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4篇】正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4篇】》

时间: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精选4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1

听了李老师的课,有这么几点启发。

教学设计方面,导入引出课题、猜测、实验、练习、拓展延伸,其实这堂课基本教学思路应该稍作修改:导入——引出课题——预测——实验——实验总结——课外拓展。小学科学一般不提倡把练习融入课堂,除非是复习课。

从师生互动方面,本节课李老师选的实验是很好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也着重演示声音产生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摸了摸音叉发音是的情况。然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

从教学中的细节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方面落实的相当到位。难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了振动的意思从而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建议,在课上尽量放手给学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总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2

今天很荣幸听了姜老师的一节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有趣,让我收获颇多。

课前他播放了一段视频拍手歌,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动作,学生唱的很开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接着他从这首歌切入今天的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之后他出示几种物品:钢尺、音叉、锣鼓等,问:如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并把发现记录在作业本的表格中。活动开始的时候,学生各自激动地拿水槽中的一种物体,观察完之后没交换物体,活动之前,姜老师最好提醒学生应交换物体,这样才会观察的更全面。

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能知道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板书的时候,姜老师特别的细心,提醒学生“振”字的写法。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最好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物体,发出声音时是什么现象和不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明白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姜老师通过三个实验,鼓面上的碎纸屑不停地在跳动,敲打过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有波纹,通过这三个实验能很好地巩固今天的知识,声音有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3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发起了一个讨论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在课外就先进行了思考。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反馈学生那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是一个相当棘手的事情,在听赵老师这堂课时,我再次发现有些东西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比如说经验。课上,一学生回答说:“物体发声时会动,不发声时不会动”。我当下就愣了,这个该怎么回答呢?你说他不对吧,尺子、梳子、皮筋在发声时真的在动,你说他对吧,向我们拍打桌子时,有声音发出来,但是桌子并没有在动啊。正在我苦恼的时候,怀老师顺势问到:“比较大、比较重的物体发出声音但是没有动,会不会是你没看清楚或是你看不到呢?”这么一问,学生就马上陷入思考中。这时,老师就请全班同学见证“鼓发声时是否在动?”进而引导学生借用别的工具来证明鼓是否在动。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小纸片、米粒来证明鼓发声时是否在动。

第二个实验,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有点难度,教师要在实验之前讲解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实验现象非常的明显,实验现象还让学生觉得非常的惊奇,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的惊呼声。老师没有制止学生的惊呼,脸上也没有出现不安的表情,一直都是微笑地巡视着,不时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实验结束后,老师顺势问到:“实验时,不时地听到同学们的惊呼,在惊呼什么呢?”一听到这个问题,学生马上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旁边的同学还不时的点头,课堂的气氛恰到好处。

交流完,小结完,我总觉得这堂课也可以完美的结束了。而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只见她面露难色的问道:“我们知道物体发声时会振动,但是同学们看,老师敲了一下音叉后还能听到声音继续发出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稍做思考后,一些聪明的学生高高的举起了小手。“因为音叉还在振动。只要把振动制止住,音叉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最后,老师再次出示课始的问题“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这句话是对还是错?”这个时候,学生都能自如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了。

科学课不难上,但是真正想把一堂课上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这件事老师做的非常的漂亮,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教学魅力上。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4

科学课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严谨、严密、逻辑性强,这样才显示“科学”。作为科学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课始,以“闭眼倾听各种声音”的游戏导入,学生们个个兴致高昂,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这和我们身上的听觉器官——耳朵关系最密切,由此老师巧妙揭题。并由“我们是不是有了它(耳朵)就能听到声音?”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去考虑、探究耳朵的构造及各部分的特点与作用,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上,老师注重对学生先猜想、再验证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对学生观察、推理、总结、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索、验证。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体会也更深刻,从模拟实验中清楚了骨膜的作用,从而知道了用耳卫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在保护耳朵时,教师在引申找出生活中的噪音,学习避免杂合躲避噪音的方法就更好了,这样就会使科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我们的生活服务。

整堂课,老师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过渡自然,语言风趣又通俗易懂,学生们兴趣极高,参与面广,积极思考,发言,而且准确率较高,课堂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