在规模较大及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为高校运用公共关系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效果提供组织保障。

2.培训高校公关人员要使高校的公关活动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必须大力培训公关专业人才,使之不但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具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公关技能,以及摄影、录像等操作技能。

(四)建立公共关系活动改进系统学校应坚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目标,重点关注改进机制、改进实施、效果评价和再改进等主要环节,构建全面的持续改进工作体系,并依照体系程序持续地全面开展改进工作,及时、动态地依据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要求改善和调整公关活动。

公共关系论文 3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中,工程管理也采用了智能化的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比较常见的软件有施工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结算审计软件等,这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改变了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促进了项目管理的水平。

2)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不能妥善的管理、存储,那就是浪费资源,例如施工单位的设备管理,施工需要很多大型设备,当设备投入使用时就要把设备的资料进行动态的管理,输入计算机,这同工程的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处理好设备的信息,那就是资源的浪费。

3)完成工程管理的目标。

工程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质量、工期和造价,工程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同很多的运行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反馈机制,能够及时的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系统中,才能及时的调整,使过程更加稳定。

2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近几年,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项目管理。

现如今国内一些先进的企业在工程管理时应用了局域网,运用了项目管理系统,能使信息在工地现场内部流动起来,可是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已经开始立足于互联网:a.在策划、设计时,通过互联网同业主进行交流和咨询;b.在招标时,咨询单位和业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招标,施工企业通过互联网来投标报价;c.在施工的过程中,各个单位都能够通过网络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门的软件来实现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d.在收工阶段,各种竣工的资料能够自动生成并存储。

2)施工管理。

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的施工现场已经使用了摄像监视系统,能够对施工现场的消防问题、安全问题实现监控,例如塔吊上安装的摄像头,负责人在办公室就能清楚的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国外使用的是在线数码摄像机,不仅在办公室能了解现场的施工情况,还能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掌握施工现场的最新动态,另外还采用了无线上网的功能,能够把施工现状发送给每个人。

3)信息管理。

a.信息技术管理主要采用的是单机版的软件,单机只是利用了计算机速度快的特点,不能形成网络,信息没有有效的资源共享,效率比较低;b.施工企业没有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没能更好的实现网上采购、招标管理等工作;c.信息管理的覆盖范围狭窄,主要是针对于施工的前期阶段,包括招标、预算、设计等,对施工过程的质量和监督没有重视起来,没有采用项目管理系统而采用人工方式控制是非常不科学的;d.政府网站和商业类的网站其主要内容都是信息的,没有工具类的相关软件,信息的传播匮乏;e.软件开发的重复率很高,开发项目的经济来源也很少,没有明确的规划,并且都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3对策及措施

1)常见的工程软件。

工程管理人员要掌握多种常见的工程软件。a.工程结算设计软件:这种软件是在1995年研制成功的,现如今被广泛的使用,涵盖了土建、绿化、市政等工程结算项目;b.钢筋计算软件:系统中包含了仿真的模拟施工图,其中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钢筋构件和6000多种钢筋图形,使用者只需在钢筋构件图形上录入原始数据,程序就能够算出构件所需要的钢筋数据,这个软件有效的避免了重复计算,录入的少,结果多,简单直观,防止出错,有效的避免了计算钢筋的复杂过程,避免了重算、漏算等问题,计算钢筋的工作变得更加标准;c.工程量计算软件:图形矩阵法土建工程量自动计算数学模型,解决了之前预算软件没能解决的技术难题,将原本关系复杂、问题繁琐的土建工程计算转变为简单有趣的电脑图形输入,然后电脑再进行精确的扣减计算和总结,通过电脑计算的准确度非常高,需要的时间仅为手工计算时间的10%,极大的提高了预算的效率和准确率;d.工程套价软件:这种软件覆盖了土建、装饰、市政等很多方面,建立了预算计算宏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项目,采用模板定义套价的格式,解决各行业不通用的问题,另外还有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工料分析等功能;e.其他工程审计软件:除了上述工程软件之外,工程结算审计软件还有很多种,例如鲁班工程审计软件以及广联达工程审计软件等。

2)工程管理系统。

由于我国的工程管理没有实现完善的系统,虽然有相关的标准和制度,但是由于一些公司的原因、工程的外部原因,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约束力和整合性能还不够完善,对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还是靠人工来完成,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好,不能对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出现问题只能事后再进行处理,很难得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开发建筑工程管理系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综上所述,要开发出完善的系统管理软件来解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工程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公司网络系统和各种项目的连接,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能够有效的查找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成本、安全都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管理软件的结构分为下面几种:a.公司的信息,用于公司的通知、要求的;b.公司的情况,用于公司的编辑、计划的制定、工程的完成情况等内容;c.施工的情况,包括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完成情况等;d.名册的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的名册、管理单位名册以及分包单位的名册;e.日常办公,包括密码、快捷方式、日程安排等;f.系统的管理。

4结语

公共关系学论文 4

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善意从而实现公关主体目标的活动和过程。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众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提高公关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自身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接纳与支持是公关的核心要义。公关的主旨、运作方式及取得的效果都是反应的人与人的关系,它不同于人际关系学,也不同于交际学,但它可以说是人学、哲学、美学的综合体,它不只是一种活动、一种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深刻地反映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社会美和艺术美。

首先,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思想都反映了美学思想,是人们的审美心理写照。

(1)是真诚真实原则。追求真实是现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自从“现代公关之父”美国人艾维李讲真话的原则以来,告诉公众真相便一直是公关工作的不二信条。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及传媒手段空前发达,这使得任何组织都无法长期封锁消息、控制消息,隐瞒真相,欺骗公众。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你可以在某一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你绝对不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真相总会被人知道。因此公共关系强调真实原则,要求公关人员实事求是地向公众提供真实信息,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真是人的审美追求,真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情、行为、物体、语言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公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情、行为、物体和语言的过程中,人脑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强烈的愉悦的情绪感觉,所以公关要求讲真话,在处理危机公关时要求“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门户开放”,反对商业欺诈,反对“愚弄公众”,用一种真诚的心“广交朋友”,树立良好的形象既是对美的追求,“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某种生理和心理需要,使人们产生快乐、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

(2)是“促进善意”。公关自产生发展以来经历了短暂的“公关黑暗时期”、传播中不同文化的磨合时期,但公关主流思想还是要反映“促进善意”。“善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在我国古代,“可欲之谓善”,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在古希腊,人们对善的认识同我们的祖先基本上是一致的,善不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就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美就是善。 善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唯一东西,人们应该认识什么是善行,怎样去布施善行;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行为,是在今世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总之,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显示公平、友爱、正义的思想、行为等表现在概念上即是善。公关活动案例中许多企业的无偿赞助活动即是一种善举,企业奉行“利益三分”原则,把自己的一部分收益反馈回社会,一部分反馈回公众(消费者),做出这种行为对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是要有大智慧大善意大手笔的,因为这样做了所以它是善是美,人们在唯美享受中贴近企业支持企业,由“爱我”至“买我”,此谓之公关。(3)是形象意识。形象通常包括知名度、美誉度两个判断指标,良好的知名度加良好的美誉度是构成良好的组织形象的双翼。它是开展公关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关的理念及一切行动都紧紧围绕“形象”展开。在公众中塑造、建立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形象是组织最大的财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争取顾客展开,失去了社会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组织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塑造形象就是创造美的过程,经常表现为塑造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在公关中导入CI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公关创造美的具体表现。CI设计系统是以企业定位或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对企业形象的全方位的包装,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对外关系活动、广告宣传以及其他以视觉和音响为手段的宣传活动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统一性的综合设计,力求使企业所有这方面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于社会大众面前,产生出良好的企业形象。总之,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信条、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好的组织制度、规范管理、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市场调查、产品开发,社会公益文化活动、营销活动;好的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语、市场行销报告书、办公事务用品、生产设备、建筑环境、产品包装、广告媒体、交通工具、衣着制服、旗帜、招牌、标识牌、橱窗、陈列展示等都是针对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包装元素。人们正是在同这些具体的美的事物密切接触中,受到这些美的具体事物的刺激、作用和影响,使自己产生了快乐、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从而接纳、认可、支持、追随公关主体的,公关主体的目标就是在这“亦文亦商”的艺术美的境界中实现的。

公共关系学论文 5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文化政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61-03

一、发达国家研究动向

发达国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起步早,理论架构已经成熟,政策实务重视创新。考察其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理论建设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提出可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德国政策学派,代表学者瓦格纳主张:“通过公共财政的社会政策作用,拓宽政府服务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文化和公共福利的责任。”西方公共经济学代表学者萨缪尔森、马斯格雷夫、布坎南等从公共物品的公共性角度解读社会公共服务含义,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

第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科建设出现了质的飞跃,理论架构不但宏大,而且纵深,日趋精细,产生了公共选择、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现当代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提供了深厚理论奠基。

第三,当前的研究动向分为:对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惠性研究;把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研究服务供给的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倾向;对政府直接供给或政府主导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局限性研究,主张公共服务社会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效能进行研究,设计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文化统计新框架、欧盟建立了文化统计体系,英国的文化管理评估标准化工作走在国际前列。

可见,发达国家在此领域了经历了长期的理论摸索,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研究的学理性强。

(二)践探索

第一,不同发达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不同,反映为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目前有三种类型:一是集权式,即政府主导型,以法国、日本为代表。二是民权式,即市场主导型,又称民间主导型或市场分散型,美国最为典型。三是分权式,即“一臂间距”型,分为“垂直分权”和“水平分权”,前者即政府内部的上下级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关于文化管理的纵向分权关系,后者即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机构之间关于文化管理的横向分权关系,简言之就是政府和社会的分权关系。这种模式在英国已经历了较长时期广度和深度的实践,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以及芬兰、瑞士、瑞典北欧多国等在其制定的文化政策中纷纷声明采用这一原则。

第二,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上大胆地进行了多元化实践,如基金会制、项目托管制、招投标制、有限责任公司制等。这一系列机制创新举措,反映了发达国家重视机制建设,敢于做开拓性尝试,政府勇于承担实验风险,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应借鉴学习这些经验。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是理论为基,先于实践、高于实践,发挥了强有力的先导作用;然而,实践并不限于理论,不断革新创新,政府对于实践失败的风险能够承受,有抗风险机制。

二是政府与社会联合,形成“共同治理”结构。重要意义有二:打破政府垄断,引入市场竞争,使治理更有效率;依托市场分工,体现治理的现代化专业化。其中,私人和私有企业赞助公共文化事业的意愿强烈、渠道广泛、形式多样。再者,“志愿治理”“社区自治”已经历较长时期发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境遇。

三是高效且适度发挥政府应有作用,“应有”是关键词。政府要进行有战略高度的集中统一规划,进行宏观调控,调控引导价值观、价格、社会化程度、社会效益等;制定政策要体现不越权的原则,不僭越市场权力、社会和人民权力。因此,政府主要负责在市场外管导向、建标准、进行评估和制度化保障,服务于市场。

四是高度体现公共性。公共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社会化共享,扭转优势资源集中化倾向,破解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使分散化的均衡分布;公共文化权力的必然性分化、必要性下行,打破权力垄断,体现基于法理的治理现代化趋向。

五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基于民主化程序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地保证公民在公共决策中实现对于公共权力的共享,最终达到对于公共供给的共享。

六是重制度、强机制,形成了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首先是法理化、制度化保障,基于此,形成现代法治体系和层层细化的治理网络。整个系统有条不紊,不但有建章建制,更有抗风险和防危机的“自愈”机制。

二、我国研究现状

我国这方面研究是在国家方针指导下,与文化政策的研究制定同步发展的。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概念首次见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相继出台。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2012年十报告中都复述了这一提法。直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出现关键性变化,要求实现现代化,较之以往提升了一个台阶。2015年是公共文化发展里程碑式的一年,国家层面密集了多项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关的政策,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稿)》《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等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相关建议等,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理论建设

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集中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研究方向大致分两类:一是对“文化惠民”的“普惠”意义和内容的研究,主要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覆盖范围、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如基层、农村、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菜单”等;二是对“文化惠民”方法和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公众参与与反馈机制、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

国内学者对于国外管理学理论借鉴不少,几乎是在追随,于是和国外情形一样,理论架设点有三:一是“公共”,关注公益性、免费性、标准化和均等化问题;二是“服务”,理论发源点在国外近代“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政府改革”论等,探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问题;三是“供给”,研究供给模式问题,在2015年5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出台后,站在这个出发点上研究的越来越多。

(二)实践探索

2003年提出“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越来越深入。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重大飞跃在于做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探索,越来越准确地回答“谁来买?向谁买?买什么?怎么买?买得值?”这几个关键问题。2015年5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以改革的思维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创新进行了专门部署。在政策引导下,PPP(公私合营/政企合作)模式、SC(服务协议)模式、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实践探索越来越多。

(三)对比国外研究的差距

第一,我国该领域研究方兴未艾,理论起步晚,积淀不足。相对于已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创新实践,理论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开创性、先导性理论。

第二,附会国外理论,引述转述多。有些借鉴未理解透彻和解释到位,产生歧义,学术严谨性欠缺。

第三,由于大量借鉴国外理论、经验,提出的很多策略、建议并不适用于我国具体国情、现实民情,体现不出“中国特色”。

第四,理论创新力弱,同质化。特别是学者不善挑战、不够大胆,理论建设多“折中式”取向,缺乏力度和锐度。

三、国内外当前研究的局限

虽然国外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在理论上已完备成熟,在实践上也创新不断,仍不能说已经尽善;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形成政策体系,理论架构尚浅。因此,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局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理论建构,轻实践应用

大量研究的理论推演性强、实战性弱,脱离文化部门实际工作,形不成政策工具,停留于“经典式”“学院派”“精英话语”的理论建构层面,应用转化性欠佳。这点局限性在国内尤甚,甚至反映椤懊嫦蚓典,背对现实”,重文献研究,轻调查研究。虽然显得学理深奥,但很难起到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作用。研究成果无法成为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抓手”,仍属“圈外人”做的“看热闹”式的研究。

(二)缺乏艺术学的研究角度

无论国内国外,学者多具有管理学学术背景,多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角度出发,而站在艺术学角度研究的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上述可知,目前理论架设点有三:一是“公共”,二是“服务”,三是“供给”。奇怪的是,似乎没有以“文化”作为理论立足点的,艺术学角度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空缺。由于多数学者不在文化领域,对于文化建设现状无把握、对于文化发展规律不理解、对于实际文化工作没经验,致使研究缺乏文化向度,缺乏人文关怀,成果与宣传文化部门的需求的相去甚远。并且,由于少有艺术学视角的研究,现有研究多重数据分析,轻现象描述,有理性依据,却无感性支撑,对于现状和问题的论述不直观、不具体;而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容易造成认识误区。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与社会文化治理研究分离

国内大多学者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建设乃至文化治理二分化。认为前者属于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文化管理分支,后者属于宣传导向领域,虽有关联,但习惯于割裂开来研究,认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就是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眼界狭隘。有必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引入文化治理领域来探讨,从文化治理的视角来看待公共文化服务之于公共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自治的意义。

另外,有的学者一提及文化治理,就联想到“中文化”“小文化”层面的文化市场治理和文化法规工作。“中文化”工作指文化部门各项工作,“小文化”工作指文化部门具体工作和基层文化工作。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均是从行政管理者的管理具体事项的角度出发,见解片面,缺乏宏观视角,没有站在“大文化”高度来认识问题。

(四)孤立地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少有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讨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我国多数学者将公共文化服务等同于文化事业,认为公益性、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明显分野,这是当前的一个认识误区。事实上,完全可以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诸多结合点上,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要认识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互补互生、耦合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正处于两者的交集地带。这是当今跨界大融合趋势下“文化+”的内部融合,这种融合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界线消弭,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能促进两者结构更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张妍。文化体制改革视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

[3] 苗美娟,刘兹恒。近五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6,(2):35-42.

公共关系论文 6

一、提高档案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水平

1、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在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完善数据库建设,在进行档案信息工程建设的时候,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核心部分。数据库在进行建设的时候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这样能够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更加方便和快捷,同时也能更好的对档案信息进行利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样在进行建设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时候,计算机技术人员要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配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数据库以后的使用效果。数据库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能够突出重点,同时在进行建设的时候要保证数据库能够更好的综合发展,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档案信息进行利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档案目录建设,在进行档案查找的时候进行索引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便捷。

2、技术路线的选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进行档案信息自动化发展的时候,要不断的对新的技术进行利用,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同时,也能更好的使数据库技术和应用技术更加的完善。网络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进行改变,这样就使得信息在不断的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这样就使得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进行路线选择的时候,先进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先进性的统一,同时也能更好的使技术路线满足人们的要求。档案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是非常大的,这样就会慢慢出现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在进行宏观监测的时候要对信息量和使用频率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对设备进行使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掌握。

二、管理制度的改进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

三、系统建设上的投资管理

目前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可以说是档案部门的主要资金投入点,因此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对资金进行良好的利用,特别是管理方面,应该以� 可是现在档案部门在项目方面并没有一个长期投入发展的项目,而且在项目资金获取方面也不是非常容易,需要得到很多领导的批文才能申请到,为此,档案部门的领导大部分精力都是耗费在获取批文这个过程上,只能有少部分精力投入到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上,这样的局面很难促进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发展。应该在档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来源上进行改革,例如开辟绿色通道,减少审批步骤,亦或是开展和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来获取资金,这些都可以缓解因为资金问题而阻碍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困难。

四、档案人才管理

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现代化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现代化不仅体现在设备、技术和思想方面,档案人才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队伍可以促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关于档案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管理人才都应该要具备很多要求,像是先进设备的使用,能够自我学习新的管理技术,除了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应该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要求都比较严格,因此对档案人才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也是为了能够让档案人员更好的参与到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中来,让他们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而且除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要,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责任心也都必须具备。档案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加强档案队伍管理,对档案队伍人员进行调度和配合,以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做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工作。

五、结束语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非常多,而且,档案工作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档案工作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使其慢慢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水平,同时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方面也要进行更好的利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使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的处境进行了解,同时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并不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和改善,同时对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使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更加的全面和完善。

作者:邱鹏 单位:黑龙江宁安市河道管理站

(二)

一、电梯弱电系统的技术管理走向智能化的建议

1.监控系统安装工艺管理电梯弱电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安装工艺管理电梯弱电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技术性,要想做好对弱电工程监控系统实施过程的技术管理,就要将安装设备及其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能够有所保障地实施。在监控系统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不符合相关标准及要求的状况,都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修改及整治,并且对存在的问题将其记录下来,最后将其存在于技术管理的档案之中。

2.在施工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安装电梯弱电系统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来完成

在安装监控系统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施工技术文件来实施,对于电梯弱电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其技术文件包含了对设计及图纸的说明,对相关的技术标准及产品也要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各个系统来说,都需要根据相关的标准来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向工程的管理人员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技术文件,对于技术文件的管理来说,需要在其收发、复制、修改及保管等一系列的过程中都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其能够得到科学化的管理。

二、实施智能电梯弱电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对其协调性的有效控制

对于安装智能电梯弱电系统的监控系统来说,是具有很高的综合性的,因此在完成此项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做到具有一定的协调性,能够让施工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能够做到依据其进度来完成,使其能够得到协调性的管理。具体包含了施工组织管理与项目进度管理。

1.施工组织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施工组织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要求来对项目进行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组织机构来使得项目的顺利实施能够得到保证,另外就是在项目实施的现场中,还需要完成组织管理及组织设计方面的工作,使得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对生产功能及目标的要求得以实现。施工组织管理要合理安排整个电梯弱电系统施工期间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调试工程师和安装人员的人数和这些人员进场的时间,并要与施工进度高度结合,分阶段组织施工队伍,以期保质保量完成此阶段的施工任务。

2.项目进度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进度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将项目的结构进行划分为各个子系统与工作包,继而来对具体活动加以实施。在对项目进度进行制定的时候,需要根据相关的网络图标来进行绘制,来对工作中所存在的目标标示出来,使得各项工作来实施的过程中都能按照相关的次序来进行,另外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项目所使用的资源类型及数量进行统计,使得成本预算得以实施,使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效的控制。其次就是在弱电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施工部门来说,需要对项目的相关实施数据进行收集,并且还要将工程实施的进度进行预测出来,然后制订相应的计划,使得各个施工单位能够依据计划来对工程加以实施,使得工程可以得到正常实施与完成。

三、在智能电梯弱电系统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质量管理进行控制

要保智能电梯弱电系统的质量管理得到控制,需要在设计、产品采购及施工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控制。首先,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标准及规范来完成对设计方案的制定,进而还要根据业主的要求,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与定位。其次,在产品采购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对产品质量的验收工作,在验收的时候,需要根据相关的图纸及标准来对其进行逐一的核收及确认。最后,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对工程的质量做到有效的保障,因此,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工作,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到及时地发现及解决。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相关的标准来开展工作,需要根据相关的计划来实施工作,使得其施工的工期及质量都能够得到保障。电梯弱电系统的智能化管理给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其存在的许多技术性问题都需要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有效地完成及解决。因此,在对智能化电梯弱电系统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存在的质量及工期问题来进行展开的。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生产因素等问题来进行动态化的管理,使得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优化与实施,最后实现对电梯弱电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的目标。

作者:伏玉龙 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三)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

1、MIS的特性

MIS的特点首先是闭环管理,没有闭环,信息的正确性无法得到验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SI成熟的重要标志,通过MSI实现信息增值,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数据,实现辅助决策。其次具有变化性以及生命周期。

2、MIS的划分

MIS按组织职能可以划分为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按信息处理层次划分可以分为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和核算系统、报告监控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自底而上形成信息金字塔;按照历史发展划分,可以分为手工操作、机械辅助办公设备以及电子设备;按照规模划分,就是由局域范围走向广域范围;按综合结构划分,MSI可以划分为横向综合结构和纵向综合结构,横向综合结构是指同一管理层次各种职能部门的综合,纵向综合结构是指某种职能的各管理层的业务组织在一起。

3、MIS的开发

MIS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购买现成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几种形式。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的技术力量、资源及外部环境而定。现阶段不可行的开发方法有:组织结构法(机械的按照现有组织机械划分系统);数据库法(从数据库设计开始对现有系统进行开发);想象系统法(基于现有系统进行想象为基础进行开发)。可行的开发方法则是自上而下,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进行设计,逐渐从抽象到具体,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体现结构化的设计思想,相当于采用搭积木的方式组成整个系统,只是这样容易忽视系统部件的有机联系。只有两者结合,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而从逻辑模型求得最优的物理模型,取长补短的完成MSI的开发。

4、MIS的基本功能

管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六个方面组成。MIS正好拥有数据处理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预测功能以及辅助决策功能,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域限制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节省了运营成本。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

在实际业务中,现代企业多采用虚拟专用网技术来构建企业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理想的安全性保障功能。JA、叭语言在安全性方面做了严格的限制,保证了浏览器操作的安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均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并可与操作系统相结合。应用软件提供了多层次的安全控制功能,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权限、功能权限、科目权限),操作日志监控,数据的联机备份与恢复等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正确性。用户还可通过自设防火墙保证WEB服务器的安全。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中,有以下三项比较引人注目:

1、VPN安全

VNP主要采用四项技术来保证安全,这四项技术分别是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隧道技术类似于点对点连接技术,它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具传输;加角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甲卜可直接利用现有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或卡片式认证等方式。

2、数据库安全

数据访问过程中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针对SQL注入的情况。SQL注入攻击是指黑客在用户交互端,精心编写一些SQL语句,把特殊的指令插入到系统实际SQL语句中并执行它,以获取用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以及获取主机控制权限的攻击方法。数据医疗队安全通常通过存取管理、安全管理和数据库加密来实现,而通过上述安全威胁,数据库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防止,比如说根据应用系统的不同功能要求,合理地配置权限,给连接文件加密,使用防火墙关闭商品对外的连接,给系统和数据库打上最新补丁,及时检查系统是否出现弱口令用户,一旦发现要及时修改密码。这不公是为了隐藏用户信息、尊重用户隐私,更重要的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SOQP安全

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是在分散或分布式的环境中交换信息和简单的协议,是一个基于X入IL的协议。为了防止在公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被窃听和修改,可对线路上的数据采用ssL(esucersockeslLyaer)双钥加密的方法进行数据加密,并重新组合成新的信号发送给接收方。

三、结束语

企业的安全信息系统规模化发展势头强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信息系统的巨大需求,而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特性。维护全球网络安全是一项牵涉到政府、企业、个人和国际合作的复杂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个人使用者有自觉接受规范约束和保护网络的责任,而相关国际组织有组织国际协商和建立全球网络规则并加以实施的责任。只有各方都能尽责,才能尽量减少网络安全的隐患。

作者:李根明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四)

一、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履约基础

1、加强对工艺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

不管是什么专业,不论你是土建、钢构、还是机电专业,必须认真学习炼钢工艺,掌握炼钢工艺布局,而且是从始而终的,不断深入,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尤其在工程图纸不齐、边施工边设计的的情况下(大部分冶金项目共性)。学工艺,最好的办法就是参观车间,了解炼钢工艺。此外,从总平面布置入手,结合工艺详图、工程量清单,掌握各子项工程建筑、结构及工艺概况,量化各要素(粗细之分,分析清单及总图形成粗量,待图到形成细量),从而了解整个工艺流程。有利于理出工程施工顺序,工程轻重缓急了然于心,对形成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图、总进度计划图等至关重要,掌握了工艺,他会让你的管理上升至全局高度,让工程履约更顺利。通过伊钢炼钢及首钢工程总结了在学习工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各种能源介质及管线布置。(2)注意各种建、构筑物特征、所处环境、施工周期及所处的工艺阶段,了解其设备安装顺序及安装周期。(3)注意清理图纸目录,注意土建、钢构、设备安装配套性。(4)注意工艺对各专业要求的精度,加强测量控制。

2、工程履约一定要有“数”的概念

工程履约一定要有“数”的概念,一定要量化工程,大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小要精确到每个施工段、每个工序,有量才能合理安排劳动力,有量合理配置资源,这样工程履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工程履约实施过程中要有“盯”的精神

工程履约实施过程中要有“盯”的精神,工业项目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一个工作面可能需要几个专业通力配合才能完成,材料才能到位,盯住了工序安排才能顺畅,盯住了计划才能实现、承诺才能兑现;不盯就是半途而废,不盯就会一拖再拖,不盯就会杂乱无章。所以,“盯”子精神在工程履约中永远闪光。

4、加强对区域性环境了解与适应并加以利用

都说新疆是个特殊的地区,那到底特殊在那呢?经过近三年的新疆的施工,总结其有以下几点:人员、材料市场波动大,周期性强,一但供求失衡,就会造成巨额价差,这对履约会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给工程带来巨大风险。国家在该区域有一些特殊的政策在履约管理过程中可加以综合利用。

5、加强各专业之间相互沟通

各专业必须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协调各专业间问题必须提前,要有前瞻性,界线必须清晰,重视工序、专业移交,减少履约难度及风险。

6、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定期召开风险分析会

尤其是安全管理,阶段性风险更为明显。在主体施工阶段,土建钢构各种设备平台较多、高耸构建筑物多,大荷载高支模、高空安装等容易出现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等安全事故。但设备安装、设备调试阶段、试生产阶段更是安全事故易发阶段。第一,该阶段大量的能源介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泄漏、清理未净,导致工人中毒、窒息。第二,试生产阶段,操作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又处于施工单位收尾阶段,操作工人容易在思想上大意,安全事故多发也是必然的。该阶段主要危险源中毒、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伤害等,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此外,就工程而言,好的经营才有好的履约,经营成果是履约的物质保障。加强二次经营,重视出图前的设计优化,重视图审工作,及时提出优化建议。加强施工过程各种有利信息的收集(包括各兄弟单位有利信息的收集,不要闭门造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了解,及时吸收并应用到工程上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重视技术创新,创新就是财富,创新就是效率。

二、加强学习、注重人才培养、重视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工程履约关键在于人,在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根本就是“学习、实践、总结、提高”。缺人,缺有素质、有能力的管理人员,这是近两年常常困绕公司人力资源部、困绕项目经理们的难题。集团公司如此,各分公司如此,公司新疆区域更是如此。公司去年分别在和静特钢、拜城八钢先后又成立项目,加上未完成的伊钢、新开的首钢共四个项目,又加之地处偏远,该区域管理人员数量存在巨大缺口及人员综合素质急需提高,否则无法满足工程履约的要求。项目部面对困难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提高履约能力。

1、紧抓新疆大开发主题,努力作好思想动员

培养员工来疆施工的优越感与自豪感,激发员工斗志。伊钢炼钢工程是本公司第一个炼钢工程,是全面打造工业项目总承包能力的试点,也是在疆发展的起点,有幸参与其中,它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但同时也是提供全面提高、发展的平台与机会。伊钢炼钢就是平台,新疆大发展就是机会,在这个项目努力付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管理能力,就一定能实现理想,实现跨越,实现发展。“珍惜伊钢平台,全面拓宽冶炼市场”先后承接伊钢炼钢工程、和静特钢炼钢连铸工程、八钢拜城烧结工程、首钢伊钢棒材及高速线材工程、首钢伊钢氧站工程等实现市场拓宽,极大鼓舞员工士气,增强了自豪感!

2、充分利用工业项目子项多锻炼新人

当时我们炼钢工程分成两个区域块,让年轻的主管各负其责,独立运作与管理,项目班子给其支撑。而且区域又设小块专人盯。这样一来,管理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责任感得到加强,成就感也得到满足,工作实效大大提高。

3、拟定详细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并坚定按计划去实施

项目部充分利用冬息期进行总结提高,今年年初项目部举行题为———“责任、创新”全员参加的演讲比赛活动,取得不错效果。但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与交流,项目部详细记录每个员工的生日,每当员工生日时,项目部都会改善食堂伙食,同时也给员工上送上生日的祝福,并与之沟通在项目工作的想法及打算。项目部党小组每周开展“一对一”交流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员工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员工困难。此外项目部利用周例会及时与员工交流工作,理出其存在的不足,结合工程管理实际,帮助员工找到工作能力快速提高的方法和技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们常说干工程难,干冶炼工程更难,在新疆干工建可以说难上加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稀缺的物质资源,工程履约困难重重,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坚定我们的信念、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在这个天然的“转炉”里,炼出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成军 单位:四川成都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五)

一、结果

1、追溯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回收间的管理

供应中心护士在临床下收下送回收回来的器械,在去污区接收窗口核对接收后,用扫描枪扫描清洗架,扫描回收器械包类型及器械包条形码,并填写器械包的数量,进入清洗操作,扫描清洗人员工牌号,清洗机型号,清洗程序进行清洗机清洗。

2、追溯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物品包装间的应用

包装间的护士对清洗机清洗完的器械进行肉眼检测,对不合格器械重新清洗。用扫描枪扫描打包人员工牌号,扫描清洗架,填写不合格物品的数量。进入物品配包系统,并检查系统自然生成包的名称及数量是否与实物一致。然后打印标签。标签上显示灭菌监测变色块,条形码,器械名称,配包人及核包人工号,灭菌日期及失效期。将包装好的各种器械包进行装篮。然后负责消毒人员在物品追溯管理系统模块点击灭菌处理。用扫描枪扫描当前使用该灭菌器编号,选择织物程序,再扫描无菌包装篮的篮筐后,进行灭菌。灭菌后的物品在无菌间检查无菌包装,合格后在物品追溯管理系统点击灭菌合格。手术室植入器械必须经过3小时快速生物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无菌包发放。临床科室在使用时,若发现可凝,使用物品追溯系统软件扫描该包标签上的条形码,确定打包责任人及灭菌责任人,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查找该包使用同一高压灭菌器所有灭菌包的锅号及锅次。紧接着追踪发放到具体每一个科室,逐一召回。若已使用要密切观察。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分析原因并解决。

3、信息化追溯系统在临床科室消毒灭菌管理的应用

(1)消毒灭菌物品申领:临床科室每日8:00以前,将当天科室所需要的无菌包,换药碗、无菌剪刀等,通过追溯系统软件进行网上紧急请领,申领提交到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收到网上申领计划后。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人员根据计划打印清单。下送人员备齐货物后,下送人员分车分人进行发放和回收。同时避免物品交叉感染,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使用物品追溯系统功能申领物品,确保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物品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下送的盲目性。临床科室预先准备所兑换物品,避免以往物品数量不符而引起麻烦。同时减轻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劳动强度。达到既满足临床科室需要,又大大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工作效率。

(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月使用物品追溯系统导出功能,迅速统计临床各科室本月申领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数目和单价并进行汇总,并进行网上公布,供临床科室查询复核。同时通过该系统上报至财务科及其它管理部门。

(3)手术室及外来器械可追溯管理:消毒供应中心首先根据手术室需要建立外来器械包登记本,病人一切信息通过物品追溯系统功能进入外来器械模块进行回收登记。数目复核后,进入清洗机进行外来器械清洗,进行肉眼监测完成后,然后打印标签。标签上显示灭菌监测变色块,条形码,器械名称,及有效期、器械包内的数目,配包人及核包人工号。急诊外来器械灭菌时,高压灭菌器锅内放置快速生物监测菌管,3小时快速生物监测阴性后,再进入外来器械发放流程。

二、讨论

以往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未使用无菌物品追溯管理系统,由于缺乏追溯性,使得物品在流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无法获得全面质量控制。信息化追溯系统的使用,使临床科室使用的无菌包及手术室使用外来器械,进行质量追踪管理,使供应室工作人员在临床各类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发放及库存等情况一目了然,统计准确,操作简单,避免了过去手工操作差错率。增强了消毒供应中心和临床科室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追溯系统的使用控制了临床科室回收,发放都通过电脑操作。切断了过去污物回收清单传递,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发生。追溯系统对每一件无菌包,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每一环节都有记录。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无菌包上的条形码进行查询。

作者:李成云 张永霞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供应室

(六)

一、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1、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能有效提高医疗质量

医院管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资料的收集与整合,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引用到医院医务的工作程序中,医院对患者的信息收集和患者信息的分析工作都能够达到一个的精准算度,如患者的病历信息记录和医院员工业绩考核等,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快捷分析得出结果,这既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也能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

2、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能够加强医疗管理

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如科研、治疗、行政、财务等事务管理。医院管理者能够及时地对信息进行分析,对工作作出更准确、更科学的决策,这就促使了医院管理的正规化、规范化、推进医院的现代化建设。

二、如何做好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1、应用计算机加强医院科技管理工作

首先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加强医院对收费的工作和财产财务上的管理,财务报表、记账、资产管理都可以实现电算化,并进行分析、对比,这样就给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准确的财务核算信息,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对患者挂号、缴费等入院手续提供便捷性,同时对患者的出院繁琐手续工作减少了工作量,减少人算化的结算误差。网络计算机的另一便捷性那就是收费的透明度、查询的透明度。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可以对资费信息进行查询,如医院工作人员对患者的预交金、欠费、漏费等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实现医务工作的监督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医疗工作也正在逐步完善,如城镇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人们在经济的发展上与推进社会进步的节奏上在正不断加快,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需求也在随着上升。所以,医院网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对保证医院结算系统的平稳运行,方便患者等工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同时医院对器械设备、物资、药品房实现了计算机系统化的管理,这对医院财产是一种责任制的保护。

2、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医院各个阶段的目标

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医院工作的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考核,同时对医院在人事上的决策与医院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提供了便捷性。医院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布医院文化、医院管理等人们关注的重要信息,在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上,充分利用网络对进行医院的宣传。

3、应用计算机网络加强信息管理工作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管理对医务工作的运用也是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医院工作在信息资料上的数据收集与统计是非常繁琐的,通过对每日报表的对比、数据浏览与分析等工作上的电算化运用,既为工作提供了便捷性,同时也为医院的科学管理提供必要依据。

4、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维护工作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院在信息数据上就必须保证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就要求医院在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意识,保障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例如通过对计算机的定时监测,对计算机软件的及时更新等方法,不断稳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御。因此,要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

作者:彭利华 单位:湖南衡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七)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面访和信访二十个地市体委以及十几个大中企业和高校的群众工作者,对其基本现状予以调查。

(二)文献法。参阅《新体育》1995~2012年,《体育科学》1995~2012年等二十四种体育期刊杂志150余本;阅读有关社会学、决策学、管理学的专著与论文20余本(篇)。

(三)论证法。通过座谈、研讨、问卷等形式,获取广大专家、学者、群众、干部的观点和认识,从而论证各种观点和认识的正误优劣。

二、结果与讨论

(一)全民体育工作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

1.研究执行党和政府关于全国全民体育的各项政策和组织措施,确定管理系统的方针和目标,并制定实现该方针和目标的战略计划与执行计划。2.制定所辖范围的全民体育工作计划,做出有关管理活动的各种可行方案,并从中选出和确定优化方案,制定最优决策,包括宣传发动、确定项目、经费开支、干部配备、场地设施等。并定时定期检查落实,确定合理的组织和机构,同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3.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播操和工间操,审批等级运动员和裁判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养教练员与裁判员,为全民体育竞赛活动和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制定合理的措施和方法。4.总结开展全民体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并加以推广;对全民体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各层次的管理部门要将体育运动贯穿到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去,把体育活动的消息(地点、时间、形式等)告知居民,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满足自己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定时定期地宣传有关卫生、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知识,举行各种比赛和测验,以检查群众对某一体育问题的知识和情况的了解等;向群众介绍个人家庭集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经验和各种锻炼、营养、休息的制度等等。5.向人民群众揭示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集体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说明参加全民体育积极性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教育,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6.分析和研究管理系统中的有关问题,如收集资料,提出改进和实施方案。开展项目的地区性、普及性、喜爱性和发展性等。7.以青少年为重点,把工作注意力放在社区、工会、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还有中年以上人群,要培养这部分人经常从事体育运动锻炼的牢固兴趣,并为之创造条件。因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因体育锻炼不足所造成的体质水平下降,势必给社会带来影响和巨大的损失。

(二)全民体育工作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全民体育工作是由许多独立要素构成的,各要素的独立机能和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只能统一和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就是说,任何一个要素不能离开整体去研究,要素间的联系和作用也不能脱离整体的协调去考虑,因为脱离了整体性,要素的机能和要素的作用便失去意义,也就不能成为系统。例如:全民体育工作包括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季节气候特点、传统习惯、项目选择与职业、年龄的特点,以及体育社会化等多个分系统。从体育社会文化来看,又是更大的系统,如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的水平、人民生活的改善对体育的需求等。所以,在全民体育工作系统管理中要从整体性来研究和观察分析问题,进行管理。

2.指导性原则。全民体育形式多样,涉及各阶层、各部门,必须注意因势利导,使其为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服务。首先应加强政治思想的指导和教育,防止在比赛中不讲文明、动作粗野,伤害对方。这就需要加强系统管理与指导,使广大群众明确体育锻炼的真正目的。其次,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活动计划时,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财力、物力、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但又不能保守、瞻前顾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又要“充分挖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既“适应”又“促进”的最佳控制。其三,要按健康发展规律。全民体育面广,人数多,项目形式多样,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就必须依据科学健身的规律进行指导。如技术健康咨询、运动处方、运动项目的一般规则、裁判法的培训、完善全民体育社团、基础理论及运动知识的普及,体育运动锻炼的社会价值与意义等指导。尤其要指导群众自我监督,学会控制运动量,循序渐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激励性原则。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不同,需要各异,首先要激发动机,使其自觉稳定、长久。这样就需要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激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从而调动其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只有明确动机,确立目标,方能意念专一,坚持不懈。其次体育具有竞赛、比较、感染等特点。所以,要善于通过比赛,表演等形式吸引更多人来加入体育活动的队伍。其三,宣传的内容也应改变。过去只是报道和宣传体育比赛,还应将娱乐体育、全民体育列入宣传报道内容。扩大宣传报道的内容。其四,要激发信心,其坚持现代科学管理,重视效果检验,在效果呈正值时,人们往往充满信心,而且正值越大,信心就越足,干劲就越大。要引导群众自己设计锻炼目标,选择最佳锻炼方式。通过不断的、长期进行信息反馈,及时检验效果,进行测定评价,看出效果,增加信心。

4.多样性原则。全民体育既健身,又能治病,既要有集体活动的运动项目,也要有方便个人活动的项目。这样才能利于群众择爱而练,择需而定,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例如个人、锻炼小组、运动队等活动形式,也可设辅导站、体育野营、体育旅游、文化宫、文化中心、体育家庭、体育街道、体育之乡、体育周(月)等。这些形式既能适应群众求知识,学技术的要求,又能发挥各组织的领导力量。尤其是应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体育家庭、体育街道、体育之乡等组织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又由于不同职业,不同工作制度的差异。只有充分用其人力、财力、物力与恰当合适的方法和组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才有可能更好的使体育深入社会各阶层,促使体育社会化的发展。用这种健康的娱乐方式去占领群众业余文化阵地,养成提倡体育、热爱体育的好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控制性原则,也就是要有监控和控制的目标。各地市体委主管部门,要对全民体育工作进行调查(或测定评价),了解和掌握全民体育工作状态的信息,并将管理目标相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差距,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措施。

6.可行性原则。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简便易行。就是既要从当地实际情况,群众的需求出发,也要估计到发展的可能。既要看到现有的组织力量,也要看到社会存在的潜力。指导工作要具有敏感性,使管理工作始终占据领先地位,不断引导群众朝着可行有效的新方向前进,才算尽到组织管理的责任。其次,要勤俭节约,节省开支。就是指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实处,并不是说提倡勤俭节约就不给经费,该花的钱也不花。其三,照顾习惯,发扬传统。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劳动人民的民族习惯,传统项目,要保证发扬光大,同时也应吸取有益的经验,扬其所长。其四,不要太求全,力求实效性和价值,选择适宜的项目,安排恰当的时间进行。因此,对一些全民体育起点较低的地区,要大力宣传,引进方法,创造条件;对已经形成的传统,不能停留在“扬长避短”的水平,而应运用有利条件,“扬长补短”,使其既有特长,又能全面开花,因地制宜开展多种体育活动。

7.协调性原则。全民体育工作是一种社会活动。凡是社会活动都会涉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据有关资料:体育活动给人际关系带来的主要是正绩效,即参加体育活动使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得到了保持和改善,增加了人与人的交往和了解,发展了友谊,结识了更多朋友。由于全民体育分散性大,涉及因素众多,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项目因素,又有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而且这许多因素也是变化多端的,会经常出现各因素间相互产生对立和矛盾的现象。为了调整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强调整体协调性,首先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事业和经济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反映,并可影响经济发展。其次,作为社会大文化范畴的一员,体育和教育、科学、文艺卫生等各项事业之间,要协调发展,需要加强相互促进的联系性。在体育事业的内容上,则要求全面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三)全面体育工作系统管理的基本结构

在全民体育工作系统管理工作中,明确其基本结构,对充分发挥各层次,各级系统管理的效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全民体育工作的管理,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各层次间都伴随着互相制约的因素。从全民体育工作系统的管理的基本结构看,可分为垂直和水平分系统机构。

1.垂直分系统结构。是根据全民体育工作活动的不同,按其不同职能而划分的。它大致可以划分以下几个主要分系统:(1)计划职能分系统;(2)体育活动实施分系统;(3)财物职能分系统;(4)效益职能分系统;(5)组织指导职能分系统;(6)全民喜爱和习惯传统分系统;(7)新项目开展职能分系统。

2.水平分系统结构。是为了协调各职能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达到统一的控制与协调。它按水平层次划分为三个阶层,高、中和基层管理阶层。各个阶层的管理分别担负不同的任务。高级管理阶层 基层管理阶层也称执行阶层(单位),它的主要职能是按照上级指示进行组织、指挥和具体实施,向上级呈报情况。在各阶层管理系统中,都贯穿着信息的流动,每一管理阶层又按水平把各主要职能分系统的信息贯通起来,构成全民体育工作纵横交错的信息网。如全民体育工作一方面为竞技体育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人民体质的增强,民族平均寿命的延长做出贡献,也同样是一个赶超世界水平的问题。所以,综合各个职能部门的目标和计划及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从总体上使各个职能部门协调统一,为实现全面体育工作的全面效能和科学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1.全面体育工作系统管理为达到优化目标,实现其社会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应研究掌握执行政策,组织实施,确定方针计划,推行有关制度和制定合理的措施,宣传教育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有关管理问题,突出工作重点等主要内容;应研究认识系统管理整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控制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还应系统管理垂直和水平分系统的基本结构。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考虑结构层次及其关�

2.建议(1)定时定期举办全民体育工作科学化管理培训班,普及科学化的理论知识。(2)确定和明确全民体育工作的目标,以及各年龄层次,各种工作的健康标准,以利检查和测定。(3)各种宣传机构,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宣传全民体育的意义和作用。(4)各体育院校系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层群众体育工作管理干部,同时各层次、各部分应加强全民体育管理干部素质的培养。(5)针对全民体育工作现状发展趋势,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加强科学研讨会,增强全民体育的科研意识。(6)应重视从社会学、预测学、人口学、管理学的多学科理论出发,大力支持基础性和长远性以及全民体育的社会性研究,为当前我国体育改革,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以及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帆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体育系

(八)

一、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

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用,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大大地减低了信息的获取成本,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直接与低层部门联系,原先起桥梁作用的中层管理者可以大量被削减,企业的组织结构也由原来的“金字塔”形转化为“扁平化”,使得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二、信息系统运行的结构和工作内容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已逐渐受到各个企业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自身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物力,信息系统的地位不断的得到提高。

(1)信息系统的运行结构。信息系统的结构对系统的效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大大的提高系统自身的运行效率。组织结构主要有分散平行式和集中式两种,前者通过把计算机分布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实现使用权利的平等,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每个职能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处理实际问题,但是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决策的支持能力比较薄弱;后者将所有信息设备集中到信息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企业内的职能部门

(2)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操作、临时信息服务和系统运行记录工作,日常操作包括从信息录入到信息利用的整个过程,涵盖信息的存储和复制以及信息交流等信息系统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信息系统运行的维护工作

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必要的维护工作,为了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在环境、设备等各项因素的影响下正常的运行,就需要及时的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改进,将信息系统不断的完善。系统维护主要根据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和服务对象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软件技术的更新和硬件设施的维修、更换。

(1)信息系统硬件设施的维护。硬件的维护主要是对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换,针对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企业要健全日常维护的相关制度,注意系统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关注系统运行中各项性能是否正常,要定期进行例行维护工作,发现问题时由专业维护人员或供应商及时的进行设备的故障维修,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停机维修,停机前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重要数据要进行双备份以策安全,并使用双机备份保证维修时系统的正常运行。

(2)信息系统软件技术的维护。软件的维护是信息系统维护工作最关键的环节,在信息系统的软件投入使用后,为了修正软件自身的缺陷,增加系统的功能和软件的使用寿命,要进行大量的软件维护工作。随着信息系统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软件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会不断的增加,一般来讲软件研发阶段投入的精力越大,软件投入使用后的维护工作也就会越简单一些。软件维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纠错性软件维护,这种维护一般是为了纠正软件测试时未发现的缺陷,在维护策略上根据缺陷的重要程度给予区别性的对待,通常先解决关键性的严重缺陷。

b.适应性软件维护,这种维护是为了让软件适应环境的变化,一般这种维护占软件维护整体工作量的20%。c.完善性软件维护,这种维护是为了满足用户更高的需求而进行的软件功能完善,一般根据用户需求按维护计划逐步实施,大概占到总工作量的一半多。d.预防性软件维护,这种维护一般是为了未来的需要而进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软件升级,通过主动的增加软件功能等工作来增加软件的寿命,减少未来维护的工作量。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面临的信息环境变得异常复杂,表现在信息分布更加复杂多样、信息的共享活动更加频繁和企业对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增加了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和处理的难度。另外,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反过来加速了企业的外延。

作者:胡亮 单位: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司信息管理处

(九)

一、系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15篇)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的背景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要求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由过往的模式化、松散化走向严谨化和科学化,从而顺应改革开放历来的教育发展诉求和趋势。“科学”一词来源于国外,康有为将其引入中国,后因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使用而逐渐在中国广泛流行。思想教育的科学化是指在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下,遵循事物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实施、评价、反思、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绩效与客观实效性的行为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坚决杜绝表面功夫,严拒“假、大、空”,从教育的始端———教育目标到教育的终端———教育的反馈评价,实事求是观念必须时刻贯穿其中。它要求我们始终秉承客观性的原则,透过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揭开其本质。当代有些大学生由于社会的快节奏渐渐失去了方向感,浮躁、夸张、反叛。如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也变成了一纸空谈,主体与客体都处于乏实盈虚的状态,客体的错误观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便会使得客体的价值观不断偏离正确的轨道。如此往复循环,一直不得更改,终将所有的主体都被缺乏正确认知的客体取代,社会处于混乱之中而人类自毁。“科学性”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蕴藏于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内部与外部之间,靠人类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整合思考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其一方面要遵守历史潮流大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科学化”还与“一体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科学化重视客观规律,关注操作链的科学合理分配、有效链接和各个部分的调控。一体化要求既要从宏观角度把握规律,又要关注微观,挖掘细节,达到环环联系,节节相扣。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单纯的“教”与“受”的关系,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把现有的知识讲完,它还要关注双方的互动。教育者要观察受教育者理解效果、应用效果,从而评价教育方法,调整教育方式,弥补不足,完善自身。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

“转型”指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运转方式和人们思维方式、观念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以适应社会大环境发展的需要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求变求新的多样性转变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应对当前的形势变化做出相关合理性的调整。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我们愈是改革开放,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也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改变,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缺乏、价值观偏离、诚信意识淡薄、冷漠孤僻、心理素质较差、责任感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随着信息网络的更新、市场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问题日益突出,这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刻不容缓。高校如何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有效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发展和突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强调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对原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政治观实现新的扬弃,实现适应新社会背景影响的思想政治观的整合和构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三)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整合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个体处在由个体所组成的多样群体的社会关系中。就像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一样,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从个体向群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体现了人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能动性。社会经济体系的变革、复杂的经济关系决定了多样的社会关系;信息爆炸的时代,虚拟网络的广泛运用使得人际关系实现了从面对面式认识到远程无面了解方式的巨大转变;多种新物质、新工具、新思想的出现引发人们新旧思想观念的不断整合,这些都催生了人的深度社会化,所以人的社会化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整合需求。随着社会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体系,不断朝着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整合。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的人才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的目的在于将教育的各个环节联系社会,不断创新发展。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教育的整合还应借助多种传统的资源如书籍、刊物等和现代资源如电视、网络、广播等。超越传统的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灌输式教育,建立以人为本、以社会大众群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全方位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素质,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合格后备军。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建方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各个子系统间存在目标管理不明确、组织结构相对混乱、技术缺乏创新、各层部门责任不清等缺陷。如何解决这一系统内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明确目标,优化组织结构,界定各级职能并加以整合,加强教育管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优先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建构包括目标与价值、技术、结构、社会心理、管理等因素的整合,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整合等,它主要包括以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

(一)合理设定目标管理

任何事情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目标的制定与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清晰性、可行性、合理性等是关乎其是否能够取得满意结果的重要指标。目标要能被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已经具备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并要遵循“求实”的原则,切记目标“假、大、空”。在目标管理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应协助制定发挥各个个体或小组优势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协调好各个内部关系,并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以科学的行动方案解决问题并且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不断细化目标,并将分解的目标合理地分配到个人或小组,以模块性目标的实现最终完成整体目标。同时,在目标管理的制定中,监督-反馈-奖惩制度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是支撑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动态结构体系,它时刻处在不断的系统优化过程中。所谓系统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教育内容及过程的相互渗透、协同发展、贯通整合,从而高效实现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系统存在和结构体系,是不断生成、辩证发展的,总是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通过优化实现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就是教育者对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诸多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所进行的比较鉴别、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相互贯通、彼此衔接、互动有序、协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模式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指相关教育工作者判断、选择合理的可行性方案以实现目标最优化的过程。决策可分为个人和团体决策、战术性和非战术性决策、规范性和非规范性决策、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决策等,决策的过程需要遵循客观性、择优性、可行性原则。如何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决策的内部结构的整合是重中之重。其具体过程是,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体制。决策体制由专职人员收集各方面资料,并结合当前教育背景和教育现状等各方面问题,综合考虑后本着负责的态度精心修订。修订后经过一定的试行期,并在试行期结束后针对性地加以完善,然后推广。其次,要有精明而果断的决策性领导团队。一个具备各方面领导力的优秀团队关系到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领导团队的职责在于把握全局,并统筹兼顾各个细节点。在直接性的领导团队下设立常设性的决策机构。这些机构要能够阶段性地组织关乎教育的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及时掌控教育方面信息,发现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实现超前预测。并且设立临时性应急机构,以应对突发的教育状况。各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的协调发展也不容忽视。教育不能关起门来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外界社会的变迁。社会大背景、大教育方向的一点点变化都要引起重视,从细微之处查找出更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微动力,从而保证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权变管理模式构建

“权变”就是权宜应变或者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管理”,则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它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在现在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各种复杂而不稳定的内外部因素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质量,如若能够将权变管理理论巧妙地应用于教育管理中,则能够使管理更加高效、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使学科建设更为科学、更为合理,以权变管理理论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按照权变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把教育管理理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运用,充分考虑其与外部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不能生搬硬套某种固定的模式,而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具体情境。

作者:高兰天 乔学斌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十)

一、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1、评价目的

在生态环境的评价中,生态管理管理者纷纷参与到其中,对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生态环境的信息,然后制定科学的评价目标。在制定的生态环境评价目标的前提下,必须要获取管理者的大力支持,若是生态环境管理者不给予支持,生态环境评价目标制定工作则无法良好的展开,即便完成目标制定工作,也无法在实际当中展开。而生态环境评价完全为生态系统而服务,只有在管理者的支持之下,生态系统管理工作才可顺利展开。生态系统环境的评价目的就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务必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只有这样,生态系统评价工作的作用才得到良好的发挥。

2、评价的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对生态环境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可行性,或是没有可行性,即便制定好生态环境的评价目标,也无法实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生态环境评价模式上,都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指标过多,而且指标当中的系数庞大,结构多样复杂,使用时存在很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评价模式的使用。生态环境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价值指标中存在的数据,必须能够采用现有的设备收集以及监测得到;其次,生态环境评价系的数据方便更新,达到管理的要求;再者,评价指标的目的、体系以及意义,都必须一一明确,而且都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特点;最后,指标体系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方便推广使用。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最主要就是具有可行性,采用评价方法来提高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评价目标

生态环境系统管理工作,在开展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信息,生态环境所收集到一些信息与数据存在问题,在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但是,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主要就是进行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让管理者可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生态环境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可快速掌握到所推出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了解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知道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将所收集到的生态环境情况,向外界公布,这样人们可了解到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因此,要求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要具有真实性,所公布的信息内容要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生态评价结果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评价结果必须要真实,这样人们才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变化情况,从而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

二、结语

公共关系论文 7

1.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城市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日趋复杂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保证工程质量,体现施工企业的优良服务,如此庞杂的项目想要全方位的做好各项工作,就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向着更加高效精确的方向发展。信息沟通的程度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度,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信息是庞杂巨大的,不仅数量多,类型多样,而且信息之间的交换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为了建设更加高效快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也逐年增加。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中。

1.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当今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工作效率较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根本就是构建一个合理有序的信息网络,使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日常管理[2]。有些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已经开发了适应本企业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

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参考一些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的理论基础,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具体分类,最终构建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网络。研究伊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不同层次种类的信息分门别类,设计出科学系统的整体框架。对信息化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最后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设计最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则是验证理论的有效途径,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不断改进,以期构建更加合理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2.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效果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每个研究阶段都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最多的就是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在项目集成框架构建阶段,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论。在最后实际开发验证阶段,则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安装和实际应用、项目共享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3.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参考“需求指引、技术推动”的指导原则,从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系统的整体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实际的设计规划。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设计者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各个管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方式,全程控制工程管理的各个子项目。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的程度,用户能否从信息系统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以及系统能否对用户的信息及时反馈就是系统交互性的判定标准。对于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指信息系统能否及时应对施工过程的不断变化并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促进突发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的科学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户界面,所以用户界面的设计是否简单易操作,是否符合用户的差异性标准就是信息系统的主要评价因素。用户界面一般需要包括信息的输入控制、多窗口协同控制等功能。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用户的实际体验,就要避免界面的杂乱无序,种类太过繁多等问题,种类太多不仅会增加用户的信息处理负担,还会由于信息处理太过频繁而导致错误频率增加。最后,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还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交互界面,达到项目管理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3.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包括了业主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系统、工程监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下面以采购系统为例进行实际分析。采购部门主管在接到新的采购任务之后,将具体的采购任务分配到各个采购业务员。采购业务员在分析采购任务是否可以直接执行后,对可以直接采购的任务,直接进入采购流程。根据不同的采购方式应当进入不同的采购流程,如果是招标方式的设备采购,就应当指示招标业务员来执行具体的招标工作,最后才能进入采购合同签订流程。询报价类的设备采购与招标采购流程不同,它需要按照询报价标准业务的具体流程进行。这些采购项目进行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生成计划费用和实际费用的对比图以及实际执行进度,这为采购人员及时管理采购流程提供了详细的依据。

4结语

公共关系论文 8

1.1医院信息指标不能满足医院科学管理的需要

医院的科学管理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医疗统计数据信息,所以医院信息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时期医疗事业发展形势要求。可是目前医院信息指标体系只是局限于医疗工作,而没有全面反映人、财、物的经济效益情况和医疗市场的状况,单纯的医疗业务信息,在医院决策过程中是一个“缺腿的统计”,它不能满足医院科学管理的需求。现行的信息指标,还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医疗质量的全部,还不能较好地反映医技科室的水平。同时信息人员在指标的掌握运用上也存在概念不明确,计算不统一等情况,人为地导致标准不能统一,致使信息指标缺失了实际的意义。

1.2基础信息系统标准程度低

新的信息工作模式要求各系统工作人员(一线人员),收集数据录入信息,对他们是一项新的工作,这些信息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着信息工作。但是目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没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工作人员还没有掌握好计算机网络操纵技术。医院信息数据大部分来源于病案首页,而它全部来源于一线的医务人员,目前主要问题就是项目漏填,项目错填,直接影响了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另外在统计报表的填报上,多张院内统计报表中同一数据存在不一致现象,主要表现在⑴从病人流动与治疗结果两个方面统计当月出院病人人数上,出现人数不一致现象。⑵病案编目程序统计的死亡病人数与科室通过护士站查询的死亡病人数不一致。⑶在计算占床天数时一统计占床情况中间表计算与通过对当月病人出院日期减去入院日期的天数进行求和,会发现数据不一致。造成这些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就是缺项与错填所造成的。

1.3业务素质低责任心不强

由于一线医务人员对HIS系统各项功能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所以经常出现录入数据差错,同时不能掌握疾病分类的原则,致使各项数据填写不规范,数据不准确,同时不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违规操作随意删除,修改已提交的数据,不经审批核实修改病人的信息。一些专职信息人员,缺乏医疗业务工作实践,对医院各科室的业务熟悉不够全面,有的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只忙于资料收集报表汇总,致使信息仅是单纯地提供医疗活动统计数据,仅以报表为轴心转,很少进行调查研究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工作,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基础工作

2.1加强信息人员自身的学习

信息工作质量高低与信息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密切相关,这就需要信息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要加强信息理论的学习,深刻理解统计报表的内在关系和范畴,准确把握各种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学习各网点数据采集和传输程序,并对各网点数据的采集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疑难解答,以保证网络的顺利运行。加强医疗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广泛熟悉医院各科室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重视数据质量,努力成为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使信息工作在医院管理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2.2加强对一线人员的学习培训

新的信息模式,要求一线医务人员采集的数据,录入的基本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管理水平。为此从医院领导到各科室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定期的组织学习和培训,讲解一线收集数据的重要性,讲解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讲解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要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意识,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数据质量,为全院医疗信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3加强基础工作,健全岗位责任制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只有依照制度办事,才能确保数据录入质量。建立门诊工作量检查制度,以提高门诊工作量统计的准确性;建立病房工作检查制度,确保病区日报的及时准确;建立病历首页信息查对制度,确保存入计算机网络中病历信息数据准确无误;建立各种报表的审查制度,以保证每份统计报表之间数据信息准确一致。

3积极努力,充分发挥好信息的职能作用

3.1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信息人员通过收集各部门医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经过信息整理获取科学的数据,及时提供统计信息,及时监督医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医院管理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揭示医院整个医疗过程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性,使管理者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短时间内获得各种信息,拥有更多更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医院管理在科学,健康,快速的轨道上发展,真正体现出医院信息工作在医院管理中最大的实用性价值和作用。

3.2完善发展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的建立和信息职能的拓展,医院决策层需要了解的不只是医疗方面的统计,而是需要全面了解医院的投入与产出的有关数据和各种经济运行,收入支出,药材器材等综合统计资料和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资料。这就需要信息工作者不断发展和完善统计服务,设置交叉组合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拓展统计范围,实现由单纯的医疗业务统计向综合管理统计过渡,以适应新时期医疗事业发展的形势要求,为医院领导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调查分析预测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医院的科学管理服务,使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3.3加强数据信息分析工作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 9

一、现有研究成果状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辑”目录下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2000-2015年间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关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因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2、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体现了研究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认可和重视;3、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个研究问题角度的忽视。

二、现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认为“从实践来看,它是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是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为基础,对行政与管理概念、内涵的重新解读,对经济理论、私营部门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中央财经大学周湘林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促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回归‘掌舵’,并走出规制导向的困境。”虽然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相同点主要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人为本,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竞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对我们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二)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着重点在政府与髙校的关系上。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把当前政府与髙校关系的问题主要归为两类:1、政府对高校行政的干预;2、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表示近些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髙校中政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因而髙校中出现行政权力一家独大,让高校中逐渐缺乏学术氛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命应采取何种模式管理高校的问题。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约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与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协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帮助双方判断和辨明对方是否尽到应尽之责,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出责任。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师绩效评价角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等,目前尚不足,还有待深人完善。

(三)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处。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髙骏敬在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人竞争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建立现代化高校,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可以引人市场机制,并可以从人事制度人手。在完善髙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慧针对目前高效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标粗放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及突出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对服务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吴慧认为应转换职员任用机制,在管理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髙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

我国髙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髙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现在高校的复杂程度、参与社会领域的深入,对高校本身的管理也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校管迤的完善在今后也应更加深人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现有成果対于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稍重视,而对于结合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客观分析问题的多主动建树少,而且从成果(文献)产出数量上看也不丰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

第一,对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视。新公共管理理论已发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运用并不妥善,学术地位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也许,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很少顾及至此,但是,任何实践都应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够。比如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层面,具体针对不同类高校的实施方法的研究成果还极为少见。同时,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除了对政府与髙校关系、政府职能的问题有些研究之外,对与高校管理密切相关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极少。

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分析问题阶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这种缺乏创新点的管理模式在建国之初或是改革开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现在在一体化、全球化的新世纪背景之下,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 10

1.公共关系管理目标——关系和谐

理论界对公共关系的表述是: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同相关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企业公共关系就是研究企业和公众如何构建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关系的。企业从如何吸引公众注意力入手,到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美誉度,最终达成企业与公共关系的和谐。但对企业来说,“和谐度”指标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企业与公共关系和谐了,才能完成企业在整个是系统中的角色体现,才能完成企业美誉度的建立和知名度的扩展。纵观许多资金雄厚、名声响亮的海外品牌在进入我国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的进程中,不急不躁,重在追求“和谐度”的公关操作。如可口可乐在20世纪80年代重返我国大陆市场,其既不炒作,也不以广告来赢得知名度,却是以赠送生产流水线、免费让消费者品尝等公共关系方式来取得与合作商、消费者的和谐,这就是对公共关系追求“和谐度”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示范。

2.公共关系协调对象——公众关系

公众要素在企业管理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要协调好公众关系首先要了解企业面对的公众类型及公众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公众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大类。在日常工作管理中涉及到的企业内部公众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领导层公众。这是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在内部公众关系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中间管理层公众。他们往往是部门的权威和带头人,又是企业内部信息渠道的必经环节。三是普通员工公众。这些人是内部公众的大多数,同时处在企业活动和日常工作的第一线,或者直接与消费者公众接触,因此,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队伍和基本层次。由内部公众的分类决定了内部公共关系包括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关系,各个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横向关系。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企业有效开展全方位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的外部公众主要有:消费者公众、供应商公众、政府公众、媒介公众和社区公众等,这些公众都与企业有着紧密或松散的关系。外部公共关系的强化,有利于企业与公众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融洽关系,使企业创建有利的市场环境。

3.公共关系的利益观——互惠互利

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最显著的标志,一个企业的利益的得失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公共关系以互惠互利原则来处理这一问题,公共关系不再把追求片面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作目标,而是把互利共生、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企业的工作都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效益完依据,互相合作、服务,共同分享利益,企业公关管理应立足于企业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依赖,让利益相关公众的利益进入管理视野,做到“双赢”。甚至在追求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中可以放弃一定的短期利益。这种先与人利,我才得利,互惠互利的观念,就是融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思想的利益观和发展观。

二、运用公共关系相关理论来构建和谐企业

1.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

发展,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问题。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创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经济基础是和谐企业建设的基本前提,所以企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中,要把公共关系的原理以技巧运用到企业的营销中去,如开展市场调研,研究市场需要什么?自身优势和特长何在?这样可以权衡利弊,决定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通过传播沟通以营销攻关,了解公众的喜好,然后进行市场定位,向目标市场,向公众显示本企业的品牌和产品。这样可以建立起企业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和谐并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2.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元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它既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又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要把众多的职工团结起来,只靠金钱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信念。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决定着全体职工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并能够激发职工的士气,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能。对共同价值的认可,会使职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打造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要建立起现代企业文化应该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人为本。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一切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在自然资源、物资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建设和谐企业转变,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的企业,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习已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要引导职工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有效地提高员工日常生活工作中运用科技、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调整员工的利益关系,要关注员工对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满意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个人成长环境。

(2)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团队精神就是精诚团结的文化表征。在现实的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很难凭个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团队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团队也在现代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地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和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丰田”在其内部员工的小孩的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我是丰田人”的教育,所有丰田人都为做丰田人而骄傲。

(3)开拓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倡导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思维、敢于组织创新竞争、鼓励尝试风险的企业文化,就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并能使这些新思想迅速而有效地变成实际运用。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制定了一个建议制度,丰田工厂到处都挂着“好产品、好生意”的大标语牌,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从1968年到1980年的13年间,丰田公司征集到的建议有430万条之多,仅1975年7月至1976年6月间,就为公司节省了40亿日元,其中建议每月就可为公司节省200万~300万日元。

3.加强企业公共关系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保证

(1)树立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按照公共关系学的观点,商品信誉是较低层次的,只是部分公众或消费者在多次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信赖程度,它只是企业技术经营素质的综合反映。而树企业信誉、创名牌企业,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企业日益强烈的要求。因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既可能给社会带来新的物质文明,也可能给社会带来公害和威胁。因此,公众对企业社会价值的评估标准发生了变化,评价范围由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使公众舆论对企业产生更大影响力。争取舆论支持,争取公众信 企业良好形象和声誉是无形的宝贵财富。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具体工作如媒体报道、大型庆典、公益活动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以取得公众理解、支持、信任。从而有利于企业产品推介,有利于创造“消费信心”,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有利于吸引、稳定人才,有利于寻找协作者,有利于协调和社区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和管理部门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发展双方良性、互动、和谐的关系。

(2)全员公关,推进和谐企业的构建

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就需要对全体员工实行公共关系管理。这是一种让全体员工高等重视企业形象,自觉创建和维护企业形象的公共关系管理方法,做到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达到人和境界。一个企业要创造人和的公关环境,从内部来讲是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与团结,使每一个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人人关心企业的发展,人人重视企业的利益,人人珍惜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地位,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外部来讲是促进企业与社会、以及各种社会公众间的相互了解,协调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消除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声望和形象。

(3)以“和”为中心,转变竞争方式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使企业快速地发展

但目前国内较多的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竞争方式———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成功始于合作,随着企业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应走入互惠互利、求得双赢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行列。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原则强调以“和”为贵,即在外部关系处理上强调企业与同行竞争者、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因此,企业在处理对外公共关系时,应学会化敌为友,善待竞争对手。一要知己知彼,寻找与竞争者优势互补的合作领域,共同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注意与相关企业、公众保持经常性的交往和沟通,增进理解,建立融洽感情,营造和谐气氛,提高企业的对外吸引力。

公共关系学论文 11

【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 课程教学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0-01

在社会经济转型与治安模式转换的大背景下,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 相应地,《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公安高等院校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应结合新形势与新问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加强相关理论创新及增强理论指导的作用

基于各种因素,以往的公安相关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相关理论的研究、传授与应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观需要。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理论的威力在于预见。如果我们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仅仅着眼于传统警民关系,在课堂上向公安专业学生讲授一些民警与群众如何相处的事例,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课程能够给公安专业学生带来的益处。事实上,这样做降低了这门课程的应有层次。必须明确,在当今的社会中,警察公共关系早已超出了所谓警民关系的范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系统,内容上繁复庞杂,效应上又变化难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相关理论创新,并使公安专业学生初步具备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思考与逻辑思考能力,才能使学生进入公共机关后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思考与对待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只有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工作方法,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超越警民关系的固有观念,在全局与规范的层面来科学考量相关工作、有效处理相关问题。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及执法为民理念的树立

在常态的警务工作中,警察公共关系的良好建构依赖于民警整体与个体职业素质的充分具备。只有将公安工作作为一项高度职业化的特殊工作来进行对待,警察公共关系相关活动才可能被纳入到规范、高效的轨道中来。因此,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明确提出职业化目标及职业化操作流程。要向学生充分强调,建构良性的警察公共关系首先要从职业素质的培养入手,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要明确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何在。公安机关的一切公务活动或称警务活动,都要坚决贯彻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基本理念。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建构是执法为民理念贯彻的必然结果。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输一种基本的观念,就是处理警察公共关系相关问题要以人民群众、社会公众、公共利益、社会秩序为价值核心,不论采取何种具体的工作方法、采用何种具体的工作手段,只要将群众的利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就把握住了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核心要素与基本原则。

三、以实践能力� 相反,警察公共关系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基本核心正是在于培养公安专业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公安高等院校对学生传授警察公共关系相关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警察公共关系基本知识及相关基本技巧,使其步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正确、恰当地处理警察公共关系方面的常见问题,并使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考量工作中遇到的公共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改良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模式。以往的案例教学往往局限于教师对典型案例或事例的讲述,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故应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实现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模拟新闻会、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派出所实习、组织专题讨论会等等。如何建构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法治意识的确立及灵活原则的掌握

在警务实践中处理警察公共关系相关问题,一方面要守住法律的底线,另一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同时向学生传授两种基本思路与基本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严谨的法治意识。要使学生铭记,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与警务活动(包括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中,任何环节与言行都不可逾越法律的鸿沟、都不能触及法律的底线。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法律知识,熟悉法律规定,不仅对于刑法、治安管理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公法进行全面掌握,也需要其对民法、商法等私法具有深刻的理解。此外,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灵活、机动地处理特定问题,而不能僵化、固化地进行处置。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实现法制与灵活的平衡,是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警务礼仪的养成及行为规范的贯彻

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必须以日常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民警力行规范、得体的警务礼仪为基础。警务礼仪包括民警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包括民警在执法执勤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显著的职业特色。警务礼仪在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警务实践中极为重要,兼具沟通感情、协调关系、维护和谐、舆论引导、展现形象、满足期待等多重功能。因此,我们在传授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警务礼仪意识及警务礼仪习惯,使其可以在未来的警务工作中贯� 针对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围绕日常工作中民警的着装、仪容、文明用语、行为举止等方面向学生进行全面的介绍,并采取模拟执法活动、参与执法见习、日常表现考评等多种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职业意识与执业习惯。

参考文献:

[1]崔北方,祝大安,孙国恩,于晓光。警民关系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共关系管理论文 12

内容摘要

本文从范德海德政策建议谈起,对公共政策与制度因素关系做了粗线条的探讨。认为:制度制约政策,制度对政策是真包含关系;同时,政策的特性决定它并非被动适应制度,而是对制度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另外,本文还认为:政策主体对制度有很大影响,在一项制度刚刚被选择及创立阶段,这种影响大部分是正面的;在一项制度已经完全成熟和略显僵化时,政策主体许多时候对制度起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制度的冲击力相当大。

引言

1902年,在泰国政府供职的一位叫J.霍曼?范德海德的荷兰著名灌溉工程师提出一项政策建议:在泰国湄南河畔的猜那兴建一座大型水坝,并随之提出方案。湄南河谷中央平原当时是泰国出口支柱大米的主要产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有必要适应这块土地地势坦荡但需加强灌溉的特点,修建一座大坝和广泛的运河网。范德海德的政策建议及设计方案正是适应这一需求而提出。但从1902年底到本世纪末1909年间,虽然他屡次向政府官员阐述建议并辅以一项周密的计划论证建议,该计划内含政府财政成本和效益(增加了土地税、水费)的估计数,并用社会成本及效益分析框架作分析,认为:该工程能给泰国带来大量的净社会利益。但是,直到二战后,这项政策建议才真正成为泰国的灌溉政策之一。

为什么给社会带来净利益的公共政策不能被采用?为什么最终在二战后这项政策建议最终上升为政策?事实上,可以提出这种疑问的公共政策建议相当多,范德海德的政策建议只不过是众多命运乖蹇政策中的一个例子。在这里,政策不仅仅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更大范围的制度的问题。本文将以范德海德的政策� 第一部分将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制约关系;第二部分是公共政策对制度的影响;第三部分则探讨政策主体对制度的作用。

一、制度制约公共政策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到今天的市场经济制度,制度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却的。而政策与制度一样,也是与人类社会发展伴始终的。制度、政策都是起源于人类自身利益的需要,但具体的产生方式、作用并不同。

首先,个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目标是理性的,他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是理性人。但理性人不等于正确的人,再加上诸如信息不对称、成本损耗等等客观因素,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不能实现。适当的制度安排可以弥补个人理性的不足,弥补一些客观因素的负面作用,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得到尽可能的实现。但制度出现,并不意味着马上就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还需在其框架内细化、归类,制定各种政策来辅助实施。这样,政策就产生并发挥作用了。

其次,个人虽是理性人,但理性并不能弥补他自然性上的缺撼:个人的生命过程及生活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他无法预计生老病死,也无法预计天灾人祸。单个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的,需要合作来减低这种不确定性。而合作使 适当的制度安排可以使社会人的合作更趋合理,更有利于个人在幼年与老年获得生存保障,更有利于人避免一些天灾人祸,并使自己有能力应付一些不可抗力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向前发展。但至于怎样合作,怎样使幼年与老年获得生存保障,怎样应付灾难,则是政策所面临的问题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制度呢?制度如何制约、真包含政策呢?

制度,通俗而言,就是社会中单个人应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则。更确切的说法,本文采用美国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思?诺思的定义: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准确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在诺思的定义中,制度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同时,制度又是规则、要求和行为规范。因此,制度不外乎是各种具体存在的行为规则、规范的合体。政策作为规划、社会目标、议案、政府决策、计划、项目等多面体的表征词,自然而然不会脱离制度框架,而是从属于制度框架。

由于制度并非是单一形式的,具体的罗列会使制度显得纷繁芜杂。这种情况并非制度分析家们所愿,因此,制度分类是很有必要的。而政策与制度的真包含关系也主要体现于此。

诺思的分类方法,是把制度区分为宪法秩序、操作规则和规范准则三大类。同时,他又指出:这三类并非断然分开,分界线并不明确。

第一类是规范准则。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制度,它们涉及到“文化背景”(拉坦语)与“意识形态”(诺思语)。它们是宪法秩序、操作规则的背景材料和渊源。这一类制度包括社会所处的阶段、文化传统、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心理因素等等。它们常常是非明文规定或非条例化规定的,但却使社会上的人们在潜在的国家强制力下潜移默化。通过这种潜移默化,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得到确定。这类制度的特点是“根深蒂固”,变化缓慢,变动不易。

第二类制度是宪法秩序。诺思认为:宪法可以定义为对管理的条款与条件(集体选择)的规定,这里的管理包括规则的制定、规则的应用和规则的坚持与评判。这一类制度规定确立集体选择的条件和基本规则,这些基本规则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Davis与North)。人们一般称之为立宪规则。这些制度一经设定,非经特殊而谨慎的程序,如集体选择的条件等等;非经特殊的紧急情况,如战争、等等,它们不可以变动。当然,这种不可变动并非绝对,只是相对一个长远期而言的。就长远而言,没有一种制度是不可变动的。

第三类制度是操作规则。这类制度是在宪法秩序的框架中创立的,是宪法秩序的具体安排。它包括法律、法规、社团、合同以及政策等等。制度制约公共政策也主要体现于此。政策作为依宪法秩序而制定的具体安排,它的产生、制定、执行无一不受到宪法秩序的约束。弗农。拉坦认为:1、宪法秩序可能有助于自由地调查与社会实验,或者可能起到根本性的压制作用。2、宪法秩序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的难易度。3、宪法秩序影响到公共权力运用的方式因而影响到由公共政策引入经济的扭曲的类型。如果这些扭曲很大,则市场便会显示出引入的制度变化将发生方向性错误。4、一种稳定而有活力的宪法秩序会给政治经济引入一种文明秩序的意识――一种关于解决冲突的基本价值和程序上的一致性,这种意识会大大减低创新的成本或风险。正是由于拉坦的这四个宪法秩序的观点,政策作为一种操作规则,必然受制于宪法秩序安排。

由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制度对政策是制约关系,是真包含关系。在“根深蒂固”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下,宪法秩序这一类制度首先得得以安排。由于这些“确立生产、交换、分配的基础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的指导性、宏观性及缺乏可操作性,政策就来执行操作任务。各种政策把宪法秩序具体化,并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逐渐上升为法律、规章;体现到人与人的合作关系,则表现为带有经济意味或政治意味的组织、合同、社团等等。而各种政策在制定、执行时又不可逾越“基本规则”的限制,它们在制度框架中“生根发芽”,用具体规则充实整个制度。政策是制度的附生物,随制度的产生而产生,也随制度的消亡而消亡。同时,由于制度的指导性及难变动性,有些政策建议虽是可行的、有收益的,但由于制度间的相互牵制,建议不能上升为政策。

我们回到前文的范德海德政策建议上去,查看一下当时的属制度范畴的背景材料:19世纪末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泰国作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市场,也是一体化中的一员。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使泰国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从而引起地价实际上涨;泰国政府采用农业研究和灌溉投资的对策来干预地价上涨;同期,泰国一直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军政机关投资和相关基础设施(如铁路)投资也需增加;另外,当时泰国王室及政府高层官员拥有的绝大部分土地在另一Rangsit区,一旦灌溉政策实施,农民会大批从Rangsit区迁往湄南河谷中央平原,政府高层官员的既得利益就会失去。

从这份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泰国当时的制度中的两对矛盾:其 这两对矛盾清楚地凸显出当时泰国制度框架中的牵制关系。安全要高于部分经济利益,已受益者不会放弃既得利益,二者一结合,契合点就是给社会带来净利益的好政策在制度框架中的牵制作用下被无限期延长。

二、政策影响制度

政策从属于制度,在制度框架中生成与运用。但政策的特性决定了它并非被动的适应制度,它也不仅仅只有利于制度框架的完善,它还会积极或消极地在制度框架内发生量变,最终促使制度变迁、达到制度创新。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政策能动的反作用于制度。

至于政策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由一定的主体作出,同时对一定的客体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要求、希望、规定、强制等等都可以被视为主体的某种政策”。政策源于人类自身的切身需要,但它产生于人类在解决比较现实的问题的时候,它是在制度形成后或逐渐形成期中的具体操作。较之制度,它更具有行为特征。而政策的确切定义比较难用精确的语言说明。就众多公共政策学家的观点来看,主要有四种极具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以哈罗德?拉斯维尔为代表,认为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这种观点强调了政策行为的设计和目标功能。但缺乏具体做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其二,以戴维?伊斯顿为代表,认为政策可视为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对某一具体政策而言,这种价值分配将在与政策相关的目标群体范围内进行。这种观点强调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忽视了政策的创造功能。

其三,以托马斯?戴伊为代表,认为政策是政府意志的体现,是政府选择作为与不作为的行为。这种说法强调政策是一种政治行为,强调其实践性。但忽略了作为不一定是政策,或许只是一种“做法”。

其四,以詹姆斯?安德森为代表,认为政策是政府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过程概念,表现在政府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可操作的活动。这种观点强调政策的实证性和动态性。但忽视了政策执行过程的重要性。

事实上,政策不仅仅是计划和目标,也不等同于价值分配,更不等同于政治行为,同样也非只是操作性和动态过程。政策应当是它们的集合,以上四种观点只不过是政策不同层次的形态表征而已。政策是制度框架中的“砖石”,它是“广义的规划”。这种广义的规划是灵活多变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政策由于其“潜移默化”的特征,使它又成为相对恒定而持久的政府决策。这是政策的本质属性。与政策的起源密切相联,政策是人与人合作中的一种“契约”,是有关集体成员的一种默契,是要求所有成员在给定的环境中能预测其他成员的行为准则。但这种政策又不等同于法律、法规。虽然法律、法规也近似于一种“契约”,也可以在给定环境下预测他人行为,但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契约将会受到多大程度的惩罚。但同时也如第一部分提到的,许多政策会逐渐上升为法律、法规。惩罚程度会被明确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政策与法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甚至可以说法规、法律是政策的法律形态。

很明显,从上面可以看出,政策具有目标特征、行为特征、灵活多变特征、实证特征以及法律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决定了政策是能动的反作用于制度框架的。

(一)、政策具有很强的目标特征。它是为了解决人类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制度框架下细化的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其内容形式,然后加以执行、评估等等。在执行过程,要多方考察,看它是否偏离原来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种很强的目标特征,原有制度得以强化,制度框架得以完善。也同样是由于很强的目标特征,政策在执行、反馈中也会波及到原先目标,会使政策执行主体意识到目标的欠缺或偏颇。经过一系列程序,使目标有所纠正,进而巩固和完善制度的分目标。

(二)、政策的行为特征是指政策本身是在实践中完善、成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任何一项政策制定出来都不是面面俱到、事事料到的。因此政策的最终成形是人们在实践中加以操作并完成的。但这种行为特征不仅仅是一种被动执行行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执行的。因此政策虽有目标,但为了更趋于理性化,往往在政策执行中变动目标,甚至影响其他目标,为制度增加新鲜“血液”,促进制度创新。

(三)、政策的灵活多变特征,是相对于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较长期稳定性而言的。由于政策是为制度服务的,制度变迁必然会引起它的变动。但同时由于其灵活多变,也就是执行反馈的灵活性,使它更容易促使正处于量变最高点的制度走向质变,使制度创新得以实现。

(四)、政策的实证特征是指政策作为一个完整的从发现政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评价各个方案――选择最优方案――执行所选方案的活动过程。由于这个过程的逻辑性很强,大多数政策相对于制度要求是比较合理和可行的,可以称之为“好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正确发现问题就可以有正确的解决方案。政策主体往往由于自身的因素,如素质、信仰以及心理等等,另外加上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认识等等的不同,政策极有可能是无效率的,是“坏的政策”。只要这个“坏的政策”实行时间足够长,就可能严重影响制度安排,不是破坏,便是突变,进而影响到制度变迁。(五)、政策的法律特征是指政策逐步完善,逐步合理,可以上升到法的阶段,成为法律或法规。政策的法律特征在人类的政治发展过程是相当普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权力无论在法理上还是现实中都是为少数人垄断的。这少数人提出的政策甚至不需要任何程序就可上升为国家法律,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这种“金口玉言”式的立法状态,政策更多的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这一方面促进了制度框架的巩固,但同时也使得制度框架变得僵化起来。人们的意愿往往不能实现,而改变起来又不容易,各种制度安排间必然会产生不均衡,从而引起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用诺曼。尼科尔森的话来说,就是:“制度变化正是依存于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事件”。

我们再回头去看范德海德政策建议。在这项灌溉政策中,目标是相当明确的:为给湄南河谷中央平原提供灌溉服务,给泰国带来大量的净社会利益;行为特征则体现在这项政策是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的,即怎样对付大米出口激增后土地价格的上涨问题;而其动态或实践性则体现于这项政策从开始到论证结束后,范德海德设计方案的出台。因此,这项灌溉政策建议虽然在1902年到1909年间屡遭否决,但其生命力却很旺盛。各个制度安排间的相互牵制,虽然有暂时的妥协――灌溉建议不被接受。但是,在出现新的制度安排,即二战后世界和平趋势加强,亚洲地区民族国家逐渐独立,开始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世界银行也给予相应的支持,这项孕育在旧制度内的政策建议终于被采纳执行,范德海德设计的水利工程也终于得以完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固然不能说灌溉政策极大地影响了制度,但作为一个“好政策”,它确实是在影响着关键性的经济制度的运行的。它开始没有被采纳实施,但在无形中,并没有人否认它的真正价值。

三、政策主体对制度的影响

制度是一个社会中单个人应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范,而政策则是在制度框架下行为规范的细化与执行。政策体现并执行着制度。而政策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的。一般而言,政府的高层官员以及官方机构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主体。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政策主体。不可避免地,政策主体要对制度框架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通常情况下,政策主体对制度起正面影响,他们在维护、巩固和完善既有制度。然而,一旦负面影响出现,由于政策主体的特殊地位,将会对制度产生极大冲击力。本文中主要探讨政策主体对制度的负面影响。

(一)、依据西奥多?洛伊的类型学,政策可以分为分配政策、再分配政策、调控政策、和基础性政策。诺曼?尼科尔森分析,这种类型划分的标准有两个:

(1)、强制的程度。

(2)、对个人影响的直接程度(相对于个人选择的环境)

也就是说,个人在运用公共权力对政策进行选择时,他会考虑到这种政策的强制性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直接或间接的收益或限制为多大。这两个标准,决定了政策主体在制定与执行政策时并非是十分顺从、一心一意的服务于大的制度框架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曲解目标,变动执行。其后果就是需要有另外的制度安排来协调这种不和谐。

制度变异应运而生。而这种变异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二)、制度对政策具有真包含关系,使得政策主体与制度的关系相当微妙:政策主体更类似于制度框架中众多的“建筑工人”,而制度则类似于“建筑工程师”。本来一座大厦的设计、指挥是由建筑工程师来进行的,但由于“制度”在此等于一个盲人工程师,他心中有数,也会有别的工段长给他介绍情况,但还由于看不到真实的大厦进展情况而有些束手无策。而建筑工人则一方面按工程师的设计进行,以免大厦全倾伤及自己,另一方面又会考虑到各自的利益,或偷工,或减料,这种集体选择方式产生了异化。再加上集体选择本身的局限性,如从众、冒险心态等等,从而造成“政策主体”中集体选择相当困难,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妥协的后果就是制度内部的不均衡,制度逐渐发生变迁。

(三)、政策对制度的能动的反作用,使得政策主体在保护原有制度和反对原有制度上具有很大的主动权。一个政策问题产生后,由于其触及到制度框架或制度框架中其他具体制度安排时,政策� 一般而言,介入的必要性取决于国家本身的费用利益计算,其中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取向。但由于制度本身具体条件的约束,首倡政策的主动权一般都掌握在政策主体手中,而非一般的看到此项政策优势的普通人手中,所以在一项有利于制度框架稳定和逐步创新的政策建议提出来后,由于政策主体的倾向性不同,这项政策建议并不一定能上升为政策并执行。可以说,政策主体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制度变迁也有很大影响。

(四)、制度框架的庞大,制度安排的繁多,必然使各项具体制度间产生一些“真空”地带。这样,对那些属于精英类政策主体而言,就会看到如何使自己制定的政策更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的机会。虽然在公共行政领域内政府机构应以追求社会效益、维护公平与正义为目的,但作为政策主体的是人。人不可能个个都是高尚的,在一个以维护上层人员利益为目标的制度框架中,政策主体极可能钻政策“真空”的空子,制定一些貌似合理而事实上不公平的政策,也会否决一些貌似与大目标有冲突而事实上很合理的政策,进行政策“寻租”。这种现象更常见于发展中国家。产生这种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人指出的那样:

(1)、发展中国家的执政的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往往具有集立法、行政、司法、经济、军事、舆论等权力于一身的倾向,这一方面使得国家的政府部门迅速膨胀,助长不负责任和办事不求效率的作风;另一方面形成政权部门对于经济过程的过多干预,甚至出现政治和军事集团代替经济部门作出经济选择的情形。

(2)、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不得不较多考虑满足社会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而实行无偿或低价的物品与服务的分配,另一方面有往往无暇顾及各方面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于政策主体更多强调职业道德自我约束而较少重视法规的管束。

(3)、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往往过于单一化,不允许具有共同体特色的公共部门或公共组织的存在,即使出现了自发的共同体公共组织,也常常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而遭夭折;共同体为自身提供公共物品的努力也可能遭到政策主体的反对而失败。

以上谈论的都是政策主体对制度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不会否认政策主体的正面影响是主流。只是政策主体事实上也是制度创立与选择的主体。一旦负面影响产生,就不仅仅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波及制度本身。研究其负面影响远比说明正面影响有用的多。在制度创立初期,政策主体会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维护和巩固制度,使制度框架更加完善。但如同任何新事物一样,一旦制度完全定型,人们就会熟视无睹,他们会寻求一种制度框架中的个人发展。所以政策主体目标异化,政策主体与制度主体(主要指制度的创造、选择者)已经分离,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促使制度变异。

泰国湄南河畔的灌溉建议事实上就是由非政策主体提出、但遭政策主体否决的一项政策建议。政策主体即泰国政府的高层官员们在Rangsit区拥有大量土地,在Rangsit区,政府曾做过大额灌溉投资,兴建Pasak水利工程,同时,该区还是泰国第一座水稻试验站所在地。不言而喻,泰国高层政府官员是原先灌溉政策的受益者,他们对原先的政府采取的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政策是满意的。他们对旨在维护他们上层人员利益的制度的政策是同意并执行的。但到范德海德水利工程建议提出后,这项工程虽然有利于全社会收益,但由于它触动了政策主体的利益,这种干预影响损及政府要员的利益时,这项政策建议就只能是建议,而不能上升为政策。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影响,使得泰国原先的制度已经变迁,政策主体也不在是Rangsit区的收益者,权衡考虑,这项政策建议才真正成为政策。

结论

公共关系论文 13

1.对公共管理的认识

最早的公共管理学说是在西方建立的,建立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众多的西方文献当中,对公共管理进行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也就是说,在现在的西方国家当中,对于公共管理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这种对于公共管理的应用在日常的公共管理部门的活动当中比较长见,这种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主要就是来源于那些坚持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西方学者当中。第二,将公共管理理解成为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认为公共管理只是公共行政学当中的一个分支科学,认为公共管理就是公共行政当中于项目设计、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以及审计等应用方法里理论方面的总的看法。第三,将公共管理当做是一个新的科学,将它看作是不同于公共行政以及政策分析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分类。国外的众多学者对于公共管理的认识主要就是以上三种类型,但是公共管理学来到我国之后,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我国全国首届公共管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上,众多的学者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统一了公共管理的定义,认为应该将公共管理分为广义的以及狭义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公共管理指的是公共行政管理,是对政府事务进行管理。在广义的范围上,对于公共管理进行的定义是不仅仅包括了公共行政管理,它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延伸,不仅包括政府事务的管理,还包括对于各种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当中还包括第三方的非政府机构组织的公共事务的管理。现在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的定义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存在差异,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的话,我国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定义以及理解是比较详细的。

2.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信息技术是应用于管理以及处理各种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一个总称,信息技术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各种信息以及各种知识,在信息技术当中存在着两种支柱技术,分别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在现在社会当中,存在着多种的信息以及与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现在的公共事务当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能够使得公共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及创新。

二、信息技术对于公共管理的作用

1.实现信息传递的低成本大范围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现在社会当中信息传递的低成本、大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人们能够用很少的成本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以及判断等都会产生影响。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播。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网络相对来说已经非常普及了,在网络当中有着很好的言论自由,导致公众能够很容易通过网络来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通过自己的判断以及认识影响到周围的人们。所以,现在信息在网络上的广泛并且迅速的传播对于现代社会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信息技术强调的是对公众的服务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广泛的影响,现在的公共管理当中,公务员必须要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在过去,公共管理是从上而下对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管理,但是在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产生广泛影响之后,公务员主要的就是对企业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服务,在公共管理当中,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服务,所以说这就要求公务员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开始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且现在公务员的部分特权随着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当中的应用也开始被取消。

3.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当中的应用推动了各种虚拟组织的发展

虚拟组织也是一种组织的类型,这种虚拟组织只是具有组织的实质,而没有公共管理部门的那种组织结构,虚拟组织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连接或者是协调的一种动态联盟组织,自从信息虚拟组织出现,人们参与到政治当中的方式以及方法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并且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国家政治当中来。

4.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当中,政府的行政组织都是一种层级结构,也就是政府从上而下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底层人员的需求以及反映的了解是比较匮乏的,但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层级组织造成一定的冲击,减少了中间层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可靠。

三、结语

公共关系论文 14

1.1供应与消耗一致

公路施工中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在调配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所以应注意原材料的供应与消耗。在购买原材料时应尽量保证供应与消耗的一致性,施工中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科学的组织施工方案,并且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配,以使得各项物资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效益。

1.2节约原则

公路施工都是以野外作业为主,其投入的施工成本较多,精细化管理中应以节约成本支出为原则,从节约基建费用出发,充分的利用技术施措和管理方法来节约资金,并以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为基础,分部分项的进行成本节约,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1.3以经济政府为导向

公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所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应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并以经济政策为指引对公路施工进行技术管理,如:公路施工中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机械施工、维修养护等。

1.4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是公路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施工程序确立前应以签订的合同条款为基础,充分的理清施工程序中的各项施工技术,同时考虑到季节性施工的差异,确保整体施工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避免施工中的停工、资源使用不足、突击赶工、安全事故等现象的发生。

2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2.1管理制度精细化

公路施工中因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不同,管理细则也因各施工企业性质不同存在差异,所以在施工中应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这不但可以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还是公路建设和发展重要依据。在公路建设中应把每个标段施工单位的工程进行细化,通过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进行细化和分解,以便把各项施工工艺、施工标准、施工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公路施工技术的完善,提高公路施工各环节的质量,如: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路面施工。

2.2质量管理精细化

公路施工质量影响到公路的维护成本、使用年限、行驶安全、环境保护,并且对所在区域的经济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要把质量管理放到首位,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促进公路施工的质量。质量管理的精细化要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出发,并结合质量责任备查制度进行管理。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应将参与建设的各单位责任人、质量质任人、施工技术责任人、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进行登记管理,以此来保证质量问题能够追朔到质量责任人,进而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质量认识。

2.3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因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强化考核制度,以此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效能。考核制度管理中需要对人员履约、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工序、内业资料以及现场施工操作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并且在管理中制订出适合本工程和本施工单位工作特点的考核评分标准,以便按期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并且可以通过量化评分全线排名的方式进行对比。

2.4现场施工精化细

公路现场施工所占用的场地较大,设备较多,原材料较多,这就给现场施工和材料调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对现场施工应实行精化细管理。首先对施工现场的驻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管理,各施工项目部应成立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实现生产管理、办公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的精细化;其次对使用场地及材料存放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按着施工进度要求结合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拌和站、预制场和原材料堆放场的规划,同时对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2.5施工安全精细化

公共关系学论文 15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关系教学;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1-0121-01

一、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公共关系学科的不断发展,高校研究者和教学者进行了公共关系学科的探索,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是停留在理论探索上,并没有发挥公共关系学科的实际指导作用,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将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详细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融入公共关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只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局部融入了公共关系,但是应用并没有收到太多成效。虽然公共关系教学者从教学方面对公共关系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只是局部融入,并没有将公共关系教学应用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能力获得的成效也比较低,没有将人际交流常识和技巧与自己走上社会相结合。

(2)高校并没有对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给予足够重视。首先是公共关系理论教学方法重视不够,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来看,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很难在专业课程中出现,公共关系学科的普及率比较低。其次从公共关系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二者的结合方面来分析,很多院校还是将二者分开,前者属于纯理论教学,而后者属于技能实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成效比较低。

二、提升公共关系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应该赋予公共关系课程新的理念,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给予补充,从而使公共关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破冰阶段。公共关系课程一般作为大学通识课,所以开课时应该突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安排破冰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可以进行案例讨论,让学生针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危机公关事件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可以举办课堂辩论,如,企业发展和个人工作中遇到的争议性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内在气质,对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作用。

2.课后实践阶段。公共关系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公共关系教学要想更好地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就必须加强课后实践,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知识进行实际锻炼。比如,可以进行公众调查和公关活动调研,针对某个企业的公共活动进行分析,了解活动的背景、内容和效果,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找到合理的方法给予解决。其次,还可以举办公关礼仪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举办的类似活动,公共礼仪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可以说是外在形象的主要途径,从而让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其中得到提升。

(二)具体对策分析

本文认为除了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发挥公共关系学科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

1.加强公共关系学科对大学生形象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形象是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而公共关系学科应该教会学会如何注重个人的穿着打扮,从而塑造完美形象。公共的核心就是形象,很多细小的方面都会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录取,而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改变自己的形象,用恰当的方法来展现自己。

2.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现代社会并不是孤立的,大学生走上职场后也不是单打独斗的,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因此,公共关系学科在教学中也要以集体主义为主旨。另外,公共关系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具备团队意识和精神,能够进行组织内部的协调与沟通,营造和谐的团队关系,加强与他人的真诚合作,实现互相帮助,为集体的提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大学生走上职场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危机事件,而如何将危机转换为组织发展的机遇成为公共关系教学的重点。本文认为公共关系教学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积极预防危机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争取主动去解决。公共关系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决策应该以向公众负责为基本原则,采用最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危机事件。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公共关系学》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