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教学反思【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猫的教学反思【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猫》教学反思 篇1
《猫》一课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课前习中,学生先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提出疑问。课中习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环环相扣,设计缜密。教师抓住重点,直奔主题,略讲前两只猫的部分,而详细讨论第三只猫的故事。再在语言的品味中,由猫到人,由文本本身到个人启迪,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主题。课中习过程中,学生视频和朗读音频的展示,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平板研讨环节,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1、碎片化问题太多。最好能做到只用主问题贯穿全文,在问题抛出之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学生给出的答案,会更精彩。
2、教学中环节还可再精简,这样课堂的推进会更游刃有余。
猫教学反思 篇2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但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是让学生齐读课文,一定程度上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朗读理解,不能由老师设定模式来约束学生。
第三、是在学生评论其他同学读课文时,评语不是很丰富,比较刻板,应引导学生使用多变的语言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觉得自己在蜕变。尽管现在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我坚信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在我不断的努力下能够更快成长。在这里也感谢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给予我无穷的力量。
《猫》教学反思 篇3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作者把“老实”“贪玩”“尽职”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集于猫一身,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老舍先生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在教学过程,我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一、重视整体把握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猫的?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
二、抓住“古怪”理解课文。学习第一部分时,让学生找出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抓住“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这三个方面理解了猫的古怪性格。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句,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品析,使学生知道这种矛盾性格集于一身就是古怪。如从“乖、小梅花”等词语体会到作者喜爱猫的感情。
三、重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努力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比赛读,大声读、默读、快速读等,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从‘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细心品味,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最后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情感升华,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猫睡觉,玩耍,捉老鼠,蹭腿,斗蛇等形象。通过录音体会到了猫丰富多腔的叫声。课堂生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教学本课,总体上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课堂因此而充满了活力。但是有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还不够。另外,因为内容多,容量大,后面的内容学的有些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