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28观潮精选9篇正文

《28观潮精选9篇》

时间:

观潮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附:板书设计

观潮 篇2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是什么意思?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 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 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 :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 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 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 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观潮 篇3

自读导言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读程序

1.认读。

(1)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

略不沾湿 (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手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2.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3.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

4.背读。

文章描写细腻而精美,自选一节记背。

(解说:认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习得;赏读是阅读的难点,其操作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腻而不杂乱的原则,它体现了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背读就是语言的积累。)

自读点拨

本文描写钱塘江观潮的景况。作者用散文的笔调,从白浪涛天的壮观,写到检阅水军的盛况和游泳健儿弄潮的精彩表演,以及十里江岸人们拥挤观潮的热闹景象。文章写得精练谨密,活泼生动。全文只有200多字,作者却把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把写景和记事浑然交融。海潮是贯穿本文的结构线索,没有旁逸斜出之笔。作者把正面描写和多侧面映衬烘托结合起来。如第4段,作者表面上写饮食、看棚,实际上写的是人潮。作者用物价的飞涨,显示观众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此外,还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写景之中有记事,记事之中有写景,二者融为一体。这一切无不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和文辞的老到。

自读思考

1.细读第1段后列举。

(1)文段对“潮”的第一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文段对“潮”的第二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3段,找出统领全段的一个词:______________

3.读懂下面这首词,找出课中与之关联的内容。

酒泉予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课文中写“满郭人争江上望”的内容是:__________

(2)课文中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3)课文中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内容是:__________

(解说:思考题应着重体现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参考答案

1.(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2.善。3.(1)第4段。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 (3)第3段。

(设计者:黄发莲 周崇典)

观潮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关字的教学。“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强调字的书写规范。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钱塘江大潮》教学资料带一盘、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学生解题目。

2.教师简介钱塘潮。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1自然段)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教师问: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己小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2.教师出示预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读,初识生字,读准字音。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她)读的字音是否正确,并划出自然段。(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4.请5个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将课文分段。(全文可分四段。)

学生说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之后的景象。

5.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教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一个学生读第3段,其他同学想: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教师读这段,学生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

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向水平方向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教师问: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看板书回答)

(6)教师问: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93“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7)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课后练习3的第(3)小题)请学生读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教师问:“去掉”“水天相接”一词好不好?为什么?把“沸腾”一词换成“高兴”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学生有语气地读这句话。

(8)那条白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同学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壮观的词句。

(9)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事先写好课后练习第3题的第(4)小题)理解“横贯”一词。(横贯是横着过来,在这里指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从这词中说明了什么?(潮水气势雄伟)可见这大潮之奇啊!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重点读出“横贯”一词。

(10)再近些,我们又看见什么了?(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理解。)

通过比较,知道第2句比第1句写得具体形象。“城墙”一词表现出潮涌之壮观。

教师再出示第3句话,和第2句再比较。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学生比较后认为第3句写得更好,写出了潮涌的来势凶猛,潮头很高,“两丈多高”同时点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说这钱塘江大潮‘奇’不‘奇’呀?”(教师指板书:奇观)

(11)学生读后一句,用上述比较句子的方法比较下列句子。

教师问:“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雄伟壮大,在这里指水势浩大。)

学生读这句,想象当时的景象。

(12)这时,声音就更大了,看看这句中的哪些词写出声音很大?(学生答教师板书:山崩地裂)

(13)学生再读这句,读出水势浩大,声音极大。

3.学生看录相,边看边用书上的语言描绘情景。

4.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第3段。

四、总结作者有顺序,有特点的观察方法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这是留心观察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2段和第4段,想想潮来之前和潮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试背第3大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一)讲读第2段。

教师问:“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目睹这一切的?”

学生读第2段。(学生读后回答: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教师问:“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中“横卧”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写出了什么?(江面非常宽阔)教师告诉学生同时也点明了“我”所在的地理位置。

“越往东越宽”这写出了钱塘江的什么?(地形)教师告诉学生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教师:岸上的景象如何?“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人们这时的心情怎样?(急迫、兴奋)

学生读第2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二)潮后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1.“霎时”说明什么?

2.“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说明什么?(说明潮来时的气势之大。)

3.什么时候,江面平静了下来?(过了好久)又从中知道什么了?(余波持续的时间很长。)

4.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想:这句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从水量很大讲江潮的壮观。)

5.学生有语气地读第4段。

二、最后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

1.学生从头至尾看《钱塘江大潮》的录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齐读第一段,重点读“天下奇观”。

3.学生有语气地朗读全文,想: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我们应向作者学什么?

三、布置作业 

1.认真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找出易错较难记的字。

第三课时

一、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读“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其中“涨”读(zhǎng),不读(zhàng),要特别注意。“昂”读(áng),千万不要读成(yáng)。

学生反复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二、抓重点,分析字形

1.“屹”: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右半部与“气”有何不同?

2.“若”:这个字读(ruò),是上下结构的字,下边是“右”而不是“古”。切不可把“丿”写成“丨”。

共四笔写成。

4.“复”:这个字与“夏”作比较,区别记忆。

三、个别字,注意书写

下面的字,教师指导学生按田字格规范书写。

四、认读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五、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屹立、笼罩、山崩地裂、浩浩荡荡、沸腾

六、用上面的词语造句。每词造一句

1.屹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2.笼罩——高高的白塔笼罩在蒙蒙的雾气里,显得是那么朦胧。

3.山崩地裂——浪潮汹涌奔腾而来,声音好似山崩地裂。

4.浩浩荡荡——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浩浩荡荡走过主席台,顿时主席台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5.沸腾——当听到裁判宣布中国队获这次比赛第一名时,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响成一片。

七、背诵课文第三段

板书设计 

观潮 篇5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是稳重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四、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亮点探究。

1.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人极多和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的人特别多。

六、背读。

七、练习(略)

探究活动

课下由老师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查阅相关的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1.写一篇说明大潮形成原因、关于大潮的传说、习俗的历史沿革的说明文

2.写一篇记叙文,描绘场面、抒发内心感受。

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观潮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的时间、地点及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风平浪静

教案点评:

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示例二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探究活动

如果你是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钱塘潮?根据课文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写一篇短文,向大家介绍钱塘江大潮。

观潮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 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小学语文教案:《观潮》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三、四、五自然段,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的细致。“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的气势。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思路】

“以读为本,以读促思”。整堂课以学生的朗读、默读为主要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结构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大声自读──静心默读、勾画──同桌互读──感情朗读──激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建立形象,在朗读中激发感情,在朗读中产生联想,在熟读中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起情绪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作者一起登上海塘大堤,领略了潮来前的景色,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风平浪静。)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不平静,我们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昂首东望。)我们昂首东望,等着、望着,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么还不来?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左右,江面上的情况又怎样呢?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到去──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和学生一道复习上课时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语文阅读要求,凭借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大声自读、初步感知。

2、默读课文,把听到的潮水的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再把标出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

4、汇报:

教师:请用上“先……然后……最后”把你听到的读一读。

学生回答:我先听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然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评析:教师出示“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旨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大潮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5、出示小黑板,指导朗读:

⑴学生自由读这三语句,体会声音的变化。

⑵指导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

师: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生:远处。)

师:“远处”应该读慢些。“闷雷”的声音听过吗?

生:感觉声音不响亮,就是“隆隆”的响声。

师:谁再来试读这句,声音是从远处传来,沉闷不响亮。

(学生个别读,齐读。)

⑶指导第二句:

师:后来声音怎样了?请第一大组读第一句,二大组读第二句。

(重点词:越来越大。)

⑷指导第三句:

师:最后那声音──

(学生读第三句。)

师:(出示“山崩地裂”)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重音在“崩”和“裂”上,词语读好后再放入句子体会。)

(评析:先读好重点词语,再读句子。)

⑸分小组、分男女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声音越来越大。

(评析: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就显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课的教学主线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呢?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地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为此,我依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观潮”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中,设计了“紧扣主线,教给方法,自读自悟,集体讨论,点拨深化,落实重训”的教学结构。首先让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重点读读课文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其次是让学生把听到潮水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联成一段话。最后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潮水声音”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变化。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看、议,有感情地朗读,感知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如:第一句“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中的远处知道这声音是从远处,并且是隆隆的声音,不响亮;在第二句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越来越大”体会到声音的变化;在第三句中通过“山崩地裂”的理解,来体会声音大得如同大地都颤抖起来。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也要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并且鼓励、引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惊奇,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完美统一。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大潮的壮观美。)

6、用以上的学习方法体会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

⑴学习刚才的方法,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师:请组织你的语言,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生:我先看到“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⑵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自由练读:

师:选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读哪句教师就指导哪句。)

⑶指导第一句:

重点词:“水天相接”。

师:“水天相接”指的是哪儿?

生:水和天相交界的地方。非常远,我们的眼睛所能望到的最远的地方。

师:那这个词应该怎样读?

(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咱们把它带进句子读一读,远远的地方终于看到一条白线,心情回怎样?

生:非常地激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⑷指导第二句:

师:那条白线怎样地向我们移来?

生:很快地。

师:接着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作动作。

(生读,体会潮水变化。)

师:“横贯”就是──

生:横着把江面贯满了。

⑸指导第三句:

师:“两丈多高”有多高?

(生用数学知识计算。)

师:大概有楼房的两层多楼那么高。

(生惊叹。再指导生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⑹指导第四句:

抓重点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采用赛读的方式读出气势来。

⑺作者写看到的潮水的景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读。)

生: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朗读体会

1、朗读三、四自然段,体会声音和样子的变化。

2、同桌分别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3、师:请同学们把写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的句子联系起来想一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

⑴先闻其声再见其形。

⑵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也越来越雄壮;潮水的气势优越来越大,它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⑶带着这种体会把三、四自然段自己大声读一读,想象那雄伟的气势。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你还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体会。

生:“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这句话中的“还在”、“漫天卷地体会到大潮的雄伟气势一点都没有变。朗读体会。

生:“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中的“依旧”、“风号浪吼”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没变。

师:你们还从那儿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体会到大潮持续了很长时间。朗读体会。

师:此时江面的平静与潮来之前的平静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可见,潮水的水量之大。我们把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体会大潮的气势之壮,时间之长,水量之大。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所以钱塘江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课题“观潮”与“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意思是一样的吗?“奇”是什么意思?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奇”是“奇特”的意思。

师:那钱塘江大潮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潮来之时气势雄伟壮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一年只有一次。江面越往东越宽,大潮从东边来,特殊的地势使大潮来势凶猛。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早以人山人海。

师: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叙,从声音、气势、形态三方面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表现了大潮的气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评析:采用“自读自悟、讨论、点拨深化”的方法来学习“潮头过后”部分,体会出潮头过后依然壮观、雄伟,回扣主题“天下奇观”。在这部分中,朗读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朗读“量大、质高、有指导”,通过抓住词语体会大潮的气势,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一名人流中的观潮人,此时此刻你的情感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

六、总结

师: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七、拓展训练

当小小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仍紧扣了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观潮的人群中,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同时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能力、人格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在生动实际活动中能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观潮 篇9

.《观潮》教案6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案5

.《观潮》教案4

.《观潮》教案3

.《观潮》教案2

.《观潮》教案1

.《观潮》教案

.《观潮》说课稿

.《观潮》备课笔记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译文

.《观潮》自学评估

.《观潮》评估测试

.《观潮》能力训练

.《观潮》综合能力测试

.《观潮》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观潮》同步强化训练

.《观潮》同步练习

周密《观潮》mp3音频课文朗读  

周密《观潮》flash课文朗读  

《观潮》图片素材  

《观潮》ppt课件  

《观潮》ppt课件(2)  

《观潮》ppt课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