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精选8篇】正文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精选8篇】》

时间:

论文是严谨的,它是用于学术交流的。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生物制药专业论文【精选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科研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8-02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制药企业为了提高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品牌,对科研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此外,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其他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投资比例较小、生产技术产研脱节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产品仍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具有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中国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极为有限。因此,培养优秀的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是解决高素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于知识密集型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为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03年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十,2008年跃至世界第五,2013年总体规模达到世界第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就生物制药产业而言,“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约为200亿元;而“十二五”期间,仅中央经费投入预计将达到400亿元。

1995年,受美国科学基金的资助,第一个全美范围内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在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诞生了,标志着制药工程教学的开端。1998年,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制药工程”,1999年制药工程学科招生时,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其中,医药类院校13所、理工类院校12所、综合性大学9所,招生人数仅为1165人。随着人们对“药”这个特殊产品越来越重视,制药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凸显,不少高校通过转型或新建形成了制药工程学科。截止2010年,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然而,具有制药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极为有限。此外,省属高校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省属高校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高校规模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类院校700多所,211高校108所,985高校38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尤其是省属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因此,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具有较大的规模。然而,省属高校在培养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科研投入少、科研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科研平台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只有探索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才能满足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有意识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省属高校往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实践教学仅仅是对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现象,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教师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做起。首先,从事科研的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制药工程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的研究热点,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让学生对全球和中国的医药市场有总体的了解,使他们对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知,使他们坚定信心,努力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后,通过PPT和seminar等途径就某一科研项目向学生做具体讲解,使他们对科研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所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seminar形式向学生讲解了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具体过程,包括目的基因的PCR扩增、重组质粒DNA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与western blot鉴定、产品的检验等。在此过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切想知道具体每个过程是如何操作的、用什么仪器设备等,纷纷表达希望能够参加科研的强烈愿望。

2.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承担的课题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各类科研“挑战杯”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科研活动当中,体验科研,使他们的科研能力一步一步增强。在具体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指导教师应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背景,承担过省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较好的学术论文;参加科研的学生应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科研态度端正。二,合理协调学生上课时间和进实验室科研时间,让学生既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有尽量多的时间从事科研。三,将大二和大三阶段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其毕业论文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能解决学生在大四阶段找工作和实习时面临时间紧张的不利形势。大四下半年主要是做毕业论文,然而相当多的企业要求学生实习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多学生选择做毕业设计而不选择论文,这也是造成本科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四,合理制订科研目标和实施计划。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从事科研的时间较少,而且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也较弱。五,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撰写诸如“大学生创新基金”、“挑战杯”等相对简单的科研项目申报书和撰写学术论文,为工作后从事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企业会议,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重要性。七,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成功与自豪,增强信心。将科研成果以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发表或申报,让学生体会到科研付出的价值。通过整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即初步具备了实现自身科研梦想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3.制定本科生科研激励政策。指导教师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优秀的本科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指导教师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渠道,推荐优秀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省属高校的本科生考研多选择中科院、“985”和“211”等重点院校以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第二,制定物质奖励措施。对在SCI、EI、中文核心等国内外期刊上的和在科研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本科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三,制订本科生科研助理计划。让经济困难的、优秀的科研教师指导优秀的本科生从事科研,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技能。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可以较好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为从事制药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1321)。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篇2

髙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 作和进行相关技能的基本训练,是完成学位认定的 必需环节[1]。近年来,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 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呈下降趋势,毕业论文的实施 和审核难以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行业和企业也难以通过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水平,进行人才的 选择和评价,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了专 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需要对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 策,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分析,调查和走访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生,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座谈 会等方法对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和总结。

1.1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不足对毕业论文的选

题类型进行调查,90%的毕业论文均为实验性类 型,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设计实验条件,开展实验研 究,研究内容多为基础性研究,而调查报告、实践研 究、案例分析等类型的毕业论文只占10%[2_3]。从课 题来源看,指导教师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选题占 91%,来自生产实践的课题为7%,自选课题仅占 2%,课题来源、类型相对单一影响了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试验研究的积极性。调查表明,学生主观 上希望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试 验工作,并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有更大的自主 性,但是由于知识背景、实践经历和创新思维培养 上还有诸多的不足,很多学生对自主选题感到困 惑,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 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短,对学 生的引导不足也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一个重要 影响因素。

1.2毕业论文执行过程中外界环境干扰毕业论

文和毕业实习开始的时间为第7学期中旬和第8 学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面临着研究生考试、公务 员考试和兽医资格证考试等一系列关系到毕业后 进一步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考试内容,学生很难把 精力集中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实施和撰写上来。尤 其是部分毕业论文的依托单位为企业,学生进人企 业后,更多的是进行岗前的培训为毕业后的就业做 准备,而开展毕业论文实验所需的投人时间、精力 和条件在实习期间也难以得到企业的支持。学生即 使在主观上希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投人来完成毕 业论文,但考试准备、面试奔波、参加招聘会和进行 岗前培训等客观存在面前,使得学生在就业和发展 的巨大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深入开展毕业 论文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导致毕业论文的工作量、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学校的预期相差较大,因此 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也是在所难免。

1.3毕业论文评价过于宽泛毕业论文是反映学 生对学习知识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授予学位的 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在对毕业论文进行评价时,很少 或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在答辩时没 有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认可,而失去获得学位的资格, 因此造成学生越来越忽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通过 近5年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调查数据表明w],毕业论文答辩首次通过率高达99.5%。而毕业论文成 绩的核定也远高于学校的预期设定,优良率高达 87%。这些数据表明,在进行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 量的评价上,评价的标准虽然很严格,但评委进行 考核时评价的尺度较为宽泛,优秀、良好、中等、及 格和不及格等评价指标界限的执行过于模糊,导致 成绩分布不能体现为正态分布,峰值偏向于高分, 不能够体现出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1.4毕业论文作用趋于功利在很多学生的概念 中,进行毕业论文研究与实验课、理论课没什么区 别,都是在本科4年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被动的考核 环节,通过就是目标,对做什么内容,选择什么类型 题目,并没有更多的思考,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 地进行自主研究。部分学生由于面临找工作等问 题,常常要求指导教师不要给较大工作量的题目, 只要能够通过答辩就行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毕业 论文的选题和他工作关联性小,用不上,不愿意承 担毕业论文研究实验工作。由于带有功利性的选题 目的,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高等教育一个综合性的 培养,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 环节的效用性打了折扣。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以个性选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个性化教育

突出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提供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 环境,在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 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 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 技能的同时,能够自主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 计、开展、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提升观察、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题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方向,为 个性化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 选题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药学方面:药物 治疗效果的连续监测、进行处方分析、关注药品可 能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等研究;②制 剂研究:优化制剂处方,摸索含量的测定,优化制剂 工艺参数,对中药的使用和开发进行基础性研究 等;③其他方面:宠物疾病的诊疗与用药分析、动物 组织病理切片及观察,动物中毒生理应激反应等。

在选题类型方面要允许学生除进行试验研究 性论文外,还可以选择工艺设计、调查报告、诊断分 析等多种论文形式,只要能够满足论文的科学性、 创新性和工作量,形式不要限制过严。

2.2以校企合作提高课题的效用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进行校企合作,在经过 3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在第7学 期和第8学期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实践能力训练, 第8学期既是学生与企业开展密切联系的时期,也 是开始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时期,而对于部分 执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而言,最后一年 的实践学生都将在企业进行培训,该种模式必将与 毕业论文产生冲突。在这种形式下,要积极利用学 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与生产全面展开接触, 在生产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的 企业配备了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借助企业和学校的 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调研,实现以 企业为主导,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共同设定毕业 论文选题,在完成企业培训任务的同时,实施毕业 论文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在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邀请企业指导教师参加答辩环节,对其成果进 行评述,根据成果内容决定是否采纳并实施。通过 该种方式增强了毕业论文的效用性,与生产实践紧 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论文的成果能够在工作中 得到具体应用,并为其将来在企业职场发展提供了 科技支撑。

2.3以学期延伸拓展实施的时效性毕业论文选

题和实施的实践集中在第7学期和第8学期,学生 面临诸多干扰因素,在时间和精力上投人不足,针 对这种情况,动物药学专业制定了科研导师制,鼓 励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与专业教师联系(实施导师 制),进入实验室,通过“协助一关注一选择一实施” 的选题流程,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这个 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也可中断某一环节重新开始, 对选题的科研意义、创新点、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环 境进行充分的论证,使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不断增强,同时也为论文内容的充实和完成提供宽 裕的时限。科研导师制是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 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通过提前开展课题研究 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学 习科学研究方法,并且能够在一个相对单一稳定的 环境中进行论文研究,以保障论文的质量和工作量。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院企联合;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实践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对生物医药的发展特别地重视,我国政府2010年的工作报告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众所周知,每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有人才的支撑,而不同的医药生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制药企业必须与高等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进行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高等教育应该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零对接,培养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即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以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1,2]。

1 生物制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全球生物制药巨头于2002年瞄准了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之后纷纷将其生物制药和化学实验研发基地设在了中国,国内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也逐步从仿制药走上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道路。生物制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化明显。目前,生物制药行业人才重点应培养以下人才:

1.1 知识产权人才

在生物医药行业,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导致产品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同时产品的竞争力也下降。应聘者要有一定的医药学专业背景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很强的理解、沟通和学习能力。因此,制药行业急需有能突破思维定势、有创新型的人才,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高级研究员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和研发队伍的大力扩张,既懂得药理研究和具有医院临床试验经验,又能在找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策划、组织运作、落实研发和生产并担当管理职能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

1.3 质检人才

随着国家对医药、化妆品和化工等产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质量监察力度的加大,产品质量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适应这一培养目标,构建一套“院企联合”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备条件和关键[3,4]。

2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学院利用山西省生物制药企业资源,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本院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把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制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生物制药研制、开发、生产、经营以及医学检验、卫生防疫等工作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专业多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7]。

3 人才培养要求

“院企联合”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除具有本科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素质能力外,特别强调掌握与岗位需求相关的职业资格知识及提升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生产一线操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药物的研究与生产、药物分析检验和药品营销等岗位群要求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企业的岗位生产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择业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的职业素质。

4 人才培养措施

4.1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中,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院企”共同开发高质量的专业特色课程,如“生物制药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免疫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考核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注重实效的原则,改革考核办法,加强实践、实训学分考核,形成以“实践动手”与“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1]。

4.2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形成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职业发展反馈制度、“院企联合”机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和专业教学委员会例会制度等,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学院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4.3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1 构建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生物制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适应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段式”(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方向实践和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套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支持“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更新、充实、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并采用灵活适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3阶段模式实践为学校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定位、企业对于员工等需求与要求在具体企业背景、企业环境与具体工作任务中找到有机结合点。

4.3.2 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从低到高、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逐层提高的层次化实验课程体系,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验证型、综合型、创新型”的3层次实验项目。

4.3.3 “院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由学院选派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和企业选配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实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认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院企”共同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共享和高效运行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开放管理新机制[8-10]。

4.3.4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学生在入学第6学期分配导师,导师把好选题的遴选关,增加综合性实验选题和调查报告选题的比例,学院加强对导师指导和毕业生论文进度等环节的监控,严格毕业论文初审、盲审、答辩和论文定稿等制度,不断提高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4.3.5 注重加强“院企联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内教师要进行岗位专业化的训练;制药企业和营销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也能够完成校外岗位操作的现场指导工作,使学生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4.4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开设职业角色体验、职业指导、潜能开发和人际沟通等课程,通过课程选修、讲座、讨论和企业访谈等方式培养职业能力。

5 保障措施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脚步已迈。学院现有15个实验室共1300m2,有价值7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院与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训基地。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省级国有企业,固定资产7000余万元,主要从事研究、生产生物药品尤其是冻干苗、油乳剂苗,部分毕业班级学生先后进厂参加实习并就业。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9000余万元,为种、养、加、制综合企业,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学生已进行实习并就业。

生物制药专业已逐步开展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部分课程开始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取新的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能力考核的新型评价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高度重视,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生物制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和改革专业,学院在制度、资金和人员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学院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均是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人员,都直接参与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具有较强组织与协调能力。特别是学院院长王金胜教授,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活动。

6 展望

改革研究成果在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内实施,将极大推动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在校学生145人,将直接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制药专业其他院教学,带动学校制药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制药专业在校学生共有300余人,将从中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向学院其他专业推广,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可应用于其他生物科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会使整个学院师生受益。

所以,高等教育应与当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学校应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学院将对生物制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加强“院企联合”的办学模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生物制药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探索更多、更好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凌云,刘志国,徐伟民,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1,27(4):4-6.

[2] 张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覃日强,罗洪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示范性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56-57.

[4] 赵新业,梁建和,陈炳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1(15):98-99.

[5] 陈丽梅,袁月明,闫毅,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链”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62-64.

[6] 李正文,顾明华,袁涛,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7]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8] 李第秋,黄富佳。软件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26(6):55-57.

[9] 叶茎,何琼,盖超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12(1):52-53.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农药 无缝对接 探析

关键词:农药 无缝对接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8-03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化学、农药交叉科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药、化工、检测、管理等部门从事农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与综合治理技术和农药化学、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残留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农药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无缝对接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同步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达到就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模式中, 学校和就业单位是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进入高校,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实现两个节点的无缝对接[1-3]。

该专业办学点在海南,地处国家最南端。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粮农作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广泛,培养适合热区的农药人才尤为突出。目前关于农药学人才培养经常报道[4],但是要培养适合热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开展企业的一线工作,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涉及普通的病、虫、草害,而热带地区的病、虫害一年四季发生,与普通的病、虫害既有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如果按照常规方式开展教学,势必忽视热带地区独特的病、虫危害,导致学生与热区就业单位的脱节,就业单位还得自己培训学生,这样无形增加成本。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对该方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热带地区的作物种类,病、虫害发生与发展情况,病、虫害的种类等增加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了解常规病、虫害的知识外,还对热带地区的病、虫害有了新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热区就业就能够直接上手,达到一线人员的知识要求。

同时,海南省建立国际旅游岛后,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严格,对农药的使用更加规范。因此,在开展农药学的教学时,将绿色农药作为其核心,所有例证和推导都以绿色农药为对象,将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友好农药传授给学生;将高毒农药作为反面教材,时刻提醒同学,避免使用,从而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农药。

在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上,我们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以创新为目的,建立研究型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做法是: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机整合实验内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热带地区的病虫草害灌穿在实验教学中。做到课堂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科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使实验课的内容既保留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结合传统的板书、挂图、标本,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3D效果,高性能摄影等技术衔接。做到声、光、电等丰富的视觉效果,从感性上认识了解病虫危害,从理性上掌握其防治方法,为进入社会学以致用,达到无缝对接要求。

2 编制热区特色教材

植物保护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全国各大农业院校都有开设。专业教材非常丰富,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教材层出不穷。现有全国通用的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教材都属于大众化、通用型教材。很多热带地区的作物、果树、病虫害等都未涉及到。然而,海南属于热带地区,该地区有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有一年四季任意危害的病虫害,内地居多教材涵盖的教学内容属于大宗作物,如水稻、小麦、棉花等,很多作物在海南分布较少,为此编制适合热带地区的特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尤为重要。

为了有针对性开展热带地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院每年组织力量,依托本专业师资,针对热点和紧迫需要的原则,编制热带特色教材。学校和学院充分考虑教师出版经费短缺的问题,每年资助部分教材出版。经过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现如今编制了多本特色教材,基本涵盖了热带地区病虫草等方面的内容。具体编制的教材如下:热带果树病理学、热带植物细菌病害、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热带作物昆虫学、热带农田杂草生态与管理、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作物生态学、热带作物病虫草害名录、热带饲料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反季节瓜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冬季瓜菜安全用药技术、生物农药研究及品种介绍、农药学科群实验指导、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槟榔病虫害田间诊断图谱、橡胶树病虫害诊断图谱等。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课程综合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能训练等,共计29.5周,占据大学学习生活1/6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热区特色人才的要求,我们详细规划了实践教学环节。

3.1与制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学院实行了学制“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3年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第4年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该制度于2007年开始试点,现如今推广到其他专业。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一方面,将自身3年的理论学习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独立开展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情况,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

3.2与企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进企业使实践教学活动与现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一致,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专业科研训练、专业生产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训练的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向集成化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做研究、做人做事的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验证和提高,成长为即用型人才。

学院将本专业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毕业(生产)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平台延伸到企业,发挥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优势,分享企业人、财、物的资源优势,推动实践教学向开放化、集成化、自主化发展。

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位于海口的相关企业,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等,开展药效试验和技术推广等内容;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队到海南其他企业,如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三亚市南繁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调研,改变了以往单一安排的实践形式,推动了实践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参加实践更加积极主动,选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实践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从而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具有不同志向的学生,使得这些学生选择就业面更加广泛,与社会对接更加具有适应性。

3.3与就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对农药的热情和兴趣,自新生入学开始,学院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了企业的高管作为名誉班主任,同时发放带企业标志的班服,形成对帮活动。从2010年9月开始,位于海南省的几家农资企业,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由企业总经理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学生创业导师,企业高管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就业指导教师,与结对班级不定期地开展培训、讲座、交流、模拟面试、素质拓展、参观学习等活动,为大学生讲授办企业、做人做事、服务社会等经验和知识。

目前,学院已经与企业达成了各种合作协议,同时,在企业挂牌,作为实践育人单位。学生利用最后一年在企业带薪参加实习,部分学生还在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验等,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未毕业便被实习单位相中,将其转为正式员工。将试用期提前到学生时代,毕业后直接结业,从而实现大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4 开展小班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质量,学院从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开始实施《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学院理论和实验教学编班(分组)暂行规定》,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为编班原则,实验教学分组以专业(方向)班级人数为分组原则。

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确定分班。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人以下的不分班;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人以上的则分为二个班(可结合专业方向的自然分班数分成一个大班和一个小班,也可分成二个平衡班)可安排二个教师同时在二个教室上课,也可安排一个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开上课。

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减少因学生人数过多,上课效果不理想,学生逃课、代课等问题。实行小班教学后,学生到课率、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5 开创特色的冬季小学期制

开展冬季小学期制是海南大学的特色。学校利用海南冬季暖和的自然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也积极聘请知名学者为农药方向学生讲学。近年学院外聘了中国科学院孙汉董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部级教学名师左玉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长江学者王源超教授,前来开展冬季小学期授课。

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了解他们的科研情况,为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同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为考研深造做准备。

6 无缝对接下的零距离就业

植物保护(农药)专业学生就业率一般在95%以上,最高达到100%。每年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6.1出台就业奖励办法

签约率是学校对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学院根据签约率对各毕业班级实行一次性兑现奖励,将奖金发放到班级,作为班级的活动经费。具体奖励标准依照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与奖励标准对照表(表1)进行。

表1 毕业生签约率与奖励标准对照表

备注:奖励金额=V*T;签约率=(劳动合同+协议书+升学录取通知书)/毕业班级或学位点的总人数。

如符合本科毕业生就业先进班级奖励的表彰条件,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班级,学院将降低一个档次奖励或取消奖励。

(1)班级有2个以上学生出现违约且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产生不良评价;(2)班级在最后一学年当年出现1人以上的违纪,且受到学院或者学校的处理;(3)所在班级有2人次以上不按照学院要求进行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答辩或回校注册。

6.2提供各种升造机会

学校和学院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考研和出国。植物保护(农药)专业每年绩点在前5%的学生都有机会保送到国内211或985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保送的学校有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

学院为了鼓励学生考研,每年还定期举办考研助推班,为有意愿读研的学生提供培训。近年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在10~30%之间。同时,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有2个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每年可以招收硕士和博士生70人左右,学院制定措施优先招生本学院专业学生。

本专业学生有很多出国(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校与境外26个国家和地区的94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体项目有:校际交换生、中外联合培养、境外实习和就业、短期赴境外交流及冬夏令营等。本学院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出国(境)交流和学习。

6.3建设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

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是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与农资行业的10家知名企业合作举办的特色班级。该班级的目标是联合培养有志在农资行业发展的农资职业经理人,主要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为学生授课,打造未来的职业经理人。这是一项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院企合作,培养农资行业的未来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工程。通过这种班级培养,受训学生获得了农资部门一线人员的言传身教,初步了解农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经验。为今后自身发展埋下伏笔;同时,知名企业对通过层层选的成长班学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员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7 结语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改革和实践探索,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在热带地区的直接就业问题,通过开展企

业、学院、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无缝对接的就

业。二是从教学内容上开展特色教材教学和绿色农药教学,将绿色概念贯穿在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为社会,特别是海南冬季瓜菜的安全生产,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梁,张业琴。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无缝对接的实现机

制――澳大利亚学分转换模式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30(3):44-48.

[2]黄春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共创“三赢”局面[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30-32.

[3]谭宏,唐朝莉,郭跃,陶晶。高职院校“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模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93-95.

[4]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130-136.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生物技术专业 专业建设 “十三五”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6-02

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2]。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蓝图,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规划,是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4]。根据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我校专业发展现状,按照“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强化人才特色”的专业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化、国际化”的“两型两化”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发展条件,我校制定了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对专业建设现状、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十三五”发展目标、专业“十三五”发展主要措施、专业“十三五”发展保障政策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等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专业建设现状

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2003年起开始招生,2007年开始有毕业生。专业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学科优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特色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1.师资队伍建设。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2011―2015年,本专业教师,在科研工作上,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项,纵向科研项目9项,其中,部级2项,省部级4项,地厅级3项;参编学术著作1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34篇,SCI收录1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在教学工作上,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篇;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教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校教学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全国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1项。

2.专业基础条件及利用。本专业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化工与制药特色的课程体系,《细胞工程》获批为校级考试改革示范课程。经过多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了实验教学课程,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有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以及武汉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农科院唯尔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如意集团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学校“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改革思路,本专业组织实施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除了生命科学课程外,还开设了化工原理、药理学、药物设计、生物技术制药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既能把握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与前沿,又具有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和校级奖励。

4.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稳妥地实施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稳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同步提升,保证了人才培养效果。在近五年中,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获湖北省生物实验竞赛等省级奖项5项,校级挑战杯奖项2项,应届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共9篇,考研录取率为25%以上,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现有教学与科研的要求,不能满足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建设。专任教师普遍缺乏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展乏力;年龄、性别和学历结构不利于教学与科研团队的组建。

2.专业基础条件需进一步改善。本专业教学投入少,除了2002年投入60万元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外,专业建设投入较少。植物学与动物学实验室等专业必须开设的实验,学校还没有建设相应的实验室,校内实验室面积和校外实践基地还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急需建设,特色鲜明的教材和案例较为缺乏。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评价标准亟需建设。

3.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本专业大学生竞赛的积极性还不够,科学研究兴趣和能力也不高,动手实践能力还待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改善。专业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和高端就业率还不高。

三、专业“十三五”发展目标

1.专业建设。按照“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强化人才特色”的专业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向生物制药特色方向发展。申报校级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1-2门,实现双语教学的课程1-2门,自编教材1-2本。稳定本科生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

2.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达到10人左右,其中教授3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以上,新增校级教学名师1人。在教师数量增加的同时,提升专任教师素质,科研与教研能力显著提高,50%的专任教师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外聘5名左右双师型教学专家,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与质量。

3.人才培养质量。新增校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2项。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0篇左右。保持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着力提高本科毕业生高端就业率,考研录取率保持25%以上。

4.教师科学与教学研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纵向科研项目10项,其中部级2-3项,省部级3-5项,发表科研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持省级以上教学项目1-2项,校级教学项目1-2项。发表教研论文15篇左右。

四、专业“十三五”发展主要措施

1.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和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武汉光谷生物城的人才需求,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节奏,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特色更加鲜明。

(2)规范专业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使专业教学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开展,明确、严格专业的培养质量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3)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按照国家生物技术“专业标准”,新建“植物学与动物学实验室”,确保生物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加快更新专业实验室的老旧、破损的仪器设备,确保专业实验高质量开出。规范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更新,确保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加快课程建设力度。选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进行建设。选择《细胞工程》、《植物生物学》等课程,作为考试改革课程进行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修改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剔除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明确各门专业课程必须讲好的内容,达到精简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课程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和建设1-2门校级以上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程。

2.师资建设的主要措施。

(1)补充与强化师资力量。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并且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年轻生物学博士2-4名,改善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层次,聘请3-5名高水平的学者,担任专业客座教师,讲授相关课程,促进教师发展与专业发展。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通过师资培训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方法,分批派遣或采取轮训的方式,安排现有的3-5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课堂学习、专业培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把握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每年安排2-3名教师,参加全国和全省教学研讨会,交流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

(3)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按照教师分类改革的要求,明确教师的分类和考核标准,科学合理组建教师科研团队,分批选派1-3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深入企业,参与企业实践,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3.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严格学生的学习管理。选派专业教师担任专业班主任和学习导师,定期举行交流会,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论文的写作,强化学生实习、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校内外招生宣传力度,选拔更优质的生源进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建立奖励机制,加强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团队、担当意识等。

(3)切实关爱学生成长。建立专业教师定点联系学生的导师制度,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尽早引导学生专业发展,对学生学习、生活、考研、就业等求学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关爱与帮助,确保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步提高。

五、专业“十三五”发展的保障政策

学校要加强对生物学科的支持力度,在质量工程、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生物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协同发展。按照教育部的专业标准,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投入应该为200万元以上,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支持专业发展。本专业“植物学与动物学实验室”已经纳入学校发展计划,学校应在资金、设备、面积等方面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学军。园艺专业五年发展建设规划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81-282.

[2]韩新才。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规划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0,(5):261-262.

[3]柳晓斌。高职财经类专业“十三五”规划应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85-386.

[4]海洪,金文英。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8,(12):200-201.

作者简介: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篇6

1.1校内主导完成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及教学模式的调整国内的高校普遍存在“窄进宽出”,也就是说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进了大学,对本专业有着或多或少的兴趣和好奇。但通常在前2至3个学期,学生很少接触到专业老师和专业知识,这种“空缺”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就安排本专业基础课,如微生物和生物化学课,一方面填补新生对专业了解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就修学《生物工程概论》课程,学生对专业的新鲜感的同事巩固专业兴趣。第二、三学期就开始《微生物》、《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到第四和第五学期就能开设《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课,这样就能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进入企业实训打下理论基础。当然,第四和第五学期的专业课的选择如果能够细化到专业方向(如发酵工程专业有生物制药方向、传统酿造方向、生物制品分析等方向),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实训。课程建设方面,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设计课、研究课等,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以及理论教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后团队设计与开发,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代替部分作业或者考试,进行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调整课程考核办法。通过综合评价卓越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的创新成果等来保证卓越计划真正的落实。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需要调整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教师将更多的理论知识穿插在实验课中讲授,使学生在实验的同时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实验老师担负更大的责任心。生物工程专业课程采用多方面和多阶段的考核代替一次性的试卷考核方式,其中包括大作业的考核、综合性实验的考核以及理论知识的分模块的考核。

1.2学校和企业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完成的课程设置及调整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利用六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从第七学期开始就进入企业进行相关的卓越计划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与企业生产方向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如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与酶制剂企业生产相的《酶工程》课程在企业完成,也可选择《生物制药》在制药企业实训完成,还可以选择《生物工程》在生物酿造相关的企业实训完成。当然这些课程的完成主要靠学生自修和在校老师的远程协助来完成。学生所修的这些课程与企业的生产方向基本相一致,所以在修学的过程中,实际生产中的获得的知识与书本知识互为补充,做到能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在企业完成工程体验的同时接受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其考核由企业工程实践中心和学校的考核结合完成。但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应当提高其在企业完成的专业课程学分,通常1-2门专业课程考核合格就能满足毕业要求,同时也能满足该学生从事本专业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也就是说增加卓越培养计划中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心所完成的所修课程的学分。所选课程的考察分两部分完成,学校考核成绩占百分之四十,企业工程中心的考核占百分之六十。比如说,同样《酶工程》(或者《蛋白质与酶技术》)这门课程,非卓越计划的学生选修该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2个专业学分,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学完该门课程并完成了学校和企业工程中心的考核合格后,可获得6个甚至更高点的专业学分。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所选专业课程必须与所选企业的生产方向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真正做到“学了就能用,学以致用”。

2参与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毕业

设计的完成模式及其考核方式的探索毕业设计对于工科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中非“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用于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时间是第八学期,但是学生在第八学期“诸多”的事情要去完成:首先是找工作。找工作最先的一场场的招聘会需要去参与,导致毕业生每隔几条就得跟老师请假去参加招聘会,基本没有心思在实验室呆着;招聘会结束后,紧接着是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有时候学生还要求到北京、上海、广州等路途遥远的城市去面试,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作为老师似乎不可以阻止学生去参加面试。于是,这样短短的一个学期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时间,也就没剩几天能安安心心在实验室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了。其次是考研的学生。考研的学生当得知自己的考研成绩基本过线之后,就得准备研究生面试的初试、复试等工作;如果成绩不理想就得忙于调剂。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需保证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而且他们的的毕业课题必须在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完成,由企业实训中心的工程师和本校老师共同执导完成,并在学校统一的答辩时间完成学校的论文答辩。其论文的考核成绩同样有两部分组成,企业工程师指导老师所给成绩和学校指导老师所给的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这样方能体现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学习的重要性。

3“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生的预期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兼具扎实的生物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工程技术能力的人才,顺利完成学子们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的衔接。通过教师参与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学生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适当缩短校内的纯理论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并实现多模式的实践教学。在合作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质量培养评价体系。生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保证学生完成校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选修之后,基本掌握了该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进企业实训时,对企业实践生产是不陌生、不胆怯!一旦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校企的共同培养目标,包括专业课程的选修和毕业论文的执行,学生就能顺利完成了学校学习和企业生活之间的磨合。力保生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们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生产和生活。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工程技术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上岗并且能信任本专业的岗位工作。

4学生长期企业实习的安全问题的考虑

“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有长达一年或者更长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由谁负责、如何负责,亟需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使企业单位打消顾虑,能安心接受“卓越工程师”学生的实训培养,也让高校在安排“卓越工程师”学生企业实习时不用畏手畏脚。

5总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项建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信随着实习基地、师资、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生物工程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篇7

关键词:院企联合;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实践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对生物医药的发展特别地重视,我国政府2010年的工作报告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众所周知,每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有人才的支撑,而不同的医药生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制药企业必须与高等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进行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高等教育应该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零对接,培养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即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以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1,2]。

1 生物制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全球生物制药巨头于2002年瞄准了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之后纷纷将其生物制药和化学实验研发基地设在了中国,国内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也逐步从仿制药走上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道路。生物制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化明显。目前,生物制药行业人才重点应培养以下人才:

1.1 知识产权人才

在生物医药行业,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导致产品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同时产品的竞争力也下降。应聘者要有一定的医药学专业背景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很强的理解、沟通和学习能力。因此,制药行业急需有能突破思维定势、有创新型的人才,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高级研究员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和研发队伍的大力扩张,既懂得药理研究和具有医院临床试验经验,又能在找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策划、组织运作、落实研发和生产并担当管理职能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

1.3 质检人才

随着国家对医药、化妆品和化工等产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质量监察力度的加大,产品质量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适应这一培养目标,构建一套“院企联合”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备条件和关键[3,4]。

2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学院利用山西省生物制药企业资源,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本院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把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制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生物制药研制、开发、生产、经营以及医学检验、卫生防疫等工作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专业多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7]。

3 人才培养要求

“院企联合”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除具有本科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素质能力外,特别强调掌握与岗位需求相关的职业资格知识及提升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生产一线操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药物的研究与生产、药物分析检验和药品营销等岗位群要求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企业的岗位生产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择业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的职业素质。

4 人才培养措施

4.1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中,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院企”共同开发高质量的专业特色课程,如“生物制药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免疫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考核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注重实效的原则,改革考核办法,加强实践、实训学分考核,形成以“实践动手”与“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1]。

4.2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形成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职业发展反馈制度、“院企联合”机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和专业教学委员会例会制度等,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学院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4.3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1 构建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生物制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适应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段式”(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方向实践和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套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支持“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更新、充实、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并采用灵活适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3阶段模式实践为学校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定位、企业对于员工等需求与要求在具体企业背景、企业环境与具体工作任务中找到有机结合点。

4.3.2 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从低到高、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逐层提高的层次化实验课程体系,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验证型、综合型、创新型”的3层次实验项目。

4.3.3 “院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由学院选派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和企业选配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实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认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院企”共同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共享和高效运行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开放管理新机制[8-10]。

4.3.4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学生在入学第6学期分配导师,导师把好选题的遴选关,增加综合性实验选题和调查报告选题的比例,学院加强对导师指导和毕业生论文进度等环节的监控,严格毕业论文初审、盲审、答辩和论文定稿等制度,不断提高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4.3.5 注重加强“院企联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内教师要进行岗位专业化的训练;制药企业和营销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也能够完成校外岗位操作的现场指导工作,使学生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4.4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开设职业角色体验、职业指导、潜能开发和人际沟通等课程,通过课程选修、讲座、讨论和企业访谈等方式培养职业能力。

5 保障措施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脚步已迈。学院现有15个实验室共1300m2,有价值7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院与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训基地。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省级国有企业,固定资产7000余万元,主要从事研究、生产生物药品尤其是冻干苗、油乳剂苗,部分毕业班级学生先后进厂参加实习并就业。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9000余万元,为种、养、加、制综合企业,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学生已进行实习并就业。

生物制药专业已逐步开展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部分课程开始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取新的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能力考核的新型评价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高度重视,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生物制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和改革专业,学院在制度、资金和人员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学院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均是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人员,都直接参与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具有较强组织与协调能力。特别是学院院长王金胜教授,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活动。

6 展望

改革研究成果在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内实施,将极大推动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在校学生145人,将直接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制药专业其他院教学,带动学校制药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制药专业在校学生共有300余人,将从中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向学院其他专业推广,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可应用于其他生物科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会使整个学院师生受益。

所以,高等教育应与当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学校应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学院将对生物制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加强“院企联合”的办学模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生物制药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探索更多、更好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凌云,刘志国,徐伟民,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1,27(4):4-6.

[2] 张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覃日强,罗洪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示范性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56-57.

[4] 赵新业,梁建和,陈炳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1(15):98-99.

[5] 陈丽梅,袁月明,闫毅,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链”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62-64.

[6] 李正文,顾明华,袁涛,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7]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8] 李第秋,黄富佳。软件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26(6):55-57.

[9] 叶茎,何琼,盖超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12(1):52-53.

[10] 张翠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1):57-59.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篇8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

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