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论文(通用5篇)》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或理论中的某一问题,运用新的价值观或新的方法重新审视,进行逻辑性的整理与构建,做出必要的论证,从而建立新的结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体育科学论文(通用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体育专业文献综述范文字 篇1
体育论文开题报告(一)
一、题目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体育科学论文 篇2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论文评价质量方式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的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如首次成功取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物质文明的提升,余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大规模多渠道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都无时不刺激广大民众根据自身需要,同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中。由于这种需要的普遍存在自然促进了体育理论界的空前繁荣,据调查自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围绕这个主题的论文平均以每年18.3%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体育方面的论文约794xxx篇,其中人文社会学方向约63%。这样看来作为我们体育人对能取得这样成果是有理由骄傲的,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三个问题。1.论文质量不高2.论文格式很不规范。很多教师缺乏对论文写作标准的认识。3.论文中论据的阐述说服力不强,引用的数据少,实例不充分。以上问题在人文社会学方向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存在以上问题和我们这个学科发展较快且不够成熟有很大关系,但同时认为因没有较权威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特撰写此文以探讨此方面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本学科发展贡献一份薄力。
1:概念界定
概念是对莫一事物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由其外延和内涵两部分组成。个人认为入一个事物没有确定概念或概念不明确都会影响到学科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再此重提一下相关概念。
1.1学术论文
学术通常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论文则是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因此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表达科学眼觉得文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学术论文一般也可以称为科学论文。
1.2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它主要有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经济学,运动休闲学等体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相融合而成。
1.3质量是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从术语的基本特性来讲,它是满足要求的程度。
1.4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的判断
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及其论文评价难点
我们知道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在于前者是一个思想自由甚至是良心判断的成果。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活动以及作为群体人活动规律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很大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对体育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是主观判断;但是否我们可以说对于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不存在客观标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所有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价值总是和他人及他人的学术成果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换言之,是学者个体及其成果与学者总体及总体成果的相对位置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存在一个相对的客观标准。所以个人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的特性及其评价特点是;
2.1不具有重复性,
2.2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具有直接意义上的客观性和实验性不能很快看出对现实生产力提高所产生的效能。
2.3选材范围的宽泛性,跨专业的专家级人才国内目前还比较短缺评价的权威性有待加强。
3.传统学术论文的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3.1以期刊整体水平评价该期刊上论文的水平。
3.2以特定论文的内在水平来评价该论文某一篇学术论文的内在质量是由其学术价值、创造性、科学性(人文科学论文可以不计此项)、实用性、表达效果等方面的水平决定的,针对科技论文和社科论文的具体情况,可以分别制定考核体系。
得分值列于表1。
表1
考察内容考察标准得分值
学术价值国际先进
国内先进
一般水平30
24
18
创造性有重要创新
有创新
没有创新25
15
5
科学性优良
中等
较差20
12
4
实用性优良
中等
较差15
8
4
表达效果优良
中等
较差10
6
4
3.3专家评议所谓专家评议,
4.学术论文的格式及其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应有: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论,注释及参考文献集各相关部分组成
4.1.关于论文题目
题目又称题名、标题。论文题目的写作应具体确切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应能揭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特定内容。题目切勿定得太大或太笼统,如:"浅谈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题目中的"体育"和"素质教育"范围很大,也很空泛,让人无从下笔。是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是教学主体小学生等等?是创新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还是其它什么具体的素质教育?这些都是作者所忽略的细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科研的任务不是在于浅谈,而在于探索,研究它的规律与本质,因此结合上面两点,如果对标题加以限定,将研究范围层层缩小,使之具体明确容易把握,此题目改成"体育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初步探讨"相信意图会更明确,效果应该比前一个为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写一般性文章可以用的题目用来做论文标题。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如何上好耐久跑一课"等等论文,从这些题名看,它反映的只是作者在体育实践中的反思、感悟与做法,严格来说不属于论文的范畴,评委从见到题名的第一眼起就基本把此类文章排除了。最后强调的一点是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为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二次文献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综上所述,对学术论文题名的要求要做到四点:
4.1.1准确得体
论文题目必须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4.1.1简短精炼
题目用词需要精选,字数要少。尽管题目的字数多少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但-般-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30个字。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4.1.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1.4醒目
虽然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者的眼帘,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的效果。"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句话并不言过。
(以上实例采用的我区市级参评论文,引用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更具说服力,别无他意!)
4.2.关于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
4.3.关于论文摘要
4.4.关于关键词
4.5.关于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进行修辞炼句,使行文简洁流畅,避免汉语式英文。目前,在论文摘要及论文英语表达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英文摘要不是作者直接用英语语言思维构思写成,而是将中文底稿译成英文。这种用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套用英语,最易出现汉语英语(即chinglish)的错误。有的英译摘要,由于拘泥现成的中文结构,死搬硬套,译文往往僵硬绕口,读后令人不解其意。这种汉语式英语大大降低了传意功能。
4.6.关于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百,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简练,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
引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引言与摘要雷同或成了摘要的解释。
4.7.关于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尽管国家标准对正文的内容末做统一规定,但对格式却有特别要求,尤其比较明确规定了图、表的绘制及引文等方面的要求。这也是在我区及市里的参评论文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规范)如:
4.7.1不用阿拉伯数字,末按层次标题编号。例如不同层次的标题用"1","1.1",,1.1.1",……依此类推,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应顶格编排,后空一个字,排标题。
4.7.2表格绘制不规范,没有采用三线表的形式(市论文报告会报告论文)。
4.7.3忽视了正文中引文的标注。引文是指在论文中需要引用他人已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观点。如果引用他人原话,必须加引号,如果是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主要观点,则不必加引号。无论是直接引用不是间接引用,引文务必注明引文出处(用[1]、[2]、[3]…标注),其格式见下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4.8.关于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4.9.关于致谢
在论文的末尾部分对曾经帮助过作者的有关人员和单位表示谢意。论文的致谢,实质上是作者署名的补充,涉及到被致谢的荣誉的权益问题,因而谢词要写得诚恳、有分寸。
4.10.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在学术论文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其作用有: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参考文献内容务必著录清楚全面,标点使用正确,末尾用"."号;文献名后用[M][J]等分别注明图书专著、期刊杂志等。
5.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论文评价标准的探索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和体育学互相交融的学科,其学术论文评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论文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及其权重
5.1.1指导思想的正确性20%
作为社会学科的一部分,必须在学术指导思想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只有这样才是一篇优秀论文的保障
5.1.2切实反映体育运动的时代性10%
在我国体育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正不断走向成熟。时刻都会给人以惊喜,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论文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随时准备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体育需求。
5.1.3所述论点的前瞻性20%
论文所阐述的论点是否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是否真切的把握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进而很理性的判断出事物可能发展的方向。
5.1.4采用论据的权威性10%
5.1.5写作目的的明确性10%
5.1.6写作内容的可读性10%
5.1.7写作结构的完整性10%
5.1.8轮定推理的严密性10%
5.2环境所给予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
5.2.1第一层次:“四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四大检索工具”是指《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确定它们为第一个层次,分值为95~100。
5.2.2第二层次《INSPEC》、《CA》、《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的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值为85-95。
5.2.3第三层次:其它国内期刊上正式发表的论文,分值为75-855
5.3所应采用的计量方法
为避免单独计量所造成评价标准的效度降低,兼顾评价标准的信度。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上两种计量方法的相互加权。即以上两种方法各占计量总成绩的50%权重。
所得公式:总分=学术论文自身所的分数*50%+外界环境所的分数*50%
5.4所应采用的评价方式
评价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质量的方式应是:1)坚持成果形式评价和成果实质评价相结合、2)学者评定和期刊评定相结合、3)数量评定和质量评定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个人认为这是针对不成熟学科的学术成果的暂时性的但不失其合理性的短期评价标准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体育专业文献综述范文字 篇3
随着社会、经济、医学技术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世界各国人口预期寿命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或者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亦与日俱增,与老年人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卓著。而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近年来尤其受到各方面学者尤其是老年人自身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诸如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老年人在运动保健上存在很多误区,而这必定严重影响到老年人保健的效果。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相对文化程度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老年人在健康知识的获取、理解及运动保健实际中的偏差甚至错误。探讨老年人运动保健中存在的常见误区,使老年人群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老年人构建相应科学合理的健康意识,是当前老年运动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
老年人运动保健误区种类繁多,综合归纳较常见的误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清晨是最佳锻炼时间
中国人受“一日之计在于晨”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爱锻炼的人都有晨练的习惯,但是清晨并不是中老年人理想的锻炼时间。一是植物在夜间吸氧,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树木多的地方,早晨集聚的二氧化碳较多;二是秋、冬、春三季的夜晚,近地面逆温层使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污染物滞留在地表上方难以扩散;三是寒冷刺激身体可诱发血管痉挛,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引发血管栓塞或梗死。另外,人体清晨血液很粘稠,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险性;因早晨是人体血压较高的时刻,是中风、梗死的多发时间。适宜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下午16∶00~17∶00左右最佳,次为晚饭后2 h~3 h。此时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均较强尤其是心率、血压都较稳定,锻炼对身体有利。
2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不少老年人能做到坚持运动,每日保质保量完成相应锻炼的内容,这固然是锻炼中应该的,但不应该过于机械,对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的老年人来说,更应该考虑天气等外界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如“三伏”、“三九”这样的天气条件并不适合锻炼。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和空气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出汗过多,体内的组织液和血液减少,血液浓度、黏度升高,易引发中暑、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三九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低、空气干燥,老年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容易导致伤风、呼吸道疾病等。由此可见,在“三伏”、“三九”天气情况下,老年人不能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而应以适度运动、静养身体为上策。
3身体不胖不瘦不需要锻炼
身材看上去比较标准的一部分老年人,往往自以为身体健康,常常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专家指出,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人,身体成分或其他健康指标如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骨密度等也可能不正常。而运动不仅仅只是针对身材的胖瘦,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对于体重指数正常而体脂成分不正常的老年人,锻炼可改变肌肉脂肪结构比,改善相应健康指标,提高身体各方面的机能。
4经常干体力活无须锻炼
有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女性认为整天做家务,身体已经得到锻炼了,没有必要再参加体育锻炼。这种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虽然做家务有不少是体力劳动,如做饭、拖地等,但任何一种体力劳动都是仅局限于某些组织和器官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人体整体锻炼效果并不全面和合理,特别是经常站立,非常容易患腰腿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才能够使身体各部位、各主要肌群、各大关节都得到全面而充分活动,同时心、肺、肾等脏器也才能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5餐后即运动
中国自古有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被很多老年人当成健身格言,奉若神明,严格遵守。此话其意不言自明,即指餐后多活动,有助于消化。然而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不无偏颇之处。进食后,营养成分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被身体所利用,这时消化系统血液循环加快。若饭后立即活动,会使骨骼肌血流量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加大,势必会减少胃肠道的血流量,从而影响消化功能。此外,老年人体弱多病者饭后立即运动,会由于重力作用加重胃部不适感,久之容易导致胃下垂等病症。所以饭后不但不要百步走,相反应休息片刻,然后才能进行一些强度相对较小诸如散步之类的活动。
我国老年人相对文化程度偏低,如上述运动保健方面误区较多,这决定了老年人应该更加加强健康意识的培养,构建科学的健康意识,为老年人的晚年健康生活提供保证。首先应该从健康的认识论层面培养老年人运动保健意识,只有从认识层面上提高,才能使老年人走出认识误区,享受真正的健康。其次应该从健康的文化层面培养老年人健康意识,加强老年人的文化培养,在满足老年人文化程度的提升的同时,可以使老年人容易接受和正确掌握运动保健知识,更多地了解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主动采用正确合理的预防措施,有利于健康意识的合理构建。再次还应该从健康的经济层面培养老年人的健康意识,经济发展是保障居民健康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运动场地、器械、服装等。另外,对老年人个体的培养教育,如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运动方面保健知识的培养,同样可为老年人健康意识的构建发挥巨大的作用。
老年人在我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使我国广大老年人能够更健康快乐的生活,加强他们运动保健的知识,远离运动保健误区,让更多的老年人在运动中增进健康、体会愉悦必将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体育科学论文 篇4
关键词:阳光体育;教学模式;高校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心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阳光体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被人们所熟知,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阳光体育的要求。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模式就是让学生多开展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阳光下掌握体育知识,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健康的成长。从阳光体育的发展情况看,高校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当中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体育本身的魅力。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一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集中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该目标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质量评估也自然而然的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考察,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会有意的加强身体锻炼,可是身体锻炼并不是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进入到某种教学误区当中。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体育课程只是为了能够获得学分,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终身体育意识的缺失与淡薄。
(二)教学形式落后
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过分注重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教学动作的完成,并且集中于某一项体育项目,没有能够对学生开展系统化的体育项目教学。同时,体育课程上很少会出现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教学内容亟待完善。从体育教学方式上看,当前体育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常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照做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很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教师之间难以产生良性互动,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充分实现。
(三)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
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的设置不够完善,多元性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工作,当前所实行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将学生能否完成体育运动指标作为评判的标准,缺少对于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性的评估。从教师评价层面看,当前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体育教师论文数量以及课题级别等内容的评估,体现不出体育教学工作的初衷,无法对教师起到良性导向作用。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观念是影响阳光体育顺利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为此,高校领导需要从思想上提升对于阳光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秉承阳光体育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当中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单单需要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重提升户外锻炼游戏的应用频率,提升学生对于户外运动以及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质量。高校要结合不同的地域以及文化特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此外,高校还能够根据潮流的发展动向,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健身以及休闲类的运动,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搬到户外,通过组织各类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以及运动会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安全,并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不单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感情。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德以及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评估,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也违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意愿。在阳光体育背景下,教师不能仅限于对学生体育竞技成绩的评估,还应该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身心发展情况展开全面的评估,保证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与丰富化,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阳光体育更加关注户外运动的开展,使得体育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高校需要以阳光体育理念为基础,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探索出一条满足阳光体育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喜燕。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3):4-4.
[2]赵增明。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6):5-6.
[3]孙亮亮,董立,佘涛。"黑箱理论"视阈下高校阳光体育开展审视与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构建[C].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生运动会暨科学论文报告会。2012.
体育学论文 篇5
1.1学校体育在社会、家庭、学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可以说,即使认识到学校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重点来看待。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二是学校体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体育并不占据太多时间,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在学校的整个发展规划中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素都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比如学校体育场地的不足、资金的短缺、体育器材管理的不善、体育教师人才的缺乏等。[2]24-27全国政协委员、原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列出一组数字:全国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教师全额总数为67万人,中西部地区缺额为50万人。体育教学器材装备也普遍不足,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分别为:小学体育50%;初中体育66%。[3]我国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一方面在宣传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在各种教育与应试教育出现矛盾时,我们都毫无争议地选择了保护应试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更不被社会、家庭和学校所重视,我们甚至会认为只有学校体育与考试成绩有直接关联的时候,人们才会开始重视学校体育,才会认为学校体育也有它的重要性。政府、社会和学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政府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决策者,只有决策者的政策向学校体育倾斜,实施者才会向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监督者和促进者,社会上形成了重视体育的良好风气,由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同样会得到重视;学校是学校体育的实施者,学校从根本上改变对学校体育的不重视态度,学校体育才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1.2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和现行体制制约其发展
竞技体育是以战胜对手、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的。如果我们一味看重胜利的结果,势必会让参赛者产生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理,为了胜利而违反职业道德。如现代的一些竞技体育竞赛,已完全失去了原本比赛的本质。比赛最初的本意是让参赛者享受比赛的过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而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竞技体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从而使竞技体育变质。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指导,以获取国际重大比赛优异成绩(特别是奥运会比赛优异成绩)为目标,以纵向管理为主,各省市之间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势必会造成各省市之间独立发展、优势资源浪费,重点项目冲突等问题,阻碍了各省市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导致了各省市“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据统计,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96年有约30万人,1999年有约15万人,减少了约15万人(约50%);竞技体育的一线、三线运动员相对减少,而二线运动员相对较多,一、二、三线运动员的配置处于失衡状态。
1.3社会体育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
社会体育既有别于以比赛为目的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又不同于面对学生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是贯穿于每一个个体的一生,占据着每个人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的一种体育参与方式。同时,由于社会体育的参与者极其广泛,参加的人又力求保持经常性,所以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所耗用的社会总时间是现今世界上任何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5]即使社会体育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有其重要独特的地位,但由于其发展的历程较短,出现的时间较晚,现阶段还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其发展,正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的阶段。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需求,平均约4000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京、津、沪等经济领先城市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相对较高。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所提供的数字,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而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总数的13.87%,占所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高达36.1%[6],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严重缺乏高学历及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2优先发展学校体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要摆脱困境,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在培养各类体育人才方面加大力度,从而给现代体育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现代体育的优势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现代体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现代体育的观念、实现我国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1转变现代体育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我国学校教育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脱节,这是我国各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同样阻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人们关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开展的主要方式是学校体育课;另一种则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德育、智育等相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操作层面,学校体育也像德育、美育一样得不到重视,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前提下被人们遗忘在一边。而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民竞争,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构建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教育和谐发展的模式。只有通过优先发展学校体育,才能使我们的这种想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转变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从根本上了解学校体育。
2.2学校体育优先发展可以促进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
各类体育人才的缺乏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业。我国在建国以后对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过两次大的调整,培养了不同时期的合格人才。[7]而学校体育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是着眼于社会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既能满足社会对竞技人才的需求,又能提升对社会体育发展的指导水平,进而推动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首先确保学校体育本职的完成;培养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不仅满足参加竞技体育比赛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提升比赛的规格,体现竞技体育人才的高素质;学校体育培养出的具有科学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的能量。因此,学校体育的优先发展可以促进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和谐共存。
3学校体育如何优先发展
3.1转变观念,使学校体育向生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现代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要适应社会化的发展,适应个体的发展。[8]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具有时代性,遵循每个个体发展的需求,把单调枯燥的技术转变成丰富多彩的主体性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结合个体的特性,实现全面教育的功能。进一步讲,优先发展学校体育必须要推进全面的体育教育,实现其教育人的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
3.2加大高校的培养力度,达到社会对现代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专业体育人才的缺乏,进而导致人们对现代体育认识的片面性,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势必会寸步维艰。如何才能培养出专业的学校体育人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相关体育专业的设置,加大高校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达到社会对现代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在重视高校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和解决我国现代体育内部所表现出的问题。现代体育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外在力量的推动,同时也要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就目前而言,我国现代体育存在的内部问题主要是现代体育专业在设置上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专业方向单一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调整现代体育专业设置的区域地点,在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数量,根据具体情况扩大规模[9];其次考虑从纵向上不断深化、拓展,细化现代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使其在人才结构上相对合理,在层次上可以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以上两个方面,现代体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需要。
3.3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