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论文(优秀5篇)》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保卫“脚下土”是端稳“手中碗”的根本前提。这次为您整理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论文(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论文 篇1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__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也在10月10日启动。“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是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的主题,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永恒课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定盘星”,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粮食安全宣传周,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紧抓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解决好“在哪种”“谁来种”“怎么种”的三大问题,切实保障好粮食安全,守护好“大国粮仓。”
解决好“在哪种”的问题,为守护好“大国粮仓”提供耕地支持。“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坚决守住我国耕地红线,确保基础稳固可靠。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员干部要压实“田长制”工作责任,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对违建大棚房、违建别墅等乱占耕地建房进行清理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农田不仅得是农田,还得是良田。只有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让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饭碗才能越端越稳。党员干部做提高耕地质量的“领航人”,加强对农田改造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向老百姓普及相关知识和政策,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保护耕地质量,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为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为守护好“大国粮仓”提供人才储备。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围绕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所需,围绕农业发展大局所需,有的放矢招引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党员干部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结对帮带机制,带领高层级人才下沉到乡村一线,开展科技下乡、人才结对、开办农技培训、田间课堂等活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了解掌握农业发展实际、精准解决农业生产短板和瓶颈问题,让农民群众懂政策、懂技术,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产能,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多人才力量。
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为守护好“大国粮仓”提供科技力量。“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推进科技赋能,才能做到“兴粮有支撑”。从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到安徽深化“科技特派员+”行动,都是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的火热实践。党员干部要把科技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用科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气象条件、苗情长势、基层需求等,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务农,做好秋粮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范等,确保实现“龙口夺粮”“虫口夺粮”,助力粮食安全的问题更好地解决,让我们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论文 篇2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基层干部要探索大国“粮”策,巧解粮食安全三道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奔跑。
守牢“耕地红线”,巧解“根在哪,如何管”的难题,思“藏粮于地”之大国“粮”策。“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粮食的质量和数量由耕地决定,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的多项策略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条不断加快,盐碱地转化、复垦等手段“多管齐下”,让耕地保护力量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立足基层要增强耕地保护意识,扛起属地管理责任,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以带刺的牙齿、通电的高压线严厉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和污染破坏耕地的行为,严控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只增不减,走好落实耕地保护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发动“农科引擎”,巧解“用什么,怎么用”的难题,思“藏粮于技”之大国“粮”策。“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捍卫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用足科技工具箱。要通过科研攻关,掌握育种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农业发展的“芯片”问题,不断扩大粮食产量;要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要组织“土博士”“田秀才”等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做到科学种田、趋利避害。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答好乡村振兴“答卷”。
激发“种粮热情”,巧解“依靠谁,谁来种”的难题,思“藏粮于民”之大国“粮”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有大国“粮”策的加持和护航。“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工作,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种粮补贴、惠农贷款、灌溉设施建设、粮食收购价《·》保护等政策落实落细,切实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基层党组织要用双脚丈量基层热土,不断强化宣传引导,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之路,通过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蹚出一条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新路子,不断壮大农民腰包、激发农民种粮热情,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论文 篇3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需要疏与堵、破与立、融与进“双管齐下”,夯实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切实保障好粮食安全。
疏与堵“双管齐下”,把耕地红线守好。古语云:“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古语里蕴含着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智慧,从“食”与“谷”、“谷”与“地”的两对关系中我们能够看出耕地保护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当前,如何守好耕地红线已然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爱之珍之,扛起耕地保护的肩头重任,确保耕地的面积不下降、数量不减少,时刻绷紧一亩不让的思想之“弦”,当好耕地的“守护者”。一方面,我们要以“疏”强化成效,防止“一刀切”式的办事风格,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充分保障乡村群众的住宅建设合理需求,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做好审批办理,在流程上优化精简,在办理上提质增效,强化用地保障,赢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另一方面,我们要齐抓共管“堵”,架好“高压线”、拿出“硬举措”,对占用耕地的行为“零容忍”“严处罚”。
破与立“双管齐下”,把智慧农业建强。在农业发展上,要坚持从破到立,在创新中推动发展、抢占先机,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双翼”。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破”字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粮食生产过程中效率低、粗放化的不足,在技术创新上积极研发、不断突破,在基础性、前沿性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在“攻关”中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另一方面,要在“立”字上下足功夫,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发展和智慧农业生态圈的打造,引流“活水”激荡农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运用于粮食种植的信息感知、精准管控和智能监测,向更高水平、更加精细、更为安全的层面进阶,促进成果转化,在农业发展上提质增效,提升农业总体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
融与进“双管齐下”,把发展方式转变。粮食生产要从“种粮主体”上发力,提升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让“大家一起种”的良好氛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从“融”上发力,加强粮食生产的统筹规划,以精准的定位、积极谋划找准发展路径,以政策“组合拳”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粮食补贴、粮食收储等政策,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让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更足;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和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多元共融中促进优势的集聚,助推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从“进”上发力,在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上加快建设与推广,让经营方式的创新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以点带面”助推发展成,让广大农民群众愿意种、种得好。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论文 篇4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永葆为民初心、坚守持久恒心、常怀忧患之心,把粮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筑牢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根基,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端牢“中国饭碗”,要增强使命感,永葆“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到新时代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嘱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守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任凭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始终确保14亿中国人民到点开饭,吃得饱、更吃得好。
端牢“中国饭碗”,要增强责任感,坚守“稳字当头,重农抓粮”的“持久恒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以食为先,百姓吃饭大于天,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四化同步”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我们党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自觉扛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种业翻身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党员干部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俭,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端牢“中国饭碗”,要增强紧迫感,常怀“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之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产量高位运行,但粮食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放眼世界,全球疫情跌宕蔓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容不得半点闪失,不能指望国际市场,粮食安全花钱买不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对粮食不能犯健忘症”,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是良田,使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论文 篇5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回信勉励,同时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动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将粮食安全提至“国家战略”高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一直是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国之大者”,守护“大国粮仓”从来都不是小事,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须臾不能怠慢!
科技支撑,藏粮于“技”,在“革新”中谱写“现代农业”瑰丽篇章。“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徐淙祥的试验田里种的是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达811.29公斤;小麦种植全程使用机械化技术,1000多亩小麦仅需3天就能收割完成,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考察分析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大力进行小麦高产攻关……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新一代科技成果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全面深度融合,“望天田”“人力田”变成了“丰收田”“科技田”。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点燃乡村振兴“科技引擎”,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新模式、新业态,让科技成果在田野上“大展宏图”、为大国粮仓“保驾护航”。
“抱团”发展,节本增效,在“合作”中绘就“共同富裕”绚烂图景。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__亲临徐淙祥负责的现代农技推广示范基地考察,勉励他“继续努力,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再作新贡献”。十年风雨十年情,十年点滴见初心。十余年来,徐淙祥谨记嘱托,扛起了粮食安全责任重担,带动广大农户共同靠种粮发家致富。相较于传统的散户种植模式,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模式便于管理,经济效益更高,且有利于巩固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纪录片《摆脱贫困》中也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应积极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打造出更多各具特色的“经济强村”,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承业“接棒”,后继有人,在“传承”中赓续“种粮能手”无上荣光。在“回信”中表示欣慰——祖孙“接力跑”、种粮“父子兵”,在父辈的影响下,徐淙祥的儿孙们“也跟着干起了农业”,种粮大户“后继有人”。其实不止徐家儿孙,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和丰厚的薪酬,毅然返乡,子承父业,扎根农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而本土人才更是基层人才培养对象中的重中之重,应成为未来各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各地应变人才“输血”为“造血”,一方面要鼓励在外游子返乡,打出“感情牌”,用“乡愁”留住这些愿意花心血建设家乡的人;另一方面,要盘活本地人才资源,深挖细选,精心培养本乡的“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手”,促进本地人才“家门口就业”,服务于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