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22篇)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22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师: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自由读17和18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教案》,来自网!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

师:我们祖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它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的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剧种,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这种戏剧的形成,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4、学习习惯方面

(1)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和根据需要搜集、积累信息的习惯。

(2)养成先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3)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4)养成课外阅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读后写读书笔记

(5)养成如实表达的良好文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8、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每堂课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0、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五、作文计划:

(一)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目标: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做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如,谈自己的理想;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说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自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3、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习作教学:

1、作文总目标: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2、习作教学措施: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

(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习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习会认字,学习会写字。

提示:

(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近“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近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近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习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西藏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习,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习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5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有关天气的字词,学会7个新生字,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识记大写字母。2.巩固拼音及汉字书写规则。

3.积累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学习阅读交流,学会合作。教学重点:大写字母的学习,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大写字母的学习,教具准备:课件,字母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经典诵读:《春夜喜雨》

一、趣味识字

1、谈话导入:今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天气预报”,那里边经常都会怎么来形容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自由拼读书中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请大家打开课本11页。

3、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字。

5、交流识字方法。

6、游戏开火车读,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7、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吗?

二、字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记一记。

1、谈话激趣。

2、出示26个字母(小写)。你认识它们吗?

3、请学生读

4、告诉学生这些拼音字母每一个都有一个读音一样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旁边出现对应的大写字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同桌互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认识大写字母

(1)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2)看一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3)记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差别大?

6、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唱唱字母歌。

7、背诵比赛。

(二)读一读,写一写

1、出示花朵上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2、批名拼读,听音说发现。

3、观察书中的示例,尝试给生字分类。一组是韵母中有“an”的,一组是韵母中有“ang”的。

4、学生把汉字按不同类别书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

5、检查完成情况,反馈。

小组讨论

当堂训练巩固拓展

作业:

1、认读本节课生字,并组词

2、背字母歌

第二课时

经典诵读:《春夜喜雨》

一、读一读

1.老师过渡:下面有一首儿歌描绘的是祖国南北方同一季节不同的景色,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2.自读诗歌。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注意读准“祖、岭、盛”三个字。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4、全班交流感悟儿歌。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练习给诗配画:你觉得该画什么?

6、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7、指导背诵儿歌。

①自己背诵。

②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连句开火车背诵;

③四大组开火车连句背诵。

二、写字:白、回、国

1、请学生认一认这三个字,并仔细观察字的收写占位。

2、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做好书写准备,自由尝试书写。

4、展评。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美丽的春天吗?(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一些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内自由读。

3、检查认读情况。小老师带读,批名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词,并描述一下词中所描述的美景。

5、全班汇报。

6、再读词语,记住词语,说话训练。

四、和大人一起读。

1、自己试读儿歌。思考:儿歌中一共讲了哪几对要好的好朋友。

2、批名分小节读,并汇报主要内容。

3、齐读。

四、小结:说说自己在语文园地里的收获。

作业:1、背诵《日积月累》

2、写本节课生字(42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

教学要求:

1、认只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抓信事例,体会狄仁杰护法、执法之公正。

4、体会狄仁杰护法之公正,感受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商鞅南门立木,想方设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强大,人仅要老百姓自觉守法,还要执法者公正的执法、护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初步识认人物。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练习用小标题概括。

2、学生独立自学课文,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三、品析细节,体会护法之公正

1、问:狄仁杰身为大理寺的负责人,是怎样公正护法的呢?

2、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互评、补充。

讨论:狄仁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犯言直谏是为了什么?

4、体会其中感情,指导学生读出狄仁杰据法力争时的话。

5、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了解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如何公正护法——感悟其美好的品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护无辜”。

四、课堂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倾泻而出欲止不能。所以教学分为四个活动板块:字词擂台赛;走进录音棚;我是评论家;文化小使者。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突出教师的点拨与小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比喻、排比、反复修辞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做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理解各种修辞的作用,熟读成诵重点句。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安塞腰鼓的图片,)请同学们去看一幅图片,这是(腰鼓),它属于哪个地区(陕北),这是静态的安塞腰鼓,那么动起来的安塞腰鼓是何其壮观、何其豪放啊!(放舞动的安塞腰鼓的视频,放完后)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师说,然后学生读“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黑色字屏幕出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字词擂台赛(会读、会写生字词)

1、老师手中拿着本课的生字卡,如果你认识,你就勇敢地站起来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利用生字卡检查字词)

2、我们学习字词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请看屏幕,齐读两遍。(看屏幕齐读两遍)

三、走进录音棚

1、谈谈安塞腰鼓: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请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你读完本文的感受。 (根据本文学生的理解把几个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能体现这些感受?预设;

(1)如果第一个学生读的很好,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好在哪里?点拨:他完全可以是一名播音员了,注意了读音、节奏、重音情感。

(2)如果第一个同学读的不好,例如情感不到位,(上面两种情况不管出现哪一种,顺势而推)我们来感受一下名家对于安塞腰鼓的朗诵。(播放视频)

2、我是小小播音员:预设几个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1)第7段,从一路高昂和先缓慢后高昂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指导,来理解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感受。

(2)文章反复出现的核心句子朗诵示范,不同的重音停顿,效果不同。

(3)29、30段舒缓的语气去读,读出静中的动感想象。

四、我是小小评论家

过度:好一个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壮阔场面的安塞腰鼓!正源于此,安塞腰鼓被选入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世博会、建国5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会演,知名度大增,红遍神州,成为安塞对外宣传的象征。)我们能不能说好一篇《安塞腰鼓》?请用“这篇文章好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出自己的理解。(多媒体出示)预设:如果学生说的方面很多,教师此时可以出示幻灯片这篇文章好在;

1、用词。如:动词、叠词??

2、修辞。如:排比、比喻、反复??

3、句式。利用短句的形式

4、动静映衬。

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多读,通过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点拨:比喻使语言更形象,排比使语言更增强语势,形象与气势并存。正是因为短句,才使文章的语言变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文字多么值得玩味呀,趣从文生。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归于静寂,这是符合我们学习的规律,由动到静,让我们在静中去想,在静中闪动,以静衬动,动印痕于心!教师根据学生的补充适当点拨;

1、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2、从句式上说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本文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4、从写法上说;

(1)能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2)动静结合。例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

5、文章的情感:本文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同时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和力量,赞美黄土高原,赞美强健有力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人民。

五、主题探究,做文化的小使者

文章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吗?他为什么要写?让我们走进刘成章,(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羊想云彩》和散文《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作者是陕北人,在他的生活中安塞腰鼓不陌生,我们从其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和倾心爱恋。唯有如此,他才写的酣畅淋漓,曲尽其妙。老师写了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明和文化的传承;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慷概激昂和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魂魄!

我们一起读起来,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做一名文明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做敢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有重点地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习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习会认字,学习会写字。

提示:(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近“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近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近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习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西藏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习,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习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0

猜字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猜出字谜。

3、了解猜字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

来(往)

(蛀)(驻)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猜出字谜。

教学难点:了解猜字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字谜。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活动整理与修改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字谜:一加一。请大家猜一个字。交流猜的方法。

2、板书课题,领读,指导书写“字”,组词,造句。

二、初读第一则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带音节的生字。

3、检查: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4、指导写字:左、右、红、时。

三、再读第一则

1、指名朗读,要求读通顺。

2、采用多种方法练习朗读,要求读流利。

3、交流讨论:你能猜出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4、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四、拓展训练

1、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字谜,小组内互相猜一猜。

2、交流展示小组猜字谜的成果。

五、布置作业

和家人一起猜字谜。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说一说和家人一起猜了哪些字谜?是怎样猜出来的?

二、初读第二则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带音节的生字。检查: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记字方法。指导写字:动、万。

三、再读第二则指名朗读,要求读通顺。采用多种方法练习朗读,要求读流利。交流讨论:你能猜出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四、拓展训练出示本课生字,小组内编字谜。全班交流猜一猜。五布置作业以猜字谜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五、布置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人物。

2、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学的几篇文章吗?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并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出示文中重点的语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探讨评价人物的角度。《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除了顽皮、淘气,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从他担心父母发现雄鹅不见后会伤心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个好孩子。)

4、教师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

(1)我们要结合事件,对人物作出评价。例如,汤姆8226;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人,这是从他五次历险的经历中分析出来的。从他叙述历险经过时,添加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大肆渲染了一番,可以看出他的有趣和有点儿虚荣心的特点。评价人物要立体、全面。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有淘气、顽皮的一面,也有有孝心的。一面。经历了骑鹅旅行之后,他更是变成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

(2)评价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鲁滨逊,正是由于受当时英国的航海和冒险热潮的鼓动,而参加的冒险活动。

(3)塑造人物可以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这样就能更好地评价人物。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这些心理、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尼尔斯有孝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加点部分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的喜悦和激动。第二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节到来的速度之快。第三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八儿的高兴程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不同心情。)

2、从“盼望、饿、安静、喜欢、厚”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1)盼望:漂泊异乡的儿子要回来了,母亲觉得一天的等待仿佛过了一年。

(2)饿: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他觉得自己的前胸已经贴在了后背上。

(3)安静:校园里安静极了,连树叶落到地面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4)喜欢:蒙蒙非常喜欢那本书,恨不能把那本书都装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5)厚:东北边陲的雪下得可真厚啊,一脚下去直接没过了腰。

(二)第二题。

课件展示句子:下面是《汤姆8226;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写出了场面的伟大,同时给人无尽的遐想,可以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并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题目中涉及的词语都是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特定称谓。)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1)13岁:豆蔻年华。释义: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15岁:及笄之年。释义: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3)20岁:弱冠之年。释义: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为体犹未壮,所以叫作弱冠。

(4)30岁:而立之年。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就可自立于世。后来就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5)40岁:不惑之年。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6)50岁:知天命之年。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后来就用“知天命”指人五十岁。

(7)60岁:花甲之年。释义:旧时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复杂。

(8)70岁:古稀之年。释义:出自唐代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9)80~90岁:耄耋之年。释义:耄耋:指老年,高龄。出自汉曹操《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后多用“耄耋”指人八九十岁。

(10)100岁:期颐之年。释义:出自《礼记8226;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4、尝试背诵。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阅读名著的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了解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并积累背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所作。本文的题目就与众不同,实际文题应该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作者巧用逗号,取代了“是我”,题目对本文主题高度概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觉得大自然好像诗那样,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娇丽多变的景象,按时间的顺序展开,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每段的前标明时间的关键词,纵观全文,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不同时期,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环境的逐渐扩大,加之所学知识的增多,视野不断开阔,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进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丰富,调动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转化为图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积累好词佳句,学习时按作者的描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共鸣。为写作打好基础,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2、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板书:孩童

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略)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书:幼稚

(目的:唤起自己孩童时对所钟爱的事物的体验。)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书: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目的: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使板书成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板书: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 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目的:联系实际联系进行说话训练)。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板书:奇异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板书:少年情感更奇异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学生汇报

板书:好音符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板书: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板书:微妙

这一段的板书: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板书心中涌起美诗意

3、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1.按时间顺序(小时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写景,产生联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异诗情画意

3.语言优美(十七岁)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丰富

4.层层深入结尾扣题(上中学)心中涌起美诗意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三、迁移练习,巩固生字

1.识字写字同时组词。教师有针对性的范写。

2.理解词语: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

(晓雾弥漫)的海()的海()的海()的海

4.添音节

脉脉()含情的春水,滋润着正当勃勃生机的山脉()。

5.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四、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

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肉质

味道

爱更爱故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 蹈 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

怎么读到的?(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这又是怎样的花朵呢?

千姿百态的花朵。

师:为什么呢?(因为鸟儿各不相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花朵吧。学生朗读。

预设2:(第三段)

“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瞬间.装点”

生:白鸽落在这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早春开放的玉兰花一样。让这冬天的树,无比灿烂。

师:用你的声音读出这种灿烂。生读

多么美丽的花朵,多么绚烂的花朵,多么灵性的花朵,这孤单的大树,因为有了它们的陪伴,一定不再孤单。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棵树,你想对鸟儿说点什么呢?

生:“再歇一歇吧。我就是你的家。”“谢谢你们来陪伴我。”“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孩子们。”

师:善良的大树,温柔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盛开的花吧!指名读,自读。

师:作者抓住了鸟儿的�

预设3:(第5段)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抓住“弹性.凝滞”等关键词,来理解鸟儿为大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生:鸟儿来到树上,连冬天的风都变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师:冬天的风,你怎么形容?

寒冷.刺骨.凛冽

为什么此时的风则是柔和而富有弹性呢?

生:此时此刻,鸟儿的跳跃,让人们倍感冬日的生机勃勃,所以似乎连风也变得柔和。生读。

师:此时此刻,大树看着这小小生灵的舞蹈与歌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快乐.幸福.温暖。生读文。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和她们起舞吧!自读。

师: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儿赖以生存的家园,鸟儿只有在这里,才会如孩子般尽情.欢快地歌唱.舞蹈,多么美丽.和谐的一幅画卷。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动作,和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的树,走进了冬天里一幅自然天成的画。

齐读。

预设4:(第6段)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赞同,因为鸟儿从春到夏一直陪伴着树,在冬天更为树增添了生机。因此鸟儿比真实的花朵更美。

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鸟儿这朵花从春开到冬,是朵百开不败的花。生读。

生:赞同。这朵花会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比真的花朵更美。

师:� (生读)

师:飞动的鸟如同一朵会飞的花,好美啊!

生:赞同。这朵朵花儿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是朵会唱歌的花。(生读)

师:多么美丽的花朵,能歌能舞,简直是花中仙子,真令人羡慕!

指名读。

预设5:(第8段)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生:我从鸟从来就是树的花朵这句话,读到鸟儿就如树上的花朵一般,只是它隐藏在树上,所以人们从未曾注意,鸟是被人遗忘的花朵。

生读。

生: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是鸟让自然界充满无限生机,它才是真正的花朵。 生读。

师:是啊,鸟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于是春天,我们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而冬天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鸟儿歌唱

用它们镶满梦幻的脸

向着大地上的树木

袒露着心语和爱

有谁曾告诉我

十二月的瓦蓝色天空

缺乏一种春天的等待呢

这歌声中倏地绽放的羽翼

映衬着冬季阳光

多么地自由和浪漫

一如栖落枝桠的花朵

把一个季节充分点亮

让我们一起和树木感谢这一年四季的鸟儿,齐读第9段。

二、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在小本本上。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你生活中的想象记录下来,写在小本本上。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二、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

(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xxxx》读后感”或“《xxxx》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感受夏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夏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纯洁,韵味各异。你们喜欢四季的哪个季节呢?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 (板书课题《夏》)

二、检查预习,积累基础知识。

1、全体同学朗诵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闲情逸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找生朗读后再默写,注意规范美观】

(2)梁衡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第二课时

一、精读体味语言:

虽然我们不曾到过作者的家乡,可是朗读完文章之后却仿佛身临其境,能感觉到夏天的阵阵热浪,闻到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甚至还隐约听到夏天奏起的旋律。作者的文字功底多么深厚,笔下的文章具有非常的表现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句子。

(一)下面先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仔细地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找出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找出用得贴切,传神的词语,找出形象生动的修辞,并做简单的评注。。

(学生默读课文,作好圈点勾画评注)

找好的同学,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评说

(相信大家一定有了许多的发现,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要求,用下面的句式开头:我找的句子在第段,有感情的朗读它,点评……)

1,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同时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2,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宛如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却毫无燥乱的踪影。“曼舞”拟人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生动形象。)

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

小结:大家用自己求知若渴的眼睛,发现了作者笔端那富于表现力的语句,同时用敏而善感的心灵表述了自己欣赏的观点。从刚刚的发言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地生动形象,富于情趣:而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呢,可以让所要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多运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活起来!

二:再读情感领悟

(过渡: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笔端能流露出如此优美的语言,是因为他包含着感情,那么在这篇文章中蕴涵着作者对夏怎样的情感呢 ?)

1、文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句子,向我们宣告着作者的情感 ?

(“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我有一个疑问,作者之间讲到了,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在文章的末尾要写是黄金的夏季呢,写金黄的夏季不会更加好些吗 ?同学们能否帮我解除这个疑惑?

2、探究“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小结:夏是积蓄沉淀酿成磅礴之势的季节,是承上启下的季节;夏是托起金秋的臂膀;夏在四季更迭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夏,春之萌发便坠入虚无;没有夏,秋之喜悦便水月镜花。拥抱热爱夏吧,拥抱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

三、拓展迁移

(过渡:至此,我不禁要感叹,作者不仅语言精妙,构思也精巧,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有作者这样一支生花妙笔,写出让人惊叹的美文呢?)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你心中的夏怎样?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片段。

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紧张 景色 景美

热烈 色彩 赞美

急促 旋律 人勤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 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品读相关语句,分析晏子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品读文章相关描写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并体会晏子爱护国家、维护尊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全文,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文中的重要字词

2、现在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楚王、左右、晏子,还有一个旁白,我们合作翻译全文,在翻译的同时要注意各自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二、概述情节,感知全文

1、文章讲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单概括文意

2、明确:王欲辱晏—晏智斗王—王自嘲终

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本文虽然简短,两百字都不到,却为我们塑造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大家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说说人物个性明确:楚王;

★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他知道晏子是“习辞者”,却要“辱之”,仗着自己的国力强大,想要羞辱晏子,羞辱齐国,显示自己的威武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通过楚王的动作、语言描写,看出楚王当时似乎胜券在握,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进而得意地看着晏子,且语言犀利,充满蔑视追问:你觉得如果加入楚王的心理描写,�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一系列的语言描写,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与第一句一起暗暗地,却又巧妙地进行比喻,第四句话锋一转,锋芒毕露,将齐国的“盗”比喻为“橘”,它生于齐是“橘”,也就是“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也就是“盗”,争锋相对地反驳了楚王设下的危机,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从容不迫、充满智慧同样是橘,只因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同,味道不同,造成这个差距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人生长在齐国不盗,进入楚国却盗,暗示楚国的水土造成人的盗追问:你觉得当时晏子是怎么样说这几句话的?你能否试读看看

2、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和侮辱,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周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明确:作为出使的使臣,他必须完成出使的任务,维护人格,更要捍卫国家尊严

四、复习巩固,拓展迁移

1、是啊,晏子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却能言善辩,聪慧无比,我们以前是不是也学过晏子的其他故事,谁来说说看。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预设;

A:淮北的枳虽然苦涩,没有橘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而齐人在楚国偷窃,却是毫无益处,晏子把楚人类比为橘,略显牵强

B:你说楚国的风水使人善于偷盗,那你来到楚国怎么没有偷东西呢?

C:你们齐国太贫穷,没什么东西可以偷,我们楚国东西多,你们齐国人才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