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评课发言稿(精选33篇)正文

《评课发言稿(精选33篇)》

时间:

评课发言稿(精选33篇)

评课发言稿 篇1

首先感谢韦老师和黄老师两位老师呈现给我们这么精彩的两届语文课。二位老师选同一年级同一单元的两篇不同课文,展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风格。

先说黄老师的这节德国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黄老师在这四十分钟里展现了很多亮点。如前面几位老师评的,教学环节紧凑、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我想说的是品词和德育的两个亮点。在品词学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一环节时,黄老师先给学生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接着投影出示句子,并用鲜艳的颜色标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给学生读句子再解释词语意思,然后展现12张鲜花美图,紧接着质疑,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鲜花?学生纷纷发言,黄老师收集了学生提到的6个词语,分成A B C三组,再给学生换到课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位置读句子。我觉得这样品词很好,但是又觉得好像这样结束还缺点什么。如果再追问,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写好在哪?使学生区别同义词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选择,体会语文用词的美与准确性,是不是更好? 第二亮点是课文的情感升华部分,黄老师也做得很好。他从课文最后一段内容填空开始,引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的心灵美。再给学生合作交流,我们身边或生活中哪些事情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布置作业续写“花的梦”或者“思乡的梦”。不知道是不是快到下课时间的原因,学生好像还有些困惑。我认为这一环

节可以结合我们当前创建精神文明的大背景引导学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奉献出自己的花,就能欣赏到许多别人的花;有了奉献就有回报,得到回报后学会感恩,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自己种的花,人人种花给别人看,那么我们将看到怎么样的花?这就是“花的梦”。如果我们全社会都讲奉献,人人会感恩,那么我们的国家将是怎么样?这是“思乡梦”——“我的中国梦”。

再说韦老师的意大利篇——《威尼斯的小艇》,也有很多亮点。韦老师看似简单的几张填空题幻灯片,体现了韦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要求。三张填空题由易到难设计。学生只有读会课文,读懂课文,才能完成练习。在第一张练习,韦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主要交通工具”定义威尼斯的小艇。第二张练习概括小艇特点,“把小艇比作 ,写出了小艇的 特点”,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事物,第三张练习“在 时候,小艇能够 。”是用排比的句式说小艇的作用。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扶到放地引导体现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法。如果再设计一题仿写的扩展练习,是不是更好呢?

最后说一点这两节课的不足之处。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练习,两位老师在“听说读 ”的练习很到位,就是少了“写”。两节课里,学生几乎不用动笔写字。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评课发言稿 篇2

各位同仁: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习、研究很,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评课发言稿 篇3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纸船和风筝》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孔老师经过精心准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堂既简约有效又扎实的语文课堂。孔老师的课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不论是在教材处理上,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上等,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尤其让人觉得巧妙的是,孔老师充分把课本提供的素材转变成课堂教学的可用资源,特别耐人寻味。

一、亲近课文插图,让课堂锦上添花。

1、巧用封面,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孔老师没有运用一些华丽的语言,而是出示了课文中的三幅插图,第三幅图是本册教材的封面。在小朋友观察了图片并作了简单的介绍后,以一句:“这3幅图连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纸船和风筝》”导入了课题。我们在赞叹这样简洁、干脆、自然的导入方式时,不得不对胡老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产生敬佩。可以看出,胡老师不仅对所教课文《纸船和风筝》作了研读,更是对整册教材都已有了深入、透彻的钻研。而就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教本上的素材更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也就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利用简笔画,创设情景。

在让学生看图简单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之后,引出了故事中两个可爱的小动物:松鼠和小熊;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孔老师很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板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场景,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从板画中理解了“山顶”与“山脚”这两个方位词,从而简单明了地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3、妙用插图,理解“乐坏了”。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生动、形象的图片往往比文字更易于理解。教本的插图无疑成了执教者首选的素材。胡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小熊收到松鼠的纸船后的心情是乐坏了”时,首先出示小熊“乐坏了”的图片,学生观察后问:从哪里看出小熊开心?你可以关注它们的表情、动作。再出示句式: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他乐得( )。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他乐得( )。

在学生说出“小熊嘴角弯弯的”“小熊乐得跳了起来”和“小熊手舞足蹈”等词语时,随机又引导学生:你们听到它们的声音了吗?引出:乐得哈哈笑,乐得嘴巴都合不拢了,然后才引出课文中形容小熊很开心的词语“乐坏了”,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乐坏了”的心情。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总之,运用了课本原生态的插图,学生不但兴趣高涨,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一些词语,并且很真切地体会到了小熊收到纸船后那种“乐坏了”的心情,这些,又怎是枯燥的语言文字所能取代的?

二、重视识字教学,识字方法多样。

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孔老师采用多种形式,如猜字谜游戏加深识记字形,念儿歌巩固生字,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印象较深的是教“扎、抓”时,老师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字读音的异同,再比较字形的异同,都有一个“提手旁”,“抓”:怎么抓?用手抓。小动物用什么抓?爪子抓。抓是“提手旁”+爪;通过动作演示,使学生很明确地知道“扎、抓”的不同意思。这样的教学,形象直观,简单有效,又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三、设计课堂练习,学得有效扎实。

低段重点还是写字识字教学。课堂上,孔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动笔练的时间,运用分散写字方法,两处穿插了写字教学,分别写“抓”和“幸福”,并及时反馈,做到作业的“做有成效”。语文课上,我们应做语文的事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孔老师就紧紧地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小熊是怎么做的,松鼠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2—6小节,用“———”画出来,学生反馈后随机出示两个句子“比一比”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飘”字带风字旁,是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并通过念儿歌帮助识记区别这2个字。胡老师在小结时还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这两个“漂、飘”,孔老师结合《课堂作业本》完成第3题:选字填空。通过练习,学生已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字的用法。这所有种种,都能让听课老师感受到孔老师的课教学扎实有效。

纵观整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又如孔老师重视说话训练、朗读训练等等。但我认为,对教本的运用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我想,这不仅是孔老师自身素质高的一种表现,更应该得益于她对教材精心、透彻的钻研。可以这样说,这堂课上各个环节,在听课者眼里,看似“信手拈来”,而对孔老师而言,实是“苦心经营”!

评课发言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到处一派祥和景象。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远道的客人。鸟鸣嘤嘤,诉说着我们心底最深切的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远方的客人,欢迎你们!

亲爱的朋友,我们盼望已久!

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是我们共同追求。我们今天聚首寨底,共悟育人之道。你们远道而来为我们传经送宝,我们万分感谢。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不吝言辞,把你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传授给我们。而我们也一定会向你们虚心求教,与你们真诚交流。相信你们的到来一定会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增添前进的动力,一定会增进我们两校之间的友谊。

我们虽然身处乡村小学,但我们对教育事业有着无限的热忱和忠诚。我们热爱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孩子,热爱这片教育的热土。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志,我们只希望给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描绘希望,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我想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爱是一样的。

春风阵阵,传递着我们两校之间浓浓的情谊。白云朵朵,承载着我们对教育共同的追求和希望。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代表寨底小学全体师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评课发言稿 篇5

今天上午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准备充分。从精美的挂图和头饰中,不难看出顾老师为这节公开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些直观教具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板书工整。这节课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很多,但并没有因为板书内容多,而字迹潦草。工整的板书与课文的挂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结构完整。作为一节阅读课,这节课既有上节课字词教学内容上的回顾,又有故事内涵上的挖掘;既有课文的分析理解,又有课本剧的表演;既有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又有师生思维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两种动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学生。

顾老师以其扎实地教学基本功,敬业的工作态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仍要努力改进。

一、第一次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把该问题解决了,但确切地说是老师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认真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权利,放弃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是我,我会按“读——思——说——评”的环节,组织教学。

二、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思考的价值。它是帮助教师把一完整的生动的故事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是教者我会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统率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乌鸦?你想对这只狐狸和乌鸦分别说什么?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这样做至少避免了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错误倾向。

三、对文本的表演,应建立在熟读理解、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表演,就会显得很仓促、很呆板。不但会让表演者显得很窘迫,而且也很难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另外,我觉得语文姓语,不姓演,没有特别的需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高耗低效的所谓课本剧的表演上。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文本中受到震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心灵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要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识。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乌鸦肉被骗走后的情,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乌鸦会是什么心情?它会吸取什么教训?努力实现“课虽终,但意无穷”的效果,让“读、想象、体验、表达”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评课发言稿 篇6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层次、最实用的学习机会。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第一、老师生动的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今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的“讲”都很生动。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情感表达细腻,语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动的语文课。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学生高声的读。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两位教研员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朗读、齐读、散读,不拘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围里。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也把学生的朗读运用的恰如其分,达到了“读”的目的。

第三、学生思考的“深”。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张法庄老师让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张永春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四、学生练的“实”。也许有的老师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没看到教师出什么题目给学生做啊,怎么能说练的“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观照下的语文测试练习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除了收获,还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语文课堂上要不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语文课上都没有运用任何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是不是向我们基层语文教师传达一种导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们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今天听的一节课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我发现授课教师多次简单的评价是“不对”、“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没听懂”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课堂上,提问的面不是过于狭窄?我大概数了一下两位教研员提问的学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别是第一排,似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了,有的还有三四次机会,第三排以后的学生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和今天听课的人很多,教师无法走动有关系,但这里是不是还需要扩大提问的面,让参与的学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发言,谈不上什么经验,我就说一下我校在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培养这两方面的具体做法。

关于集体备课

1提高认识,提供方便。

要让老师们提高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只有意识跟上了,才能有效的开展这项活动。让每一位老师认识到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再把备出来的成果运用到每一节课中。给老师们提供集体备课的条件,我校七年级四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三个班,共10个班级,专职教师48人,老师办公室的分配基本上是同级同学科的教师在一个办公室,这样有利于集体备课。

2备课要求和备课形式。

从开学初,我们学校教导处统一安排集体备课时间为周一和周二,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具体时间由各备课组的自行安排,但不得超过星期二。安排过后报教导处,以后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学校领导随机进行旁听。要求同级同学科老师必须参加,备课时有主备人,有集体备课记录,由组长负责,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通览教材,明确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形式大致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3备课原则和备课过程

我校一直坚持的集体备课原则: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学目标要求、*学重点、统一基础训练、*学进度。过程中,因为各个班级的学生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每位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记录,有反思。由备课组长组织,有主备人(轮流)。一般情况下一按照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先后顺序进行,因为备一周的课。研讨时,先由主备人对自已所备教案的知识点、设计思路、设计意图等方面进行解说,然后组内其他成员根据自已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订和必要的补充,形成共*教案。同时,备课组长还要填写。

4形成共案,同上一节课。

20xx年以来,我们对集体备课活动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各备课组在每周的单元集体备课之后,确定一名教师进行学案导学设计,就是由主讲这一单元的教师确定一节本单元有代表*的内容,事先进行精心备课,然后再在备课组内进行讨论修正定稿,然后按其进度确定具体的时间、地点开公开课,所有组内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各科教研组长参与并主持活动,所有听课人员都必须参加评课,并写出评课意见交教研员连同活动记录一并整理存档。同时改进学案导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变为一人讲、大家评,让各备课组的老师在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同上一节课,然后进行互评。

同上一节课活动,学校要求每个年级备课组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活动时间由备课组自行确定,活动时备课组要邀请学科教研员参加活动。选定课题其实就是统一课题,然后组内成员先个人备课,接着进行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集体备课教案。个人上课是指备课组内的教师用集体研讨的教案进行上课,也就是不同的教师用同一篇教案进行上课。评课,就是上完课后,组内成员进行互相评课。二次集体备课,是指在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第一次集体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同上一节课活动,推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还能发现集体备课中存的问题,进行及的整改,为以后的集体备课更具有实效*和可*作*找到了出路。

5、集体备课评价机制

每到学期末,学科教研员根据平时对各组备课检查累计赋分情况进行量化赋分。备课组长的赋分,根据累计成绩,按3:2:1的比例进行赋分,赋分档次:一等奖备课组长得30分,二等奖备课组长得25分,三等奖备课组长得20分。教师量化赋分:组课组累计成绩与备课次数的比值乘以教师数,就是该备课组所得成绩,然后由备课组长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再对老师进行赋分。以上所有的赋分结果都会纳入教师量化总成绩。

关于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培养

要我们说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谈不上,我校就是在工作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做法。20xx年以来我校己经连续7年分配新的大学生,不管是特岗还是招教,前几年都是80后,今年还有2个90后。年青教师干劲足,具备年轻的优势,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向上,有努力进取精神,但因刚出校门不久,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方法不够妥当,或者缺少教学的针对*,会导致教学的效果不够显著为了能让年轻老师在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上能快速成长,我们每学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指导:

一、在理论上加以指导,指导听课、备课。

对于一名刚刚踏入校园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课堂的常规组织便成了上好课的前提,如何解决好新教师好常规,便成了指导进步的关键之一。我们通常在同级同组的老师中找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一对一地形成师傅和徒弟关系,为期一年。利用年轻人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制定硬*任务:每二周听徒弟一节课,并进行详细讲评,指正不足之处;使之课堂教学日趋完善。并注重给徒弟上好示范课,让其每周听一节课,并给师傅的课做出评价,通过听课,评课能有所收获,不断进步。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能备好教材的同时更能备好学生,写好教学反思。力争师徒在教学上能做到作业统一,上课的进度同步,重难点的同步,课件统一,测试同步;互通信息,共同解决面对学生或教材出现的问题。

二、指导班主任工作,让老师师和学生生融洽相处:

一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之外,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之学会与备课组的老师年级组的老师融洽显出。师傅除了要教会徒弟如何进行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外,更要教会与带班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其与家长的沟通,借助各种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只有爱一个老师才会爱上这门学科。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和指导,这些青年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能顺利完成每个学期的培养、指导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这些青年教师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帮助,他们课堂教学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教学方法得到全校的认可。几乎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给他们承担校公开课,公开课的的效果受得了领导和同事一定的好评。到了学期末,所教学科的成绩都位列前茅。

师徒结对协约有一年的时间保*,在这段时间里师徒俩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既全面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科成绩;又能在一年后*地备课,上课,成功地开好公开课,让她们在教学上迅速地成长为不可多得的教学骨干。

以上是我校的对于这两方面的实际做法,其实其他兄弟学校做的更好,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同进步,一起提高。

评课发言稿 篇8

各位:

大家好!首先,我要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贯穿始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习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小组学习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习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习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平移。这说明学生的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评课发言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感谢中心学校为老师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每一次活动都会有收获。我个人认为活动中注重过程享受,不在乎结果名次。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几位教师的准备说声“谢谢”。听完几堂语文教师的课来不及系统的。对于评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谈点个人的认识,首先我向几位老师学习,你们的课是我镇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你们的课各具特色。从听课情况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师角色转变。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几节课看,老师们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方法鼓舞、唤醒。学生自主地学习,老师恰当点拔。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老师们在一次次反复地、耐心地、期待地启发下,孩子学得快乐,学得真实。包老师课堂上的激趣导入,趣味表演理解等都较好诠释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今天的几位老师将尊重学生做得淋漓尽致。

二、教师们的语文意识。

1、以读为本。几节课,我们听得到朗朗的读书声,有学生默读时的沉思。这就是语文课以读为主,有老师范读,齐读,指名读,读的时间充足。

2、解读文本,吃透教材。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3、教师言行和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话语是学生学习的旗帜,你的形象和体态语都会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黎静老师年轻,但给学生亲切,教师上课有激情,语言也很有特点。

4、上出语文特色。语文课主要是听、说、读、写。这是双方的,一是老师的听说读写,老师以引导、示范、为主;一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学生以训练、巩固、为主。各环节之间能做到水到渠成,丝丝入扣,不着痕迹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我们的活动重在交流,我借此机会谈点自己的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1、备课时备学生,作准备。课堂四十分钟要的是效率,所以,要在构建高效课堂上做学问。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不明白的不讲。学生课堂上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课堂上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课堂上能写的老师不写。

2、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小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课堂上对学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个要求,对学困生给予更多能够得着的机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多一点语文意识,多留心,多揣摩,多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越来越精彩。

评课发言稿 篇10

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我今天做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看图写话》的期末复习。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和中年级的语文相衔接,从低年级就要逐步开展一定的写话训练。因为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谁干什么”的句式,这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已知,我课件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谁干什么”的句式。

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把句子写具体,层层递进,提高难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句子说具体。一般学生掌握“谁干什么”的句式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要求。同时,我结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句号和逗号。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

以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去写,然后去检查,教给他们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逐步养成检查的习惯。由于这是复习课,每个环节我都让学生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看图写话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的基础上,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帮助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让学生在中正确、巧妙的运用。通过这次的做研究课,我的教学理念有了的转变,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下课件我就结合刚才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我先谈谈我感觉几处成功的地方:进入填一填的练习后,我利用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通过比较第一二句话,让学生知道用上“在什么地方”使句子更加具体了。再通过引导启发,由学生说出,句子的开头还可以加上“什么时间”就更加的具体了。因为学生掌握的时间只是局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给出了在“语文课上”,又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了“数学课上”,我及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图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语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要“仔细观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想象要合理。2最后,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试着写出一句话。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要点给出了一句话: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里下象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错误,图上实际是两个小朋友在下围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我给学生课件了一个看图写话的小儿歌,强化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变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在观察看语文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在学生说出“数学课上”以后,当时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想象合理。2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处都出现了“那么”的口头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去发现,改正,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练。

学生的时候应该在充分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仅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没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就显得的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新意。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研究课,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帮助我进步。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大力帮助的主任和X。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李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说课。大致说来,李老师的说课有如下特点:

1、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品德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李老师拍摄学生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小片段,先发生小冲突、小矛盾;后两个同学化干戈为玉帛的情景。运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评课发言稿 篇12

xx月xx日,非常荣幸地听了xx小学林xx老师的一节群文阅读指导课《正面和侧面描写》,在这一节课上,林老师对课堂巧妙的设计,精准的指导和自身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节精彩的优质课堂上,我有了许多的启发。

一、“巧妙”体现在群文阅读指导课对文本的处理上。众所周知,群文阅读指导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短,阅读量大”。在这一节课上,林老师把三篇文档定为“一精二略”,恰当处理了群文阅读指导课上阅读文本多、阅读量大的教学难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了开发了文的使用价值。

二、“巧妙”体现在群文阅读指导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上。个人认为,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最终达到运用的程度。林老师在这节课上,采用了“一扶二放”的教学设计,首先结合文本的处理,在第一篇文章精读时恰如其份地渗透阅读方法、表达方法的学习,在后两篇文章的阅读时,马上进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强化训练学到的方法。充份体现了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在初步感知获得知识后,通过具体环境的实践运用,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能力。

三、“巧妙”体现在“四两拨千斤”的课堂艺术上。群文阅读学生主体性更加突出,如何准确引导学生进行“读、说、写”,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因素。在这节课上,林老师紧紧围绕三个问题:“为什么叫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哪些地方看出来技艺高超?”“还写了谁?”学生也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阅读,在文本中去体会,去感悟。把一个人物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悟透。

四、再好的课堂也有瑕疵,这一节课是《正面和侧面描写》,个人认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应该处于同等位置。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对感悟正面描写的引导过多,而对感悟侧面描写的引导过少,容易让学生出现选择性遗忘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可能更多的记忆了下面描写的表达方法,而侧面描写则忽视了。

评课发言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能来到美丽的大关中心小学上课,我倍感荣幸!首先,感谢大家在各方面给予我的大力支持。接下来,我简要陈述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三十四年前的一天晚上,詹姆斯和父亲去钓鱼。他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却被父亲要求把鲈鱼放回湖里。后来,詹姆斯从钓鱼这件事中中获得了启示。全文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文思清晰,语言简炼,细节描写生动细腻。

根据文本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为两课时。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有:学习本文生字词;与文后“金钥匙”结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用心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詹姆斯的情绪变化。第二课时主要围绕“启示”一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小时候钓鱼这件事对詹姆斯以及他的后代深远的影响,理解作者为父亲、为自己骄傲的原因。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为了创设高效课堂,课前,我委托四(1)班伍老师发了一个预习单,布置了相应的自学任务:

朗读: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积累:

认读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查资料:

了解鲈鱼的禁渔期以及开放日

理解: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件事情概括出来。

质疑:

写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努力建构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分为六大板块:一、揭示课题,了解题意。二、检查预习,初知文意。三、再读课文,走进不舍。四、追溯原因,理解不舍。五、遵守规则,体会父爱。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文本。

为此,在教学中,我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紧扣詹姆斯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并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的感情色彩和具体含义,在朗读、表达、想象中去体会、感受人物情感,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受到情感熏陶,促成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为下节课深入感悟“启示”打好基础,也使得三维目标达到有机的融合。

想法很美好,但是否达到了预期?在这,还恳请在座的各位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今后能更好地改进教学。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14

各位同仁:

优点:

美观、精细。课如其人。这一特色在有序的教学流程、亲切的教态和授课语言、美观精细的板书布局等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

《草原》是一优美的写景散文,既没有激荡的故事情节,更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适合反复吟诵,在诵读中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来讲,的确很有难度。但是,授课老师还是凭借自己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序的流程安排,顺利而较圆满的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几点不足:

1、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儿化。因为儿化音和本音,他们在表达的意思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严格按文章本来的面目去读,以准确体现文章的原意。

2、在朗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要适度,不要过(用刻意追求的夸张的语气去读),不要刻意去表演。正确的做法是:以自己的本音(平实说话时的声音)为基础,适度表现文章的情感(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基调,比如抒情散文和说明性的文章其基调就很不同,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

3、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读破词、读破句,也不要失字、丢字。要准确判断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朗读时准确表现。

4、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气息的运用(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腹腔、胸腔、颅腔整体配合),找自己真实的声音(平时说话时的音),不要憋着气读。

5、 朗读时要组织句子(正确停顿,以准确体现文章表达的意思),根据文章表达的意思,确定重音,做法是: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朗读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应是:能否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朗读应该注意:读文章不是读句子而是读意思。(我的理解:注意文章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朗读时要体现这种关系,不能割裂这种关系,把文章的一部分部分独立的做某种朗读处理

6、老师对全文边读边问,显得支离破碎,目的不明确。整节课学生读得有气无力。有的学生读得结巴不流利,未重视单个学生朗读过关。这是三个较严重的问题。

几点建议:

关于语文教学,我还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语文老师应追求什么样的本真的语文课呢?我认为:

1、本真的课堂是真实的。即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真实的;老师提的问题是真实的,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

2、本真的课堂要朴实。要运用最经济的手段去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3、本真的课堂要扎实。

4、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营造浓浓语文味的意识。浓浓的语文味体现在圈、点、画、批、读、思中,体现在品词析句中,体现在对文章的赏读中。

5、老师上课要潜入语言文字之中,不能浮光掠影。

6、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考虑能否在课堂上扎实的落实,不要贪多,以免使每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都得不到扎实的落实。

说的不成系统,想到哪说到哪,不对的地方欢指正。谢谢!

评课发言稿 篇15

各位:

大家好!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习、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评课发言稿 篇16

同事们:

大家好!

由于有课没有参加教研活动很是遗憾,刚才看到了吴凤云老师总结的教研点评,有了点想法,所以也想出来瞎说两句:

1、瞎说理由:除物理学科外,化学也算上能听懂吧!

2、总体感受:从今天的教研记录中,我似乎闻到了***味,为之而欣喜。教研就是研讨,各抒己见,阐述不同的观点,没有***味怎会有研的味道呢。(我想学校正在偷着乐呢)

3、综合评价:这节化学课,算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也不够精彩,但却较实用。上午也听了这节课,由于过分改变,丢了自己的特点。下午的课才找回自己,显示出你沉稳、细致、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的掌控能力。精彩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的,而实用的课堂更贴近于高效。

4、个人建议:

第一、当课堂中出现预设外的问题时,教师不要躲避,要简明扼要的进行讲解。(比如:铝与硝酸银反应,出现气泡(铝与强酸弱碱盐反应,伴随氢气的产生,高中要学到;再比如,锌与铁与盐酸反应,现象铁反应速度较快,是由于锌是粒状而铁是片状的,与反应物接触充分程度不同造成的)

第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第三个环节(置换反应)总结出金属的活动顺序。我们作为做课教师,应该把难点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简化,通过实验置换反应是无法直接得出金属活动顺序的,而是通过置换反应以及上两个环节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说好了是瞎说,望老师们谅解。

评课发言稿 篇17

各位同仁:

5月底至6月初县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刚才听了李艳荣老师的说课,让我耳目一新,在这里,我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用欣赏的眼光参与此次活动,自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我的收获向各位老师做以简单介绍:

①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新课改理念显示的更加充分。例如:学生动手制作人际关系树轮图、评选班级的魅力之星等环节。

②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视频、音乐等。

③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初步显示,例如:李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列举了一些学生经常发生的典型案例,比如:为了解释交友的原则列举了四个案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内化,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之外,更多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认真地倾听、合作、交流、分享。总之,倡导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具体新课程怎么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位老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真探索,我们共同创造新课程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评课发言稿 篇18

三天来,五位老师精神饱满,神采飞扬,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节教学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代表三年级组对本周的五节课做评课发言。

共同优点:

1、课件制作精美,直观,讲解清晰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题型设计由易到难,有梯度,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课既有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又有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课堂参与方式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下面就三年级白老师这三节课进行讲评:

1、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猴子下山”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导入新课,趣味性强。接着通过摸球游戏来验证“一定”“不可能”“可能”等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

2、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了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氛围,始终以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师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3、课中的律动,贴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不足之处:

1、讨论部分占用时间过多,对显而易见的问题不需要进行讨论,应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浓,不能自主的质疑、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这也是这几节课的共性问题,也是我们教者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评课发言稿 篇1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感谢中心学校为老师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每一次活动都会有收获。我个人认为活动中注重过程享受,不在乎结果名次。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几位教师的精心准备说声“谢谢”。听完几堂语文教师的课来不及系统的整理。对于评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谈点个人的认识,首先我向几位老师学习,你们的课是我镇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你们的课各具特色。从听课情况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师角色转变。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几节课看,老师们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方法鼓舞、唤醒。学生自主地学习,老师恰当点拔。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老师们在一次次反复地、耐心地、期待地启发下,孩子学得快乐,学得真实。包老师课堂上的激趣导入,趣味表演理解等都较好诠释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今天的几位老师将尊重学生做得淋漓尽致。

二、教师们的语文意识。

1、以读为本。几节课,我们听得到朗朗的读书声,有学生默读时的沉思。这就是语文课以读为主,有老师范读,齐读,指名读,读的时间充足。

2、解读文本,吃透教材。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3、教师言行和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话语是学生学习的旗帜,你的形象和体态语都会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黎静老师年轻,但给学生亲切,教师上课有激情,语言也很有特点。

4、上出语文特色。语文课主要是听、说、读、写。这是双方的,一是老师的听说读写,老师以引导、示范、评价为主;一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学生以训练、巩固、评价为主。各环节之间能做到水到渠成,丝丝入扣,不着痕迹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我们的活动重在交流,我借此机会谈点自己的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1、备课时备学生,作精心准备。课堂四十分钟要的是效率,所以,要在构建高效课堂上做学问。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不明白的不讲。学生课堂上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课堂上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课堂上能写的老师不写。

2、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小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课堂上对学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个要求,对学困生给予更多能够得着的机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多一点语文意识,多留心,多揣摩,多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越来越精彩。

评课发言稿 篇20

大家好!我是跃升里小学的。我今天做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看图写话》的期末复习。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和中年级的语文相衔接,从低年级就要逐步开展一定的写话训练。因为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谁 干什么”的句式,这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已知,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1 以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谁 干什么”的句式。2 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把句子写具体,层层递进,提高难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什么时间 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的句式把句子说具体。一般学生掌握“谁 干什么”的句式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要求。同时,我结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句号和逗号。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3 以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去写,然后去检查,教给他们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逐步养成检查的习惯。由于这是复习课,每个环节我都让学生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看图写话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的基础上,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帮助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让学生在中正确、巧妙的运用。通过这次的做研究课,我的教学理念有了的转变,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就结合刚才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我先谈谈我感觉几处成功的地方:

进入填一填的练习后,我利用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通过比较第一二句话,让学生知道用上“在什么地方”使句子更加具体了。再通过引导启发,由学生说出,句子的开头还可以加上“什么时间”就更加的具体了。因为学生掌握的时间只是局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给出了在“语文课上”,又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了“数学课上”,我及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图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语文书,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要“仔细观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想象要合理。最后,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试着写出一句话。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要点给出了一句话: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里下象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错误,图上实际是两个小朋友在下围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看图写话的小儿歌,强化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变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在观察看语文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在学生说出“数学课上”以后,当时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想象合理。2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处都出现了“那么”的口头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去发现,改正,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练。3学生的时候应该在充分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仅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没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就显得的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新意。

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研究课,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帮助我进步。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大力帮助的简主任和x。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2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上午,和大家一起,如痴如醉地聆听了武、盛两位名家的课堂教学,感到时光太匆匆。她们温婉优雅的风度,幽默智慧的语言,带来了名师的气度,更带来了深度研究的多元语文。听她们的课,用受益匪浅这个词,已经不足以表达我满满地收获。此刻,占用几分钟时间,用四个词语,和大家交流一点我的听课。

第一个词语:平等

两位老师在课堂开始之前,都和学生有一段情感交流的对话,这段对话的目的我想是通过对话这种方式,了解学生语言表达与思维认识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两位老师甜美而有质感的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特别是和学生交流的话题是立足学生最贴心的实际生活的,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有话可说了。这样的交流,是敞开心扉的,也是平等对话的,就如《石头汤》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我伸出我的手,我露出我的笑,我敞开我的真心,我们的快乐就多了,我们收获也就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便是幸福课堂的开始,是心灵交流的开始。而这种平等的姿态,延伸在了课堂的每一处对话之中,值的每一个人细细回味。

第二个词语:

萧伯纳说:用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你有一个,我们用和进行交换,就拥有了两种。真正的阅读是有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两位老师的课堂,交流的是对文本的感悟,对人物的认识;交换的却是学生的,是思维的碰撞。这里,不得不赞叹名师就是名师,那不露痕迹的点拨和引导,将学生的阅读引向纵深。像武x讲到“妇人拿出胡萝卜”一幅图画时,师提出的问题由表及里“这次变化的又是谁?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让她有个这样的改变?”盛新风老师课堂上步步紧扣的“找景物、谈感受、体会情感、用自己的话写意象”,都是为了向学生介绍诗词学习的重要元素——意象,这样的引导,将阅读延伸到了心灵深处,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油然而生了。此时的课堂,学生的小手高举了,表达流畅自信了,眼睛发光发亮了,声音响亮激动了……此时,生本课堂的活力充分彰显了,在生本课堂的获利中,学生从阅读中升华的得到了碰撞和提升。

第三个词语:多元

两位老师对文本的深度研析,对内容的多元解读,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引导,以及读写结合的作法,都是多元语文的一种表现。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进行了两次读写结合的练写。这种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理解、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行的读写结合,正是语文能力在时间中形成的过程。还有武x从图画中引导学生发现元素(皮影戏、发饰、服饰、灯笼等等),盛x结课时将书法作品与唱腔完美结合的展示,都是多元语文的一种表现。如果两位老师没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对教材的深度研析和多元解读,我们是看不到今天这样精彩的课堂的。

第四个词语:需要

一个月前,我有幸参加了省厅组织的素质教育域外高级研修班的考察学习,对“从学生需要出发”的教育理念深有感触。今天,我在这里,同样感受到了“从学生需要出发”的教育理念。两位老师都是从学生的感受出发,让学生爱上文本,爱上文本中的人与故事,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这是心理的暗示,也是心理的需要;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让学生演绎故事,辨析道理,置身情景,触动心灵,这是情感的流露,也是成长的需要。阅读是会上瘾的,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景、融入生活,学生才会爱上阅读,学会思考。我们也才能让学生的世界在书香中得到滋养,才能使这种要营养的阅读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要。

玫瑰绽放,满园飘香。当我们从这众多的玫瑰中汲取芳香的时候,当我们从名师之路这座玫瑰园中汲取营养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这座玫瑰园中生根发芽,含苞待放的时刻。

那么,老师们,就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吧!

最后,说一句感谢!感谢吴教授带给我们的教育,感谢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课堂,感谢名师之路给我们的成长机会!

谢谢!

评课发言稿 篇22

首先感谢韦老师和黄老师两位老师呈现给我们这么精彩的两届语文课。二位老师选同一年级同一单元的两不同课文,展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风格。

先说黄老师的这节德国——《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黄老师在这四十分钟里展现了很多亮点。如前面几位老师评的,教学环节紧凑、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我想说的是品词和德育的两个亮点。在品词学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一环节时,黄老师先给学生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接着投影出示句子,并用鲜艳的颜色标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给学生读句子再解释词语意思,然后展现12张鲜花美图,紧接着质疑,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鲜花?学生纷纷发言,黄老师收集了学生提到的6个词语,分成A B C三组,再给学生换到课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位置读句子。我觉得这样品词很好,但是又觉得好像这样结束还缺点什么。如果再追问,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写好在哪?使学生区别同义词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选择,体会语文用词的美与准确性,是不是更好? 第二亮点是课文的情感升华部分,黄老师也做得很好。他从课文最后一段内容填空开始,引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的心灵美。再给学生合作交流,我们身边或生活中哪些事情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布置作业续写“花的梦”或者“思乡的梦”。不知道是不是快到下课时间的原因,学生好像还有些困惑。我认为这一环节可以结合我们当前创建文明的大背景引导学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种奉献。奉献己的花,就能欣赏到许多别人的花;有了奉献就有回报,得到回报后学会感恩,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自己种的花,人人种花给别人看,那么我们将看到怎么样的花?这就是“花的梦”。如果我们全社会都讲奉献,人人会感恩,那么我们的国家将是怎么样?这是“思乡梦”——“我的梦”。

再说韦老师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小艇》,也有很多亮点。韦老师看似简单的几张填空题幻灯片,体现了韦老师对这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要求。三张填空题由易到难设计。学生只有读会课文,读懂课文,才能完成练习。在第一张练习,韦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主要交通工具”定义威尼斯的小艇。第二张练习概括小艇特点,“把小艇比作 ,写出了小艇的 特点”,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事物,第三张练习“在 时候,小艇能够 。”是用排比的句式说小艇的作用。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扶到放地引导体现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法。如果再设计一题仿写的扩展练习,是不是更好呢?

最后说一点这两节课的不足之处。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练习,两位老师在“听说读 ”的练习很到位,就是少了“写”。两节课里,学生几乎不用动笔写字。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评课发言稿 篇2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首先,我要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习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小组学习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习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习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平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评课发言稿 篇2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我们大家都注意到了,我们进入评课室时桌椅不是这么摆放的,是像教室的桌椅摆放一样。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改变了摆放方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面对面交流。试想:如果我们像学生在教室的坐法那样,一个老师对着另一个老师的后背评课,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吗?肯定不会。为什么同样的语言交流,面对背和面对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我想这说明交流的效果除了与语言的表达有关外,还与非语言的交流(表情、眼神等)有关。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也要发挥非语言交流的功能,这关系着互动效果。我在商丘兴华中学听课时就发现,那里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一旦有学生开口发言,其他学生的目光都是齐刷刷地射向发言的学生,说者尽心,听者认真,效率自然会高。

在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师大自主招生语文卷开始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抛弃你程式化的思维,我们要考查的是你真实的语文能力。这句话将是未来语文考试的方向。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这一学期,我们提出了“构建生态和谐教育,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这是进一步丰富完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一项重要举措。打造优质高效课堂,需要我们明确以下四点:一是我们这一节课准备让学生解决哪些问题(目标问题)?二是我们计划用多长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效率问题)?三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方法问题)?四是这些问题解决的如何(哪些学生解决了?哪些学生没有解决?这些学生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课后如何帮助他们解决?)

围绕两位老师的课,大家作为内行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分别为两位老师提几点建议。l老师的一贯作风是有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我们学校前几那个被称为“差班”的实验四班,在你手里也是激情四射。但是,这一节课上,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起来。“动”的不足,就会导致展示、质疑的不足,开放的不足。二是在内容设置方面,我觉得本文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本节课只需解决一个问题即可,让学生读熟课文,掌握字词翻译,能够熟练翻译课文,把下两个环节留到二个课时。r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在如何在一节课内解读长课文且做到活而不乱为大家提供了借鉴。我觉得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展示时最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口述出来,不要读课文。找到的是知识,变成自己的话就是能力。二是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品读,领会其内在的涵义。

评课发言稿 篇25

各位:

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小学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蒋莹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蒋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1、本堂课中,蒋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2、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 put(输入)。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评课发言稿 篇26

各位同仁: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有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蒋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蒋老师问:“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从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遗像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导入自然,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老人与海鸥之间有多大的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执教中,如:蒋老师释题后就会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重点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战士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和叫海鸥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想鸥群呼唤。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感受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和爱。老师叫给巧妙地朗读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

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蒋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培养朗读的有时,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渎、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评课发言稿 篇27

优点:

美观、精细。课如其人。这一特色在有序的教学流程、亲切的教态和授课语言、美观精细的板书布局等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既没有激荡的故事情节,更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适合反复吟诵,在诵读中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来讲,的确很有难度。但是,授课老师还是凭借自己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序的流程安排,顺利而较圆满的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几点不足:

1、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儿化。因为儿化音和本音,他们在表达的意思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严格按文章本来的面目去读,以准确体现文章的原意。

2、在朗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要适度,不要过(用刻意追求的夸张的语气去读),不要刻意去表演。正确的做法是:以自己的本音(平实说话时的声音)为基础,适度表现文章的情感(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基调,比如抒情散文和说明性的文章其基调就很不同,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

3、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读破词、读破句,也不要失字、丢字。要准确判断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朗读时准确表现。

4、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气息的运用(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腹腔、胸腔、颅腔整体配合),找自己真实的声音(平时说话时的音),不要憋着气读。

5、 朗读时要组织句子(正确停顿,以准确体现文章表达的意思),根据文章表达的意思,确定重音,做法是: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朗读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应是:能否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朗读应该注意:读文章不是读句子而是读意思。(我的理解:注意文章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朗读时要体现这种关系,不能割裂这种关系,把文章的一部分部分独立的做某种朗读处理

6、老师对全文边读边问,显得支离破碎,目的不明确。整节课学生读得有气无力。有的学生读得结巴不流利,未重视单个学生朗读过关。这是三个较严重的问题。

几点建议:

关于语文教学,我还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语文老师应追求什么样的本真的语文课呢?我认为:

1、本真的课堂是真实的。即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真实的;老师提的问题是真实的,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

2、本真的课堂要朴实。要运用最经济的手段去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3、本真的课堂要扎实。

4、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营造浓浓语文味的意识。浓浓的语文味体现在圈、点、画、批、读、思中,体现在品词析句中,体现在对文章的赏读中。

5、老师上课要潜入语言文字之中,不能浮光掠影。

6、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考虑能否在课堂上扎实的落实,不要贪多,以免使每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都得不到扎实的落实。

说的不成系统,想到哪说到哪,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评课发言稿 篇28

各位、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李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说课。

大致说来,李老师的说课有如下特点:

1、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品德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李老师拍摄学生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小片段,先发生小冲突、小矛盾;后两个同学化干戈为玉帛的情景。运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评课发言稿 篇2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老人与海鸥》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说话等事例表现了求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憾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向人们展示的是老人与海鸥至真至爱的人鸟情。

这是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怎样做到长课短教,合理取舍,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是执教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姜洪霞老师老师对课文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简简单单教语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处理,新颖而独特

上课伊始,姜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老人陪海鸥”、“海鸥送老人”两个主要内容,引出话题:“海鸥的哪些举动使我们意想不到”,从而引导学生速读课文15—17自然段。当学生抓住重点语段体会情感后,又顺着他们的思路抛出话题“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海鸥为什么会有这些举动?”再次引导学生复习梳理第1—12自然段,剖析老人对待海鸥的行为,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更好的感悟老人热爱海鸥的深情。

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扎实而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配乐读交织在一起,尤其是课堂后半段的教学,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通过朗读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重点句段的教学,扎实而有效

姜老师在教学15、16、17自然段时,着实下了工夫,他心理很清楚要突破哪几个点,并且怎样落实这几个点的教学。在选取的文本中,也做到了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在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抓住海鸥的动作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海鸥与老人不舍的深厚情感。

四、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有效拓展

课堂上资料的拓展能激发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本堂课中,姜老师多次恰到好处地设计拓展的教学环节,比如:对海鸥老人的介绍;在悲伤的乐曲中,诗歌的范读;以及让学生想象说话“老人想和海鸥说些什么?海鸥会对老人说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建议:

一、关注问题设计的同时关注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可操作性,让孩子能理解老师的意图,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孩子几乎没有动笔,缺少学生批注能力的训练和片段练习。最后想象训练可让学生选择一幅图片动笔写一段话,而不是说一句话,不符合高年段的训练要求。

三、课堂时间的把握因该再斟酌,有点前紧后松,可以在品读重点段落部分更耐心点,让孩子充分朗读,感悟深情。

评课发言稿 篇3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李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说课。

大致说来,李老师的说课有如下特点:

1、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品德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李老师拍摄学生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小片段,先发生小冲突、小矛盾;后两个同学化干戈为玉帛的情景。运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2,做一做和P50页练习十二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重难点: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关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只列式不计算。

(1)甲数是200,乙数是甲数的,乙数是多少?

(2)苹果有60箱,梨的箱数是苹果的,梨有多少箱?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全班有44人,男生有多少人?过程要求:

①逐一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列式。

②说一说以上3道题的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

一个数(单位“1”) x =具体量

(已知) x (已知)(未知)

2、某校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7。

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生:(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3)男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4)女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等等。

二、探索新知

1、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例2题目):某种清洁剂浓缩液和水按1:4的比可以配制成稀释液,如果配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各有多少毫升?

(1)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说一说1:4表示什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水的体积是浓缩液的4倍;

②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xx1/4;

③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xx4/5;

(引导提问:稀释液是几份的数?“5”是怎样得出的?)

④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的xx1/5。

(3)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想怎样列算式表示?

①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师巡视辅导

②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法是:

方法一: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追问:为什么要“÷(1+4)”?

方法二:稀释液的份数:1+4=5

浓缩液:500=100(ml)

水:500=400(ml)

答:略。

2、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像这种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3、问:在按比例分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4、看书回顾。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书的49页的例2。

三、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配”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

“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好,已经完成的举个手?谁愿意带着你的本子到台前来介绍你的方法?”

师:这道题是分哪个量?(70棵树)

按什么比来分?按人数46人、44人、50人来分

师:他做得对吗?师:凭什么说做对了?(由学生说出检验方法)还有其他做法吗?你也来介绍一下。

2、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看,我们集体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一人只要说一种,就凑成了这么多种解题方法。其实,就算是“神七上天”那么伟大的事,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只要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六年级学生也一定会是最棒的。

四、拓展延伸

1、师:般情况下,1克的盐要搭配20克的水。问题是,“如果我现在要配制一杯210克的盐水,你能告诉我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吗?”好,请你用心帮我搭配。

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教师板演,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2、小结:很多时候,题目里并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比是多少”,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判断分析,找出它们是按什么比来分,再找出它们之间的比来进行计算。

师:最后,我们来解决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

3、如果现在有零花钱45元,具体用途如下表,将这45元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你会怎样安排这45元零花钱呢?先请你们在小组里制定出它们之间的比,然后计算。

请个别小组上台展示、汇报。

五、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同学们,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师: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1、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第2题:(1)“1份蜂蜜和9份水”说明什么?

3、第4题:从2:3:5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是怎样解答的?用作业本完成这题。

《比的应用》评课发言稿

叶志贤老师今天讲了《比的应用》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三是能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1、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2、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素材,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零花钱分配”“如何分配利润”等,情境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试图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

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

建议:叶老师这节课优点很多,但在例题教学时我有个人的一些见解:

教材中的例题是“浓缩液稀释”,这个材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背景不熟悉。如果在设计时换成了“奶粉和温水去冲调牛奶”这类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材料会更容易,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课发言稿 篇3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听了刘老师和杜老师的《购物策略》这两节课,我收获很多。下面就我观课的维度,主要是从学生课堂参与度谈谈我的体会。

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量化分为两部分,讨论交流部分和展示反馈评价部分。

刘老师这节课,学生全部参与讨论交流,全班学生参与率在90%以上,得分40分,展示反馈评价部分,参与学生35人,学生参与率50%以上,得分60分,总共得分100分。

刘老师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谈谈自己对三家商店优惠方案的理解,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学生在展示时,大胆、大声、大方,尤其是小老师表现出色,学生有个人见解,有提问、有解答、有质疑、有补充,勇于展示自我,不怕出错,展示了学生最为真实的一面。

杜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全部参与交流讨论,全班学生参与率90%以上,得分40分,学生参与人数累计29人,学生参与率50%以上,得分60分,总共得分100分。

杜老师从学生购物经验导入、贴近生活、贴近课题,学生个个活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交流的时间。在“问题探究”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足够的思考过程,独立完成问题后,再与别人交流讨论,提

高了学习的实效性,但在探究时,个别学生解题有困难、速度慢,如果让学生“1帮1”,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可能会提高学生解题速度,为课堂添彩。

我们学校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32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有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蒋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蒋老师问:“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从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遗像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导入自然,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老人与海鸥之间有多大的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以生为本,朗读感悟在《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执教中,如:蒋老师释题后就会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重点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战士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和叫海鸥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想鸥群呼唤。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感受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和爱。老师叫给巧妙地朗读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

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蒋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培养朗读的有时,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渎、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评课发言稿 篇33

尊敬的各位、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身为青年教师在这里与自己的成长感想和教学体会,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觉得非常紧张。由于自己自身能力和经验认识所限这些感想可能会很肤浅甚至很幼稚,还希望老师们能对不当之处望给予批评指正。常常听到人们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雕塑家”、“手执金钥匙的人”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从小向往教师那超然物外的气度与对讲台的深情向往,我也走上了三尺讲台,想同学生一起找到那把“金钥匙”。

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我便被校园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的包围着,在“立德、博学、健身、务实”这一的感召下,促使我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学校刮起教改风暴,给了我们年轻教师更大的施展空间。在此,我仅代表年轻的教师感谢各位、老师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在向老教师学习的同时,取长补短,整合教育教学技巧,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塑造自己的教学特色。

回顾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活,特别是教改以来的教学,我的感受汇成一句话,就是——因势利导,百川入海。

每个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如果是一眼清泉,那么,到了我们这里就形成了一条条小溪,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为教改的要求,更需要我们将一条条小溪变成一股股支流,那么在我看来,读懂这一条条小溪,就成为了教学的第一步。

解读学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注学生,尊重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下,从尊重和关爱学生着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经常去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时处处想着他们,关心他们,多走近他们听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多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谈心与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才能因势利导,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了解每个小组的秉性,从而为高效的教学第一手资料。

2、既注重,又注重整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当他们形成教学小组后,如江河汇聚,总有泥沙翻腾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澄清下来。在初期,我既关注每个学生的,又注重整体的维护。在磨合期,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只关注,不插手。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引导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用一段时间完成了从解读学生到解读小组,进一步解读了整个班级。为我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了解“水势”的基础上,引导就很重要了,我主要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备课与课后反思,

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很少,所以备课与反思是做好引导的两个法宝,备课是了解学生的成果,而反思是上课实践进行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从而更好的提升10分钟的效率,使自己的引导更有针对性,方向更准。这样备课——上课——反思——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充实提高。

2、重视作业的批改

由于课堂上老师讲述的减少,作业作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尤为重要。作业是学生动态的晴雨表,有时在作业本上写上一两句表扬或鼓励的话,看似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

3、上课要充满激情。

泰戈尔说,“激情,是鼓满船帆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教师只有充满激情,学生才会被感染。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真的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达到了师生共鸣的效果。学生在一种兴奋愉悦且富有成就感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知识的火种才会被点燃。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我更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作为年轻教师集思广益,及时向周围的教师探讨学习,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我们形成引导的合力,从而享受水能载舟的乐趣,直挂云帆,百川入海。

我的发言到此完毕,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