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秀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1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线明了,层次清晰,首尾照应,语言凝练,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读促悟,以景悟情,真正融入课文情景,感作者这所感。
1、抓关键词句,以读悟情。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学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句,自己读句子,说感受,然后再读再体会。就这样,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在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及悔恨,进而体会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相机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表演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2、填补情景空白,加深体会。在课文的空白处,如“我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在泪光中,作者看到的母亲什么样的面影。“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让学生说说作者在想到故国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在入情入境地中,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对母亲真挚的情感。
不足的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 篇2
那天我执教《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段,在指导朗读时我范读,竟然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难以弥补的悔恨……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情不自禁抹起了眼泪。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对我从小到大无私地呵护,想到了自己对自己女儿的爱,想到早晚有一天会骨肉分离……孩子们抬起头看着我,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学生嘲笑我不争气的眼泪。我努力恢复平静,说:“同学们,我们多么幸运,我们的母亲都还健在,我们的母亲是怎样爱着我们,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你能理解季教授此时此刻的心情么?你也会像季教授这样深深地怀念自己的母亲吗?”他们默默地点头,他们也被感染了,我没有多说什么,情感激发得自然而然,这节课他们朗读都特别动情。
老师在课上哭了,这算不算失态?“情动于衷”,我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学生不会见笑,自己也不用不好意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教学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及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季羡林先生的文章。 为了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并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为课文的引子,带领学生进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 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4
《怀念母亲》这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借助过去的日记形式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一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位是自己的祖国母亲。
本节课由两课时完成,我所讲授的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于亲生母亲的怀念,以及心中的悔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引导学生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恨”字,从而从第二段中的前三句话去体会作者究竟恨什么。在预设中我希望学生能抓住两个“只”字来体会作者一恨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太短,二恨老天给母亲的生命太短。但在前期设计是,我是通过让学生读前三句来找出这里出现的两个相同的“只”字,从而把握情感。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样有些牵强,孩子们并没有用心真正地去体会,在设计上不妨直接让他们去自己找,从哪个字可以体会出。
为了方面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力求通过两篇文章相互补充的方法,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我把整篇文章进行了拆分,使其各段在需要时呈现出来。但教学过后,我发现由于补充的材料过多,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
另外,对于本课字词的把握,我放在了开课伊始,一些难懂的词语,我给出了一些解释,让学生来读。而在讲课过程中,就没有再过多的涉及。其实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尽量随文解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解词的方法。
本次讲课,由于课文内容过于充实,所以,大胆尝试着讲了第一课时。发现自己虽然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品读,但是有时这种拼读方式还需要多加斟酌。对于层次的把握不如步子迈小一点,一边学生能在情感上有所提升。另外,要避免顾此失彼的毛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3、再读第二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听写词语。
2、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 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③ 感情朗读。
⑵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② 感情朗读。
⑶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③ 感情朗读。
⑷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 感情朗读。
三、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2、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3、摘抄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课后反思】
本课的导入较为成功,从学生所熟知的自己的母亲谈起,说说与母亲相处的时间(12年),再导入到课文中,作者与母亲只相处了六年,便离开生母。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始终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怀念,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较深之处如:抓住“抱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联系生活实际《妈妈不在身边的滋味》(叶明辉的作文)体会“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此外,课外资料的适当补充也起到了很强的辅助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