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正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时间:

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渔家傲(秋思)》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中的《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情感及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感情法,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四、教学重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五、教具和学具: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件。

六、课时安排:

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影片介绍,使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简单了解词作内容及诗歌朗诵的节奏变化。

(三)通过朗读竞赛,使学生熟悉词作内容,初步形成对词风的感性认知,步骤如下:

1.听读播放的录音,要求学生在下面跟读,跟读的`同时注意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

2.学生通过放胆大声自读,形成初步印象。

3.学生分组(每组5-6人)朗读,选出二人报名赛读,其它学生把自己的点评写下来。

4.学生点评。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会谈到重音、语速、停顿,并涉及到词的内容和风格,老师适当点拔、引导。

(四)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并诗歌赏析

1、“塞下”与“秋来”分别点明了什么?“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

2、“衡阳雁去无留意”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从“四面”到“孤城闭”给我们描绘什么样一幅图景?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4、“浊酒”和“家万里”分别写出了什么情况?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5、“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作者的什么心情?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6、“羌管悠悠霜满地”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惆怅难眠。

7、本词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互文

(五)问题探究通过理解进一步把握朗读。步骤如下:

为了理解词的内容,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投影展示问题)

1、上下阕分别侧重写什么?

答: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答: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答: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答: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请把这首词用散文话的内容表现出来。

2、课外积累:摘抄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渔家傲(秋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解题

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

四、背景介绍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

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七、合作探究赏景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八、合作探究悟情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句中,感受到”来谈一谈

九、思维训练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十、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十一、课外积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渔家傲(秋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

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2、重点字音检阅:

塞(sài)下浊(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1、让同学配乐朗读。

2、让语文课代表点评。

3、让语文课代表朗读。

4、老师点评,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大家齐读。

四、疏通文意,把内容尽收眼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疏通文意。然后老师检查重点词句:

异留意长烟浊酒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

强调“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