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音乐教案(优秀6篇)正文

《七年级音乐教案(优秀6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七年级音乐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要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进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初步了解了贝多芬,却仍对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怎样刻画的?

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三。体验与反思

1.学生朗读6、7、8、9段

2.教师点拨: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3.学以致用:用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作5分钟人物速写,所刻画的人物均是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互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4.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这次访问的收获。

5.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并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明确;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音。

6.拓展作业

a. 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修养。

b. 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

c. 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对湖北民歌《幸福歌》的欣赏与学习,激发学生喜爱民歌,感受民歌那“原生性”的质朴美。

2、知识目标:通过聆听、演唱、交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了解湖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本曲节奏方面的基础乐理知识。

3、德育目标:通过对湖北民歌《幸福歌》的欣赏与歌词的理解,抒发同学们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是由民间歌手蒋桂英根据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变而成的歌曲,歌曲采用了领唱和合唱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以重复的手法巩固了主腔的地位。第二部分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其旋律表现出细腻,婉转,抒情,高亢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南方民歌的风格。本歌以优美,轻快的旋律,表现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幸福快乐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2、难点让学生熟悉歌曲并且掌握节奏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讨论练习等方法,完成此次教学内容。

教学教具:

地图,大歌谱,视听音响设备。电脑等教学设备。

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个别回答问题,让其发挥独创精神。

2、启发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歌唱表演的方式给予表现机会。

3、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加强师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浙江民歌的情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湖北民歌的音乐风格。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首民歌。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回答哪一首是湖北民歌?

A《太阳出来喜洋洋》

B《小拜年》

C《幸福歌》

学生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今天我们欣赏的就是湖北民歌《幸福歌》。

师:(出示地图)请问有谁能找到湖北省呢?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湖北风光。

教师介绍湖北省的地理知识和人文景观。

师:通过介绍,我相信大家对湖北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再一次聆听这首民歌,请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回答,《幸福歌》的特点?

(欢快,婉转,抒情,高亢。)

教师介绍湖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湖北的民歌即抒情又比较高亢,欢快而热烈,每段的结尾就会有众人的吆喝呼应,节奏也是比较快的,有显著的南方的民歌的特点。)

二、创造性表演

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了本曲,用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演绎这首《幸福歌》由老师做指挥来并分为三组:

A、舞蹈组同学随音乐即兴起舞。

B、歌唱学生演唱领唱部分。

C、部分同学随音乐唱合唱部分。

(通过表演环节,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歌曲并且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体验歌曲,使学生在幽默和欢快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从而达到熟悉歌曲,掌握知识点和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首先让同学们自己回答学到了什么?老师再做点评。

今天我们欣赏了湖北民歌《幸福歌》,让我们了解、感受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了解湖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本曲节奏方面的基础乐理知识。通过大家的互动表演,能熟悉这首歌曲,进一步的了解到这首歌的内在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高尚情操。

师生告别:我们通过听赏。共同感受了陕西民歌。有机会我们再共赏他的更多作品,同学们再见!

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简单听辨西洋乐器;

2、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涵的深厚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同时感受到热爱祖国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感,而且用着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同样是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所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二、新课导入:

上课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知道我国的两大河流吗?(集体回答)

生:黄河、长江。

师:对,那么我们把黄河比作什么河呢?

生:母亲河。

师:是的,我们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河。同样在欧洲有一个叫捷克的国家,他们也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而且捷克人民把这条河流比作是他们民族的摇篮。有谁知道是什么河吗?

师:(出示课件《伏尔塔瓦河》)

三、讲授新课:

师:提问:大家知道这首乐曲是那位作曲家创作的吗?

生:……

师: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及简介。

1、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

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展示幻灯片:主题旋律)

2、师生共同看着乐谱哼唱主题旋律。

3、出示准备的乐器长笛,由老师示范,让学生随着哼唱主题并感受其乐器的音色。

4、分段听赏并谈论自己的感受。

(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

5、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同时完成课本P18练习。

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的?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

(1)伏尔塔瓦河的第一源头(长笛演奏)和第二源头(单簧管演奏),小溪逐渐地汇成大河(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出现)。

(2)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这是歌颂性的旋律,是作曲家心中对伏尔塔瓦河的赞美,旋律为八六拍子,优美流畅,旋律线为低。

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欣赏《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阿尔卑斯牧场》、《丰收之歌》、《玛莱卡莱》、《弗拉门戈舞曲》、《玛组卡》、《霍拉舞曲》、《苏格兰风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乌克兰民歌《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瑞士民歌《阿尔卑斯牧场》、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意大利民歌《玛莱卡莱》、与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曲》以及苏格兰风笛曲,体味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蕴与不同的风土人情,培养青少年对不同文化尊重和热爱的品格。

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演唱上一节课《乡村花园》,吧学生带回欧洲音乐的氛围中来,从主动演唱到主动聆听,进入到较深层次的感受音乐。

2、听赏歌曲《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3、《阿尔卑斯牧场》。

(1)用提问与讲解了解瑞士民族音乐以及阿尔卑斯风土人情。

(2)分析《阿尔卑斯牧场》的调式、调性、基本结构。

(3)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这首民歌的基本情绪。

4、《玛莱卡莱》

(1)欣赏当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这首意大利民歌的音像带(比如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录像带或录音带),让同学们谈谈听后感。

(2)讲述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文风景的小资料(图片)。

(3)分析这首歌曲的旋律变化与歌词情绪变化的内在联系。

(4)结合欣赏作曲家托斯蒂的其他一、二首精美的意大利民歌,如《悲叹小夜曲》、《夏夜的月亮》等。

5、弗拉门歌舞

(1)欣赏一般弗拉门戈舞曲后观赏舞蹈图片(或教学幻灯片)。

(2)讲述弗拉门戈音乐舞蹈的几种类型。

6、妈祖卡

(1)欣赏肖邦的钢琴曲——玛祖卡。

(2)介绍著民音乐家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及其作品。

(3)介绍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及舞蹈特征。

7、霍拉舞曲

(1)聆听霍拉舞曲的教学录音带。

(2)介绍罗马尼亚民间舞——霍拉,以及罗马尼亚民间音乐。

8、有关资料

(1)《玛祖卡》

玛祖卡是波兰的两种民间舞的玛祖卡和用玛祖尔(波兰中部马佐夫舍地区的一种流利、活泼、欢快、热烈奔放的男女双人舞曲)体裁写的音乐作品流传到法国后的统称,18世纪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国。各国的宫廷舞蹈编导们根据波兰玛祖卡舞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形式,其音乐节拍为3/4,一重拍落在第1拍或第2拍为其特点,舞蹈以滑步、脚跟碰击,男舞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和以双人旋转等为主。著名舞剧《莱蒙达》、《天鹅湖》,歌剧《亿万苏萨宁》中都有玛祖卡。著名作曲家肖邦曾以此音乐体裁写成多部传世名作。

(2)《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民间舞蹈,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曲由青年男女搭肩成行开始,招着女子参加进来,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联成一个圆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相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是圆圈逐渐逆时针旋转;间或向中心聚拢,然后散开还原队形,参加者可达数百人;往往可持续舞蹈数小时,直到尽兴。

(3)《苏格兰风笛》

风笛是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至少已由三千年的历史。相传有罗马人从亚洲传入欧洲,从16世纪起,苏格兰人便将风笛与其它乐器和用,在多种场合表演。

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

1、欣赏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描绘的意境?

3、议论:曲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

4、师:《1997?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请大爱与我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

二、比较欣赏

1、拖放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导讨论:听过这两首歌曲吗?歌曲的曲名分别代表我国哪两个地方的地名?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在课件上点击寻找)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吗?能简要地谈谈吗?(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3、歌曲比较:

(1)会唱这两首歌曲吗/(引导学生跟琴哼唱这两首歌曲,并思考问题。)

(2)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你的体会从哪而来?

(3)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展示课件歌单)要求学生边听师演唱,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律乐句的演唱对比,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进而体会歌曲的情绪的变化。用添加“三连音”、“休止符”朗读歌词的对比体验方法,认识“三连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歌词、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4)归纳:

曲目

相同 不同

音乐创作手法 曲式结构、风格 音乐与高潮处理手法 歌词表达方式 表达的情感

东方之珠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现手法。 抒情、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歌曲。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 含蓄、富有诗意。 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七子之歌》 A、上行、下行音乐短语的应用;B、音程大跳,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通俗、口语化。 表达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

三、歌曲演唱处理

师: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针对《七子之歌——澳门》内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

2、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

3、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用。

四、总结

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本节课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著名教育家苏截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的理论,将本课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通过创设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欣赏、表达、比较、思考、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

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任何 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歌曲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情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观念。

依据心理学:“任何知识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多次接触与研究,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诱发兴趣”的原理,本课采用同题材作品类比方式,创设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景,通过音乐教学体验过程的引思、激思,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积累听觉经验过程中,不断发展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

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配乐诗朗诵。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三角铁、小铃鼓。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地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地即兴表演。

教学过程:

1.播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2.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例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么用“中速稍快” 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现?歌曲演唱有什么特点?等等。

3.第二遍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绪。

4.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5.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例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第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乐段的节奏有什么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是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6.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练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

7.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拍击节奏,在“三角铁” 处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地演唱1~2遍。

8.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哪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

9.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领唱等)

10.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讨论的意见,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手打节奏。还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其他方式进行表演。

11.以下方法供参考:

(1)在拍手处可以边拍手边喊:“嗨、嗨”,烘托气氛。

(2)可以根据歌词的提示做表演,如走秧歌步,精神饱满地和着音乐踏步。

(3)教师为本课教学准备一些渲染气氛的道具:锣、鼓、镲、彩绸等,便于学生边歌边舞。

12.学生转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配乐诗朗诵。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播放《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录音,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作品的情绪。

(3)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几段音乐,由学生自主选择乐曲给诗歌配乐。

(4)教师宣布:小小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5)学生自荐、自愿为老师和同学表演诗朗诵。

(6)教学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