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通用5篇】正文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通用5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编辑枫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石壕吏优质课教案,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石壕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石壕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石壕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石壕吏》教案 篇4

一、导入: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 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再 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吏 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 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0、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 篇5

“有这么严重?把人家说得像《石壕吏》里的老翁似的……”我将信将疑。不就是一洋节日吗。何况还有校规校纪立在那儿呢,这学生敢“顶风作案”?

“真的――赵老师还为此事向校长求了老半天的情。校长才网开一面,不作追究。你以为,现在的学生还像你读书时候那么单纯,那么规矩!”

无话可说了。

没错儿。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的第一批学生里边。着实“涌现”出了一批“好手”:秦××逃清洁时,跑得比刘翔还快:朱××在跟别人粉笔大战时,简直就是个神投手;要是一大批同学集体状告夏××时,这个作文老是四类文的胖子,会表现出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智慧来……

想想,这两天他们仨儿一下课就聚在一起,目光躲闪、举止怪异的样儿。不禁让我优从中来。于是,我决定当一回侦探。

平安夜的前两天,等他们蜂拥至操场自由活动的当儿。我悄悄探入教室……

秦××的抽屉里竟然装着一崭新的文件夹。里面夹着的七彩包装纸平整而鲜艳――他什么时候养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将资料整理归类了,还学会包书了呀?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朱××课桌上,一个语文预习本,一个语文习题纠错本赫然摊开着,(说是赫然摊开着,是因为上面的红色叉叉太醒目。另外“订正”二字每天都出现在他作业的最后。雷打不动。)可奇怪的是,在最后一个“订正”二字后面,是所有之前的错误订正啊!

夏××的“喜羊羊”笔袋一侧夹着一张小巧的卡片,上面暂时只出现了三个字“曹老师”。他想对我说什么呢?

想想这段时间孩子们的反常。他们的心思我已探知一一……

三天后(终于战战兢兢地等到这个日子),晚自习下课铃响,我异常大声地重复着和其他老师一样的说辞――“晚自习后迅速返回寝室”啦,“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啦,“熄灯后禁止说话”啦……

这时,只见夏×ד倏”地起立,肥厚的大手往课桌上一按,双眉紧蹙,像要冲上讲台。我下意识地后退一步。不料他的话让我至今回味。“曹老师,您别说啦。我要说对不起……”他真是这样不给我任何喘息机会一气呵成的,语速之快,让我愣了整整十秒。紧接着他抓起抽屉里那个用七彩包装纸包扎的礼物盒,硬塞到我怀里,又“倏”地冲出了教室,随即,是其他所有同学的祝福“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