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6篇】正文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三化学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三化学教案 篇1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在此反应中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听老师讲解

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

碳的还原性

1.C + 2CuO2Cu + CO2

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2.C + CO2高温2CO

炼铁,介绍此反应的实际应用。

记录笔记

看多媒体播放的资料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本节课知识重点。

整理笔记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质?

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炼铁

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谈心得体会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四、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五、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26-28内容,思考: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 习题 一、选择题1-3 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 实验9-2 P28 实验9-3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P30-31

必做题1-13

选做题14-15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 ,汹涌的大海呢?

[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 水分子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出示目标

[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初中学习方法

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

[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

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

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

[板书]水由固→液→气时

分子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 改变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问]这样的变化是变化还是变化?

[生]物理变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问]这是什么原因?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