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新文化运动》教案(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内容导航
《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1《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2《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3《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4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5《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6《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7《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8《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9《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1
一、课程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首创“文学改良”、鲁迅李大钊的代表作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
2、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法指导:
知识点:
(一)创办《新青年》
(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xx 》为阵地,高举和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反对,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
(二)文学革命
(1)1917年,胡适发表了《xx 》,随后,陈独秀发表了《xx》,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2)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创作了《xx 》《xx 》等文学作品,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3)“新世纪的曙光”
(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xx 》和《xx 》两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探索的新出路,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课堂训练
1、填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请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2、议一议:为什么人们打这场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性质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那几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历史 八年级)
扬州市甘泉中学 龚红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独裁统治。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大转型,逐渐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对一些理论性知识和历史现象认识程度不够。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式讨论,适当加入一些视频材料让他们真切的、多维度的认识历史。
二、目标预设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将预设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精神,爱国爱民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儒家思想。
四、设计思路与理念:紧扣新文化运动的“新”,联系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明确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本单元的课题《近代化的探索》,自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由此,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多媒体展示)。结果如何呢?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思想层面进行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期待。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设计:由两幅背景图引入(①武昌起义 ②袁世凯画像)
教师设问:第一幅图讲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第二幅图上的人为什么是窃国大盗?
学生回答后,由此导出两个背景因素;
①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②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教师引导并设问:于是两股思潮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当时的中国民众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教学设计:一起看一段鲁迅《藤野先生》节选的内容
教师设问:在这段文字里你看到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他们麻木,毫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过渡并设问:是啊,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觉得要想中国强大,从国民这方面必须怎么做?
学生回答完毕后,由此导出第三个背景因素;
③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设计意图】以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主动找出新文化运动发动的真实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请学生拿出课前预习完成的学案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设问: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分别是什么?运动兴起的标志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6页和教师多媒体出示的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设问:“民主”和“科学”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指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教师设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它最早创办于上海,后来转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北京大学
教师总结:是的,当时北大校长是蔡元培先生,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1)前期运动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看一副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对联
教师设问: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的思想在百姓中发展的如何?
学生回答:百姓还是相当的愚昧。
师生合作探究:我们学习西方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点拨:陈独秀称“民主”和“科学”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个民主指的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设计:看一段节选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家》的片段
“高家的明媒正娶的媳妇瑞珏在即将临产的时候,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结果,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教师设问:你怎样评价陈姨太的举动?
学生回答:完全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行为。
教师设问:所以我们所宣传的是什么样的“科学”?
学生回答:西方自然科学,以及研究处理问题的科学精神。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学设计:看一段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来自于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教师设问:这段材料理反映的旧道德中什么样的思想?你还知道哪些旧道德的思想呢?
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新道德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总结:新道德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权。但是请大家注意:旧道德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确为祸不浅,但是儒家学说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又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不能完全否定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利用了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他的封建独裁铺路,并不代表儒家思想全都要唾弃。所以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精神支柱,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该要发扬光大,看待历史现象要有辩证的态度。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教师设问:新文学和旧文学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书本57页回答。
教学设计:请生看材料一: 上邪! 冬雷震震, 我欲与君相知, 夏雨雪 , 长命无绝衰。 天地合 , 山无陵, 乃敢与君绝!
江水为竭, 材料二: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段材料。
教师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大家觉得这两段文字哪个更好理解?为什么?
学生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和设问:是否文学革命仅限于文体形式的改变呢?带着学生一起思考书本58页活动与探究。
学生回答:文学革命是用的形式作依托,重点是为了表现新思想,以此来反抗封建专制。
教师总结:所以文学革命是一个从形式到内涵的大改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新思潮。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同时用好书本上的思考题,让文学革命的内涵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
(2)后期运动内容
教学设计:看一段关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视频
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
教师设问:回答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先进的知识分子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资产阶级思想优于封建思想,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让他们看到了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社会,让他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思考。
学生回答:进步性: ①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②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这一直
影响到后来。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乱”。
——陈独秀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设问: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课堂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运用资产阶级的思想向封建专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又点燃的知识分子挽救民族的希望之火。
【设计意图】以结构表回顾知识点,易于学生理解,也更好的回顾了重点知识。
(四)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自主学习与测评。
2、自己设计了四道选择题,一组填空题和一道材料题。
七、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西方新思想的传入
2、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3、改变国民性的需要
(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1、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
2、前期: ①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后期:②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八、作业布置
上网查找资料,探讨新文化运动还在哪些方面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因为时间有限,课堂上不能充分探讨新文化运动给人们思想解放带来的影响。通过课下查找资料,课上分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3
【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
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7、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着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后,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老师总结了一首歌谣,帮助同学们来记忆这一课的内容。出示歌谣。
新文化运动歌谣
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5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中学 李晓敏
一、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设计思路:
主标题:“一本杂志与一场运动”,副标题:重返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为历史现场,以陈独秀办刊物为线索,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学流程:
导入: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题记。
师:回首***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社会,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我们仍清晰可见众多思想先驱们的求索身影,他们有哪些人?
生: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师:先驱们前赴后继,为强国救民,先学西方技术,后着眼西方制度。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群思想先驱,以陈独秀为代表,他们又将为黑暗笼罩下的中国探索怎样前行的路呢?
屏幕显示:“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陈独秀” 这次陈独秀的探索目标锁定在哪里?改变国民思想。他想通过什么途径?办杂志。
这堂课我们就从陈独秀1915年创办的这本《新青年》杂志入手重返新文化运动的现场,看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先驱们如何将犀利的文章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
师:从陈独秀的话和杂志名称可以看出,他的杂志是如何定位的? 生:面向青年,启迪民智
师:当时要办好这本杂志,还需要哪些必要的环节?
学生交流,总结三个环节:社会调查;聘请作家;版面设计。 师:下面我们就帮陈独秀出谋划策,先来了解民国初期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状况如何?
1.社会调查:突破新文化运动背景。
我们先借助民国元年的这套老教材看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屏幕呈现材料:
图片:1912年面世的《共和国小学教科书》
“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的缘起》
从民国元年教科书编委会的编书宗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受知识阶层欢迎。 但当时社会的统治者和国民的思想又是怎样的呢? 屏幕显示:
材料一 1914年12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师: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又看到了民国社会的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国民仍深受专制思想影响。
师:透过刚才这两个侧面的调查,同学们会得出什么反馈结果?
生:自由发言
师:确实,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过渡:面对现实的黑暗,陈独秀将聘请哪些特约专栏作家来冲破旧思想的藩篱?
2.聘请作家:落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他们符合《新青年》杂志定位的有哪些作品? 学生看书本回答。
通过这些作品他们想传递哪些思想?
我们先来看陈独秀。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希望青年能进取、向上。而他最有影响力的想法则发表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篇文章中。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补充解释:文中提到的这两位先生分别是:Democracy和Science,即民主和科学。可见,新文化健将们想要提倡和反对的分别是什么?
我们在看看李大钊的文章:《孔子与宪政》《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师: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
生: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师:接着来看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生:主张文学革命,用取代文言文。
过渡:为推广,胡适还身体力行,写了很多白话诗,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师:读完后,大家都笑了。你们是不是笑胡适的诗没什么内容。确实,当时有很多人抨击胡适,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是只限于文体形式的改良,毫无意义。”大家怎么看?
生:有意义,更浅显易懂,方便了文化的传播;但确实有点“无病呻吟”的缺点。就这个问题,胡适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胡适《自序》
师:在文学革命遇到瓶颈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鲁迅。读完《狂人日记》这段文字,结合胡适刚才的话,分析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特殊贡献。
生: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回顾,归纳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内容?咱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填空。
过渡:有了充实的内容后,我们下面来帮着设计版面。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我们把第四版预留。请大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给前三个版块定个合适的名称。
3.版面设计: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再运用。 学生自由发言。
如:第一版:民主科学;第二版:平等博爱;第三版:文化视角;第四版:编读往来
4.编读往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大家的版名都取得很有特色,可以鲜明反映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下面我们看看当时读者的反映,看看国人是怎么看这份杂志的?
过渡:从这两段材料中我们看到了从《新青年》缘起的这场新文化运动给国人思想带来哪些变化?
师:这场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哲人已逝,但精神永存。先驱们为国奔走呼喊的话语仍在耳边回荡。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缅怀先驱沐浴思想: 凄风苦雨是你孤独身影 为科学,肋骨做火把! 黑暗社会是你冲破藩蓠 为民主,你心燃头顶! 华夏大地你碧血丹心 前行、前行„„
山花烂漫是你思想波澜 为民生,你几多慷慨? 松柏翠绿是你精神常在 为社稷,你把忠骨埋! 炎黄儿女争做火炬手 传薪火、传薪火„„
《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新课讲授:
教师:有人这样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第一个篇章“新旧碰撞风云起”来找到答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学生:……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我们先走进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来明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72页第二段明确大屏幕上的表格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更直观、生动地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介绍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基地和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破旧与立新树国魂——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化运动人士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材料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7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伊”字则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
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首次发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最先“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谁知,一个“她”字在文化界竟引起强烈反响。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将《“她”字问题》写好之后,寄给当时发表过几篇论辩文章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此文写成于1920年6月6日,发表于1920年8月9日;发表之后,又收入《半农杂文》集中,获得了广泛认同。渐渐,“她”字便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在文章书籍中,并最终为人们认可并广泛使用;就连刘半农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来得及深入解说的“它”字,现在也成为人称之外的其它物名的确定代词而广泛运用。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过后,女性的第三人称便渐渐为“她”字替代,表示物的称呼也有了“它”字。这两个字,沿用至今,这个成
绩,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刘半农先生创获的。 新课: 板书《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学习新文化运动,我们将从新背景、新人物、新内容、新形式、新发展和新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新背景: “新”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新”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新人物: 陈独秀——1880-1942曾留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科学。 李大钊——1889-1927曾留学日本,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鲁迅——1881-1936曾留学日本,代表作《狂人日记》。 胡适——1891-1962曾留学美国,首倡写作。
三、新内容: 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材料三: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材料四: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
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四、新形式:用代替文言文
材料:胡适积极倡导运动,但有些喜爱文言文的人有抵触情绪。有人开玩笑说:“语言不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笑着说:“不一定吧,有位朋友给我打电报,邀请我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意从政,决定不去,就用复电拒绝了他。”请同学们试着用文言文和各拟一份电报。
胡适先生的电文如下:干不了,谢谢!
五、新发展: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六、新意义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 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 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 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这一点一直 影响到后来。
七、小结板书: 新背景: “新”思潮 新 文 化 运 动 “新”经济 新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 适、鲁 迅 新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新形式:用代替文言文 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意义:思想大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业:长江全能学案 P22--23 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8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导学】
一、探办刊的缘起,明大师的用心(背景篇)
(一)历史背景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________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一方面,_________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_________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一方面,辛亥革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______________的逆流。(直接原因)
(二)概况
开始的标志:______________ 活动基地: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阵地: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旗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观封面和目录,寻杂志的主题(内容篇)
提倡______与_______,反对________和__________ 提倡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 提倡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 民主:不仅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也指(广大国民的)民主思想和观念,侧重于公民意识的培养。
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并重,科学侧重于民智的开发。 新文学:形式上提倡;内容上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三、看杂志的读者,听历史的回音(影响篇)
性质:__________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进步性﹙影响﹚:猛烈冲击了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_____和_______的洗礼;为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影响﹚: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________________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活动:让同学们猜猜他们是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介绍:现实的热点话题“北大是否该为孔子立像?”,从而导出本课学习内容《新文化运动》。
【新课学习】
明确课标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新”?“新”在哪里?“新”带来什么?
教师出示两本今天的杂志,引导学生从“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这个思路出发进行本课的学习,从而回答三个设问。
第一部分
探办刊的缘起,明大师的用心(背景篇)
从了解杂志的主编陈独秀的年谱入手探究为什么会“新”?
材料:
陈独秀年谱(1879----1942)
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幼年丧父,随祖父习四书五经。
17岁(1896)中秀才第一名,信奉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 23岁(1902)从改良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 26岁(1905)加入中国同盟会。 33岁(1912)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入狱,出狱后到日本。 36岁(1915)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 提出问题:这一年(1915)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在上海陈独秀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从而促使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资料的梳理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再现历史,走近历史。根据新闻报道并结合教材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做到论从史出。
通过出示一组材料采用演绎推进的方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材料1: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每月一本。
1916年9月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杂志《上海青年》有同名之嫌,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总部迁往北京,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
材料2:
北大与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实质:鼓励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旧文化的阵地。
材料3:
大师云集的北大
第二部分 观封面和目录,寻杂志的主题(内容篇)
材料: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以及封面人物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还有目录易卜生号从总体了解杂志主题是宣扬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初步回答“新”在哪里?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目录,出示一组材料采用演绎推进的方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一步回答“新”在哪里?
材料1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的指导思想。
材料2 ‚国民政治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则未可实现。‛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 ‚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民主:不仅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也指(广大国民的)民主思想和观念,侧重于公民意识的培养。
材料3 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
——鲁迅《药》
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并重,科学侧重于民智的开发。
材料4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文学:形式上提倡;内容上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材料5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都写着,满本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打倒孔家店‛ ——吴虞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第三部分
看杂志的读者,听历史的回音(影响篇)
第一步:先出示一组材料了解那个年代的青年的思想(尤其是我们熟悉的对中国近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深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初步让学生了解“新”带来什么?
材料1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材料2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
材料3 1919年12月4日日记云:‚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日记云:‚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7日日记云:‚看《新青年》,定课程表‛ 1919年12月10日日记云:‚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日记云:‚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日记云:‚上午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5月5日日记云:‚下午看《新青年》杂志‛
——《蒋介石日记》(1919---1926)
材料4:
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由李大钊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这是中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论。从此,《新青年》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激励一大批新人走向追求共产主义的道路。
早期革命后来成为党内高级干部的几乎都与陈独秀的《新青年》有关,连毛主席也不例外。.。.。.你想想,连叶挺这样在孙中山身旁的人都因为《新青年》加入革命队伍,这个陈独秀有多厉害!‛
——《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
第二步:通过一段穿越时空的博客,了解今天人们对新文化运动如何评价,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回答,这一问题做开放式回答不做具体结论式的表述,给予学生一个重要的史观:“价值立场的不同导致历史结论的不同。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高考真题强调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的历史影响,从而进一步回答“新”带来什么?
第三步针对传统的观点否定“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传统文化”,听听大师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从而启发学生的新视野新观点,加深对“新”带来什么?的理解。
材料:‚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鲁迅《无声的中国》(1927)
第四部分
21世纪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新青年(反思篇)
提出问题:21世纪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新青年?以史为鉴,再次重温历史,寻找答案。播放视频重温历史再次体会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对学生(当今的青年)提出要求“高扬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实现中国的强国梦”!从而完成本课的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真题训练】
1、(2011年天津卷)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2、(2011年浙江卷)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3、(2011年江苏卷)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4、(2011年上海历史)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菲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
5、(2011年安徽卷)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6、(2011年海南卷)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
7、(09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
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四幅人物图片,问:哪位同学能说这些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中国处在了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之下,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首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了一场探寻中国出路的新文化运动。
过渡语:(展示《青年杂志》的封面,过渡到本课第一个大问题)
同学们,此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青年》的创办
自学指导一
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一段到第三段,回答下列1--3题:
1、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同桌讨论)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各抒己见)(提示如下)
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
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
教师点拨:
1、A.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3、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强调:学生会依据课本回答出以上三个方面。教师指出,这个问题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二是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为加强理解教材,教师提出问题:
1、课本中的“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是何意思?②改造国民性,当时的国民性又是指什么?(教师简单解释即可)。
2、西方的民主平等的新思想与北洋军阀实行的独裁专制的旧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尊孔的目的是实行独裁和专制。所以,新文化运动要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就必须把矛头指向孔教。所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斗争。
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分小组辩论)
教师点拨:
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教作为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
自学指导二
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三段和42页第一段,回答下列1--4题: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阅读42页红体字及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
学习?
教师点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主要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
强调:“民主”和“科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4、言之有理即可。精神紧扣着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并以此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
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过渡语:(过渡到新世纪的曙光)
我们一般把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可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世纪的曙光”
自学指导三
快速阅读课本42页最后一段和43页2段,回答下列1--3题:
1、?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
3、你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师点拨: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指导学生读42页竖黑体字——摘自《庶民的胜利》。
2、当堂掌握陈独秀及创办的刊物,李大钊及其文章。
学法指导:(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写法;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写法。并让学生写一写。)
3、A.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各抒己见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和后期在内容上你认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点拨:
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活动探究
阅读分析:
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写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