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优秀教案(汇编3篇)正文

《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优秀教案(汇编3篇)》

时间: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那么高二政治教师如何写好《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程教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练习

1.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等。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家家装饰着圣诞树,唱着欢快的圣诞歌等。这表明

A.不同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B.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C.不同的文化遗产,文化特色各异

D.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答案】B

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古城北京被彻底改建,城墙和城门被陆续拆除。据说建筑学家梁思成当年曾为此流泪,抱着一块城砖对拆墙的人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梁思成之所以流泪,因为他深知文化遗产

A.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

B.一个国家全部历史事件的凝结

C.一个国家宗教发展的集中表现

D.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D

3.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

①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

②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民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4.“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的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 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④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计划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世界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进而能够阐明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意义,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世界文化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文化现象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通过探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了解,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的观念,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1.1-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1-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1.1-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一说你最想去的地方,为什么你想去哪里?

如果这世界只有一种文化,如果每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区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模样,那么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思?旅行要看些什么呢?正是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才吸引我们的目光,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列举自己想去的地方并讲讲理由。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导入正题。

1. 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环节一:大家都来猜。

设问:你知道这些哪些是那些民族的吗?(见PPT)

你知道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什么建筑吗?

你知道这些文字的名称吗?

环节二:晒晒节日习俗。

提问:你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吗?(PPT)

我国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西方传统节日

设问:这些节日的共性是什么?

回归理论:从民族节日的形成上看,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从庆祝传统节日的意义上看,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环节三:说说文化遗产

从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故事说起。

贝聿铭,自小生活于苏州,1935年赴美,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1982年,获美国普利茨克(Pritzker)建筑设计艺术大奖。 1978年,他率美国建筑师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他出国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母亲的怀抱。他站在景山之顶,凭栏远望,灿烂的阳光之下,故宫建筑群沿着主次轴线平面铺展,错落有致,金黄的屋顶,赭红的城墙,被湛蓝明澈的天际线勾勒得华美雄浑,显示出纵横一气,万物谐和的辉煌和安详。蓦然回首,贝聿铭微笑着对他的美国同行说:“我是中国人!”

设问:贝聿铭为什么有这样的自豪感呢?你知道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吗?

展示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文化遗产。

回归理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重视文化遗产?

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予以保护。

设问:除了故宫以外,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4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2项。

教师展示:文化遗产在中国。

讨论:有些民族文化遗产损坏严重,维护和修善的成本太高。有人认为,文化遗产没有保护的必要。你怎么看?

(1) 学生分别回答。

(2)学生举例说明,可以谈谈一些熟知的节日如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交流节日习俗。

(3)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总结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肯定保护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引发学习兴趣,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服装、建筑、文字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故事令人感慨,深感因我国文化遗产的壮美而带来的自豪感。

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交流中逐步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精髓。

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透视

文化多样性

我们观察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和文化遗产,品尝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韵味,可以看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找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设问:请同学说一说文化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环节四: 回顾精彩一幕

播放视频: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活字印刷

设问:如何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总结: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精彩,思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对于概念直接给出比较清晰明了。

从直观的画面,由浅入深概括理论内容。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环节五: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三段资料。

思考: 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态度?我们对于多样的世界文化应该遵循怎么样的原则?

理论回归: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在发展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得出如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

提供文字素材,有助于学生静下心来梳理所学理论知识。

课堂总结

本课的知识结构。

向同学们介绍一部电视剧: 2005年美国的6集电视连续剧Into the west(译名:西部风云)从白人移民和北美本土印第安人两个视角来书写一段宏伟的史诗。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和交流、融合,是美国西部史上风情诗画与血雨腥风的历史见证。

课后活动:

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并选定主要发言人,在下节课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拓展材料

1.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节选如下。

第1条-文化多样性-人类的共同遗产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第2条—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多元化

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主张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参与的政策是增强社会凝聚力、民间社会活力及维护和平的可靠保障。因此,这种文化多元化是与文化多样性这—客观现实相应的一套政策。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制度密不可分,它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能够充实公众生活的创作能力的发挥。

第3条—文化多样性一发展的因素

文化多样性增加了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它是发展的源泉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

2.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全球化的几种观点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上和当代世界的客观事实,世界上每一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各国、各民族能否长期保留自己的文化特点,成为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关注的问题。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开始探讨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全球化(或称“文化同质化”)问题,探讨的焦点是:文化是否像经济一样,形成全球文化。目前学术界存在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有可能会形成全球文化。因为经济全球化将对各民族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全球性的互动和一体化导致差异的缩小,全球性的规范、思想和实践将压倒本地的规范、思想。有的学者赞成、主张文化全球化或国际化,并提出实践的方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从国家和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看,在国家和民族没有消亡之前,即在没有组成一个世界国之前,不可能有一种整合的全球文化。全球性的互动可能会导致各种文化的新融合,但全球一体化也可能激起各种不同文化传统的防范意识,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文化,全球性规范必然会被人们根据本地传统作出自己的解释,因此,美国没有办法实现全球性的文化霸权。

第三种观点认为,创造力和跨文化接触以很快的速度创造着文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种创新也会加快。也就是说,文化创新比文化同质化的步伐要快得多,因此,最终获胜的是文化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全球各国、各地的交往速度的加快,互动频率的增多,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促使不同文化之间发生接触和冲突。在接触或冲突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更大,渗透更深,但不可能形成全球同质性的文化。在国家和民族没有消亡之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将会长期存在。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似乎不可阻挡。然而,文化与经济不同,文化多样性或多元化趋势仍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