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长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4篇)正文

《《长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4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长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长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龟兔再跑》,出示。

上次龟兔赛跑是谁赢了啊?兔子一直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一时大意,才会给大家留下笑柄。但是兔子相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实力。一天他们各自在草原上找到了一块空地,相约再比试一次。比赛场地是这样的。出示。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这样比赛公平吗?

学生估计并说明原因。

(二)自学指导:

(A) 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反馈交流。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5 3 5 3 = 16(米)

方法二: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 3 × 2 =16(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5 3)× 2 = 16(米)

3、优化出简便的一种算法。

(B)

1、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4 4 4 4=16(米)

方法二:边长乘4、

4×4=16(米)

3、优化算法。

三、当堂训练,学生独立练习。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算算长方形的周长;

2、汇报各自的算法:点拨篱笆围正方形的三条边。

四、知识迁移,深入探究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集体谈论,分组练习。

五、反馈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周长。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畅谈感受!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

正方形

方法一:5 3 5 3 =

16(米)

方法一:4 4 4 4=16(米)

方法二: 5× 2 3 × 2

=16(米)

方法二:4×4=16(米)

方法三:(5 3)×2 = 16(米)

长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点评:有目的地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复习,为学生探索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作好了孕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9+6+6=30(cm)

②9×2=18(cm)6×2=12(cm)18+12=30(cm)

③9+6=15(cm)15×2=30(cm)

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9+6)×2=15×2=30(cm)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点评:通过操作、提问——引导、探究——交流、展示——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教师一方面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了其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评价、比较等活动,既张扬了学生个性,鼓励多种算法,又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自觉接受较优的算法。]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点评: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计算中来。]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长方形的周长:(4+2)×2=12(cm)正方形的周长:3×4=12(cm)2苯萄Ю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28÷4=7(c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点评:采取先尝试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办法。把让学生说出想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对加深学生理解周长意义、解决有关周长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

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10+10)×2+5×2=50(cm)(10×2+5)×2=50(cm)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如下图所示。 5+5+5+5+10+10=40(cm)(5×2+10)×2=40(cm)10×4=40(cm)??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点评:本节课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及其应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是想让学生对该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并进行及时的巩固。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密度。]

(教学片断)

长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周长的含义。

2、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钉子板、尺子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70= 4302= 16008=

430-60= 8804= 31003=

380+40= 5006= 42007=

800-50= 4005= 20004=

2、计算:一个正方形,边长10米,周长是多少米?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演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

(1)引导学生分组练习。

①在钉子板用线围成长方形。

②动手量一量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③围成这个长方形要多长的线。

(2)启发学生讨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一周要用的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两个长相等,两个宽相等,也就是对边相等。

2、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

(1)出示例7: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边出示例题,边出示图形。

(2)小组交流应该怎样计算?并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这样计算。

①6+4+6+4=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加宽加长加宽,所以6+4+6+4=20(厘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想?

②62+42=12+8=20(厘米)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先算2个长是多少,再算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或长方形对边相等,知道长方形的长,就可以求2个长是多少,知道宽,就可以求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启发学生还可以怎样想?

③(6+4)2=102=20(厘米)

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对边相等),先求一个长和宽的和是多少,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4)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算法。

教师明确三种算法都正确,哪种比较简便呢?

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后两种算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5)反馈练习。

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8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随堂练习。

1、口述长方形的周长。

2、出示一组图片,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投影出示)

3、口述计算过程(投影出示)。

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要用多少厘米花边?

(3)一个长方形地,长25米,宽15米,周长是多少?

4、操作练习,小组进行。

四、布置作业。

人民路小学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是100米,宽是4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长方形的周长》教案 篇4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2、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

3、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4、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5、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6、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