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8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这次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篇1
党的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中国在20xx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近段时间通过认真学习,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几点更深的认识。
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切实把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建设生态文明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制
要建立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投入和产出、速度和效益、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力求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使用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
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和环保税收制度
要建设生态文明,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府要逐步培育形成对土地、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建设生态文明,环保要加强征税的力度。
结束语 篇2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创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政府部门要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改革环境保护税制,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篇3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描绘了“十三五”绿色发展蓝图。文章指出,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水务部门,就是要我们从水资源的源头抓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减少水污染和改善水生态等等,达到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4
论如何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可持续性 对策
正文: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
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思考,它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资源和环境破坏所进行反思的结果。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却带来了资源的高生产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而进一步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个方面: 和谐性指的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符合生态法则,必须改变以往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工业文明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
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落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力,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质上并不冲突。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结合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限的现实,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结合现今实际情况,已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举措缺乏实践环境。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
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4、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6、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7、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4500字论文 篇5
《生态承载力与崇明岛生态建设》
摘要: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T”字形格局的交汇点,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崇明的自然资源数量,特别是滩涂土地面积,风能、太阳能和大量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状况,以及绵长稳定的深水岸线在本区域都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崇明岛生态建设
1崇明岛生态建设背景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T”字形格局的交汇点,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崇明的自然资源数量,特别是滩涂土地面积,风能、太阳能和大量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状况,以及绵长稳定的深水岸线在本区域都具有一定优势。此外,崇明岛也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影响较小的地区,素以“水清、土洁、气净”而著称[18]。但是,由于崇明岛远离上海市中心,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严重受阻,所受辐射影响较小,导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缺乏竞争力[41],被称为上海的“西部”,已严重制约了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全面腾飞。
因此,崇明的发展早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2年,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积极做好崇明开发准备”,并随后编制了《崇明岛域总体规划纲要》。2004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上海市提出把崇明岛建设成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的规划给予了肯定,希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规划好、建设好崇明岛。同年,国务院对崇明越江通道可行性给予批复。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崇明岛域自南向北的地带性规律,结合岛域东西两端的特色空间要求和道路布局特征,整个岛域总体布局将形成五大功能分区:崇东分区,以生态示范,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体的门户景观区;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办公总部,休闲居住为主体的中央森林区;崇北分区,以主题乐园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乐园旅游区;崇南分区,全岛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田园式中心城区;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体的东方日内瓦式景湖度假区。到2020年,崇明将基本建设成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品牌,以闻名的游乐度假为主导,以发达的清洁生产为支撑,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保障健全、城乡融合的上海世界级城市的生态岛区和最优美的“海上花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示范岛区。科技兴岛,从2004年7月起,上海市科委组织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上百名专家,先后几十次上岛,实地调查,倾听建议。十易其稿,一份《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支撑实施方案(2005-2007)》日臻完善。目前,上海市崇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已初具规模,市科委布局的包括“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的一批科研项目正陆续展开,新成立的六大实验室已经启动,生态崇明蓄势待发。
2崇明岛生态经济现状及生态建设中的科学问题
崇明岛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均有别于上海其它地区:
(1)从自然条件上,作为一个成陆历史很短的河口岛屿,崇明植被群落构成单一,稳定性差,服务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低[26][29][32][37]。崇明岛岛屿面积变化显著,岸线不稳定。自公元7世纪露出水面以来,崇明岛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面积不断扩大,仅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面积就扩大了一倍,由建国初的600km2扩大为现在的1200km2。崇明东滩是历史上淤涨最快的岸段,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每年向海推进200~300m。但是,近十余年来,由于长江入海泥沙急剧下降,崇明东滩淤涨减缓[4][28][31]。二是不断移动,长期以来崇明岛呈“南坍北涨”之势,岛屿中心向北移动。演变不定的崇明岛不仅关系到岛屿的空间扩展,还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诸多生态风险。
(2)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首先,崇明生态岛的建设面临着淡水资源匮乏的严峻问题。虽然崇明岛三面临江,一面濒海,境内河网密布,雨水充沛,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崇明岛水资源量和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崇明地表水总量虽然丰富,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为33.60×108m3,但其中约90%为理论上可利用长江引潮水量,本地径流量仅占10%左右[33]。随着长江沿岸耗水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口咸潮入侵对崇明岛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每年用于防潮、排渍等的水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崇明淡水资源的季节性短缺会更加突出。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产业经营比较粗放,生产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崇明可利用水资源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次,由于近年来长江流域高度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的快速扩展,造成崇明沿岸水质不断下降,其中三氮、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含量指标已接近或超过三类海水标准,油类含量相当于二类海水,海底的某些重金属元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而岛内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有机污染和石油污染的范围扩大等加重了河网水系的污染,近40%的河道水质不能达到功能要求。崇明每年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4292.62×104m3,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体,是造成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已成为困扰崇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42]。最后,船行波淘刷、引排水带进的泥沙、水土流失等,造成河道淤浅严重,加之道路和城镇建设等导致的河道填堵等,使崇明岛河网水系不断衰减,水资源的调蓄和利用能力受到严重制约[27]。
(3)崇明岛是长江河口海陆相互作用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特有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影响最严重的是盐水入侵。整个岛屿东侧和北侧每潮均受海水入侵之虞,西侧和南侧上段还要遭受北支盐水倒灌之害。特别在枯水季节,严重的盐水入侵可能会使崇明岛被咸水围困,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危害。如1978年正逢长江流域流量大幅减少,沿江各地大量抽水,致使长江口南、北港盐水上溯强度大增,同时北支盐水连续大量倒灌入南支,致使整个崇明岛被盐水包围,众多工厂被迫停产,居民饮水发生困难,崇明县2万亩水稻因此错过种植季节。此次盐水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多万元,间接损失不可估量。而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三峡水库及河口深水航道等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盐水入侵将进一步加剧。其次是风暴潮。崇明岛毗邻大海,地势低洼,由强热带风暴或台风造成的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风暴潮席卷之处,海水淹没房屋等建筑设施,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的海水倒灌造成农田盐碱化,沿岸淡水资源受到污染,自然资源退化。风暴潮还增大沿岸泥沙的运移,加剧了对海岸的侵蚀。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具影响力的台风平均6~7次,特大风暴潮平均约18年出现1次。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海平面上升抬高了风暴潮的基面,势必会加剧风暴潮的破坏强度。
(4)经济相对落后[41]。2003年,崇明县的GDP增加值仅70.1亿元,为全上海市19个区县最低,是闵行区的1/4,浦东新区的1/8[30]。农村人口比重大。虽然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沪崇苏快速干道建设规划的实施,横沙、长兴、崇明三岛之间以及三岛与浦东新区的联系必将大大增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投资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会带来土地和人口的巨大压力。
总之,在资源有限,经济落后,灾害频繁,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平衡关系是崇明新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实现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目标需求与崇明现状,笔者认为急需解决以下重大科学问题: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生态内涵应该怎样落实?崇明重要资源、环境与社会承载力的潜势和未来扩展空间如何变化?它们对新型产业和未来人口的支撑能力如何?规划目标下,未来崇明适合的人口规模、能源、交通结构以及新产业结构、准入标准和布局应该是什么?如何建立承载力基础上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和保障体系等等。这些科学问题和建设需求是关系到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对崇明岛人口和经济发展与其资源和环境支撑能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生态承载力与崇明生态岛建设
生态承载力强调特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多种生态要素综合形成的一种自然潜能[1]。与其它能力一样,它可以发展,也可以衰退,取决于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一定生态承载力基础上,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可变的,取决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优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15]。因此,生态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生态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34][38]。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匾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甚至倒退。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保障。生态承载力研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共容、持续承载和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价值的选择、社会目标、价值观念、技术手段与承载力的互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一整套政策,使一个地区在人口和资源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或根据区域承载力制定相应的人口、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密切相关。
崇明生态岛建设旨在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跨越式区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崇明的资源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明显压力[24]。首先,交通条件、流通环境的改善将会大大增加岛上的人口数量。相应地,这将要求单位面积上的土地产出更多。但是,由于崇明岛目前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均落后于上海市其他各区,从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崇明县要尽力赶上上海发展的节奏,也必须大大地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承载压力势必增大。其次,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对岛屿淡水水质和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剧了原有的水资源矛盾和水环境问题,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型缺水等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安全利用的风险将会成为影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战略瓶颈。加快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规划战略,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性任务。第三,根据《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森林花园岛、旅游渡假岛以及生态人居岛的建设目标,未来崇明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果品以满足更多人口消费和建设需求,还肩负着如何在人口压力增大、各项工程带来的生态风险增加情况下,维持和提升完备的生态涵养和防护的功能,同时能满足人们欣赏风景、陶冶性情的旅游需求。根据《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2003~2020),至2020年崇明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届时崇明岛将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森林生态系统将成为崇明岛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崇明岛生态建设的主要部分[30]。因此,崇明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对生态岛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最后,由于特殊的区位地理条件,崇明岛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自然灾害,如盐水入侵、风暴潮等。因此,崇明生态岛建设应该首先借鉴国际岛屿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对岛屿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估及阈值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开发环境安全和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4建议
依据生态学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考虑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从生态承载力研究出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崇明生态承载力研究要紧密结合区域特点
根据生态承载力的国际研究热点,结合崇明岛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应注重以下方面:
(1)注重资源要素的网络关系,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综合研究。早期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多侧重单一资源要素,如水、土地和关键矿产等,忽略了资源各要素间的网络关系以及系统的整体效应。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概念的提出,迫切需要从“自然—经济—社会”更宏观的复合巨系统层面上,探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同人口、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崇明岛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区域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复合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三岛联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崇明与浦东、苏北交通联系的改善,崇明与外界的联系必将大大加强,崇明县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中国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互利机制将增强,崇明岛将有更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并会在未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机遇挑战并行,崇明生态岛良好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利外部环境还将需要大量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研究要注重多目标、多情景系统模拟与动态预测。
(2)强调结果的动态及可预测性。以往生态承载力研究多偏重于静态现状分析,缺乏对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未能将现状承载力同潜在承载力相结合。对于崇明岛而言,作为一个冲积岛屿,其面积和岸线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崇明岛生态环境建设将给岛上的人口、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等社会经济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动态的环境要求其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是动态的,并且具有可预测性。
(3)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强调经济发展的跨越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享受到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青睐。优惠的政策,巨额的投资,将为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使崇明成为国际投资环境新热点,并迎来一次跨越式的大发展。同时,势必带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的大演变。因此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因素,注重其时效性、滞后性和潜在性。
(4)从“3R”原则、B模式理念出发,探讨提高崇明承载力的对策。“3R”原则是指循环经济建立依赖于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内容的行为原则。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相类似的,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B模式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主要能源,广泛再使用、再循环和稳定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布朗提出要通过市场的努力,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能源经济结构,改变过去那种以高度能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一种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遵从“3R”原则、B模式理念,积极寻求提高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与策略。
4.2研究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尽管具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崇明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美国纽约长岛和崇明岛的情况是最相似的,它是毗邻大都市的岛屿经济发展典范。它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土地,大力发展度假居住、科技研发等产业,成为纽约集投资移民和智力移民的后来居上的现代化综合型生态岛。通过对纽约长岛生态岛研究,分析如何利用毗邻大都市岛屿的区位条件,发展以科技研发、度假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又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开发模式。重点应放在生态岛与毗邻大都市区互动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政策文化环境。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崇明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似乎是矛盾的,难以两全。然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发展模式给这一问题以圆满的答案,巴州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是德国最大的“农业州”。50多年前,巴州工业贫乏,经济落后,在经济发展中“掉”在了德国国家经济的最后面。但是,目前巴伐利亚州已成为德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纯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工业、科技及服务业所占比重增至99%。2003年巴州的社会生产总值达3709亿欧元,已超过欧盟25国中的19个国家。人均产值为29917欧元,也明显高于德国和欧盟的平均水平。巴州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也非常值得崇明岛借鉴。此外,位于德国南部的“黑森林”地区不仅保持了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而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镇,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崇明生态岛建设应该借鉴国内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结合崇明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重点分析与崇明岛类似地区的区域发展轨迹,分析和总结生态岛建设不同模式及其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崇明资源节约型生态岛建设模式。总之,可以通过调研和模拟,分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时的人口结构,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经济资源消耗密度与经济总量(GDP、人均GDP)的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响应”的变迁模式和一般规律。最后,对比研究崇明岛自身历史、现状与未来(生态岛建设目标)。应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数据收集,对崇明岛自然资源特点,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气等环境因子状况、经济结构与空间形态、人口增长与分布、乡土文化与公共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研与分析,建立生态资本帐目表与环境状况动态监测及预警、预报系统,鉴明崇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以了解现实差距、明确薄弱环节、确立开发优势,从而对崇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判定。4.3综合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侧重于模型模拟和区域承载力的综合研究[3][5][11]。在模型研究方面,有系统生态学的分室模型[25],生态足迹模型[9],Logistic模型[6]等。英国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英文名)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备选方案模型,即ECCO(EnhancementofCarryingCapacityOptions)模型[19]。该模型在“一切都是能量”的假设前提下,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弹性关系,从而确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该模型在一些国家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35]。在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报道[7][12][13][16]。Walker(1995)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区域和地方三个尺度上进行了比较研究[22];而Harris等(1999)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探讨了农业产量、生态制约因素及人口等的关系,为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树立了典范[10]。因此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研究应紧跟国际前沿,直取生长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首先必须对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现状有清楚的了解。可以通过对现有自然、社会和经济背景资料进行调研,采用网格法对岛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要素调查、取样、分析,获得相对完整的水、气、土、动植物、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进行环境监测。对卫片、航片进行判读和解译,应用国内外成熟的商业数据管理系统和主流的商业GIS工具,以及成熟的Web服务技术框架,建立崇明岛生态信息系统,以便为研究人员提供简捷、高效的数据贮存、获取、量化、分类,可视化分析和制图,情景模拟以及辅助决策管理等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上海市数字城市基础平台的对接。系统主要由多源、分布式生态环境资源数据模块,生态信息管理模块,元数据库和目录服务模块组成。基于生态信息系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差量方法、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模型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等对比[14][20][21][39]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
(2)评价崇明岛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
崇明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其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应当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评估模型研究,探讨特定资源或环境要素的承载力与区域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特定资源或环境对人口、产业的支撑能力和阈值。应包括以下内容:i)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应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速度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从而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承载力的双向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空间结构与土地经济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特定前提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与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上述三方面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多目标、多因素综合评估目标体系,提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咨询方案。ii)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根据崇明岛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探讨崇明岛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研究崇明岛不同功能区域各部分生态需水量。从水资源供水系统、需水系统和排放系统,筛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构建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内各系统的反馈结构及其因果关系链,定量计算崇明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态资产维护目标,判断崇明岛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承载可行性。研究制定崇明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技术、经济、政策、宣传等角度,构建崇明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机制。iii)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森林是区域生态基础设施之一,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森林资源承载力应从岛屿森林资源现状质、量调查入手,根据木材、果品、防护、景观美化、道路养护等不同目的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岛屿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采用3S系统,对整个岛屿的森林承载力进行评估、模拟和预测,为崇明岛未来森林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和多目标系统模型预测
考虑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目标定位,应从整个岛屿的可持续利用管理出发对崇明岛生态系统承载力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探讨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协调机制,寻求提升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等。同时,应纳入预测的科技发展、可利用的区域优势,进行情景分析,预测崇明重要资源承载力在未来(2005-2020年)的发展动态,并评估不同时段崇明资源承载力潜势与预测人口、产业发展的耦合状况,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利用途径以及提升资源承载力的有效对策。具体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量化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以ECCO(EnhancementofCarryingCapacityOptions)模型为基础的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参数化;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动态模拟及变化趋势预测;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优化配置等。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存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开放性系统,因此研究区域承载力就不能过于局限,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层的系统中综合考虑。尽管崇明岛是一个孤立的岛屿,它与周围生态系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上海市或整个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模式及水污染的状况直接影响崇明岛的水资源现状。崇明岛不断与外界发生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特别是当沪崇苏快速干道和东海大桥建成之后,崇明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就会迅速融合为一个整体。因此研究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整个上海市,甚至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要素状况。
4.4研究提高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生态承载力是可变的,但这种可变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这体现出生态承载力具有人类价值的选择性。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目的地寻求生态限制因子,并降低其限制强度,以使生态承载力在量和质上向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但人类施加的影响和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必须在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规律范围内,否则会降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提高生态承载力的过程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将生态承载力低的生态系统改造为生态承载力高的生态系统,且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等,阻止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加自然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太阳能要通过绿色植物才能被固定下来,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将直接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因此,大幅度增加崇明岛植被覆盖率将有助于其承载力的提高。由于各植被类型固定太阳能的能力不同,其承载力也不同。森林是净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类型,生态承载力也最高。因此,为提升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应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全岛森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2003年森林覆盖率达16.8%,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按照《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如何实现,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作者认为除了按规划在岛屿中部建设100km2左右的森林休闲度假区外,在岛屿西、南、北面沿江200m范围内建设防汛护岸的江防林,树种以阳性、耐湿树种为主,如湿地松(Pinuselliottii)、旱快柳(Salixmatsudana)、加杨(Populuscanadensis)等。东面在围垦地边缘建设保地防潮的海防林,选择阳性、耐盐碱、耐生理干旱、根系发达的树种。以上两种防护林应同时考虑配置灌木树种来增强防护效果,树种选择耐阴、树型优美、花期长久的品种,如柽柳(Tamarixhispida)、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赤杨(Alnustinctoria)(有固氮能力)。这样,在崇明岛不断向东淤长的过程中,将在岛屿东部逐渐形成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也会大幅度提升东滩的旅游承载力。在道路两侧50m范围内建设景观优美的防护林;在农田中每隔500~800m建设宽度为30m左右的农田防护林网,树种以阳性树种为主,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这些防护林不仅能直接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通过抗灾减灾间接地提高了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此外,优质牧草场、高产作物品种等也属于承载力较高的植被类型。
(2)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适度发展立体交通
崇明岛由泥沙淤积而成,成陆历史很短,目前还在不断向东扩展,面积以每年两万亩的速率逐年增加。但作为岛屿,它的发展空间还是受到限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各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道路建设的增长,环境压力将增大,对土地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因此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在城镇建设和道路建设规划中要有超前意识,充分发展空间结构,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避免“住宅”污染,保证有大面积的土地以实施生态农业、集约经营的需求。在交通建设方面,应考虑崇明的长远发展,须作到水、陆、空结合,立体发展。陆路交通要合理规划,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复建设。
(3)开发利用无公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的利用方式对区域生态承载力影响很大,很多能源工业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造成区域承载力下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所以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开发崇明岛具有优势地位的清洁、无公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进行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布局,使得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生态岛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结合。
(4)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有利于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避免掠夺式开发和经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而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投入少,产出多。在崇明这个一直以农业为主,今后以保护原生态为目标的相对落后的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唯一可行的对策。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集约化、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化农业模式。在牧业方面,到目前为止,崇明岛上的牧业(山羊)还是以散养为主,不仅效率低下,对生态系统破坏也很严重。对牧场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经营。要提高生态承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以人工或半人工草场为主的经济型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草场净第一性生产力。草场管理集约化经营,牲畜采用圈养,不仅可发挥崇明畜牧业的原有优势,还可大大提高其草场的生态承载力。
(5)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根据生态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用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产业集群、新产业区、点轴模式等理论,以崇明岛经济社会基础、资源和区域优势、科技进步等为前提,进行崇明资源供给需求分析,崇明岛经济物质代谢对外界依赖度分析,以及经济转型后的资源利用模式情景分析,构建崇明经济资源消耗密度评价和资源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崇明未来生态型经济发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探讨生态产业园区的组织模式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最终建立基于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的崇明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模式。
(6)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适度人口规模和目标
虽然崇明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崇明大发展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大量集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也意味着人类向自然索取的递增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增多。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必须切实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深入研究适宜崇明生态岛持续发展的产业与人口结构,探讨崇明产业结构转型、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互动机制[23]。同时,应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对于实现崇明大开发的目标定位和宏伟蓝图,促进崇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采用P—S“可能—满意度”法、“环境—就业”法,“趋势—理想—目标”法等方法建立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理论模型,评估崇明岛人口发展的压力,并在多方案设计下,模拟和预测未来(2005-2020)的适度人口规模。应重点探讨人口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过程关系,人口发展和资源承载力扩展以及人口发展与环境容量发展的协同关系。
(7)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环境
法律、法规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生态意识还不太强时,它是防止生态退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应加强有关法律的执行检查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惩前是为了毖后,还应充分利用崇明县前卫生态村生态学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示范和生态宣传教育。
4.5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调控系统
与生态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另一人类关注的问题是生态安全[2][8][17][36][40][43]。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实施,生态安全问题将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重要的资源生态系统、环境敏感区,如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区、重要滨岸湿地、淡水资源等。如何构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以确保生态岛建设目标的实现将是当务之急。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生态承载力,在前两项建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不同尺度调查和过程模型分析,结合区域人口、产业、交通、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动态发展状况以及承载力阈值分析,开发多层次、多尺度以及兼备评价、预测、预警和对策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淡水资源生态安全
应参考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一步对崇明岛淡水资源的状况,供需平衡,重要风险源过程、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合宏观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预测,对崇明岛淡水资源安全现状和未来20年的变化进行生态安全评估。
(2)评估重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安全
依照《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崇明交通状况将发生巨大变化,如陈海公路和拟建中的沪崇苏高速公路等,将大大改善崇明的交通状况。作为一个生态岛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崇明岛交通干线及沿线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健康和风险状况以及环境,对污染、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等安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沪崇苏高速公路开通后崇明交通状况进行情景模拟分析,预测和评估未来崇明主要交通干线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从生态和资源环境角度对崇明交通的发展规模进行监控和预警,以促进崇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评估重要滨岸湿地生态环境安全
湿地是崇明岛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应对崇明岛重要滨岸湿地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湿地在不同层次的安全阈值等进行评估。利用“P-S-R”法,从“压力(P)”,如咸潮入侵、风暴潮冲淤频率、围垦强度、沉积物污染状况、水体营养状况、动植物污染状况、滩涂养殖和捕捞等,湿地“状态(S)”,如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滩地面积、滩地淤涨速率等,,以及“响应(R)”,如湿地保护措施的加强、恢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治理经费的增加等,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滨岸重要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
(4)基于3S系统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3S系统是区域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与方法。运用3S技术,基于崇明生态信息系统,可以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的风险评价、管理和预警信息系统,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管理的分析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用户需求调研和分析,主要风险要素的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要素的制图和地球观测数据的使用和评估模型建立等。
5结语
崇明岛由于其独特的区域位置和自然优势,成为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崇明生态岛建设应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类似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提出适合崇明生态建设目标的发展途径。通过确定崇明岛重要资源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适宜的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提出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积极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发环境安全与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6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以下为我国的生态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性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加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之一。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夏季风强时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多一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弱时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少易出现旱灾。当雨带移动快时出现北涝南旱当雨带易动慢时出现北旱南涝。同时在多年平均降水量2000以上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分布有以山地为主的四大暴雨中心其中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决定了这些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篇7
“十三五”期间,大庆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加强防洪河道治理、水利风景区创建、河湖湿地修复、地下水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以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完整优美、水管理科学规范为目标,着力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和水管理体系“三大体系”。
3.1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
开源节流,有效保障居民用水、人畜饮水、油田石化等重要工矿企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未来各行业用水量基本遵循“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微增长、城市用水小增长、生态用水大增长”的发展规律。1)进一步加大引水量。结合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给我市增加净供水量5亿m3,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尤其是西南部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建设。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60万hm2旱涝保收田,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低到20m3以下。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稳定在200万m3左右,以保障近400万人口的供水需求,水质标准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标准。全面推广和使用节水型器具普及。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控制在11%左右。计划用水率达到95%,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达到220l/d,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达到70—100l/d。3)严格限制新建排污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全市共计27个水功能区。国家要求年达标60%,达标8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4)严格保护地水资源。城市地下水利用量控制在2.0亿m3以内(市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2.3亿m3),地下水漏斗区实现采补平衡。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控制在300km2以内,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高程达到132m。
3.2建立健全水生态体系
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和“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及滨水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雨洪资源的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打造“山青、水净、岸绿、河畅、湖美”的水生态环境。1)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全市实现年生态环境补水量达到4.5亿m3以上(现状2.3亿m3),其中市区年生态补水1.3亿m3,以大庆水库和东城水库作为主要补水水源。2)加大河湖治理力度。主城区河湖治理率达到100%,水域面积率≥13.5%,水体质量达到地面水Ⅲ-Ⅴ类标准。在主城区构建“六河连通40湖”河湖水系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东西互济、南北畅通”;严格遵守河湖水系蓝线划分标准,留足河湖水系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湿地管理,明确管理单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治理、统一管理。3)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20有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其中强度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100%。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四是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将连环湖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龙凤湿地申请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乘风湖、黎明湖2个生态园区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形成我市8个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格局,其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3.3建立健全水管理体系
建立涉水行政事务城乡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理顺水土保持、城市供水、城市河湖管理等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务管理现代化水平。1)在洪水管理上,实现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调度。2)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年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3)理顺城市供水和河湖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水价形成机制。4)在水资源管理保护方面,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三条红线”。尤其是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等方面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加强管理。5)在水土保持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监督、治理、管理和维护体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审批率。6)在水利投入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7)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价调整,加强水利行政执法。8)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学习、加强培训,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提高水平、规范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务行政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娜。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时推动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J].黑河学刊,,228(06):20-21.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 篇8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必须能够有效推进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履职。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重视,而农村环境保护的好坏直接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
当今时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极其尖锐,不仅涉及到农民的身体健康,还阻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当今我国的必然选择。
对新农村生态文明问题的探析,对解决当今农村经济社会资源问题,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 生态建设问题 对策
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同时,又积极注重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积极优化,并且对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积极的克服。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当今我国重中之重的事情,包括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政治制度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完善,内容十分充实,作为其中重要的成分生态文明,具有自己的特征。
新农村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
①生态文明提倡创建一个和谐社会,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要兼顾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要改变过去的旧思想,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应该达到环境和经济和谐共生的状态。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1.农药污染。
农药是包含化学成分的产品,它对农产品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对环境会产生很大的污染,并且由于施用的方法、错误的意识等制约,致使农药的肆意施用,使农业生产环节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威胁人类的生存,还有环境的可持续使用,这俨然成为农业的发展问题。
2.化肥污染。
农业生产中想要提升农业的质量,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进行科学施肥,农产品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增加,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特别对许多城市进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种植产品都严重不符合标准,大家吃了这种瓜果蔬菜会容易生病,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直接关系人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存空间。
(二)乡镇企业对环境的破坏
乡镇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机器和工艺普遍较落后,对于污染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污染的范围也比较广,难以监管和治理。
而且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城市污染在逐步向农村转移,农村一些地区逐步沦为污染企业的聚集地。
(三)生活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当今我国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所以越来越多,品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垃圾产生的问题也日渐明显。
例如污水不能合理地排出,只是肆意地排放;垃圾没有指定的位置堆放,任意地四处堆积;柴草堆放到处都是;畜禽到处乱跑,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这些现象直接造成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地下水的污染严重与空气质量很差的问题,导致农村的生活环境日趋下降。
(四)畜禽养殖对环境的破坏
随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于蛋肉需求量比较大,所以畜禽养殖得到大力的发展,同时也对环境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当今农村都是以散养为主,并没有规划,产生的废弃物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探讨
(一)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污染治理,使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
要特别防止农药化肥对农村土地的污染,对所有的化学产品都要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使用的数量;还要对有机肥和化肥进行交替使用,因为长期使用化肥,不仅会污染环境还能对人们的身体产生伤害。
因此,大力提倡使用高产、低毒的农药产品,努力开发出增产高效和防治效果明显、对人畜无毒的先进技术。
②除此之外,要有计划地定期对田地的施肥状态进行监测,对使用的剂量不断地进行适当的改变,建设文明的生态家园需要对农村的畜禽产生的垃圾以及生活中排放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对畜禽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
此外还要加强秸秆、沼气的利用,为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要从多领域开拓秸秆的利用范围,提倡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开发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秸秆的使用率。
饮用水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要大力加强饮用水源头的监管,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要努力倡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产品,污水灌输管理要严格,防止农村的土地资源被破坏。
规模化养殖业给环境带来了大面积污染,如果实现污染物重新被利用,这样会使资源被合理利用。
美丽乡镇是我国一直以来要创建的目标,因此要全面提倡创建无污染、纯天然的农村,就要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到底。
(二)积极倡导循环经济
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实现要求大力提倡循环经济为导向,循环经济可以使污染物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使用率。
达到优化环境的效果。
环境如果受到污染,这不仅仅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和身体健康,还会阻碍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③由此,农村应该推行减量减排的处理方式,使用循环经济的办法,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才会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依相生。
如果禁止养殖业的规模化生产,无疑对畜牧业的发展会造成伤害,可以采用畜禽排泄出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这样就会合理促进排泄物的无害化和多元化,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因此,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把废物材料变废为宝,既不破坏环境,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为依托。
(三)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要求把握我国的现实状况,用开放的思维探求我国在全球定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
实施后发优势策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
改变以前依靠物质资源的发展模式,着力依靠人力资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让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之路,才能建设更加文明的新农村生态环境。
(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农民作为其主体,开设针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课程,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针对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采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深入到田间,手把手地去答疑解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其中,可以着重培养具有初高中以上学历的人,让这部分人先调动起来,来带动更多的人。
还可以利用电视和远程电脑来进行培训,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农民之间的凝聚力,还能够让农民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生态文明关乎着农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民的经济利益。
我国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譬如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污染,乡镇企业对环境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然。
由此,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赋予人类的责任,我们要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倡导循环经济,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善当前农村的环境,创建更加美好的家园,使祖国的天空更蓝、水更清。
注释:
①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4):17-22
②盛世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